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海明-第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老人家说的不错。

    的确需要商讨一番,老人家不知住在后院儿哪个房间,不妨一说,老人家不妨带着您这两位下属,先回房间,稍等片刻,在下在这里跟着最后一位壮士稍聊一下,便立刻进入后院,敲门入内,与老人家仔细的商谈一番,可否。”

    “先生做事考虑周旋,心思枢密,小老儿佩服,既然如此,小老儿就住在后院的东厢房,小老儿与下属在屋中恭候先生。”

    说完,这老人站起身来,携带身后两名下属,躬身一礼。

    而吴凤也是躬身,以示回礼,这老人便带着两名下属直回后院。

    吴凤点点头,看来今天,还是会有收获,现在就剩下那第三拨人了。

    跟这明人聊完之后,无论成与不成,要么把他支走,要么找个由头,请他一起去后院,都得把那八名琉球老军全部拿下。

    留下两三人之性命,用来问询情报便可,剩下几人,可以直接宰了,但是这里毕竟是伢市,大白天死个人,伢市之内的守军也定会追究,这对自己,恐为不利。

    一定要想个法子才可。
………………………………

第九十章 嘴炮犀利

    “先生做事考虑周旋,心思枢密,小老儿佩服,既然如此,小老儿就住在后院的东厢房,小老儿与下属在屋中恭候先生。”

    说完,这老人站起身来,携带身后两名下属,躬身一礼。

    而吴凤也是躬身,以示回礼,这老人便带着两名下属直回后院。

    吴凤点点头,看来今天,还是会有收获,现在就剩下那第三拨人了。

    跟这明人聊完之后,无论成与不成,要么把他支走,要么找个由头,请他一起去后院,都得把那八名琉球老军全部拿下。

    留下两三人之性命,用来问询情报便可,剩下几人,可以直接宰了,但是这里毕竟是伢市,大白天死个人,伢市之内的守军也定会追究,这对自己,恐为不利。

    一定要想个法子才可。

    其实现在还有一个法子,就是假意对他们许下承诺,将这八名老军带出伢市,带出海,然后再一并解决掉。

    但是这一点有一个问题,可能就是自己在这流球招募的人手,可是出了海就决定杀了这八个人,剩下的那些人会怎么想?

    会不会担心自身,这一点,要仔细的想想。

    但是现在要应对的不是他们,而是那个明人。

    已经说了一段时间话,吴凤感觉有些口渴,身后一招手,身后一名武士便立刻送一个长竹筒,这长竹筒内装的乃是凉茶水,东亚南方多竹,人们多用竹筒装水作为水囊,而在北方,多用皮囊和葫芦。

    拔出木塞,美美的灌了一大口,瞬间感觉喉间的涩感弱了很多,又灌了一大口。

    又干了一大口,将木塞塞,塞紧,递给身后武士,然后带人直接向那明人走去。

    走到跟前,又是直立,直接用汉话说道:“这位兄台请了,不知兄台是否能听懂我的话,在下刚刚用的皆是倭语,如兄台听得懂,在下并不重复,而是直奔主题。

    如兄台听不懂,在下便重说一次。”

    而是男人,直接用汉话回道:“这位当家的,不用客气,倭话,我稍微能听懂一点,当家的刚刚对他们说的话,我大概能听明白一些。

    当家的到我面前,应该也是抱着同样的目的吧。”

    好嘛,这一句“当家的”,立刻就凸显了这个男人的身份,看来是江湖儿女。

    要真是江湖混的人,那自己这个做的买卖,对方应该不会有太大的抵触。

    “这位兄台看来也是江湖中人,既然如此,在下也就不多说了,兄台只身来到海外,定是武艺高强,但是,兄台在这异国他乡,如遇难事,毕竟是孤木难支,一拳难挡四手,最好还是加入一方势力,这样,更能自保。

    在下的船队正需人才,兄台不如考虑一下来我这里。

    但是在这之前,在下先自我介绍一下。

    在下吴凤,在这海,做买卖已经年头不少了。

    手底下攒出了一点儿底子,有几条战船,几条商船,还有几百名武士和船匠,再加一些工匠,势力说大不大,说小,倒也可以。

    兄台,孤身在外,在此地来说,毕竟乃是异族,不如加入我们,大家共进退,共发展,如何。

    而且,在下并不知道兄台底细,不是兄台,可否给个面子,微微介绍一下自己呢?”

