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大明之再整河山-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皇上,臣以为,刘真单论谋略勇武,确实可用,但是弃军之罪,也不可宽宥,臣以为削其封爵,以为惩戒。”徐辉祖沉声回答,作为职业军人的他,不认可刘真弃军这种有点滑头的做法。
“你们几位说的都有道理,都是为朝廷推荐人才,朕心甚慰。”朱允炆先把几个人都夸奖一番,几句好话能让文臣武将奉献才智,何乐而不为呢。“朕意,削去刘真子爵封爵,小惩大诫给诸将敲敲jing钟。恢复他的都指挥使职位,到军前效力,协助徐凯守沧州。”
*****风叔卖萌*****
关注新/浪作者同名微/博;了解最新更新信息。
若果觉得还风叔写的不太烂,请加收藏(放入书架),赏推荐票票。各位鞋童看过来,这里的大叔也jing彩!
………………………………
第20章:徐大尚书
() “好了,北方战事先以坚守为主,过后再商议防守细节。徐辉祖,你应该有建议,一并说来。”为一个刘真,把话题岔开好几里地,朱允炆问赶快把话题拉回来。
“臣遵旨,”徐辉祖也拉回思绪,继续说自己的军事谋划,“臣以为,军事第三要务,在济南再设第二道防线,驻军无需太多,十万兵马足以,一则为前军支援粮饷,二则应对前方万一出现的意外。”
这个提议不错,没有预备队的战争是愚蠢的战争,就算是兵圣孙武,也要预防战争中的意外变故,徐辉祖此议,确有战神的几分风范。
“臣附议。”
“臣附议。”杨士奇和徐增寿不等朱允炆目光询问,就表明在各自的态度。此时,可谓是君臣一心。
“祖辉此议可行,过后着兵部安排。”朱允炆下最后的决断。
“皇上,臣以上所说,就是军事上应对之策。在政治上,臣冒死奏请,皇上赦免周王、齐王、代王、岷泯、楚王之罪,只恢复其爵位,不在给予藩王护卫兵权,以绝燕逆口实;再有,再次明诏燕逆的行为是叛逆谋篡;如此一来,宗室不在冷眼旁观,北方战事目的xing会更加明确。”徐辉祖说完,低着头垂着手,背上冒出一层细汗。
杨士奇也知道徐辉祖此论冒着极大风险,皇上在黄子澄齐泰等人的撺弄下,好不容把周王、齐王、代王、岷王诸藩王,褫夺爵位,现在恢复岂不是和皇上过不去。可是,不如此做,就让朝廷一直处于道义的不利位置,使得那些还没有被波及的藩王,内心忧虑,自然会影响很多人,虽说这些人没有明着反对,而仅仅是不合作,已经让朝廷头疼,还要分出很多jing力去预防,这是削藩目标不明确做的太过分的后果。
再次明诏朱棣的行为是谋反,也是朝廷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前不知道为啥,黄子澄齐泰等,弄出来的都是些让人哭笑皆非的行为和语言,把好几个藩王都褫夺爵位削减护卫,还要硬撑着说朝廷不削藩。燕王都扯旗领兵进攻,朝廷派兵剿灭,确定燕王造反,可是建文帝又在军前给耿炳文下达一个“勿使朕负杀叔父之罪”的口谕,这样一来让打仗的将领士卒,都不知道自己是在为啥打仗。
“臣以为大徐都督奏议有理,请皇上定夺,臣也奏请朝廷再次明诏,明确燕王朱棣现在行为是造反谋逆,军前将士人人可诛杀。”
其实朱允炆也是一个头大做成两个头,很多细节xing的东西,都是在最近一段时间才知道,也不知道黄子澄的脑袋里是不是都是大便,给建文帝出的那些主意,用谋逆的罪名搞定几个藩王,对于领兵攻打朝廷的燕王却只是定义为不准太祖祖制,本想把朝廷放在道德的制高点上,不曾想弄成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这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也需要尽快解决,不过当前不合适,虽然很急,但是机会不对。建文处理这些事,战事吃紧,只是罢免黄子澄和齐泰,对那几个藩王没有赦免,当然还是会给朱棣借口。而单纯的罢免齐黄等人,又让将士看到和解的希望,谁也不会拼命的打仗。就像一个人,不该强硬的时候强硬,不该软弱的时候软弱,这种不硬不弱的状态,只能称之为怂人一个,啥事也干不成。
