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大明之再整河山-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是孔子面目憎狞,是读《论语》者内心丑恶,是用儒术治国的帝王心怀鬼胎,汉武帝独尊儒术,百家一枝化为帝国一木,儒者由士儒化为臣儒,宋为文儒,明为腐儒,清为犬儒,及至以后化为奴儒。
朱允炆正在心中发泄前世愤青的那种讨伐,书房里因为他的呆滞走神,陷入短暂的沉默。杨士奇虽然反对徐增寿的判断,不过自己内心也是没有多少底气,杨士奇不是道学先生,他知道历朝历代,特别是宋朝以来,以文制武造成战力下降,不过不想如此承认而已,是一种潜意识对自己身份的归队和辩解。
徐增寿徐辉祖看着皇上发呆,内心不安,难道因为刚才的话,让皇上生气,正在想什么招收拾他们兄弟,徐辉祖施礼说话:“皇上,增寿狂悖,妄论朝廷军制,臣请皇上治罪。”
徐辉祖的话,把朱允炆从思维泥潭里拉回来,看着有点担忧的徐辉祖,有点倔强的徐增寿,那担忧是忠诚,那倔强是睿智。都是国之栋梁。本来推测徐辉祖是保驾护国的战神,没想到,却是徐增寿。一个会思考的人,将来毕竟会一飞冲天,不过现在还太年轻,天才用的不好就成祸害。
“朕让你等直言,何罪之有,起来。”朱允炆又恢复脸上的笑容,书房气氛有变得更为融洽。“增寿所论,有点狂悖,不过也有几分道理,不过军制事关朝廷体制,虽有弊端,也不是一时可以改变。此事就此打住。”
朱允炆为刚才的论述画上休止符,继续说:“现在主要的是找一个合适的将领,徐增寿,你刚才所论,满朝将领接难敌燕逆朱棣,也一并说来。”
*****风叔卖萌*****
关注新/浪作者同名微/博;了解最新更新信息。
若果觉得还风叔写的不太烂,请加收藏(放入书架),赏推荐票票。各位鞋童看过来,这里的大叔也jing彩!
………………………………
第18章:增寿论将
() 徐增寿看到朱允炆没有因为自己那番在别人眼中大逆不道的言论而发怒,心中以前那种暴戾减少一点,梦想破灭且没有希望改变的时候,让一个志向远大的愤青变得有点神经质,此时虽然没有看到改善的信息,不过帝国的最高统治者——皇上也能赞同自己的观点,无疑让徐增寿干裂的内心如受甘霖一般舒畅。他整理自己的思路,把自己关于将领的思考徐徐说出。
“皇上,非是臣涨燕逆气势,灭朝廷锐气,臣仰慕先父风姿,对于先父运兵之道详加研读,带兵指挥的知识道理好学,可是要运用到实际实施的时候,却并非容易的事。非臣妄自菲薄,臣今ri带兵的能力,充其量一个赵括罢了。臣的兄长、曹国公李景隆等也不过如此。”
杨士奇很是惊讶,徐增寿刚才满嘴狂言,现在却又如此贬低自己,对于一个武将而言,让人比喻成赵括,那是绝对的羞辱。可怜的赵括同学,战死几千年,不时的让人拉出来示众。
“小徐都督是朝廷不可多得的勇将,大徐都督也有魏国公的风范,怎么能是赵括之辈可以比拟的。”
徐辉祖脸上也是微微一红,不过没有反对,也许徐增寿这些话也在自己的大哥面前说过。徐增寿看着杨士奇一副不解的样子,继续自己的论述。
“皇上,赵括兵败长平,使得赵国jing锐丧失殆尽,也让战国最有军事力量抗衡强秦的赵国,走向衰败,何也?盖棺定论,赵括乃纸上谈兵之人。臣之今ri、臣的兄长、获罪的李景隆难到不是吗?吾等都是受朝廷恩赏,父辈余荫封显爵据高位,说熟读兵书骑shè娴熟,训练兵卒演练战阵,臣等几人自信不输于父辈。如若是带百万雄师,纵横沙场,臣自认,就是第二个赵括。李景隆白河沟之败,岂非赵括再生?”
