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大明之再整河山-第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次出行,异常盛大,难等可贵的是那些朝中大臣御史官员,没有一个人上书劝谏反对,这种高票同意的事也是很少发生。
去年腊月,朱允炆就让礼部和太常寺查阅典籍,制定礼仪流程。因为大明皇帝朱允炆要在开chun以后,亲自到城郊举行启耕大典,以彰显朝廷劝农桑重耕作的决策,朱允炆没有想到,他这个提议刚说出,就得到满朝官员的支持,就连经常和他死磕的陈迪都没有一个字反对,在准备期间连胡子都带着笑容,让朱允炆清净好一阵子。
更有一些官员上书舔腚,把朱允炆夸成尧舜再世禹汤重生,让脸比城墙还要厚的朱允炆都觉得不好意思。只能幽怨的哀叹几句,任何时代这种无骨文人比黄浦江里的死猪都多。
一大早廖镛率领金吾前卫,护卫朱允炆出宫,皇上銮驾在众多百姓的围观跪拜下,浩浩荡荡向金陵城南逶迤而行。一路上金吾后卫跸jing清道,羽林左卫和羽林右卫在大典所在地维持秩序。京中臣僚跟在皇上身后,如同chun游踏青一般,轻松惬意。
走出城门,道路就显开阔,一些年轻人从道路两边超过銮驾,要到大典场地占一个好位置看热闹。京中官员受到皇上约束,无论官职大小爵位高低,都一律不准乘轿。这些官员有的鲜衣怒马面带chun风,有的骑着骡子面sè安详,还有几个老人家,不顾家人劝阻,骑着小毛驴老神在在闭眼享受chun天的阳光。
在人群中,有一个人骑着马,顺着人流沿着道路左侧不紧不慢的前行。马是好马,不过没膘;人是个好人,不过缺少jing气神。这人三十来岁的样子,细长的眼睛,浓浓的眉毛,鼻梁高挺,两撇八字胡收拾的妥妥当当,俊秀异常,怎么看都是一表人才,可是那一副无jing打采的神情,让人觉得不舒坦。
他身穿六品文官袍服,骑在马上,一手挽着缰绳,两眼空洞不时看着四野风景,偶尔发出长长的叹息之声,这个人就是大名第一才子解缙。
解缙出生在江西吉水鉴湖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聪敏好学,有过目不忘的才能,洪武二十一年,不到二十岁的就金榜题名,京城会试第七,被选为‘庶吉士’,受到朱元璋赏识。
进入朝廊伴君左右,不过少年意气书生本sè没有褪尽,偶有一天上万言书,痛陈洪武时政利弊,献上《太平十策》以求君王青眼相顾,朱元璋当面赞扬背后出黑手,把大才子弄到一个偏远的地方去数蚂蚁,名言‘十年后再来为官’。朱元璋驾崩,在外八年的解缙私自返回京城,受到黄子澄等人轻视排挤,又蜗居京城数年。
朱允炆去年九月也曾特意召见,然后就把这位大才子扔到太学不闻不问,让这位大才子好生郁闷,自诩治国安邦人,胸有经天纬地才,可怜屈作太学教书匠。更为不解的是皇帝朱允炆召见以后,对他褒奖有加,可是却让他去淘什么活字印刷,这种工匠下作的勾当,是他这种大才子能干的事情吗?难道这又是所谓的锻炼?
解缙解大才子骑在马上,身体左摇右晃,目光漂移不定,一会儿看天上白云苍狗,一会儿看地上草绿花黄。解缙魂游天外的时候,听到耳边有人叫他,转头一看,吓得身体一哆嗦,赶紧在马上低头弓腰,抱拳行礼,回应答道:“皇上。”
朱允炆乘坐銮驾,卤薄仪仗十分庞大,前护后卫,另外还有五十四华盖七十二执扇,执掌幡、幢、纛、旗的人数以百计。‘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是帝王时代一个非常庄重的大事,就算朱允炆也没有办法削减人员。人多步行,让朱允炆的八马之车——皇帝大辂也只好龟行前进。
朱允炆无聊之际,挑起车边窗帘往外看,刚好就看到解缙魂不守舍的骑马和辂车在一条线上前行。今ri的解缙和去年九月相比较,差别可真大,虽然没有到‘哀莫大于心死’的程度,不过也不远矣。
去年九月朱允炆召见解缙的时候,解缙也是一副落魄不得志的穷酸样,可是那眼睛里还有炽热的功名期盼,还有纵横官场的急切渴望。今天看到的解缙就是一条抽去骨头的虫,一只病恹恹的猫。朱允炆本来对解缙寄予厚望,希望解缙在一个这个时期没有人知晓的领域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朱允炆看到他给予厚望的解缙由龙变虫,由虎化猫,满肚子不乐意,才开口叫他,想一问究竟。
“解缙,到朕身边来,离得远朕说话太累!”
