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凤神玉凰之卷一情殇-第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御史们带着他因谋反之罪被赐死的诏书来到他面前时,他短暂愣怔后,竟然爬起来狂奔出门:“我没有谋反!我不死!我不是李忠,不是李忠!”

    御史没想到会是这样一幕,他们赶紧追了出去。李忠跑到一口古井前,回头看看步步紧逼的御史,他绝望地跳入了水井中。

    上官仪“谋反”一案,牵连甚广,这是继长孙无忌案之后的又一次大清洗。武后以她的精明和强硬,又铲除了一些反对者和嫌疑者。
………………………………

第十七章 朝中二圣 泰山封禅

    上官仪密谋废后,惨致灭门。朝臣们一下子看清了武后的手段。武后在朝臣们心中的位置骤然上升。

    过去的这几年,皇上生病的时候,皇后才上朝理政。经过此事后,皇后不再放心皇上独自理政。于是大唐的朝廷上出现了有史以来前所未有的奇观——皇上和皇后同坐朝堂。皇上在东,皇后在西。皇后的面前挂着翠帘。

    朝臣们惊叹之余,也就接受了这样的现实,心悦诚服地称之位“朝中二圣”。

    上官仪一案掀起的轩然大波逐渐平息了,可是此案给武后带来的震撼却远没有静止。

    这场风暴让武后意识到:宰相的权势太大了!上官仪这样一个刚上任不久的副宰相,竟然敢于提出废去皇后这样大的议案,并且差点付诸实施。这实在太匪夷所思了!

    朝中的这些大臣毕竟是是李氏朝臣,时时刻刻维护着李家的江山。

    武后经过长时间的深思熟虑,决定招纳一批博学多才的文人士子进入宫中。

    只要是有真才实学的饱学之士,不管出身,哪怕是一个山野草民也可以入选。

    武后将此事交给了许敬宗和崔义玄,让他们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入选后的人员交于武后自己最后定夺。

    挑选出人才后,武后立即传旨,在宫禁的北部,辟出一座宫殿,装修一新后迎接了这些驰名天下的鸿学大儒。

    这些人被特许:直接从北门出入宫禁,不以常礼拘之。待遇在四品之上。

    这些皇后的座上宾被朝臣们称为“北门学士”。

    名义上他们的任务是编纂《列女传》、《臣轨》等书,有时候为朝廷起草、宣读诏书。可是实际上,他们是武后自己的幕僚班子、智囊团。

    武后有空就会去他们中间坐坐,和他们商谈国事政要。武后像他们的朋友一般在一起喝茶、聊天。

    武后让他们畅所欲言,不久武后就将和他们在一起聊天所得,汇总成“建言十二事”上奏给皇上。

    这十二事用现在的话简单地说就是:

    1、劝勉农桑,轻徭薄赋。

    2、免除三辅一带的徭役。

    3、停止用兵,以道德教化天下。

    4、禁止浮巧。

    5、减少土木工程,节省经费。

    6、广开言路。

    7、杜绝谗言。

    8、推崇老子。

    9、不仅为父守丧,也要为母守丧。

    10、上元以前勋官已给先身者予以追覆。

    11、八品以上京官增加俸禄。

    12、任职官员才高位下者,予以擢升。

    皇上将这些建言拿去和大臣们商讨,得到大臣们的齐声赞颂。皇上立即颁发诏令,将这些建言付诸实施。

    诏令颁发后,举国欢腾,甚至有人出资为武后修建了生祠,立了长生牌位。在百姓的眼里,武后成了和救苦救难的菩萨同等的所在。

    然而就在这样的情势下,被郭行真的厌胜之术压制的鬼魂再次复苏,王皇后和萧淑妃的鬼魂重新出现在武后的梦里。

    无奈之下,武后提出再次提出迁都洛阳。高宗皇上欣然答应。

    回到洛阳后,武后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治理国政之中。而皇上则把精力都投入到年轻貌美的魏国夫人身上。

    武后对他们的奸情采取了不闻不问的态度。她的精力都在国政之上,对皇上实在没有精力敷衍,也就由着魏国夫人伺候皇上了,直到魏国夫人有了非分之想。

    在武后的治理下,大唐延续了太宗贞观之治的盛景,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在这样的情况下,武后提出要封禅泰山。高宗皇上欣然允之。

    在皇上正式颁诏封禅之时,武后突然上表,她认为封禅大典将女性排斥在外有失公允。所谓天为阳,地为阴,皇上封天,就该由她率领内外命妇参加禅地。

    高宗皇上觉得武后说得颇有道理,当即敕准。

    高宗希望武后禅地时带上魏国夫人。武后以魏国夫人既不是内命妇,也不是外命妇为由阻止。

    武后和皇上踏上了封禅之路,一路上,武后容光焕发,兴高采烈。武后很快注意到皇上的魂不守舍,心不在焉。武后这时候才惊觉魏国夫人在皇上心中那不可或缺的位置。

    武后冷笑,天作孽犹可为,自作孽不可活!

