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贞观极品公子-第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薛琰能够记起贺兰安石的名字,倒还真不是因为他未来会成为武则天的姐夫,而是他那位同样很有名的混蛋儿子贺兰敏之。
在一些史书的记载当中,贺兰安石的儿子贺兰敏之是位才华横溢,出身高贵的少年俊杰,但是这位少年英杰却没有如同人们期盼的那样,长大成人之后,成为国家栋梁,而是留下了千古骂名。
武则天之父武士彟原本娶相里氏为妻,生下武元庆与武元爽兄弟。后来再婚娶杨氏,生武则天姊妹三人。武则天成为皇后以后,大封自己亲族,并封母亲杨氏为荣国夫人,武顺为韩国夫人。不过因为武士彟死后,元庆与元爽对继母杨氏没有礼貌,武后便将这两位兄长流放外地。
兄长死后,武则天便以姊姊韩国夫人的儿子贺兰敏之做武士彟的后嗣,并让他改姓武,史书记载,贺兰敏之才华横溢,“弘文馆编《三十国春秋》一百卷”,“朝内士子交游甚众”,累官至兰台太史令、左散骑常侍,袭周国公。
起初,韩国夫人因为武后的关系,得以随意出入皇宫,她年轻貌美的女儿贺兰氏也时常随行,母女两人颇得高宗喜爱,高宗封贺兰氏为魏国夫人,有意想将她纳为嫔妃,武后因嫉妒毒杀贺兰敏月,高宗哭着对敏之说:“我早上见到她还好好的,怎么退朝后就身亡了。”
史书记载:贺兰敏之号哭不对,武后闻之,曰:“此儿疑我!”由是恶之。
大概是因为自己的母亲和妹妹都死在自己姨妈手下,因此,贺兰敏之对武氏暗怀怨恨。
贺兰一门血统高贵,可贺兰敏之的母亲,妹妹,甚至贺兰敏之自己,都沦为武氏李氏的玩物,因此贺兰敏之恨透了武氏李氏,在仇恨的驱使下,他扭曲了,他要向她复仇。
贺兰敏之本就“挟爱佻横”,桀骜不驯,恃宠而骄,因此报仇方式也极有个性,简单来讲,就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他反过来勾引所有李氏武氏的女人,强奸她们。
贺兰敏之听闻太子李弘即将娶的未婚妻貌美,就在大婚前夜跑去勾引人家,结果,婚礼无法举行,李弘不得不娶别人做太子妃。
贺兰敏之80多岁的外婆,武则天的母亲荣国夫人非常宠爱贺兰敏之,因贺兰敏之太过美貌而与其通奸。
但奇怪的是,武后当时都忍了,甚至非常偏袒他这位外甥,直至多年以后,她才指出贺兰敏之十条大罪,主要是生活作风问题,包括与外祖母通奸,强暴太平公主的侍女,强暴太子妃等等,将其流放岭南,并将其刺杀于流放途中。
(本章未完,请翻页)贺兰敏之获罪的根源,其实在于他与武后的矛盾,主要是政治矛盾,而非单纯的生活做风问题,贺兰敏之死后,“朝士坐与敏之交游,流岭南者甚众”就可以看出,武则天要整的不是贺兰敏之一个人,而是一股政治势力。
不管怎么样,历史上的贺兰敏之留下的除了污名,也没有什么,而且大概是因为他的私生活过于惊世骇俗了一些,所以,史官在记载关于他的一切时,不免多着了些笔墨,也让他那位默默无闻的老子贺兰安石同学有幸列明青史。
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居然能生得出贺兰敏之那样的妖孽啊!?
薛琰真的很好奇,不过看看那一副刻苦攻读,勤奋上进模样的贺兰安石,怎么看都是个懂事上进的好少年,可为什么家教那么失败。
难不成是基因紊乱,造成了生育系统出了问题?
好吧!薛琰的脑洞开的有些大了!
“琰哥儿!你怎地一直盯着那番人看!”房遗爱见薛琰半天不作声,顺着薛琰的目光正好看在了贺兰安石的侧脸上,撇了撇嘴,大煞风景的来了一句。
薛琰一愣,这才意识到自己有些失态了,赶紧转移目光,盯着一个男人看了这么半晌,他自己都觉得恶心,只得故作镇定道:“胡说什么,房老二!你也学学人家,多读书,多知礼,对你将来有好处!”
