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大明之再整河山-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老三,不要胡闹,你今天闹得够多了。”徐辉祖也是一脸的怒气,呵斥着自己的弟弟,老四的举动,一旦不慎就是杀身祸事,作为徐家长子,作为大哥,怎能不生气。

    “四公子,切莫激愤,小心传到皇上耳中,惹来祸事。”陈暄、刘真也是齐声劝慰。

    “我还真想让皇上知道,向皇上说一说我等武将的愤恨,”徐增寿的火没有劝灭,反而更旺,像一头逡巡笼中的猛虎,那不屈的咆哮让人震撼。

    “李景隆败军论罪,我惋惜,即便是有朝一ri身首异处头挂高杆,我徐增寿坟前一杯酒祭奠亡魂,我接受。”徐增寿灌下一杯烈酒,略作平复,继续说“可是,我恨李景隆死的窝囊,我恨我等武将没能战死沙场,却要头断朝堂。李景隆之死,全拜黄子澄齐泰这两个腐儒之赐,高坐朝堂,论兵点将,还真以为谈笑间可以樯橹灰飞烟灭,真他妈的扯淡。”

    “打仗不是读书做文章,那是用血用命换来的。耿老将军持重稳妥,实乃北征不二人选,可是军马未齐,强令攻击,稍有失利,阵前换将。赶鸭子上架,各地调来五十万大军,未经战阵演练,就让李景隆带着上战场,就是赶五十万头羊也不会那么容易的,更别说指挥五十万的人。李景隆指挥失当、战心动荡不假,死了不算冤枉,可是,谁可以理解指挥五十万军队的艰难,就算是先父、曹国公李文忠、鄂国公常遇chun,在这个年龄也没有领兵五十万的能力。李景隆多经历练,成为文忠公那样的良将也未尝不能,可是这个未来将星,就这样让这帮腐儒给害死,冤枉呀!”

    徐增寿虽然年轻气盛,不过作为徐达的小儿子,这份见识也是非常高明。徐辉祖虽说也知道这样的问题,但是为人方正持重的他,绝对不会人前说出针对皇上宠臣的激愤之词,而陈暄、刘真出身军旅,却能深切体会到这其中的厉害关系。

    “唉……。。”一声长叹,陈暄刘真也是灌下一口烈酒,闭口不言。武将最冤的死法就是憋屈而死,岳武穆如此,李景隆也如此。

    “三弟你喝多了,你和景隆私交深厚,大哥能理解。”徐辉祖看到面前几人都沉闷下来,开始劝道他们,“皇上倚重儒臣,我等武将忠君体国,征战沙场也是分内之事。昔ri皇上不杀景隆,一则皇上宽仁,二则是保护黄子澄;今ri皇上旧事重提,降罪于李景隆,黄子澄举荐失误隐匿败绩的罪责也就难以逃脱,军旅之事,当不会再发生如此失误,我等尽皆以护国为念,切莫丧志。”

    说来徐辉祖的政治敏感度还是很不错的,能看出朱允炆处理李景隆不仅仅是追究战败,更蕴含着军事策略方针变化的迹象。三个闷气葫芦听了之后,也是心里猛然一亮,希望也许就在这杀伐的血光之中,不过以李景隆的命为代价,以几十万将士的生命为代价,皇上的这个醒悟还真是贵!

    魏国公府中,酒壮猛虎胆,而黄子澄的府邸,却是茶浇老儒心,好不难受。

    此时,方孝孺、黄子澄、齐泰三人,还有太常寺少卿胡闰,神情木然的围坐在茶炉边,山泉水、明前茶这个时候喝着也是淡而无味。方孝孺不苟言笑的脸上露出几分痛苦,理想在突然间走向低谷,怎能不让一代大儒礼学专家痛苦,方孝孺一直相信,以周礼治天下,即使不用律法不用官吏,人心归于淳朴,就可以达到天下大治国泰民安。灭私yu行井田是治世的良方,曾经的皇上很欣赏,今天怎么就不欣赏了?