    武后佯作不知皇上的心绪不佳。现在什么都是小事,封禅大典才是千古未有的大事。

    正月初一这天,晴空万里,艳阳高照。在这个新春伊始的日子里,大唐高宗皇上在官员们的簇拥下,登上了泰山南麓的圆坛,举行了封天大典。

    正月初三日,高宗皇上及群臣走下泰山,到社首山祭祀地神。武后率领着众内外命妇等候在那里。

    皇上初献毕,武后的近侍武壮带领着数十名宦官迅速拉上了帷帐。在这些五彩斑斓的帷帐的掩映下,武后带着内外命妇登上了方坛,举行了祭祀仪式。

    女性参与封禅大典并主持祭祀仪式,这是亘古未有的奇事,武后的心中升腾起难以言喻的自豪之情。

    高宗皇上为了纪念封禅大典的圆满成功,宣布大赦天下,改麟德三年为乾封元年。

    连续数月的封禅大典结束后,高宗皇上和武后率领着百官和内外命妇回到了东都洛阳。

    武后又开始了夙兴夜寐的理政生活。高宗皇上则一头扎进了魏国夫人的温柔乡里不肯出来。本来身体就不好的高宗皇上,在魏国夫人的刮骨钢刀下更加地弱不禁风。

    武后为皇上的身体考虑,决定和魏国夫人谈谈。没想到盛宠之下的魏国夫人全然不把皇后放在眼里,桀骜不羁。甚至说出:“你现在身为皇后可以阻止皇上封我,终有一天你会拦阻不了的!”这样的话来。

    武后听了这话,不由在心里打了个寒颤。“是啊,我一天天老去,而她却像花儿一样正在盛开!”

    武后没有对魏国夫人的无理多加训斥。她反而柔声告诉她:“你一定怪我没有给你册封吧?等我和皇上商议一下再说。”

    武后笑眯眯地走了,留下一头雾水的魏国夫人搞不清武后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可是很快她就高兴了起来,“我要被册封了!算你这个老妖婆识相!”

    魏国夫人因为武后的许诺,又重新开始和武后亲热,她又成了她可亲的姨母。

    在未立妃嫔之前,经武后提议,先给魏国夫人增加了俸银河膳食标准,并给她拨了四名侍女,其中就有武后的贴身侍女。

    魏国夫人得意的不行,她以为武后是畏惧她的盛宠,却不知自己的死期已经近了。

    武后仔细认真的考虑了魏国夫人的问题,要怎么除掉她呢?她想到了母亲前几日来说的家事。

    武后的母亲杨氏是父亲的继室,武后父亲的前妻留下两个儿子——武元庆、武元爽,在父亲去世后对继母杨氏及她的女儿极尽欺负羞辱之能事。

    而作为堂兄弟的武惟良、武怀运,更是助纣为孽,每日里对孤儿寡母们白眼相加,恶心以对,巴不得赶她们出家门。

    武后对这段记忆刻骨铭心,杨氏对他们的所作所为也记忆犹新。

    后来武媚娘历经千辛万苦登上皇后的宝座,武后为了故去的父亲,为了武家一门的荣耀,她没有计较这些哥哥和堂兄的所作所为,给他们全部封了官。

    继母杨氏设宴为这弟兄四人庆贺。

    宴席上,杨氏看见四兄弟兴高采烈、趾高气昂的样子,想到当初他们对他们母女的苛刻,忍不住问道:“你们可还记得当初是怎么对待我们母女的?你们如今荣华富贵,心里可有什么想法?”

