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扶秦-第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扶苏根据两张纸上的记载,努力的作者思维扩展,直到确实什么也想不出来,才昏昏沉沉的睡去,历法就交给周公他老人家摆平了。
翌日,扶苏吃完早饭,命人将印刷作坊里《尉缭子》的存货全部找出来,送到魏缭府上,才坐着马车往司马鸿办公的地方而去。
司马鸿正在整理府衙内保存的史书和各种典籍,自从三年前公子扶苏府上的工匠捣鼓出纸张,秦国的以前办公用的竹简、丝帛都开始减少,文书往来都改用更加轻便低廉的纸张。奉常大人曾经要求太史令将竹简记载的史书全部誊抄的纸张上,只是秦国立国就已经将近七百年,史书数量众多,再加上秦国成为诸侯时,史官从周王室带来的其他史书,如果全都誊抄,所需纸张数量实在不少,当时纸张刚刚兴起,产量不高,所以计划没能成行。
如今扶苏将造纸作坊搬到了博望苑,而且为将作少府培养了不少的造纸工匠,纸张的产量大大提高,太史院的全面纸质化办公也已经摆上日程。
听人来报说是公子扶苏来访,司马鸿有些意外,但还是很热情的接待了扶苏。他作为秦国史官已经有些年头,十年之前公子扶苏出生时伴有异象,也是经过他的首肯才得以记载下来,作为将来编写史书的材料加以保存,同样的为了编写史书,这些年来他收集了很多扶苏的奇闻异事,都一一记录在案。他一直都有想见一见扶苏的打算,却没有机会,没想到扶苏竟然自己找上了门来。
两人分主客坐定,扶苏思考着该如何开口,司马鸿则在打量着扶苏。他清晰的记得扶苏到纪年还不满十岁,怎么看个头却是平常十四五虽孩子的样子,难道扶苏府上的美食除了美味还能让人长得快不成?
“不知公子来寻我何事?”司马鸿自忖平日与扶苏并无交集,扶苏来找他应该是有什么事情。
“不瞒司马大人,今日确实有事想向大人请教。”扶苏很是恭敬,毕竟是有求于人。
………………………………
第70章 司马鸿(中)
(感谢书友無訫嗳仩祢、陕汉的推荐。另外书评区好冷淡,收藏也没有动,这是什么情况,求互动,大家多帮忙啊。)
“公子请说。”司马鸿轻轻抚须,丝毫不微扶苏表现出的热情所动,很有一派儒雅的气度。
扶苏暗自观瞧司马鸿的反应,司马鸿脸上露出微笑,似乎对扶苏到来很是欢迎,可是扶苏却能感受到司马鸿骨子里的自信和不羁。扶苏觉得对面的太史令颇为符合扶苏穿越之前对儒生的印象。
“我建议父王,采用新的纪年方法,父王让我来征求司马大人的意见。”
“哦,不知公子所谓新的纪年方式是什么样的?”
扶苏将自己所认为的频繁更换纪年方式造成的不便,和统一纪年方式会带来的便利,着重阐述了统一纪年方式后,给史书编写带来的便利。为了增强说服力,扶苏同样的拿出一份户口本,指着上面的登记日期,说:“父王之前两任秦王,也就是我的祖父和曾祖,在位一共四年,整个秦国就因为两位秦王的更迭两度变更纪年之号,这样的事情实在是过于荒唐可笑。”说完扶苏还呵呵的笑了两声,之是看司马鸿没有附和他的意思,尴尬的停了下来。
司马鸿倒不是不同意扶苏更改纪年方法的意见,作为史官,没有谁比他更厌恶频繁的更改庙号,干支之法倒也还能接受,可是用逝去的国君的庙号来书写史书,天下一统那还好些,如果像现在这样整个天下四分五裂,谁也不服谁,各自按照自己国家君主的更迭改变庙号,国家之间的交流都成问题,每次参考其他国家记载的史书都要经过复杂的换算才能清楚事情到底发生在哪一年。
司马鸿在感慨扶苏果然不是寻常人,有些走神,这才没有注意到扶苏最后的笑声。司马鸿有一个族兄,名叫司马昌(司马迁之高祖、司马错之重孙),是咸阳的铁官长,负责管理民用冶炼和农具制作,曾经不止一次的向他提到过扶苏曾数次改进冶铁方式和农具的形制,使用之后效果确实不错。他当时还固执的认为肯定是扶苏府上的工匠的功劳,只是由于扶苏喜好工家之术,工匠们为了讨好扶苏,把功劳安在了扶苏头上。
可是扶苏对于历法和纪年之法的理解,让他觉得也许这个不到十一岁的孩子,果然天生的圣贤吧。
想到这里,司马鸿回过神来,笑着说:“公子果然不是常人,鸿自认为家学渊源,从古至今司马一族掌管天下史书编撰和历书矫正,虽然也看到了纪年方式的不便,却从没有想过如何革新,公子有此妙想,我当替天下史家之人感谢公子。”说着就起身对扶苏一礼。
扶苏有些反应不及,只能侧身避过。他没搞明白,司马鸿怎么会有这么大反应,自己还没用准备好的神器呢!
