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紫色战旗-第1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4月19日,中华军突击队机降占领了尚未完工的三号机场,随后,跟进的两个机步营将岛屿的南部和北部切断。
马莫诺夫中将得知中华军突击队机降突破了防线,并将苏军一分为二时,立即组织部队进行反击,他深知中华军火力强,正面进攻难以奏效,所以进行的是夜间渗透反击。
他命令部队尽可能穿越中华军的防线,渗透到中华军突击队后方重新打通和南部的联系。
中华军发现了苏军的行动,发射的照明弹将黑夜照得如同白昼。
许多苏军越过了中华军的前沿防线,有的甚至渗透距离达16公里,但中华军及时赶到的预备队两个坦克营,两个机步营,依托装甲车辆顽强抗击,给予反击苏军重大杀伤。
天亮时,苏军的反击被彻底粉碎,伤亡至少一万人,徒劳无功,反而损失了大量有生力量,给以后的作战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中华军伤亡也很严重,达到百分之六。
出于这种情况,指挥官齐文强中将向库页岛苏军指挥官马莫诺夫中将发出劝降信。
信中首先向他们无畏精神和英勇作战表示了尊敬,接着说明了目前无法取胜的处境,最后要求他指挥所属部队停止抵抗。
中华军将保证投降苏军根据日内瓦公约受到人道待遇。但劝降信如同石沉大海,没有回音。
4月26日,库页岛南部的48000余苏军被歼灭,中华军于当日十八时宣布占领库页岛,但战斗仍在继续。
………………………………
第四百三十九章 对抗体系形成
马莫诺夫中将指挥残部依然在库页岛北部最后的城市亚历山德罗夫斯克顽强抵抗,有时战斗还相当激烈。
齐文强中将找到两名苏军战俘,给了他们很多干粮,还配备了一部最新式的报话机,然后让他们给马莫诺夫中将带去劝降信。
这两名战俘将劝降信设法交给了马莫诺夫中将的传令兵,但到了规定的时间期限,苏军仍未投降。
这两战俘为中华军的人道主义待遇所感动,竟留在苏军防线里,通过报话机为中华军炮火指引目标,一直到30日才返回中华军战线。
1948年5月1日,马莫诺夫中将终于宣布投降,此时的苏军,弹药和物资已经消耗殆尽。
苏军在库页岛那样被几乎完全孤立的岛屿上进行的抗登陆战,以六万之众,依托工事抗击了十几万中华军整整两个月之久。
若非后来苏军储备的弹药和物资消耗殆尽,恐怕中华军的胜利还没有这么迅速,马莫诺夫中将也因为以其谋略,坚韧,领导并组织了库页岛的抗登陆战,甚至赢得了中华军所有作战指挥员对他的尊敬。
叶奋韬亲自宴请了这个真正的军人,并邀请他担任黑字军事大学战术系的首席教授。
马莫诺夫中将看到中华军对待苏军战俘的态度,很后悔这样拼死抵抗导致几万人丧生。
至此,原中国蒙古地区,原苏联远东地区,后贝加尔地区,西伯利亚东部地区除了少数苏军游击队以外,都已经在中华军的掌握之中。
战争期间,官方关于苏军作战损失的通报。
1947年11月26日,莫斯科宣布:“在6个月的战争中我们有35万人被打死,378万人失踪,而受伤者达102万之众。”
在整个1947年下半年,各条战线的苏军共损失:步兵武器147万件,坦克和自行火炮5500辆,75以上口径火炮7500门,各种口径迫击炮18500门,各型飞机8300架,载重汽车31800辆。
中华军死亡42万人,失踪7521人,受伤达123万人,合计减员为五个装甲旅的人数。
此外,中华军损失各型飞机,包括非战斗损失415架,主战坦克和自行火炮268辆,155火炮37门,各型迫击炮135门,各种车辆12535辆。
可以说,中华军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
