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平王-第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刘老太爷之前在朝中也担任过相国,只是不到三个月就上表告老还乡,因为正值齐威帝发愤图强变法之时,身为相国得罪的人太多了。刘老太爷的性子很随和,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何必为了自己的前程而给刘家招来太多的敌人,所以上表之后刘老太爷也不等齐威帝恩准直接开溜了,成为本朝历史上第二个逃跑的宰相。
齐威帝得知之后,只是接连叹了三声气,之后便不再提及此事,对于变法的信心也随之大减,此后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宰相换了五六个,变法效果也并不明显反而引起朝政混乱民间动荡,齐朝历史上最后的一次变法也因此以失败告终。之后,齐威帝也在不断的忧虑中病逝。
可以说,齐威帝乃是齐朝后期最著名的一代明君。
整个寿宴都是在热闹的气氛中度过的,就在寿宴快要结束的时候,却发生了一件很不愉快的事情。
刘太老爷对这个小儿子异常疼爱,却是没有起名字,也是想借着自己这次大寿的日子给小儿子起一个漂亮的名字,但是一家人却在起名字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
老大和老二都带有一个“守”字,这个小儿子的名字自然也少不了。于是,刘守光、留守安、刘守英、刘守义、刘守亮等等众多的名字都想出来了,但是刘老太爷就是觉得不满意,左思右想之后,刘老太爷决定为自己这个小儿子起名为刘守业。
老大老二一听就不乐意了,你这老爷子这不是很明显的偏心吗?这个名字原本应该是嫡长子的,你却给了小儿子,那你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毕竟老爷子的余威还在,老大老二也不好再说什么?只是由此心中埋下了对老三的不满,寿宴结束之后便各奔东西了。倒是女儿刘嫣并没有着急着走,而是借着这次寿宴的机会留下来了一段时间,也好在父亲面前尽尽孝。
寿宴之后,刘老太爷便把手中的权利逐渐放给刘家的子弟,一方面给了刘家子弟更多的历练机会,另一方面也抽出了时间和自己的小儿子在一起。
俗话说的好,人老了就会越来越重感情,刘老太爷也是这样。刘老太爷年轻的时候因为事情繁忙,很少看着老大老二长大,如见老了闲了下来天天看着自己的小儿子一天比一天长高,心中的欢喜那是不言而喻的。
六十大寿的时候,刘老太爷是匆匆而过的,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了自己的小儿子,而且由自己亲自担任小儿子的私塾老师。同时,这个小儿子也很争气,非常地聪明,《礼记》、《左传》《诗经》、《周礼》等大经、中经、小经样样熟读精通,对于刘老太爷教授的东西往往是一遍就记住了,反问之时辩论的也是头头是道。
刘老太爷的这后半生可以说是看着小儿子一步一步长大的,心中的欢喜甚至让刘老太爷渐渐萌发了把家主之位传给小儿子的念头,但是刘老太爷并没说出来而是慢慢地私下谋划,因为这件事肯定会遭到老大老二的反对,甚至包括族中长老也会反对。
世家自古以来为了保持一种秩序而不至于使整个家族分崩离析,家主之位一般是传长不传右,数千年来很少有人敢打破这个规矩,因为每一次的打破都会使整个家族动荡不安甚至从此一蹶不振。
刘老太爷实在太喜欢这个小儿子了,以至于为了小儿子不惜打破这个秩序,可以说是刘老太爷晚年考虑最不周的一件事。另一方面,刘老太爷也相信凭着自己小儿子的聪明才智足以能够应付因为打破秩序而带来的危机。