司马鸿有些自嘲的笑了笑,说:“公子不愧是法家的门徒,对纪年方法也能有此革新良方。正如我刚才所说,史家之人并不是没有看到庙号纪年和天干地支纪年的弊端,但其中庙号纪年是彰显王权的重要手段,史家并没有能力去改变;而干支纪年相传则是由黄帝创立,已经使用了两千余年,这么长时间下来,已经成了史家记载时间的惯用方法,在没有新的纪年方式出现之前,只能照搬沿用。”
“只是不知公子可有新的纪年方式可行之天下?”司马鸿感慨一番,对扶苏问道。
扶苏听到司马鸿的提问,回过神来,他刚才听了司马鸿的话,突然明白了李斯想要提醒他什么!是王权啊!
嬴政这些年的变化扶苏看在眼中,嬴政虽然像以前一样的礼贤纳士,善待功臣,可是他独断的一面也越来越明显,对权力的把控越来越紧密,在他和李斯的配合下,王绾和昌平君熊琦的权利越来越小了,几乎成为傀儡,可以说有宰相之名而无宰相之权,而李斯恰相反,有宰相之权而无宰相之名,而事实上他们谁都不是真正的宰相。可以说秦国朝堂之上已经没有可以制约嬴政权力的宰相了。
自己这时候提出取消用庙号纪年,这不是正撞在枪口上了吗?
自己要怎么办,难道就这么放弃这次机会了?
不行,决不能这么放弃,现在的嬴政还不是秦始皇,自己的提议只要合理,都有被可能接受,真要是等到嬴政统一了天下,自己再想推行一些不合嬴政心意的政策,难度会更大。
“哦,有道是有,只是还有些疑难没有解决,正想向司马大人请教。”扶苏将黄帝诞辰作为纪年元年的想法说了出来。
“我知道司马一家夏商周以来都是史官,即使到了现在,除了楚国,各国史书编撰也多由司马家一族撰写,不知可有办法推断出黄帝诞生的时间?”扶苏觉得如果有可能还是找专业人士把黄帝的生辰认定一下,这样一来,使用黄帝纪元的可行性也会大大增加。
司马鸿听了扶苏的设想和问题,闭目思考一阵,回答道:“炎黄之事,不过是故老相传,史书中并没有确凿的记载。”
司马鸿的一句话,让扶苏有些失望。
“但如果只是使用黄帝纪元的名头,也不是没有可能。相传干支纪年法就是黄帝所创,以此为凭,用干支纪年法来倒推黄帝的时期,完全是有可能的。”
“黄帝首用甲子纪年,在史书中第一次出现干支纪年是帝尧元年是甲辰年,从那时候算起,至今可考的甲子数已经过去三十五个,今年是庚午年,那么第一个甲子年是……”司马鸿一边说,一边拿出几个算筹开始计算。
扶苏虽然不确定司马鸿所说的四十一个甲子是否准确,但仍然在兴中默算,开口道:“2106,从第一个史书记载的甲子纪年到现在,已经是两千一百零六年。”
司马鸿听到扶苏这么快就得出结论有些诧异,他没有看到扶苏使用算筹,竟然这么快就得出结论,怎么可能,心中有些不信,仍然摆弄着手里的算筹。
扶苏看着司马鸿没有停下的意思,有些无奈,但也只能等着。
(说明一下,先秦时期真实的纪年之法除了各国国君的年号之外,为了方便交流使用的是岁星纪年法,而最初开始采用干支纪年法应该是在汉武帝之后,这里只是根据传说改编,大家不要较真。另外看到新闻说某女星终于算是和戴某划清界限,但却没有直接承认错误,不知道还有谁记得这位女星十几年前还穿过东瀛海军旗做的衣服,这样触碰底线的事情一次两次大家当你是不小心,如果以后还持续不断的挑战国人的神经,你是准备怎么滴?上天吗?你个小燕雀上了天也得摔下来。)
………………………………
第71章 司马鸿(下)
(看了戴立忍的一段长文,被很多人接受并称赞,我只想说他不愧是演员,很煽情,可惜我看了两遍,没有看到我想看的六个字“台湾是中国的”。感谢书友無訫嗳仩祢、陕汉、孤天子独天子、艾吻夏、望月i飞雪的推荐。昨天写的很进行,今天保证两更。)
