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贞观极品公子-第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I服了U!”太宗皇帝大叫起来,“好了好了,我甘拜下风,从此之后,我不会再逼你家老房娶小老婆了!”

    之后,太宗皇帝又狡黠地说:“放心吧,我不会再让人来分享老房的爱了。不过我要补充的是,好好活下去吧,你喝下去的不是毒酒,是醋!你是我大唐第一'吃醋’高手啊!”

    于是,房玄龄继续从一而终。

    于是,在唐朝流行语词典上多了一个词——“吃醋”。

    于是,人们说,房玄龄是醋坛子里走出来的“模范丈夫”。

    于是,身为房家的一员,房玄龄老同志的儿子,房遗爱想要娶小老婆,至少,他老娘那一关是绝对过不去的。

    薛琰正在心里为房遗爱默哀呢,就在这个时候,有下人来报一一圣旨到!

    圣旨?

    薛琰闻言一愣,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犯没犯事,没办法,在这个没有人权观念的万恶封建制度下的大帝国,谁也不知道那片云彩有雨,尤其是薛琰这样,本身还算是统治阶级的,有道是君恩难测,谁知道太宗皇帝会不会突然抽疯,自宫中祭起飞剑,来取了他的小名。

    在一旁的房遗爱也被吓了一跳,在他的印象当中,薛琰这个武阳郡公是属于靠边站那一类的,皇帝怎么可能会有圣旨降到他家。

    “琰哥儿!你~~~~~~~~~没犯事吧?”

    薛琰没好气的瞪了房遗爱一眼,不过也确信两人确实是好友,听到有圣旨来,都本能的想到一块儿去了。

    最近,薛琰貌似非常安分,也没干什么出格的事情,要说有可能会惹到皇帝老儿的,也就是上一次太宗皇帝来他家串门,薛琰胡说八道了一通。

    难道是~~~~~~~~~提炼海盐失败了?

    应该不会啊!

    薛琰提供的技术指导,可是在后世经过了无数次实验,总结出来的,完全不会出问题。

    算了!

    爱咋咋地!

    薛琰当即吩咐下人准备香案,对这种繁文缛节,他历来是深恶痛绝的,太宗皇帝活的好好的,可就是为了表示对皇帝的尊重,平白的让太宗皇帝受了这么多的香火。

    来到正厅,下人都已经准备好了,薛琰不情不愿的往地上一跪,朝着颁布圣旨的太监三跪九叩,拱手道:“臣武阳郡公薛琰,接旨!”

    这次来宣旨的是个小太监,要是每次都要劳动王德那样的大拿,恐怕要不了两天,就能传遍长安城了。

    小太监展开黄缎子圣旨,扯着那很有职业特色的公鸭嗓,道:“大唐皇帝制曰:武阳郡公,尚承奉御薛琰~~~~~~~~~~~~~~~~~~~~~”

    薛琰听得昏头昏脑,总之就是太宗皇帝口述的这道圣旨里面,将他夸得好像大唐新五有青年一样,总之就是没有比他再好,再牛。逼的了,然后画风一转,太宗皇帝又对薛琰提出了勉励,让他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努力争取再为大唐的封建主义建设添砖加瓦,当然了,为了督促他好好学习,为此,太宗皇帝特意开了个后门,让他去国子监就学。

    嗯?

    完了?

    不对啊!

    按照既定的套路,接下来不应该是封赏吗?

    肯定是海盐提炼有了效果,不然的话,太宗皇帝吃饱了撑的没事儿干,来关心薛琰的学业?

    看了看那小太监,貌似真的结束了,薛琰不禁一阵失望,同时对太宗皇帝多管闲事的行为,深表愤慨。

    接了旨,将那个宣旨的小太监礼送出府,薛琰拿着圣旨,心里的郁闷都说不完了。

    这都叫什么事儿啊!

    薛琰如今的小日子过得舒舒服服的,太宗皇帝居然让他去读书,学习。

    房遗爱走到近前,在薛琰的肩膀上拍了拍,一副很有义气的模样,道:“别担心,到时候我会和你一起去的,也没啥大不了的,熬一熬就过去了!”

    对房遗爱的善解人意,薛琰只想在他那张大饼脸上狠狠地踹上一脚。

    奉旨进学!

