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工业霸主德意志-第1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歌声雄壮有力,令人热血沸腾,国防军士兵们唱着嘹亮的军歌,踏着整齐的步伐穿过候车厅。在旅客们面前走过时,他们的长官还向大家做了一个“抱歉”的手式。
“他们是国防军装甲部队!”人们立刻通过歌词知道了这支部队的属性。
“杰米内,这就是德国的坦克兵,看起来还不错。”不是很懂军事的中年男子朝身边的同伴说。因为他一直以工程师的身份参与设计法国的战斗机,所以没有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叫杰米内的同伴同样也是一名飞机制造工程师,但更是一名战斗机飞行员,通过自己多年的飞行经验,他曾多次提出过改进现役飞机的合理方案,后来更是自己动手设计了部份零配件,被阿迪尔引荐给了法国一家知名战斗机制造公司,从此两人在一起工作,并结下了兄弟般的友情。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法国政府财政高度赤贫,并欠下了巨额国债,为了偿还大量债务,当局在国内加大了对企业的税征力度,迫使企业为了保证利润而大肆压榨劳工血汗,一时间,国内反对声浪此起彼伏,时局动荡不安,杰米内所在的工厂也没有幸免,为此,他曾多次发出反对政府残酷剥削劳工的声音。
因为杰米内在产业工人界是颇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他的言论有着极大的鼓动作用,不久,当局下令要将他逮捕下狱。
阿迪尔第一个得知了这个坏消息,两人费尽周折,吃尽苦头,终于逃脱了军警的大搜捕。
可是,这样一来两人就再也没有办法继续留在法国了。只好想办法偷渡到了德国境内,并商量一同去柏林寻找杰米内的老师,也就是飞机设计师卡米罗卡斯提里奥尼,当今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厂的董事长。
“这身军装我从来没见过,不敢确定是不是装甲兵。”杰米内仔细看了一下从面前经过的国防军士兵的着装。从头盔到脚上穿的鞋子遍身都枯枝败叶般的迷彩,而且背包上的武器也非常特别。
“很抱歉阿迪尔,这样的部队或许真的很奇怪,全新的武器,全新的军装,还有这首军歌,我也是第一次遇上。”杰米内实在找不到一丝一毫一战时期的德军影子,摇了摇头无可奈何地说。
不过,杰米内同时还发现德军指挥官腰间的手枪都不是他曾经熟悉的鲁格造,型体完全不同,比以前的要小巧而精致,更不是以前的木盒子枪套,全都换成了优质皮套。
………………………………
第265章 1920型第1装甲师
“看样子,你们俩是钻树林来的吧?”就在杰米和阿迪尔进行种种猜测的时候,身后的一个老头嘻嘻笑着说话了。
“钻树林”是德国人对法国偷渡客的贬称。按柏林和谈条款要求,埃里克没有在梅斯屯驻一兵一卒,所以,一直以来,这里仅有德、法两国警察共同维护治安,因此,这里便成为了偷渡者过境的理想之地,偷渡行为极其猖獗。
“钻树林”的行为之所以频繁出现在德、法边境,这一奇怪的现象源自于法国当局的经济策略。战争结束后,许多在法国有过激进言论或被政府残酷压迫的劳工为了逃避当局抓捕,最后只得冒险穿过梅斯南部的丛林,逃到陌生的德国寻求庇护。因此,“钻树林”便成了这里的一种奇怪现象。
杰米内听到“钻树林”的称谓并没有什么不适,本来就是钻树林过来的嘛,老头子也没有说错。倒是阿迪尔,三十多岁的人,工程师出身,没想也沦落成了偷渡客。面对陌生的德国,尤其是面对德国人的嘲笑,他感觉非常难堪。
“老先生,你知道这是什么部队吗?”杰米内毫无顾忌的问道。
“小子,看你们俩这样子应该也是有身份的人,我也就不举报你们了,不过,德**队的事,你们最好还是不要打听。”老人没有直接回答杰米内的提问。在老人看来,没有举报他们偷渡就是非常仁慈了,还想让自己泄露“国家机密”,门都没有。
