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贞观极品公子-第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侍獾氖焙颍蓟岽右醢得娉龇ⅰ
以至于,如今薛琰莫名其妙的酒成了长孙无忌的一号大敌,当然,就算薛琰知道的话,他也不会放在心上。
因为纵观贞观一朝的满朝文武,长孙无忌从来都不曾被他放在心上,长期以来,在封建史家的笔下,长孙无忌一直都被称为忠直之臣,说他最终的凄惨结局是忠而获罪。
对于这种说法,薛琰是非常不屑一顾的,在薛琰看来,长孙无忌集团,完全是一伙朋党,主要成员有褚遂良、柳姡А⒑ァ⒗醇谩⒏呗男小⒋薅乩竦热硕疾皇鞘裁粗抑敝俊
史书上,对这一伙人在大唐王朝的开国,乃至以后的文治武功,所做出的贡献都是大书特书,可是在薛琰看来,这些人完全没有任何功绩可言。
长孙顺德据说是长孙无忌的叔父,首先参加唐高祖李渊起义,有相当的功绩,但是长孙无忌是高士廉养大的,与这个叔父看不出有多少亲情关系,更看不到对于大唐王朝开国,长孙无忌有超过长孙顺德的功绩,充其量只能说长孙无忌沾了长孙顺德的光。
长孙无忌的地位主要是靠姻亲关系,他的妹妹是太宗皇帝的正妻,即“文德皇后”,除此以外就
(本章未完,请翻页)是阴谋。
长孙无忌直到武德皇帝骑兵已经渡过黄河,才到长春宫遏见,授渭北行军典弧罄幢环馕系诚毓
唐朝开国县公多了,一抓就是一大把,长孙顺德作为国公比他高得多了,作一比较,武士彠与李家非亲非故,而且历来被人诘难,甚至被诬蔑为“首参起义,例封功臣,无戡难之劳,有因人之迹。”
借武德皇帝之口称武士彠是“王威之党”,但人家却是应国公,武德皇帝登基,列入免死名单。武士彠的次兄武士逸“亦有战功,武德初,为齐王府户曹,赐爵安陆县公”,长兄武士稜也“从起义,官至司农少卿,封宣城县公”,他们的爵位都不是靠李唐的姻亲得到的。
而长孙无忌作为太宗皇帝的大舅子,仅仅一个县公不足道也,实在说不出有什么具体功劳。
与武士彠比不可同日而语,根本不是一个档次,武士逸功劳都是他绝对无法比的,连李建成在说到秦府人才时,也只看到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等,根本没把长孙无忌放在眼里。
‘即使《旧唐书长孙无忌传》也没写到大唐王朝打天下时,长孙无忌有哪一点功绩,可太宗皇帝却说,他有天下,多长孙无忌之力。
是什么力呢?
为什么不见记载?
请注意,太宗皇帝说的是他有天下,不是大唐王朝开国。
如果说在玄武门阴谋前,长孙无忌对太宗皇帝已经有很大功绩的话,那一定是不可见人的,不然不会不见诸于史册。
大概就是,帮太宗皇帝谋夺平阳公主军队,把泾州之败嫁祸于刘文静和殷开山,攻蒲坂200余天不克,受武德皇帝谴责,就干脆告刘文静谋反。
长孙无忌之所以在政治上出人头地,并被太宗皇帝作为图凌烟阁的二十四功臣之一,说穿了,不是长孙无忌对大唐王朝开国有什么功劳,也不是在贞观和永徽有什么文治武功。
长孙皇后尚且认为:不能让她家族的人,依靠她的亲
(本章未完,请翻页)属关系身居高位。
具体就是指长孙无忌。
甚至连亲妹妹长孙皇后也不认为长孙无忌如居高位是依靠才能和功绩。
事实上在太宗皇帝登基之初,长孙无忌不得不宣称退出,在朝廷中没有正式地位,也没作出什么好事,至少他没有做光明正大地记载于史册的事。
见诸史册,长孙无忌最大的“功绩”就是血腥的玄武门政变,帮助太宗皇帝逼父、弑兄、屠弟、灭侄、杀叔,排挤打击屠杀武德开国功臣,夺得了政权。
对太宗皇帝的这一事件,封建史家们最高的评介也不过是“逆取顺受”、“为国者不顾小节”。
司马光则称之为“贻讥千古”,完全是一个阴谋,至于对长孙无忌这样的阴谋家,权谲纵横之才该如何评介?他所立的又是何等样的功呢?就算是司马光这样的史学大家,其实也说不出来。
被这样的一个人惦记着,薛琰根本就不在乎,哪怕长孙无忌精于算计,擅长阴谋,说白了就是背后下黑脚,薛琰也不放在眼里,如果说作为一个政治家,薛琰需要仰视长孙无忌的话,那么斗心眼的话,薛琰还真的没怕过谁。
倘若惦记上自己的是房玄龄,估计薛琰睡觉都要睁着一只眼睛,人家玩儿的阳谋,使出来光明正大,但是却足以让人防不胜防。
但如果是长孙无忌的话,那就算了吧!
