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凤神玉凰之卷一情殇-第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武太后凭借自己多年的观察,她认为李显不会给她带来麻烦。只有李贤,有能力,有野心,还有对自己的仇恨之心。是她的心腹大患。
她思前想后,最后还是决定永除后患。她一方面派人严密监管起庐陵王,另一方面则让人去监管李贤,并让其便宜行事。
于是钦差便去赐死了李贤。武太后得知后,将李贤的尸首接回洛阳,在贤福门为其举哀,大办丧事,并追封李贤为雍王。
一方面表明儿子不是自己所杀,另一方面也实实在在地痛彻心扉,毕竟是自己曾经寄以厚望的亲骨肉。这也是昭告天下,李贤已死,让李敬业再也不能打着李贤的旗号欺世盗名。
同时贬赐死李贤的丘神勣为叠州刺史,以惩其处置不当之罪。
当然惩罚不过是为了掩人耳目,没过多久,武太后就将丘神勣调回神京,重任左金吾将军之职。
大诗人骆宾王的《讨武檄文》,数日之内传遍了大江南北。自然也传到了武太后的手中。
令人诧异的是,武太后看完檄文竟然拍案叫好!大臣们面面相觑。“此等有才之士竟然不能为朕所用,实乃宰相之失职!”
“待叛乱平息后,此人若被生俘,不要杀他,带他来见朕。”
“是,臣等领旨!”众人惶恐答道。
武太后接着问宰相裴炎道:“李敬业造反已有五日,不知裴相有何退敌良策?”
这几日,朝廷首辅裴炎一直很少讲话。并且裴炎的亲外甥裴仲璋就是叛军的骨干。武太后为了明了他的态度,专门咨询与他。
没想到,裴炎不说话则已,一说话就言惊四座。
“请太后恕老臣直言,以老臣之见,若是太后还政于皇帝,叛乱师出无名,则叛乱将不讨自平!”
武太后没想到裴炎会这样说,一时气得说不出话来,经过一段尴尬的沉默后,武太后出声道:“裴相既无退敌良策,还请退下。朕不信,李敬业、薛仲璋几个毛贼还能撼动大唐的江山?!”
随即,武太后开始调兵遣将,准备一举扫平叛乱。武太后对叛乱的成色看的很清楚,她对自己的民心也看的很清楚。得不到民众支持的叛乱犹如无本之木,注定会一败涂地。
将军领兵而去后,武太后开始着手朝中事宜。这时有人上疏奏告裴炎谋反,武太后随即下旨,命左肃政大夫骞味道、侍御史鱼承晔彻查此案。
骞味道、鱼承晔对武太后的心思心领神会,略加审讯,即将裴炎投入了死牢。
首辅大臣一夜之间变成了阶下囚,一时朝野哗然。
裴炎从出声建议武太后还政于皇上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他的死局。太后尚且只是临朝称制,他就已经很是不满。那将来太后要是想称帝,他岂不是会在朝廷上死谏?!
所以裴炎必须死,他谋反不是反大唐,他反的是武太后!十月十八日,扬州兵变的第二十天,裴炎以谋反罪被推上了断头台。
当胜利大捷的讯息传到神京,武太后当然高兴,可是一切也都在其意料之中。听到大捷的消息,武太后说的第一句话竟然是问骆宾王的下落,得知在乱军中所杀,还颇为可惜。
武太后随后以裴炎和李敬业为先例,敲打了朝中诸臣。朝中大臣如今已经充分领教了武太后的手段,武太后临朝称制的宝座终于铜打铁铸,稳如磐石了。
对于宰相裴炎的被杀,朝臣们三缄其口,噤若寒蝉。他们并不相信裴炎会与李敬业相勾结,谋夺江山。他们多数人都知道裴炎之所以会死,是因为他反对太后临朝称制。
武太后杀了裴炎,等于杀鸡骇猴,警示群臣。
不管有多少大臣看明白了这一点,反正大家从此以后都不再有人提让武太后还政与皇上的话了。
然而,再厉害的执政者也难以堵住天下人悠悠之口。
仍旧有不怕死的人顶风而上,这个人就是裴炎的侄子裴迪先。当十七岁的裴迪先义正言辞的劝诫武太后当还政与皇上,自己于深宫中养尊处优的时候,武太后是又好气,又好笑。
若不是武太后爱才,早就斩杀了他。看他小小年纪敢于在大殿之上直抒胸臆,是可造之才。于是廷杖三十后,流放了事。
西安留守刘仁轨是最先上疏请求武太后还政与皇上的人,后来武太后亲写书信破析朝中局势,刘仁轨方才认可了武太后临朝称制一事,并且发誓为朝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对于老友裴炎的被杀,刘仁轨可谓心痛非常,可是他也无力救他,只有偶尔出手惩治下往裴炎身上泼脏水的小人,以告慰好友在天之灵。
………………………………
第二十四章 更年期的武太后
这日下朝的武太后坐在绣塌上小憩,贴身侍女上官婉儿将她所要的骆宾王诗文呈了上来。
武太后仔细端详了上官婉儿,婉儿恭敬的肃立在一边。
“婉儿,你说裴炎该不该杀?”
