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贞观极品公子-第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乾儿!你这些时日出宫,可有所得?”

    李承乾见太宗皇帝转换了话题,而且跨度之大,险些让他闪了腰,脑筋一时间也没反应过来,只能老老实实的回答道:“儿臣愚钝,也只是看了长安城中,我大唐百姓的风土人情!”

    李承乾的回答,太宗皇帝并不满意,但还是坚定的按照自己的设想好的剧本继续,道:“朕这些日子,处理朝政,也有些烦闷了,今日有暇,乾儿可随为父一起出宫微服私访!”

    和老爹一起去郊游!

    这在以前可是李承乾连想都不敢想的,虽然知道太宗皇帝醉翁之意不在酒,但还是满心欢喜道:“儿臣自然愿意!”

    太宗皇帝点点头,心想着:这傻儿子还不是无药可救!至少还知道该怎么捧哏!

    “马宣良!吩咐人准备一下,即刻出宫!”

    站在屏风后面的马宣良应了一声,便下去吩咐人准备了!

    皇帝出宫,肯定和太子出宫大不相同,至少在安全护卫等级上,要上升n个百分点才行,毕竟,身为一国之君,太宗皇帝身系天下万民之重,倘若出一点儿差错,马宣良将祖宗十八代全都搭进去都补偿不了。

    李承乾也欢欢喜喜的去准备了,虽然猜到了他老爹这次出宫,目的就是薛琰,但是,只要不是让他亲自去坑队友,怎么都成,而且能够和老爹一起出去走走,这可是他想了多少年的。

    父子两个换了一身便装,带了几个护卫便出了玄武门,当然护卫不可能就这么几个,只怕在太宗皇帝吩咐要出宫的那一刻起,在太宗皇帝方圆一里地内,马宣良就已经布下了天罗地网,任何胆敢对皇帝不下有所企图的,只要进入这个范围,都会被立刻碾为齑粉。

    出了太极宫,太宗皇帝看着熟悉的皇城之外,心神也不禁荡漾,却也没忘了正事,对着李承乾吩咐了一句:“在宫外,只可称呼朕为叔父,可记下了!”

    李承乾连忙表示自己的记忆力绝佳,可心里却在吐槽:您老人家当薛琰是傻蛋啊!?

    (本章完)
………………………………

第六十五章 这是我~~~~~叔

    叔叔?

    做了十几年的父子,现在居然要以叔侄相称,李承乾那别扭劲儿都没法形容了,张了张嘴,努力了半晌,却怎么都叫不出口。

    太宗皇帝见状,不禁皱眉,道:“若不是你轻易暴露了身份,又何必如此!”

    得!说出来了吧!

    刚刚还说是微服出巡,这么一句话就暴露了此行的目的,还不就是奔着薛琰去的。

    李承乾心里委屈,暴露身份也是没法子的事情,您老人家不都说薛琰多智近妖吗?以薛琰那聪慧的脑袋瓜,要是还看不出来的话,就不是多智近妖,而是其蠢如猪了。

    叫就叫吧!

    这么说,都是皇命,而且是老爹自己要求的,叫一声,也不算忤逆。

    “叔父!小侄领命!”

    太宗皇帝听了,嘴角不禁一阵抽抽,很显然,他也被别扭的够呛!

    这天底下最为尊贵的父子两个忙着对台词,在一旁侍候的马宣良看着这父子两人串词,准备说瞎话,也只能双眼看天,假装什么都听不到。

    太宗皇帝也是许久未出宫门了,这乍一出来,多年被繁琐的朝政重压之下,压抑的心情,也不禁感觉轻松了不少。

    天下人都羡慕做皇帝的,可是谁又能知道,做皇帝的苦楚,没错,皇帝富有四海,可事实上,他生活的地方,也不过就是太极宫那囚笼一般的地方,甚至一天当中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只能被困在两仪殿内的龙书案之后,他掌握着无上的权利,却必须为天下的所有事物劳心劳力。

    没坐上这个位子的时候,整天心里都在想,为了这个位子,太宗皇帝不惜杀兄屠弟,逼父禅位,可是坐上了,除了最开始的时候,享受到了无上权利带来的快感之外,剩下的只有劳累。

    “乾儿!那薛琰的府上可是在西市,整日里都听你说薛琰如何的好,今日有暇,正好去瞧瞧,到底是怎样的人物,能得我皇儿这般推崇!”

