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扶秦-第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张苍听闻司马鸿的话,面露惭色说:“苍师从荀子,只是对工家、术家等杂学感兴趣,倒是辱没了老师和两位师兄的威名。”
扶苏听了之后,心下道,果然,躬身向着张苍一礼,道:“果然是师叔!”
“扶苏早就听李师说过我有一位师叔,在师祖门下既不喜欢儒术,也没有想李师和韩师叔一样成为法家之士,而是博闻强识,热衷于各种杂学,尤其是对《九章》、《周髀》颇有建树,堪称大家。扶苏早有一见之念,只是一直不知道师叔去往何处,竟不知师叔原来就在秦国为官。”
“当不得公子如此赞誉,苍微末之术与两位师兄相比实在是不足挂齿。”张苍仍是谦虚道。
“师叔不必谦虚。师叔何时到的咸阳?两年前李师还跟我说可惜你不在咸阳,不然我就可以向你学一些工家之事。”扶苏问道。
“荀师去世后,我为了印证所学,周游列国,与术士、阴阳家相互交流,直到去年,觉得略有所成,才找到师兄,在他的推荐下进入太史院为丞。”
司马鸿在旁边叹了一声:“荀子不愧是大儒,不仅自己学问通达,门下弟子也是各有所长,不下于各家专门培养的传人,可惜当年荀子来秦时未能与之一见!公子,你可不知道,你这位师叔在我那里从来没有显露过自己的算学之术,只以天文、历法就盖过了太史院诸多大臣,若不是巧合之下见我用新数推算,看了一会儿就把我所学的新数尽数学去,还问了我很多我无从回答的问题,我才知道他有如此大才,让他过来做个助手,要不然公子恐怕还见不到他。”
“司马大人过誉了!”张苍苦笑,司马鸿的话给人一种张苍故意隐瞒才学,不屑与常人比较的错觉,看来自己在算学上的表现让这位太史令大人不爽了。
扶苏听了司马鸿的话,却是来了兴趣,能够这么快的学会阿拉伯数字,也许没有什么稀奇,但是李斯可是曾经跟他说过,这个张苍在《九章算术》和《周髀》上也颇有成就,这两样加在一起,那可就了不得了,以为自己即将发掘出一个中国古代的数学其才。扶苏却不知道,在旧时空中,张苍不仅在术学、天文、历法上很有成就,同时还在政治上颇有见地,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废除肉刑的科学家,做了汉朝十多年的丞相,只做一个数学家并不是张苍所愿。
扶苏顾不得参与郎中们的总结大会,将这些事情,甩手交给了李由,就领着张苍和司马鸿找了一座亭子坐下,命孟安准备好纸张笔墨,开始讨论起算学之术来。结果没有让扶苏失望,在一个月前数学教学中,扶苏曾经有过彷徨,怕自己提出数学概念太过超前,让此时的人们无法接受,而与张苍的交流,让扶苏彻底放下心来。
张苍不愧是此时专业的数学人才,不仅能够解决扶苏提出的鸡兔同笼类的应用题目,在数学理论上也让扶苏瞠目结舌,九九乘法表这种小儿科就不用提了,分数、正负数、小数等扶苏一开始在秦国教学不敢涉及的内容,在张苍这里统统小菜一碟,当提到勾股定理、圆周率等内容时,张苍也能勉强应付,即使有一些小问题,只要扶苏稍稍加以解释,张苍也能迅速理解,还能用先秦当下的术语说明。
在交流过程中,扶苏不免提到“发明”新数的工匠和工坊之事,结果发现张苍在工家之事上也很有研究。扶苏又想起司马鸿所说的张苍对天文和历法也很精通,做了一番试探,结果扶苏这个对先进的天文历法知识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迅速哑火,根本不是张苍的对手,如果不是不时冒出来的新理论分散了张苍的注意力,估计扶苏之能落荒而逃了。
接下来的几日,扶苏提出将张苍与他交流“产生”的数学理论进行整理,编撰成册,作为将来算学教学的教材。张苍见扶苏对一向被人视为杂学的工学、术学如此上心,又有让他也叹为观止的成就,当即欣然同意,丝毫不知道扶苏已经通过李斯把他从太史院调任到自己的府上任太子舍人了。
十日之后,郎中们修整完毕,将要到秦国各郡县培训并领导户口统计,年龄还小的扶苏送走了最后一组郎中小组之后,与接下来的户口统计再也没有关系。