    这在旁的人眼中或许算是无上的荣耀了,更是难得的机会,要知道国子监,可是华夏古代封建社会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其规模,师资力量,相当于后世的清华,北大。

    而且更加牛。逼,其具备了两种功能,一是国家管理机关的功能,二是国家最高学府的功能。

    国子监的设立相对于“太学”而言,除了是国家传授经义的最高学府外,更多的承担了国家教育管理的职能,但同时,国子监与太学也可互称,经常用太学来指代国子监。

    在国子监出现后,学与监不同的含义说明了二者在承担两种功能上的不同分工,学是传授知识,指向教育和最高学府的功能,监是督查监管,指向国家教育管理的功能。

    此外,国子监对教职员的职务、待遇及对监生的管理、待遇等方面,都有十分明确的规定。

    所谓的国子又是些什么人呢?

    《周礼•地官•师氏》有言:“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

    东汉经学家郑玄有言:“国子,公卿大夫之子弟。”

    《汉书•礼乐志》:“国子者,卿大夫之子弟也。”

    可见国子泛指贵族子弟,说起来,薛琰虽然出身寒门,但是蒙荫继承了他那便宜老爹的爵位,也算是贵族子弟了。

    说起来,薛琰早就应该到国子监进学,可是因为他那便宜老爹得罪了太宗皇帝,因而恨屋及乌,薛琰自然也不受待见,当然没有人来操心他的教育问题了。

    可是,这一次,薛琰进献的海盐提炼工艺,可是为大唐的社稷立下了天大的功劳,太宗皇帝当然不能不赏,于是便走后门,为薛琰送来了一张国子监的入学通知书。

    国子监!听上去好厉害的感觉!

    说起来,这等国家操办的学府,在华夏,其历史也不算短了,最早在西周时期国家的最高学府称为“太学”,汉武帝设置“太学”,也是承袭了传授儒家经典最高学府的功能。

    到了,永安元年,东吴景帝孙休创建国学,设太学博士制度,诏立五经博士,为建业太学之滥觞。

    西晋晋武帝咸宁四年初立国子学,这算是华夏古代教育史上,在太学之外另立国子学之始。

    《晋书•卷二十四•职官志》记载:“咸宁四年,武帝初立国子学,定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博士皆取履行清淳,通明典义者,若散骑常侍、中书侍郎、太子中庶子以上,乃得召试。”

    国子学限五品官以上贵族子弟方可入学,但国子学在西晋并不景气,尤其是西晋末年以后,时兴时废。

    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全国之后,建业太学中断,晋武帝死后,中原“八王之乱”,以王导、谢安为首的大族,簇拥着西晋皇族琅邪王司马睿,仓促南渡至建邺,建立起偏安江左的东晋王朝,并在鸡笼山下建立建康太学。

    西晋末年,因为晋愍帝的名字叫司马邺,为了避他的名讳,又把建邺县改称建康县,后宋、齐、梁、陈先后在建康建立太学。

    刘宋时期,元嘉十五年,宋文帝召雷次宗至京师,令国子学开馆于鸡笼山,聚徒百人教授。

    隋平陈以后,实行抑制江南地方势力的政策,摧毁六朝宫苑,漫天大火,烧炎千里,建康城全部被平毁,建康太学中断。

    隋开皇初年,决定国子寺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开皇十三年,国子寺不再隶属太常,成为独立的教育管理机构,复名国子学。

    大业三年改称国子监,监内设祭酒一人,专门管理教育事业,属下有主簿、录事各一人,统领各官学,如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各官学的博士、助教、生员皆有定额。

    唐承隋制,武德元年唐设国子学,学额300人,学生皆为贵族子弟,教师24人,贞观元年,太宗皇帝将国子学改称国子监,同时成为独立的教育行政机构。监内设祭酒一人,为最高教育行政长官。设丞一人,主簿一人,负责学生学习成绩和学籍等具体事宜。

    说起来,国子监可以算得上是这个时代的最高学府了,能够去那里学习的绝对凤毛麟角,别人挤破头都想要进去,但是薛琰,显然对太宗皇帝这种自作主张的行为,非常不满意。
………………………………

正文 第七十六章 大唐版北大

清晨,武阳郡公府的大门口,薛琰恋恋不舍的看着府门,身旁是早就等候着的车马,此情此景,让薛琰忍不住叹了口气。

    府门前,并排站立着武阳郡公府上的十二钗,这画面,当真是应了那句“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

    呸!呸!呸!

    百花争艳!

