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品嫡医-第1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虽然是埋怨楚啟,静和平心而论,楚啟带自己是真心真意的,爱之深责之切吧。

    易地而处,若是楚啟给太子妃送药,她只会做的比他还过分!

    这样一想,自己又气不起来了,她叫了白梅进来,低声吩咐数句。

    白梅吓得脸色都变了,忙说道:“夫人……这……这太冒险了……”

    静和道:“你先安排着便是,我少不得还得将顾大小姐和琰钰的事料理好,说不准到时候我就改了心思呢。”

    “可……”白梅依旧有些不放心,可是见静和已经拿定了主意,也只好将担心的话咽了回去。

    静和又吩咐她,“总之这些事暂时不能让国公爷知道,听明白了吗?”

    还不能让国公爷知道?!白梅心里直叫苦,在静和的威逼利诱下,也只能应一声是。

    连着坐了半日的马车,静和觉得有些疲倦,正准备躺下睡一会儿,却见锦心脚步匆匆地从外头赶过来,进了门面色颇为严肃。

    她是爽朗活泼的性子,极少这般严肃,静和似乎预感到什么。

    “夫人,济王妃……殁了……”锦心说着,跪了下来。

    静和觉得呼吸一窒,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儿,静宜不过比自己大五岁,还那样年轻,她觉得当初安庆侯府十里红妆将嫡长女嫁到济王府的盛景似乎就发生在昨日。

    她侧了侧脸。

    在一旁服侍的锦心却看得清楚,自家夫人落下了一滴泪。

    毕竟是堂房姐妹,虽然曾经有过那么多的恩怨,可是人都没了,心里怎么也会有些不舒服吧,锦心想着,默默退了下去。

    皇帝对于济王妃这个儿媳妇虽然不是十分满意,但也是基本认可的,看到济王奏报济王妃殁了的奏章时,心中也觉得不快,又想起太子失德,被废黜幽居,更加怏然。

    他放下奏章,起身出去散步,不知不觉竟到了贵妃宫里。

    贵妃正坐在藤萝架下绣花,穿着件烟灰色绉纱襦衫,湖蓝绸缎曳地长裙,发髻上绾了两朵绢花而已,都是极家常的打扮。

    听见内侍们报‘圣驾到’,贵妃想去更衣已来不及,索性扶了扶发髻,迎出宫门来。

    皇帝视线在贵妃身上扫了一圈,见她打扮的像个寻常人家的妇人,蓦然想到若自己不过是个田舍翁,儿女成群,绕膝承欢,好过如今被朝政烦扰。

    想到这里,他的神色反而缓和几分,伸手扶了贵妃一把,进了院子,又随口问道:“在做什么呢?”

    贵妃很少见皇帝如此同她闲话家常,心中略感疑惑,却还是拿起绣了一半的绣绷给皇帝看,温声道:“闲来无事,给孩子们做件小衣裳。”

    皇帝见那是大红缎子,镶滚着黄边,衣襟上绣着只活灵活现的麒麟,不过差几针的功夫了。

    他微微感慨道:“文德皇后在时,就时常夸赞你针线功夫好,后宫嫔妃之中鲜有人能出你之右,只是多年不见你动针线了,”说罢随手将那件小衣裳放在一旁,又道:“英国公家的二公子如今也有九个月了罢。”

    “九个月零六天了,”贵妃说起镇哥儿,神色就多了几分慈爱。

    皇帝微笑颔首,说道:“快满周岁了,等满了周岁叫英国公夫人带进宫来,朕也瞧瞧,这宫中许久没有活泼可爱的小孩子了。”(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483回 愚妇

    (全本小说网,。)

    贵妃觉得皇帝今日不仅对自己格外随和,就连说话中都带着几分感慨似的,她一面应着是,一面借口去泡茶。

    等出了纱橱,便低声问了孙姑姑一句,孙姑姑低声答道:“济王妃殁了。”

    白发人送黑发人,难怪一贯意气风发、刚强稳重的皇帝会突然如此感慨,甚至在自己面前展露出如此无奈脆弱的一面。

    她稳了稳神,端了茶水回了屋内,轻手轻脚地将茶杯放在皇帝右手边的案几上,又悄步退了两步。

    “贵妃呀,”皇帝抬头,似乎很随意地叫了一声,“今儿留在你宫里用膳罢,朕记得你宫里有一道砂锅五仁粥,极不错的,就连文德皇后都再三夸奖过。”

    贵妃原本想留皇帝一个人安静呆着,现如今知道皇帝是想留下自己说话,也只好熄了置身事外的念头,道:“是,臣妾这就去叫人准备晚膳。”

