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扶秦-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看来这些符号的功效不亚于李师提出的书同文。”扶苏说着还拿出一张纸,上面有0到20的阿拉伯数字和相对应的汉字。
嬴政能明白书同文的重要性,当然也能明白阿拉伯数字在生活中的便利,微微点头。
“长安东街又在哪?”
“就是儿臣和各位宗室共同出入的那条大街,儿臣想如果要按照这户口本上的要求统计,必定要给各处的道路一一命名,在样本中就将那条大街命名为了长安街,又从中间分开分为东西两街。父王若是觉得不妥,自是可以更改。”扶苏有些羞赧额笑着。
“户口本记录一户所有人口的详情,恐怕不能作为你昨日所说个人往来凭证?”嬴政对扶苏对街道的命名没有在意,他记得扶苏昨日上谏的内容,对这一点也颇为看重。
“儿臣昨日匆忙之间,思虑不周,回府之后,重新思考一番,觉得可以将往来的凭证单独拿出来。”
“儿臣的想法是,各县令史负责掌管文书,户口本也可以暂时归令史掌管,无论是户口本上的内容需要变更还是户口本遗失补办都需要令史或属官签字、盖上印章才算有效。每份户口本都应一式两份,一份在户主手中,一份由令史存档。每人成年之后,令史应当根据此人在户口本上所登记内容,制作单独的卡片,发给此人,作为身份证明和往来凭证,儿臣称之为身份证。”
“这个身份证在儿臣想来,应当由将作少府研制,用特殊到难以仿制的材质或做其他防伪处理,以防止有人伪造;身份证上记载的东西比户口本上所载应当更为简略,只要能够确认此人身份便可。这样的话身份证不用太大,不仅使用的人携带起来方便,同时检查的人检查起来也快捷。”
“另外,在秦国的关隘之处,应设置发放临时身份证的工作人员,只有领取身份证登记了个人信息的山东之人,才可以在秦国行走,可以大大增加六国刺客在秦国行动的难度。”
扶苏不等嬴政评价,接着说:“儿臣昨日还说,财产也应当进行统计,但昨日深思之后,觉得这项内容也是单独记载为好,而且这项内容并不用强求人人都做登记。儿臣以为只需行商坐贾和官吏登记即可:商贾需按期登记其营收,同样是一式两份,一份由各县掌管县库的仓吏掌握,做为收税之依据;一份完税之后可加盖印章,交由商贾以做经营的许可,从此商人行事皆在官府控制之中,不虞再有田氏代齐的旧事。官吏登记财产,则做为监督手段,防止贪腐。”
嬴政听了之后却是大为惊讶,扶苏昨天已经让他很是意外,没想到过了一夜之后,扶苏的昨日几句话的建议已经延伸出这么丰富的内容。只是嬴政并不知道,扶苏在设计出户口本之后,在这上面寄予了更多的期待,性别这个已经明着注明要统计的就不说了,他将孟安、西陵和侍女记录在自己的户口本中就是想为将来彻底的废除私奴做准备;商贾财产登记是为统一税收,发展商业做铺垫;官吏登记财产则是为“官绅一体纳粮”做准备。
“想法不错,可是要按你的设想去做统计,却要多做很多事情,不知你有何打算?”嬴政并没有直接说明他看到的多做的事情是什么,而是想知道扶苏是否准备充分。
“儿臣明白,但是磨刀不误砍材工,将前期的准备做足了,统计起来反而会更加简单和顺畅,事半功倍。”扶苏从容说道。
“在儿臣的设想中,此次的户口统计可以分为三步走:第一步,秦国各郡县的没有名称道路、村庄都要命名,并由将作少府和各地制作样式统一的街牌和门牌号;第二步,如果父王同意,可以将宫中的郎官交由儿臣培训,让他们学会使用这些简单的计数方式,由经过培训的郎官亲自参与咸阳周边郡县的统计工作;第三步,这些郎官在分赴各地培训当地的统计人员,领导各地的统计工作。”