    “我知道当家的做的买卖是什么,但是当家的的买卖,跟我好像搭不边儿。

    在下擅长陆战,这海战,很是棘手,难以对当家的有何帮助。

    在下不过是江湖行走的一个无名小卒,不如当家的法眼,当家的不如去别处看看,能否找到心仪的人手。”

    呦,这是有点儿不想来。

    “这位兄台,拒绝的太直接了,不跟我唠唠。”

    “不必,在下是真的只想在这海外之地找一安稳之处落下脚来,开个酒肆,安安稳稳的过这一生就够了。”

    “这位兄台,看你的装束和兵器,应该也是在江湖行走多年的人,那你应该知道,这江湖安稳的日子真有那么好过吗?

    我想兄台,从大明一路来到琉球,定是要做船来,船费花费不少了,开个酒肆应该也花费不少,那就不知道这位兄台的钱粮还能剩下多少呢?

    再加这升斗小民的日子真的有那么好过,我想兄台应该是刚从大明而来,大明现在是什么样?

    兄台应该比我这种常年居住在海外的人更了解,昏官当道,污吏横行,老百姓生活不容易。

    现在,就连那江南鱼米之乡的老百姓的日子都已经过难过起来,更不用说那些平常之郡县百姓,生活更是十分艰难,各乡各县的那些贪官污吏,为了一点点的粮食,恨不得草菅人命。

    而是海外之地,兄台以为也真的那么好吗?

    你看看这琉球,这伢市里的那些草棚里边的那些老百姓,我想兄台进这伢市之时应该也都见过,那兄台应该也知道他们都是什么人啊?

    他们都是琉球的破产的平民,而且这些人基本大多都是这首里城周围的平民,数量就已经有这么多,而那些散落在琉球各地的破产平民更是不知道有多少。

    这里的贪官污吏、贵族势力都很强大,你还想在这儿开个酒肆吗?

    至于朝鲜,简直就是明国的翻版,恶事甚至更甚。

    而在倭国,如果不是武士,平民百姓在大街之甚至是会无故的被武士一刀砍死,来测试刀的坚韧和锋利程度,这难道也是兄台想要的吗?

    南洋诸国,现在就是你打我,我打你,各方部族、国家征战不休,而且土人不讲理法,弱肉强食,老百姓的日子真的有那么好过。

    兄台,我知道你可能有不为人知或是十分残的往事,但是,我只是希望提醒兄台,这个年头,如果所处地区没有真正的安稳,官不清廉,吏不清正,这平民的日子,真的是惨,真的是很难过。

    兄台从大明逃出,定然是受够了大明的那些恶事,可是这海外的恶事依然不少。

    但是,兄台却有一身武艺,如果不用,就此浪费,实属可惜。
………………………………

第九十一章 锦衣卫

    兄台,我知道你可能有不为人知或是十分残的往事,但是,我只是希望提醒兄台,这个年头,如果所处地区没有真正的安稳,官不清廉,吏不清正,这平民的日子,真的是惨,真的是很难过。

    兄台从大明逃出,定然是受够了大明的那些恶事,可是这海外的恶事依然不少。

    但是,兄台却有一身武艺,如果不用,就此浪费,实属可惜。

    而且可入我部,大家一同打造个稍微看起来顺眼点儿的地方,在下不才,虽然不敢说别的,但可保证在我能控制的范围之内,定然会竭尽全力保证公平公正,这四个字。”