    薛琰张了张嘴,好半天才说了一句:“你们~~~~~~~在家都好好的!”

    倩雪闻言,忍不住道:“少爷!您只是去进学,散了学便会回府,用得着这样吗?”

    薛琰都磨蹭半晌了,想要翘课不去就只说好了,用得着将画面勾勒的这么伤感吗?又不是生离死别!

    翘课!

    薛琰是绝对不敢的,好歹他这也是奉旨进学,倘若翘课,那就是抗旨,抗旨是什么罪名,不用说,谁都知道。

    对于太宗皇帝的突发奇想,薛琰是真心的不理解,他好好地做米虫,又没碍着谁的事,顺便还发明了活字印刷,虽然是被迫进献给朝廷的,可是海盐提炼工艺可是实打实的功劳,不上次也就算了,将他扔到国子监去受罪,算是怎么回事儿啊!

    让薛琰这么个来自后世的中科院院士,超级天才,跟着一帮小孩子去听老夫子念叨之乎者也,这简直就是外五刑。

    薛琰有心不去,可是又没那个胆子,别看他能顶得住压力,就是不肯将玻璃的制造工艺,献给朝廷,但是让他抗旨不去上学试试看,到时候,太宗皇帝真的发起飙,薛琰的小肩膀绝对扛不住。

    不情不愿的上了马车,一路颠簸着到了国子监,站在大门口,薛琰是怎么都不愿意走进去,他前世对学校就有种莫名的恐惧,总觉得这里是消磨人性的地方,虽说,这大唐的国子监肯定与后世那些大学不同,可一想到待会儿要听着那些老夫子“之乎者也”的掉书袋,薛琰就想要钻回马车里去。

    “琰哥儿!”

    伴随着这声呼喊,一阵马蹄声由远而近,到了薛琰的跟前停下,又是一阵风袭来,薛琰都不用去看,能够在这里遇到的,认识他的熟人,只怕也就只有一个了。

    “房老二!你不是说你最烦听那些老夫子胡言乱语的吗?”

    来的正是房遗爱,正扬着胳膊,打算和薛琰亲近一下,听到这句话,顿时僵住了,赶紧环顾四周,确定没有被其他人听到,才松了一口气。

    “琰哥儿!你是打算害死小弟不成!”房遗爱苦着一张大饼脸,“那些话,私下说说也就是了,倘若被人听了去,禀报给夫子,到时候,小弟可是吃不了兜着走!”

    原来这傻缺也有害怕的时候。

    薛琰道:“你今天怎地也来了?”

    房遗爱凑到薛琰的跟前,还是一把揽住了薛琰的肩膀,笑道:“琰哥儿既然来了,小弟自然该陪着一起,总不能让琰哥儿一个人受苦就是了。”

    看着房遗爱那一副,我就是很讲义气的模样,薛琰很无奈,说的这么大义凛然,还不是因为没有人能和着傻缺玩儿到一块儿去,他这个唯一的朋友,又要来国子监进学,便跟着一起凑伴儿了。

    薛琰挣开房遗爱的胳膊,道:“你昨天喝了那么多酒,今天还能起得来,也当真是本事了!”

    作为始作俑者,薛琰怎么会不知道神仙酿的威力,房遗爱昨日在他家里,至少喝了两斤,要知道,房遗爱还是个十多岁的少年郎,一下子喝了那么多酒,居然没醉死,也算是天下奇闻了。

    房遗爱闻言,顿时将胸脯拍得震天响:“那算什么,别说只有一坛,就算是再多几坛,也不在话下!”

    薛琰听着房遗爱吹牛逼,也懒得搭理他,更没有像房遗爱期待的那样,说上一句:好厉害哦!

    房遗爱没有得到应有的回应,自觉有些无趣,便没话找话道:“还是琰哥儿你府上的神仙酿好,不像广和居卖的那么烈,上次我偷我娘的金钗换酒喝,只喝了半坛,就醉的不省人事了!”

    薛琰一愣,还真的没想到,房遗爱居然还有这样的黑历史,不行,回去之后,要好好检查一下,自己家里丢没丢什么东西。

    房遗爱也意识到自己说漏了嘴,赶紧打住,讪讪的笑着,顾左右而言他。

    “行了!来都来了,怎么着也该进去瞧瞧!”