左边的金吾卫让开一个缺口,把解缙单人独骑放进皇上乘坐的大辂旁边。走进缺口的时候,解缙明显感觉到和他前后同行的那些教授撰修们投来羡慕嫉妒的目光,解缙一股力量从臀部往上冲向脑门,脊梁骨瞬时觉得有力很多。可是朱允炆的一句话,让解缙像吹足气的尿泡被狗咬破一样,刚升起来的力气消散殆尽。
“解缙,朕去年让你收集整理、改进宋人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进行的如何?”
………………………………
第90章:启耕大典
() 皇上呀,您这不是把人往死里整吗!想这解大才子自小有神童美誉,十八岁乡试中解元,十九岁和哥哥解纶、妹夫黄金华同榜高中,一门三进士那是何等的风光。洪武时仕途沉沦姑且不说,好不容等到皇上想起来亲自召见,不等大才子把准备好的治国方略述说一番,随口安排一个低贱活计就急匆匆到御花园陪美女看菊花,您让大才子情何以堪!
泄了气的解缙在马上恭敬的回答:“回禀皇上,宋人沈括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到现在记录不多,况且很多都已经遗失不可查找。现在坊间使用的大多是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主要是给落魄文士、粗鄙百姓印刷一些文集黄历,难登大雅之堂。皇上若是要印刷经史文集、佛经道经可以交给朝廷印刷坊或者京城几家老字号印刷坊,他们雕版jing细,印刷质量可靠,一定能让皇上满意。”
朱允炆听完,知道解缙没有把活字印刷当一回事,整个人陷入仕途无望的哀怨之中,像他这种读四书五经的才子文人,在骨子里就不重视或者瞧不起那些底层作坊。可是,活字印刷这种技术的价值,就是一百个解缙也比不上。最可恨的就是这些自诩高贵的儒士书生,特别是那些沾沾自喜出自书香门第的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吃米穿绸还瞧不起那些底层农人织娘。对于技术的革新和改良,从来是固执的抗拒、否定和打击。
朱允炆也不想给解缙说活字印刷术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就算说了解缙未必能理解。朱允炆就粗暴的、冷面厉语的对解缙说:“解缙,你是洪武朝有名大才子,朕也有所耳闻。你所奏《太平十策》朕也曾读过,可谓见识不凡。故而针对你抱有厚望,不过不是在官场仕途。朕寄予希望的地方,你若努力,千百年后就算朕的功业也难以望你项背。你若拖延慢待此事,那么以后就寄身勾栏,做一个白衣卿相。”说罢不等解缙反应,窗帘一落,不再看解缙一眼。尔后从车内再次传出话语:“等朕腾出时间,再来问你,你还有时间。”
解缙勒马停步,呆呆的看着皇上车架平稳远去,无望、希望、绝望都是皇上给他的未来,仕途官场的无望,历史功业超越帝王的希望,不学毕昇就学柳永的绝望,这就是皇上给他的现在和将来。
金吾卫不理发呆发痴的解缙,队伍一紧把解缙挤到路边,护卫皇上的卤薄仪仗、辇车銮驾继续前进。解缙像丢了魂一样,随着人流走到大典场所,耳听奏乐声起,启耕大典正式开始。
朱允炆神情肃穆,心里却叫苦连天,浑身的不自在。头戴冕冠,眼前十二条五彩玉石串成的旒丝晃来晃去,晃得朱允炆脑袋都有点发晕,朱、白、苍、黄、玄的彩玉,相互撞击,近距离看彩虹绝对是最大的折磨。身上穿着金龙衮服,阔袖垂下三尺多长,里外穿着好几层,怎么都觉得别扭。可是不管头上冕冠多么重,身上衮服多么别扭,都得忍着。这是祭祀重典,还是在大明臣民面前,万万不可马虎。
祭祀乐起,编钟、号角、皮鼓、丝竹等乐器之声相和,朱允炆只听出肃穆和庄重,感觉不到一点美感,还没有凤凰传奇听着带劲。
大典由太常寺寺卿邹润主持,礼部尚书陈迪宣读祭文,等到‘伏惟尚飨’以后,朱允炆焚纸祭天,洒酒敬地,带领群臣行叩拜大礼,如此就完成祭天地祈丰年的仪式。
启耕大典第二个环节就是皇帝亲自扶犁启耕,大典所在地早已经围好一片土地,两头枣红sè犍牛头上挂着红绸大花,安静的站在那里摆尾反刍,身上已经套好绳索耕具,前方一位老农用手拉着犍牛缰绳。一柄崭新曲木犁插在土地zhong yāng,就等着皇帝扶犁启耕。
