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贞观极品公子-第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欧、虞二人所不具备的政治地位与社会名望。
当时弘文馆的日常事务,就是由褚遂良来管理的,人们皆称他作“馆主”。
太宗皇帝登基,对褚遂良荣宠备至,每有大事,几乎都要向褚遂良谘询。
在历史上,褚遂良在大唐贞观年间的政治地位是非常超然的,终贞观一朝,他在大唐政局当中,所起到的作用,几乎相当于后世的国策顾问,而且他的建议,每每都能被太宗皇帝采纳,比如太子李承乾谋反,在选定新的继承人的过程当中,李治能够最终胜出,被立为太子,褚遂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史书上记载,太宗皇帝在弥留之际,还曾特意将长孙无忌与褚遂良召入卧室,对二人说:“卿等忠烈,简在朕心。昔汉武寄霍光,刘备托诸葛,朕之后事,一以委卿。太子仁孝,卿之所悉,必须尽诚辅佐,永保宗社。”
又对太子李治说:“有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在,国家之事,我就放心了。”
太宗皇帝驾崩,李治继皇帝位,封褚遂良为河南县公,次年,又升为河南郡公,后借故把他贬为同州刺史。三年后,李治又把他召回身边,征拜为吏部尚书,同时监修国史,加光禄大夫,又兼为太子宾客,永徽四年,又升为尚书右仆射,执掌朝政大权,这是褚遂良政治生涯中的顶峰。
然而,到了永徽六年,在是否立武昭仪为皇后的斗争中,褚遂良与长孙无忌强烈反对任何废黜王皇后的企图。
李治召太尉长孙无忌、司空李绩、尚书左仆射于志宁,以及褚遂良进官商议废后立后之事。
褚遂良发了一通议论,给皇帝泼了一瓢冷水,而他的那种不要命的态度,比如将官笏放在台阶上,同时也把官帽摘下,叩头以致于流血,更使李治大为恼火,让士兵把他强行拉了出去。
而坐在李治后边的武氏则恨不得立刻将褚遂良处死,在关键的时候,善于迎合旨意的李绩却说了一句话:“此乃陛下家事,不合问外人。”
这一来既改变了大唐王朝的命运,也将褚遂良等人推入了悲剧的深渊。
武则天在永徽六年,被册封为皇后,褚遂良也被新皇后赶出朝廷,先是被贬到潭州任都督,而后又在显庆二年,被调到离京师极远的一个州去任都督。
晚年的褚遂良更是被贬到华夏本土以外,后世的越南河内西南一带,褚遂良在绝望之中,写了一封信给李治,向他求情,诉说自己曾长期为高祖与太宗效劳,最坚决地支持高宗继位等等,结果仍是无济于事。
显庆四年,禇遂良在流放之中孤独地死去,时年六十三岁,在他死后的两年多时间里,武则天等人还没有放过他,一方面把他的官爵削掉,另一方面把他的子孙后代也流放到他死的地方。
现在的褚遂良当然不知道日后他的悲惨境遇,如今的他正是志得意满之时,太宗皇帝信重,朝野内外名望甚重,虽然官职不高,但是却能随驾太宗左右,可谓皇帝近臣。
太宗皇帝对褚遂良也的确非常欣赏,除了褚遂良为人,能力之外,恐怕也是因为两人有着共同的爱好一一书法!
