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扶秦-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睽之下,先是被姚贾所阻,后又被李斯看破,韩非心里不免惴惴不安,手里的笔也开始颤抖,索性停了下来,仔细听李斯的言语,再做计较。
李斯见韩非已经失神,就对嬴政接着说:“正如我先前对大王所说,韩非才华过人,但此时仍是心向韩国,心胸局限于一家一姓之中,不能纵览全局,不免用言语掩饰他的狡辩。我知道大王敬重韩非的才学,担心大王受他的迷惑,不能明白韩非的真实意图,才会出言反对。”
李斯点出韩非昏招频出,文章大失水准的原因,却没有为韩非掩饰的意思。
“如果大王一定要先攻打赵国,以我的看法,大王应当昭告发兵,但不能明说要攻打谁,韩国这时候肯定还是小心的臣服秦国。我愿意随军出使韩国,让韩王来觐见,大王可行楚怀王之旧事,强迫韩国割让土地。接着大王可以征发东郡(已经与齐国接壤)的士卒,陈列边境,而不出兵,齐国就会害怕,继续保持中立,不敢与楚国联合,参与对付秦国的事情。其他诸侯中,赵国会胆战心惊,楚国则犹豫不决,谁也不敢先出兵与秦国为敌,这样秦国就有余暇蚕食各个诸侯,这才是和赵国较量的时候。”
说完之后,笑看娄成等韩国使臣,对嬴政说:“只是这样一来就得麻烦韩非和各位韩国使臣在咸阳多待一阵。请大王仔细考虑我的建议,不要对韩非的话盲目信任。”
韩非明白,在李斯的解析之下,他来秦的目的已经公之于众,秦王已经有了戒心,不可能会成功了,心志有些消沉,心里想着的只有李斯说的“局限于一家一姓之中,不能纵览全局。”自己一心想在秦国称霸天下的时候保存韩国,却没想到,秦国君臣早已经有了更大目标,那是整个天下吗?可是这种事情已经八百年没有发生了,他们怎么会成功?也许真的会成功吧……
韩非心思激荡,没有听到嬴政下旨让韩国使臣返回典客馆好生安歇,并派遣铁鹰侍卫保护他们的安全,韩非也迷迷糊糊中跟着侍卫返回到招贤馆,等他回过神来,发现天已经黑了,屋子里被点了蜡烛,桌子上也摆上了饭菜。他叹了一声,慢慢的走过去,在昏黄的灯光中坐在岸边,开始进餐,只是不知道他吃到嘴里的是什么滋味。
扶苏没有想到韩非与李斯的交锋就这么结束了,韩非比他想象的弱了太多,完全没有料想中的笔战群臣,指点江山的激昂澎湃。他不明白在旧时空有着法家集大成者的称号的韩非子为什么会表现如此平平,他需要一个人为他解惑,而这个人只能是最了解韩非的李斯,因此大朝会一结束,他没有回自己的府上,而是去了李斯府,准备找李斯问个明白,只是他这一等就等到了华灯初上。
“公子不回府上抄书,怎么还有闲暇来我府上?”李斯还没有进书房,声音就已经传到了书房里,原来他也知道魏缭给扶苏布置了誊抄书籍的任务。
扶苏恭恭敬敬的向李斯行礼,在李斯揶揄的目光中回到道:“弟子今日在朝堂上见识了不少,心中颇有疑惑,特请老师解惑。”
李斯闻言,看了扶苏一会儿,直到扶苏感觉浑身不舒服,他才说:“讲来。”
扶苏被李斯看的不明所以,也不敢直接问韩非的事情,只得道:“弟子听闻,老师和韩非先生一样都是师从大儒荀况,可是为什么天下人都说老师和韩非是法家之人?”
其实他这个问题已经埋藏很久了,在旧时空学习历史的时候就很有疑惑,只是当时只顾着怎么考试,没时间细究这些东西。
李斯思考一阵,没有直接回答扶苏的问题,而是反问道:“你对诸子各家怎么看?”