    这番话当真说的是极有水平,要么怎么说这个后世的人就是不一样,后世的人只要看过什么、电视剧,每一个人的嘴炮都不弱。

    这口才当然不是一般人能比,而且说的引经据典,忽悠到底是丝丝入扣,一步接一步,一个坑接一个坑。

    基本现在只要是听过吴凤谈吐的人,基本都感觉吴凤定然乃是大族子弟出身,一定是饱读诗书,而且见闻广博。

    只有这样,才能说出如此有文化有内涵的话,因为你只是书读多了,必然是张嘴尽是酸言酸词儿,听起来虽然有点儿高大的意思,但其实听多了也是今人作呕,酸的要死。

    而要是你自己读过书又博闻广记,游历天下,见识惊人,那就不一样了。

    这说起的话都有道理,而且极具战略思想,这真真的,哎呦,去听这话,其实说起来比那种在大明朝堂之的人说起来的话听起来都有内涵。

    虽然真正的明白人知道这话都是套话官话,都是坑,但是要没听过的人,当真是觉得,哎呦,我去!真不能用人才来形容,简直就是鬼才。

    说的话竟如此的有水平。

    这个男人,其实身份不简单,他乃是大明锦衣卫北镇抚司的一名百户官。

    这百户官在锦衣卫里,也就算是个下中层的小官吏,但是其实在外边则就是地位森然,因为它隶属于锦衣卫。

    锦衣卫,是明代专有军政特务机构,其前身为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锦衣卫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其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下令焚毁锦衣卫刑具,所押囚犯转交刑部审理;同时下令内外狱全部归三法司审理,将锦衣卫废除。明成祖时,锦衣卫又得以恢复,并由北镇抚司专门处理诏狱。有明一代,锦衣卫一直存在。

    他们直接听命于皇帝,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也有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如在万历朝鲜战争中收集了大量的日军军情。延续至1661年南明永历帝的锦衣卫指挥使马吉翔与掌卫事任子信于咒水之难被杀才可说是正式结束长达290年的历史。

    清朝入关以后,仿效明朝制度,仍然设立锦衣卫。顺治二年1645年,改称銮仪卫。清朝的锦衣卫仅存在一年。

    洪武时期,因为锦衣卫有非法凌辱、虐待囚犯的行为,朱元璋下诏焚毁锦衣卫刑具,废除了他们的这项职能。明成祖朱棣登基之后,恢复了锦衣卫的所有权力,并有所加强。他设置了北镇抚司,专理“诏狱“,可以直接逮捕和拷问犯人,刑部、大理寺、都察院这些司法机关无权过问。明宪宗成化年间又增铸了北镇抚司印信,一切刑狱专呈皇帝,毋须通过指挥使转达,使锦衣卫北镇抚司成为皇帝直辖的司法机构,权力达到极致。

    负责侦察、缉捕的锦衣卫官校称为“缇骑“。由于权力缺乏限制,他们为了邀功请赏而罗织罪名,不择手段地扩大牵连范围,制造的冤假错案不胜枚举。

    另外,锦衣卫拥有特权,无形中令他们可胡作非为、贪赃枉法而又得到了皇帝的“屏障“保护,造成了社会的混乱不堪。所以说,明之亡于厂卫,是间接引起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锦衣卫,全称锦衣卫亲军指挥使司,是明代极为重要的军事单位。早在明朝建立之前,身为吴王的朱元璋设立了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的仪仗和侍卫。洪武十五年1382年,撤除了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取而代之设置了锦衣卫。它既担负了亲军都尉府的侍卫之职,又继承了仪鸾司掌管卤簿仪仗的任务。可见锦衣卫在设立之初所扮演的角色是皇帝的仪仗队和贴身卫队。

    锦衣卫建立之时,卫所制度已经确立。明朝的军队组织分为卫、所两级,较小的据点设所,形势险要而又关联几个据点的地域设卫,所统辖于卫。全国的军队都编在卫所之内。地方卫所军由当地最高军事机构都指挥使司管辖,都指挥使司又分隶于京师的五军都督府;此外,还有一部分卫所由皇帝直接统率,叫作亲军,又称直卫,是专门负责拱卫宫廷和皇城的禁军。锦衣卫就是亲军中的一卫,与其他亲军相比,它与皇帝的关系最密切,权势也最重。

    由于地位高贵,锦衣卫衙门不像其他亲军衙门那样散落在京城的坊巷中,而是靠近皇城的正门承天门,在千步廊西侧,毗邻五军都督府,与东侧的六部隔街相望,位于明代核心权力机构的驻地。

    一般的卫只统辖5个所,定额5600人,而锦衣卫却辖有17个所,在籍人数一度超过6万。一般卫所统领的士兵统称为“军卒“,而锦衣卫统领的士兵则有“校尉“、“力士“和“大汉将军“等诸多名号。一般卫的首领指挥使为正三品官,职务世袭,而锦衣卫指挥使由于是皇帝的心腹,往往指派勋臣贵戚或都督一级的大将兼任,官职最高者达到正一品。

