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工业霸主德意志-第1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晌鹿谔概凶郎系闹匾锫搿
在处理英国、法国、苏维埃、挪威等国的外交事务时,同样如此,德国会极力将“咄咄逼人”的形像遮掩起来,保持一副彬彬有礼的样子,这是法国想学也学不到的本事。
意大利问题最终能圆满结束,就是埃里克政府的强大外交策略结出的硕果,大英帝国纵使有丘吉尔这样强势的海军大臣,也无法单独改变整个内阁对英德关系的重视。
毕竟英国需要德国帮助自己压制法国,顶住苏维埃。这是被利用,也是被重视,只要有利于自己,埃里克不觉得丢了面子。
说到底,英国并不是惧怕苏维埃,而是惧怕其倡导的政治思想,产业劳工夺权的做法使得英国王室惊慌失措,无论权臣还是巨商,都无法接受,排斥和打压势在必然。
法国同样强力抵制苏联,两国在意识形态上的矛盾并非是纸面上看起来那么淡漠,而是切切实实的两个层面上的权利之争。不同于英国的是,法国没有个人权益的得失,只有资本世界的自我保护和信仰上的抵触。
许多像埃里克这样的“后人”非常无法理解一战后的苏维埃为何会被西方世界所隔绝,甚至妖魔化,并非是因为这个政权崛起于已故“欧洲警察”的身躯之上,而是其特有的政体感染力能快速整合社会底层民众,并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像汹涌的潮水,像燃烧的烈火,无情地吞食着旧有的体制。
有了这个本就可怕的庞大身躯,加上高明的领导和比之前更好的执政效率以及一呼百应的号召力,让人惧怕就变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
劳合乔治首相终于获得了拔打越洋电话的机会,对方是德意志联邦国家总统。听完埃里克的问候与军事方面的看法,劳合乔治笑着说:“总统先生的见解非常独特啊,以至于让周边国家都无法赶上贵国的节拍,不过,这并没有让本人感到意外。”
“首相先生客气了,德国历来重视与贵国的友谊,本着互利共赢的目标,德国必须自己成长起来,不能拖了朋友的后腿,尤其是在北大西洋的利益方面,英国也需要有德国的有力配合,您说是吗?”埃里克不否认被劳合看穿了小心思,明人不说暗话,对待劳合乔治这样的资深领导人,埃里克只能坦白地说出自己的需要。
“恕在下直言,总统先生在贵国海军发展的问题上并没有完全考虑英国的难处,只顾自己发展,却将朋友放在炉子上烧烤,不知总统先生如何让这场闹剧收场啊?”劳合乔治笑着发问,预示着英国可以考虑给予一些让步,条件是德国立即给协约国一个书面陈情,或者是见好就收。
劳合乔治的做法明显是想把德**事失控的责任往外推。排水量超3500吨的驱逐舰,近20000吨位的巡洋舰,你战列舰要造大多?想再次掀起海军竞赛拖垮所有人吗?
英国已经背负不起了,战后经济虽然多亏德国的附带福利,英国接着这股东风已有好转,但不想再次浪费人力物力。如果德国不听英国的劝告,那就只能让国际社会共同施加压力了。
“很抱歉首相阁下,本人不认为这是一场闹剧,恰恰相反,德国想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所履行的也是国际义务。”埃里克并没有被劳合乔治所驳倒,反而一边振振有词一边发出反问:“澳大利亚被邻国欺负了,首相先生会致之不理吗?”