    她转身出了门吩咐给孙姑姑,孙姑姑趁这机会向她道:“宗人府的人在外头求见皇上,说是济王妃治丧的奏章皇上还没批复,这……”

    贵妃闻言就摇头轻叹一声,“往年他很少提起文德皇后,最近却总是把文德皇后挂在嘴边上,今儿更是想吃当年文德皇后喜爱的五仁粥,可见皇上心情不好,我寻个机会向皇上通禀罢了,你就别去前头碰钉子了。”

    孙姑姑连连点头,亲自去了小厨房看着宫人备膳。

    贵妃这些年总是刻意疏远着与皇帝的距离,对于皇帝的脾性也不是非常清楚,想来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也只好试探着,服侍皇帝更换常服时把宗人府的人求见的事提了提。

    皇帝闻言转过头来,锐利的目光扫过贵妃身上,贵妃却十分坦然,安娴地站在那里任皇帝打量。

    半晌皇帝轻叹一声,说道:“叫人进来罢。”

    贵妃依旧是神态大方地应一声是,退了出去。

    皇帝也只好批复了内务府的奏请,济王妃的丧仪按照亲王妃的规制,并在许多方面做了优容,一场丧失办下来,很是分光场面。

    静和、静婉、静绮等人身为本家姊妹,当日便先去了济王府一趟,待出殡时少不得还要去吊唁。

    在丧礼上,静和见到了杨氏。

    白发人送黑发人,杨氏一夕间憔悴苍老许多,原本就是高高的颧骨更显得突出,双唇紧抿着没有血色,整个人正显得尖酸凉薄。

    静和只是依着礼数向杨氏福了福,杨氏却恶狠狠地瞪了静和一眼,这让静和很是莫名其妙。

    怎么搞得好像是她迫使静宜年纪轻轻就夭亡了似的!若说有些人不光坏而且蠢,自己屡屡害人不成,遭了报应还要去埋怨自己要害的人太强。

    静和也没什么好气,不客气地转身去同兴济伯夫人婆媳说话。

    兴济伯世子夫人早就听说静和现在跟白家联手开了票号做银票生意,正想趁着机会结好一番,自然也就顾不得杨氏是否拿眼刀子剜她了。

    杨氏见静和小小年纪身居高位,又被众人环绕,言谈说笑,恍如天之骄女一般,心里就更添了不痛快,兼之灵堂内燃着数十柱高香,扑鼻一股藏香味儿,熏得人几欲作呕。

    雅兰见她脸色越发难看,直如土色,忙将她扶出了灵堂,到后院的廊柱间的鹅颈栏旁坐着休息。

    “你怎么跑到这里来了!”

    杨氏方才闭目深吸一口气,便听一声中年女声传来,闻言十分熟悉,似乎是冲自己这个方向而来。

    杨氏抬目去看时,见自己的嫂子宣德侯夫人一袭素色衣衫向这边走了过来。

    她凝了凝神,站起身打了个招呼,“原来是嫂子过来了,”忙又将她让到一边落座。

    宣德侯夫人见她面色不好,少不得先关怀一番。

    杨氏少不得咬牙切齿地将徐静和数落一番,“那个丫头如今嫁入英国公府,便要眼睛长到天上去了,眼睛里没有半个人。”

    宣德侯夫人上回为自家孙女提亲被徐静和毫不留情地拒绝,自然对徐静和更是没有半点好感,“我早说过不是自己肚子里爬出来的总是养不熟,更何况她还是堂房的,要怪也就怪当时你们心软,纵地她做大,如果当时便扣住她爹娘,狠狠教养上一番,也不会让她如此不知规矩轻重。”

    杨氏纵然后悔,这会子也没有法子,只能轻叹一声。

    宣德侯夫人又问:“你家老太太身子骨如何?”

    “别提那老妇了,”说起婆婆,杨氏就满心里不痛快,“她如今越发好了,前日还让丫鬟搀着在屋里走了一圈,怎么不让……”杨氏到底是大家闺秀,太过难听的话说不出口,跳过那几个字又道:“反倒是让我的宜姐儿早早便去了。”说起女儿,一时伤心,又拿帕子颜面低泣。

    宣德侯夫人少不得出言安慰数句,又道:“现如今王妃娘娘不在了,你可得拿起主意来,总得为她报仇才是。”

    昨儿静宜的丧讯传到安庆侯府后,宣德侯夫人便去与杨氏说话开解,杨氏想起嫂子的那些劝慰,轻叹道:“如今她是英国公夫人,内有贵妃护着,外有英国公护着,就连她那个大姑子平郡王妃也不是好惹的,我纵然是有心,也是无力的。”