徐增寿这样一说,杨士奇熟知历史典故,也看出来,这说法有那么点相似,岂止是那么一点,李景隆简直就是赵括的翻版。都是名将之后,都是军事世家,都是受人赞誉的年轻将领,都是带大兵而败。赵括带四十万赵军败给战神白起,李景隆带六十万王师败给燕王朱棣。情景何其相似,难道这其中真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数?杨士奇沉默了。
“以你所论,你等三个朝廷后起将军,皆是无用之辈,那朝廷剿灭燕逆,就没有带兵之人吗?”朱允炆也有点丧气,本想找个如卫青霍去病一样的战神,收拾这个烂摊子,不成想,薅出来两绣花枕头花架子,太让人失望。
“皇上,增寿所言,臣也颇有同感,臣等不能为君分忧,望皇上恕罪!”徐辉祖再来个火上加柴。这兄弟两个,还真是直言。
“皇上,不是臣等无用,而是臣等现在还不堪大用,如果强行做擎天俊才,只能如李景隆般,误国误民。”
“小徐都督,如此评价自身,难道不愿为国效力?”杨士奇这种文人的小毛病又抽出来,道理说不过,就开始盖帽子。
“杨学仕,不是我等不愿为国效力,而是不能如李景隆那样为国效力,”徐辉祖怕自己小弟让杨士奇激出驴脾气,赶快插话。“读史而知今,臣以为,赵括确有将才,不过在他当时的年龄,他的知识可以做一个统帅将领,而实践的能力,还不具备。赵王受秦人离间之计,罢免老将廉颇,启用赵括,把赵括放在一个和自己知识匹配,能力不匹配的地位,赵括虽然多翻努力,也难以改变兵败身死的结局。在下常常思虑,再给赵括十年,多加历练,一定是赵国如赵奢廉颇李牧般的名将。”
“何以如此揣测?”杨士奇不解的问。
“杨学仕,你等读书之人,不要说读书五车,就是读书十车百车,如果不是寒窗苦练,多番习作,也难以写出锦绣八股文章。读书多和能写出文章,有联系但是却不是必然,读书是知识的积累,练习写文章是能力的积累,只有两个积累都达到高峰,才有金榜题名的时候。”徐增寿以文喻武,很有相似xing,不过有点不合适,现在皇帝身边的红人杨学仕,不是科举出身,年轻人就是太冲动。
“呵呵,增寿所言,有点像,儒士要练习写文章,武将要练习带兵,一个道理。不过,李景隆在太祖朝,也是经常承皇命外出练兵,而且他练兵还很有章法,为何还是一个赵括呢?”朱允炆不懂这个冷兵器时代战争的情况,也只能如杨士奇一般,知道这个道理,不知道那些细节。不过朱允炆这一插话,把杨士奇那一份尴尬遮掩过去。
“皇上,李景隆是练过兵,但是练兵和带兵征战有很大的不同。”徐辉祖抢过话头回答,不能再让徐增寿说话,不然谁知道他嘴里还能捣鼓多少失误出来。
“本朝开国将领功勋最大的,一个是先父魏国公,一个是开平王常遇chun,一个是曹国公李文忠,他们都不曾专门练兵,而是在征战中学得统兵杀敌的本领。诸将之猛,不过开平王,开平王自言’带甲十万,天下无敌’,一方面可以显示开平王勇猛绝伦,另一方面,带兵十万是开平王自评统兵能力的最大限度。韩信带兵多多益善,不是每一个将领都可以做到的。”
徐辉祖对于常遇chun的这个评价,有点新意,很多人只从常遇chun的话中看出他的勇武霸气,却很少能看出那是一个能力的极限。
“先父、开平王、曹国公随太祖起兵淮右,开始带兵不过千人,及至往后,如洼地收溪流终成万里波涛,数十年征战历练,到洪武初,先父和开平王统兵数十万,破北平驱元帝,连战告捷,势如破竹,成就煌煌伟业。如若太祖起兵之初,先父和常山王就算领兵百万,也难有如此功勋。”徐辉祖娓娓说出前朝故事,语气平缓,就像一个教授讲课一般。