“当然不会总统先生,大英帝国的权威不能被挑衅,也无人可以动摇。”劳合乔治的政治立场是坚定的,特别是在澳大利亚本身已经开始梳理本家炉灶的时候,必须确保英国的威望。
埃里克笑了一下说道:“首相先生果然快人快语,说话也不藏着掖着,本人早就知道会是这样的答案。”然后非常轻松地说道:“同样的理由,土耳其正被强邻希腊入侵,德国一样不会袖手旁观。”
劳合乔治面对话筒,轻轻摇了摇头,其实他已经猜到埃里克会是这样的回答。
“希土战争确实已经影响了世界和平发展的初衷,但事出有因,作为邦交国,英国也责无旁贷,但不知总统先生想作为调停方还是准备选边站队?”劳合乔治的深层意思就是,这件事,我英国会插手,你德国该歇着就歇着,需要海军干的活,你一个陆权国家就别操心了,即使操心也只是瞎操心。
通话时间已经很长了,但两人似乎并没有办法说服对方,此时,埃里克不得不无事找事,尽量给劳合乔治添堵:“关于橡胶的原料问题,暹罗国一直没有给予德国满意的答复,这可是首相先生亲口承诺过事,本国的特使正眼巴巴地等候贵国从中周旋,不知首相先生是否还记得此事。而就在前不久,又出现日本陆军军官公然殴打我驻暹罗国大使一事,国际舆论极大,贵国也没有正式出面处理,为此,德国上下予以强烈遣责与愤慨!这两件大事,希望首相先生能出于朋友的考虑,公平对待。”
埃里克再次体现自己没有咄咄逼人,也没有让劳合为难的意思,实际上,德国海军的发展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更是保障国家利益的必然,只是动静太大,以至于英国海军部丘吉尔先生都在叫嚣,如果英国再不做出反应,德国的军队就会横渡英吉利海峡、打到大不列颠本土。
丘吉尔的说法肯定不靠谱,就目前而言,英国仍然是天下无敌的海上强国,如果说德国的海军可以登陆英国本土,那么,这支舰队无疑是吹出来的,至少现在是这样的。英国本土舰队并不固定,需要处理全球殖民地的危机事件,但同时也会尽力保持在百万吨级别左右的力量,对英伦三岛实施防卫。
如此庞大吨位的海军,德国二十年都未必能达到这一境界。就算钱不是问题,船厂、船台都不是问题,但是,舰船指挥员、基层官兵和支撑各种技术的士官,都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和训练,新型舰艇的设计周期、建造周期、下水舾装、海试、回厂紧固等等,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并没有其他国家说的那么惊悚。
劳合乔治担心的不是德国一口气把自己吃撑,换言之,那是别人的事情,他担心的是因此引发世界新一轮海军军备竞赛,英国的摊子铺得太大,无暇顾及,因此,正努力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
“英国在总吨位上再让百分之五。”劳合乔治闭着眼睛“痛苦”地说道:“条件是德国需要分出一半以上的海军力量到地中海,协助英国皇家海军维护该水域的平静。”
这是英国的底线,尽力保证英国本土周围的海军力量达到绝对优势。
“首相先生未免小器,干脆,德国海军发展为英国皇家海军总量的百分之六十,可以吗?本人同意将本土百分之四十的海军部署在地中海,但50的补给由英国支付。”埃里克同样也提出了要求,双方再次陷入短暂的僵局。
通过一番小小争论,劳合乔治勉强让步,双方最终口头敲定德国海军总吨位不超过英国庞大舰队的百分之六十,德国将百分之六十的军舰部署在地中海,英国承担40的补给任务。自此,英国再次因为自己的私利,有条件地结束了这次英德跨洋外交电话谈判。
劳合乔治以胜利者的姿态放下话筒,第二天便在唐人街10号向伦敦各界宣布了这次关键性的谈判内容。然而,英国海军部与内阁却因此陷入了口角之争。
………………………………
