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扶秦-第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些孩子未必知道熊琦是谁,但是丞相二字的分量他们也未必全然明白,可是这却不耽误他们明白所谓的学宫祭酒肯定是个大官。
“安静,下面宣布一下学宫的规矩,有请程捷先生。”在扶苏的示意下,程捷拿出扶苏和林维共同拟好的“校规”,开始朗读。
“第一条,尊师重道……”
清华学宫的校规并不多,跟旧时相比相当简洁,但对于林维这些向来以规则意识浓厚的法家之人,还是不理解扶苏搞这一套校规的用意何在,但仍然在扶苏的要求下琢磨了出来。
“这些规矩,你们一定要牢记在心,如有违反,就会受到处罚。相信你们中很多人都是冲着学宫会提供免费的吃和穿,发给钱财才来学宫的,那我可以告诉你们,如果谁违反了学宫的规矩,钱财就不用想了,甚至学宫会把你们开革出去。”
“接下来你们可以去吃晚饭,然后再回到这里集合,会有教习安排你们的住宿。”
“从明日起,卯时起床,做早操两刻钟……”扶苏把旧时空自己早上六点做早操,上早自习,吃早饭,上课,吃午饭,上课,晚饭,晚自习的一套作息制度,几乎完全的照搬了过来,也许是弥补他自己在小学对体育课的渴望而不得,扶苏把下午不到两个时辰的上课时间,匀出来了半个时辰,作为体育课。
晚饭的时候,扶苏与杨建、嬴虔坐在一起,杨建再次提出让公卿家的孩子来上课的建议。
“现在还不是时候。”扶苏用筷子夹着木盘里的红烧肉,仿佛在进行一场战斗。
“现在学宫还是初创,除了术学,墨学,其他学科的教材都还没有着落,而且这两科的教材也不知道是不是合用,等一阵吧。”
扶苏对法学和儒学的教材都已经有了想法,只是他还没有时间跟这些教习接触还不多,一直没有机会跟他们交流,不知道他的想法不知道能不能实现。
“不过,你可以放消息出去,说现在想要进学宫的,来着不拒,等到学宫有了名气,再想进来,可就没那么容易了。”扶苏消灭最后一块肉,抹着嘴唇对杨建说。
杨建看着扶苏,不知道扶苏的自信从哪来的,他一直跟着扶苏筹办学宫,不说扶苏为了请这些教习,没少下功夫,求了李斯和嬴政,才弄来了这十多个人;就说这四五十个孩子,也是杨建和嬴虔一家一户求来的,用了发放财物和扶苏的名声,办学宫到了求爷爷告奶奶的份上,扶苏怎么还有着样的自信。
“你别不信,慢则一两年,快的话也许只需要几天,天下人就会对我的学宫趋之若鹜,只是我不想用这样的手段罢了。”
扶苏建立学宫的目的就是给自己培养人才,将来学宫出来的人,肯定是会得到自己重用的,他只要把这消息放出去,不愁没有学生,只是这样一来,来学宫的人难免都怀着功利之心,让扶苏有些不愿意去做。
“你们继续,我去找几位教习,商量一下课程。”
“林教习,哦,程教习也在,那正好,我与二位教习有些话说。”
扶苏从袖袋里拿出一本书,林维接过看了之后,发现正是他和程捷费了大工夫编写的法学教材,他们本不是秦国人,但考虑到清华学宫在秦国,在他们编写的教材中以秦国律法为主要的教学内容。
“两位先生编写的教材,我已经仔细的阅读过,就连李师看了之后,也称二位学问广博,用心良苦,此书当得上是法学的入门宝典,在此我多写两位先生了。”说完扶苏向林维和程捷躬身一礼。
“公子过誉了。”
林维赶紧还礼,一旁的程捷却是一脸淡然,似乎对扶苏的恭维并不放在心上。
“只是此书在读书人眼中清晰明了,可是两位也看到了,今天招进来的学生,怕是都还没启蒙,此处怕是不合用。”
林程二人对望一眼,看到了彼此眼中的羞恼。他们在扶苏的邀请下来到学宫,本来想着扶苏创办的学宫跟齐国的稷下学宫差不多,风行辩难,自己重要在学宫中来一场辩论,一展所学,就会得到秦国公子、甚至上秦王的赏识。
没想到扶苏给他们提的要求是要编写一本法学的入门教材,尽量浅显易懂,两个人以为这是扶苏对他们的考校,倒也没怎么反感,用了几个月的时间编写了一本他们认为非常合适的法学教材,可是今天学宫来的竟然是一群还没有成年的孩子,让他们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似乎到学宫来并不是个好主意。
“确实是不太合适。”程捷直视着扶苏道,“不知公子有何打算?”