安心睡大觉,享受封建制度下的权贵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至于长孙无忌安插在武阳郡公府周围,负责盯梢的人,薛琰也早就知道,他从来都是个机警地人,上次在广和居和程处亮闹了一场,回来之后,薛琰就发现家周围多了些陌生人,就让家人去查一下,结果查出了崔府,后来,长孙无忌的人到了,也恰巧被武阳郡公府上的人给发现了,一来二去,顺藤摸瓜的就查到了长孙无忌的府上。
对此,薛琰什么都没说,也什么都没做,人家愿意围观,满足人家的爱好也就是了。
(本章完)
………………………………
第七十三章 大唐绿帽王
太宗皇帝父子两个离开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武阳郡公府都是安安静静的,就连平日里跑的最勤快的李承乾也不来了,这倒是让薛琰很是舒心了几日。
可舒心的日子总是不会长久,恶客终归还是会上门,只不过这一次来的不是太宗皇帝父子当中的某一个,也不是这无良父子组团来的,来的是~~~~~~~~~
“少爷!那位房二公子就堵在大门口,非要见少爷才行!”秋纹一脸厌烦的说道。
薛琰闻言,不禁叹了口气,有些人看起来想躲还真的躲不过去啊!
“既然来了,就请进来吧!到前厅待茶!”
薛琰说着起身,脸上的表情,让人看着也是莫名其妙,又无奈,但更多的好像是~~~~~~~~期待!
自薛琰穿越后闭门挡客,以往好些酒肉朋友不不来了,唯独这位房二公子,三天两头的来,每次来了被挡驾,发一通脾气就走,可是没过几天,又找上门来了。
有的时候,薛琰都在怀疑,这位房二公子到底有多缺友情啊,还赖在他这一棵树上吊死了。
薛琰刚到前厅,一个身材粗壮的少年便几步走到跟前,上上下下的打量了薛琰一番,气哼哼的说道:“还说生了重病,不便见客,这不是好好地吗?”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不知道为什么,薛琰看到眼前这位房二公子,心中突然想起了这么一句。
这是金人元好问说的,数李莫愁吟咏最多。
但是薛琰觉得,如果这首诗放在当下,或者再往后推上几年的话,恐怕有一个男人会比李莫愁更能念叨这句话。
这个男人是谁?
大唐名相房玄龄次子,也就是面前的这位房二公子房遗爱是也。
房遗爱其人,在历史上并不怎么有名,若单凭一个名爸的话,很可能会被史家刀笔给遗忘了。
房遗爱后来有了一点儿名气,是因为他的老婆大大的有名,占了老婆的光。
他老婆是谁?
是太宗皇帝的爱女,自带枕头跟和尚偷情的高阳公主。
关于高阳公主和辩机和尚的婚外情,在后世,经过各种版本的电视剧的发酵,已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甚至都被演艺成了一种真爱。
可薛琰对此一直都非常好奇,一是高阳公主深居房家内院,为何能跟辩机和尚相遇,谁给的机会?
二是辩机和尚乃大德高僧,为何独居寺庙之外?
三是房遗爱有无预防及补救措施?
根据史书记载来看,高阳公主初嫁房遗爱,似乎感情还说得过去,“主,帝所爱,故礼异它婿”,由于太宗皇帝宠爱高阳公主,爱屋及乌,对待房遗爱也好过其他女婿,这其中显然离不开高阳的争取和施加影响之故。
按照薛琰的分析,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夫妻之间的磨合出问题了,可能有性格差异的原因,也可能是房遗爱与哥哥房遗直争夺继承权,导致高阳在父皇面前失宠
(本章未完,请翻页)的原因,反正婚姻一定出了裂痕,那么,房遗爱是如何做的呢?