房遗爱似乎对薛琰的言语不屑一顾,道:“读得再多,还不是像那个书呆子一样,有那闲工夫,倒不如骑马射箭,将来也做个大将军,为大唐开疆拓土,立功封侯!”
薛琰闻言,突然发现自己要对房遗爱有所改观了,万万没想到,这厮居然还有这样的雄心壮志,嗯!孺子可教也!
正说着话,厅外传来了一声钟响,听到钟声,原本嘈杂的厅内,一下子安静了下来,不多时,于志宁迈着四方步走了进来,众监生拱手下拜。
“学生见过夫子!”
即将迎来在大唐贞观年间的第一堂课了,薛琰虽然前世对学校就没有丝毫好感,但是这会儿心中也不禁有些小激动。
可是于志宁一开讲,薛琰就失望了,因为于志宁老先生讲的居然是~~~~~~~千字文!
难道这里不应该是和太学并立的大唐最高学府吗?
为毛开篇要学千字文,而且让于志宁这样一位博有海内名望的大儒来给他们开蒙,怎么这感觉就好像钱学森给小学生讲摩擦起电啊!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看着周围一帮子傻呆呆摇头晃脑的模样,薛琰真心要哭了,这帮被寄予厚望的大唐英杰,基础知识到底有多差啊!
管不得刚刚和房遗爱打听了半晌,就没听到过几个他前世读史的时候,看到过的名字,即便是那几个在史书上留下名字的,也都是因为他们的父辈是大唐开国功臣。
太宗皇帝如果指望这国子监能够为大唐培养未来的官员,当真是想瞎了心!
薛琰越想越
(本章未完,请翻页)觉得累,眼皮开始打架,而后~~~~~~~~
啪!
脑袋上莫名的挨了一下,薛琰猛然惊醒,抬头看到的正是于志宁那张愤怒的老脸,糟了个糕,上课睡觉,被老师抓包了。
这~~~~~~~用不用到外面罚站啊!
薛琰想着,心里突然隐隐有些期待,虽然此时已近深秋,厅外冷风习习,可是在外面冻着,也总比眼睁睁的看着大唐贵族失败教育的惨烈现场要舒服的多啊!
“学习当专心致志,不可分心二用,薛琰!你方进学,便如此不知上进,你可知错!”
薛琰立刻做痛心疾首状,拜服于地,道:“学生惭愧,请夫子责罚!”
在那个“请”字上,薛琰特意咬得很重,分明十分期待被惩罚。
于志宁见状,点点头,面无表情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念你初来,这次就暂且饶过,好了!继续!”
于志宁说完转身就走了,薛琰眼巴巴的看着,喂!老头,不!那个~~~~~世叔,说好的责罚呢?
结结实实的被摧残了一个时辰,好为人师的于志宁大概是教书育人,教得爽了,宣布下课。
薛琰一听下课,一颗心都要飞到外面去了,这个时候,房遗爱再度凑到了薛琰的跟前,一脸坏笑道:“怎样?生不如死吧?”
薛琰没好气的瞪了房遗爱一眼,道:“房老二!你们平日里,就学这个?”
“非也!非也!”
房遗爱没说话,在一旁竖着耳朵的贺兰安石抢着道:“夫子常言,学无止境,依着惯例,每日开讲前,夫子都要先领着众监生诵读千字文,诵读过千字文,夫子便要入宫,教导太子殿下,会有旁的夫子来教众监生大学问!”
房遗爱见贺兰安石插话,没好气道:“去!去!去!我们兄弟说话,哪个让你来多嘴。”
贺兰安石也不理会房遗爱,凑到了跟前,道:“这位薛学兄,方才所言那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当真发人深省,小弟敬佩不已。”
接下来的可见十分钟,贺兰安石滔滔不绝的表达着对薛琰的敬佩之情,而后,又非常谦虚的向薛琰请教了几个问题,薛琰看在这位老兄在历史上,妻女都被人霸占,悲催得不能再悲催的份上,也耐心的一一做了解答,让贺兰安石喜不自胜,欢天喜地的回了座位,又捧起了书本,细心研读起来。
房遗爱不解道:“琰哥儿!那番子有甚好处,让你这般在意!”
贺兰氏出身鲜卑,虽然早与汉人通婚,但相貌上还保留着几分白种人的特征,这贺兰安石生得面摆入血,深眉高目,十足的异族人模样,难怪房遗爱会称他做番子。
薛琰也懒得搭理房遗爱,只是说了句:“人家知道上进,单凭这一点,就比你强!”