    宣德侯夫人也轻叹道:“可不是,那日王妃娘娘好心好意请她过来和解,她徐静和却一口给回绝了,还说了许多伤害你的话,那些话实在难听,我也不忍转述给你听,也怨不得王妃娘娘被气着,一口气提不上来,早早地撒手去了。”

    她为杨氏擦了擦眼泪,又道:“如今咱们也只有先结好姚侧妃,与她合作,来对付徐静和。”

    说起姚玲儿,杨氏忍不住蹙了蹙眉头,推开了宣德侯夫人的手。

    宣德侯夫人见状,哪里猜不到她的想法。

    她忙劝道:“我昨儿不是好好跟你说过了么,姚侧妃虽然与王妃娘娘有些龃龉,却抵不过和徐静和的怨恨深,王妃娘娘临终前,也已与姚侧妃和好了的,再者说了,睎姐儿和辰哥儿都还小,可不得靠着姚侧妃帮忙照看,你就说这几日姚侧妃帮着照看睎姐儿和辰哥儿是不是足够用心?”(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484回 探子

    (全本小说网,。)

    杨氏默然,昨夜姚玲儿亲自上门找到她,送了黄金千两,以及珍宝器玩无数,不仅跪下又哭又求,还再三致歉,咬指为誓说她一直以来都极为敬佩王妃为人,不过是王妃娘娘容不下自己,如今王妃娘娘撒手去了,自己在王府中无依无靠,如今又损了身子,膝下难有子嗣,愿意将辰哥儿视如己出,好好教养,还请杨氏千万相信她,今日辰哥儿受了惊发了烧,她又衣不解带地在床前侍奉,无微不至,即便自己这个外祖母也不见得做的比她好。

    更重要的是,女儿跟前服侍的人个顶个都说姚侧妃的好处,就连墨韵也是,说了半天都说不出姚玲儿的不好来,只是说姚侧妃与自家王妃争夺济王的宠爱,有许多矛盾,这也是极正常的事。

    “此一时彼一时罢了,”宣德侯夫人见杨氏有些心动,只又得劝说道:“姚侧妃毕竟是损了身子的,若再让王爷续弦一位年轻貌美的,将来岂不是要与辰哥儿为敌。再者说了,姚侧妃出身还是薄些,也好辖制不是。你和她打交道多少年了,纵使她有什么鬼心思又能瞒得过你?”

    杨氏觉得嫂子的话也是有几分道理的,自己如今要对付徐静和为女儿报仇,没有姚玲儿相助,是万万做不到的,也罢,只有先走一步看一步,济王那么年轻,正妃之位定然是不能一直空悬的,她总得提前筹谋着才好。

    宣德侯夫人又劝了她数句,那边来吊唁的宾客越来越多,杨氏少不得回去坐着一道说说话,如今媛姐儿和珺行都还小,她还不能远离了社交圈。

    宣德侯夫人则绕开众人,穿过几重小门,进了西跨院。

    她与看门的丫鬟说了几句话,那丫鬟便领着她去了暖阁。

    姚玲儿一身素服,发髻上细细别着素银首饰和白色绢花,更衬得她眉目精致漂亮,正接过丫鬟绞过的一方帕子,为辰哥儿擦了擦面上的汗珠,听见丫鬟通报,小心为辰哥儿掖好了被脚,才走了出来。

    宣德侯夫人见她精致的面庞上双眼下两团乌青,不由啧啧叹了句,“侧妃娘娘亲力亲为,照料世子爷,实在让人钦佩,只是总得爱惜着些身子骨才好。”

    姚玲儿微微一笑,说道:“我不妨事的,只要辰哥儿好,对得住姐姐的在天之灵,纵使我累些,心里也是极快乐的,”说着由丫鬟搀扶着在一把铺了芙蓉簟的罗汉床上落座,又示意宣德侯夫人坐下。

    宣德侯夫人谢了座,忍不住偷眼打量着姚玲儿,半晌方才又试探着说道:“安庆侯夫人那边,妾身多次为侧妃娘娘美言,如今她也知道娘娘的诸多好处。”

    姚玲儿会信一笑,招手示意丫鬟拿了一只雕工精致的首饰匣子上来,说道:“这副玛瑙镶金的头面是安南国的贡品,王爷见我戴玛瑙好看,便赏给了我,还请夫人不要客气。”

    那丫鬟走到宣德侯夫人面前啪一下打开了那首饰匣子,端的是精致大气,那翡翠的成色极好,清透更带着一股子灵气,即便是她们这样的世家也难得见这样的好翠,她眼眸中不由流露出艳羡之色,却少不得客气一句,“既然是贡品,又如何使得?”