    本以为这弟兄四人会羞惭不已,没想到这几只白眼狼根本不买账。武惟良道:“我们兄弟本就是功臣之后,本就应该登官籍。本想靠自己的能力和才干得到擢升。没想到现在因皇后的缘故一步登天。虽有欣喜,可也夙夜忧惧。”

    杨氏没想到这几个人不仅没有羞愧之意,就是对皇后的提携也没有什么感激之情。

    话不投机,宴席不欢而散。

    当晚杨氏就进了宫,把白天的事都告诉了武后。

    武后也勃然大怒,“很好,既然你们要靠真才实学,我就不用提携你们了。”

    第二天,武后就给高宗皇上写了奏疏,说武氏几兄弟都是外戚,不宜在朝中执掌权柄,请求将他们出为远洲刺史。

    皇上对武后这种深明大义的行为极为赞赏,当即准奏。

    于是,武惟良贬为始州刺史,武元庆贬为龙州刺史,武元爽贬为豪州刺史,武怀运则降为瀛州刺史。

    武元庆到任后不久即病死,武元爽到任不久就坐罪流放振州而死。

    剩下的武惟良、武怀运这才意识到他们如今是武后掌心的蚂蚁,权势滔天的武后如今对他们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他们这几年在自己的任上忐忑度日,如今见杨氏的生日就要近了,将平生积蓄的黄金都拿出来,浇铸了一尊半尺多高的老寿星送给了杨氏。

    杨氏到宫里把这件事告诉了武后。武后看到这两个堂兄弟还活得好好的,不由冷哼道:“他们来的正好!”
………………………………

第十八章 一箭双雕

    就在武惟良、武怀运兄弟为着婶母的寿诞忙得热火朝天的时候,这天家里来了一个神秘人物,白白净净,没有胡须,声音尖细。 他们一看就明白:这是宫里来的人。

    兄弟二人忙请进屋,来人寒暄几句道:“不几日是武后娘娘生母的寿诞,不知道二位可有什么准备啊?”

    怀运兄弟连忙抬出黄金铸造的寿星,来人感叹道:“二位有心了,那天皇上也要去贺寿,不知二位可有准备?”兄弟二人忙道:“还请公公指点!”

    来人道:“皇上可不会看上你们的那些个黄白之物!听说你们的家乡出产娃娃鱼,那倒是一个稀罕之物,若是你们弄条娃娃鱼,找洛阳城里的名厨烧制出来,请皇上品尝,皇上必定喜欢!”

    兄弟二人千恩万谢地送走了公公,就着手去办这件事。到了杨氏寿诞这一天,兄弟二人抬着礼物来到了婶母家。

    荣国夫人虽心有嫌隙,看在大喜的日子上,也没有刁难二人,请他们入了宴席。正要开席的时候,兄弟二人让人端出热气腾腾的菜肴。只见魏国夫人身边的蕙娘接过下人们手里的鱼,缓步送了上来。

    皇上听说是皇后娘家出产的娃娃鱼,果然很感兴趣。正要下手品尝。武后拦住道:“今天虽是家宴,可宫里的规矩不可废。”说着看了眼魏国夫人示意了下。

    魏国夫人立马站起来道:“就让妾先为皇上品尝!”只见魏国夫人从鱼尾处夹了一筷子鱼送入口中,“嗯!还是家乡的鱼好吃!”话音刚落,忽见魏国夫人扔掉了筷子,用手扶住了喉咙拼命咳嗽起来。

    大家惊觉不对时,魏国夫人已经口吐鲜血倒了下去。武后一把抱住魏国夫人唤着她的乳名道:“若儿!你怎么了?”

    魏国夫人惊惧地看着武后,她瞬间想到了自己的母亲,生命的光很快从她的眼中消散,等太医赶来时,魏国夫人早已香消玉殒。太医看着魏国夫人死灰的面容,看着发黑的鲜血,回禀道:“禀皇上,皇后娘娘,魏国夫人是中毒身亡。”

    皇上看着这样的巨变还没有反应过来,武后已经勃然大怒道:“将武惟良、武怀运拿下!是他们投的毒!”

    高宗皇上看见自己心爱的美人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死了,心如刀绞,头痛欲裂。听武后这样一说,觉得颇有道理,随即呵斥道:“捆将起来,打入死牢!”