    黄子澄的神情却是一种焦躁,就连泡茶的水平都下降很多,不是茶叶放多,就是水温不合适,今晚的茶喝着没有一点味道。皇上不接受他挥军直捣北平燕逆巢穴,已经让黄老师非常的不爽,现在又旧事重提,追究李景隆战败之罪,所有的人都知道,打李景隆就是打黄子澄,皇上竟然同意,他的功名、他名留青史的梦想都即将破灭。

    齐泰反而心里比较平静,作为朱元璋亲自指定的顾命辅臣,他尽心尽力,想让皇上成为一代圣君,外无强势藩王内无jiān佞之臣。以前,他的主张总是会被否定,以后也许就有机会展现。

    三个老儒默然无语,喝茶无味,心绪各异,这样的相聚更多的成为一种象征。月瘦星繁,秋虫声声,看到的岂止是这三个人,其他的府邸也都有不同的人想着不一样的心事。

    *****风叔卖萌*****

    关注新/浪作者同名微/博;了解最新更新信息。

    若果觉得还风叔写的不太烂,请加收藏(放入书架),赏推荐票票。各位鞋童看过来,这里的大叔也jing彩!
………………………………

第14章:士奇奏对

    ()  又是一个晴朗的秋ri,薄薄的晨雾笼罩着金陵城,城东的山头处,一道金sè的霞光,慢慢的变强,太阳就要爬上山顶,犹如新生孩子,充满朝气。

    朱允炆在晨雾中,气喘吁吁的慢跑,立志做一个伟大的种/马,没有好的身体可不行,现在的这副身板太差,才跑一小会,就累得不撑不住。坚持,锻炼身体重要的是意志的坚持,扛过这段最累的阶段,就会好点,而锻炼的效果也会慢慢体现出来。

    朱允炆脑子里把昨天的盘点的人物再回想一遍,就当转移注意力,让身体扛过第一次的极限疲劳。昨ri盘点的几个文臣,都是朱老四欣赏或者器重的人,解缙、胡广是朱老四第一第二任内阁首辅,不过朱老四主要使用他们的文学才能,安排他们主办文墨之事,官位也给的不高,不过两个人政治见识和人品都不咋地。解缙还不知道在哪里,就先搁一搁。

    杨士奇,大明第一个强力内阁的领头羊,大明内阁的权力ri益加重,从三杨内阁开始,杨士奇也是在朱胖子朱高炽手里才小宇宙爆发,朱瞻基为了抑制文臣权势,引入了内监识文断字干预政事,开始大明太监的辉煌时代,以此可见三杨的能量多么巨大。

    就先见一见这个传奇人物杨士奇,朱允炆气喘吁吁的喘着粗气,在脑海里把几个人略微安排一下,回忆昨晚看到的杨士奇的履历。

    杨士奇,幼年丧父,随母改嫁进入罗家,继父罗xing严厉孤傲颇有才学,督促幼年杨士奇学习,在杨士奇八岁时,因见罗家祭祖,其于隐蔽处捏土为香,祭奠自己的生父,不料为继父见到,继父感念其孝心一片,寄人篱下而不坠其志,料其他ri必有成就,使其恢复原本姓杨姓,并着力培养。

    其后,罗xing因罪被贬职到偏远之地,杨士奇在生活贫困中长大。十五岁在本籍入私塾教书,养母以尽孝道。再后来,被举荐成为县教谕,因为丢失教谕官印,畏罪潜逃游走江湖,建文二年,方孝孺举荐他做翰林院撰修,现在正在参与编撰《太祖实录》。

    朱允炆也停下跑步,结束第一次锻炼,小萝莉递上毛巾,朱允炆擦干头上的汗水。想起杨士奇丢失官印潜逃江湖的记录,忍不住“扑哧”一声笑了出来,“还真是个属泥鳅的,有点意思!”

    重新洗漱一番,朱允炆对吴亮说:“等会去翰林院,召杨士奇来见朕。”说完朱允炆迈步向书房走去。

    早晨的阳光照在大明皇宫禁城,翰林院七品撰修杨士奇,内心忐忑不安,低着头目不斜视跟在吴亮身后,西边长长的身影亦步亦趋的跟着。

    刚才,皇上身边内侍太监吴亮,到翰林院,一道简单的谕旨,让进入翰林院不到一年的杨士奇立即变成焦点,那一道道目光满是嫉妒,也有看乐子的味道。一路上杨士奇在心里把他在翰林院的工作回顾一遍,无功也无过,但不知道到皇上召见自己到底吉凶如何?