房遗爱闻言,立刻反驳了起来,只可惜,他说的什么,薛琰根本就没听到,薛琰这会儿只顾看着厅外,不知道什么时候,外面居然下起了雨。
(本章完)
………………………………
第八十四章 长安秋雨
两仪殿内,太宗皇帝依旧坐在龙书案后,批阅着各地送来的奏章,从他的坐姿上就不难看出,此刻的他身体并不康健。
不过三十多岁的年纪,可是因为早些年征战沙场,落下了一身的伤病,特别是到了梅雨季节,两条腿的膝盖处就会隐隐作痛。
贞观年间,可没有治疗风湿的好办法,每当到了这个时候,太宗皇帝就会因为腿疾,而备受折磨。
“陛下!”大太监王德捧着一个暖炉走到了跟前,放在了太宗皇帝的腿边,“太极宫阴冷潮湿,不如前往九华宫暂歇?”
九华宫是前隋文帝杨坚所建,在长安城西北,当初隋文帝兴建长安城的时候,只顾着考虑风水问题,将地势这一重要的信息给遗漏了,太极宫在长安城的最北端,地势较凹,一旦了梅雨季节,整个太极宫就会被泡在雨水之中。
于是,无论是前朝的文帝,炀帝,还是已经退位做了太上皇的武德皇帝,到了每年的梅雨季节都会前往九华宫。
太宗皇帝闻言,头也不抬,摆了摆手道:“国事繁重,朕哪里有那个闲心,好了!你退下吧!对了,派人将魏征传来!”
王德退下了,太宗皇帝将手边的奏章批阅完,揉了揉发胀的眉头,低声道:“马宣良!”
屏风后面,马宣良立刻转了出来,对着太宗皇帝拱手行礼:“微臣在!”
太宗皇帝闭着眼,侧身依靠着手桌,道:“阴雨连日,可曾听闻过长安城中百姓境况如何?”
不管历史上如何记载,对太宗皇帝或褒或贬,但是,生在民间的太宗皇帝心中,至少是装着百姓的,他深知百姓疾苦,在施政之时,也总是能站在百姓的角度去考虑一些问题,至少,贞观初期的太宗皇帝确实是这样的。
马宣良闻言,道:“连日阴雨,百姓日子倒也并未受多大的影响,只是近日城中有人传言,永济渠水位上涨,堤坝不牢,倘若永济渠决堤的话,到时候~~~~~~~”
(本章未完,请翻页)马宣良没有说完,他知道这个消息肯定会给太宗皇帝带来更多的困扰,但是身为太宗皇帝的近臣,这等大事,他不能不说。
太宗皇帝听到永济渠的时候,顿时眉头紧锁,这也是他一直都在担心的问题,永济渠决堤,倒不至于淹了长安城,可是带来的连锁反应,是太宗皇帝不得不考虑的。
要知道,长安城沟通南北,靠的就是途径城中的几条深渠,特别是粮食,今年关中粮食歉收,全靠江淮的粮食来救急,倘若永济渠决堤,到时候,粮食运不进长安城,到时候,长安城内的百姓买不到粮食,非大乱不可。
正琢磨着,殿外有人禀报,太子李承乾求见,太宗皇帝闻听是李承乾到了,挥退了马宣良,让人传李承乾进来。
李承乾进了两仪殿,行过了君臣服字大礼,而后直接凑到了太宗皇帝的龙书案旁,这些日子,太宗皇帝对李承乾的态度越来越好,让李承乾也感觉到了久违的父爱。
正待说话,李承乾突然看见了太宗皇帝腿边的暖炉,知道太宗皇帝的腿疾又犯了,一想到太宗皇帝整日里被腿疾折磨的痛不欲生,李承乾的眼圈不禁泛红。
太宗皇帝见了,也不禁大感欣慰,或许李承乾的性格孺弱了些,但是这份孝心,确实他极为欣赏的。
“乾儿!不在东宫读书,怎地想起来见朕了!”
李承乾抹了下眼泪,从怀中掏出了一个画卷,放在了龙书案上。
太宗皇帝见了,笑道:“该不会又是那薛琰临摹的哪位大家的墨宝?”
李承乾摇摇头,道:“儿臣也好几日不曾去过武阳郡公府了,今日求见父皇,为的是献上此物!”