“实不相瞒,我和身边这位先生确实是从法国逃难过来的,不过,我们与别的偷渡者完全不是一回事。”杰米内发现眼前这位老人的警惕性非常高,连忙解释。
老人不动声色,不置可否,杰米内只好继续告诉他说:“我曾经是法国空军现役飞行员,杰米内皮雷斯是我的名字。这位是法国斯帕德公司非常著名的飞机设计师。叫……”
阿迪斯没等杰米内说完,立即礼貌地伸出手来自报家门:“阿迪尔卡巴耶。”
老人的眉头这才慢慢舒展开来,似乎也相信了杰米内的话。
接着,杰米内向老人详细解释了两人逃亡的原因,老人终于听明白了,态度比刚才好了许多,他指了指已经快要离开大厅的部队说:“我和你们一样,也是第一次见到穿着这种军装的士兵,但他们肯定是国防军装甲师的,至于属于哪个部队,那就不太清楚了。”
“他们的服装很独特,伪装性非常好!”杰米内赞叹说。
“年轻人果然是当过兵的,能说到点子上。不过,这种军装确实很不错,咱们的总统不愧是将军出身,士兵的军装也考虑到了隐蔽性和实用性。”老人微笑着说,然后不无自豪地告诉杰米内和阿迪尔:“武器方面我倒是知道一点点,我儿子就是从部队退伍回来的,他曾对我说过部队正在换装一种20的步枪,1个弹夹10发子弹,半自动的……”
老人显然是个内行,看来也应该有过军伍的经历,杰米内喜欢听别人高谈阔论,也非常佩服这位老人的表达能力。这时,窗外再次传来的刺耳的机车刹车声,不多时,同样唱着军歌的部队、纪律严明地从乘客们眼前经过。
老人略为激动地指着眼前的队伍说道:“这就是咱们德国的坦克兵!我在法兰克福坦克训练基地见过,那地方非常大,遍地都是坦克,部队对外开放,欢迎普通民众保持安全距离观看。”
黑色的夹克军装,头上也戴着黑色船型坦克兵帽,衣服左侧的领口处有一枚别上去的铁质三号坦克兵造型领花和兵牌。
只有国防部和坦克兵才知道这枚兵牌的后面刻着他们的名字、血型和部队番号的缩写。
杰米内也发现了这支部队确实符合坦克兵的装束,于是问道:“那刚开始经过的部队又是怎么回事呢?
老人这才带着肯定的口气说:“应该就是尊敬的埃里克艾德里安总统先生最为器重的突击队了,而且是一支专门配合坦克进攻的步兵突击队。”
突击队是一战时期逐渐风靡起来的一种小型作战形式,人数可多可少,但大都是出类拔萃的尖兵。
德国非常注重这方面的人才培养,并在战斗部队中迅速发展壮大。在埃里克的指导下,这支部队冲锋在前,神出鬼没,战斗意志十分顽强。
作为可以直插敌人心脏的尖刀,这支部队的训练极其严酷,普通人无法完成所有的训练科目。德意志联邦空军发展壮大后,埃里克曾经让自己的亲信培养过一支队伍庞大的伞降部队,这其实就是突击队中的一部份。
对于伞兵,德国对外非常低调,媒介也从未涉及过这方面的报道,其原因就是这支部队有着难以想象的神秘性。
目前而言,部分被选中特训的突击队员个个都是多面手,可以从天而降,也可以下海潜水,钻山林、越沟壑、格斗、擒拿、狙击和抗打击等等,无所不能。
同时,突击队员还必须掌握各种器械、武器装备、飞机、坦克和其他技术类的技能,甚至还能掌握好几个国家的语言。毕竟这是一支能够为大部队发动攻势之前、影响战局的尖刀,因此,他的神秘性自然就可想而知了。
一战时期,德军在东线与沙俄军队的对峙中,每遇险阻,这支部队便会悄悄潜出,并在关键时刻出现在敌方的前沿指挥部和首脑机关,从事鲜为人知的斩首行动。
西线战场也是一样,在与协约国交战中,突击队以其惊人的战绩在陆军中获得了至高无上的荣耀,并在历次训练和反渗透战斗中占有了重要的一席地位。
以精兵中的精锐著称的突击队,有相当一部份部署在装甲师行列中,以配合坦克攻坚作战,等于给一只铁拳戴上了剑刺虎指,更是给猛虎添上了坚硬的翅膀。
这次前往法国边境的部队仅有两个集团军,就因为有了一支这样的铁军在其中,内阁和埃里克总统对西线战事更加放心。
这时,那位又矮又胖、满脸横肉的安保员摇摇晃晃地走进了候车大厅:“好了!先生们、女士们,非常抱歉,这都是这该死的战争给闹的,不过还算幸运,去柏林的乘客,请带好你们的行李物品到月台剪票上车!”