    李承乾闻言,在心里疯狂的吐槽:明明就是奔着薛琰去的,却偏偏要说的这么高大上,当了~~~~~~嗯~~~~~~~罪过!罪过!

    心里在吐槽,脸上却是一派恭敬地神色,道:“是!”

    说起来,好些日子都没见着薛琰了,李承乾的心里也着实想的慌,那冷冰冰的东宫,整日里面对的都是刻板的师傅,要么就是低三下四的宫人,哪里有薛琰的府上好。

    而且,今天可是带了大boss的,薛琰胆子再大,还能继续躲着不成。

    父子两个带着贴身的护卫,径直到了武阳郡公府的门口,却不想,他们刚到,就看见薛琰翻身下马,显然也是外出刚刚归来。

    “子玉兄!小弟来了!”

    薛琰听到有人说话,转过头看去,一眼就瞧见了李承乾,顿时一张白净的脸都黑了。

    如果可以的话,薛琰这会儿是绝对不愿意见李承乾的,可就是这么不凑巧,他刚刚回府,就

    (本章未完,请翻页)在门口遇见了找上门来的当朝太子爷。

    “高明贤弟,多日未见,一向可好!”薛琰笑容满面的拱手一礼,心里却在不停地吐槽,“我懒得搭理你,没事儿快点儿滚蛋,别堵在我家门口,招我烦!”

    李承乾就算是当真迟钝,也听出薛琰语气当中的虚情假意了,不过他这会儿有皇帝老子撑腰,脸皮特厚,同样一拱手道:“多劳兄长挂念,小弟~~嗯~~~~~很好!多日未见,心中十分想念,今日登门,还望兄长不要恼了小弟这个恶客。”

    薛琰知道今天是躲不过去了,正要说话,却注意到了和李承乾并肩站在一起的那个中年人,这人身材颇为高壮,衣着华贵,往脸上看,剑眉朗目,鼻直口阔,英气勃勃,气势不凡,最为引人注目的是那漂亮的小胡子,仔细看,和李承乾还有几分相像。

    该不会是~~~~~~~~

    嗯!应该不会吧!

    作那个职业的应该整天都很忙,哪里能和李承乾一样,整日里不务正业的瞎逛荡。

    对!绝对不会!

    “贤弟!不知这位是~~~~~~”

    李承乾这才想起今天他不是一个人,对,他不是一个人,旁边可还跟着一只真正的老虎呢,赶紧给薛琰介绍:“兄长!这位是~~~~~嗯~~~~~是小弟的叔父!”

    叔父?

    薛琰在头脑当中画了一个问号,而后飞快的搜索起来,说起来,李承乾的叔叔当真不少,不过李元吉完蛋了,李玄霸和李智云也同样不在了,而且年龄不对,李渊剩下的儿子,年纪都还小,有的比李承乾都要年幼。

    李唐皇室剩下的能够被李承乾称为叔父的,也就是江夏王李道宗和赵郡王李孝恭了,不过李孝恭这会儿应该在巴蜀镇守,防备着南诏,要说这人是李道宗,可是看上去又不是很像啊!

    薛琰眼神带着疑问的看向了李承乾,希望能从李承乾那里得到一点儿提示,可是李承乾这个坑队友的货,居然双眼看天,一副“我什么都不知道”的模样。

    算了!爱谁谁吧!

    薛琰打定了主意,继续装糊涂,既然李承乾说是他叔父,那就是叔父吧。

    “不知尊长驾到,还望恕小侄失礼之罪!”

    太宗皇帝方才一直都在观察着薛琰,此前也只是从李承乾的描述中,在头脑当中勾画了一个他认为的薛琰形象,此刻见着真人,太宗皇帝都不禁羡慕起了那个被他记恨了许多年的倔老头薛贾。

    一个傻大黑粗的武夫,居然也能生出这等风姿卓越的子嗣,最可气的是,头脑还那么聪明,有那么一瞬间,太宗皇帝居然生出了“生子当如薛子玉”的念头。

    见薛琰向自己施礼,太宗皇帝习惯性的虚托了一下,道:“不必多礼,平~~~~~~嗯!不必多礼!”

    太宗皇帝差点儿说崩了,虽然他掩饰的很好,但是岂能瞒得过薛琰的耳朵,听到那个“平”字,再联系到眼

    (本章未完,请翻页)前这位的风采,气势,薛琰只觉得后背都在发凉。

    心里在不断地埋怨着李承乾:“你这是要玩儿死我啊!怎么好好地,将你家老头子都给招来了,我这里庙小,可容不下这尊大神,请回吧!请回吧!”