    “臣翰林院撰修杨士奇觐见陛下。”杨士奇在谨身殿门外,就跪倒在地,恭恭敬敬一丝不苟的行礼,等待殿内的传唤。

    “陛下有旨,传杨士奇觐见。”殿内传来吴亮的声音。

    杨士奇站起身,低着头,提着官袍前襟,疾步走入谨身殿,来到朱允炆书房,再次跪地行礼。

    朱允炆在吴亮往翰林院去的时候,就满怀好奇的等待着这个传奇式的人物,现在看到跪在自己面前的人,年龄三十五六岁,两条厚重的剑眉,一对眼睛透着几分狡黠,容貌俊朗,这就是传奇人物杨士奇。

    “平身,站着说话。”朱允炆控制住自己得意的心情,语气平淡的说。

    “谢陛下,”杨士奇站起身来,头着低看着自己的脚尖,垂着双手,恭敬的站在一旁,和一个拴马桩差不多。

    “你何时进入翰林院?”朱允炆也一时半会不知道该怎么问话,就随口问一句。

    “启奏皇上,臣建文二年三月,受方大人举荐,陛下恩准进入翰林院。”杨士奇也是一脸不解,只能如实回答,也许皇上真的不记得自己进入翰林院的时间。

    “哦,嗯”朱允炆自己都有点不好意思,问了一个乌龙问题,干咳两声,喝一口茶,继续说道:“朕听方先生说过,你在翰林院的执事还算尽心尽力,方先生多有夸赞。”鬼知道方孝孺夸过杨士奇没有,先借用方先生名头,他杨士奇也不会去查实。

    “方大人厚爱,臣愧不敢当。”杨士奇心中一松,看来今天应该没有祸事。

    “《太祖实录》编撰的如何?”

    “启禀陛下,《太祖实录》现在已经完成八成,估计年底就可以恭呈御览定夺。”

    “杨士奇,你参与编撰《太祖实录》,当对太祖治国之策非常熟悉。”

    “启禀陛下,臣已经详读太祖各种手谕、内史文档。”

    “你以为太祖治国之策,利弊如何?”

    “回皇上,太祖起身布衣,崛起于红巾义军,帅正义之师南灭陈友谅张士诚,北驱鞑虏,恢复大汉河山,励jing图治与民生息,劝农桑治贪腐,文治武功可比唐宗宋祖。微臣愚钝,不知太祖治国之弊。”纵然杨士奇是个博古守正的奇才,但是突然面对这样的问题,也有点反应不过来,脑门上的汗水,一层一层的往外冒。

    做臣子的直言太祖之过,还想不想要小命。太祖的过错不是没有,不过从来不能直说,只能闷头改。最主要的是,朱允炆这个问题出现的太突然,在还不了解朱允炆的主要目的之前,贸然的直言以对,风险太大,所以杨士奇选择最好的办法,装傻往过抹。

    “真是个滑头,”朱允炆听到杨士奇装傻回答,心里一乐,这就是朱允炆要的答案。这个问题是朱允炆特意设定的,具有突然xing、诱惑xing以及试探xing。在突然提出这个问题,回答者的本能奏答,才是其本xing见识的体现。

    这个问题直接的答案两个,第一种答案直言弊端,这种人是以直言冒险赌博,这类人可以是直臣诤臣忠臣,但很难是能臣;第二种答案,以“子不言父过”的理论来回避,这种人就是软弱迂腐固执。其实两个答案都是朱允炆不在乎的,最在乎的是让杨士奇拒绝回答,为后边的问题做准备。

    “嗯,你是臣不言君过,为尊者讳。那么,你以为太祖为何设藩王,建立屏藩制度?”朱允炆接着问。

    “陛下,太祖登基为帝以后,继承元朝旧制,设中书门下省,任命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为左右丞相,领导百官处理政务。设大都督府,先后以朱文正、李文忠等亲贵为大都督,掌管全国兵马。后来,丞相胡惟庸擅权自专,太祖诛杀胡惟庸,废丞相,集中权力到皇上手中。”

    “以丞相胡惟庸为借鉴,为防止武将也有擅权不法等事发生,改军制,废除大都督府,设立前后左右中五军都督府,分权治军。太祖晚年,xing格猜忌多疑,以不法事诛杀蓝玉、冯胜、王弼等宿将。为保大明帝业万代,逐步增加藩王权力,使其就藩各地,各有掌兵但多寡不一,其中,以辽王、宁王、燕王、晋王、秦王诸藩王掌兵颇多,防备北元余孽,威慑天下,外御敌寇内摄jiān佞,做大明国之屏藩。”

    杨士奇语声滔滔,把朱元璋分封诸子,建藩屏国的过程很顺溜的说完。

    “前朝对于宗室分封是怎么做的?”朱允炆继续问。

    “封邦建国制度成熟于周朝,周武王会盟诸侯讨伐纣王,破朝歌商朝灭亡,周王分封诸侯王室宗亲,全国土地划分成大小不一的区域,让受封爵位的人在这些区域建立自己的封国。封国之主以爵位不同,封地大小不一,公侯在自己封国内有治权和军权,对王室负有纳贡、保护的义务。”