扶苏打算把旧时空人人喊打的传#销的模式用在了推广阿拉伯数字和新的户籍制度上,通过传说中的帮传带的方式,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我正在写着一章的时候,看到新闻据说吕宋国提出的仲裁案终于出了一张废纸一样的仲裁书,仲裁庭庭长是东瀛的,仲裁员是美国费力拼凑的,这样的仲裁没权威啊。我决定将来平定夷洲之后一定南下灭了吕宋国。他们说我岛距离他们近,岛就是他们的,我看吕宋岛、东瀛岛距离咱大陆也挺近的啊,没理由不灭了啊。)
………………………………
第67章 纪年
(感谢书友軽巡洋轞失矧、無訫嗳仩祢、陕汉、陌陌的看着我的推荐)
“至于身份证的发放和财产情况的登记,在完成户口本各项内容的统计之后,可以交由郡县按人口多寡限期完成。”
嬴政拿着户口本和两个木牌思索良久,似乎是不太确定是不是要让官吏们多做这么多的事情。
“如果你能让李斯和魏缭中的一人同意你的方案,我可以允许让你培训宫中的郎官,并按你的方法进行统计。”嬴政听了扶苏的解释很满意,他认为扶苏已经有了一整套的方案可以执行,这让他很是欣慰。虽然如此,但这毕竟是扶苏第一次对政事提出这样宏大的建议,嬴政仍然害怕着其中会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因此想让扶苏去找李斯或者魏缭对他的方案进行补充。
“多谢父王。”扶苏有信心可以说服魏缭和李斯,甚至有可能从他们那里得到一些有益的补充。
“父王,儿臣还有些话想说。”扶苏见嬴政有了要让他离开的意思,赶紧插言道。
“还有何事?”
“想必父王也看到了户口本上的日期一处,统计父王登基以前出生者的出生日期多有不便,儿臣有些想法,想请父王解惑。”
“平王东迁以来,天下各国都以本国国君年号纪年,辅以天干地支。但寿若曾祖,在位时间位列各国国君之首,才56年而已,天干地支一甲子也只是60年,导致纪年之法常常改变。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但纪年却随年号更改,有违天道。儿臣想父王既有囊括天下之志,亦当开新历纪年的先河,从此之后,天下皆以此历为准,不再以王位之更迭更换纪年。”
嬴政确实心中早有统一天下纪年方法的打算,但他的想法是以他的王号为准,从没想过不以王号为准,这让他有些惭愧,也有些不高兴。
“你有什么想法?”嬴政眉头轻挑,问道。
“儿臣有三个方案,不知道哪一个更合适,还请父王指正。第一种,以秦国立国或非子之诞为纪年之元年,以立国论今年则为新历670年,父王登基之时为新历655年;第二种,以周朝开国为纪年元年,天下诸国都曾是周天子的分封而来,沿用周历,天下之人都易于接受;第三种,黄帝为华夏人文之始祖,以黄帝之诞为纪年元年,依次顺延,只是炎黄之事不过故老传闻,黄帝其人距今多少载实难定论。”
扶苏抛出了他的三种新的纪年方式,虽然心中还有更改以月亮运行规律作历书的方法,但制定新的历法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观测、记录,否则他直接抛出一年365天,而不能有数据作为支撑,解释都解释不出来。
嬴政听了扶苏的建议,拿起户口本,看着上边的日期,默默思考。扶苏的三种方案,除了用周朝开国为元年,其他两种都让他意动,这里边的好处他当然能够看到,但是自己不可能就凭扶苏的几句话就改变纪年方法,这种事情前所未有,还需要太史令的专业的大臣勘合才可以。
“你的想法是不错,但现在还不到时候。”嬴政说道,“此次统计你分为三个步骤来执行,事情已经足够繁杂,如果还要加上推广新的纪年方法,恐怕以秦国目前的人力还无法完成。”
“你不仅要把秦国的三十八为国君纪年进行更改,还要将六国的纪年一一比对,难度可想而知。”
嬴政看到扶苏失望的神情,觉得自己还是给他点希望也好,接着说:“寡人还是同样的意思,如果你能说服太史令司马鸿和李、魏二人中的一个,我同意你的建议。”
扶苏听到嬴政的前两句话,本以为改变纪年方式已经没戏了,没想到竟然还有转折,瞬间来了精神,兴冲冲的问:“那父王以为当用何年为新纪年的元年?”