    武后抱着魏国夫人的尸体嚎啕大哭道:“若儿啊!你这是替皇上死的,替姨母死的啊!……”

    皇后一哭,皇上、杨氏、众人全都齐放悲声。

    魏国夫人死了,皇后提议以贵妃的身份和仪制下葬。皇上心里多少觉得有些弥补了缺憾,虽然这些对死者来说已经毫无意义。

    没过几天,皇上下旨将武惟良、武怀运斩首示众,算是对死去的魏国夫人有个交待。

    可是皇上的心里却怀疑一切都是皇后的手笔,可是皇后太强大了,不是他可以撼动的,于是他的风眩病又犯了,这次来势汹汹,病得很重。皇上见一时不得痊愈,遂下诏,让十六岁的太子李弘监国。

    太子年幼,没有能力治理国政。所以,一切政事由武后乾纲独断。

    就在这时,从辽东传来一个消息。高丽的执政大臣盖苏文病死,他的三个儿子为了争夺执政大权起了内讧。

    高立国在他们三人的内讧下分崩离析。

    武后立即召开了御前最高军事会议,征询了诸位将领的意见后,果断下令征讨高丽。

    唐朝大军在大将李勣、薛仁贵等大将的带领下渡过辽水,直扑高丽新城。

    其时李勣已经是八十岁的老翁,朝中很多大臣都持反对意见。可是武后力排众议,大胆任命了李勣为主帅。并且征询李勣的意见,选用薛仁贵为大将。

    朝臣们对八十岁的李勣出征都抱着怀疑态度,这样的高龄能平安到高丽都难,何况还要征战!

    可是,事实证明武后的眼光和胆识,李勣和薛仁贵大获全胜。他们一月出征,十月就带着战俘凯旋。

    当高丽王高藏带着数十个高丽臣属跪拜在高宗皇上的脚下时,高宗皇上志得意满,喜形于色。这高丽当初可是太宗都没有攻打下来呀!

    高宗皇上看了看武后,武后颔首致意。高宗皇上便按照他们事前商量好的意思处置了这些战俘。同时,将原高丽国分置为九个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个县,并入了大唐版图。

    大战结束,自然是论功行赏。李勣功勋卓著,加封太子太师,增食一千一百户。其余诸将也都加官进爵,可谓皆大欢喜。

    有功的赏,有过的自然要罚。

    高宗皇上为了严明军纪,发布敕令:凡是在征伐辽东期间逃亡的将士,必须在规定时限内自首,如逾期不至,本人斩首,妻子儿女则没入官府为奴婢。

    太子李弘如今已经十八岁了,听到父皇颁布这样一道敕令,深觉不妥。于是待高宗皇上下朝后,他便和父亲说起这道敕令的严苛。

    他认为战场逃亡之人也有不同的情况,有因病掉队的,有受伤被丢下的,有被敌人冲散的等等各种意外。他认为只有真正贪生怕死逃离的人才应该受到严惩,其他那些意外走失的则不应在惩罚之列。

    高宗皇上有些欣慰地看着儿子,“太子忠厚仁孝乃社稷之福!”细想太子的那些说法也颇有道理,于是,高宗皇上立即准奏,下令朝臣按照太子的意思重新颁诏。

    魏国夫人死后,武后为了安慰伤心欲绝的母亲,将魏国夫人的哥哥贺兰敏之接入朝中委以重任。

    本希望他可以光耀门楣,告慰妹妹在天之灵。没想到这个贺兰敏之竟然是个纨绔子弟,每日里不过做些吃喝玩乐的事。

    现下妹妹早夭,贺兰敏之悲伤不已,竟茶不思,饭不想起来。从小将他带大的杨氏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为了宽慰外孙,杨氏进宫面见了武后,恳请武后赐之以武姓,由其继承武后父亲的爵位。

    想到早死的姐姐,心里多少有些愧疚的武后答应了母亲的请求。

    不久,高宗皇上即敕封武敏之为周国公。武敏之以区区二十几岁的年龄荣登高位,可谓平步青云,一步登天了。

    然而武敏之并没有因为封了公爵而收敛自己放荡不羁的行为,反而更加地嚣张跋扈。

    母亲和妹妹的死,让他感到人生无常,于是他便采取了及时行乐来应对这无常的人生。

    武敏之的行为早就超出正常人好色的范畴,他所表现出来的更像是一个精神不正常的色情狂。他所**的女子不分高低贵贱,甚至也不分美丑,更出格的是其中甚至有白发苍苍的老年女子。