乌拉尔联邦是叶奋韬的一个战略部署,这样可以避免世界舆论的指责。
同时,通过它,一步步向西推进,逐步挤压苏联的活动空间。
时间紧迫,联邦必须尽快组建自己的部队。
当时,中华军已经给了日连科夫少将90个苏军标准野战营和其他一些分队的装备,这些部队以后通常被用来对付游击队,执行镇压屠杀抵抗者的任务。
在中华军中还有大约30万为中华军修建机场,基础设施,工程的苏军战俘。
中华军允许身着俄式制服的部队,他们的名称也可以突出了它们的民族个性。
很快,拥有3个标准师的乌拉尔民族联合军建立起来。
其中第101师由原苏军坦克师师长尼古拉耶夫-布尼亚琴科上校任师长,辖有16000人,包括三个机步旅,一个坦克团,一个炮兵团、一个反坦克炮兵营、一个工兵营。
第102师师长是原苏军旅级政委谢尔盖-兹韦列夫上校。
第103师师长是原苏军少将、步兵军军长奥德耶维奇-瓦洛夫担任。
此外,还有几个武器修理厂。
在建立后的一个月,先后进行了三次规模较大的讨伐清剿活动。
一,阿穆尔州方面的清剿。
第102师在第103师的配合下,集中兵力在海兰泡以北地区对苏游击队进行了清剿,大小战斗几十次,营一级规模的战斗四至五次。
二,滨海州方面的清剿。
原苏联阿穆尔州的苏军游击活动并未因民族军的清剿而减弱,滨海州的苏军游击队以乌苏里斯克附近地区为根据地,活动日益频繁。
民族军痛感兵力不足,于是又增调第101和第102师至远东地区。
从1947年12月开始,民族军以第101,102,103师的兵力,对乌苏里斯克、苏城附近和乌苏里铁路沿线的游击队开始了讨伐,直至1948年2月。
三,后贝加尔州方面的清剿。
打散的苏军组成游击队在额尔古纳河与石勒喀三角地域力量发展迅速,多次击败了民族军部队的进攻,游击队发展到7500人左右,只是没有重武器。
他们经常对阿穆尔铁路的莫戈恰至齐洛夫斯科耶一段铁路,并包围了民族军的守备队,对民族军造成了严重威胁。
1948年1月,民族军主力全部开抵后贝加尔地区并对苏军游击队进行了讨伐。
与此同时,日连科夫少将把80多名驾机叛逃或投降的苏联飞行员组成了一个由原苏联空军上校维克托-马尔采夫指挥的飞行战斗团。
该战斗群有3个航空大队和1个航空训练大队并开始开始参加了民族军的作战行动。
1948年1月19日,乌拉尔联邦民族军的空军正式成立。
组建了由原苏军少校拉尼-贝奇科夫指挥的战斗机大队;,包括11架g-3,3架g-9,2架yak-7战斗机。
原苏军中校安德烈-安基列夫斯基指挥的轰炸攻击机大队,包括12架yak-4,5架la-5飞机。
另外,还组建了一个飞机修理厂,一个运输机大队、一个高射炮团。
在乌拉尔联邦成立大会上,日连科夫少将的讲话让叶奋韬印象深刻。
我们不应忘记,人的生命、自由和尊严是最高价值,在这些价值里显现了人的神圣形象。
人民创造国家是为了巩固和发展这些价值,而绝非是为了在世界地图上蛮横地扩大自己的国家。
如果一个国家所建立的政权危害生命、剥夺自由和损害尊严它们都是最崇高的、并且是每个人都珍惜的财富,那么又为何需要这样的国家呢
今日,乌拉尔联邦的建立就是要还人类这个本来的面目。
在临时首都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的大会上,宣布了领导机构和相应的组织结构框架。
新成立的乌拉尔联邦定都新西伯利亚,鉴于属于未解放的领土,日连科夫号召所有乌拉尔山脉以东的各个民族掀起民族解放运动。
与此同时,中国蒙古自治区,中国远东自治区,中国兴安岭自治区,中国极地自治区,中国贝加尔自治区,中国库页特区,中国堪察加特区的地方政府相继成立。
这些新成立的中国各地方政府第一年,即1948年年度,将向中国中央政府缴纳相当于一千万美元的专项款项,用于中国西南几省的军事建设项目。
随即,以李宗仁,白崇禧,龙云,卢汉为代表的中国西南各省人士表示了热烈的欢迎。