朱允炆总算听明白,徐达常遇chun李文忠之所以变成战神,那是数十年历练而来,带兵数量是一点点增加的。赵括李景隆的失败就在于看着是个好苗子,突然交给那么多的军队,他玩不转,担子太重,亚历山大,压碎那副小身板。
关于指挥数十万军队如何对砍,月老师给出一个很好的模型,从街头拍砖到两军对垒,步步演绎层层递进,说的很明白,再结合徐家两兄弟这一番示例类比,朱允炆明白自己的战神没有,最起码还没有长大,如果强行提拔一个战神,只能在再次战败。李景隆不行,徐辉祖徐增寿不行,耿炳文不行,盛庸平安也不行。
在原本历史中,盛庸济南解围以后,接受北方战争指挥权,虽然很忠心,虽然很勇猛,虽然很努力,也没法摆脱建文失败的命运。盛庸平安有将才,以前也不过是一军都督,最多领几万人,冲锋陷阵可以,让他们领几十万人,两军对垒,救国于危难,有点困难。
反观朱老四,从徐达常遇chun李文忠蓝玉死后,大明帝国没有战神级别的逆天人物,朱老四被朱元璋刻意培养,洪武后期,先是带大兵驻守北平,后来在宿将辅助下,带领数十万大明虎狼之师,北伐元朝余孽,迫使哈纳投降。现在整个大明,只有朱老四完成带领数十万大军征战的历练,这也就是徐增寿狂言,朝廷将领难敌朱棣的原因所在。朱棣现在就是十几万军队,刚好在他指挥的能力之内,单纯以军事角度而言,真的是没人可以抗衡。
朱允炆想到这里,神情有点沮丧,没有战神没有统兵将领,这仗该如何打?难道真的要放弃伟大的种/马理想,让朱老四赶到那个山沟沟里吃斋念佛。
杨士奇看着朱允炆刚才笑容消失,眼中升起沮丧,不由的心里一疼。君辱臣死,现在两个武将一个文臣,都自诩才高八斗有经天纬地之才,安邦定国之能,如今只是在这里泼冷水,讲故事,那怎么行。
“两位都督,虽说统军将领需要多年历练,才可以大用。不过战事胶着,不容乐观,两位都督就没有解决之道吗?”
“皇上,臣惭愧,”徐辉祖也觉得说的有点过分,虽然说的是真理,不过这个时候不是军事理论课,要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臣等刚才所言,只是自己思考,北方战事不是没有改变的机会。”
朱允炆听罢,刚才灰心般的无力感沮丧感少了一点,淡淡地问,“你以为机会何在?”
“皇上,李景隆之败,首要就是他历练不足,又心胸偏狭贻误灭燕良机,再就是,所领六十万大军,乃是各地调来卫所之兵,骤然汇聚在一起,指挥之时颇有难度,军卒未经血战,才会发生兵败误国之事。”
“现在,经过一年的历练,军前中低层将领,各军指挥系统,都开始好转,只要朝廷举措得当,还是有剿灭燕逆的希望。”徐辉祖说出自己的想法。
朱允炆心里也是一暖,徐辉祖说的很平淡,没有像普通臣子那样,磕头请罪,也没有慷慨激昂的发誓赌咒,这样平淡的话,才让人跟觉得踏实。
的确,朱老四起兵以来,朝廷征伐先有耿炳文之败,再有李景隆之败,把近乎六十万军队打得现在就剩三十多万,很惨。不过这就是历练,军卒的历练,将领的历练,物择天竞现在军队的战斗力,应该比一年前更好点。虽然和朱老四还有差距,但也不是没有机会。
“徐辉祖,你以为该如何才算朝廷举措得当,才能改变局势?”
*****风叔卖萌*****
关注新/浪作者同名微/博;了解最新更新信息。
若果觉得还风叔写的不太烂,请加收藏(放入书架),赏推荐票票。各位鞋童看过来,这里的大叔也jing彩!