    对于他的这种没有人伦的行为,其外祖母杨氏了解的清清楚楚。有史学家考证,这个垂垂老矣的女人与外孙之间也有不伦的关系。

    杨氏年事已高,基本处于老糊涂的状态,对外孙的行为也就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

    太平公主五岁这年,杨氏要接外孙女回家过生日。操劳于国事的武后即派了四名宫婢将女儿送了过去。

    武敏之见表妹回来了,破例留在家中陪着小表妹玩乐了一天。

    入夜后,**附体的武敏之想到那几个如花似玉的宫婢,心痒不已。一时胆大包天竟然一夜奸淫了四个宫婢。

    第二天宫婢带着太平公主回宫时遇见下朝的武后,武后见宫婢神色不对,查问下得知真情后愤怒不已,可是碍于母亲的颜面隐忍了下来。

    后来杨氏故去,在丧葬期间,吴敏之竟然招妓在家中淫乐,为武后得知。若不是当时在为母守丧期间,不可杀人,武后当时就会斩杀了这个畜生。

    这一桩桩一件件都是武敏之的催命符,可是武敏之毫不收敛,反而越来越离谱。

    杨氏的丧事过后,武后就着手为太子李弘遴选太子妃。武后慎而又慎的反复比较挑选,最后内定了司卫少卿杨思俭的女儿杨珏。

    定下人选,过了半年多,武后命有司官员选好吉日,准备为太子李弘迎娶太子妃杨珏。就在宫里紧张筹备太子婚礼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花花太岁武敏之得知准太子妃是天下罕有的美人,竟然精虫上脑,光天化日之下,带着人冲进杨府奸淫了杨珏。

    杨珏性烈,惨遭侮辱之后,一根白练吊死在闺房之中。

    消息传到宫中,武后勃然大怒,回禀高宗皇上后立刻下诏废除了武敏之的武姓,让其改姓贺兰。剥夺一切爵禄,流放岭南雷州。

    在囚车押解到岭南附近的大山里时,狱卒按照密旨击杀了贺兰敏之,将其暴尸荒野,由山中饿狼啃食干净。

    至此,武后父亲的子嗣、侄儿死的死,杀的杀,继承爵位的贺兰敏之又是这样一个下场。武后不能让堂堂周国公后继无人,于是她想到了大哥武元爽的儿子武承嗣。

    武后不得已下诏赦免了因连坐流放岭南的武承嗣,召其回来后,武后观其言察其行,最后决定由他承继父亲的爵位。

    武承嗣由罪官之子一跃而为朝中的三品大员,可谓是天下最迅疾的升迁。
………………………………

第十九章 天后新政

    咸亨四年,高宗皇上下诏,自即日起,皇帝改称天皇,皇后改称天后。 这一称呼无形中就将皇上与皇后放在了同等的地位上。

    不仅如此,天后还为自己取名武曌,这个曌字乃是天后自己创造出来的,日月当空啊!那将是怎样一种盛景?

    自古以来,白日有太阳,晚上才有月亮,可是武后偏要将日月放在一处,一起辉耀大地!就如同这朝政天皇、天后共同治理一般。

    加封了新的尊号,自然要有一些新的措施。于是武后从服装上下手,改革了文武百官的服饰。更改了服饰,朝廷中立马显出一番新气象。

    高宗面对大刀阔斧的武后,心中不由的有些抵触。

    为了表示自己对武后的不满,他趁着天后心情好的时候,擅自下了一道诏书,追复长孙无忌官爵,并让长孙无忌的曾孙长孙翼袭封赵国公的爵位,还特意派人将长孙无忌的灵柩迎回,陪葬昭陵。

    面对高宗皇上的公然挑衅,天后大度的予以了默认。长孙无忌的势力早就土崩瓦解,现在为他平反已经威胁不到天后的位置。

    长孙无忌毕竟是皇上的亲舅舅,外甥尽尽孝心也不是不可以。这同样也表明了天后的态度,让众人看见了天后的气度和胸怀。

    其后不久,不知高宗皇上出于什么目的,竟然和大臣们提出要将皇位禅让给天后,这当然遭到大臣们极力反对。

    甚至天后也提出了反对,天后知道:没有这个皇上在朝堂上端坐,天下不知会乱成什么样子?

    武后改称天后不久,东突厥骑兵大举入侵。

    天后单独召见了大将军李勣,李勣已经是八十多岁的老翁。他虽然不能再亲上战场,可是他却为天后推荐了一员大将——裴行俭。

    当初裴行俭因是长孙无忌一党,受他牵连,被贬为西州都督府长史。李勣担心天后忌惮他为长孙无忌一族,不肯用他。

    不料,天后大笑道:“他若果如太师所言,就当是国家栋梁。我怎么会因为他当初错说了几句话就弃之不用呢?”

    “他因为当初的错话已经受到了惩罚,在那苦寒之地驻守了十几年,我相信他有所悔改。他若能在此次平叛中建功立业,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