    薛琰在心里祈祷着,只可惜这会儿满天神佛集体休假了,根本没有一丁点儿回应,薛琰就算是再怎么不情愿,可也没有胆量,将面前这位拒之门外,赶紧吩咐下人,大开中门。

    “寒舍简陋,若不嫌弃,请前厅代茶!”

    活了两辈子,薛琰都没感觉到过这么大的压力,毕竟在前世的时候,社会平等,就算是国家大boss,他也是经常见的,都没觉得怎么样,有的时候,还会扯皮几句,那个时候,他的脑袋瓜算是国宝,就算是国家一号见到他也要客客气气,保持着最基本的尊敬。

    可是,现在不同啊!

    这里可是万恶的封建主义制度下的大唐帝国,属于要被推翻的三座大山之一,这位居然到了他们家,这还了得,当真压力山大啊!

    太宗皇帝也不客气,背负着双手,自来熟的迈步走了进去,李承乾见了,赶紧跟上,临走的时候,还不忘给了薛琰一个“自求多福”的眼神,还算他有点儿良心。

    薛琰跟在后面,暗暗的擦了一把汗,小心脏扑通扑通的跳,赶紧稳住心神,要是再这么心律过速下去,恐怕都要暴毙了。

    到了前厅,太宗皇帝大大咧咧就朝着主位走了过去,突然想到了什么,一个九十度的急转弯,而后入了客席的首位。

    李承乾规规矩矩的在太宗皇帝下手跪坐好,一同进来的几个护卫则站在了太宗皇帝的身后,一个个单手扶着剑柄,双眼微闭,分明就是在告诉别人:我是高手,没事儿别找不自在,不服就试试!

    薛琰见了,心里都要哭出来了,面对李承乾,他当然可以满不在乎,往主位上一坐就是了,可是眼前这位大神在座,薛琰可以肯定,他要是敢坐到主位上去,那几个大内高手,非将他乱刀砍死不可。

    太宗皇帝也看出了薛琰的窘迫模样,心中就猜到了,自己的身份已经被这聪慧的小子给认出来了,当下也不点破,只是笑道:“贤侄与我侄儿交厚,我虽是长辈,却也是客,贤侄请宽坐就是!”

    太宗皇帝都发话了,薛琰自然也就不客气了,反正来都来了,又赶不出去,还是继续装糊涂,将这尊大神安安全全的送出去就是了。

    薛琰想着,便到了主位前坐了下来,对着太宗皇帝一拱手,道:“长辈当面,在下失礼了!”

    太宗皇帝一摆手,笑道:“不妨事!我常听高明说起贤侄诸般的好,心中当真神往,今日有暇,特意虽高明一同来见,贤侄不要见怪才是!”

    见怪!?

    这天底下都是您老人家的,我算老几,还敢见怪!

    只要您老人家别三天两头的来,我就念“阿弥陀佛”了。

    (本章完)
………………………………

第六十六章 装聋作哑

    两世为人,薛琰都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在面对一个人的时候,会紧张成现在这个样子,心里不停地唱着《忐忑》,两瓣儿屁股都不知道该往什么地方摆了。

    几次想要张口说话,打破这紧张的气氛,可是却又不知道该怎么称呼眼前这位大神,圣上?陛下?底牌一被揭开,两者的关系可就全都明了了。

    薛琰怎么说也是当朝的武阳郡公,尚承奉御,是太宗皇帝的臣子,如今居然和皇帝老爷子平起平坐,那可是大不敬之罪啊!

    称呼叔父?

    好像关系还没有那么亲近,指着李承乾称呼也不行啊!

    “呃~~~~~~~这位~~~~~~”

    太宗皇帝玩味的笑着,说道:“我与你父也算是故交了,贤侄若不嫌弃,便称呼一声叔父好了!”

    嫌弃!?

    没那么大的胆子!

    故交!?

    谁你妹信啊!

    薛琰重生之后,虽然没见过这具身体的生身之父,可是却也知道,老武阳郡公为什么会死,还不是因为被太宗皇帝罢免了一切官职,直接靠边站了,心情郁闷之下,才郁郁而终的。

    故交!

    故交你妹啊!

    有这么坑人的故交吗?