扶苏这么多年的学习,对诸子都有了解,知道此时还没有所谓的诸子百家之称,而实际上大大小小的各种流派有上千家之多,最有名的莫过于儒、墨、法三家,除此之外还有道、名、纵横、阴阳、兵、杂等出名的学派。随着战国局势的变化,如今法家的名头最响,看起来前途也最广大,墨家因为还有跟随秦国一起成长的经历,虽然近期不得志,但底蕴深厚,而儒家虽然在各国朝堂都没有作为,但奉行有教无类,门徒众多,与各家门徒都有纠缠。
(书友“望月i飞雪”提醒扶苏的母亲应该是楚国人,是作者不够谨慎,已经开始修改,今天可能没办法继续两更了。在此多谢望月i飞雪等书友提出的意见,也希望各位书友多提宝贵建议。一周都快过完了,各位的推荐要浪费了啊,拜求推荐啊。今天彻底事业,就靠各位多多支持了。)
………………………………
第47章 李斯论儒
(恭喜书友“陌陌的看着我”成为本书第一粉丝和第一评论员,三山里成为本书票王,另外周推增加了6票,为了感谢各位,今天一定努力,保证两更。)
“皆以求道为本,实则各有所向。”扶苏对各家的评价还是偏向于正面,毕竟有旧时空对百家争鸣的向往。
李斯看了看他,似乎对他的回答有些失望,自从上次请立太子受挫之后,他就很希望自己的这个弟子快快成长起来,尤其是在政治上成熟起来。
“你说的不错,但却没有看透本质,平王东迁以来,所谓‘庶人不议’已经被‘处士横议’所取代,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学派。”李斯点评道,“正如你所说,各家各派著书立说都宣称自己是在追寻大道,看似在追求真理,可是凡是这么宣称的,没有一个不是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
“儒墨法这三家经常发表和实践各种政治见解的学派不用说,这么多年来他们一直积极的在各国经营,通过门下弟子在各国朝堂上的影响兜售自己的政治学说。”
“我和韩非师从儒家不错,但是荀子继承孔丘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收徒办学并不要求弟子局限一隅,除了我和韩非这样被认为是法家之人的,荀师还有一个叫张苍的弟子却喜好各种杂学,尤其是在《九章》和《周髀》上,堪称大家,在工学上也下了很大功夫,倒是与公子登对。在有教无类这方面荀师甚至比孔丘更加笃行。孔丘欺世盗名,人前一套背后一套,虽然宣称有教无类,可他弟子向他询问种田之事他竟然恼羞成怒,看不起农夫,呵呵,不过倒是他一贯的作风。”
扶苏听到这里有些目瞪口呆,李斯说的是旧时空那个“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吗?
“怎么你不信?”李斯看扶苏的表情,不知道他怎么会有这么大反应。
“孔丘宣称仁,可是上任七天就杀了自己的对头少正卯,还冠以各种借口,我给你的儒家典籍中有记述,你没有注意吗?”说道这里已经开始有了责问的口气。
“弟子曾经读过这一段,但只在《荀子》一书中见过,其他书籍都不见记载,还以为是师祖他老人家托古而作,就没放在心上。”扶苏小心的解释道。
“这又不得不说儒家的另一个癖好,那就是篡改历史。你现在接触到的史书,还都是秦国史官记述,倒也还算是客观,以后碰到儒家的史书一定要小心。”李斯说道这里慎重的向扶苏告诫。
“自从孔丘之后,儒生惯用春秋笔法,凡是他们认为对的就会大书特书,他们认为不太好的,就会略去,甚至篡改。孔丘诛卯这事上,一些儒生觉得孔丘做的实在太丢人,故意省去不写,荀师若不是曾经游历鲁国,大概也不会知道这件事。”说到这里,李斯脸上写满了对儒生的不屑,倒是和韩非书中类似,“以后孔丘编订的《春秋》等史书,你看的时候可得小心,说不定就被儒生们编的故事给骗了。这种事情很多,比如说,儒家宣扬的圣者为王,更是一个天大的骗局。在儒生记述的历史中,上古先王总是圣明的,他们会选择一个圣明的继承人,他们称之为‘禅让’,可实际上,你读过客观的史书,应当知道禅让这种东西根本就不存在。”说着看向扶苏。
扶苏在李斯的目光下,开始回忆自己的所学,发现在秦国的史书中对于上古先王的王位传承确实有着另一种记载。
以尧舜禹之间的故事为例,在扶苏所学中,尧年老之后,越来越昏庸,已经不能带领人民,于是舜就有心取而代之,于是尧一方面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来笼络他,另一方面传授自己的为政经验给自己的儿子丹朱,想让他早些继承帝位。可是舜也不是好糊弄的,就把尧给囚禁并流放到平阳,把丹朱也给看守起来,让他们父子终身不得相见。