第260章 德国势力圈(感谢开心雄军的打赏)
劳合・乔治的胜利姿态立即引发了法国的高度关注。最新章节搜索笔趣里biquli
被埃里克冷漠拒见法国大使只得气急败坏的将消息传回到法国,换来的是再一次奚落。
英国与德国秘密协商的《英德海军条约第二次修正方案》根本瞒不住所有人,法国立即收到了风声,这种排斥法国,并且有针对性的部署让他们很是愤慨却束手无策。
没有料到德国如此迅速的开始第一轮海军扩充动作的英国汲取了教训,明言限制了德国的总吨位和英国本土周围的海军力量,这对英国是有利的,对法国,那是灾难性的消息。
法国南部面朝地中海,德国在此大规模部署军舰势必要牵制法国更多的海军力量。本就缺钱的法国正在开始筹备法德边境防御要塞的事情,立即因为海军的诉求陷入被动。
缺钱,法国维持的大规模陆军是为了防止德国的陆地进攻,有了上次的教训,这次的部署被迫蔓延了整个法国东部,确保没有死角。
在法德边境,更是防守重点,永固防御工事被提上最优先级。而德国大肆发展海军,又给法国增添了新的麻烦,上千公里的海岸线不可能再和陆地一样无死角的部署。毕竟德国同时也在地中海有了军事基地和出海口。
仇德情绪再次高涨,军政两界如临大敌。原本还想干涉德国驱使匈牙利进攻罗马尼亚一事的法国高层一致闭口不谈,德国陆军虽然开始裁军,但法国仍旧不敢保证削弱数量的德国陆军会在质量上降低要求和标准。
既然是打不过,那就只能谈判了。英国的成功给法国打开了一扇透明的窗户,那就是让步换取时间。
让吨位已然毫无意义,法国的海军让利做不到英德那样的标准,那自然只能从陆军着手。只是德国陆军已经开始裁军,这个时候跑上门说自己也裁军显得毫无诚意,更会被耻笑。
思来想去,终于有了一个透明方案。为何说是透明呢?因为法国干涉匈罗战争已经是半公开的事情,透明化。如果法国能够在罗马尼亚的事情上让步,退出支持希腊的一系列活动,或许能够让德国也同样让步。
想法终究是想法,想要落到实处,需要面对现实。
法国高层对德看法立即分为两派,以总统亚历山大・米勒兰和普安卡雷为总理的政权反对向德国献媚,指责那些妄图“修复”法德两国关系的资本家是苏维埃的走狗。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法国自家也是有本难念的经,贫苦的老公大众不满政府苛捐杂税和极差的工作环境、待遇多次组织“联盟”对抗。
政府也会见招拆招,一边安抚,一边夸夸其谈,暗地里却开始收买关键人物让内部出现裂痕,于是每次的联合都成了泡沫。
法国这种做法并非是独此一家,德国、英国、美国等无不是这样的行家,阶级斗争是个永恒的话题,想要平衡两者利益达到“绝对公平”是个自相矛盾的说法。面多加水,水多加面,和不下去,“散伙”重来。然后往复下去,直到更高等级的威胁出现,才会凝成一根绳。
法国政界因为对德态度快速分裂成两派,奈何总统和总理都很强硬,不得已,法德对话成了空谈。
3月22日,柏林的继续召开德国第一轮海军扩充计划,正如大家所猜测的那样,德国海军真的拿出了万吨起步的巡洋舰建造计划,要求设计方不受局限的开始提交方案。
在海军提出了建造要求后,紧接着是土耳其这个盟国的海军扩充计划。不同德国的三型驱逐舰建造标准一样,12艘驱逐舰的订单德国海军要去9艘。
仅剩3艘留给土耳其,没有德国的这种古怪要求,土耳其要的是全面手,而不是某种能力的突出化。因此在z…21的方案上,整体性能被均衡了一下,加装船舷两侧各一具450毫米四联装鱼雷发射管,由于地方实在太窄,又不得已移至中线布局。原本的五座炮塔被削减至三座。
本着能省就省的原则,不莱梅威塞尔提出了z…21d计划,汉堡福尔肯提出了z…21e计划,但泽凯撒大帝造船厂提出了z…21f计划。
勃劳希契一直纠结三种方案里哪种更适合土耳其,无奈找到了埃里克。换来的是一顿批评教育和指点,直接拿着去问土耳其的军事代表不就解决了吗?