在历史上,房遗爱做了两件想当然的事儿。
首先是想当然地认为,妻子肯定会喜欢自己的阳刚之美,于是乎,他勤练骑射,不断参加围猎,还请妻子一起随同欣赏,“会主与遗爱猎”。这个“想当然”,显示出了房遗爱对高阳的严重不了解,他辛苦练膘是给聋子唱歌,白忙活了,高阳公主对男人的审美,不在阳刚,而在于温柔与情趣。
其次是想当然地认为,和尚有戒律,把老婆交给和尚,安全系数一定高,当高阳公主随行至野外,感觉体力不支需要休息的时候,房遗爱建议,正好不远处有个草庐,是辩机和尚的居所,公主就去那儿休息吧。
他把高阳安顿好,就自己去打猎了,殊不知,和尚本身或许是安全的,但这位辩机和尚站到高阳公主面前就不一定了,他的儒雅俊朗的外表和内敛蕴藉的气质,恰恰符合了高阳公主对男人的审美要求:“辩机远承轻举之胤,少怀高蹈之节,年方志学,抽簪革服”,于是乎,高阳公主“见而悦之,具帐其庐,与之乱。”
那么,对于辩机和尚的情况,房遗爱清楚吗?
从他放心的将高阳公主交给对方照看这一点,应该是清楚的,因为玄奘法师取经回归大唐以后,辩机是最早的一批译经助手,并以其高才博识、译业丰富,而名噪一时。
当时的大臣许敬宗,曾“奉诏监阅”,而辩机和尚能够居住寺外,多半是许敬宗同意了的,否则,以唐代和尚出入寺庙需要登记的管理办法,辩机何敢独居在外。
房遗爱作为太宗皇帝最推爱的女婿,焉能不知这些,据薛琰分析,房遗爱很可能在这之前就与辩机有了交往,贵族子弟与知名和尚有交往,在大唐并不稀奇。
分析了这两点,就可以发现房遗爱的两个“想当然”是多么的愚蠢。
蠢在何处?
对骄傲的妻子无所知,对淫靡的世风太忽视,对优秀的和尚不预防,还主动为孤男寡女提供相处的机会。
他的愚蠢,说白了,就是不懂得爱为何物,情为何物。人如其名,他是真正遗失了爱,是他自己“努力”造成的结果,亲手把如花似玉的妻子送上辩机和尚的床,怨不得别人。
可是,婚外情已经发生,总该吸取教训补救吧。
人家是皇帝的爱女、公主的身份,不能打,不能骂,只能小心提防,所谓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房遗爱应该做的,就是假装不知道,然后用温情融化公主,想方设法不让高阳公主出门,或者规劝辩机和尚撤掉草庐,回到寺庙里住。
但这些都是薛琰站在一个正常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得出的结论,房遗爱公子全然不屑一顾,他只做了一件事,被高阳公主收买,而听之任之,每天与高阳送给他的两个美女寻欢作乐,大把花钱。
房遗爱这个缺心眼儿不管,难道他的家人也不管管,维护门风,要知道高阳公主嫁入房家,她的小姑子是贞淑的韩王妃,婆
(本章未完,请翻页)婆卢氏更是治家端严之人,高阳公主如果肆无忌惮的外出与辩机和尚幽会,不可能不被发现并阻止。
即使女眷不便出面,房遗爱的弟弟房遗则绝不会视而不见,而放任自流,任何一个人发现,都可以直接将实情上报太宗皇帝知晓。若无房遗爱居中打掩护,高阳公主恐怕难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得逞。
房遗爱对妻子出轨的纵容,其后果是不堪的,当辩机丢失了公主的金宝神枕,有司破案查究,这段风月故事最终大白于天下。
于是,“帝怒,斩浮屠辩机,杀奴婢数十人”,情人死了,身边知情者也基本死光,但高阳公主并未就此收敛,待父皇一死,她随即与和尚智勖、惠弘、道士李晃,先后勾搭成奸,淫靡之心,愈演愈烈了。
遗失了爱的房遗爱,自此不再考虑眼前的小家了,他把所剩不多的精力全部投入到“操心”国家大事上,居然参与了荆王李元景的谋反小集团。
高宗永徽四年案发,全家遭遇灭顶之灾,连高阳公主亦未能幸免,“遗爱伏诛,主赐死”,试想,如果夫妻相亲相爱,有事商量着做,会有这档子事发生吗?