扶苏等了一阵,司马鸿才放下算筹,怔怔的看着他算出来的结果,果然第一个史书中记载的甲子年在尧继位之后第二十一年,据今正是两千一百零六年。他自认为自己的算筹之术已经很厉害,没想到扶苏连算筹都没用,直接就能得出结果。
“公子果然厉害。在第一个史书中记载的甲子年之前,有尧立二十年,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帝挚分别在位一百年、八十四年、七十八年、七十年、九年,也就是说黄帝登基距今两千四百六十六年,换算下来的话……。”说着又是开始用算筹开始计算。
“甲子。”扶苏这一次根本就没有思考,2460明明就是60的倍数,不用算啊。
“真的是甲子?!”司马鸿也快速的得到答案,可这答案让他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不仅为扶苏的快速作答感到不可思议,同时对甲子这个结论感到不可思议。
作为史官,他对民间流传的故事其实是不太相信的,因此对黄帝创造干支纪年这一说法也是持怀疑态度,可是没想到,在他和扶苏的推算之下,黄帝继位那一年竟然真的是甲子年!这是巧合,还是历史真的就是这样!?
司马鸿原本的想法按照干支纪年法推算与史书记载的黄帝登基时间不会符合,但同样可以用推算出来的第一个甲子年作为皇帝纪年的元年,没想到第一个甲子年真的是黄帝登基的时间。这让他有些欣喜若狂,如果他把这一成果公布出去,足以震动史家了。
“公子,这是真的吗?”司马鸿还是有些不敢相信。
“应该没有错吧?你要不要查一查史书?”扶苏也有点不确定,他没想到这么容易可以推算出黄帝元年,而且推算出来也正好是甲子年。
“好。”司马鸿听到扶苏的话,转身回到他不久前身在的房间里,开始寻找保存的竹简。
扶苏没有阻止,而是静静的等待着司马鸿确认推算结果。
“是真的!”司马鸿从房间里出来,喜形于色,“公子,需要我做什么,我完全支持黄帝纪年法。”司马鸿兴奋之下完全没有了扶苏刚见到他时的儒雅风度。
扶苏考虑了一下,对司马鸿说:“确实还有事情需要麻烦司马大人。我想要司马大人制作一份黄帝甲子元年以来与尧舜禹、夏商周、鲁国和现在六国庙号纪年的对照表,浩大,怕是要占用司马大人不少时间。”
司马鸿认真考虑一阵,说:“帝尧元年之后的对照表还好说,在现存的史书中,多有记载,帝尧之前的对照表恐怕难以编排,从黄帝到帝挚之间的历史情况在现存的史书中多是大概的记述,很多还是后人附会,不足为凭。”
“无妨,只要从今日起往前百年内的对照表清楚无误,就足以支撑此次户口统计了。其他年份的对照表倒是不急。”能够这么快推算出黄帝纪元之始对扶苏来说已经是达到目的,司马鸿愿意提供帮助是意外之喜,自己还能再渴求什么。
“如果只是近百年的话,那倒是简单,公子稍等片刻。”说完也不理会扶苏,伏在桌案上开始书写。
“黄帝纪年2361年,甲申年,秦惠文王元年,周显王32年,鲁景公7年……齐威王20年,2362年……”司马鸿竟然就这么开始默写百年间的各国的纪年表,按照扶苏的要求,他还故意加上了已经被齐国吞并了的鲁国的纪年,作为史官,他清楚鲁国纪年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作用,鲁国虽然只是已经灭亡的小国,但其纪年的严谨甚至超过周天子的纪年。
在扶苏目瞪口呆的表情中,司马鸿就这样每一年都用十一种纪年方式开始书写,到黄帝纪年的2442年鲁国和周赧王灭国后又改用九种方法书写,让扶苏想要扒开司马鸿脑袋是怎么长的,难道里边有个计算机不成?