“既然你说黄帝为华夏人文始祖,那就以黄帝诞生那一年为元年吧,至于年代久远,可以让太史令梳理。”嬴政给了扶苏希望,同时又为扶苏设置了新的难关。
扶苏有些无语了,其实按扶苏的猜想,自己提出的方案,只有第一种是可行的。秦国要代周而立,绝不可能用周朝开国为元年;黄帝的故事更像是神话传说,根本就是无凭无据,谁能考据出黄帝出生在哪一年。
“好吧,儿臣一定会说服司马鸿。”扶苏说完,匆匆离去。
嬴政看着扶苏离去,面露微笑,在他看来,扶苏所谓的三步走成功的可能更大一些,至于新的纪年方式,那是不可能成功的。
扶苏坐在马车上,手里拿着早已准备好的另外几本户口本,思考着要先去哪一个师傅那里。此次的统计男子年龄的计划是李斯等人提出的,如果自己的方法更加完善可行,有利于李斯的建议的执行,李斯仿佛容易说服一些;可是扶苏想起自己提出的对商人的财产情况统计,里边有着将来取消苛捐杂税的目的,如果将这一条隐含的目的说出来,似乎推崇商业发展的魏缭会更容易说服。至于太史令,他觉得只要自己拿出一年365天这样一个大杀器,肯定妥妥的摆平,根本就没把太史令放在心上。
“先去魏师府上。”扶苏对车夫说道。
“老师,这就是我建议统计商贾财产的目的。只要这一步完成好,慢慢的将财产登记表的功能改变,将来无论是行商还是坐贾,只要有郡县仓吏发给的完税凭证,各个关隘和各地税官都不得刁难,减少对商贾的重复性征税,这样一来既能把商贾纳入管理,同时为商贾经营降低成本。逐渐改变商君变法以来重农抑商的局面,秦国的商业活动会大大增强,国力也会有所增长,正好可以论证老师的理论。”
扶苏将自己在嬴政处说的话重新编排,对着魏缭又来了一遍,特意把自己对商业的设想加工一番,给魏缭描绘着一副未来商业发达的美好图画,丝毫不在乎魏缭一脸的冷淡。
魏缭并没有因为扶苏赞成他的重视商业的建议而有任何表示,虽然扶苏是他见过为数不多支持商业发展的人。
(都周三了,这周数据好惨,大家有票就投了吧!如果明天中午之前推荐超过二十,明天一定加更。)
………………………………
第68章 提醒
(感谢书友無訫嗳仩祢、没电子书会死、望月i飞雪、书友140925233425629的推荐。虽然没有那么多推荐,但是已经写出来的一更还是先发出来,送给大家。)
“我没意见。”魏缭冷冷的说出四个字,让扶苏一阵愕然。
“送几套印好的《尉缭子》过来就行了。”魏缭难得的露出笑脸。
扶苏缓了缓神,才明白过来,这是魏缭对他放水吧?
“是,老师,明日就将印刷作坊印制的《尉缭子》都给老师送来。”
扶苏拜别魏缭,往李斯的府上去,在马车上仍有些不敢置信,就这么简简单单的就讲魏缭给说服了,他已经开始幻想在李斯那也可以如此轻松过关。
扶苏在李斯面前将在魏缭府上说的话重来一遍,略过商贾之事未提,他把让李斯支持的宝压在了更改纪年方式上。
“统一纪年方式,可以改变以往因为君主逝去而带来的各种不便,以后不仅史书就能一以贯之,即使在政事中也能方便不少。”扶苏针对李斯想要成就功名的想法,把新的纪念方式使用之后对政事的方便着重陈述,希望得到李斯的支持。
“大王是什么意思?”李斯并没有因为扶苏的忽悠而动心,他对扶苏的三步走策略没有太大的意见,甚至还注意到很多让他也眼前一亮的东西,但对新的纪年方式,却又些担忧。
“父王说只要老师和太史令支持,就同意在此次统计中使用黄帝纪年。”
“黄帝纪年?”李斯仔细的品味着这四个字,仿佛里边隐藏着什么秘密。
以李斯对嬴政的了解,如果嬴政同意新的纪年方式,也绝不会用黄帝纪年,而是用自己的出生或者登基那年作为纪年元年,所以李斯断定,嬴政对新的纪年方式并不支持,说用黄帝纪年,其实不过是表达自己的反对罢了。自己这个徒弟还是不够成熟啊,可这是嬴政对扶苏的考验,自己又不能过于明显的提示。
“除了使用新的纪年方式,我可以对你的统计方案进行支持。”李斯对扶苏说。
扶苏有些诧异,这是什么情况,以李斯的眼光,不可能看不到采用这种从一而终的纪年方式,对政事的好处,甚至是对历史传承的好处、对整个天下的莫大好处。可李斯却偏偏反对了,扶苏有些搞不懂李斯反对的理由。
“为什么?”扶苏忍不住问道。
“按你的方案,此次统计的事情已经够多够繁杂。增加一个新的纪年方式,不说会大大的增加官吏工作量,你对郎官培训起来也更麻烦。这些郎官将来都是有可能出任九卿之职的,心志高大,你虽然贵为公子,但毕竟才十一岁,又从未在朝中任职,怕是指挥不动他们。我看你的小数字颇为简便,让他们学起来倒是没什么,可是这新的纪年方式却很麻烦。这些你可曾考虑过?”