刘老太爷一边在私底下悄悄运作,一边也在提点小儿子在这方面的能力,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个东风就是小儿子尽快长大,只要满了十六岁即可。
小儿子十六岁那年,刘老太爷已经六十六岁了,也算是高龄了。这一年,刘老太爷作主为小儿子说了一件亲事,所娶之女为关陇独孤家现任家主的嫡孙女。
刘老太爷之所以考虑关陇独孤家是因为独孤家出了几位太后、皇后,也算是皇亲国戚,两家在政治上追求区别不是很大,而且两家地域相隔较远利益冲突小,最重要的是孤独家在关键时候可以在朝中给予自己小儿子帮助。
不过这件事最终还是被老大老二察觉了,老二觉得无所谓反正无论如何家主之位是不会落到自己身上的,老大却是对自己的父亲生出了恨意,思虑了一番之后果断辞去朝中的职位,返回了太原刘家。
此时,老二刘守成刚刚担任太原太守,这个官位平时看起来对世家没有任何太大影响,但是对于此刻的太原刘家内部之争却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大回来后,也不知道对老二许下了什么样的保证,最后使得老二动心偏向了老大这一边。
老大回来之后,快速利用自己多年在刘家形成的人脉对刘老太爷发起了进攻。每天都会有许多刘家弟子跪在刘府面前恳求刘老太爷不要做那取乱之道,刘老太爷开始的时候还不打算理会这些人,但是慢慢地跪求的人越来越多又不能不重视,否则就是家主的失职了。
表面上刘老太爷出面安慰了这些刘家弟子,背地里却加快了为小儿子谋划的速度,同时对老大越看越不顺眼,处处开始打击老大,父子二人的矛盾渐渐浮出水面,使得刘府越来越不安宁。
此时的小儿子刘守业正抱得娇妻,生活在幸福甜蜜的生活中,有了刘老太爷的遮风挡雨,小儿子完全感受不到府内的人心险恶尔虞我诈,犹如一张没有污染的白纸。
刘老太爷健在的日子里还好说,能为儿子竖起一片晴朗的天空,保护着小儿子自由自在的生活。但是,人毕竟会老的,刘老太爷还是没有活过七十大寿,就在六十九岁那年一病不起,临走的时候还念念不忘着自己的小儿子。
小儿子也是孝顺,在父亲病重的时候一刻也不敢离开父亲的身边,吃喝拉撒全是小儿子在照顾,因为小儿子突然慌恐起来了,若是父亲真的走了,自己拿什么斗的过大哥?所以小儿子就连睡觉也睡在父亲的旁边,生怕大哥会对父亲做出什么意外的事情。
………………………………
第104章 刘景外传(二)
也就在临了的时候,刘老太爷一方面感受到了小儿子的孝心,心中甚慰;另一方面也感受到了小儿子的恐慌,这时候才突然意识到自己为小儿子谋划的一切真的对他好吗?但是刘老太爷不想承认自己的失败,突然萌生了把大儿子软禁起来的念头,以便小儿子能够顺利平稳的接过家主之位,等到小儿子已经牢牢掌握家主之位的时候,再把大儿子放出来。
刘老太爷的念头一发便不可收拾,最终引发了一场悲剧。若是刘老太爷没有这个念头,就算小儿子和大儿子争夺家主之后失败后,两人顶多是心中有隔,大儿子也不会把小儿子怎么着,小儿子凭着刘老太爷给他的私产照样过富家翁的生活。
刘老太爷借着大儿子去城外农庄盘查粮食的机会,命人把大儿子软禁在了农庄,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宣布把家主之位禅让给自己的小儿子。
关于现任家主对下一任家主的任命,唯一有权干涉的就是家族长老会,但是刘家一半以上的长老都被刘老太爷打点过了。虽然反对的声音很多很大但是起不了实质性的作用,这条任命还是被长老会执行下来了。
本来大家都以为一切已经成了定局的时候,太原城却发生了一件起初微不足道后来却足以致命的事件,后来的刘家人把这个事件称为家族的耻辱,而且刻在了宗庙之内,警示教育后代刘家人。这件事的导演者正是老二刘守成,一个看起来老老实实不偏不倚的人。
太原郡的衙役们一日巡街时抓获一名四十多岁的男子,此名男子当时正在一偏僻处奸淫一名妇女,正好被撒尿衙役们撞见,于是,衙役们毫不客气把这名男子抓进了大牢。