朱允炆换上常服,走到曲木犁旁边,右手抓住犁柄,依照浮现在脑海中他儿时看到父亲扶犁耕田的样子,左手鞭子在空中扬起,两头犍牛温顺的曳动木犁,在土地上拉出深深的沟渠,泥土的清香钻进朱允炆的鼻腔,那种久违的熟悉感如此亲切,泥土里被犁铧铲断的蚯蚓痛苦的扭动,蚯蚓的痛苦传达给农人的却是肥沃的信号。
曲木犁技术在西汉年间就被国人使用,在老师的历史课堂上,那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证明,可是身为农家子弟的前世朱允炆一直有一个疑惑,两千年,漫漫两千年,桑海巨变朝代更替,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还被中国农民使用,在稍前的艰苦时期,耕牛还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老师骄傲的时候可曾有缓慢改变的羞愧。
朱允炆非常顺利的扶犁驱牛耕田几个来回,这种象征意义的启耕仪式就算完成。陈迪老脸如花准备宣布结束的时候,被朱允炆制止。朱允炆一挥手,大太监吴亮指挥两个杂役宫人从车里抬出一个奇形怪状的东西,小心的放在田地里就悄悄的后退。
朱允炆满脸戏谑的问卓敬、陈迪:“你们二位饱读诗书,通古晓今,可知道那是何物?”
大明两位重臣,走到那个奇怪物件跟前,绕着那东西看了又看。那个物件结构非常简单,一根横放的二尺长碗口粗细的木头,上边固定两根竖木,横木的前头用绳索固定一面曲面铁铧,这一部分非常像曲木犁的底部结构。不过特别的是,那两根竖木之上,安装一根手臂粗六尺长短的斜木,斜木和竖木连接部分采用卯榫结构,后边低前边高,让斜木和底部的横木形成一个夹角。竖木卯头穿过斜木,上下都用木楔固定夹死,那些木楔可以拆卸,应该是用来调整斜木和底部横木的角度。斜木的末端再用卯榫结构固定一根一尺长横木,那根短横木和斜木粗细差不多,是一个手把,手把安装的高度抵达人的胸部和腹部之间。
这物件结构造型简单,可是卓敬、陈迪确定他们从来没有见过,就连周围来参加启耕大典的大臣,不管曾经是寒门还是权贵,都没有见过,看着皇帝考两位大臣,都在一旁嗡嗡的交头私语,谁也说不出来这个物件是干什么用的。
卓敬、陈迪回到朱允炆身边,陈迪讪讪的说道:“回禀皇上,臣孤陋寡闻,不认识这是何物。”
“你不认识呀,那卓敬,你认识吗?”
卓敬也是脸上露出尴尬神情,如实回答:“回皇上,臣也不认识。可是,臣看此物,和曲木犁有点相似,可是又有很多不同。若说它可以耕田,没有地方让耕牛连接耕具。若说不是耕具,却装有一面曲面铁铧。臣没有看懂,请皇上赐教。”
“没有看懂就继续看,吴亮,让人给各位臣工演示一番。”
吴亮答应一声,让刚才搬运东西的杂役宫人走到田地里。那位杂役宫人长的甚为壮实,他双手紧紧抓住末梢的把手,双腿一前一后,腰身猛一用力,曲面铁铧就钻进土里,那个宫人一步一步的后退,用双臂拉着那物件缓慢前行,田地里如同刚才双牛耕田一样,把泥土都翻过来。
众位大臣惊奇的看着那位一个人耕田的宫人,一个个眼睛挣得大大滴,嘴里不由的发出一声又一声的赞叹。围观的官员中,不乏一些来自底层寒门,他们看到这种耕田方式,怎么会看不出这种工具的价值。
这个时代,庄稼单产很低,一亩地年产小麦一石,大约就是一百斤,戏文小说中五口之家薄田五亩聊以糊口的说法根本不靠谱。为了维生纳税,农民只能耕种更多的土地,可是耕地面积增大,没有耕牛使用,种地就是一件千难万难的事情。
可是饲养耕牛耗心费力,也不是一般农家可以担负。这种生产力低下和扩大耕地之间的矛盾数代王朝都没有解决,只能使用王权采取强力粗暴的方式兴农抑商,首要任务解决人的吃饭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发展的缓慢是因为没有足够的耕牛,或者说是没有更好的耕作工具。
朱允炆没有理会其他臣子的惊讶私语,再问卓敬、陈迪:“看过宫人演示以后,觉得如何?”