褚遂良如今不过而立之年,然而在书法上,却已然达到了一个至为高超的境界,如果把唐初三大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的楷书作品和禇遂良的作品放在一起,会明显地看到一种风格上的转变。
如果说,书法中楷书之有笔意的表现,当以褚遂良为最高,如果说,北碑体现了一种骨气之美,欧阳询体现了一种来自于严谨法度的理性美,虞世南体现了一种温文尔雅的内敛之美的话,那么,禇遂良却是表现了一种来自于笔意的华美。
在欧阳询或虞世南那里,线条与笔法是为塑造字型而服务的,而褚遂良则不然,他是一位具有唯美气息的大师,他刻意地处理每一笔画,每一根线条,每一个点与每一个转折,而结果则是,这种刻意却超出了字形以外,而看来好像具有一种脱离了形体的独立意义,使点线变为一种抽象的美。
可见由欧阳询等人建立起来的严谨的楷书结构,在禇遂良的笔下,已经开始松动,这种松动并不是由于他功力不够,或者别的什么,而是他知道如何运用结构的疏密、用笔的疾缓来表现流动不居的情感。
倘若将欧阳询推举为“结构大师”的话,褚遂良则是“线条大师”,他书法当中的线条充满生命,书家的生命意识也融入结构之中。
显然,褚遂良比起欧阳询或虞世南都更富于艺术天赋,也就是说,在他的艺术化了的性格之中,更有一种智慧的流露。
袁中道在《珂雪斋集》卷一《刘玄度集句诗序》中说:“凡慧则流,流极而趣生焉。天下之趣,未有不自慧生也,山之玲珑而多态,水之涟漪而多姿,花之生动而多致,此皆天地间一种慧黠之气所成,故倍为人所珍玩。”
在褚遂良的书法中,的确可以见到这样一种由“慧黠”而带出的流动之美、舞蹈之美。他在用笔时就像舞蹈家灵敏比的脚尖,纵横自如、卷舒自如。在轻灵飞动的连续动作中,完成一个又一个美的造型。
在褚遂良那细劲、遒婉的线条中,有一种神融笔畅似的适意,悠悠地流动于指腕之间,落实在点画之间,从而体现作者刚正、鲠直的性格和满腹经纶的学识修养。
蔡希综在《法书论》中,对褚遂良的用笔作了如下的比喻:“仆尝闻褚河南用笔如印印泥,思其所以,久不悟。后因阅江岛平沙细地,令人欲书,复偶一利锋,便取书之,崄劲明丽,天然媚好,方悟前志,此盖草、正用笔,悉欲令笔锋透过纸背,用笔如画沙印泥,则成功极致,自然其迹,可得齐于古人。”
这种明净媚好,然而却又沉著飞动,正是褚遂良用笔的最大特色。
如果细看,可以发现,褚遂良的字没有一笔是直的,而是曲的,没有一笔是像欧阳询或虞世南那样保持着每一笔画的平直与匀净,而是偃仰起伏,轻重缓急,极尽变化之能事。从笔法上来看,萧散而恬淡,不衫不履中尤见性情的流露,可谓极尽风流。
总之,从笔法与体势上来说,褚遂良是直接承继晋人风度的,或者说,他在同时代人之中,是最深刻地理解晋人韵致的书家,并将这种风韵也表现在自己的书作之中。
褚遂良书法的线条充满生命,书家的生命意识也融入结构之中。不管褚遂良是否刻意地在追求这一点,至少可以肯定的是,他注入作品之中的那种情调,又从作品之中飘逸出来,而让人们为之神往。
苏东坡在《题唐六家书后》一文中,也曾对褚遂良的书法作出了评价:“褚河南书清远萧散,微杂隶体。”
同为书法大家的米芾对褚遂良的书法,只用了四个字“清远萧散”。这种清远萧散,正是历朝历代的书法家所追求的意境之美。
米芾在评书时,对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分别作了评述:“欧阳道林之寺,寒俭无精神。”“欧阳如新疾病人,颜色憔悴,举动辛勤。”“真卿学褚遂良既成,自以挑踢名家,作用太多,无平淡天成之趣。大抵颜柳挑踢,为后世丑怪恶札之祖。从此古法荡无遗矣。”“颜行书可观,真便入俗。”“公权国清寺,大小不相称,费尽筋骨。”“欧怪褚妍不自持,犹能半蹈古人规。公权丑怪恶札祖,从兹古法荡无遗。”
这些唐代书法大家没有一个不受到米芾的挑剔,唯独对褚遂良却是这样的赞美:“褚遂良如熟驭战马,举动从人,而别有一种骄色。”
对褚遂良《兰亭序》的摹本更是推崇备至,甚至可以说佩服得五体投地,米芾的儿子米友仁同样也是如此赞美:“褚书在唐贤诸名世士书中最为秀颖,得羲之法最多者。真字有隶法,自成一家,非诸人可以比肩。”
从后人对褚遂良书法的评价当中不难看出,在书法一道上,人们对褚遂良是何等的推崇。
见着褚遂良,太宗皇帝想起李承乾献上的薛版《兰亭序》,此前褚遂良也曾临摹过,还曾被太宗皇帝大家称赞,此刻见着褚遂良,心中突然生出了将两者拿出来比较的心思。
“朕近日得了一幅字,爱卿是书法大家,可来一同观摩如何?”
褚遂良今日入宫请见,原本是想着劝说太宗皇帝将活字印刷术推行天下,造福千万学子的,可听到太宗皇帝突然说起了书法之道,登时将自己入宫的目的都给忘记了。
“哦!陛下有此雅兴,微臣自当奉陪!”