在严厉的刑法之下,这名男子供出了自己二十多年的犯下的种种罪行,其中大多数都是奸**女。狱卒们也是闲的无聊,没事就听那名男子讲述自己二十多年的采花经验,本来只是当成笑料乐呵一下,不曾想那名男子越说越离谱,甚至连太原城内一些有名的大家小姐、小妾什么的都有涉猎。
狱卒们不敢在听了,而是让那名男子把自己所犯的罪行写了下来,然后上交给了太守府。太守刘守成在翻阅时无意间发现了这名男子招供在二十年前曾尾随一名从刘府出来的小妾,然后趁着无人的时候奸淫了那名小妾,根据男子的描述,这名小妾正是刘守业的生母刘陈氏。
吃惊之下,刘守成很快就把这件事搞得刘家上上下下都知道了,所有人都在议论纷纷这件事是否是真的,有人相信有人不相信,相信的原因很简单五十多岁了怎么可能还会生孩子,不相信的原因则是看出了这是老大和老三之间的争斗。
刘老太爷本来就已经病重,听了谣传之后更是盛怒之下昏了过去,醒来的第一件事是让刘守成把牢中的那名男子提出来当面质问,结果刘守成回答那名男子畏罪自杀了。刘老太爷这才明白老二已经站在了老大那边。
更没想达到的是,刘守业的生母因为谣传而自杀了,反正刘守成是这样告诉刘老太爷的。爱屋及乌,刘老太爷本来就对刘张氏喜欢,又因为对小儿子的喜欢对刘张氏更加喜欢,听说刘张氏自杀之后,刘老太爷又昏迷了过去,然后就再也没有醒过来。
刘家办完刘老太爷的丧事之后,家族内开始出现在一种刘守业是野种的说法不再适宜当家主,很快长老会就通过了这一决定,家主改由老大刘守仁担任,刘守业则是被当做野种赶出了刘府,并且被没收一切财产。
恰恰此时,刘守业的妻子独孤氏有了身孕。独孤氏跟着刘守业出了刘府之后,劝自己的丈夫先跟自己回关中然后再作打算,然而刘守业此时已经变心灰意冷,对疼爱自己的父亲有一种深深的愧疚感,在离父亲陵墓不远处的小山脚下搭了一间茅屋。
夫妻二人就这样在艰苦的坏境下生存了下来,但是老大并没有因此心软。虽然不敢明目张胆加害自己名义上的三弟,但是却屡次暗中派出刺客欲取刘守业性命,幸亏有刘老太爷生前为其挑选的几名亲身侍卫以命相护,才得以使夫妻二人安安全全地把孩子生下来,而且是一对男双胞胎。
几名亲身侍卫的武功即使在高也无法躲避接二连三的暗算和阴谋,一年下来刘守业身边的忠心的侍卫仅剩下一人。此人名叫蒙方,乃是当年刘老太爷在返乡途中所救,武功高强而且颇有谋略,于是刘老太爷就让他做了小儿子的亲身护卫。
在妻子和蒙方两人的共同劝解之下,刘守业终于下定决心跟妻子先回关陇,但是,在动身离开的那天,刘守业提出最后一次祭拜父亲,二人也不好拒绝。
老大刘守仁也不知从何得知刘守业要离开的消息,这一回彻底撕去了自己伪善面皮,花钱雇了大批的吕梁山匪徒足足有两百多人,准备在路上伏击,让刘守业连带着他的儿子彻底消失。
刘守业带着妻儿和蒙方雇了一辆马车,之后便马不停蹄的赶往关陇,马车刚刚除了太原郡就在山道上遇见了吕梁山的乱匪,奈何蒙方的武功再高也挡不住人多。最后时刻,刘守业让蒙方带着妻儿先离开不必管自己,蒙方犹豫了一会儿便下定了决心,凭着手中的一杆大铁枪使得敌人不敢近身,这才趁机抢过一匹马,带着夫人小公子先行离开了。
蒙方骑马带着夫人小公子到了附近的一个小村庄,就让他们先躲在一户农家中,然后又单身匹马回身求营救公子。
但是蒙方赶到之前地点的时候,除了地上的血迹,人都没了影,蒙方蹲在地上大哭了一场之后便又骑马快速返回找夫人和小公子。
刚走进小村庄就看到夫人一个人跪在村口的小路上撕心裂肺地哭泣,原来是两位小公子刚才也被乱匪抢走了。蒙方这下彻底傻了,自己不但辜负了公子也害了两位小公子,蒙方先是好话安慰了夫人一会儿,生怕夫人想不开做出什么傻事,直到夫人情绪安稳下来有叮嘱村民看好夫人,然后一人便单枪匹马的追了过去。
蒙方心中知道肯定是太原大公子在幕后主使,但是现在最关键的是抢回来年两位小公子,那伙乱匪是何来历,蒙方稍微打听一下便知道了附近唯一一处有乱匪的便是吕梁山,之后,蒙方便一个人直奔吕梁山。