    姚玲儿笑道:“夫人客气了,我虽出身名门,嫁入济王府却也算高嫁,为此这京城中不知多少人嫉妒嫉恨,处处说我的坏话,可我一个弱女子,也只得悉数承受罢了,还要劳夫人多多为我美言。这套头面也不过是礼轻情意重,”说着放下茶盅,拿帕子抿了抿唇角,又道:“至于杨大小姐的婚事,我便说杨大小姐生的那副美貌,又是这等的家世,自然不能低嫁了,好在我与镇海候夫人有些交情,与她提了提杨大小姐的事,她便说是曾见过大小姐的,很是喜欢大小姐的为人,两家能成姻亲就最好了,如是一拍即合!”

    镇海候原本也是追随皇帝打天下的功臣之一,因擅长水战,后来一直在福建抵抗倭寇,论起在皇帝心中的信重,比之英国公也不遑多让,更何况镇海候世居福建,插手海运,家底厚的厉害,这样一门好亲事,即便让她花再大的力气也换得。

    宣德侯夫人能答应为姚侧妃说话,自然为的就是姚侧妃能为孙女张罗婚事,如今听见她这样说,心中登时一喜,放下茶盏说道:“如是自然要谢过侧妃娘娘,改日孩子们成亲之时,少不得要谢侧妃娘娘的媒人茶。”

    两个人正说得热闹,小丫鬟进来回禀道:“英国公夫人来了。”

    宣德侯夫人自然是满脸好奇,继而又有些坐立不安,似乎被人抓奸当场一般的心虚,不愿让静和看见自己这会儿跟姚侧妃说话。

    姚侧妃却有些瞧不起宣德侯夫人的色厉内荏,只语气平和地问那丫鬟,“英国公夫人是不是听闻世子爷病了,过来探望的?”

    那丫鬟答道:“正是。”

    这一句话也给宣德侯夫人提了个醒儿,对啊,她自然也是过来瞧辰哥儿的,外甥女去了,留下辰哥儿生了重病,她这个娘家人自然是责无旁贷,想到这一点,她面上神情坦然起来。

    姚玲儿不动声色地看了一眼宣德侯夫人,见她面色如常,才叫小丫鬟请徐静和进来。

    静和接着就跟着小丫鬟进了门。

    顾着彼此的体面,众人少不得个个见礼。

    “听说世子爷病了,所以我来看望一二,”静和对姚玲儿和宣德侯夫人也没什么好说的,甚至不愿意去虚与委蛇,直截了当地说道。

    姚玲儿连连点头,说道:“阮太医已经来瞧过了,说世子爷只是受了些惊吓,又因守灵,被夜里的冷风侵体,故而有些轻恙,如今喝了药,已经睡着了。”

    静和微微点头算是回应,又问:“我能不能看看辰哥儿?”

    这算是给姚侧妃面子了,当然静和要想在济王妃肆意行事,也不是那么方便。

    姚玲儿微笑道:“当然,姐姐这边请。”

    说着在前头引路,领着静和进了暖阁。(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485回 提亲

    (全本小说网,。)

    静和上前摸了摸辰哥儿的额头,又诊了脉,见烧已退,脉搏也十分有力,不由放了心。

    又想姚玲儿这正妃之位还没混上,膝下又没有子嗣,也不会对辰哥儿做出什么不利的事情来,便也松了一口气,到底是答应过徐静宜,少不得多关照两个孩子一些。

    见辰哥儿无事,她又与姚玲儿和宣德侯夫人没什么话说,便告了辞,说还要上前头招待平郡王妃。

    因静宜是静和的堂姐,平郡王妃也很给面子,来济王府吊唁。

    静和自然就陪在了平郡王妃左右,免得平郡王妃无人说话无聊,或是需要什么身边没人帮衬,会被怠慢了。

    平郡王妃见此对静和就更喜欢了,与众位夫人寒暄一二,便告了辞,并寻了个借口叫静和一道离了济王府。

    静和自然是求之不得。

    刚到了平郡王府,就见朱琰钰兴冲冲地跑了进来,高兴地道:“母妃,舅母,舅舅所率大军在冒城大捷!”

    静和不由惊喜万分,平郡王妃也非常高兴,忙对儿子道:“怎么大捷,哪日的事?快仔细说说!”