在书法一道上,太宗皇帝和褚遂良可谓知己,太宗皇帝喜好王羲之的字,褚遂良则尤喜魏晋书法的风骨。
听太宗皇帝言辞,想来是得了一幅名品,褚遂良顿时心痒难耐,也顾不得君臣之礼,走上前也不等太宗皇帝允许,便将薛琰的那幅字展开,看过之后,登时一愣。
“陛下怎地戏耍微臣,这分明是王右军的《兰亭序》,陛下当初也曾赐臣一观,还曾命微臣临摹过了!”
太宗皇帝闻言大笑,道:“没想到爱卿也有看走眼的时候!”
太宗皇帝喜好王羲之书法,曾广泛收集王羲之的法帖,时常有人拿来赝品献上,褚遂良可以轻易地鉴别出王羲之书法的真伪,便使得没有人再敢将赝品送来邀功。
褚遂良闻言一惊,听太宗皇帝言语,这幅字难道是赝品?
又拿起那副字仔细观瞧,可怎么看都分明是王右军的字,再细细的琢磨,才发现破绽,没有了太宗皇帝的私人印章是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这幅字确实笔力不足。
褚遂良将那幅字放下,不禁汗颜,道:“微臣献丑了!”
太宗皇帝笑道:“爱卿不必如此,方才太子拿来给朕瞧的时候,朕也以为这幅字是王右军的珍品!”
褚遂良心下好奇,问道:“敢问陛下,不知这一幅字乃是何人临摹!?”
太宗皇帝没有回答,而是问道:“以爱卿所观,这人的字写得如何?”
褚遂良不假思索,张口便道:“此人深得王右军书法之精髓,不止神似,简直乃王右军复生,只可惜笔力不足,尚有瑕疵,若是勤学苦练的话,便是臣再怎么看,也瞧不出破绽来!”
太宗皇帝闻言大笑,道:“确如爱卿所言,不过写这幅字的人如今不过十多岁的年纪,笔力不足,倒也不足为奇!”
十多岁的年纪!?
褚遂良这下是被真的惊到了,原本以为能将王羲之书法写得如此形神兼备,少说也要有数十年的勤学苦练,方才可以达成,可太宗皇帝却说那人不过十多岁的年纪,这~~~~~~怎么可能!
“陛下此言当真?”
在书法一道上,褚遂良是从来都不肯服人的,便是其父褚亮的故交,欧阳询,虞世南,他也自信在书法一道上,犹有过之。
可倘若太宗皇帝此言非虚的话,那写这幅字的人,显然在书法的造诣上,超出他许多。
太宗皇帝道:“君无戏言,爱卿倘若不信,可问太子!”
李承乾也不等褚遂良询问,便将方才对太宗皇帝所讲的又原原本本的讲了一遍。
褚遂良听了,半晌没有回过神来,好一会儿才听他幽幽的叹了口气,道:“如此说来,此人可为当世奇才!”
李承乾闻言,心中也不由得一阵畅快,薛琰是他的好友,如今好友的书法,能得号称大唐书法第一人的称赞,信服,他也是与有荣焉。
太宗皇帝又道:“爱卿可知那活字印刷之术,乃是何人所献!”
褚遂良闻言,突然记起今天来求见太宗皇帝的目的,不过听太宗皇帝这般说,褚遂良立刻反应了过来,道:“难道那活字印刷之法,也和此人有牵连?”
太宗皇帝点点头,道:“正是此子所造!”
褚遂良听了,顿时对素未谋面的薛琰惊为天人,能够在书法一道上,让一向自视甚高的自己都不得不说一个“服”字,居然还能发明活字印刷之术,等人人才当世都少有。
褚遂良一下子得到的信息量太大,让他的头脑一时间都有些发懵,也没心思和太宗皇帝探讨活字印刷术的事情了,闲聊了几句,便告辞退下。
回到府中,褚遂良还是满腹心事,这时有下人来报,赵国公长孙无忌来访。
………………………………
正文 第五十九章 社稷之幸?社稷之祸?
褚遂良听下人说长孙无忌前来拜访,连忙让人大开中门迎接,原来,褚遂良为人虽然恃才清高,寻常人入不得他的眼内,满朝文武,能得他看重的不过两三人,长孙无忌便是其中一个,而且两人相交日久,交情深厚,时常往来。
不多时,下人引着长孙无忌到了正厅,褚遂良已然在厅门前迎候,见着长孙无忌,褚遂良拱手一礼:“辅机兄来访,未能远迎,还望赎罪!”