    除17个所之外,锦衣卫还辖有一个经历司和南北两个镇抚司。经历司掌管收发公文。南镇抚司掌管本卫的刑法事务,兼理军匠;北镇抚司专掌诏狱,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任何有可能威胁皇权的官吏军民都在他们的侦缉和惩治范围之内,这就使得锦衣卫的权势极大,地位愈发特殊。
………………………………

第九十二章 猜到了

    一般的卫只统辖5个所,定额5600人,而锦衣卫却辖有17个所,在籍人数一度超过6万。一般卫所统领的士兵统称为“军卒“,而锦衣卫统领的士兵则有“校尉“、“力士“和“大汉将军“等诸多名号。一般卫的首领指挥使为正三品官,职务世袭,而锦衣卫指挥使由于是皇帝的心腹,往往指派勋臣贵戚或都督一级的大将兼任,官职最高者达到正一品。

    除17个所之外,锦衣卫还辖有一个经历司和南北两个镇抚司。经历司掌管收发公文。南镇抚司掌管本卫的刑法事务,兼理军匠北镇抚司专掌诏狱,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任何有可能威胁皇权的官吏军民都在他们的侦缉和惩治范围之内,这就使得锦衣卫的权势极大,地位愈发特殊。

    提起锦衣卫,真是恶名在外,人们谈之为之色变,畏如猛虎。

    这是因为锦衣卫自创立之始到现在,手上是沾满鲜血,锦衣卫一直都是大明皇帝手中最得力、勇猛的狼犬,他们见谁咬谁,凶狠残暴,不用说大明的民间,只说的那些大明朝堂上的官员,抄家灭族皆是由锦衣卫解决。

    抄家灭族,刨坟掘墓,挫骨扬灰,这样的损事锦衣卫不知做了多少,仅洪武年间,因为朱元璋一声令下,被抄家灭族的大臣及其家人,何止数十万人。

    而锦衣卫中更让人们害怕的则就是北镇抚司。

    北镇抚司,官署名。明朝锦衣卫所属机构。负责侦缉刑事的锦衣卫机构是南北两个镇抚司,其中北镇抚司是洪武十五年添设。北镇抚司“专理诏狱“皇帝钦定的案件,且拥有诏狱,可以自行逮捕、侦讯、行刑、处决,不必经过一般司法机构。死于酷刑之下者不计其数。

    南、北镇抚司下设五个卫所,统领官称千户、百户、总旗、小旗。一般军士称为校尉、力士,被称为“缇骑“。瞿式耜曾道“往者魏忠贤、崔呈秀之世,凡属凶,即烦缇骑,一属缇骑,即下镇抚,魂飞汤火,惨毒难言,苟得一送法司,便不啻天堂之乐矣。“

    其中“南镇抚司”负责本卫的法纪、军纪。“北镇抚司”传理皇帝钦定的案件,拥有自己的监狱诏狱,可以自行逮捕、刑讯、处决,不必经过司法机构。

    北镇抚司管着刑罚,诏狱之中,刑讯高手不知何数,高手云集,各种酷刑,简直就让人听都没听过,只要进了诏狱,没人能够挺的过来。

    而且,只要是诏狱,除非有皇帝的旨意,不然,没有一人能活着走出去。

    这个男人,就是锦衣卫中的一员,他也是做下了滔天的案子在身,才出海躲避。

    这官场黑暗,大家心里都明白,大明朝堂之上的那群公卿、大臣,是群什么人?个个明面上读的是圣贤书,但其实都是读傻了的一些家伙,明面儿上,满口仁义道德,背地里却尽是男盗女娼。

