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工业霸主德意志-第1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日常的例行演习与今天的实际行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日常演习中,地勤人员保障飞机一切正常待飞,让飞行员出场盘旋一圈即可,而现在却是立即拆卸打包野战维修设备,跟随地勤部队赶赴西线。

    罗森海姆空军基地是德国三大空军基地之一,在这里驻扎的是德军航空兵第1军,但仅有地勤和飞行员编制完整,而作战飞机仍旧没有替换完毕,福克三翼战斗机,容克公司的1型攻击机等老旧战机仍然在使用,信天翁双翼战斗机则都被改装成了双座教练机。

    德意志联邦空军的制空主力战机1目前仅仅只有4架在服役,10改进型飞机也只服役了38架,加起来总共42架。

    亨舍尔飞机厂为空军打造的hs20双翼俯冲轰炸机也才刚刚进入测试阶段,离服役还有相当长的时期。

    装备数量最多的要数最早进入空军服役的12架200型侦察机和32架220型轰炸机,以及配属给空降师的48架200大型运输机。

    突如其来的出战命令,让各指挥机构拿不出实用装备,空军司令部不得不从另外两个空军基地调派航空队紧急支援,于是,指挥系统一下子便乱了套。

    德意志联邦航空第1军匆忙备战,下午1点钟,第一批赶赴西线的42架战斗机才好不容易蓄势待发。还有12架200和32架220组成的转场飞机群,为了节省燃油,除无法拆卸的设备外,其他设备均已拆下,交付陆地转运,空机飞往斯特拉斯堡的临时野战机场。

    没有大量载荷的大型飞机,更容易在临时野战机场起降,国防军空军为了省钱,不得不在少飞、少载上面下功夫,可见德国对燃料的紧缺程度。

    地勤人员对飞机进行多次筛查、复查后,战斗机才分成三个大队陆续驶入两条起飞跑道和待转道,只等一声令下,便凌空起飞。

    第一个临时编队是荷枪实弹的14架10战斗机,由7个双机编队组成,起飞后环绕在即将起飞的转场编队周围负责警戒任务。

    第二个临时编队是没有满负荷搭载武器的24架10和4架1战斗机,不能满负荷搭载武器的理由同样是为了节省……

    第三个临时编队是大型运输机群。

    下午1点过5分,大型运输机群全部准备就绪,等候塔台指挥升空。长长的机群队伍井然有序地排列着,指挥员站在十五米高的塔台上看着密密麻麻的机群隆隆作响,不由得热血沸腾。

    “嗤嗤101已准备完毕,随时可以起飞,请塔台指示。”塔台的对讲机响起了请求起飞的口令。

    德国航空第1军司令威廉凯特尔随即对着话筒回复道:“可以起飞。”这时,编号101的200侦察机开始加速,因为没有多余负重,很快就将速度提升到起飞要求。飞行员稳稳当当地拉起机头,眨眼间,飞机象一支利箭,冲向蓝天,接着,在机场左前方偏转。

    第二架飞机收到塔台指令后,紧紧跟随,在101拉起机头的同时,也已经开始加速,一架接一架的飞机飞上蓝天,等到第三临时转场大队的飞机快要全部升空完毕时。

    第一临时战斗机编队才开始进入跑道,准备起飞。大型飞机群被安排在10战斗机前起飞,依次升空后,组成长航阵型朝着西方飞去。

    最后升空的10战斗机则成双成对地在大型运输机两翼伴飞,为大型运输机集群保驾护航。

    第二个转场战斗机群全部升空后,罗森海姆机场的所有留守工作人员皆以热烈的掌声欢送这些蓝天斗士。

    考虑到此时正是和平时期,爆发战争的可能性不大,而空军接到的命令只是转场,因此,大型运输机集群仅仅只用了14架战斗机护航。

    这都源于凯特尔生性谨慎,不想出现意外,实际上,凯特尔自己心中有数,时速463公里每小时的10战斗机护航,14架绰绰有余。

    前期乘坐火车到达斯特拉斯堡的第1装甲师工程连来不及休息,连夜赶工,在民用机场边的草坪基础上迅速扩建了两条临时跑道,并用与背景颜色分明的杂物摆放出500米航空标识,供罗森海姆基地的空军机群准确降落。

    第1装甲师指挥官曼施坦因接到第1航空局的飞机已经离开罗森海姆机场后,早早地带着本部军官在机场等候。

    下午3点的时候,曼施坦因将军接到侦察部队报告,一个大型飞机集群正在向斯特拉斯堡迅速靠近,机翼两侧的白边黑底十字架标识证明是德军军机的身份。

    不多时,天空中飞机集群的黑点出现在地面人员的视野中。

    身边的古德里安看着越来越近的飞机集群自嘲地说:“这就是罗森海姆空军基地的所有飞机吗?”