通过范登堡的努力,新成立的乌拉尔联邦也得到了美,英等五十多个国家的承认。
………………………………
第四百四十章 大战结束后的印尼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时,荷属东印度群岛的军事职责落到了东南亚统帅部身上,但是就这个区域的大部分地方来说,东南亚统帅部接受该地区的职责只不过是一个月以前的事。
这个统帅部在1943年开始成立时,东印度群岛中唯一划归这个战区的一部分是苏门答腊。
荷兰在东方的其余领地都划归麦克阿瑟将军的西南太平洋司令部下面的太平洋战区。
然而,在1945年7月的波茨坦会议上,参谋长们把对整个东印度群岛的职责移交给东南亚统帅部尽管据说荷兰提出反对,其理由是美国长期以来准备控制该地区,而英国则没有准备。
结果是,日本出乎意料地突然投降,使东南亚统帅部拿不出任何现成的计划来履行其新的职责。
不仅如此,日本的投降迫使这个统帅部马上在军事上重新占领几乎整个东南亚,而他们过去认为,重新占领得通过军事行动,要在十二个月内逐步完成。
然而现在的情况是:不仅印度尼西亚,而且马来亚,泰国,印度支那和缅甸的一部分都要立即予以占领。
这样,日本的突然投降使得东南亚统帅部陷入了极大的窘境。
除了由于筹划和调遣必需的军队去占领东印度群岛的问题而引起的耽搁外,在9月2日东京正式接受日本投降之前,在这群岛上也不可能做出什么切实有效的事。
虽然七个同盟**官于9月8日空降到爪哇,以便就当地形势提出报告,但是直到9月15日,东印度群岛代理副总督普拉斯博士才乘坐英国船坎伯兰号到达巴达维亚的港口丹戎不碌。
直到9月29日,首批军队才登陆。那天,一个连的英国步兵上岸,但荷兰军队尚未在现场露面。
这时,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已经成立。
自8月7月日本人最初提出投降到15日最后投降这段时间中,日本人同意印度尼西亚**。
在此鼓舞下,苏加诺博士和哈达博士于8月17日在巴达维亚宣布了共和国的诞生。
第二天,曾由日本人于1944年4月赞助成立的**筹备委员会通过了共和国宪法。
这一文件的序言强调印度尼西亚的统一,而且第一条就宣布印度尼西亚是一个单一的国家。
实际上,共和派人士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把整个原荷属东印度群岛归于一个政治结构的国家。
国家元首将是由人民协商会议选举产生的总统,政府的实权将授予总统。
因为协商会议虽然被称为权力机关,但它每五年才召开一次正式会议。
将有一个年阁和国务会议协助总统工作。另外还有一个人民代表会议。
不过国务会议和人民代表会议只有在一项补充的法律颁布后才能成立,在未成立期间,总统在一个全国委员会协助下行使它们的权力。
结果是:权力将掌握在总统和由他本人任命的内阁手中,而由印度尼西亚全国中央委员会协助并监督,这个委员会是按总统的法令产生的,并于1945年10月被授予立法权。
这个委员会的委员由各政党提名。这样,名义上的宪法仅仅部分得到实施,但是这个文件体现了共和派领导人的政治主张和他们想建立一个包括整个印度尼西亚群岛在内的**的全民族共和国的决心。
作为一个临时性措施,第一任总统由筹备委员会选举,这个委员会选出了苏加诺博士为总统,哈达博士为副总统。
筹备委员会还拟定了国家行政方案,在很大程度上恢复了日本占领前所实行的制度。虽然印度尼西亚人替换了荷兰的地方长官和其他官员。因而当英**队第一次到达巴达维亚印度尼西亚人称它为雅加达时,共和国已经成立,并已在某种程度上治理国家。
同时,许多荷兰侨民仍然留在集中营里,他们原来是战俘或被拘留的平民。
到那时为止,唯一的变化就是看管他们的不是日本卫兵而是印度尼西亚卫兵了。