太宗皇帝闻言,不禁大为好奇,将那画卷展开,发现上面画的居然是亭台楼阁:“乾儿!这是何物!?”
李承乾道:“儿臣见父皇被腿疾纠缠,心中也甚是担忧,这太极宫地势太凹,每到了这梅雨季,就全都;泡在了雨水之中
(本章未完,请翻页)!儿臣使人往太极宫之北,寻到了一处所在,那里地势高,即便是下再大的雨,也不必担心会被雨水淹到。”
太宗皇帝没等李承乾说完,便打断了他,语气颇为冷淡的说道:“所以,你便献上了此图,想要让朕在那地势高的所在,兴建一片宫室楼阁?”
李承乾见太宗皇帝突然变了脸色,也不敢说话,只是低着头,太宗皇帝有心训斥一番,如今天下虽然安定,但是百姓的生活却并不富足,倘若兴建这么庞大的宫殿,不知道要征发多少民夫,工匠。
此前,太宗皇帝也不是没想过要为自己兴建宫室,但是每次一有了这个念头,再一想到百姓们的生活,便熄了这个心思。
太宗皇帝有心训斥,但这终归是李承乾的一片孝心,他也不愿意冷了儿子的心,便道:“算了!乾儿!臣常对你言,一茶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举天下之力,奉养李唐皇室,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兴建这等宫室楼阁,不知道要损害多少民力,此事不可再提!”
李承乾这才知道了自己错在什么地方,赶紧请罪:“儿臣糊涂,请父皇责罚!”
太宗皇帝见状,将李承乾扶了起来,道:“朕不想责罚你,虽然你进献此图有过,但朕取你的孝心。”
见太宗皇帝将这件事轻描淡写的揭过,李承乾这才放下了心,赶紧岔开了话题,道:“父皇!也不知道这雨什么时候能停,等到雨停,父皇的腿疾就该好了!”
李承乾说着,轻轻地为太宗皇帝按摩起了双腿,太宗皇帝见状,也不禁笑了,享受起了儿子的一片孝心。
就在此时,殿外王德禀报:“启禀陛下,魏征,魏大人到了!”
太宗皇帝闻言,忙道:“宣魏征进殿!”
李承乾起身道:“父皇处理国事,儿臣告退!”
太宗皇帝正要点头应允,却突然改变了主意:“乾儿!你先别走!留在这里,也学学如何处理政事!”
(本章完)
………………………………
第八十五章 事急
魏征这个时候来,带来的肯定不是什么好消息,待行过君臣大礼,太宗皇帝便急切的问道:“玄成这个时候进宫,可是为了漕运之事!”
每年到了梅雨季节,漕运都会瞬间成为朝廷的头等大事,长安城地处关中,沟通南北,主要靠的有两条路,一条是陆路,但因道路难行,运输量受限制,还有一条就是水路,主要就是永济渠,龙首渠。
今年关中歉收,关中的粮食主要就是靠江淮的粮食,通过漕运运抵长安,倘若漕运出了问题,到时候关中粮价不稳,民间也会有所骚动,更为重要的是,泾州,并州的边兵那里,一旦粮饷运不过去的话,到时候,激起兵变,可是要危及社稷的。
魏征忙道:“圣上明见,正是为了漕运之事!”
按道理说,朝廷每年在疏通水道上花费的钱也不少,可是每年到了梅雨季节,永济渠,龙首渠都会出问题,几经治理,也不见好,对此,太宗皇帝和满朝文武也是一筹莫展。
魏征接着道:“臣前几日便曾加派人手巡视堤坝,发现有不少地方都存在隐患,今日前来,便是请旨,征发民夫,以备不时之需!”
太宗皇帝点点头,对魏征的安排非常满意,这才是良相,凡事都能率先想到前面去,不用等到真的出现了问题的时候,才手忙脚乱。
“此事准了!”
魏征正要领命,却听太宗皇帝又道:“玄成!你终日里处理政务,颇为辛苦,朕看,这次巡视,修葺堤坝之事就交给太子如何?”
魏征闻言一愣,他怎么都没想到太宗皇帝会突然生出这个念头来,在他看来太子年幼,这等大事交给太子去做,岂不是太儿戏了。
可是反对的话,魏征又说不出口,毕竟李承乾是当朝的储君,如今太宗皇帝摆明了就是要历练李承乾,这在魏征看来,也是好事。
可是,漕运关乎社稷!