“我确实有几点想法,还请两位先生多多指教。”
扶苏从袖袋里拿出一个薄薄的小册子,递给程捷。
说是小册子,其实不过是几张纸,程捷不过用了几分钟的时间,就把册子看完,随手又将小册子交给了林维,凝思不语。
“父王有意奉行韩非先生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我对此也是十分赞同的,因此在设想学宫之除就决定了要开设法学,但考虑不周,没想到学宫开了起来,结果只来了一群小孩子,实在是对不住两位先生的一番苦心。”
林维和程捷听了扶苏如此解释,只觉得扶苏似乎是把他们当了傻子,他们今天见了一群孩子之后,就仔细的询问了这群孩子的来历,才知道都是咸阳周边战殁将士的遗孤,顺便也知道了扶苏的所谓大张旗鼓的宣传,除了在招贤馆中找了各科的教习,就是在咸阳周边的郡县中寻找符合条件的孩子,而江湖中根本没有一点风声。可以说扶苏现在的学宫名声根本连咸阳都没出,哪里会有贤士到这里来。
“虽然如此,法学是一定要开办下去的,我不知道法家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授课手段,但是我想,两位先生不放先给这些孩子讲讲自己的见闻,在潜移默化中,认可法学,培养他们对法学的爱好。”
………………………………
第98章 课程表
(感谢书友稳稳的幸福―俪超恋、孤心一笔、陕汉的推荐,逐渐恢复中,争取明日两更。)
林程二人有些疑惑的看向扶苏,不知道他们的见闻跟法学的开办有什么关系。
“我看过二位先生在招贤馆的自荐书,知道两位先生不仅知识渊博,而且周游天下,对各国风土人情都很熟悉。既做到了读万卷书,又做到了行万里路,对各国情况的了解不囿于文字记载,而是有自己的亲身体会。”
“六国抨击秦国为暴秦,其中一条就是秦国重用法家,以法治国,严法苛刑,民不聊生。两位先生既然周游天下,当然知道这种抨击有失偏颇,明白法律对一个国家到底有什么样的用处,无论是在国家治理还是在人民生活上,秦国与山东六国都有很大的不同。通过你们之口,将这些细微之处的差别告诉学生们,让他们明白依法治国对国家的好在哪里,坏在哪里。我认为你们是招贤馆中最合适做学宫教习的,因此我才厚颜请两位来此。”
“就像我在这本小册子中写的,两位在授课时,只需要对孩子们讲解你们所见所闻就行,各国的地理、社会、风俗等等,但归根结底是告诉孩子们,六国没有像秦国一样以法治国,因而积贫积弱。你们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这些孩子从心底里认同法律、遵守法律、运用法律,养成法制意识,算是给这些学生做法学启蒙吧。”
如果有旧时空中国的学生听到扶苏的这些话,大概能够明白,扶苏给这两位法学教习安排的课程,其实就是小学时《社会》和《思想品德》两科的集合,到了初中就是《思想政治》,是对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必备课程。
“至于两位编写的书籍,耗费了两位数月的时光,当然不能白白浪费,我已经吩咐博望印刷馆进行刻板印刷,准备署两位的名字出版,将来会在的博望商行中售卖,售卖所得除了支付必须的耗费之外,全归两位所得,所以今日还请两位教习为自己编写的教材命名。”
林、程二人对扶苏所说的一大通道理并不认同,但对扶苏所说的署名出版却是心动不已,喜形于色。他们不在乎出版之后售卖书籍会得到多少钱财,但是如果真如扶苏所说扶苏名下的印刷馆帮他们出版书籍,无疑会给她们带来巨大的名声。
自从纸张和印刷术出现之后,因此而出名的除了扶苏府上的工匠,就是李斯和魏缭了。扶苏分别为李斯魏缭出版了《仓颉篇》和《尉缭子》在秦国和六国广为流传,让他们声名远播。