扶苏听了李斯的问话,陷入思考,觉得自己确实想当然了,而且想当然的事情有些太多;他以为自己有着先进两千年的知识和见解,可以替先秦的人做决定,却从没有想过,他身边的人都是在历史中鼎鼎有名的人,而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在普通的大学生;他以为旧时空21世纪的东西肯定就是好的,却没有想过他身边的这些人,共同创造了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创立的各项制度被后人沿用两千年不辍……
想到这里,扶苏忍不住后背开始冒出冷汗,这些年与这些大神级的人物互动好歹对他有些用处,没有让他当着李斯的面显露出来。恐怕李斯没有想到他自己为了阻止扶苏碰到嬴政不喜欢的地方而说的话会给扶苏带来这么大的触动。
“多谢老师教我!”扶苏向李斯恭敬的行礼,感谢李斯无心之间对他的点醒,“还请老师教弟子当如何与这些郎官接触。”
扶苏放下让李斯支持黄帝纪年的打算,转而向李斯请教。
李斯看到扶苏的态度,很是满意,自己已经卸下了太子太师的名头,可是扶苏这几年来从没有忘记自己,从来都是以师礼相待;两年前还曾经试图营救韩非,这让李斯真心的喜欢自己的这位弟子。更何况,扶苏无可争议的仍然是嬴政最喜欢的公子。
“公子大可不必如此着紧。”李斯摆摆手,让扶苏坐好。
“我听说公子最喜欢的书便是《韩非子》,想来对韩非的思想已是十分熟悉,当知韩非所言‘法’、‘术’、‘势’三字。”
扶苏点头称是,他因为想救韩非不成转而为将《韩非子》印发上千本为韩非扬名,朝野之间多有耳闻,并没有需要掩藏的地方。
“公子不妨为我解说一番。”李斯并没有像扶苏希望的一样直接给出他的建议,而是开始考校起扶苏的学问。
“弟子遵命。”扶苏思索一阵,继续说:“老师曾说,法家从没有宗主,谁能改革,谁能让国家富强,谁就会被吸纳进法家。可是弟子读了师叔的文章,才觉得,法家其实也有派别之分,只是三派的终极目标如同老师所说都是为了革故鼎新,因此三派没有像儒墨的支派一样争斗不休,而是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纵观申不害以来的法家理论,师叔的理论最为精妙而严谨,师叔能人之所不能,博采三家之长,集于一书之中,堪称法家之集大成者。可惜……”
李斯听了扶苏的话,也是一叹:“哎!事情都已经过去,多想无益。你若是能承继韩非的思想,倒也不枉他两次赠书与你,他日也可为他正名。”
“是,弟子知道。”扶苏收拾精神,接着刚才的话头说,“法者,律法、法度;术者,技巧、手腕;势者,身份、权威。法为三者之根基,势为三者之依托,术为三者之操柄。对一国之君来说若想用法家的理论来治国,三者缺一不可,应当互相结合,才能让法家的理论更好的在实践中发挥效果。”
李斯听了扶苏的话,大为赞赏,扶苏的见解大大超出他的料想,再一次感慨,扶苏真的只是一个不到十一岁的孩子吗?