生活还得继续,只要战争没有真正的爆发,一切都得照常。
………………………………
第266章 被玩坏的三号坦克
新的作战环境下,埃里克决定对装甲部队进行大规模调整,第1装甲师首当其冲进行重组、改编,501坦克营和502坦克营也被规划到这一级别中,重新规划为第111坦克营和第112坦克营。
整个装甲师被规划为四个级别或单位,师以下为坦克旅,约3000人摩托化步兵旅约3200人,机械化炮兵团,约1200人另外就是后勤体系。四个单位可以分化组合,在战斗中采取不同的打击方式对敌方阵地或营区进行无死角覆盖,最后出击的摩托化步兵旅对战场实施清场。
坦克旅下辖2个坦克团,共有各型作战坦克约300多辆。坦克团下辖23个坦克营,每个营配备各型作战坦克70到80辆不等。战时能够独立完成攻坚和掩饰步兵突击队的任务。
装甲师之下共有两个独立作战指挥机构,即营指挥部和连指挥所,其中连部为最基层指挥机关,拥有独立作战能力,战时以小规模穿插,突破敌方防御体系,起到策应大部队整体改变战场形势的作用。
连指挥所由1个装甲车侦察排、1个摩托化通讯排、1辆三号指挥型坦克以及10辆三号坦克组成坦克突击队排。
但是,问题也来了,因为德国骤然组建的装甲师、且增加了各单位坦克的配额,导致与外售订单相冲突,虽然建制完整,但一直没有满编。生产跟不,外销型三号坦克占用大量的产能。
目前,每个营下辖的作战单元分为轻型坦克连和中型坦克连,碍于四号坦克还只是停留在纸面,离试验型,测试等,最后正式投入生产还有一段时间。
即使四号坦克下线,德国目前也只能给外售订单让路。而二号坦克也因为过时进入新兵营作为新兵训练。
这样一来,目前仅有三号坦克一力支撑国防建设,其中三号型和型被划入轻型坦克连,型和型被划入中型坦克营。
型和型均是50毫米36倍径的坦克炮,型为50毫米39倍径的坦克炮,仅有型装备了一门75毫米36倍径坦克炮。
36倍径的75毫米坦克炮让三号坦克失去了本该拥有的机动性,为了保证射击的稳定性,设计方有意限制了车速,所以,也只能算滥竽充数地划入中型坦克。
由于型坦克的烂性能立即被叫停,所以中型坦克连虽然建制完整,但坦克的配置同样没有满编。
三号原型坦克因为性能和设计过时,被曼施坦因拿走了一部分,分别改成了一种代替装甲车给步兵旅提供直接火炮支援的新型坦克,装备的是一门75毫米24倍径榴弹炮。这种型号在交付部队后,定型为三号型,为此,曼施坦因赋予了他一个新名称,突击炮,与突击队相得益彰。
型坦克的问世源自于德国的宿敌法国,在一战中匆忙研制的2超重型坦克,虽然隆美尔当时也在前线,却没有直接与之交手的机会。
但是,隆美尔的心里非常清楚,以三号坦克现役的50毫米坦克炮,对它对还够不成有效的杀伤。于是,投机取巧地为三号型坦克改装了一门更大口径的75毫米36倍径的坦克炮。这种小身板扛大炮的畸形产物被命名为三号坦克型。
三号坦克的小身板骤然压如此庞大的重型火炮,立即表现出不适症状,速度也提不起来,遇到陡坡或下坡时,极容易发生翻车。
曼施坦因清楚这个问题,实际厂家也同时感觉强行加装大型火炮后,三号坦克的稳定性发生了重大改变,这种改变会影响其冲锋陷阵的性能,但现在还没有别的办法可以取代。
曼施坦因考虑到这种坦克的效率实在太低,作为埃里克安排在国防军的装甲武器总监,不得不立即喊停了型坦克的生产,通过反复验证后,决定考虑在更大的平台四号坦克的基础研制一种专门用来反制敌方重型坦克的型号,以弥补型坦克平台太小的缺陷。
于是还未问世的四号坦克原型,再次增补了几个附加方案,除此之外,曼施坦因没有别的办法,只得屈服于仅有四号原型无法满足“全能”的情况下,暂时让步。
本着物尽其用的原则,三号原型坦克在改装成三号突击炮后。
剩下的拆去一部分层炮塔,留下完整的底盘,并在面安装了莱茵金属公司生产的sfh105型榴弹炮。