“徐辉祖这个奏议不错,不过现在时机不对,朕自有安排,容后在议!”朱允炆不想在这个问题上多做口舌之争,徐辉祖作为一个武将,能把政治和军事结合在一起议论,已经不容易,再要求他考虑到时机xing,确实有点强人所难。
皇上都如此说,肯定提议又要拖一拖处理,杨士奇徐家两兄弟略有失望,但也不便强行进谏,能臣和腐臣愚忠的差异就在这里。不会因为自己觉得正确,就一味的强谏死谏让君王一定赞成同意采纳执行,也许他人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会是另外的结果。
“皇上圣见高远,臣等所不及。”徐辉祖没有在这件事上纠缠,毕竟自己的强项不是政治层面,“臣第三方面的奏议是,朝廷应加大收税力度,确保北方粮草充裕,做好久战久守,大量消耗准备。经济之事,非臣之所能,请皇上圣裁。”
“皇上,大徐都督所奏很对,朝廷自发兵以来,大军消耗,战败损耗的钱粮很多,虽然还国库还可以支撑,但是也要早作预防,以备不时只需。”杨士奇到对经济上的事略微知道一点。
“钱粮的事情,朕会让户部应对,徐辉祖能把军事政治经济通盘考虑,实乃朝廷不可多得的良将,前几ri兵部尚书茹瑺被罢免,吏部提出几个人选,今ri一看,都比不上徐辉祖,朕意让徐辉祖出任兵部尚书,署理朝廷军事,你等以为如何?”朱允炆突然放出这样一个决定,让面前的几位臣评议。
噗通一声,徐辉祖又跪下,以头磕地,嘴里高声急促的说着:“臣惶恐,臣愧不敢当,请皇上收回成命。”
这反应也有点太大,不像是高兴,更像是害怕,这给人升官,升的是实权官位,还能把人吓坏?兵部掌管天下兵马粮饷,在六部里,地位仅在吏部户部之下,但是其重要xing却是六部之首。徐辉祖竟然不要兵部尚书的职位,还如此害怕,奇怪。旁边的徐增寿倒是两眼炽热,不过他还担当不了。
“皇上,臣忠心为国,绝对不是为贪恋官位,更不敢以军涉政,刚才狂妄,说及军事政治经济,也都是为了战事,臣绝无涉政的念头,请皇上明鉴,收回圣明,臣自当肝脑涂地以报朝廷。”徐辉祖跪在那里,高大健壮的身体,微微有些发抖,徐家大老虎也让二货朱允炆给吓的不轻。
朱允炆也是有点诧异,用不解的眼光看着杨士奇,希望他能给出个答案,这是一个在朱允炆看起来最合理的任命,怎么就能让徐辉祖如此惊恐。
杨士奇看到朱允炆的目光,不过他不希望有这样的任命,“皇上,太祖定有官制,兵部主管天下兵马粮饷,有调兵之权,无领兵之职;五军都督府平ri领兵天下卫所,朝廷战事,皇上赐兵符,兵部调兵,都督领兵征战,战事结束,都督交还兵符,兵马各归卫所。纵观前朝,以及本朝前例,从无都督任兵部尚书之事。望皇上三思,收回圣命。”
朱允炆更加不解,本想让杨士奇给自己解释为啥徐辉祖如此害怕,他倒好,噼噼啪啪来一段太祖规制,变成反对徐辉祖当兵部尚书。让懂得军事的人做军事机关的首脑,没有什么不对呀,总比那些不知军事,或者略知一二的文人当兵部尚书有用。那个齐泰,也算是一个很不错的兵部尚书,天下兵马多寡,粮饷几何,将领优劣,都知道,看着很优秀那都是纸上来的东西,真的有战事,让他拿个方略,做出来的尽是不着调的东西。
“太祖规制为何如此,徐增寿,你是什么看法?”朱允炆一种质问的形式问徐增寿,以掩饰自己的无知。
徐增寿刚才的一份炽热是下意识的,听过杨士奇的说法,那心也平复很多。皇上有问,直耿耿的回答:“太祖规制,以文臣制衡武将,以防前朝武将领兵自重,行谋逆之事。臣也以为,大哥担任兵部尚书不妥。”徐增寿倒是有心让大哥当,但是考虑其中的风险,还是放弃这样的念头。
问题的关键在这里,以文制武,倒是可以防止武将领兵自重,不过也会造成朝廷战力孱弱,前宋就是最好的证明,兵不知将将不专兵,大宋始终没有将领造反,不过老是受外人欺负,那样就舒坦吗?把武将收拾皇帝的事情给防住了,武将不会黄袍加身,大宋皇帝却变成金人的阶下囚,老赵家就很风光吗?