    朱琰钰少不得将整个作战过程简单描述一番,“舅舅率部到了幽州之后,便隐匿行藏,但偌大的军队,想不露丝毫痕迹又如何可能?后来有传说,一只大军在柳城大张声势,朝通远进发,高句丽人自然就沿途设防阻截,谁知舅舅却暗中派部直插北方,渡过辽水,直达冒城,冒城的高句丽人都大吃一惊,根本不知道大周朝的军队是怎么到眼皮子底下的,被打了个出其不意,城主被俘,俘获粮食数万石,可以说开了个好头!”

    平郡王妃听到楚啟的捷报次数多的她也数不清了,面上还算平静,静和却不知觉中落下滚烫的泪来。

    知道他平安无事,真好,知道他打了胜仗,做妻子的更是与有荣焉。

    而这次大捷给皇帝打了一剂强心针,皇帝非常高兴,连连下了数道表彰,并鼓励东征大军再接再厉,早日凯旋。

    皇帝精神一振,继续批复奏折。

    内侍秦路瞧着天色进殿点灯,并且婉转地提醒皇帝,“皇上,御膳房的人来请皇上示下,今儿把晚膳摆在哪里?”

    片刻又道:“淑妃娘娘打发人来说,做了您最爱吃的小菜,请您过去尝尝。”

    皇帝放下奏折活动着手腕,面上神色很是高深,让人猜不透心中所想,半晌吩咐道:“依旧去贵妃宫里用膳罢。”

    秦路面上毫不改色应一声是,心里却大为惊诧,皇帝已经一连数日都歇在永寿宫里了。

    吃惊的不止是秦路,贵妃自己也挺惊讶,只是她性子清冷惯了,也不过照着该做的事去做,并没有想太多。

    谁知皇帝用膳时与她说着家常,又说起一件事来,“靖沐年纪也不小了,是该定一门亲事了,”

    贵妃证拿着汤勺为皇帝盛汤,闻言手上一顿,不知皇帝只是闲说一句家常,还是其中另有深意,于是说道:“皇上说的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本就是这个道理,只是七皇子的婚事,少不得还要皇上操心张罗。”

    这句话说的不错,几个儿子的婚事皇帝都要首肯的,七皇子是文德皇后最小的一个儿子,虽然平日里远离朝政喧嚣,但皇帝对他的喜爱却并不曾因此减少,贵妃自然是不敢轻视了去。

    皇帝淡淡道:“靖沐一向亲近你这个母妃,你也了解他的性子,朕瞧着,就由你来为他挑选一门亲事。”

    贵妃正兀自揣摩着皇帝的心意,一时间想不出拿什么话来回,皇帝已经又说道:“此事也不用急,细细择看才好,朕这个做父亲的少不得也得把把关。”

    贵妃了解皇帝的性子,总觉得皇帝似乎话里有话,这句话里不知道隐藏着什么深沉的意思似的,就连皇帝叫她,她也似毫无知觉一般,还是桃笺上前提醒了一句,她才回过神来。

    她将汤碗递到皇帝跟前,温婉地应一声是,又道:“那臣妾便先相看相看,最后定谁不定谁,还是要给皇上过过眼。”

    皇帝觉得贵妃这么多年,性情倒丝毫没见变,她就似一株翠竹,无花无果,终年就是那样亭亭直立,从来不主动邀宠,也从来不抱怨萎靡。

    年轻的时候,觉得贵妃有些无趣,可等他年纪渐长,见的人多了,经的事多了,越发觉出贵妃的好处来,也更觉得在贵妃这里安心,他觉得贵妃没有所求,对他也少了几分算计。

    贵妃却对皇帝这些想法一无所知。

    不过对于朱靖沐的婚事,她还是十分热衷的,毕竟朱靖沐一直对自己十分敬重,这个孩子本心里是个正直善良的。

    若不是她因朱靖沐是皇子,贵妃不愿让别人将自己对朱靖沐的关爱污蔑成想要扶植七皇子谋嫡,她甚至想要求皇帝让她将七皇子养在膝下。

    与其不闻不问,让七皇子找个太子妃或者是济王妃那样的妻子,她还不如长长眼睛。

    翌日她便让内侍去宣英国公夫人进宫说话。

    ………………

    贵妃宫里的内侍时常到英国公府传话,自然算的上轻车熟路。

    英国公府的门房客气有加的将人请进了门,又有人快步跑进去通禀,不多时却是王初一和赵毅锦心一道迎了出来。

    王初一算是府里的副管事,资历老,赵毅算是新贵上位,不过赵毅是个知道分寸的,唯恐旁人觉得自己年轻,去迎接会让对方觉得轻待,少不得将王初一一道叫了过来,显得尊重。

    孟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