这种专为坦克设计的轻型榴弹炮搭配置了一套自动装填系统,富余的空间和几乎等于没有遮蔽的层,仅用6毫米的铁皮包裹着下半部分。车载32枚炮弹,其中12枚在车内空间不够的情况下被悬挂在车位后方伸出的一截半米金属盒内,可以让车体保持重心平衡。
基本等于没有装甲的这种改进型装备,在部队服役后定型为三号型。所以第1装甲师才有一个被赋予“机械”二字的炮兵团,整个炮团全部配有机械化拖带装置,形成独立的武装部队,为前线大部队提供了快速、跨射的火力支援,也为压制敌方火力创造了条件。
第1装甲师的成军离不开多次的实战经验,一战时的坦克部队缺乏有效的互相增援机制,在与意大利的战争中,坦克部队曾经遭受了一次重大打击。
血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曼施坦因、隆美尔、古德里安三人总结经验教训,重新规划,在国防军裁军重组和获得超限国防预算经费的同时,陆军主战装备也获得了丰厚的资金支持。
但是,三位将领的作战理念各不相同,古德里安更加崇尚以轻型坦克为核心、空军掩护、迅速对敌切割包围、然后逐个击破的快速作战思想。他认为只有空地立体支援,快速对敌打击,才最有可能攻其不备、主动灵活,随时改变战场形势。埃里克详细阅读了这份报告,也非常欣赏古德里安的见解。
在对古德里安这份报告的批复中,埃里克毫不犹豫地写了“闪电战术”这个新名词,于是闪电古德里安的名头被传开了。
隆美尔的思路同样也是以速度取胜,却和古德里安有不同之处,有过和武装运输车同时作战经验的他,看中了突击队的能力,倾向于二者相结合的组合重拳模式,以雷霆之势瞬间瘫痪敌方守备力量,迫使对方在无力反击的情况下缴械。与古德里安相似的地方就是对空军协同作战做了要求,而且都属于运动战、歼灭战。
埃里克看到这份报告后,同样非常感兴趣,又用“雷霆出击”做了批复,雷霆隆美尔的名头也开始传播。
埃里克用后世的眼光审阅了他们的报告,认为两位将领的思路都是对的,而且都属于快、准、狠的作战模式。古德里安的闪电战术是日后的常态化战术,迅雷不及掩耳的打击,可以瞬间运动至敌方核心,打乱敌方的整体部署,在战略战术值得全军认真研究。隆美尔的战术思想更多的是围绕已方集中优势火力、兵力,对敌重点目标实施突击,以坦克为活动掩体、步兵清场、空军协同掩护,做到一击必杀。
有了好的作战理论,并不等于部队的整体实力得到了提高,更主要的是装备的合理配置。要实现两位将领的作战思路,需要有庞大的预算支撑,说到底就是钱的问题。
目前,第1装甲师现有的配置,是曼施坦因综合了隆美尔和古德里安两人的意见之后实施的方案,但是,因为坦克的研制速度跟不部队的需求,也满足不了任何一种作战思路。同时,陆航的组建才刚刚开始,未来战争参杂了陆航这一体系后,战术也会大不相同,因此,各军兵种之间的磨合还有待时日。
因为庞大的国防预算都会用于刀刃,坦克的研制虽然也有一部份,但相比之下只是些毛毛雨,短时间内难以完善两位将军的战术理论。然而,此时的埃里克也没有钱,埃里克公司的钱无限制地用于改进火箭研究了,更何况公司正面临着国家对大托拉斯的打击。如果有钱的话,埃里克会单独为这两条理论打造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战术部队出来。
曼施坦因的全摩托化装甲师相比两人的方案就温和了许多,埃里克只能选择这种目前可以承担得起的方案,虽然过于常规化,但有限的财政支出只能先保留建制,日后慢慢实现目标。
尽管国内对于组建装甲师和将领们的战略、战术有不同的想法,但并不反对国防军逐步强大,促成了德国目前辉煌的军事成就,并让德意志联邦成为了世界装甲部队理念最为成熟的国家。
精简过后的国防军快速换装各式武器,大量的军费被超前开支,然而,埃里克也无能为力,该花的钱就必须得花,收到效果就行。