    “后来,周王室衰落,各封国逐步强大,拥兵自重,相互攻伐,而天下乱。始皇军灭六国一统四海,废封建置郡县,皇权ri重。山东陈涉,揭竿而起,秦失其鹿,天下共逐,项羽霸天下,封诸侯再建藩国,不久,诸侯纷乱,项王身死国亡。”

    “汉高祖称帝长安,封韩信、英布、彭越等为王,建国于齐淮等地,尔后又诛之。再分封刘姓诸侯,传四世到孝景帝,用晁错引出七国之乱,孝武以推恩令消弱诸王,天下才得以平静。及至唐宋,虚尊宗室诸王,使其富贵而不让治军管民,这些就是以前朝代关于宗室分封的做法。”

    杨士奇对历史那是相当的熟悉,并且有自己的见解,很快就把从周朝开始,直到唐宋关于宗室分封的情况说一遍。心里还是比较奇怪,按说,这些朱允炆应该知道,彼此都是职业读书人,读史那是重中之重,怎么会不知道呢,看来这些问题不是关键,关键的是在后边。

    朱允炆也从杨士奇的眼睛里看出他内心的怀疑,不过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后边的表现。“汉因为削藩,带来七国之乱,那么朕该不该削藩?”问完,朱允炆直勾勾盯着眼前这个相貌俊朗,史上有名的男子。

    *****风叔卖萌*****

    关注新/浪作者同名微/博;了解最新更新信息。

    若果觉得还风叔写的不太烂,请加收藏(放入书架),赏推荐票票。各位鞋童看过来,这里的大叔也jing彩!
………………………………

第15章:削藩本意

    ()  杨士奇听到这个问题,意识到关键时刻来到,自己的前途就在此一刻,如果回答合乎皇上的心意,那么自己的抱负理想锦绣前程都可以实现,如果回答不符合皇上的心意,那么自己只能老死荒野无人问津。

    近期皇上的态度很不明朗,罢黜议和的茹瑺,疏远积极削藩的齐泰黄子澄,削藩事情变得扑朔迷离,不过以杨士奇的判断,现在的皇上是要改方式,而不是改方向,因为现在的方向没法改,只能硬着头皮往下走。

    “皇上,臣支持皇上削藩之议,应该削藩。”杨士奇缓缓的回答,心里反而坦然。

    “你支持削藩?黄子澄说,诸藩王必反,所以要削其兵夺其权;茹瑺则说,藩王是屏藩朝廷的支柱,不该肆意削权;孰对孰错?”朱允炆继续问,这是一个在削藩上很关键的问题。

    自古削藩时候,都面临着这样的悖论,藩王会造反所以要削藩,因为削藩迫使藩王造反。不同的人处理结果大不相同。汉高祖杀异姓王,是削藩,各异姓王身死国灭。汉景帝削藩,造成七王之乱。

    支持者反对者都有自己的充分的理由,如果这个理论问题搞不清楚,处理削藩就会比较麻烦,朱允炆的前世今生,对这个类似鸡和蛋的问题,也是不太明白。

    杨士奇听到这个问题,反而心里没了负担,虽然他以前身份卑微,或浪荡江湖,或隐身于文墨,却不妨碍他思考推演国家之事。一个人优秀和平庸的区别在于思考,优秀的人事前思考,平庸的人事到临头才思考。

    无疑,杨士奇是一个优秀的人,他对于朝廷大事,在自己心里曾经多番推演,特别是入职翰林院以后,看一些前朝秘档对比当前策略,他不止一次的假设自己该如何建议和处理,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现在的情况,虽然出现很多问题,让国事危如累卵,不过还是有挽救的余地,如果再不更改,怕是回天乏力。

    “皇上,黄子澄茹瑺之言,皆有道理,不过都不全面。”杨士奇在肯定中的否定,让朱允炆很是惊讶。这样的论调,在现在这个非黑即白的环境下,非常的罕见。

    “以你之见,怎样才是全面的?”

    “皇上,微臣愚见,以诸藩王必反,今ri不反来ri必反为削藩依据,实乃有强词夺理之嫌。反之,因为诸藩王无造反之实,朝廷削藩迫使藩王造反,兵戈相向涂炭生灵等原因反对,就是鼠目寸光。”

    杨士奇否定支持和反对削藩的两大原因,用眼角余光看了看朱允炆,看到面前的皇上一副坦然受教的样子,心里更加高兴,自信心高涨,继续自己的论述。

    “皇上,恕臣直言,从古以来,帝室随着时间更替,会渐渐弱化。当帝室强盛,则诸王俯首听命,当帝室衰弱,诸王则悖逆不法。大明诸藩王皆太祖血脉,都是皇室贵胄,和帝王之位乃一线之差。太祖在世,溺爱血脉,授予诸王兵甲之权,他们乃是国家屏藩。随着时ri推移,诸王兵权ri重,影响甚至获取藩国治权,也是必然。当帝室衰弱,诸王起兵造反到未必会出现,但是皇命不行于藩国则是必然。朝廷国家的存在,就是皇命政令通达为基准,皇命政令不行于藩国,国家已经陷入分裂。茹瑺持有的观点,遗祸不在现在,而在未来,非朝廷长久之福。”