勃劳希契果真直接拿着原图纸就找到了土耳其驻德军事代表,没有他预料的纠结,大气的土耳其直接全盘接受,并且要求各造两艘。
疑惑不解的勃劳希契还是忍不住带着这个消息找到了埃里克。
“你这是当局者迷,若你是土耳其军事代表或者是凯末尔也不会纠结。”埃里克笑着解释道。
“为何?连我们自己都还在设计之中,土耳其不怕钱白花了吗?”勃劳希契的担忧很有道理,一个生产厂家都没有造出来的东西下6艘的订单确实有些令人费解。
“他们当然也会担心这笔钱会投资失败,但是土耳其不下单,连投资的机会都不会有。”埃里克老气横秋的解释道。
勃劳希契仔细回味埃里克刚刚说过的话,很快就领悟了其中的含义。土耳其想要发展海军就离不开造船这件事,而能够帮土耳其造船的厂家不少,可一一排除后就仅剩德国一家了。
英国是首先排除的,奥斯曼帝国参战就是因为英国扣押奥斯曼的军舰。
法国和德国是敌对关系,买盟友死敌家的东西,凯末尔脑子没坏,这种蠢事自然不会做。
意大利,同法国一样,刚刚和德国打完,根本不在考虑范围。
美国,两国关系并不紧密,土耳其在德国的势力范围中心,接触美国的机会不多。而且实在是太远了,地缘政治倾向不及德国。
日本也是同样的道理,何况因为暹罗勾结日本殴打德国大使也产生了外交纠纷。
土耳其能指望的就德国一家,何况德国凭一己之力横扫欧洲逼和的战力也是土耳其望尘莫及的。
日德兰海战德国公海舰队以寡击众取得优于对手的战绩也让土耳其放心工艺水准。
说到底,埃里克制定的外交策略,让身处德国势力圈的土耳其所能有的选择几乎是单项的。
埃里克想要打造的中欧同盟阵营已经初具成效,北欧、中欧、西亚已然鲜明的靠拢德国,他要做的就是在不破坏英德―德美―苏德三个势力交汇点的情况下一一整合。
………………………………
第261章 南斯拉夫并德危机
柏林国会大厦3月25日这天迎来了几位特殊的客人,他们的特殊之处在于既是联邦党成员,却又非德国本土党派。
奥匈帝国的解散给巴尔干地区的各民族阵线带来“重建辉煌”的信心,野心家们没有错过这个可以崭露头角的大好机会,纷纷树起大旗、积草屯粮、招兵买马,准备大干一场。蛇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互不买账的利益团体一盘散沙,只管抢占山头,各自为王,却置国计民生于不顾,让半岛沦为了一战后的遗弊。
从1919春年至1920年底,德意志联邦这段时间的主要精力是忙于国内经济复苏,英国和法国也在忙着舔舐自己的伤口。在美国人忙着数钱的时候,意大利反倒是趁机雄起了一把,在巴尔干半岛称王称霸、攻城掠地,只是效果非常微弱,直到德意战争爆发后,才被德军牵制,克罗地亚和罗马尼亚等国毫不留情地赶出了巴尔干半岛。
混乱的巴尔干半岛是可怜的,也是可爱的,这是埃里克上任后对巴尔干半岛在1920年爆发的一系列吞并,反吞并,独立,反独立大大小小几十场战争的生动描绘。
可怜的是渴望和平而又迎来一次次浩劫的底层劳苦大众,可爱的是这样的混乱局面适宜于德国的插手,整合。
1921年3月25日,柏林国会大厦门口庄严肃穆,红色地毯上,施特雷泽曼首次借用国民警卫部队作为仪仗队,亲自带领内阁所有在家的成员迎接到来的几位联邦国际代表成员,他们分别是克罗地亚联邦党主席,斯洛文尼亚联邦党主席,波斯尼亚联邦党主席,黑塞哥维那联邦党主席,阿尔巴尼亚联邦党内阁总理,以及刚刚脱离塞尔维亚的门的内哥罗联邦党内阁总理,他们的到来不是例行访问,而是手持国家印信,相约并入德国版图。
这种摒弃国家主权以求保全的做法,听起来非常荒唐,实则是巴尔干半岛各国不得已而为之之举,是很常见的国家行为。英、法等国舔舐伤口的时候,德国趁机加大了在巴尔干的政治、军事、经济干预,并因此获得了巴尔干半岛各国的一致认可。
被重新合并的奥地利已有前车之鉴,势均力敌的分裂势力开始同时接受德意志联邦的领导,这对贫苦阶层来说无疑是个福音。与此同时,并入德国获得自治权的波兰各民族也告别了动乱的年代,同样也找到了自己的归属。
德意志联邦军队的强大在德意战争的炮火中再次展露无遗。
塞尔维亚险象环生,匈牙利和罗马尼亚战火逐渐升级,在这种情况之下,各国回头再看看自身需要面对的糟糕局面,要么内部撕裂,要么外有强邻,的确不如暂且躲在德国这只大鹏的翼下安全多了。