后来禹的父亲鲧有样学样,想把舜赶下台,没想到鲧在部落长老中不得人心,政变没有成功,还被舜给杀了。禹作为鲧的儿子,立志要为父亲复仇,他吸取父亲失败的教训,努力经营,声望越来越高。舜害怕禹势力太大,就把无人能够成功治理的洪水这一难题交给禹,希望禹远离部落,死在外面。没想到禹离开部落之后,四处结交周围的小部落,在他们的帮助下修建河渠、治理洪水,洪水在禹的治理下渐渐消失,于是舜又想把禹召回部落杀掉,禹却没有回去,而是在外边继续积攒势力,直到羽翼丰满才返回部落,取舜而代之。
“除了篡改先王事迹,儒家为了证明周礼的合理合法、证明君主不施仁就会亡国,还篡改了商纣王与比干的事情。周武王为了美化自己篡夺商朝天下这样的叛逆之行,大事丑化能文能武、开疆辟土的纣王,并分封纣王的叔叔比干,经过儒生们不间断的加工,到如今,比干都已经成神了。”
听到这里,扶苏明白,李斯说的应该是真的,作为中原共主的纣王确实四处征战,平定了东方的少数民族东夷,而周武王所谓的正义之师,却趁商朝国都空虚联合西夷灭了商朝。
扶苏不由得悚然而惊,可以说如果扶苏现在所学的历史是真的,那么旧时空的中国历史体系就会轰然崩塌,谁也不知道儒家把持中国思想两千年后,经由儒生记录的历史倒地有多少是真实的,又有多少是被篡改的!
与此同时扶苏对于自己读《韩非子》时冒出的很多疑问也都迎刃而解。
他在第一次读《韩非子》之后,除了记下了很多的成语、寓言故事和名言警句,还记录下来当时他很不理解为什么会出现在韩非书中的东西,其中包括集权、专#制、崇法、理学、三纲,焚书,去儒、禁墨,抑商、重刑。
也许是扶苏对韩非期望过高,以至于他在韩非的书中发现这些阴暗的字眼时,很是不解,还有些失望。后来他把《韩非子》读之再三,对其中一些词的出现已经释然,比如说:集权、专#制、崇法、重刑等等。这些词语并不是韩非一人所独创,他在与很多人接触时,他们都表现出了这样的观念。
(书友提出建议后就开始修改前面的错误,发现修改比当时写的时候要困难,不仅要照顾前面的剧情,还要注意后面已经出现的剧情,但是一定坚持不断更。)
………………………………
第48章 法家的独特性
(今天下载了作家助手,终于可以看到哪些书友投的推荐票,特此感谢书友望月i飞雪、12收到、孤天子独天子、三山里、陌陌的看着我、大夏鲲鹏、月下章台,和很多我没办法查到名字的书友,谢谢各位了。)
以重刑来说,不仅韩非有这样的思想,秦国在商鞅变法时就有这样的言辞,《魏缭子》则到处是诛杀一类的字眼,魏缭、李斯也同样建议嬴政要重刑,嬴政对他们的看法也十分认同,这也符合旧时空有人总结的“乱世当用重典”。而旧时空的儒家却独独把严刑峻法的名头冠在嬴政身上,以印证秦国二世而亡就是由于秦国的暴#政,这相当于让嬴政一人承担了整个时代的暴虐罪行。
在扶苏看来,秦朝创立的时候,正是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候,而与此同时,经历了数百年诸侯之间的相互征伐,于是出现了要求君主集权专#制,崇尚法律,甚至出现重刑主义,这是整个时代的呼唤和暴虐,并非某一人所独具。
类似的现象还有,焚书坑儒也不是嬴政的原创,而是《韩非子》书中所倡,旧时空却把这罪名归到嬴政一人身上。让扶苏此时恍然大悟的是“理学”、“三纲”两个词。扶苏发现这两个字也在他笔记中时,久久不能释怀,差点以为韩非也是个穿越众了。因为他明明记得旧时空里“理学”“三纲”这些连在一起应该是在宋朝,是程朱理学的内容,可是却出现在了《韩非子》当中。
扶苏猜测,也许是到了宋朝,一些儒生发现至圣先师的学问不能帮宋朝变强,儒学的发展也进入了瓶颈,正好有个儒生发觉《韩非子》有些东西可以拿来用用,于是就七拼八凑,整出一套儒学新发展――理学来。这虽然是扶苏的猜测,但也是有根据的,如果说理学和“三纲”分开来出现,他也许还不这么想,可怪就怪在,理学和三纲同时出现,不得不让人怀疑有人直接抄袭了韩非子的思想。
想必是儒家的惯用伎俩在宋朝的发展吧,儒家在记述历史上喜欢为他们喜爱的人文过饰非,对他们不喜欢的人就张冠李戴,扣上各种屎盆子,对自己有用的思想就用拿来主义也不算太离谱。
扶苏消化了自己的所得,有接着问李斯:“可是老师还是没有告诉我为什么您和韩非都被认为是法家之人。”
“你读了韩非的文章,其中一篇叫《显学》,你可还记得?”