“奴婢以为,裴炎该杀!”
“哦?你也认为他勾结李敬业谋反?”
“那倒不至于。可是他反对太后,也是谋反!”
武太后点头称赞,忽然她话锋一转,“你可知道,十几年前,朕还曾杀过一个朝廷重臣,一位名满天下的大儒,你可知道他是谁?”
婉儿沉默了一会儿道:“奴婢知道,是奴婢的祖父上官仪和奴婢的父亲上官庭之。”
武太后陡然一惊,她本以为他对此事毫不知情的。
武太后道:“你对你祖父和父亲的被杀有何想法?”
“太后,婉儿对此事想过很久,奴婢以为祖父同裴炎一样,犯的都是谋逆之罪,理应被斩!”
“你难道就不怨恨朕吗?”
“太后,奴婢跟了您有五六年的时间了,最知道您的不容易。有时候,不杀也难以服众!”
“婉儿啊,当初你爷爷想要废了我,如果我被废,就只有死路一条了,不仅我会死,我的四个儿女也都会死!我和你爷爷之间是场你死我活的战争啊!”
“可是我杀你祖父和父亲是实,如果你想报仇,现在就可以下手了,朕绝无怨言!”
婉儿吓得匍匐在地上道:“太后,奴婢对太后之心可昭日月,若太后不信,现在就可以挖出婉儿的心一看!”
太后很满意婉儿的言行,抬手让她起来道:“朕的儿子们不成器,是我最大的隐忧。李弘早逝,李贤自缢,李显被废,这个旦儿也让我放心不下。你若有空可去开导开导他。”
“遵旨!”
李旦自即位以来,没有母后的旨意从不参加朝会,也不过问政事。他的几个哥哥的遭遇告诉他:如果挡了母后的路会有极惨烈的下场。为此他做了最无害的摆设。
即便是这样,武太后仍然遣上官婉儿来敲打他。
当看到上官婉儿时,李旦吓了一跳,不知道母后是不是对她有什么不满。
当听清婉儿的来意,李旦发誓道:“大唐有母后是国家之福,社稷之福。朕自知才疏学浅,根本不是当皇帝的材料,事事让母后操心,朕心有愧!”
婉儿却赞扬皇上的韬光养晦,并祝愿皇上可以永远这样清醒,可以永远陪伴在母后身边。
李旦很感激婉儿的嘱托,他知道婉儿的意愿也就是母后的意愿。他愿意生活在母后的庇护之下,一生一世。
武太后一人把持着大唐的朝政,昃食宵衣,不知疲倦。年逾花甲的人仍然看不出衰老。然而,大自然的律法不因人的显贵而退让,武太后毕竟还是老了。
这些日子,武太后忽然失眠易惊,莫名出身冷汗。心悸,肝火也旺,会突然大发雷霆,身边伺候的宫人们如履薄冰。
近身伺候的婉儿更是如临大敌。她想宽慰太后的心,让太后可以舒缓下来。于是她想到了千金公主。
这位千金公主是唐高祖李渊的第十八个女儿,虽是太后的姑姑,却和太后年龄相仿,说话最是投机。
说来这个千金公主也是命运多舛,连招了两个驸马都是很快病逝。从此后,千金公主就不再招驸马,改为养面首,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大言不惭地说:蓄养面首可以让女人永葆青春。
由于千金公主天性活泼,蔑视礼教世俗,敢于直面人生的率真甚得武太后喜悦。其散朝后,常召千金公主入宫,荤的、素的笑话一说,一天的疲倦和烦恼也就散了。
千金公主成了太后的开心果,既是开心果,自然能宽慰太后的心。当上官婉儿找到千金公主说起太后的烦恼,千金公主大笑道:“太后的这点微恙不是什么大事,只是这药引子难找,等我找到敬献给太后,必能药到病除!”