一个制度有利就有弊,不能因噎废食,同样也不能一味说以文制武的制度就是垃圾废物。现在徐辉祖害怕,杨士奇反对,徐增寿都会屈从,究其原因,在于徐辉祖现在是五军都督府左都督,有领兵的职能,如果在让其当兵部尚书,就有调兵的权利。现在徐辉祖忠心,但是不保证在他双权力在身,时ri长久以后,自己心动或者他人协裹发生变数。这就是徐辉祖不接受并且害怕的原因所在。
朱允炆也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但是也不愿意文臣主兵,让国家军事力量孱弱不堪,一旦国家失去军事力量,所有的成就都是镜花水月,为外敌做好嫁衣罢了。宋朝经济多好,还不是给金人、辽人、蒙古人养出漫天下的肥羊,敌人随时都惦记着来偷来抢来杀。
“既然太祖规制如此,徐辉祖担任兵部尚书的确有点不合适。”朱允炆缓缓的说,用眼睛看着徐辉祖杨士奇的反应。
徐辉祖身体一松,那莫名的恐惧感消失。杨士奇也是心里一松,那酸醋的失落感减少很多,文武有别,现在朝廷,武勋高爵位显没有多少实权,如果徐辉祖当上尚书,那么文武就变成平局。
“朕意,免去徐辉祖都督府左都督之职,任兵部尚书。”让一个有军事能力的人管理军事,而又不让其领兵出战。这是朱允炆现在想到的最好方案。
“朕意已决,徐辉祖领旨谢恩。明ri你就去兵部理事,杨士奇马上拟旨。嗯,还有把今年的进士杨荣、胡濙都调入兵部。”朱允炆不在问他们几个人的意见,乾纲独断。任何事都乾纲独断,那是刚愎自用的表现,自己太累,每件事都要商量,那就是软弱。朱允炆自信在这断和议之间,可以很好的把握。
“臣谢主隆恩,吾皇万岁!”徐辉祖只能接受。
“臣领旨。”杨士奇也只好满腹酸味,去写撤职和委任圣旨。大明王朝第一个懂军事的兵部尚书,徐大尚书新鲜出炉。
*****风叔卖萌*****
关注新/浪作者同名微/博;了解最新更新信息。
若果觉得还风叔写的不太烂,请加收藏(放入书架),赏推荐票票。各位鞋童看过来,这里的大叔也jing彩!
………………………………
第21章:雪藏几年
() 杨士奇满腹的醋味,在哪里写御旨,一手蝇头工楷,非常漂亮,再加上他才华横溢,虽说没有中过科举,写出来的文诰也是十分得体。
徐增寿满脸的喜悦,看着在屋里走动的皇上,觉得比以前顺眼许多,他丧失已久的梦想又开始复活,也许眼前这个人,比他期待的人,让他理想实现的机会更大!
徐辉祖脸上平静,内心也是热血四溢,老徐家终于有重新抬头的希望,他也可以展现才华,报效国家。
朱允炆心中轻松很多,仿佛这一个任命,把最近一段时间来的无形压力,分担很多,他感觉舒畅,希望这样一个不在原本历史上出现的安排,能改变必输的结果。
杨士奇写好圣旨,朱允炆让小萝莉青萍拿来印玺,盖上皇上印玺,大明的兵部尚书徐辉祖就算确定。
时间已经到中午,还有很多事要处理,朱允炆让人把饭菜送到书房,君臣四人边吃边议事,吃饭时,又是一大套礼仪辞让,让朱允炆甚感无奈,不过没有办法,朱老爷子虽然出身贫贱,可是当皇上以后对于礼仪非常的重视,大明臣子,能力未必有,礼仪却一定做到尽善尽美。
吃完饭,继续商议,对于军事安排,按照徐辉祖的提议,有很多事情要处理。组建第二道防线,京城兵力调动,外地兵力分配,还要准备持久战,需要到地方在招募训练新兵。
兵部军事的具体事务,放手让徐辉祖杨士奇商议决定,还有徐增寿在一旁参与,有结果呈报上来,当皇帝的看看同意就成。事事亲力亲为,不是朱允炆的xing格,让团队里的人充分发挥才智,才是一个管理者应该做的事情。
朱允炆放手让他们三人处理细务,他反而没事干,让陈思琪小萝莉把书房里的御榻收拾收拾,斜靠在枕头上,看着杨士奇徐家两兄弟唧唧喳喳的商量事情。特别是徐增寿,那双目光里,一种狂热,很有职场工作狂的那种疯劲。