    薛琰说着,迈步就往里走,对守在门口的禁军出示了一下,昨日随同太宗皇帝圣旨一同送去他府上的学籍证明,其实就是一个木头牌子,都没有什么防伪标志。

    薛琰在心里小小的吐槽了一把。

    薛琰都进去了,房遗爱纵然心里再怎么不情愿,也只能老老实实的跟着。

    来之前,薛琰曾想过这国子监该是何等的辉煌壮丽,然而进来之后才发现,他想的确实有点儿多了,辉煌壮丽是没有,不过古朴大方倒是不错。

    和后世的大学校园相比,国子监显得有些狭小,按照房遗爱这个学长的介绍,薛琰到了正堂,这里是平日里学子们进学的地方,不过也不算宽敞,听房遗爱说,同时在这里进学的学子不过三百人。

    薛琰是第一次来,对什么都好奇,眼看着距离开始讲学的时候还早,薛琰便让房遗爱领着他四处转了转,也是借此来打发时间。

    薛琰正无聊的四处张望着,突然身后传来了一个极度不和谐的声音。

    “哟!卖酒郎到了!”

    卖酒郎?

    要是放在前世,这似乎也没什么不打不了的,就跟去饭店吃饭,招呼老板点菜一样,可是放在眼下,那可就不同了。

    有道是士农工商,好像老祖宗早就为世上的几类人划分了等级,商人可是排在最后面的,别看商人富贵,可是社会地位却十分低贱,以至于在历史上的一些朝代法律上都有明文规定,商人之子不得参加科举。

    这句卖酒郎显然是称呼薛琰的,其恶毒程度,大概仅次于“草泥马”了。
………………………………

正文 第七十七章 魏叔玉

薛琰转过头,眼前这场景和前世偶像剧当中经常出现的一幕,惊人的相似,一群路人样的公子哥,簇拥着一个模样俊朗的少年郎,气势汹汹的到了薛琰和房遗爱跟前。

    “这人是谁?”薛琰小声问了一句。

    房遗爱的脸上满是怒色,回道:“魏叔玉!”

    魏叔玉!?

    哦~~~~~~~~~~~

    记起来了!

    薛琰之所以知道魏叔玉,完全是因为这哥们儿的老子在历史上,太有名气了,魏征,那可是连太宗皇帝都要畏惧三分的猛人。

    别以为魏征在历史上经常以诤臣的形象出现,就以为这位老爷子是个嘴炮,事实上,魏征在理政方面的能力,远远要超出他给太宗皇帝添堵的本事。

    时不时的吓唬皇帝一下,只是魏征的业余爱好,协助君王,治理天下,才是他的正工。

    要不然的话,太宗皇帝吃饱了撑的,在身边留这么一个整天给自己添膈应的人,难道就为了彰显自己的明君本色,要是那样的话,也太二了。

    要知道,最早的时候,魏征可是太宗皇帝的敌人,玄武门政变后,太宗皇帝刚刚接过政权,对于如何治理天下,心中并没有底,他也明白治理天下,光靠和他一起打江山的秦王府旧人是不行的,就把目光投向他的前政敌魏征,那可是一个极历害的敌人啊。

    太宗皇帝之前就听魏征的两位前上司李密和窦建德说起过魏征,李密认为自己没有听从魏征的十策是失败的原因之一,而窦建德则认为魏征是治国的千古奇才,只是运气总不佳,当年被自己俘虏过来,并不真心为自己效力,不为攻唐设一谋,却心怀天下苍生,上了一条屯田植垦的方法,收到相当好的效果,粮食的增多,活人无数,使当时山东河北成了乱世中国的一方乐土,世外桃源。

    太宗皇帝当时又想起自己当年化了九牛二虎之力,在折损了一员大将的情况下,才算是击溃了山东刘黑闼,可是不久刘黑闼又反了。

    后来魏征说服李建成挂帅出征,李建成听从魏征用攻心术,以柔克刚,几乎没打什么大仗,就彻底收服了山东河北,造成了太子李建成能文又能武的好形像,更可怕的是李建成在征战山东过程中,结识了罗艺,李援等强援,太子地位更加巩固,太宗皇帝也算是见识魏征的能耐,相当是给自己上了一课,看来自己和房杜等手下光是迷信武力是行不通的,还得如魏征一般会用文治。