扶苏点头表示记得,那里边有一个名句,被旧时空明君奉为圭臬“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他读到的时候还有恍然而悟的感觉,怎么会不记得。
“里边说‘世之显学,儒、墨也’。为什么没有把如今声势最大的法家也列入其中,你可知道?”
“弟子不知。”扶苏恭敬的回答。
“那是因为法家跟其他学派都不一样,儒家有孔丘创立,墨家有墨翟创立,却没听谁说过法家是有谁创立的。”
李斯说道这里盾立顿,“这是其中之一,另外一点,儒墨这样的显学都有师徒传承,而法家从来没有所谓的师徒相授之说。儒墨两家因为有师徒传承,所以门徒众多,成员遍布天下,声势大壮;但同时也是因为他们有师徒传承,每个人对孔丘的学说都有不同的见解,免不了分裂成不同的派系,儒家分为八家,墨家则分为三家,他们都认为自己继承了创始者的真正学问,相互之间互不认同,又把各自的力量给分散开来。”
“而法家与他们不同,法家自一出现就是以变法为本、立意革新。法家先贤在各国主持政事,将法家的学说在实践中传播开来,在法家人看来,只要是变法图强,以律法作为行事准则的,无论其师承何处,都是法家之人,天下也都认同这种观点,成为判断法家之人的唯一标准。”
“因此无论是师承何处,只要是认准变法能够图强的,都会被法家吸收,也会被各家归到法家之中。这也是为什么法家虽然没有师徒传承,却能传承数百年香火延绵不息的原因,谁能让国家强盛,谁就是法家的老师。”
“弟子明白了。”扶苏躬身受教,却没有离开的意思,仿佛仍有疑问。
“还有何事?”李斯注意到了扶苏的神情。
“弟子还有一事不明,还望老师指点。”
在李斯的示意下,扶苏说:“弟子读韩非所著书籍,文章堪称构思精巧,描写大胆,所用之语言也是诙谐精妙,在平实中可见奇巧,颇为耐人寻味,有警策世人之效;只是不明白他在大朝会上的表现却如此不堪,与他的文章相去甚远,就连写的文章也与平常大为不同。”
李斯听了扶苏的问题,面露苦笑,有点愣神,不知道要怎么回答扶苏。
扶苏等了半天,抬头一看,发现李斯已经神游天外,不知道在想什么,但也不好打扰,只得继续等待。
过了不久,李斯回过神来,却没有回答扶苏,而是走到书桌前,拿起羽毛笔,在一张纸上写下数字,折叠起来,交给扶苏。
“我知道韩非曾去你府上一探工坊,你也算与他有了交情,去招贤馆见他应该不难。你如果想知道韩非为什么发挥失常,就把这张纸交给他,他会告诉你原因。”
说完之后就把扶苏撵出来李府,丝毫没有留他用饭的意思。
扶苏带着迷惑离开了李斯府上,不知道李斯为什么要让他给韩非送个纸条过去,难道是条锦囊妙计?不免有偷偷打开看一看的想法,但是想到李斯的信任,还是忍住了。正在他苦恼的时候,却听到孟安在外边说三位公子寻来了,扶苏先开车帘一看之间嬴高三人正扯着唐固从远处跑过来,扶苏赶紧让停车,等着几人到车前。
“你们这时候不在府里吃完饭,跑出来干什么?快上车来。”扶苏在车上发话。
三个小家伙却是坑坑吃吃没有回答,唐固在车前说:“三位公子不知道从哪里听说公子当年曾偷偷从王宫跑出来,巡游咸阳,今日趁公子回府晚了,就想偷偷跑出来,被小人发现后,还拉着小人一起,小人也是担心三位公子的安危,就跟着出来了。”