“匪夷所思,匪夷所思!”陈迪摇头晃脑满嘴赞叹。
卓敬也是满脸惊喜,回答道:“皇上天纵奇才,睿智绝伦,实乃我大明之福。以臣观之,这个工具耕田,速度可以达到牛耕的一半,深度可以达到牛耕的七成,虽然略有不及,不过可以让没有耕牛的农户极大提高耕种速度,不知皇上把这种工具称作什么名字。”
“朕把这种农具称为单人直木犁,卓敬,你刚才的比较很合理,不过还不够。曲木犁耕地时吃土太深,非常沉重,非牛马之力不行。朕曾经听闻,没有耕牛的农户使用曲木犁种田,一人扶犁两个健壮小伙子以人力代替耕牛,一个早上最多耕田半亩,成绩不足牛耕的三成。而直木犁吃土较浅,耕出的田地可以适合庄稼播种成长,用力较小,就算农家一位强壮妇人,也能拉犁耕地。若是三人三把直木犁,三人成绩可以抵得上两头牛的效果。”
改良工具,牺牲耕田深度来极大提升速度,这是一种诡异的进步。表面上抛弃畜力是发展的倒退,可是提升速度、提升效率,免去农家长期饲养耕牛的成本风险,综合比较而言,绝对是一种进步。
朱允炆把父亲的判断在一个陌生的时代说出,心里也不知道是该骄傲还是该懊恼。过去、现在以及未来,千千万万的农人,面朝黄土背朝天,屁股撅着累一生,他们铸就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石,可是有谁会怜惜他们存在的价值,古时君王、后世官僚都不曾有过。农人之悲,只有那万古长存的土地无言的记住并给予回报。
………………………………
第91章:天赐神器
() “吾皇神武,天佑大明。”陈迪不顾形象的嚎出一嗓子,把朱允炆和卓敬都吓一跳。老人家有点不顾及儒者稳重的形象,激动万分。说起来这陈迪xing子有点拧,经常把朱允炆呛得内伤,可是对百姓的那种关爱却是绝对真诚。
惹得朱允炆也晒然一笑,陈迪曾经带给他的十面雾霾也清淡许多。对陈迪说道:“陈迪,朕还有一个东西。”说完,行吴亮再次招手。
吴亮让随行的两名内侍捧上来一个丝帛卷轴,两名内侍小心翼翼的把卷轴拉开,让朱允炆和两位大人观看。朱允炆站在中间,卓敬和陈迪站在两侧身后,三人神情专注的看着打开的丝帛卷轴。
卷轴的丝帛上,中间画着一些图形,四边写上很多注释和说明。朱允炆指着丝帛画图给两人说道:“稼穑成长,最重要的是种子、雨水和地力,地力全凭肥料,朕画的此图就是一个沤肥池。建造时,在地上挖一个四方大坑,底部用石灰黄土混合夯实,再铺一层青砖,四周用青砖垒起来,高出地面三尺,以防孩童人畜掉入。池子建好以后,把人畜粪便溺水等物倒入,再把庄稼秸秆扔进去,池顶用木板盖住。如此沤化半年,待chun耕秋种之时,沤肥池内连水带渣都运到地里,深耕播种,地力就会提升很多,庄稼收成必然增加。”
“皇上奇思妙想,臣等所不及。”陈迪基本看懂,不过内心还是有点不相信。
“皇上,真有如此奇效?”卓敬也是怀疑。
“一定可以,比普通百姓人家的沤肥效果要好很多。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封闭的沤肥池内还会产生对人有害的气味,运输肥料时,要把木板打开,通风一天以上才可以。”朱允炆再次补充。
效果当然好,这就是后世推广的沼气池,当然现在的技术没有办法使用产生的沼气,利用这种方式来增加肥料的效用,还是没有任何问题。
卓敬、陈迪二人看皇上如此笃定,虽然他们不懂,可是也会完全的相信。
陈迪表神情疑惑,嘴里低声的嘟囔:“简直匪夷所思,上古未见近古不载。就算经史不曾记载,可是那些农家典籍也未曾记录,奇矣怪哉!”