长孙无忌拱手还了一礼,满面堆欢道:“登善贤弟,愚兄不请自来,分明是恶客,哪里还敢劳烦登善贤弟迎候,罪过,罪过!”
长孙无忌乃当今皇后的亲兄,可是他为人一向谨慎,深知自古外戚容易招人猜忌,所以虽身居高位,然却一向小心,待人接物,分外在意,从不给人留把柄,更因他与人为善,满朝文武,没一个不喜他为人的。
长孙无忌更是深知能有今时今日来之不易,因此侍奉君王,克勤克俭,对待同僚,极尽友善,便是面对属官,也从不摆架子。
概因,长孙无忌幼时曾历尽艰辛,他少年丧父,与母亲、妹妹被异母兄长孙安业赶出家门,由舅舅高士廉抚养长大。
然长孙无忌生性聪慧,勤奋好学,博通文史,而且颇有计谋,与唐国公李渊的次子李世民关系甚好,高士廉见李世民才华出众,更是将甥女嫁给他,长孙无忌与李世民成为郎舅。
前隋末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攻入关中,建立大唐王朝,是为武德皇帝,长孙无忌在武德皇帝渡河时,便到长春。宫谒见,被任命为渭北道行军典签,辅佐当时的秦王李世民。
此后,长孙无忌追随李世民东征西讨,累迁至兵部郎中,封上党县公,成为李世民的天策府重要成员。
大唐王朝统一过程中,李世民功勋卓著,威胁到李建成的太子地位,引起李建成不安,李建成勾结齐王李元吉,数次加害李世民,李世民的幕僚都非常忧惧。
房玄龄对长孙无忌道:“如今两方已经结怨,一旦祸患暗发,不只是秦王府难以收拾,便是国家存亡都成问题,不如劝说秦王行周公之举,安定家国。”
长孙无忌道:“我早就有这想法了,只是一直不敢说,你的话正和我的心意。”
于是,长孙无忌与房玄龄、杜如晦一同劝说李世民先发制人,诛杀李建成与李元吉。
武德九年,李建成向李渊进谗,将房玄龄、杜如晦逐出秦王府,李世民的心腹幕僚只剩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坚决支持房玄龄政变的动议,与舅父高士廉和秦王府部将侯君集、尉迟敬德等人日夜劝说李世民,让他诛杀太子与齐王,李世民仍犹豫不决。
这时,李建成以反击突厥侵犯为名,推荐李元吉督军北征,又抽调秦王府精兵猛将,并计划在饯行时伏杀李世民。
李世民得知,遂决定发动兵变,命长孙无忌将房玄龄、杜如晦秘密召回,一同谋划。
同年六月,李世民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人埋伏在玄武门,成功诛杀李建成、李元吉。
不久,武德皇帝册立李世民为皇太子,任命长孙无忌为太子左庶子,八月,李世民继位,是为太宗皇帝,册妻子长孙氏为皇后,长孙无忌改任左武侯大将军。后来,罗艺在幽州反唐,长孙无忌又担任行军总管,征讨罗艺。
贞观元年,长孙无忌改任吏部尚书,并被定为功臣第一,进封齐国公,食实封一千三百户。
可以说,长孙无忌既是勋臣,又是国戚,在朝堂之上地位之尊贵,满朝文武无出其右,他深受太宗皇帝礼遇,能够随意出入太宗卧室。
同年七月,太宗皇帝又拜长孙无忌为尚书右仆射,当时,有人进密表劝谏,认为长孙无忌权宠过盛。
太宗皇帝不以为意,甚至将密表出示给长孙无忌,以表明君臣无猜,又召集群臣,表示对无忌的信任。
但长孙无忌担心富贵至极会带来灾祸,一再恳请辞去相位,长孙皇后也为之极力劝说,太宗皇帝无奈,只得改任长孙无忌为开府仪同三司。
在历史上,终贞观一朝,长孙无忌在朝中都身份显赫,地位超然,太宗皇帝待之也是倍加荣宠。
太宗皇帝驾崩前,还曾命长孙无忌与褚遂良辅佐幼君,可见太宗皇帝对长孙无忌的信任。
李治继位之后,对待长孙无忌同样荣宠有加,方一登基,便对长孙无忌大加封赏,进拜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兼任扬州都督,主持朝政。