先把老婆送上和尚的床,再把自己和老婆一起送上断头台,房遗爱可能临死前还要念叨上一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如果房遗爱未卜先知了这句话的话,遗失了爱,后果很严重,恐怕斩浮屠的就不是他的老丈人,而是他本人了。
薛琰居然和这么一个缺心眼儿是好友,他真的要狠狠地批评一下前身的择友观了,但是既然人都进来了,薛琰也总不能再将人轰出去,更何况,他对这位大唐王朝鼎鼎有名的绿帽王还是非常感兴趣的。
前世,站在一个后人研究历史的角度,薛琰对房遗爱这个傻缺真是无奈,鄙视到了极点,但是当这个二货真的站在自己面前的时候,薛琰突然觉得这哥们儿真的好可怜,特别是听到房遗爱说了一句。
“你这小子,早就说你身子骨弱,还非要跟着一起去游猎,害的自己大病一场,行了,看着你没事,我也就放心了!”
感动!
绝逼感动!
房遗爱几次三番的上门,原来就是为了想要看看薛琰的病到底怎么样了,虽然如今此薛琰已经并非彼薛琰,可他还是被感动了。
房遗爱这人虽然傻是傻了点儿,缺是缺了点儿,可是通过这句话不难看出,这人也是个真性情。
薛琰突然觉得有点儿对不起房遗爱了,就为了和以前的薛琰saygoodbye,就想要斩断所有的关系网,一切推倒重来,差点儿寒了这位朋友的心。
薛琰正准备说几句暖心的话,可是房遗爱接下来的一句话,直接让他对对方刚刚生出的一点儿好感归了零。
“行了,探望也探望过了,还不快将你府上的神仙酿拿出来!广和居卖的太贵,到你府上饮酒,总归不要钱吧!”
尼玛!
思想有多远,你就给老子滚多远!
(本章完)
………………………………
第七十四章 不但悲催,而且傻缺
看着房遗爱连点儿压口的下酒菜都没有,直接抱着酒瓶便开怀畅饮起来,薛琰都不禁暗叹一声,固然,和一个缺心眼儿讲什么兄弟情谊,珍贵的友情,纯属于浪费时间,这东西的脑容量,绝对盛不下一碗卤煮。
要不然的话,怎么可能会在老婆被和尚偷跑了的情况下,在外面守门,要不然的话,怎么可能在他那功列凌烟阁的老爹过世之后,害的显赫一时的房家彻底没落。
说房玄龄过世之后,房家之所以没落,房遗爱要承担很大的责任,并非是没有道理的。
要知道,房玄龄活着的时候,身为朝廷重臣,被太宗皇帝倚重,即便是过世之后,太宗皇帝都没有因为人走茶凉,就对房家有所可待,甚至可以说,是荣宠依旧。
虽然史书中并未记载太宗皇帝失去房玄龄之后的内心痛苦,但是一个真实的现实是,在房玄龄病逝之后,太宗皇帝曾下旨,赠房玄龄太尉,谥号文昭,陪葬昭陵,配享太庙,其子房遗爱授右卫中郎将,房遗则为中散大夫,同时太宗皇帝还下旨,废朝三日,以纪念这位陪着他开创贞观盛世的一代名相。
事实上,当时的太宗皇帝,也即将走到人生的尽头,他在自己人生最后的阶段,遭遇到了太多太多的打击,诤臣魏征去世,太子李承乾谋反被废后去世,原本有希望即太子位的魏王李泰又因为心胸狭隘,而被李世民废掉,随后房玄龄,这位太宗皇帝十分倚重的谋臣又病故而去。
这一系列的打击,让太宗皇帝身心俱疲,最终,在房玄龄去世不到一年后,太宗皇帝也耗尽了生命中最后的时光。
从房玄龄死后的一系列的待遇来看,房玄龄无疑是非常受太宗皇帝看重的。
可惜的是,这一切在唐高宗李治上台之后,发生了变化。
接替太宗皇帝上台的李治改元永徽,开始了颇有贞观遗风的永徽之治,不过这个看似善良柔弱的李治,并非政治白痴,在上台之后,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清洗自己的政敌,曾经与自己争夺过太子位的魏王李泰的部下,大多遭到了贬斥。
而作为当时拥护魏王李泰为太子的房遗爱,首当其冲,先是被李治借口因某事降职,随后又因谋反而被杀,其后人流放岭南。
也是因为房遗爱的缘故,已经去世的房玄龄“配享太庙”的待遇,也因此而被取消,房玄龄其余几个儿子,也因此受到了牵连。
齐州房氏房玄龄一族,迎来了其家族宦海生涯中最大的危机。