………………………………
第19章:罪与不罪
() 徐辉祖知道,现在如果能有好的策略,解决目前的军事危机,那么徐家就可以再续辉煌,徐家再有机会成为大明第一功勋人家。人只有忠心是远远不够,还需要能力,需要机会让忠心展现出来。
对于北方战事,徐辉祖也曾多番推演,虽然现在是朝廷败多胜少,可是徐辉祖也没有丧失胜利的希望,今天从皇上的语气中,才感觉到皇上对于剿燕战争极为担心,不过没有以前那种束手无策只知哀叹的样子,最起码知道军事问题问将领,而不求计于文臣儒士,或许是皇上身上太祖血脉复醒。
“皇上,臣以为,北方战事朝廷败多胜少,不过还没有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如若要改变朝廷被动局面,预防最坏结果出现,臣以为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入手,首要之重,军事部署;其二,政事改善;其三,经济保障。”
“太概括,说详细一点。”朱允炆心里鸡冻,军事政治经济,从来是一场战争的三驾马车,任何一个方面的短板,都有可能造成战争的失败。纵观建文前期的处理,军事上白痴政治上幼稚,不失败那就是没有天理。
徐辉祖,正是人才,忠心可嘉。虽然建文前期疏远,他能在雪藏时思虑国事,而且能把军事、政治、经济分开考虑,又综合成战争的基石,真是难能可贵。
徐增寿看着大哥,这个整ri小心谨慎,常常唠叨自己的大哥,能给出现在军事问题的解决方法,同时又不限于单纯的军事视角,发现自己和大哥是的差距。现在的徐增寿能看出问题,能探索表面问题的根本缘由,但是给不出解决的方式。这就是一个成熟的人才和天才愤青的区别。
“皇上,臣以为,军事上,首先要杜绝的是军前换将,皇上前ri朝议明旨,由盛庸负责北方战事全面指挥,虽然盛庸和燕逆朱棣还有差距,但是朝廷切不可因此更换统军将领,况且朝廷也没有更为适合的将领担当此任。”
“臣以为大徐都督这个奏议很对,臣附议!去年以李景隆代耿炳文就是前车之鉴,望皇上明断。”杨士奇知道这个问题的严重xing,也看出来,朱允炆想找一个人,代替盛庸。
“准奏,依然由盛庸主理北方战事。”朱允炆真心想找个如唐朝李靖李绩等战神级人物,赶快灭了朱老四这丫的,原本寄希望于徐家两兄弟,现在看来,这两兄弟有基础有能力,火候还不到。如果强行更换,也是二流换二流,都和一流军事能力的朱老四无法抗衡。没有好的选择,还不如不换。允准徐辉祖的提议,还能给收拾人心。
“军事上第二要务,朝廷不要急于攻击,应让让盛庸等依据坚城防守,朝廷兵马经过前期战火考验生死历练,再让将领多加督促训练,最多半年,北方三十多万军卒,必将成为真正的虎狼之师。而燕逆久攻无功,军心必然有所懈怠。灭燕才有机会。”
“臣附议!”“臣也附议!”徐增寿和杨士奇齐声附议,看来防守反击不单单是意大利的球风,在此刻的战争认识上,朱允炆给予希望的几个人都是同样的看法。
用事后诸葛的目光看待这场朱老四的造反战争,朝廷在没有更好的将领情况下,最佳的方式就是防守,耿炳文首战失利,退守真定,就是准备防守。朱老四所谓的靖难是无根之木,只要他战争失利或者久战无功,刚刚聚集起来的十几万兵马就会土崩瓦解。如果那时不更换耿炳文,到现在说不定朱老四的坟头都已经长草了。
也只有黄子澄齐泰等人的浆糊脑袋,才觉得进攻是朝廷该使用的方式,六十万灭朱老四那是轻而易举,没想到朱老四没灭掉,六十万大军让人家砍的稀里哗啦,造成现在朝廷军力不足,朱老四越打越有气场。
世间没有早知道,朱允炆如果不是因为身份特异,满脑袋的无耻弊器,也未必能做的比别人好多少。只有前期的失败,才让现在的一些有识之士发现正确的方式。黄子澄等人也算有功,不过成本太大。
“依靠城池据守,看来是现今最佳选择,昨晚盛庸铁铉战报递来,他已经带兵收复德州,燕逆继续领兵北退,定州,沧州也有望近期获取。他奏议,他领兵守德州,吴杰平安带兵守定州,徐凯率军守沧州。看来你们几个人,都是一样观点。你等以为盛庸的奏议是否妥当?”朱允炆把最新战报略微一提。
“臣以为盛庸此乃谋国之议,臣赞同!”徐辉祖说。
“臣赞同此议!”“臣亦赞同此议!”徐增寿杨士奇也是双双出声表示赞同。
“嗯,”朱允炆抬头思考一下,继续说“北方就按照盛庸奏议部署,不过都督徐凯朕有点不放心,有没有合适的人辅助他?”