徐增寿是个人才,也许在军事上,比他的哥哥还高出一筹,假如他生在洪武开国的时候,其功勋战果一定不会输给他的父亲,不过他出生有点晚,现在天下升平,他能展现才能的机会不是太多。况且,他还有点不靠谱,年轻有点冲动,在政治上不成熟,朝臣御史们多有影shè,他有暗通燕王的嫌疑。
早上,杨士奇在说话的间隙里,给朱允炆送过一个纸条,上面写着“徐家三赌”,以次分析,徐辉祖赌朝廷,徐增寿赌燕王,没见过的那个徐家老三,赌的就是江湖,不涉庙堂政事,保住徐家一支血脉,真是好算计,就是不知道出于谁的手笔。所以朱允炆才没有提议让徐增寿协助徐凯守沧州,也否决陈暄的提议,陈暄和徐增寿走的太近。
徐增寿能力和忠心度暂时都不能用,雪藏几年再说,等打败燕王之后,看能否让他收心。不过,就算雪藏,放在京城好像也不合适,今天他的想法略微有点松动,保不准回到家,让一些人撺弄或者朱老四的探子勾引,真做出什么通燕之事,一旦发生,处理起来就很困难。雪藏在京城不合适,那放到哪里合适呢?对于朝堂,朱允炆现在还没有理清楚,更别论天下两府十三省的详情。
徐增寿是朱允炆的一个烦心事,躺在哪里的朱允炆,岂止这一件烦心事,jing心准备几天本想着今天找出一位逆天战神,把朱老四三下五除二给灭了,省的那个便宜叔叔添乱。议来议去,议出防守反击的策略,不知道要防到什么时候,何时才可以反击。烦呀!朱皇帝现在有挥之不尽的烦恼。
朱允炆躺在榻上,双眼看到立在榻旁的两个小萝莉,那身段,那摸样,在长几年,绝对是个美女,想到心里猥琐的美女养成计划,朱允炆心里又热乎起来。前世作为一个凤凰男,多么的仰慕那些女神,可惜女神都离他太远,美女都跑到天上rén jiān去了,留给他的就是雀斑脸大象腿的恐龙。好不容易穿越成为大明皇帝,可以名正言顺的做个头号种/马,成就一番留jing天下的伟业,可惜要让可恶的朱老四破坏。
各种恨,都是神马玩意!朱允炆恨不得弄个ak把朱老四全家都给突突掉。
ak,枪,大明朝有枪,怎么把这个茬给忘的一干二净。
元末明初有火药枪,被人称之为火器或者火铳。大明开国功勋将领卫国公邓愈就是个玩火铳的高手,当年守卫洪都,邓愈的火器打得陈友谅哭爹叫娘。镇守云南的黔国公沐英,也是玩火器的专家,从邓愈哪里学会火器使用,镇守云南围剿西南蛮族反叛的过程中,发明三行火铳战法,那是绝对的高jing尖。大明朝有高科技,不拿出来用岂不是要亏死。
朱允炆想到这里,噌的一下就从御榻上坐起来,几步走到徐辉祖杨士奇傍边。他们几个还如同账房先生一样,盘算划拉天下兵马,如何的调配,该调配多少,往哪里调配等等。
“徐辉祖,朕问你,军中可配有火器?配有多少?”朱允炆突然的就问。
徐辉祖刚刚进入兵部尚书的角sè,和杨士奇说着自己的构想和安排,让朱允炆突然的这一问给打断。不带这样的,不干活还打扰别人干活,真是不厚道。不过皇上问话,那是必须回答滴。
“皇上,京城卫军是配有火器,只设置两卫火器兵营,人数一万多。李景隆北征时,带走一卫,因为属于后军,基本没有损耗,现在应该在盛庸麾下。”
“才一万多人,怎么那么少呀?”朱允炆顺口就问。
“皇上,火器cāo作的方法繁复,比弓箭慢,而且shè程不远,只能打伤敌人不能杀死敌人,况且火器所用火药造价昂贵,容易cháo湿和爆炸,不容易存放和运输,故而军中使用不多。”徐辉祖还没有搞明白为啥突然有这样的问题,只能把自己知道的一些情况说出来。一旁的杨士奇徐增寿也是惊奇的看着,刚才还躺在哪里的朱允炆突然跑起来,问这种无关紧要的问题。
“鼠目寸光!”朱允炆一拍桌子,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用手指指着面前三人,然后一甩袖子,背着双手在屋里来回走动。
如果像他们几个说的那样,大明不亡中国不受人欺负那才是没有天理。
唐朝道士炼丹发明火药,多么逆天呀!老牛爬坡慢慢腾腾,磨蹭几百年,终于发明出来火铳,就因为cāo作繁复,杀伤力不强,就弃之不用,何其愚蠢!不想着改良改进,就知道抱残守缺,用几千年的弓箭长矛,真是岂有此理!