………………………………
第69章 司马鸿(上)
(感谢书友没电子书会死的打赏、书友f无无无的推荐。不好意思,过了12点才修改完。)
“不错,你有这些见解,足以与郎官们打好交道。我只提醒你一点,你要善用自己作为公子的身份,和大王对你的喜爱,尽量不要用术的手段,对你来说,用‘术’为时过早。”李斯对扶苏建议道。
“是,弟子谨记。”扶苏躬身应命。
“你可以放心,我会支持你的统计方案。”李斯做出了承诺。
扶苏面现喜色,却听李斯接着说:“以我的看法,新的纪年方式是好的,但是我建议你不要想着在这次统计中就用,还不到时候。”
扶苏有些不明白,这种有利于天下的纪年方式不是用的越早越好吗,现在不是时候,那要等到什么时候?他想要开口问李斯到底是什么意思,李斯却不肯再讨论这些。
“马上就到了酉时,你要不要在为师府上用饭?”李斯揶揄道。他知道扶苏府上的美食已经名噪咸阳,很多人想尽了办法,想从扶苏府上偷师,扶苏大概是看不上他府上厨子的技艺。
果然,扶苏听到李斯等若逐客的一问,有些不甘的说:“就不在老师府上叨扰了,想必府里都已经准备好了,我不回去不合适。”说完之后,对李斯恭敬一礼,在李斯的笑声中告辞而去。
扶苏回到自己府中,嘴里嚼着整个咸阳城的人都想品尝的美食,却有些食不知味,他从离开李斯府就开始思考李斯所说的不到时候是什么意思,他心里隐隐觉得这是李斯善意的提醒,但一路上也没有搞明白,把愁绪带到了饭桌上。
用过晚饭扶苏虽然不甘心,却没有时间纠结在李斯的提醒上,他的三步走方案得到了魏缭和李斯的认可,他必须在下一次见到嬴政之前,制定出可行的培训和统计计划,同时他还要为明天去见太史令司马鸿准备好说辞。
太史令的职位由来已久,据吕不韦编撰的《吕览》所说,在夏朝就已经有了这个官职,而且夏商周三朝,太史令的职权还很大,掌管着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的权力,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很多权利,其中祭祀与国家的战争、君主的册立等又息息相关,可以说太史令权利极大。
随着时代的变革,尤其是祭祀对战争等重要事情的影响越来越小,而战国以来的官制越来越完善,如今的太史令只剩下了编写史书、掌管典籍、历法等职权,其在国家中的重要性已经大大降低。在秦国起草文书、祭祀、册封诸侯等权利被仆射、奉常、典客等官掌握,太史令甚至已经不在九卿之列了,在秦国不过是奉常的属官。
但是凡涉及到天文历法、史书编写等事项,太史令仍是不折不扣的权威人士,所以嬴政才说让扶苏先说服太史令,才会同意使用黄帝纪年。
想到天文历法,扶苏有些自信的同事却有些头疼。他所知道的天文大致就是月亮围绕地球转,地球围绕太阳转,太阳也在围绕着什么转这些在旧时空是小学生都已经知道的科普常识,可是他若是想用这些来说服太史令,却是个难事儿了。至于历法,除了能用一年365天这样精确的数据来冲冲门面,他也不知道还有什么是可以拿来震惊太史令了。
扶苏在自己的书房,将自己旧时空记忆中有关天文、历法的知识,写在纸上。又找出《天工》一书,寻找里边有关天文、历法的记载,誊抄到纸张上。
扶苏拿着两张纸相互对比,发现《天工》里的记载还没有自己记忆多,也没有自己记忆那么科学,唯一让扶苏感兴趣的是《天工》里记载了民国5年即西元1916年是黄帝纪年4613年,可惜的是《天工》里并没有给出西元与黄帝纪年的计算方法。不过扶苏只知道他现在生活在嬴政继位的第十六年,却不知道是公元前多少年,即使给出了西元与黄帝纪年的换算方法,扶苏也没有能力推算出今时今日是黄帝纪年的哪一年。
扶苏根据两张纸上的记载,努力的作者思维扩展,直到确实什么也想不出来,才昏昏沉沉的睡去,历法就交给周公他老人家摆平了。
翌日,扶苏吃完早饭,命人将印刷作坊里《尉缭子》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