可以看到,东南亚统帅部的处境是很不轻松的。它占领印度尼西亚的首要目标,就是要解除估计近三十万日本军队的武装,并把他们遣送走。其中大部分人是在爪哇和苏门答腊,还有小批部队分散在其他岛上。
另外一个紧急任务就是要释放和救济估计近二十万名战俘和被拘留的平民。如果印度尼西亚人把英**队看成是把自己从日本暴政下拯救附来的解放者,并希望尽快恢复战前情况,因而英**队受到印度尼西亚人欢迎的话,英国人的工作就一定会简单得多。
但印度尼西亚人对待英国人根本没有这样一种感情。此外,英**队实际上面临的政治局势,似乎是完全出乎意料之外的。
荷兰人对其殖民制度的成就感到应有的自豪,并确信他们在东印度群岛执行的使命,使印度尼西亚人和他们自己都感到满意,因而他们想重整旗鼓,继续他们在1942年中断的事业。
再则由于把这地区移交给东南亚统帅部的时间较晚,司令部缺乏情报,以致不能预见到其他情况。
因此共和国的出现产生了一个完全意想不到的因素。很明显,在那个时期,如果说东印度群岛存在着一个政府的话,这个政府就是共和国政府。
从日本人投降到首批盟军到达的六个星期中,日本人允许共和派完全控制这个国家。
尽管日本人有责任继续控制这个国家,直到盟军来接管为止,但是他们把所有的公用事业,如广播电台、铁路、邮政电讯、电话和发电厂,都移交给印度尼西亚人,这样,整个行政和经济机构就转到了共和派的手里。
日本人违反了投降条款,把大量储备的武器和其他军事装备交给了受过日本人训练的青年运动人士,这些人就暂时成了国内除日本军队外的唯一的军事力量。
这样,共和国的实力地位也大大加强了,特别是掌握了无线电台,使它有很大的有利条件在全世界进行宣传。
确实,共和国的实际控制权并没有超出爪哇、马都拉和苏门答腊部分地区。
虽然**运动已经扩展到其他岛屿,其力量相对来说还比较薄弱,然而共和国是当时存在的最近似政府的机构,盟军司令除了和它谋求合作以外,很难找到其他途径。
如果把共和国撇在一旁,而想在这个时期恢复荷兰人的统治,那一定会引起很大的反感。
事实上,共和派向盟军司令提出警告说,任何荷兰军队登陆都将遭到武力抵抗。
荷兰人事后认为,如果当初在巴达维亚立即使用一点武力,可能在解决问题时对他们有利,但在此时此地,一种相反的意见占了上风,即认为推翻唯一现存的政府可能会引起混乱,这会危及盟军想营救的内地的欧籍战俘和被拘留者的生命安全。
他们还认为,要是结果爆发一场内战的话,战俘和被拘留者的处境确是很危险的。
更有一种考虑是,对日战争当时已经结束,盟军已无热忱投入新的完全非意料所及的战斗,而且,这种军事行动会招致一场内战的种种恐怖。
此外,当时意识到,内战的爆发会妨碍印度尼西亚经济的恢复,而这点对世界其他地区都是非常重要的。
战前,荷属东印度群岛生产的奎宁占世界出口的百分之九十,木棉占百分之七十五,胡椒占百分之八十,橡胶占百分之三十七,还有相当数量的椰子树产品、油棕树产品、茶叶、锡、咖啡和糖,这些物资供应的中断正在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当时采取的方针是促进荷兰人和印度尼西亚共和派人士之间的谈判,以期和平解决争端。
………………………………
第四百四十一章 混乱的现状
荷兰人这时采取的方针是以1942年12月6日威廉敏娜女王的广播演说为根据。
女王在演说里是这样说的--建议成立一个由荷兰、印度尼西亚、苏利南和库拉索岛参加的联邦,参加者在内政方面完全自主,行动自由,但随时准备相互支援。
1945年,荷兰人并未准备超出这个相当温和而含糊的让步范围从事立宪试验。
荷兰人从未考虑过承认一个不是荷兰联邦一部分的**的共和国,这个步骤在荷兰人看来应予拒绝,这样做不仅符合他们自己的利益,而且符合印度尼西亚人的利益。