像林维、程捷这样到秦国招贤馆,就是为了博一个名声,为自己为官做准备,有这样的机会他们怎么会拒绝。
“多谢公子,我们会认真考虑公子的建议,命名之事,还请公子容我二人思索一二。”林维对扶苏言道。
“不急,两位先生可以慢慢考虑。”
“公子的建议倒是可以接受,只是……”程捷在一旁有些着急的说道。
“程先生有什么话,但说无妨。”
“按公子的说法,学宫明日就要开始讲学,公子否了我们的教材,我们……”
“这倒无妨,两位先生走遍天下,旅途中肯定遇到不少的奇闻轶事,就先给孩子们讲讲这些旅途中的见闻就可以了,看看学生们的反应,挑出学生喜闻乐见的记录下来,等到明年就有一年的教材了。”
程捷听闻,倒也觉得可以,他周游列国,与各国的法家之士都有交流辩论,自认为给孩子们讲些故事还不在话下,“好吧。”
“这是课程表,上边凡是写着‘社会’二字的就是两位先生授课的时间,一共两个班,两位先生可以自由选择一个班授课。连续上课五天,休息两天,也就是每七天一个周期。”扶苏又从袖袋里拿出两张纸,交给他们。
他们伸手接过,仔细看去,程捷眉头渐渐皱起。
按扶苏分配的的课程表,除了自习时间,从每周来看教习们授课的时间一共二十五节,其中写着术学二字的八节,语文七节,两科加在一起就占去了一多半,剩下的十节课,劳作四节,社会和自然各三节。从每天来看,语文和术学固定的占据着每天课程的前两节课。
“公子,为何我们授课的时间都这么靠后?而且这授课的时间也太少了。”程捷问道。
扶苏听了程捷的话,脑子里一阵恍惚,似乎听到在旧时空上课时某“副科”老师在抱怨“副科上课的时间太少了,都被语文和术学给占了。”
“这个,还请两位先生见谅,还是同样的考虑,两位先生的授课对象还只是孩子,他们大部分都还没有启蒙,这第一年恐怕大部分时间都要用来启蒙了。”扶苏笑着解释。
“而且这只是暂时的,以后会逐渐调整。”
扶苏可没办法跟他们解释他们现在教的只是小学,将来还会有中学和大学。
林维和程捷点点头,算是接受了扶苏的解释。
“怎么不见墨学和医学,难道就是这自然和劳作?”
“两位教习说的不错,劳作就是有墨学教习授课,自然则是医学教习授课。”
“这四五十个孩子都是穷苦人家的孩子,虽然还未成年,但是此时启蒙,还是有些晚了,未必能学会什么精深的学问,如果只是在学宫启蒙、学些数学,离开了学宫未必能有什么出息,反而会丢了自己的根本;所以我才请动了成瞿老先生过来,墨家精于机关之术,如果这些学生能学会一二,将来无论是务农还是做工都能用上,算是墨学的启蒙课程。”
“那这自然呢?”程捷问道。
扶苏沉吟一阵,觉得实在是不好解释。扶苏并不是学得教育,并不知道怎么划分学科才科学,但旧时空小学的课程应该是有可取之处的,因此尽可能的挪用了过来,还没想好要给“自然”安上个什么名头。
只好勉强道:“医家之学也称岐黄之术,医者所用之物多是草木、禽兽之物,都源自自然之中,以自然为名,不过是医学的启蒙。此外亦有老耽‘师法自然’之意。”
………………………………
第99章 逐一说服
(感谢书友墨染天澜、陕汉、稳稳的幸福―俪超恋的推荐,争取还有一更,大家不用等,估计会晚一点。)
“好一个师法自然。”程捷听了扶苏的话后,击掌赞叹。
“这四个字更适合做宫训。”显然程捷和韩非一样也是一个受到黄老思想影响的法家。
扶苏听了脸上一红,他采用的校训和大门口的对联一样,都是从旧时空直接挪用的,进了学宫正门的牌坊,入眼的是一块大石头,上边刻着旧时空不知道哪位先贤所说的:“我爱吾师,更爱真理。”
“两位先生可以准备一下明天的授课,我还要去伏先生那里,告辞。”