扶苏全身心的投入到教材的编撰中,除了邀请张苍、司马鸿一起编撰术学教材之外,扶苏同时邀请了成瞿和墨者,让他从墨家典籍中找出一些易于理解和学习的基础物理知识进行新的编撰,同时扶苏向嬴政申请之后,请来了一些平时最不受他待见的儒生,让他们也编撰一些东西。在扶苏的调度下,扶苏名下的商铺全力为此次编撰工作提供各种支持,显然扶苏又在准备一个比户口统计更大的计划。
“老师,你觉得这次培训怎么样?”廷尉府,扶苏恭敬的向李斯请教。
“有备而无患,事半而功倍。”李斯对扶苏第一次参与的政事大加赞赏。
从一开始扶苏对“初令男子书年”提出建议,改为户口统计,到最后的郎中培训,统计结束之后有统一做总结,各个步骤紧密衔接,一步步走下来,都很顺畅,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更不用说在过程中,扶苏设计的户口本,提出的黄帝纪年,亲自参与咸阳的户口统计等亮点。可以说有这么一次算得上颇为成功的开端,扶苏接下来的的政治生涯必定会很平顺。
………………………………
第91章 孤儿院
(感谢书友稳稳的幸福—俪超恋的推荐,胡無人漢道昌等书友的建议。)
扶苏听了李斯的评语,喜笑颜开,很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自豪。
“老师,我想把这种培训变成常态,不知道您觉得可行吗?”扶苏虽然高兴,但也没有得意忘形,很小心的问李斯。
“你觉得呢?”李斯像往常给扶苏授课一样,没有直接回答扶苏的问题。
“我觉得这么做,很有效果,对新政策的推行大有助益,可以作为一种手段。”扶苏来找李斯,就是想借助李斯的认可把业务培训这种手段推广开来,当然不会自己给自己找错处。
李斯思索了一会儿,对扶苏说:“是个不错的措施,可是现在秦国却没有余力把它制度化。”
“据我所知,你此次对郎中进行培训,用度甚巨。而大王除了让将作少府按你的吩咐把思贤苑改建之外,并没有给你提供额外的支持,思贤苑所有的用度都是你公子府垫付的。你搞得自助餐就不用说了,其他杂七杂八的东西,花费也不小,你府上的商铺遍布秦国各地,没有税丁勒索,又专营你的工坊出产的新鲜产品,所得收入支撑着一次培训自然是没有问题。秦国现在戮力于对外征伐,全国的力量都集中在军队的招募和训练,就连统计男子年龄也是为了征伐兵卒的需要,大王看在你第一次参与政事,才会允许你将它扩充为户口统计。如果你还要继续在这上边耗费精神,怕是没有好结果。”
扶苏听了李斯的话,才知道原来他能够如此轻松的开展苦口统计,是嬴政有意纵容的结果,也许他的很多想法确实很先进而高效,只是如果没有嬴政和李斯的支持,怕是根本不可能在秦国推行。
扶苏有些失望,觉得他接下来的计划可能会遭受更多的挫折,但是想起在户口统计中见了那么多的孤儿寡母,仍然觉得无论如何自己的计划都要开展下去。
扶苏收拾精神,对李斯道:“是学生考虑不周了,只是学生还有一些想法,想让老师指点一下。”
李斯见扶苏并没有纠缠在培训上,以为他已经把此事放下,随口道:“说来听听。”
“学生负责咸阳的户口统计,我自己遇到的孤儿寡母至少有七八家,再加上其他小组统计到的孤寡情况,在秦国的都城,因为成年男子战死而破碎的家庭怎么也有四五百户。秦国施行的别户制度,让这些家庭一旦失去男子,就不能独立生存,尤其是家中尚有孩子的,只能托庇于大户人家为奴为仆,所以学生想为这些家庭尽点力,让秦国少些战争带来的戾气。”
扶苏看着李斯渐渐皱起的眉头,小声说:“学生想半个孤儿院,收养咸阳孤儿。”
李斯听了扶苏最后一句话,眉头越皱越紧,手指敲着桌面,久久没有说话。
在扶苏期待的眼神中,李斯缓缓说道:“此事怕是比搞培训还要难啊。”
“学生也只其中艰难,只是这一个月间的感触太深,如果不为这些家庭做些什么,实在于心难安。”扶苏郑重道。
李斯不太确定扶苏是否听懂了他说的难是什么意思,之能更明白的说道:“我所说的难,可不是说你会花费更大的精力,而是……”
“你可知道商君变法为何在重农之外还要抑商?”