听千金公主打了包票,婉儿喜滋滋地回宫了。只盼望千金公主能尽早找到药引治好太后的不适。
过了几天,千金公主喜气洋洋地进了宫,一见到婉儿就报喜道:“大喜,大喜,太后的药引找到了!”
婉儿上下打量道:“药引何在?”
千金公主神秘一笑道:“我这药引自己会走,我拿是拿不进来的!”
婉儿不解,千金公主把婉儿拉到一边说起了故事:“古时候有一个皇帝,看见自己身边的侍女面黄肌瘦有碍观瞻,便让太医诊治,不料太医竟然束手无策。
后来张榜延请民间圣手医治。结果请来的一个江湖郎中开出了“壮汉数名”的药方。皇帝为侍女治病,摒除了皇宫禁律,让宫女和壮汉日夜在一起厮混。
过了段时间,皇上看见侍女们一个个面色红润,神采焕发。而那些壮汉却面色憔悴,瘦弱不堪。皇上惊问道:“这些人是怎么了?”有宫女羞涩地答道:“回禀皇上,这些是奴婢用过的药渣!”
反应过来的婉儿臊的羞红了脸,“哎呀,这不是唐突了太后?”
千金公主朗声笑道:“哎呀,我是过来人,太后的心思我最懂!赶紧带我去见太后吧?”
千金公主见了太后,请过安道:“听闻太后圣体不豫,特来为太后献宝!”
武太后意外道:“朕的身体太医都调理不过来,你能有什么宝贝能治好?”
千金公主走到太后跟前,一番耳语。
太后惊喜道:“此药有用?”
“太后用后便知!”
众位看官,你们猜这治病的宝贝是什么?对了,就是一个壮硕的男人。
此人命唤冯小宝,是个街头卖药的江湖人。因阳物巨大,在贵妇的圈子中颇为有名。千金公主找到此人,亲自试过他的本事后,这才将他献给了武太后。
武太后在他的润泽下,果然治好了失眠烦躁的毛病,如今是吃得香,睡得香,上朝理政也是精神百倍。
可是冯小宝毕竟是个男人,经常出入宫禁必遭人非议。武太后思来想去,决定让冯小宝出家当和尚,出家人出入宫禁是无人可说的。
并且让其改驸马之姓,重新更名为薛怀义。
于是街头卖大力丸的江湖混混摇身一变就成了高僧薛怀义。
在当时,参禅礼佛的和尚出入宫闱是不需要避嫌的,于是他凭着一身袈裟、一条禅杖,出入宫闱如履平地,随时可以奉诏入宫,为太后伴驾侍寝。
为了让薛怀义真像那么回事,太后责令其修建白马寺,并命其做了白马寺的主持。
武太后想称帝,儒家多年男尊女卑的观念成了太后称帝路上的拦路虎。
薛怀义领着众多和尚在浩如烟淼的佛经圣典中,找到了一部《大运经》,经中记载了女主掌国,后来还成了佛的故事。
为了普及《大云经》,他又带领一帮和尚炮制了解释经典的《大云经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晦涩的经文加以演绎阐发,并和当时流行的弥勒信仰结合起来,称唐宗室衰微,太后就是弥勒下生,必定取代唐朝的统治。
这些为武则天提供了对抗儒家男尊女卑理论的思想武器,助她名正言顺地登上皇位。
可是也有人对薛怀义能出入宫闱有意见,有扑阙王求礼上疏请求将薛怀义去势后再留于宫中供太后驱使。太后见后哈哈大笑,随即将王求礼的上疏丢掷一边,不理。
可是,武太后的心中却掠过一丝凄凉。想想历朝历代的皇帝,哪一个不是三宫六院七十二妃?自己辛辛苦苦为大唐筹划多年,老年时为调节阴阳引入薛怀义,竟然还有大臣说三道四。
薛怀义唤醒了太后体内沉睡多年的**,在薛怀义这个技艺高超的男宠怀里,太后焕发了青春,以更加饱满的精神参与到朝政的治理之中。
作为大唐实际的掌控者,太后与帝位之间只有一步之遥,可是这一步却比登天还难。她不仅要在思想上让大家做好女主天下的准备。也从民情、舆论几方面入手,让她称帝这件事变得合乎天理、顺乎民意。
五月的一天,武承嗣奔入大殿,高声疾呼道:“太后,大喜!太后,大喜!”