    “帝室衰弱藩国ri强,即使藩国真有不法事,朝廷也无力惩治改变。所以,朝廷应在帝室强盛之时,夺藩王兵权,限制藩王干涉治权,这样以避免来ri皇命难出都城之事。故汉之景帝武帝才会推行削藩,皇上现在也应该效仿汉景武二帝。”

    “削藩,不是着眼于未来诸王造反,现在要废其位,而是预防来ri藩国不遵皇命,现在限制其权力、削去其兵权。如果以黄子澄所论,则是强词夺理,迫使藩王起兵对抗朝廷。”

    杨士奇洋洋洒洒一番言词,朱允炆基本听明白,藩王不造反不听话,是未来最大的可能,刚好是黄子澄和茹瑺两个人观点的中间状态,这也是帝室和藩王在博弈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状态。

    现在定义为来ri造反,必然要夺藩王富贵爵位,使得藩王造反。对结果预测不同,必然会制定不同的应多方法。造反对应的策略必然是杀戮和反抗,错误的目标会形成错误的方式,汉景帝和建文帝就是目标错误。

    “以你所言,朕当效仿汉武帝推恩令策?现在更改削藩国策?”朱允炆基本听出杨士奇的观点。

    “皇上,削藩之初,推恩令策是合适的。不过,现在不可用。”杨士奇又给出一个让人意外的答案。

    “为何?”

    “皇上,燕逆朱棣已经以靖难为名,起兵对抗朝廷,这是造反。即使朝廷现在对其推行武帝推恩令,燕逆绝对不忍受自己的脖子再套上要命的绳索,自己和子孙随时担心朝廷清算,一定不会接受,拥兵自重或者入京摄政,一定会是燕逆的选择。”

    “杨士奇,以你所对,朝廷削藩之策有误,推恩令又不可行,那朝廷该当如何?”朱允炆听着也微微有点焦躁,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到底搞如何呢?

    “皇上,国事处理,有所坚持也该有所变通。朝廷前期削藩的方法不是很合适,但是全面转成推恩令方式也困难。微臣以为,对燕逆应该这样已经实施造反的藩王,应该派兵剿灭,绝对不可动摇姑息。而对其他藩王,则需要采用推恩令策,削其兵马保其富贵。剿灭燕逆,断绝其他藩王的侥幸;采用推恩令,使燕逆孤立利于剿灭。”

    “这个方法成!”朱允炆听完杨士奇的建议,心里一赞,不愧是历史名人,有几把刷子,没有辱没“领头羊”的名声。朱允炆了解建文帝的完整历史,前期目标错误是主因,在对朱老四几年的战争中,态度摇摆不定,也是最终失败的原因。

    杨士奇现在的方式,从战略上可以更改这些错误,对于知道历史结果和过程的朱允炆而言,这种坚持和变通的结合,真的是非常正确。

    “对燕逆该强行剿灭,此议符合朕意。山东盛庸铁铉平安等,你以为可剿灭燕逆否?”朱允炆感觉拿到屠龙刀一般,小宇宙充满力量。

    “皇上,微臣愚见,”杨士奇咬了咬下嘴唇,略微停顿,像是下定决心一般,“盛庸平安等将军,剿灭燕逆不容乐观,望皇上慎思慎行。”

    “不乐观?”朱允炆有点惊讶,这不乐观是客套话,其实是说剿灭朱老四靠盛庸平安不行,军事上朱允炆还真不是太懂,这好继续做问题宝宝。“虽然耿炳文李景隆多次败绩,但是山东现在还有三十万兵马,还有郭英吴杰等宿将,盛庸平安等勇将,而燕逆将不过张玉朱能,兵马也就十五万左右,朝廷何以就不能剿灭燕逆?”

    “皇上,虽说朝廷兵马将领都多于燕逆,但是臣以为有四不胜之弊,第一弊端,朝廷分兵守各地,任何一地的兵力都不能占优势;第二弊端,将士战心不盛战意不强;第三弊端,朝廷兵马战力不强;第四弊端,盛庸平安带兵的能力不及燕贼逆首朱棣。有此四个弊端,朝廷剿灭燕逆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