扶苏出了林维的房间大出一口气,总算是搞定了两个人,他找来的这些教习,真才实学是有的,但能不能为他所用却还不好说。墨家跟他合作,不用太担心;张苍和司马毋恽一个是他的师叔,一个是司马鸿的族侄,而且都很佩服他在术学上的造诣,自然没有问题;费成几个太医,则是在嬴政的行政命令下过来帮助扶苏,而且扶苏答应为他们培养医者,也没有什么顾虑。
剩下的就是儒家的两个人了,说实话扶苏打心眼里反感儒生。但是说到教学生的本事,孔子以来的数百年,儒家已经有了一套完善的体系,这是其他各家拍马都比不了的。
伏胜和廖智两人此时正在屋内说话,两人都是愁云满面,似乎是有什么烦心事。听到外边通报扶苏来访,他们很是意外,对视一眼,将心情遮掩起来。
“见过两位先生。”虽然心中有些别样的想法,但是自己作为秦国长公子,对待有学问的人,礼数总不能少。
“见过公子。”伏胜和廖智也赶紧还礼。
见到扶苏建起来的学宫只来了几十个孩子,他们两个除了有林维和程捷那样前途不光明的想法之外,扶苏介绍他们为启蒙教习时,让他们的心情更是糟糕,似乎扶苏和嬴政一样对儒家并没有好感。
可恨韩非师从儒家却称儒生为蠹虫,可恨荀况作为儒生却教出来些什么学生。这些话他们只能在心中想想,却不敢表示出来。
“两位先生,这里有一份课表,还请两位过目。”
伏胜他们本来想着扶苏是为称他们为启蒙先生一事来解释的,没想到却是拿出两份课表来,让他们有些不明所以。
“这上边写着语文的就是二位先生的授课时间,比重很大,以后学宫还需要两位先生多多出力。”扶苏对他们解释了一遍课程表的设置。
伏胜听了扶苏的话,心中一动,仔细看了一边,发现语文课确实占了很大一部分比重。
“所有的学问,莫不是从识字开始,是为启蒙。百家之中,启蒙之学没有哪一家能比得过儒家,两位都是儒家名士,教导这些孩子启蒙之学,倒是委屈了两位,但是若是没有两位先生启蒙在先,恐怕我这学宫是开不下去的。所以今天称两位先生为启蒙先生,还请两位先生不要见怪。”
“公子言重了。”伏胜出声道。
“公子声称效仿稷下创办学宫,为何不遍邀各家名士,坐而论道,反而找了一群少年过来,这是何意?”
廖智却是一个急性子,他是齐国人,对于稷下学宫开天下之先河,很是与有荣焉。来到秦国之后,听说扶苏创办学宫,就想进了办法要进入学宫,而扶苏似乎对他也很中意,直接在招贤馆中找到他,邀请他进入学宫,当时他很是兴奋了一阵。
可是今天的所见,却发现扶苏创办的学宫,除了名字里有学宫二字,其他的地方似乎与稷下学宫完全不同。既没有遵从黄老学说的实质,更没有推崇儒家学说的外衣,似乎术学和墨学反而被扶苏很是看重。
“我也想办一个稷下学宫出来啊,可是……”
“哎!”扶苏叹了一声。
“李师曾对我说稷下学宫乃是学问荟萃之地,师祖曾经数次担任学宫祭酒,我对稷下学宫也是向往已久,恨不得马上前去瞻仰一番。”
“此次创办学宫,父王是十分赞同的。只是山东诸国亡秦之心不灭,父王被战事和政务缠身,无暇顾及此事,将这些事情全交给我来办理,甚至连钱财都不曾拨付。昔日稷下学宫的创建,是田午以国君之尊一力推行,我与之相比能力有限,又没有充足的钱财,我就是想仿一座稷下学宫也没有可能啊。”
“现在用了数月的时间,把学宫搭建起来,已经是竭尽所能了,想要做到稷下学宫那样,还需要各位教习多辛苦。”
“廖兄,公子在上林苑中占了这么大一块地方,作为学宫,又盖了数百间各式房舍,对学宫期望必然不小,将来能超过稷下学宫,也说不定呢。”
伏胜也是齐国人,但不像廖智刚到秦国不久,已经来秦国数年,同样是在太史院司马鸿手下,扶苏向他讨要人才时,被司马鸿推荐过来学宫。他深知扶苏才智无双,不能以常人猜度,他把学宫这样设置,想来必有打算。
“希望如此。”扶苏笑笑。
“两位先生虽然年纪不大,但将来必成大儒,给学生们的启蒙,当无问题,但我还是想问一下,两位先生打算用什么给这些学生启蒙?”