武太后抬头询问道:“何事有喜?”
“洛水出了河图!自尧帝、禹帝受过河图,多少年没有出过河图了,如今又显了,不是大喜,是什么?”
“哦?怎么回事?细细说来!”
武承嗣气喘吁吁地说:“有个叫唐同泰的人在洛水便捡到一块白石,上面写着:圣母临人,永昌帝业!”
太后立马明白了武承嗣的用意,“此石何在?”
“正在午门外候见!”
“快传!”武承嗣飞奔出大殿,不一会儿带着一个渔夫打扮的人进入大殿,来人手上捧着一块带字的白色鹅卵石。
来人跪拜过太后,太后让人将奇石捧到近前观看。
只见白色鹅卵石上果然呈现有八个暗红色的篆字:圣母临人永昌帝业。
武太后看着这几个字,一时心潮澎湃。
“此石如何得来?”
来人便将其如何被亮光所吸引,如何捧出这块奇石的过程一一说过。
武太后闻听之后,心生欢喜,立马封渔夫为五品游击将军,另赐钱十万贯重赏。
………………………………
第二十五章 武曌称帝
武太后不管这块鹅卵石的真假,她打定主意要好好利用这件事。 当然越多人知道越好。
于是她决定亲拜洛水,受宝图仪式。并封洛水之神为显圣候,洛水为“永昌洛水”
于是,全国上下对这件事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武太后的这一举动,让唐氏宗亲胆战心惊。眼看摄政多年的太后想要称帝。八月大唐琅琊王起兵反叛。武太后派重兵镇压。越王李贞、李规、裴守德等人兵败自刎,银屏郡主也投井身亡。
这些李氏宗族人的叛乱,提醒了武太后,她开始鼓励民众告密,同时任用了一批酷吏周兴、来俊臣等审查谋反案。
对于告密者,稍有苗头者即加官进爵。没有其事者也不惩罚。一时,全国上下以告密谋出身者,不计其数。
被告发的人一旦落入酷吏手中,面对种种酷刑,但求速死,不求苟活。这样一来,进入酷吏手中的人就没有不招供的。招供后也是死路一条,可总比生不如死的强。
在这样的血雨腥风中,李氏子孙斩杀殆尽,就连太后最疼爱的太平公主的丈夫薛绍也涉嫌谋反被饿死在牢中。
武太后想要民正言顺的当皇帝,还必须找出合法根据。
在男尊女卑的朝代,武太后也深受其害,她的母亲甚至没有为她取名字。如果她做了皇帝,名字将载入史册,武氏这个名字怎么可以呢?
可是现存的任何字都不能代表武太后,她就为自己生造了一个字“曌”。不是说女人主阴吗?我不仅有月亮,还有太阳,他们一同辉映在空中,泽被万民!
她记起自己在感业寺出家的时候,似乎在佛讲经典上看到过女主为王的记载。于是召薛怀义进宫,让其率领高僧查阅佛教经典,务必找出女主转轮的经文。
薛怀义领命之后,立即回寺中,着僧人夜以继日的翻阅佛经,终于被他们找到了《大方等大云经》。
经中第六卷明确的写有一个国王的女儿继承王位的故事,其中对这个女儿的描写简直和武太后一模一样。
看着这些经典中的传说,武太后兴奋不已,他命薛怀义、召高僧对经文旧译再进行新的诠释,然后颁布天下。
武太后敕两京及各州都要建寺珍藏《大云经》,并有高僧登坛讲解,开始了全国性的洗脑教育。
武太后一边紧锣密鼓地安排登基之事,心里却对太平公主有几分愧疚。于是把千金公主召进宫里商量为太平公主选驸马一事。
千金公主把武太后的那些武姓侄子们挨着个的说了一遍,最后觉得武攸暨最为匹配,可惜的是他早已有了婚配。
武太后想了想道:“朕下旨让他的妻子去你府上坐坐,你把她拉出去埋了算啦?!”
千金公主领命而去。
当武攸暨的夫人刘氏得知懿旨后,还纳闷地对武攸暨道:“我与千金公主素无交往,让我到她家去干什么?”