当时,长孙无忌以元舅的身份辅政,每有进言,李治都优先采纳。曾有洛阳百姓李弘泰诬告长孙无忌谋反,李治立即下令将其处斩,对长孙无忌的信任,可见一斑。
或许是皇家的信任,以及君主年幼,让长孙无忌昏了头,丢掉了原本的低调,甚至变得飞扬跋扈。
长孙家没落的开端是在历史上的永徽四年,李治命长孙无忌审理房遗爱谋反案,吴王李恪名望素高,且与长孙无忌有旧怨,长孙无忌欲借机诛杀李恪,以绝众望,便诬称李恪也参与谋反。
最终,房遗爱等人被处斩,李恪也被赐死,死前大骂:“长孙无忌窃弄威权,陷害良善,祖宗有灵,必让其宗族覆灭。”
或许是无辜被诛的李恪诅咒应验了,到永徽五年,李治欲废黜王皇后,立武昭仪为皇后,他担心大臣不从,便与武则天到长孙无忌家中饮宴,赏赐金宝缯锦十车,又任命无忌的三个庶子为朝散大夫,并以皇后无子来暗示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却假装不明白李治的意思,顾左右而言他,李治怏怏而归,后来,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多次到长孙无忌家中请求,礼部尚书许敬宗也加以劝说,但都被长孙无忌正色拒绝。'
可是李治废后之心已决,召长孙无忌、李世绩、于志宁、褚遂良入内殿商议,李世绩称病未去,于志宁噤不敢言,褚遂良则激烈反对。
长孙无忌虽未明言反对,但却在一定程度上支持褚遂良,但李治最终还是将王皇后废为庶人,改立武则天为皇后,武则天因长孙无忌接受赏赐,却不肯支持自己,对他怀恨在心。
历史上显庆四年,许敬宗指使人向李治呈奏密章,称监察御史李巢勾结长孙无忌,图谋造反。
李治便命许敬宗与侍中辛茂将一同审查,许敬宗奏道:“长孙无忌谋反已露苗头,我担心他知道事情暴露,会采取紧急措施,号召同党,必成大患。希望陛下能果断处理,尽快拘捕。”
李治终究还是粘着甥舅之情,哭道:“我怎忍心给舅舅判罪,后代史官会怎么看待我?”
许敬宗则举汉文帝杀舅父薄昭,天下以为明主之例,宽慰李治,又引“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的古训,催促其下决心。
李治也不与长孙无忌对质,便下诏削去他的官职和封邑,流徙黔州,并让沿途州府发兵护送,长孙无忌的儿子都被罢官除名,流放岭南。
同年七月,李治又让李世绩、许敬宗复审长孙无忌谋反案,许敬宗命中书舍人袁公瑜到黔州审讯无忌谋反罪状,袁公瑜一到黔州,便逼令长孙无忌自缢,长孙无忌死后,家产被抄没,近支亲属都被流放岭南为奴婢。
历史上,长孙无忌的结局和他的好友褚遂良一样,只不过,褚遂良晚景凄凉是因为他性情耿直,长孙无忌则是因为,一朝得势,又没有了相应的制约,便得意忘形所致。
不过,如今的长孙无忌还是知道收敛的,他知道自己是外戚,无数人,无数双眼睛都在盯着他看。
正是因为如此,长孙无忌行事为人,不敢有任何大意之处,平日里,也从不结交那些手握兵权的武将,所来往的都是当初秦王府的学士。
两人相互礼让,进了正厅,分宾主落座。
褚遂良吩咐下人奉茶,道:“辅机兄!今日怎地有闲暇,来小弟的府上!”
长孙无忌闻言,笑道:“多日忙于政务,久不曾来登善贤弟府上,怎地,今日愚兄不请自来,搅扰了贤弟,莫不是又在写字,作画,愚兄这恶客一登门,便搅了贤弟的雅兴!”
褚遂良笑道:“辅机兄这张嘴,当真是不轻易饶人,小弟也是刚从宫中回来!”
长孙无忌道:“莫不是又因为那活字印刷之术?”
太宗皇帝那一日得了李承乾献上的活字印刷术,便宣示群臣,长孙无忌自然也知道,那小小的泥活字,干系重大。
前日里,萧瑀请奏,将活字印刷术,推行天下,惠及天下学子,太宗皇帝之所以不允,这里面还有长孙无忌的关系在内。
萧瑀是个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