蒙方杀进乱匪寨子的时候,一群乱匪正在大酒大肉地狂欢这次的胜利,一个个已经醉的东倒西歪。于是,蒙方一个人血洗了寨子,没有留下一个活口,而且抓到了一个刘家的人,逼问之下才知道大公子已经下了命令,要把三公子和两位小公子全部当场格杀。
公子在自己走后拖了一段时间便一刀自尽了,尸体被乱匪们当场处理了,这位刘家人也因此动了恻隐之心,没有再狠心对两位小公子下手,而是送给了过路的商队。
蒙方得知后饶了这位刘家人的性命,而是追问两位小公子的下落,奈何这位刘家人自己也不记得那商队有什么标志,领头人物长什么样,完全就是一个糊涂蛋。
蒙方知道凭自己现在已经很难找到商队了,还是尽快把消息告诉夫人,至少也可以使夫人心中有所挂念,而且可以借助夫人娘家的力量寻找两位小公子。
夫人在得知两位小公子被送人后果然欣喜若狂,两人先是把公子的尸体找出来重新安葬,然后便一路奔往京城……
两位小公子被送给了过路的商队,那领头的才开始看到两个双胞胎心中自然欢喜,可是没一会儿这两个祖宗又是哭闹又是撒尿拉屎,弄得那领头苦不堪言,心中的欢喜也没了。恰好此时一对年轻的夫妇从北往南赶路和商队遇上了,那领头的便想把这对双胞胎送给那夫妇,夫妇二人一看也确实喜欢,但是只挑选了其中一个带走。
剩下的那一个,商队领头的直接送给了当地的一户农家,那户农家夫妻二人只有一个小女儿,特别想要一个男孩传宗接代,也就欣然接受了,而那户人家正好也姓刘,住在太原城以北不远处的一个小山村中。
这户农家夫妻二人给男孩换尿布的时候才发现里边有一张小纸条,上边写了两个字“刘景”,夫妻二人一看觉得不错,于是这名男孩就叫刘景了。
中平三年,太原大旱,这户农家也不例外,庄稼颗粒无收,而这名小男孩也已经八岁了,姐姐则是已经十二岁了。由于平时的饱一顿饥一顿,姐弟二人都是面黄肌瘦的,看着有气无力。
这户人家实在撑不下去了,夫妇二人一商量便决定一家老小全部向南逃荒,可是逃荒的人实在太多了,路上也没什么可吃的,树皮草地早就找不到影了,夫妇二人也因为和其他人争执不幸被打倒然后再也站不起来了,姐弟二人葬了父母之后,没多长时间也走散了。
另一个男孩则是到了南方,年轻的夫妇也发现了小男孩身上的纸条。虽然夫妇二人不姓刘,但还是决定用纸条上的名字作为小男孩的名字,因为夫妻二人是一对游侠儿,对此看的并不重,而且也不会有太多的时间照看小男孩。(应该猜到了是谁了吧?)
………………………………
第105章 太原彭干
太原城内,一家普通的宅院。
“婆婆,我来吧!你先坐着休息,这活太累了。”少女甜甜地一笑,就抢过了老人家手中的簸箕,里面装的是豆子,老人家正准备磨豆腐。
“好!好!”老太婆高兴的笑不拢嘴:“我们老彭家要是能有你这样的媳妇该多好啊!可是彭儿那孩子就是有点缺心眼,这么大的年纪了啥都不懂,要不就让老身做主,把你们两个人的婚事办了。”
少女一听顿时羞红了脸:“婆婆,妾身原本只是被卖往青楼的苦命人,配不上彭大哥的,就让妾身做一辈子贴身丫鬟吧。”
“这怎么行呢?这就太委屈你了。月儿,你就放心吧!能找到你这么好的媳妇,是我们彭家上辈子积了八辈子的德。”
老太婆看着这少女,那是越看越喜欢,漂亮、年轻、懂事、孝顺、温和,嫁给了自己的儿子确实不错,而且前凸后翘是生孩子的好料啊。
少女害羞的低下了头:“谢谢婆婆,任凭婆婆做主。”然后少女向磨坊走去,围上围裙开始磨起了豆腐。
天快黑的时候,彭干坐着马车回来了,今天一天的心情都很沉重,因为朝廷派出的关陇十万大军已经开拔,不到十天的时间就会到太原城下。
虽然现在太原城的军权一直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可是大将军刘关到来以后,当地府军有配合剿匪的责任,又因为刘关和刘家的关系,自己到时候难免会被刘关寻个由头夺了自己手中的军权。
另一方面,彭干已经感受到了世家大族的影响力。太原城的守军全部都是府军,而士兵赖以生存的土地已经被当地大世家吞的干干净净,尤其是刘家的土地,几乎占了太原郡的五分之一。没了土地的保证,府兵不断逃亡人数也不断下降,刘广多次下达征兵令,效果却并不明显,报名的寥寥无几。