朱允炆来回走动,发泄内心的郁闷,其他三人傻傻的看着,心里也郁闷,没得罪皇上呀,突然发着么大的火,着玩的是哪一出呀?
“徐辉祖,朕问你,云南黔国公沐英死后,他的儿子是谁,现在担任何职?”朱允炆又问出一个意料之外的问题。
“回皇上,黔国公薨逝之后,由嫡长子沐chun承嗣爵位,镇守云南。沐chun在建文一年病故,因为沐chun无子,皇上去年亲自下诏,由黔国公次子沐晟承嗣爵位,现在镇守云南。”徐辉祖不解的把沐英父子的情况非常简单的说出来。
朱允炆脸上臊热臊热,他曾经处理的事,他竟然不知道,丢人。不过去年的他和今年的他就不是一个人。其实建文帝对沐英家族了解的挺多的,特别是沐chun,和朱标私人关系特好,朱标病逝以后,沐chun回京奔丧,哭到吐血。其后接连马皇后薨逝,沐chun再次伤心悲痛,身体就ri渐变差,朱元璋死后沐chun在建文元年身体熬不住,在云南因病薨逝。建文帝特意让沐晟承嗣沐英的爵位,以安抚功臣。
“沐晟会指挥火器吗?”朱允炆顾不上自己出丑的事,接着问自己最关心的问题。
徐辉祖和徐增寿双眼一碰,也是一脸无解,他们本就不推崇火器,大明火器专家邓愈沐英死后,很多年没人在火器上下功夫。况且云南距离京城几千里地,大家又不常通信聊天,还真不知道沐晟会不会指挥火器战斗。
“皇上恕罪,臣真的不知。”徐辉祖老老实实的回答。
沐晟会不会不知到,不过他老子会,一定给自己儿子说过,或者写下一些心得体会之类的东西,沐晟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会不会让他来京城再说。
“杨士奇,拟旨,宣沐晟领云南火器军,携带沐英所有手札之类的东西,即刻来京,不得延误。”朱允炆果断下令。
朱允炆给杨士奇说完,看到一旁惊讶不已的徐家两兄弟,一个念头也闪现出来,刚才还担心把徐增寿怎么安置才合适,现在有地方。
“沐晟调离之后,云南多是蛮夷之族,需要有人镇守。嗯,徐增寿调往云南,任云南镇抚司都督,署理云南军务。还有,把茹瑺也派过去,给安排一个知府差事,此事让吏部安排。”朱允炆不和面前的几个臣子商议,直接就决定人事调动和安排,刚毅果断绝不是以往的那个皇上。
徐增寿楞到哪里,把自己调到云南,那个鸟不拉屎的地方,也不问问自己的意见,不过,他是皇帝,他说啥就是啥。徐增寿怏怏的跪倒在地,“臣徐增寿领旨,谢皇上,皇上万岁。”
从徐增寿的语气中听出他的不乐意,朱允炆站在徐增寿面前,说道:“徐增寿,朕知道你不乐意去云南,但是你必须去,云南是大明边疆之地,还不时有蛮夷作乱,你不可掉以轻心。你虽有才能,不过xing情不稳,到哪里磨练几年。”
这不是解释,这是一种提醒,提醒这位未来的将才战神,“还有,朝臣御史以前多有影shè,你暗通燕逆,不过还没有证据罢了,你留着京城,就这置身于是非之地,朕让你去云南,也是让你远离这政事漩涡,以免一时不慎做下错事,让朕有挥泪之憾。”
*****风叔卖萌*****
关注新/浪作者同名微/博;了解最新更新信息。
若果觉得还风叔写的不太烂,请加收藏(放入书架),赏推荐票票。各位鞋童看过来,这里的大叔也jing彩!
………………………………
第22章:皇帝很穷
() 徐增寿此时才真切感觉到眼前皇上对他的那份器重和关爱,对他才能的赏识,对他未来的保护,这分心意异常珍贵。他双眼含泪,在地上重重的磕三个响头,“皇上,臣惭愧,没有体会皇上爱护之情,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