小半个时辰后,司马鸿在纸上写道:“……2467年、庚午年、秦王政16年、韩王安8年、魏王增12年、赵王迁5年、楚王悍8年、燕王喜24年、齐王建34年。”他就这样不为外界所动的边思考边默写的写完了十张纸,他拿起最后一张纸,轻轻的把墨迹吹干,递给扶苏。
“佩服,司马大人真是……真是让人佩服。”扶苏拿着手里的十张纸,实在不知道用什么来形容司马鸿了。
“多谢司马大人。扶苏还要去向父王交差,到时定位司马大人请功。”扶苏说完向司马鸿一躬。
扶苏完全没有料到事情会如此轻易解决,他冥思苦想的天文历法知识都没有用上。不过事情已经圆满解决,扶苏也不用担心自己要用到那些知识,准备向司马鸿告辞,司马鸿却没打算这么放扶苏离开。
用心默写了小半个时辰,司马鸿早就过了刚确认黄帝纪元首年的兴奋劲,想起来在自己用算筹时扶苏惊人的表现:“我看公子在计算之时并未使用算筹,不知公子如何快速得出结果的?”
扶苏听到司马鸿的问题,心下一动,太史令对天文历法没兴趣,竟然问起了他数学知识,不过这倒是一个宣传阿拉伯数字的好机会。当即又拿出户口本,同样指着登记日期的地方,对司马鸿说:“司马大人可注意到这些符号,这些数字是府上工匠的发明。”
扶苏取了一张纸,用羽毛笔写下了从0到20的阿拉伯数字以及相对应的汉字,并用阿拉伯数字对刚才两次的计算进行了运算,为司马鸿讲解了阿拉伯数字加减乘除运算的基本规律,秀了一把九九乘法表。
司马鸿思索一阵,开始用阿拉伯数字进行运算试验,发现这样的数字在纸张上运算起来比算筹还要快。
一阵沉默之后,司马鸿抬起头来,眼睛充血,声音有些嘶哑的问扶苏:“公子既有如此神器,为何如此自珍,在我看来,这些数字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公子所倡之黄帝纪年啊。”
………………………………
第72章 再谏
(感谢书友没电子书会死、陌陌的看着我,虽然比较晚,但是承诺的两更来啦。还剩最后一天,大家的票票赶紧投了吧,谢谢大家。)
扶苏心中暗道,你以为老子不想直接把所有的好东西都传出来吗?老子恨不得直接派人去刺杀刘邦、项羽,杀了赵高,弄死还没有出生的胡亥,可是不可能啊。科学技术也不是那么好推广的好吗,在天下人看来自己只是一个十一岁的公子,虽然聪明一点,但也没有达到自己说什么就是什么的程度,自己在嬴政这个祖龙眼皮底下就不说了,江湖上还有个南墨时刻准备着找他麻烦。即使能让他随便的改变历史,不也得一点一点来吗,饭要一口口吃,事要一点点办啊。
“扶苏受教,只是力有不逮啊。扶苏若有余力,定当全力推行新数。”扶苏叹了口气,没有过多的解释,向司马鸿告辞而去,留下司马鸿拿着自己验算的纸张怔怔出神。
嬴政没有想到,自己给扶苏设置的难关就这么被他通过了,虽然最后不是以黄帝诞辰作为元年,却以历史上第一个甲子年作为元年,效果是一样的,追溯黄帝登基之时有这么简单吗?为什么两千多年从没有人成功过,怎么扶苏一出现,不到一天时间司马鸿就推断出来了?嬴政和扶苏都不知道,以先秦时期保存的史书来考证黄帝年间的故事,其实并不困难,虽然其中必然有一些神话的成分,比如黄帝一个人肯定不可能在位100年,那必然是以黄帝为首领的部落称霸中国100年,而非某个人真的在位100年。
只是两千多年来国君的权威越来越盛,史官的权利却越来越小,即使有哪个史官有心改变纪年方式混乱的局面,也是有心无力啊,扶苏借着此次户口统计的东风,以嬴政的名义让博闻强识的司马鸿考证黄帝纪年之初,可以说是“国家政策的支持使科学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嬴政面子上有些尴尬,他昨天承诺了只要有李斯、魏缭一人和司马鸿的支持,就同意使用黄帝纪年,现在魏缭问都没问的就同意了,黄帝纪年干脆就是司马鸿推论出来的,自己真的就只能同意了吗?那以后的史书纪年中岂不是没了自己的什么事?