“商人不事生产,不利于农业生产,逐利于天下,不利于社会稳定。”扶苏按着此时的主流观点,小心回答。
“你可知魏缭为何建议重视商业,反对抑商?”
“商人交通有无,为社会带来财富,对国力增长十分重要。”扶苏作为魏缭的弟子,对魏缭的思想也很了解,甚至很佩服。
“你可知大王对魏缭信任有加为何独独对发展商业一事上,不予采纳。”
对于前两个问题,以扶苏的所学,解答起来并没有什么困难,即使作一篇策论也绰绰有余了,可是听到李斯的第三个问题,扶苏却是一怔,仔细一想,确实如李斯所说。嬴政对魏缭的才学敬佩有加,甚至把整个秦**事战略的制定都交给了他,可是对魏缭所说的通过发展商业来增强国力,增加战略优势的建议没有采纳。扶苏动用了自己的所学和旧时空的知识,仍旧没有所得,只好看向李斯。
“田氏代齐的旧事,你也曾学过,如果跟我刚才的问题放在一起,可有什么想法?”
扶苏听了李斯的话,仿佛有一道闪电在脑海中划过,豁然开朗。
齐国建国之初是姜子牙的封地,后来被田氏篡夺,而田氏就是商人出身。田氏代齐是一件准备了数百年的政变,姜齐连续数个君主都是昏君,而田氏却动用自己巨额的财富开始收买人心,他们代替齐国政府在各地赈灾、办学,还要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在各地收养孤儿,赐予田姓,让田氏家族迅速壮大,齐国的百姓只知道田氏而不知道齐王,最终田氏代替姜氏成为齐国新主。如果说做生意比吕不韦的“奇货可居”的,那就只有田氏代齐这一件了。
想到这里,扶苏额头上渐渐的有些冷汗浸出,不是对自己名下有众多的商铺而害怕,而是对自己刚刚说出的“孤儿院”一词,觉得后怕。
要知道此时的人对于自己后代的看法就是能够保证自家的香火不断,也就是自己去世之后会有人祭祀自己和祖先,因此在自己没有孩子时,过继、收养等行为是很严肃的,等同于承认了自己过继或收养的孩子可以继承自己一切。而田氏在自己本族人口稀少的情况下,就采用了收养孤儿壮大田氏的方法,这些孤儿长大之后享有和田氏旁支一样的权利和义务,成为田氏代齐中重要的力量。
在田氏代齐刚刚过去不过百年的今天,如果谁提到收养孤儿,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要造反。可以说田氏的行为给中国的商人和慈善事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甚至影响到旧时空两千年后中国的慈善事业,很多商人对慈善事业仍然小心翼翼,低调处理,不像外国商人一样高调宣扬,希求社会影响。
………………………………
第92章 学宫
(感谢书友稳稳的幸福—俪超恋、碧玉段氏、望月i飞雪、陕汉、海洋近卫军的推荐。恭喜书友無訫嗳仩祢成为本书票王和第一评论员,第一粉丝竟然是我自己,好尴尬。)
扶苏缓过神,对李斯道:“是学生思虑不周,多谢老师指点。”
李斯见扶苏似乎有些没了精神,摇了摇头,“你是大王最喜爱的公子,有心做些事情是好的,就像这次的户口统计,做的就相当不错,大王对你也是赞许有加。但是你也应当小心谨慎些,毕竟大臣们两次请立你为太子都没有成功,难免会让有些人生出别样的心思。”
扶苏躬身道:“弟子明白。”
“除了孤儿院之外,学生还有一个计划,似乎也跟田齐有关,还请老师再把把关。”虽然孤儿院被李斯否定了,但扶苏却没有就此打消心思的想法,反而是收拾心情,又抛出一个计划。
李斯眼底闪过一丝赞许,并没有开口,静静的等着扶苏说话。
“弟子欲效仿田午举办学宫,招贤纳士,不知道行不行得通?”