就在世界即将趋于平静之际,南部的希腊野心勃勃,仗着有英、法两国撑腰,突然趁机向奥斯曼帝国发动进攻,意图趁乱抢占奥斯曼帝国的遗产,欧洲南部进行的地缘政治斗争,还远远没有看到尽头。
英、德两国3月20日的海军秘密条约被法国有心散播之后,换来的不是对两者的憎恶与指责,大家看到的是英国默认了德国在地中海的势力划分,一个强大的德国正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四海归心。
北部的丹麦,因为存在父子血缘关系,倾向德国的理由已经无需赘述。挪威的立足点是寻找大国平衡,在能否获得领土完整的疑虑中左右摇摆。此时,瑞典时刻紧盯着东面的大毛熊,并且想找机会从芬兰人的身上找回民族的优越感。
在德国西北部,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瑞士等国再次表明了自己的中立态度。在列强林立的夹缝中,拥有一小块平静的国土,真是一种奢侈。
在欧陆的东部,苏联迫于自身的发展需求,仅仅保住了西方的最后一个隔离区波兰东部地区,虽然若即若离,但总比直接面对西方诸候要安全多了。此时,苏联不愿意过多插手巴尔干地区事务,因为刚刚到手的伊朗和阿富汗已经足够自己慢慢消化的了。
从地图上看来,巴尔干已被德国想尽办法与其他主要势力圈隔绝。虚弱的小国在无法独立抵御强敌时,想到的当然就是先找一根粗壮的大腿抱紧。环顾四周,德国是第一选择,也是唯的选择。
在埃里克的外交策略下,这种选择被赋予了一个附加条件,这个附加条件其实非常简单,那就是并入德意志联邦的版图,成为德意志联邦的属国。其好处确实也不少,拥有高度民族自治,享有自由发展权,说直白点,合并总比被武力吞并强。这也是斯拉夫地区小国的想法。
施特雷泽曼总理今天的兴致非常高,执政快满一届的时候再次迎来联邦国家的强大与鼎盛,这在他的政治生涯中无疑将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欢迎仪式上,各国代表同样兴高采烈,大有宾至如归之感,施特雷泽曼总理也尽可能发挥自己的外交潜力,极尽所能地招待各路宾朋,规格之高完全是欢迎国宾的礼仪。不知道法国大使看见这一幕后会作何感想,毕竟泱泱**国,临门而被拒,反不如这些弹丸小国,在列强林立中求生存,却被奉若上宾。
现在,施特雷泽曼总理也遇到了新的问题,在他看来,真是麻烦透顶。面对那些刚刚并入德国版图的小国,怎么投票选举是必须解决的当务之急。在联邦宪法里,任何国家、地区提出相关请求后,首先需要外交部代表宗主国正式接触或受理,认真商讨并确立双方即将发生的关系变化和职责义务。
商讨完毕后,内阁需要根据外交部提交的报告,以投票的方式进行表决通过,再拟成正式议题文本交由国会主席审批。国会当值主席在确保双方均已了解自己所需要担负的责任和义务后,以法律形式排除议案风险,召开专项会议将议案作为正式文件公布,然后进行德意志联邦国家各邦代表投票。
各个环节都必须非常严谨,神圣,公平,公正,公开,连埃里克这样具有极其影响力的总统都无法把每个环节做到准确无误。他所能做的仅仅是提前预审,排除容易解决的问题,然后交由内阁实施他的决策,并确保投票在没有任何外因影响下进行。
根据各帮总人口或国民生产总值不同,每个邦国的表决人数也不一样,每年都会存在变化,总票数永远保持1000票,因为国会大厦大会议厅仅设1000个联邦议席,分属全国各邦各党派,其中联邦党占据了绝大多数席位。
以德国西北部工业区的邦国汉诺威和德国东部挨近罗马尼亚的斯坦尼斯拉沃夫州,前者在1920年贡献了全国生产总值的5,后者不足为千分之一。
汉诺威拥有议会50个席位,斯坦尼斯拉沃夫州会和同样无法取得最低1个席位的邦国进行竞争,取得得票数最高者为胜出,赢得这1个席位。其他不足一个席位份额的邦国,同样与其他邦国竞争,直到议会席位总计为1000为止。所以并入德意志联邦并不代表一定拥有议会席位,一切都要以经济实力说话。为了牟取政治资本,各邦国也会不遗余力地发展本地经济,好在未来的投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