虽然说,一个大的家族,常年在宦海之中,难免会有起落。尤其是在皇帝身边的官员家族,往往会因为陷入利益集团的纠葛,而导致由盛转衰,或者由衰转盛,尤其是牵扯到太子之位的争夺时,这样的危机会被放大数百数千倍。
太子与皇子,仅一字之差,他们同样都是皇帝的血脉,甚至有可能还是同一个母亲所生,但是结局却大不相同,皇帝死后,一为人君,一为人臣,因此最是无情帝王家。
因此自中国进入到封建社会开始,太子的废立,往往关系到一群官员和他们身后家族的兴衰,也正因为如此,如何在立太子时准确的站队,也就成了皇帝身边近臣们必须考虑的事情。
精于谋略的房玄龄,自然也很清楚太子之争的重要性,在太子李承乾被废之后,李治与李泰,成了当时太子位最有利的争夺者。
事实上房玄龄从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谋划这件事儿了,他采取的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方式,即将长子房遗直和次子房遗爱分别派到了李治和李泰手下,这样一来,长子支持李治,次子支持李泰,将来无论是谁当了太子,至少可以保留下房氏一族在朝中的一个地位。
不过很显然这一次,房玄龄失算了。
房玄龄高估了房遗爱的政治智商,或者干脆说,他让房遗爱去扮演那样一个角色,完全就是在侮辱他自己的智商。
作为房玄龄的二儿子,房遗爱完全没有继承房玄龄的政治智慧,更不像他大哥那样精于谋略,而是更擅长带兵,加上他本人又娶了太宗皇帝的爱女高阳公主为妻,因此为人颇为骄横,在帮助李泰争夺太子位失败后,房遗爱并未收敛,反而与妻子沆瀣一气,图谋发动宫廷政变,欲将刚即位的李治拿下。
本来以房遗爱的身份,纵然刚刚登基的李治要清理政敌,大不了也就是剥夺官职,但至少会在其他方面有所补偿,但是房遗爱这个缺心眼儿简直就是个无可救药的二愣子。
参与到太子党争中来,无非只是利益集团不同,最终无非是被罢官,而发动宫廷政变则是历朝历代皇族的大忌,即使是李治这样最终为武则天所惑的懦弱皇帝,也不可能容忍政变的发生。
于是,一介武夫的房遗爱,将整个家族推到了悬崖边上。最终的结果,是房遗爱谋反失败被杀,高阳公主赐自尽,房遗爱的后人则流放岭南。
可以说,
(本章未完,请翻页)房遗爱那二b到了极点的所作所为,不但害自己丢了性命,还连累到了大哥房遗直和三弟房遗则。
自房遗爱谋反事件之后,基本上房玄龄这一支的族人,就再也没能翻过身来,始终被当时的核心政治圈子排除在外。
一直到了三四代之后,房遗直的后人才有那么一两个人再次出来做官,但是官职也比较小,未能达到五品以上。
官不至五品以上,这也意味着房玄龄一族的彻底衰败,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唐朝之前,中国的取士制度是以“九品中正制”为主,“乡举里选”是各大世家入仕的主要途径。
但是唐朝建立之后,科举制度的出现,使九品中正制被彻底的废除,在科举制度之前,中国文化政治精英其实是流向乡村的,而科举制度之后,原本位于乡村的文化精英们开始向城市流动,因为他们必须靠近政治中心,才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从而通过科举制度入仕为官。
正是科举制度的出现,使得房玄龄一族,在房遗爱被诛之后,一蹶不振。
科举制度需要什么呢?
资源,也就是钱。
不管是结交名人,还是进京赶考,都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赋税徭役导致了齐州房氏的衰败。
在唐朝时,五品官是一道槛儿,一旦被封为五品官,意味着家族可以免除赋税徭役,同时这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