李斯听到学宫二字有些头疼,自己这个弟子聪明是聪明,只是这做事未免有点太跳脱了。
“大王让太子管属官为你所用,又将思贤、博望二苑赐给你,本就有让你养望、招贤的用意在内,招贤纳士也无不可,只是这学宫怕是不合时宜。”
“学宫之属好诘难、辩论,百家之学杂处其中,跟秦国目前的情境并不相合。”
扶苏明白李斯的意思,韩非虽然去世,但嬴政却对韩非的学说更加青睐,嬴政用“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为名,大幅度提升法家的地位,以达到用法家理论钳制思想的目的,连为秦国贡献巨大的墨家都受到打压。稷下学宫向来以百家争鸣、崇尚自由闻名于世。如果此时扶苏比照稷下学宫兴办学宫,怕是会让嬴政不喜。但是孤儿院已经没有了希望,他实在不希望学宫也建不成,如果这样,他前期的准备可就白费了。
“稷下学宫虽然号称允许百家争鸣,但实际上不过是田午招揽了一批黄老学派的人为自己鼓吹罢了,百多年间虽然各家学派都到稷下学宫讲学,但能成为学宫祭酒的都是像师祖一样有黄老背景的人,要不然同为儒家大师的孟轲,甚至比师祖还要出名,还是齐国人,为什么却做不了祭酒。”
扶苏所说基本上符合事实,田午兴办稷下学宫,其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田氏代齐做背书,引导舆论。田氏因为是篡夺国君之位,一直有“名不正、言不顺”的担忧,为此就号称自己是黄帝的后裔,增加田氏的君主光环,因此招揽了一批黄老学派的传人为田氏鼓吹。稷下学宫的祭酒虽然讲究才学,但毕竟稷下学宫是官办的学宫,因此只有田氏看重的人才能成为稷下学宫的祭酒。
“稷下学宫可以以黄老学派为主,只要能开办,我这个学宫也可以迎合父王的喜好,以法家之学为主。”
扶苏的说法跟他最初的学宫设想有很大的区别,但是为了把学宫开下去,也只好这样跟李斯说。
扶苏说完,李斯眼前一亮,扶苏这种做法的确能够在秦国开办学宫,作为法家一份子,李斯也乐见法家学说的传播,只是他日日被政务缠身,没有余暇去做这件事,既然扶苏有这样的想法,李斯当然不会反对。
“更何况弟子的学宫跟稷下学宫并不是一回事,弟子的学宫是学习的学,而不是学术的学。”扶苏接着说。
“无论是以什么学派为主,学宫给人的印象总是议论朝政,只这一点,父王就不会喜欢。因此学生要办的学宫以学习为主,延请法家等各家名士为教习,为秦国的培养各类人才,给他们多一些教学任务,想来他们也没有别的精力去妄以朝政。”
学宫以学习为主是扶苏的本意,只是这理由吗,却是现编的。
“学生不打算把学宫放在咸阳城内,而是放在思贤苑中,那里距离咸阳有一段距离,即使有几个名士大发议论,也不在父王面前,闹不出什么大的风浪。”
李斯点点头,随口问道:“你的学宫祭酒为谁,都打算请谁为教习?”