反倒是以太原刘家为后盾的太原守备刘广,其手下的士兵越来越多,这些士兵已经不再是府兵,可以说是世家私兵了,因为他们的生活保障都来自于世家。
彭干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却显得有心无力,因为自己的背后没有世家支持,手中的军权早晚会被刘广吃的干干净净,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但是,彭干又不是轻易认输的人。一方面尽可能地问太守要钱要粮作为军饷发给士兵,彭干明白这个基本没有可能,但是话锋一转使得刘镇西不得不同意允许士兵开荒,开荒所的土地归士兵所有,而且三年之内免交税收;另一方面,允许士兵在不违反军规的情况下自谋其他生财之道,说白了就是允许士兵私底下有些小动作,不违反军规是不大可能的,彭干对此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惹出太大的乱子就行。
在这两项措施下,彭干才得以保住太原城的三万守军,人数甚至有所增加,同时对军权的掌控也大大增强。
其实,在很多地方官府为了维持府军的数量,这两样措施早就有了,但是并不是长久安稳之道,府军全面崩溃的趋势已经无法阻挡。在战乱频繁的北方,譬如定襄郡、马邑郡、五原郡,府兵制早就全面废弃了,而是改为募兵制,由官府给士兵发放军饷,以保证士兵及其家人的生活。
但是对于中原腹地北方重镇太原来说,这两样措施足以使彭干遭受非议。今天在郡衙议事,众人先是讨论如何迎接安置大将军及其十万关陇军,然后讨论的就是彭干的这两样措施,尤其是守备刘广把彭干批的体无完肤,就差给彭干头上戴一顶帽子,上边写了我要造反。
彭干没有生气那是假的,今天算是看透了这些世家人的嘴脸,一个个最擅长伪装,已经把朝廷的府兵变为自己的私兵了,却反过来装作一副义正言辞的模样对自己的口诛笔伐。彭干心中明白,自己现在是无法斗过这些世家的,尽可能拖一天是一天,实在拖不下去了就带着母亲离开太原,天下之大总有容身的地方。
“彭儿,你回来了?”老太婆听见了院外的马车声,走到门口处向外张望。
“婆婆,我出去看看看。”少女说完走出了院外,随后又响起少女银铃般的笑声:“彭大哥,你在发什么愣啊?”
彭干这才回过神来,发现面前站着一名少女,已经把马车的帘子掀开了,随后彭干走下了马车:“小王,你怎么不提醒我?”
“大人,我是看你思考的太入神了,不忍心打扰你。”车夫小王狡辩了一句。
彭干下了马车,少女也静静地跟在一旁,走进了院子之后,少女开口说道:“婆婆,彭大哥,你们先在屋里等,我去厨房端菜。”
“彭儿,快进屋坐,为娘给你说一件事,今天无论如何你也要听进去。”
彭干走到屋门口,扶着自己的母亲在桌子旁慢慢坐了下来,这时候,少女也端着菜走了进来,一碟酱黄豆、一碟青菜、一碟腌萝卜、四个馒头,少女把这些放在桌子上之后,有进厨房去端米汤。
“彭儿啊!月儿姑娘这几天天天不辞辛苦地磨豆腐,就是为了给你做你最喜欢吃的炸豆腐干,你可要明白月儿姑娘的一片苦心。为娘是真么想的,我准备……”
“娘,我知道了,你就别说了,让我安静一会。”彭干说完,拿起桌子上的馒头吃了起来,顺带就着腌萝卜和酱黄豆。
“你这孩子,我还没说呢你就知道了,知道什么了?”老人家生气了。
彭干一看娘亲生气了,立马不敢再还嘴:“娘,你说吧!儿子听着呢?保证一字不漏。”
“你都这么大的人了,如今还没有娶一个媳妇,你也知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次无论如何娘已经决定把月儿许配给你做你的妻子,你要明白这不是跟你商量,而是已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