    而偏偏在这个时代的大明朝堂之上,这种人群一抓一大把,钻营之辈,献媚之辈更是不计其数。

    锦衣卫出身,其实骨子里边儿也不是什么好人,锦衣卫是个大染缸,进了这趟浑水,不用多少年,只用5、6年,也就成了一个心狠手辣的老油子。

    这种老油子,就算是心里对吴凤的话,再怎么赞赏,也不会轻易的下定决心去追随一个人,他在官场上摸爬滚打这么多年,太懂得就算是选个主人,要思虑再三。

    而这一点,其实吴凤也明白,之所以现在跟这男人说一些类似理想的话,只是为了跟双方打一个招呼,互相留个好印象。

    吴凤虽然穿越到了这个时代,但是他却从来都没想过仅仅靠一句话,就可以让人低头就拜,想多了这是。

    这个时代虽然等级观念十分的重,一言或数语或许可以使人低头就拜,盲目效忠,但应对的基本上都是没什么见识的,一些底层人。

    这个男人,虽然穿的十分的朴素朴实,而且衣服上多是泥垢,看似已多日没洗,显得风尘仆仆,落魄不堪。

    但他身旁的朴刀,和后背的那把刀,说明这是个练家子,而且而且那刀包的如此严严实实。那把刀一定有特殊的意义,吴凤甚至猜想,这刀的形制是否有特殊的规格,见到刀,就可猜到此人身份。

    如若如此,咳,这个可能性越想越感觉想对了,而吴凤的思想向来就是天马行空,他开始整理了一下自己收到的信息,明人,佩刀,但刀紧紧包裹,如果真的那么会暴露身份,又为何不丢弃?

    要么是这刀对他有特殊的意义,要么是这刀象征他的身份,他也希望日后有机会,可以重新光明正大佩戴此刀,回到过去的日子。

    明人,佩刀,逃亡海外,这会是个什么人?

    吴凤又仔细看了看此人,发现这人虽然在跟自己说话的时候看似很和气,但其实身体紧绷,身体处于一个待发状态,只要双方稍有敌意,便会立刻身体发动,攻击己方,而且此人眼神之中充满凶气,凶猛如斯,杀气很重,说明手上不知沾上了多少鲜血。

    此人定是满手血腥的桀骜之徒。

    吴凤第一反应想到的此人会不会乃是明朝的一名边军将领。

    这一点很有可能性,此人,定是满手血腥。

    而驻守明朝边疆的一方边将,也是符合这一点,但如果是如此,这刀也还能对上,说不准这是一家传宝贝,上面要么是镶嵌着宝石黄金,怕露在外面招人窥探,所以才包裹起来,这,说得过去。

    但是,吴凤又想到了另外的一个可能性。

    有什么刀,在明朝的历史上,贯穿了一个朝代,又凶名在外,见刀,如同见人,便知其身份。

    拥有什么身份,这个体系里的人会满手血腥,凶残如斯,眼中满是凶蛮之气,会是什么人?

    有一种人,那就是大明皇帝的手下最忠心的鹰犬锦衣卫。

    这个想法一出,所有的思绪情不自禁的都往这个想法上涌去,对呀,自己怎么会没想到,这人很有可能就是一名锦衣卫。

    而这个猜测,迅速的把之前那个明军边军叛将的推测给推翻了,这一点,反而很可靠,因为有一个证据可以,使这一条猜测更加的成立。

    那就是自己刚刚的那番话,这话很有蛊惑性,除非是朝堂上混迹很久的老油子,普通人定然会感觉到高深莫测,不明觉厉。

    而如果真的是明朝边军叛将,就算是识字儿,这里边儿的花花道子,也真够呛能懂,不是吴凤看不起他们,还真没几个人真能过得了这一关,能想得清里面的花花道道。
………………………………

第九十三章 你动手呗

    有一种人,那就是大明皇帝的手下最忠心的鹰犬锦衣卫。

    这个想法一出,所有的思绪情不自禁的都往这个想法上涌去,对呀,自己怎么会没想到,这人很有可能就是一名锦衣卫。

    而这个猜测,迅速的把之前那个明军边军叛将的推测给推翻了,这一点,反而很可靠,因为有一个证据可以,使这一条猜测更加的成立。

    那就是自己刚刚的那番话,这话很有蛊惑性,除非是朝堂上混迹很久的老油子,普通人定然会感觉到高深莫测,不明觉厉。

    而如果真的是明朝边军叛将,就算是识字儿,这里边儿的花花道子,也真够呛能懂,不是吴凤看不起他们,还真没几个人真能过得了这一关,能想得清里面的花花道道。

    明朝边军的,分为卫所兵和边军,卫所的军户、百户、千户,世代相传。

    而边军大将,想要胜任,凭借的却是武力,或自明朝建立之时,世代相传形成的将门,如西北的麻家,辽东的李家,皆是如此。

    他们手下兵将如云,所以对这话语里的门门道道,并不在意,就算识字,这些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