    太宗皇帝其后又和有魏征相助的大哥明争暗斗几个回合,也没占到便宜,自己的谋士房杜还被赶出秦王府,逼得自己不得不铤而走险,发动玄武门流血政变,这才成功的,但在法统和道德上,自己是输得干干净净,如不在治国上做出成绩来,那么自己和隋炀帝又有什么区别,太宗皇帝暗下决心,起用能人魏征,干出一番成绩来。

    其时,太宗皇帝已是实权在握的皇太子,便任命魏征为詹事主簿,这是一个芝麻绿豆的小官,原就是掩人耳目,用来过渡的,果然不到一个月,就升魏征为谏议大夫,不久太宗皇帝继位,马上就迫不及待发布了一个诏令,规定宰相政事堂和御前议事,一定要谏议大夫参与才可,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须知以前谏议大夫的权限也仅是在朝堂上发发谏议,而在下达了这道圣旨之后,谏议大夫却如同宰相一般,参与机密,有了议事权发言权,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提升魏征的权限,因为新任谏议大夫就只有魏征。

    当时,太宗皇帝和朝中大臣商议如何治国,以封德彝为代表的关陇军功贵族迷信武力,认为大乱之后,短时间国难治好,主张严刑峻法,威服天下,就是如秦始皇,隋炀帝那样,魏征却认为国家大乱后容易治理,就像给饥饿的人容易准备食物一样是不难的,主张偃武修文,并吹牛说像我这样人来治理国家,就像发出声音便立即有回响一样,一年就可见成效,三年可大治,太宗皇帝见魏征对治国如此有信心,也认同魏征的政见,再加上魏征有实际上治河北山东的成功政绩经验,更坚定了要魏征为相治国的决心。

    从历史的记载来看,太宗皇帝也想一步到位任命魏征为相,可是不行,魏征就在谏议大夫任上,就有不少自己的老部下说怪话,他们认为自己帮太宗皇帝卖命夺皇帝位,结果却是先太子李建成的手下魏征他们得好处,说是马打江山牛上殿,太宗皇帝不得不对老部下们解释,说魏征是真正有才能的人,治国须要靠他,并利用自己的威望和权力压服了他们,这些都不算什么,重要的是太宗皇帝亲信大臣如长孙无忌等人也对魏征上升持不同看法,长孙无忌甚至直说魏征以前可是敌人,现在跟他一起同桌吃饭,觉得很别扭,这就不能不让太宗皇帝慎重地安排魏征的职务了。

    故太宗皇帝在贞观元年只任命魏征为尚书右丞兼谏议大夫,在尚书省中官列第五,前头有尚书令,左,右仆射,左丞,由于太宗皇帝在武德朝任过尚书令,此官职从此后就不再授人,左丞空缺,那么魏征的上头还是有左右仆射,左仆射是房玄龄,右仆射是杜如晦,魏征还是没法放开手脚工作,怎么办呢,会用人的太宗太宗皇帝想出了一个变通的办法。

    有一天,太宗皇帝对房玄龄和杜如晦说:“你们怎么这么长时间都没有给我推荐人才了。”

    房杜二人说“尚书省事忙,没时间。”

    太宗皇帝便顺水推舟地说:“那尚书省的事就让魏征干吧,大事才报知你们吧。”

    房玄龄心领神会,原来太宗皇帝早先问过房玄龄,魏征这人怎么样,房玄龄说,魏征先后跟过李密,窦建德,李建成,这些人都失败了,看来魏征才能不怎么样。

    太宗皇帝却说,你错了,他们正是没有听魏征的才失败的。

    房玄龄何等聪明,从那时就知道太宗皇帝要重用魏征,自然放手让魏征单干,房玄龄和杜如晦只是着手制定了一些规章制度,就这样太宗皇帝轻描淡写,轻松地架空了左右仆射,授权给了魏征。

    就这样,魏征以尚书省原第五官尚书右丞的身份,而实际上总摄尚书省事务,负实际上的总责,掌管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贞观元年就有了事实上的行政权,又有谏议大夫的议事发言权,成了贞观朝初期事实上的宰相。

    朝局形成了表面上由房杜主政,事实上由魏征挑大梁的局面,魏征在太宗皇帝阵营里面资历浅,以前有的只是跟太宗皇帝做对的资历,所以就算太宗皇帝本人再倚重他,那也只能先委曲他。

    魏征出身于书香门第,早期家贫,曾为道士,云游四方,深知民间疾苦,有了行政权皇后,自是如鱼得水,虽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