现在,德国每出售一台坦克都能赚回两台坦克的钱,只要验证演习打得漂亮,就不怕没有人买。三号注定是要被国内淘汰的型号,如果能发挥一下余热,赚取一些外汇,对德国财政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所以,埃里克也不怕在装备花钱。
从1919年初开始,德国国防军陆续装备的三号坦克就有七百余辆。
外销1766辆,虽然随着南斯拉夫诸国的并入,德取消了克罗地亚的55辆和希腊的224辆的订单。然而,可喜的是土耳其接手了希腊的订单数量,因此,仍旧同样也完成了1711辆的订单任务。
第1装甲师在四号理克正式服役前需要装备共计516辆三号各型坦克,外销的钱就足以装备6个1920年型装甲师,这笔帐划得来。只是可怜了三号坦克被国防军无休止地改装压榨潜能,差点被“玩坏”。
………………………………
第267章 第1航空军
3月26日,由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发起的伦敦四国恳谈促和会,上午11点在唐人街10号如期进行,意大利因为战后事宜太多,各部门正在疏理中,只能由常驻英国的意大利王室成员出席,倒是法国总理普安卡雷亲自出席了这次恳谈促和会。
四国代表都摆出一副积极促和的友善态度,气氛一度比想象的热烈,可是,由于各方对利益的诉求相距甚远,让现实变得相对残酷。
法国要求德国立即停止其吞并行为,并将已经纳入德意志联邦国家版图的南斯拉夫诸国从德国体系中驳离出来,由南斯拉夫诸国与塞尔维亚合并组成南斯拉夫王国,并由四国共同保证其永久独立自主和地区中立的地位。
对于法国的要求,德国外交部副部长拉特瑙毫无意外地严词拒绝了。虽然拉特瑙对埃里克本人以及埃里克所领导的联邦党并无好感,甚至抱怨埃里克以此次事件为由把他当枪使,他也不愿意违背国家利益而答应这样的条件。
否则,他和他的民主党就会被德意志各民族所唾弃,并被看成是德国的叛徒。拉特瑙的表态对法国现总理普安卡雷来说一点都不意外,他之所以提出这样的条件,本意就是想给德国出一道难题,争取法国更多的回旋余地。
意大利的王室成员代表接到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的委托后匆忙赶来参加会议,在这里,他只需支持法国的提案就行,至于战争赔款问题暂时仍然不合时宜。
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采取了附和法国的策略。英国想让大家就此罢兵,虽然在某种意义上并不反对法国提出的方案,但劳合乔治不想因此开战,否则就失去了这次恳谈促和会的初衷。
法国的要求给这次恳谈促和会设置了无形的障碍,导致这个四方平等交流的契机反而闹成了笑话。大家坐下来仅仅一个小时,拉特瑙便愤然离席,并立即回到他所下榻的酒店给远在德国柏林的埃里克总统拔打了电话,并将这次恳谈促和会的详细情况进行了汇报,甚至于没有顾忌他的电话是否已经被监听。
埃里克听完拉特瑙的汇报后,首先肯定了拉特瑙伦敦之行的意义,对这次远行艰辛进行了问候,然后批准他提前结束恳谈促和会回国。
3月26日上午12时,慕尼黑郊外的罗森海姆空军基地突然响起急促的警铃声,这是对所有当值战机进入战备状态的命令,不管是战斗人员还是地勤人员,都必须第一时间放下手头所有工作赶赴机场,此时,飞行中队指挥官已经以立正姿势站在停机坪等候所有战斗员们前来接受新的作战或训练任务。
日常的例行演习与今天的实际行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日常演习中,地勤人员保障飞机一切正常待飞,让飞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