在荷兰人看来,在侈谈进一步的自治之前,应该首先恢复饱受战争创伤的印度尼西亚经济。
荷兰人认为,他们远比那些共和派领导人更有能力执行这项任务,因为这些共和派领导人毫无管理国家事务的经验。
此外,荷兰人除了真诚相信他们在东印度群岛的使命外,他们还不能不考虑到,三百年来他们本国的繁荣同印度尼西蓝的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担心共和派人士旨在剥夺荷兰人的全部利益。
而对共和派来说,他们虽愿意接受荷兰的技术援助和投资,但他们认为自己完全有能力掌握自己国家的发展前途。
他们认为,在接受荷兰技术援助和投资的条件下,他们取得**,并不会使荷兰人受到物质或情神上的损失。
但是在他们看来,他们忘不了--1942年在印度尼西亚的荷兰政府根本不加抵抗就向日本人投降,从而使东印度群岛人民遭受了日本人的压迫。
于是,盟军统帅部面临着这样一种局面:一方面,共和派政府要求对整个群岛拥有主权。
另一方面,荷兰政府无疑是荷属东印度群岛法律上的统治者,现正在要求恢复战前状态,以此作为将来可能改变这块荷兰领地政治结构的先决条件。
然而尽管荷兰政府的要求在法律上是无懈可击的,但它的盟国却认为荷兰政府无法承担起完全有能力作出决定的职责。
1940年他们的祖国被敌人蹂躏,迟至1945年才最后获得解放,现仍处于一片遭受过劫掠的境况,而且他们殖民帝国的大部分在1942年就已丢失了。
这样,他们的处境远远不如法国人,例如,法国人能够保持他们的殖民帝国的大部分未受损伤,1944年法国本国重新获得了自由,遭受的损失相对来说是轻微的。
所以法国人能较顺利地进入印度支那,而荷兰人却是力不从心,无法在印度尼西亚采取相应的行动。
兵力不足和船只缺乏,因为荷兰的船只正被盟国用于别的目的,使荷兰人在当时除了派一个民政处去东印度群岛协助盟军司令之外别无他法。
这样,这个责任就落到了英国人身上。他们断定最好的方法是,首先在爪哇和苏门答腊,然后在其他岛屿的战略要点建立桥头堡,并用这些桥头堡作为基地来解除日军武装,拯救俘虏和被拘留者。
然而,既然大多数的俘虏和被拘留者并不是关押在主要的海港,而是关押在别的地方,所以他们感到在处理这件事上有必要同实际存在的印度尼西亚政府进行合作。
因此,英国中将司令克里斯蒂森爵士在1945年10月初一到巴达维亚就宣布,要求现在的印尼政党领导人给予支持,并声明,由于他的部队人数有限,现在的印度尼西亚当局应对它控制地区的行政工作负责。
在这个声明以前,克里斯蒂森将军在新加坡发表的一篇广播演说,被荷兰人看成是暗示荷兰不再被承认是东印度群岛的合法统治者。
而这一声明则似乎是给予共和派人士的政府以事实上的承认,这就更不受荷兰人的欢迎了,因为荷兰人认为,除了在感情上他们作为英国人的盟友,理应受到一定的尊重之外。
而且,共和派的这两位领导人,苏加诺和哈达,过去是同日本人合作过的。
在爪哇,英**队于9月29日占领巴达维亚,10月10日占领万隆,10月17日占领三宝垄,10月25日占领泗水。
随后不久又占领了苏门答腊的棉兰、巨港和巴东。
一开始,他们没有遇到什么困难,但是,一些荷兰军官的到达,把已被释放的荷兰人和荷兰殖民军组织到部队中去,而荷属东印度群岛民政处人员也从澳大利亚来到,这些情况在共和派人士心中引起了惊恐。
他们担心旧的殖民制度会重新加在自己头上,因此共和派政府要求,在共和国的**未获得承认之前,不再允许任何荷兰军队和民政处官员进入印度尼西亚这个要求无视下述事实,即英国下院在10月17日明确声明:英国政府只承认荷兰政府在东印度群岛拥有主权。
也无视另一事实,即盟军司令部10月20日在巴达维亚重申肯定荷兰人为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