廖智刚要开口,却被伏胜开口打断,“启蒙不仅在于读书识字,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明事理、辨是非、定志向,因此启蒙不仅要浅显易懂、简单易学,更要深入浅出,引导学生向善。《史籀篇》乃太史籀所著,一直以来是儒生入门所学,我们在学宫也打算用它作为教材,不知公子以为如何?”
扶苏脸上并没有赞同或反对的意思,只在心里道果然如此。
“《史籀篇》倒是合适,只是此书年代久远,多有散佚,又多生僻字词,尤其是对这些孩子来说,有些太难理解。”
扶苏看了伏胜和廖智一眼,接着说:“我倒是有一本书推荐,还请两位先生斟酌。”
扶苏像是边魔法一样又从袖袋里去除一本书,正是博望印书馆出版发行的《仓颉篇》。
“这是当年我启蒙时,李师所作,现如今已经出版发行,博望印刷馆中,还有很多库存,用来做教材,再省事不过。”
………………………………
第100章 又见出版
(趴桌子上睡着了。感谢书友稳稳的幸福―俪超恋的推荐。一百章了,我写了一百章了。)
伏胜和廖智当然也知道《仓颉篇》,与之相关的楷书、纸张、印刷都和扶苏有莫大的关系。
“不说库存充足,与《史籀篇》相比,《仓颉篇》不仅字数更多,而且文辞也更加优美,也更容易被学生学习。”扶苏停顿下来,看伏胜和廖智的反应。
扶苏所说确实属实,《史籀篇》据说已经流传数百年,确实已经有些落伍了。二人静静的点头,并没有表示反对。
“虽然用之启蒙已是足够,但只此一书,显得有些单调,我有意请两位先生重新整理编撰几本启蒙书籍,将来也进行出版发行,就是不知道两位先生是否有余暇。”扶苏又拿出了他的出版发行的法宝,蛊惑人心。有了在林维和程捷处的旗开得胜,扶苏对这一招能够起作用丝毫不担心。
伏胜、廖智二人对望一眼,均看到了对方眼中的惊喜,廖智抢先道:“不知是什么样的书籍,公子能否解说一二。”
扶苏微微一笑,在伏胜的书桌上摆好纸张,提起一支笔写了起来,同时也开始为他们解释自己的打算。
“说起来,我的这些想法,跟两位也大有关系。我师从李师,大家都说李师是法家,却都忽略了李师师从大儒荀况,因此我在学习的时候,也没少学习儒家的著作,其中就有各位大儒编撰的《论语》,其中一篇书籍就是论语的启发。”
启发是假,早就想把三百千和弟子规创造出来是真。只是扶苏在旧时空受应试教育之苦,对这些中国传统的蒙学读物不过是稍微了解一些,记得住名字和几句名言名句,让他全篇背下来那可就是难为他了。他也没有发现他接触的文化人中有谁有这个精力,按他的意思编撰这些书籍,就一直拖到了学宫筹备之时。
“两位先生请看。”扶苏将笔放下,拿起纸张给伏、廖两人观瞧。
“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确实是《论语・学而》中的句子,他们不知道已经度过了多少遍。
“两位先生应该也注意到了,今日特意向学生们宣读了宫规,但我总觉得太过枯燥乏味,未必能够起到应有的作用,想起孔夫子的话,灵机一动,有了一点注意。我如果请两位先生以这句话为题,作一篇文章,如何?”扶苏向伏胜和廖智如此解说,至于他内心真实的想法,那可就不能说了。
“这有何难?”廖智没有深思,接口道,“提笔立久也不在话下。”
廖智能被扶苏看重,自然是才学不凡的,对扶苏提出的问题根本没有放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