    薛琰的心里在骂大街,却还要表现出一副受宠若惊的模样,拱手拜道:“既然如此,小侄便高攀了。”

    太宗皇帝看着薛琰那小心翼翼的模样,心里也觉得有点儿愧对薛家,毕竟当初大唐起兵太原之时,薛贾便散尽家资,招募乡勇来投,在大唐的创立过程当中,薛贾立下的功劳,甚至都不比李靖,李世绩那等当朝名将少,三个儿子更是尽忠王事,战死沙场,可以说,薛家绝对对得起李唐皇室,反倒是他这个做皇帝的有点儿小心眼儿了。

    当初,薛贾拒绝太宗皇帝的招揽,其实也没什么错,毕竟那个时候,做皇帝的还是太宗皇帝的老子李渊,人家忠于皇帝,是应当被褒奖的。

    可是太宗皇

    (本章未完,请翻页)帝登基之后,却记恨薛贾此前对他的轻慢,将一个大唐禁军重将给扫到了一边玩儿去了。

    这件事,怎么说都说不过去!

    太宗皇帝打定了主意,一定要好好地补偿一下薛琰,当然了,首先要做的还是将玻璃的制造工艺,从薛琰的手中弄过来。

    要是薛琰知道,太宗皇帝在琢磨什么,非蹦起来,一脚踹他个满脸花。

    想着补偿,但是在补偿之前,还是要先玩一手“巧取豪夺,所有权转移大法”,厚黑到了您这个程度,也算是空前绝后了。

    “贤侄这府邸倒是雅致,若是我没有猜错的话,这里当年应当是前隋炀帝赐予齐王杨暕的!”

    太宗皇帝说着,四下张望起来,想当初,大唐攻取长安之后,他也曾想着要用着前隋的齐王府做他的秦王府,只可惜,这座府邸却被武德皇帝,赐给了薛贾。

    正看着,太宗皇帝突然被正厅门两侧镂空的窗户给吸引了,当然,吸引他的不会是那精美的木工活,而是镶嵌在窗户上的玻璃。

    薛记货栈出售的各种玻璃制品,太宗皇帝都曾遣人去依样买了一份,自然也见过这种平板玻璃,第一次见到的时候,太宗皇帝都不知道这方方正正的玻璃是做什么用的,看到薛琰府上居然用玻璃代替窗户纸,心中顿时生出了一种暴殄天物之感。

    这也太奢侈了!

    “贤侄!那便是贤侄造出来的玻璃!”

    顺着太宗皇帝手指的方向,薛琰看过去,头皮不禁一阵发麻,糟了个惨,还是被狼给盯上了。

    “叔父说的不错,此物正式小侄机缘巧合之下造出来的玻璃!”

    太宗皇帝强忍着给薛琰一耳光,惩罚他奢靡之罪的冲动,假笑道:“机缘巧合?只怕言之未详吧!贤侄学究天人,连这等巧夺天工造化的玻璃都能造出来,岂是一句机缘巧合就能解释的!”

    薛琰老老实实的低头,道:“叔父谬赞,小侄惭愧!”

    薛琰是打定了主意不搭音,太宗

    (本章未完,请翻页)皇帝为什么会突然驾临他一个小小的郡公府邸,这等荣宠,只怕是当朝权贵都不是人人能享受得到的,太宗皇帝的目的是什么,薛琰其实早就猜到了,还不就是为了玻璃来的吗?

    大唐如今表面上是花团锦簇,可是前世分析历史,薛琰能够看得出来,大唐在花团锦簇之下,事实上,朝廷的日子却过得并不充裕。

    前朝末年的战乱,将隋文帝杨坚父子两代人积累下的财富消耗的差不多了,如今民间依旧没有能从战乱当中完全恢复过来。

    太宗皇帝想要玻璃的制造工艺,无非就是想要给朝廷创造收入,毕竟眼下谁都能看得出来,玻璃其中蕴含着的巨大商机与暴利。

    可是薛琰会交出去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薛琰还没有大公无私到心中只有国家没有小家的地步,他这个人没什么雄心壮志,只想安安分分的过自己的小日子,平白的将玻璃这等暴利产业交出去,想都别想。

    更何况,活字印刷术都献出去了,虽然是被动的,但好歹也是为国家做了贡献了,而且和玻璃相比,活字印刷术,不但能刷财富值,更是可以同时刷人气,太宗皇帝还不满足,薛琰可不想继续惯孩子了。