扶苏在司马鸿那里想通了李斯的提醒,当然明白嬴政纠结这么长时间了还不同意是为什么,但扶苏已经下定决心要采用黄帝纪年方式。
这样做不仅是为了此次统计户口方便,也是为天下统一之后增强整个华夏族凝聚力做准备,毕竟无论是秦国,还是韩赵魏燕齐,甚至是最先称王与周天子分庭抗礼的楚国都宣称自己的祖先是炎黄二帝,采用黄帝纪年可以大大抵消六国民众的抵抗心理。同时这也是扶苏为了防止出现旧时空中国采用基督纪年做的预防措施。
泱泱中华,五千载文明历史,世界上唯一一个文明不曾中断过的古国,却在纪年方式上采用不过只有1200余年历史的基督纪年,这让他很是心痛。他还记得在高中历史课上,历史老师为了让他们深刻理解什么是公元和公元前,曾经说过,公元多少年,就是耶稣多少岁;为了增加授课的趣味性,老师还说这一套纪年方法是耶稣八百多岁的时候才被一个脑子有问题疯疯癫癫的传教士发明出来,只是因为当时整个欧洲都出于中世纪,世俗权利笼罩在基督教的阴云之下,才让这一种其实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的纪年方式得以在欧洲立足,并随着近代欧洲列强在世界范围内的殖民统治,传播开来。
老实说中国使用公元纪年是一件很讽刺的事情,公认在世界范围内,只有基督教国家才采用基督纪年,很多非基督教国家都使用自己的纪年方式,只在外交场合才会用基督纪年加以辅助说明;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不信鬼神的,可是在纪年方式上却采用基督纪年法,还自欺欺人的说是公元,公元这个叫法本来就是错误的,中国将基督标识ad翻译成是公元的意思,却从来没有告诉学习英文的学生们,它的全称是拉丁文annodomini,意为“主的生年”,bc也不是什么公元前,而是beforechrist,意味“基督降生以前”。
扶苏在旧时空作为一个为了救人连命都可以不顾的“四有”青年,内心里当然是一个有着十足的民族自豪感的愤青,本来就对什么美帝啊、列强啊充满着深深的仇恨。而今回到两千年前的先秦,见识了诸如轨路、流水线法、混编兵团等无数被淹没在历史中的中国先民的智慧,民族自豪感更是噌噌的飙升,有机会在两千年前,阻击所谓的公元纪年,扶苏当然不会放过这大好机会。
扶苏见嬴政还在拖延,只好把自己的想法变通一二,劝说嬴政:“父王,我曾听说,六国在战事上屡屡败于我大秦,军队打不过就不要脸的对民众说我们是‘暴秦’,还枉顾事实,称秦人是夷狄之后,以增强民众抵抗秦国的决心。父王如今在统一天下之前采用黄帝纪年之法,正可以破除六国君臣养成的民众对我大秦的偏见,明示天下之人我大秦本就是中华正朔,如今天下万民苦于战事,我大秦为是为了消除列国战事,解救万民倒悬之苦,乃是顺应民意,灭六国之昏君奸臣。”
“如此一来,不仅可以破除六国君臣的险恶用心,还能让六国民众知晓天下唯有一统,才能消弭战事,民众才能安稳度日,减少民众对秦军的抵抗之心,加速父王统一天下的大业。”
嬴政听了扶苏的话,心中很有熟悉的感觉,好像在哪里听过,慢慢的回想起来,六年之前他下令逐客,扶苏就有过这种类似的劝谏,现在想想,扶苏刚刚五岁,竟有这样的见解,自己却只当成了孩子的玩笑话,真是可惜。
………………………………
第73章 思贤苑
(感谢书友無訫嗳仩祢和陌陌的看着我的推荐。作为非知名网络写手,我恳请中国最有权势的女人赵妈带我飞啊,我保证出名之后绝不提#赵薇事件#,真的,保证。本周最后几个小时了,大家还有票票吗?)
虽然心里隐隐的不喜欢,但扶苏谏行黄帝纪年的事情,还是被嬴政放到了大朝会上讨论,扶苏将他的想法重新梳理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