唐固看扶苏脸色越来越难看,赶紧接着说:“公子放心,公子府上有铁鹰侍卫看护,三位小公子的行动早早的就有人禀报小人,小人才能及时出现阻拦,只是实在阻拦不住,才吩咐侍卫们在四周警戒,自己跟着三位公子出了府上,三位公子的安全没有问题。”
扶苏瞅着三个小家伙,很是无语,但还是说:“不要学习哥,哥只是传说!”虽然三个小家伙早已表示兄长才是正统的称谓,哥哥这种说法是没人用的,但扶苏还是没忍住拽了一把。
“为兄身上那么多优点你们不学,偏偏找些缺点学,实在是你们太空闲了,回去把《仓颉篇》统统抄写百遍。”说完不理三人哀求的眼神,自顾自对的闭眼休息。
………………………………
第49章 刺杀
(感谢书友無訫嗳仩祢打赏和推荐票,书友望月i飞雪为本书投推荐票,书友陌陌的看着我坚持签到评论。)
第二天,扶苏早早的吃完早饭,就在三位弟弟哀怨的小眼神中匆匆离开公子府,去往招贤馆。
他想把李斯昨天写的纸条,尽快交给韩非,一方面是因为想让韩非告诉他为什么在朝堂上发挥失常,另一方面是实在好奇李斯在字条里写了什么。
扶苏来到招贤馆的时候,韩非正坐在书桌前,面前的桌子上放着一沓叠放整齐的书籍,还没有装订,最上边的一张题着书名纸墨迹还没有干,应该是韩非刚刚写好,桌子一角上放着的蜡烛刚刚燃尽,屋子里还有一股浓浓的刺鼻味道。
扶苏见此情景,赶紧往韩非看去,只见韩非已经没有了去工坊参观时的样子,低垂着头,头发有些蓬乱,整张脸有些松弛,因为疲惫而显得苍老。
“师叔,您这是怎么了?”扶苏尽量把急切的心情放平缓,轻声问韩非。
韩非听到声音,慢慢的抬起头,好似脖颈已经僵硬,双眼里没有一点神采,充满了血丝。
他瞅着扶苏愣了半天,最后咧嘴一笑,对扶苏说:“公子来了。”说完不理会被他连贯的四个字给震惊的无语的扶苏,重新低下头去。
扶苏被韩非的形象震惊,更被韩非不口吃的说话给震惊,这才过了一夜吧,世上有这么神奇的事情。
“师……师叔……”这诡异的情形,让两世为人的扶苏结巴了。
“哦,公子来了。”韩非说完又没了下文,好像只剩下这一句话可说。
见此情形,扶苏大概明白,韩非这是迷了心窍了,扶苏一边脑袋急速的运转起来,想要找到能把韩非唤醒的事情,一边走出韩非的房屋,轻声吩咐孟安赶紧入宫找个太医过来。
作为一个深爱自己宗国的知识分子,韩非最在意的事情就是韩国的情况,只是扶苏不确定要唤醒韩非该对韩非说韩国灭亡了,还是说秦国失败韩国得以幸存。
扶苏回到房间内,看着韩非如此情况,扶苏实在于心不忍,只想赶快把韩非唤醒,只好把心一狠,大声道:“韩非,秦国大军到了,韩安被王翦抓住了,你赶紧去救他啊!”
在扶苏看来,与其用幻想把他唤醒之后,让他再次痛苦,不如直接用更大的痛苦击碎他的幻想。
扶苏才九岁的童声,嘹亮到刺耳,再加上屋外想起一片嘈杂声,招贤馆的主事听说韩非生病了,吓得赶紧带人过来,带起一片鸡飞狗跳,结果正好起到了唤醒韩非的作用。
韩非脸上的神情从迷惘变成惊吓,接着又是迷惘,慢慢的回过神来,眼睛里出现了些神采,对扶苏说:“公子到了,非失礼了。”说着想要站起来,只是扶着桌案没能成功,又跌坐下去。
扶苏明白,韩非应该是回过神来了,只是跪坐的时间太长,腿脚都不灵便,赶紧过去搀扶。
“师叔,何以至此?”扶苏不明白作为战国最后一个加了“子”的头衔的人,韩非竟然会如此脆弱,原来圣人也都只是平常人啊。
“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