李承乾真的能做好吗?
李承乾也没想到太宗皇帝居然会想到他,一时间也楞住了。
太宗皇帝看了李承乾一眼,道:“乾儿!这个差事交给你,你可有信心做好!”
李承乾闻言,连想都没想,便直接跪倒在地,拱手道:“父皇但请放宽心,儿臣一定将差事办好,为父皇分忧!”
太宗皇帝见状点点头,道:“既然如此,你便回东宫去吧,也与你东宫的属官好好商议一番,早早的拿出个章程来!”
李承乾闻言,再一拱手,便退下了。
带着兴奋,忐忑的心情,李承乾离开了两仪殿,兴奋,是因为他的父皇第一次将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他,忐忑,则是因为虽然受命,可他却根本不知道该从何处入手。
两仪殿内,魏征也十分惊讶太宗皇帝居然会将这等大事交给毫无经验的太子李承乾,要知道,今年关中歉收,粮食都指望着江淮支应,如今秋雨连绵,一旦漕运中断的话,到时候,关中因缺粮引发震动的话,对朝廷可不是什么好事。
“陛下!”
太宗皇帝摆了摆手,他知道魏征要说什么,可是既然已经下了决定,便断然没有收回的道理,所谓“君无戏言”,岂能朝令夕改。
太宗皇帝不是不知道,漕运干系重大,这一次将这等大事,交给李承乾,也算是对大唐储君的一次考验吧!
作为一国之君,太宗皇帝不单单要操劳国事,同样也要注意平衡朝中的各种势力,太子李承乾性格孺弱,几个兄弟又分外强势,非社稷之福。
太宗皇帝自己就是先砍下兄长的脑袋,继而把父亲逼得让位而登上权力巅峰的,因为有过切肤之痛,所以他很注意均衡自己儿子们的势力。
既不想让东宫的力量太强,以至于有一天可能会让自己走到父亲武德皇帝李渊的那一步,也不想让东宫的力量太弱,被其他皇子凌驾,再出现一次玄武门之变。
平日里,李承乾没什么表现的机会,原本上一次薛琰献上精炼海盐的工艺,太宗皇帝是准备交给李承乾去操办的,可是最后却又改了主意,派了李泰前往登州。
这一次,将修葺堤坝,畅通漕运的差事交给李承乾,也是希望自己的长子能够有一番表现,压住渐渐抬头的诸王。
太宗皇帝知道魏征要说什么,聪明如魏征,自然也猜到了太宗皇帝的心思,心中一叹,便没有再言语。
太宗皇帝见状,也是一叹道:“玄成!太子那边,你要多多帮衬,多派干吏,省的出了差错!”
魏征拱手领命,心中却已经在盘算着,万一李承乾那边出了差错的话,该如何补救。
再说回到东宫的李承乾,什么都还没做,就已经有些沉不住气了,忙召集自己的谋士们商量对策。
作为储君居住的东宫,其架构就像是一个小朝廷,有大小几十号文武官员,名号不同,但职能和大朝廷里的文臣武将相近,这
(本章未完,请翻页)样设置,是为了从小培养太子协调臣子关系的能力,为他将来治国理政打好基础。
一番议论后,也拿不出个具体的章程,最后只是议定,加派人手巡视堤坝,对有险患之处,征伐民夫修葺。
李承乾本来就是个没主意的,也不知道该如何决断,最后只能所有建议,一律采纳。
另外属官还建议李承乾,为了显示自己勤于政事,应当亲临现场指挥,当然,以李承乾的年纪和本事,这根本没什么实际意义,但李承乾也明白属官们的良苦用心,依样采纳了。
原本,李承乾还想着去武阳郡公府,让薛琰帮着拿个主意的,可是却被属官给拦住了,他们可不想让薛琰分走属于他们的功劳。
李承乾也没有坚持,大概他以为,只要一切照旧,到时候不出差错,也就行了。
可谁知道,李承乾才去了一日,雨势突然变大,淋了李承乾一个透心凉,被人扶回东宫就病倒了,高烧不止。
太宗皇帝闻知详情,也不免责怪李承乾多此一举,但心里却深为儿子的懂事而感动,亲自去东宫探视了三次。
但凡做父亲的,最愿意看到的就是儿子长大了,李承乾能够亲临工地,这一点,让太宗皇帝觉得这个孺弱的长子如今也长大成人了,虽然事情没做好,但是这种为国事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