“陈大人就不要如此纠结,这等利国利民的奇异物件,必然是天书所载,乃天降神器于大明。吾皇上乘天意下顺民心,祖宗佑护,武曲赐书以安宇内。”卓敬没有疑惑是否古人有载,直接给这两样东西物件安排一个来源。
朱允炆听罢,险些把喝到口里的茶水喷出来,这卓敬太能扯,竟然把这东西又和‘武曲赐书’给联系到一起。如此也好,也省的朱允炆再找借口解释,看来去年冬天无意中安排‘武曲赐书’的把戏,还是个万能框,啥东西都能往里边装。把所有的不合理变得非常合理,把一切的疑虑变成敬仰,这玩意好用,以后就多用用。
卓敬大声的说完,陈迪包括一起参加启耕大典的官员,都是齐声道贺,山呼万岁。朱允炆和卓敬眼光相交,看到他眼中一丝狡黠的笑意,原来卓敬如此是故意为之。
朱允炆等到群臣恭贺完毕,张口又说:“工部尚书郑赐何在?”
“臣在。”工部尚书郑赐出列行礼。
朱允炆指着吴亮和内侍手中的丝帛卷轴对郑赐说:“这两个卷轴,就是单人直木犁和沤肥池的图谱尺寸,让工部留档,尽快拓印颁行天下各省,准许民间百姓临摹记录,尽快让百姓制造和使用。”
“臣遵旨。”郑赐小心翼翼的从吴亮和内侍手里接过两个卷轴,如同抱小孩一样,紧紧的抱在怀里,生怕出什么闪失。
朱允炆继续命令:“户部可以协助工部尽快完成推广,不过朕在此强调,各级官府都不准强迫百姓制造和使用,更不准巧立名目收取费用。一旦发生,朕严惩不贷,务必让各级官吏知道,禁衣卫负责天下情报收集,若有以上事项发生,朕一定会知道。望尔等好自为之!”
以卓敬、陈迪、王钝、郑赐为首,所有官员跪地行礼,齐声回应:“臣等领旨!”
“另外,昭告天下,就说朕亲自在宫内种植水稻数亩,以显示朕重农劝耕之意,各级官吏也应勤于政务,劝农耕桑,解民以困,为朝廷分忧。”
“臣等领旨,吾皇圣明。”
朱允炆第一次主导参加的启耕大典就此结束,他弄出来的两样新品的发布会还算可以,只要假以时ri,百姓种田成效就会提升,到时候再做变革就会更为便利。
返回京城的路上,朱允炆特意把陈迪叫上御辇,又一次领略老儒士对这种利民增产神器的疑惑和惊讶。朱允炆趁机开导,经史典籍毕竟为上古先贤所著,人力总是有穷,不可能知道千百年以后的事情和情况,什么事都要在故纸堆里找答案,岂非缘木求鱼固步自封。时间在发展,环境在变化,后人应该开创出一些新的东西,不能老是在老祖宗的身后讨吃讨喝讨生活。一番开导说辞,让陈迪点头不已连连称是,貌似听进去不少,不过错过今ri,能改变多少真的不敢乐观预测。
大典结束以后,所有参加大典的人都返回京城,该干嘛的都去干嘛。估计呀,就是解缙解大才子不知道他该干些什么。
回到蜗居寓所,妻妾儿女暂时不在身边,一个小院落就他一个人住,只有一个小厮照顾起居生活。夕阳余晖洒进庭院,给繁花吐艳的桃树更增添几分娇媚,庭院地上铺上一层掉落的花瓣,整个园子里充满一股桃花香味。
解缙依树而坐,一手持壶一手拿书,书上的字一个没看,壶里的酒倒是一滴未洒,都流进解缙的肚子,用来浇灌大才子哪一个伤痛、无力的心。
就在解缙一壶酒刚喝完的时候,家里的小厮走到身边,恭敬的说:“二公子,大公子让人传话,他要到您这里来坐坐,估计这会儿应该到门口啦,您要不要去迎接一下。”
解缙没有理睬说话的小厮,把酒壶里的最后一滴酒灌进喉咙,用眼睛斜看着弯腰说话的小厮,说道:“你这奴才,又来讨打,糊弄本公子。前天才收到大公子半个月以前写来的信。信中说他公务繁忙,要督促开封府百姓尽快开展chun耕,赶着时令把庄稼都种上。怎么会有时间突然跑到京城来。”
“二公子,小的真的没有骗您,刚才大公子的长随到家门口说的,大公子就要到啦!”
“大绅,大绅!在家不?大哥来看你啦!”解缙再骂小厮的话还没有说出口,就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