武攸暨道:“哎呀,太后懿旨敢不遵从?”说着催促着妻子赶紧去了。
等到天擦黑,武攸暨见妻子还未回来,就亲自到千金公主府上去接人,却被告知:妻子被太后的人接走。
武攸暨大惑不解道:“太后接她去作甚?”
千金公主拍拍他的肩膀道:“人既然去了太后那儿,你就不用再去烦恼了。我跟你说,如今你有件泼天的喜事临身呢?!”
武攸暨不解,千金公主大笑道:“太后她老人家见你忠厚,想将太平公主许配给你为妻!”
武攸暨大惊,浑身冷汗如雨,若果真如此,妻子刘氏只能是凶多吉少了。
武太后知道,她一天不称帝,妄图推翻她的人就不会停。可是她也不愿意仓皇登基。她在等,等大臣领着百姓劝进。大臣的官衔低还不行,百姓的人数少也不行,一次不行,两次也不行。
直到有一天武承嗣手执劝进表道:“陛下,昨日上午有凤凰飞临上阳宫,下午有数万赤雀云集朝堂。天降祥瑞,事不可违,望太后应运登基!”
武太后端坐在朝堂上,默然不语。
武承嗣一招手,文武百官全部跪下劝进。
良久,武太后才叹息道:“既然是天命不可违,朕就答应你们的请求吧?太史令,何日可登基?”
太史令答道:“新帝登基当在九月初九,此日登基,国运长久,乃大吉大利之兆!”
武太后道:“既然如此,登基大典就定在九月初九吧?”
武太后说完,只见嗣皇帝李旦跪下道:“请陛下赐儿臣武姓!”
武太后欣然答应。
天授二年正月,圣神皇帝武曌在万象神宫接受皇帝尊号。
九月初九日,则天门上人头攒动,卫士们四散把持住有些疯狂的人群,是啊,有谁见过女皇帝呢?当头戴通天冠,身穿皇帝服饰的武媚娘出现的时候,群情奋起、齐刷刷地跪在地上山呼万岁。
欢呼过后,主持典礼的宰相岑长倩宣读女皇诏令:
改国号为周,大赦天下;
加尊号曰圣神皇帝,降皇帝为皇嗣,赐武姓,皇太子为皇孙;
立武氏七庙于神都。追封
周文王曰始祖文皇帝,立武承嗣为魏王,武三思为梁王,其余武氏多人为王及长公主。
百官中最为兴奋的莫如最先领人劝进的傅游艺。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从正九品上的合宫主簿,升为正五品上的给事中,再拜为正四品上的鸾台侍郎,后来又加为从三品的凤阁鸾台平章事,连升了八级。真可谓是官运亨通。
圣神皇帝武曌为了能坐稳皇帝的位子,早就利用酷吏们诛杀了大部分的李唐宗室子弟。虽然此法镇压了他们的反意,可是也不知道枉杀了多少良民。
刘子兴是个禁军的小头目。
她的舅父家事博州的一个大户,表弟在刺史衙门任职。当初琅琊王谋反时,他毫不知情,不过在衙门中尽忠职守。
没想到丘神勣率大军入城后,不问青红皂白,将衙门中所有差役及城中稍有牵连者皆满门诛杀。
在那场大屠杀中,刘子兴舅父家十七口人连同在舅父家做客的刘子兴的弟弟全部斩杀。
刘子兴对杀人不眨眼的丘神勣恨之入骨,发誓要为舅父一家和弟弟报仇。
然而他以个小小的禁军头目,要对付位高权重的丘神勣,实在是以卵击石的事。
可是要对付丘神勣的不止他一人,还有当朝宰相狄仁杰。狄仁杰知道要对付他们除了告其谋反,别无他法。便让人唆使刘子兴状告丘神勣谋反。
将丘神勣抓入牢中后,又遣人偷偷告诉丘神勣,乃周兴告其谋反,丘神勣大怒之下,反口供出周兴与他乃共犯。
圣神皇帝一听愣了,周兴是有名的酷吏,如今他有谋反嫌疑,该派什么人去审问他呢?思前想后,决定派酷吏新秀来俊臣审之。
而周兴此时还被蒙在鼓里,来俊臣也不声张,只约他家中小酌。周兴欣然赴约。
两人边喝边聊,甚是轻松愉快。席间,来俊臣问道:“如今我手里抓了头犟驴,什么大刑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