“学生与墨家多有往来,墨家有个老先生已经答应做弟子府上的工匠,教导一些墨学没有问题;张师叔的才学应付术学是绰绰有余了;另外学生与司马鸿相熟,他那里有几个儒生,才学也不错,教导些史学也不算辱没他们。只是学生作为老师的弟子,却不认识几个法家的人才,觉得很是尴尬,还请老师给我推荐几个人才。”扶苏说起他思考了一个月之久的计划,不用进过思索,张口就把自己准备开设的学科告诉了李斯。
李斯听了却是皱起眉头,问道:“你招纳各家人才我并不反对,但是对墨家如此看重是否过头了。我知道你喜好工学,而且很有见地,但你已经开府,一个工匠头子的称号对你可不算是好名声。”
扶苏有些愕然,觉得李斯可能是误会了,不知道还要不要把自己准备开设的其他学科也都告诉李斯。在扶苏的设想里他的学宫至少要开设法学、术学、墨学、农学、商学、医学、兵学等学科。只是目前学宫都还没有开始建设,一下子把摊子铺的太大恐怕他照顾不来,而且各个学科的人才也不是那么好招揽的,这才没有直接告诉李斯,现在根式不敢跟李斯说了。
“老师误会了,我并没有深入墨学的打算。学宫只是学习的地方,学生所说的培养人才也并不是仅仅要培养官员,我没有这个能力,也没有这个野心。教导墨学,弟子只是想着给那些没有谋生手段的孤儿一技之长,不至于无处安身。把墨家纳入学宫,不过是做给百家看,我这个学宫,不论学派,只要你有本事,我都可以收你为教习。”
扶苏解释过后,李斯并没有继续反对,在李斯看来学宫里教导那些学科知识小事,他只不过是提醒扶苏不要与墨家纠缠过深。
………………………………
第93章 祭酒
(感谢书友绝对值得看的好书、稳稳的幸福―俪超恋、一弓一长、海洋近卫军的推荐。大家都没有建议校长人选啊。)
“至于祭酒,学生想请吕相来做。”
李斯张了张嘴,没有说话,他觉这个弟子今天似乎有些有失水准。
扶苏却不知道李斯心中的所想,接着说:“吕相被人称为是杂家,号称要’兼儒墨、合名法‘,至少会给各家一视同仁的观感;吕相又做过相国,曾经有门客数千,其声望无论是在秦国还是在山东六国都很高,吕相做祭酒,那肯定是一呼百应。”
李斯揉了揉眉头,觉得扶苏应该是病了,才会有这样的想法。
扶苏突然觉得气氛有些异常,抬头看向李斯,李斯正一副你该看病了的表情看着他。扶苏瞬间明白,自己的情怀好像又泛滥了。
自从十年前来到秦国,他就有一种名人情怀,无论是拜李斯、魏缭为师,还是上谏救了吕不韦,或者后来的接触韩非,他一直觉得自己如果不能跟这些历史上的名人打交道实在是一种罪过,在日常行事中,总是不自觉的想要靠近着些名人,而没有考虑自己与这些名人的接触是不是合宜。
“弟子错了。”扶苏气馁道。
“只是弟子实在找不到合适的祭酒人选。”
“你的学宫尚未开始筹建,用不着这么大的人物来给你镇场子,如果你真想找一个名望大的人,现在朝堂上也不是没有人选。”李斯见扶苏还算机灵,给扶苏建议道。
“我可以给你推荐几个法家的名士,但是能不能请动他们靠你自己。”李斯提起笔在纸上写下几个名字交给扶苏。
扶苏接过来看了一下,其中大部分扶苏听都没有听过,觉得自己实在是愧为李斯的弟子,对这些法家名士一点都不熟悉。不过这些人中有一部分已经在秦国,或是在招贤馆或是在李斯府上,以扶苏的名声想请动他们,应该不难。
扶苏有些失落的从廷尉府离开,骑在马上任由孟安牵着马往前走去。他厌恶这种不能自主的日子,迫切的希望时间过得快一点,快到嬴政已经去世,快到他可以成为皇帝。想到这里扶苏感觉一阵寒意袭来,他知道他的这种想法太过危险,把这点念头从脑海中挥去。脑子里不受控制的又想起旧时空有一篇课文叫做《我若为王》,内心里有点刺痛,这样一种强烈的成为王的**,让他寒意更浓。
也许只是秋天来了,扶苏这样想。
两日之后,扶苏拿着户口统计的总结和兴办学宫的计划书,去见嬴政。扶苏参与的户口统计已经结束,他要把自己做的总结送给嬴政,里边顺带着提到了他的见闻。
“不错,用心做了。”
嬴政没有说扶苏是用心做统计了,还是用心做总结了,亦或者两者兼有之。
“只是你打算把思贤苑改建为学宫,实在是有些浪费了。你府上和思贤苑的花园都被你糟蹋成什么样子了,你还是在思贤苑旁边另行择地建造一座新的好了,想建什么样都可以。”嬴政想起那些曾经郁郁葱葱的奇花异草被扶苏铲除的一干二净,只剩下一个大大的操场,有些心疼。
“是,儿臣遵命。”
“祭酒你打算用谁?”
扶苏嘴角抽动,忍住了“吕相”二字字,“熊相国怎么样?”
扶苏又看了看扶苏的折子,微微颔首,“不错,熊相国历任四朝,声望卓著,学问通达,天下皆知。如今他已经很少打理政事,正可以出人学宫祭酒,为大秦招纳贤士。”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