徐辉祖听到皇上如此说,在心里把盛庸奏议思虑一遍,看出盛庸这样的提议,也是苦心安排。平安是让朱老四都担惊受怕的骁将,吴杰那是洪武朝的百战宿将,六十多岁的人,英雄白头依然征战沙场,两个人谁都可以独自领兵守一个城池,把他们两个放在一个城池中,盛庸必然有不得已的苦衷。
一是盛庸铁铉两人对平安不太放心,毕竟朝廷很多将领投降朱棣,平安曾是朱棣麾下都指挥使,略有预防也是情理之中。第二是防范指挥系统出现问题,吴杰是宿将,人老资格老,爵位也被盛庸等人高,能不能内心真心接受盛庸的指挥,让人怀疑。以吴杰防备平安阵前突变,以平安确保吴杰接受指挥。
把两个有能力的因为诸多原因安排到定州,那么只能在沧州安排能力略微差一点的徐凯。定州沧州都靠北,德州靠南边一点,在定州沧州中线位置,这样三个城池就成一个倒三角形,设置这样的布局防守,盛庸能力确实不赖。
现在皇上觉得徐凯那个位置力量薄弱,特别是徐凯能力稍差,最好的方式是就近找,指挥使陈晖能胜任,不过要协助盛庸守德州,德州两边策应重中之重,不能调离。其次就是郭英,最初随同耿炳文北征,兵败后郭英协助李景隆再战,败军后其退守大同,离主战场更远一点。郭英也许比吴杰更难指挥,调过去也未必是个好选择。前方无人,只能考虑后方,到底谁去合适呢?
徐辉祖还在分析思考,徐增寿以跳跃xing思维,想到人选:“皇上,都督徐凯,独守沧州,确实有点吃力,臣举荐水师都督陈暄,或者前大宁都指挥使刘真,就是忠心骁勇之将,可以派往沧州,协助徐凯守沧州。”
“水师都督陈暄?”朱允炆嘴里念叨一下,又是一个持观望态度的人。“他率领水师,护卫京城,况且北方多为陆战,他就不用考虑。刘真?说说刘真的情况。”
“刘真,曾为先父护卫百户,后来以千户随蓝玉北征,累迁为大宁都指挥使,燕逆朱棣率军赚夺朱权大军,宁王朱权麾下都指挥使陈亨从逆附叛,和指挥使陈文徐理夜袭刘真,刘真不敌被围,因为不愿附逆,陈亨念同僚之情,放刘真单骑出走,刘真走大宁辗转回到京城。兵部论罪罢职,现在闲赋在家。其人谋略勇武都非常好,如此闲赋无为,实在是朝廷损失,臣斗胆,请皇上宽赦其弃军之罪,让其戴罪立功。”徐增寿简略的把刘真情况介绍一遍。
朱允炆听后,站起身来,在书房里来回走动,脑子里思考着掂量着,其他三人也都沉默。看来就凭月老师的那几本书,还是玩不转大明朝,很多信息都没有显示,他不是历史系科班,对明朝历史也是知其大概。这个刘真,的确让人难以评估,按说弃军在前,兵部论罪罢职也不为过,不过再想想他被数倍兵力的昔ri同僚围困,没有如陈亨徐理等人附逆降叛,那份忠诚之心,却是难能可贵。
在罪与不罪间,还确实难以抉择,不惩处,带兵将领到时局困难之际,就会独善其身,反正没有什么处罚;不奖励,那么谁还会忠心,当忠臣也没啥好处,真是难以抉择。
其实,说到刘真被定罪,很大程度上兵部那些书呆子不认可刘真的忠诚,因为在那些坐在京城官老爷的心中,忠诚就该奋起一战虽死犹生,刘真不死战,他的忠诚就没人看到和认可。刘真这样的选择,朱允炆还是很认可的,如果是对外敌,刘真如此,只有罪过,但是他面对的是自己的袍泽,朝廷的内战,在局势极端恶劣之时拼死抗争,就有点迂腐,不因局势困难而附逆,这一点就足以让人敬佩。
朱允炆理清自己的判断之后,对着杨士奇和徐辉祖问:“你们两人以为刘真是否可用?”
两人都明白,皇上问的不是刘真的能力,是问刘真的忠心,更深一层是拷问他们两个人的价值观。对刘真此刻的判断,集怯懦与忠勇于一身,贬低和褒扬都有几分道理,还真成为一个奇人。
“皇上,臣以为刘真可用。被围而不附逆,脱困而不隐匿,确实是忠贞之人;获知大宁有失,率部救援,是其勇;知道自己兵力劣势,没有让兵卒做无谓之抗争,是其仁;用陈亨同袍情谊,留有用之身,是其智;如此忠勇仁智的将领,朝廷应该委任使用。”杨士奇一番说辞,把刘真提高到如此高度,确实冒着风险,能以环境和局势判断一个人,作为儒臣,非常很另类。
“徐辉祖,你以为杨士奇之论如何?”朱允炆再问。
“皇上,臣以为,刘真单论谋略勇武,确实可用,但是弃军之罪,也不可宽宥,臣以为削其封爵,以为惩戒。”徐辉祖沉声回答,作为职业军人的他,不认可刘真弃军这种有点滑头的做法。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