    而且将玻璃制造业国有化,无异于杀鸡取卵,有了这一次,太宗皇帝要是吃顺了嘴,今后难保不会继续这么干,到头来,谁还敢发明创造,大唐的科技更是会因此止步不前。

    薛琰虽然没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是身为炎黄子孙,他自然也希望有了他这只小蝴蝶卖力的扇动翅膀,可以让在历史上原本就十分辉煌的大唐帝国变得更加强盛,而大唐的强盛,自然离不开科技的进步。

    说起来,薛琰倒是和太宗皇帝想到一块儿去了,只不过,如今太宗皇帝眼红玻璃创造的巨大商业利益,想歪了心思。

    既然如此,薛琰觉得自己完全有必要帮助太宗皇帝这个国家的领头人,重归正途,让这位天下的主宰明白什么叫做富民学。

    (本章完)
………………………………

第六十七章 藏富于民

    薛琰原本想要装糊涂的,谁知道,太宗皇帝这个时候,居然犯起了一根筋,开始不断旁敲侧击的往薛琰的脑门儿上杵,后来见旁敲侧击不成,干脆挑明了要巧取豪夺了。

    “贤侄有大智慧,当知先公后私,玻璃这物事利益非同小可,倘若献于朝廷,想来当今圣上必定不吝封赏!”

    “贤侄此言差矣,倘若无国,何以家为,贤侄欲要生活安泰,当须知只有国家强盛了,百姓方能得享安乐,方尽天下,圣天子当朝,正欲大展宏图之时,然前隋战乱多年,而后又有突厥寇边,如今虽平息了边患,可朝廷国库已然空虚,贤侄岂能只顾自家,而罔顾国家!”

    那意思分明就是:小子!快点儿将玻璃的制造工艺交出来!否则的话~~~~~~哼哼!

    薛琰是真心无语了,特别是听着太宗皇帝不断地往自己脸上贴金,他突然有种腻歪的感觉,“圣天子当朝”,好吧,这话不错,您老人家确实算得上是华夏五千年中难得的有道明君,可是这话,从你自己的嘴里说出来,听着咋就这么别扭捏!?

    而且,把理由说的那么高大上,归根结底,还不就是眼红玻璃赚钱了,你老人家分到手的税太少了吗?

    薛琰也是个牛脾气,太宗皇帝越是这么说,他就越是不愿意顺着太宗皇帝的意思干。

    而且什么叫国富民强,这句话说的好像不那么有道理,应当是民富国强才对吧!

    藏富于民懂不懂啊!?

    要知道,藏富于民是一种古已有之的经济理论,是华夏自古以来富民学说的延伸,藏富于民更是后世东西方发达国家的主要特征,是现代文明的终极价值观,更是一种民主及国家强盛的现象。

    当然了,薛琰这个时候和太宗皇帝说什么民主,那纯粹是扯淡,但是藏富于民的道理总归是错不了的。

    事实上,这种思想并非是后世才出现的,华夏历朝历代的政治家家,在有关国家与百姓之间物质财富分配关系中,历来都主张藏富于民。

    把充裕百姓的物质财富,视为实现治国安民的基本原则,自先秦以来,富民思想在华夏的思想界更是不断出现,影响深远。

    华夏的富民思想的渊源极早,《尚书》中有“裕民”、“惠民”的观点,《周易益》有“损上益下,民说无疆”,都把重视百姓的利益,视为统治者的德政。

    至春秋战国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出现了儒、墨、道、法各学派思想家,他们从各自的政治需要出发,也从不同角度阐发了富民思想。

    薛琰觉得有必要和太宗皇帝辩论一下了,要不然的话,这位华夏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之一,还不得因为眼红,变成巧取豪夺得专业户啊!

    正方:太宗皇帝,论点,国富民强!

    反方:薛琰,论点,民富国强!

    如今被视作正统的儒家,就把传统的富民观点,丰

    (本章未完,请翻页)富发展成为一种安邦治国的经济理论,孔老夫子提出“足食”、“富而后教”的论点,把充裕百姓的物质财富,作为实施礼乐教化的基础。

    孔夫子的富民措施主要是“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即实行宽惠的经济政策,允许百姓牟利取财,同时要求统治者节用薄敛。

    他把百姓的富足看作是朝廷获得充足财源的基础,主张民富先于国富,国富建立在民富的基础上,这就是著名的“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的政治思想。

    孔夫子的富民思想在华夏长期成为传统的教条,具有深远的影响。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主要继承者孟轲与荀况对富民思想作了进一步阐发,孟轲的富民政策主要是发展生产和减轻赋税,“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他的发展生产的具体措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