    听到这话,曼施坦因先是笑了一下,然后回复他说:“德国航空第1军目前正在服役的飞机、能派来的都来了。”

    “这也太少了,挺寒酸的。”古德里安表现得有些不悦,就像空军在敷衍他们一样。

    “这就不少了,应该说罗森海姆基地够慷慨的了,你看,这次来的都是新飞机,据说其中有一型飞机上面装备了10挺20机枪。”曼施坦因不是空军,不太清楚详情,但通过军情简报也大致了解到了10服役的一些情况。

    随着两人的谈话,机群在确定机场情况前在上空盘旋了一周,然后开始陆续降落,并滑行到停机坪。与在罗森海姆机场起飞不同的是,14架全副武装的10战斗机最后降落,期间一直滞留在空中保持警戒状态。

    最后入场的14架战斗机滑过跑道时,第1装甲师的军官们这才清晰地看到了配置10挺机枪的10。其中两挺机枪被布置在机头,微微露出一截凶神恶煞的枪管,双翼下也各布置了四挺机枪,同样露出了一截,只是不注意便看不到。

    之前质疑这些飞机太少的陆军军官们终于稍微得到了安慰,这么恐怖的火力,打消了所有人对飞机战斗力不够的疑虑。

    这次转场总指挥是空军上校里希特霍芬,作为中将身份的曼施坦因也不得不以平等地与这位贵族军官还是名人的他打交道。

    “上校先生,辛苦了。”曼施坦因客气的握着里希特霍芬的手说道。

    “应该的,将军接下来有什么安排?”里希特霍芬的提问让曼施坦因有些莫名其妙,因为空军和陆军不是一个指挥系统,他无权调动。

    “噢!抱歉,忘了说。”里希特霍芬尴尬的挠了挠头赶紧补充道:“凯特尔司令指示说可以让已经配备武器的战斗机先熟悉环境,接下来的具体安排,还是听陆军的。”最后一句话其实就是在问陆军想要空军去哪里得瑟。

    曼施坦因笑了笑,看来空军是想出风头、跟陆军抢活了。
………………………………

第268章 美国斡旋(感谢书荒迷虫的打赏,求收藏,求订阅)

    曼施坦因笑了笑,自己仅仅只是第1装甲师的总指挥,而且所有装备被大雪覆盖后隐藏起来了,只有等到埃里克总统一声令下的关键时刻才会突然出阵,在这时局还没有明朗化的情况下,还轮不到自己一个装甲师指挥员给空军派活干。

    然在下达让空军转场命令的同时,柏林的国防部命令就下到了斯特拉斯堡,陆军总司令龙德施泰特和空军总司令托特在紧急磋商后,决定让bf…10这种刚刚开始批量生产、服役的新型战斗机,在德、法两军对峙的防御前沿空域德国一侧大秀一把肌肉。

    既然空军提出了要求,陆军当然也有自己的条件,那就是这次“秀肌肉”行动的指挥权问题。

    实际上,作为先期到达斯特拉斯堡的陆军,无论是对当地的熟悉程度,还是德、法前沿的防御情况,甚至是两军级别的高低,陆军都毋容置疑是老大哥。

    果不其然,第1集团军司令弗里契在南锡的前线军团指挥部下达了这次行动的命令,并由第1装甲师总指挥曼施坦因将军现场指挥。

    刚刚在斯特拉斯堡机场休整一天的航空第1军飞行员听到这个消息,人人都非常振奋,尤其是曼施坦因宣读完弗里契司令的命令后,一些刚刚获得参战资格的新人更是欢欣鼓舞、跃跃欲试。

    从罗森海姆基地来到斯特拉斯堡,他们等待的就是以实战来验证自己的作战技能,更何况军人有军人的梦想,战斗号角吹响的时刻才是一名军人梦寐以求的时刻。

    然而,非常尴尬的是,航空第1军分成若干个功能性航空团后,由于一直没有足够的战斗机,导致德意志联邦空军目前还没有一个成型的战斗机大队。从罗森海姆基地飞过来的42架战斗机,其实是2个空训师、2个战斗机大队拼凑而来的。

    其中,里希特霍芬是第101战斗机大队总指挥,波尔克上校是第102战斗机大队的总指挥,殷麦曼是第11空训师的师长。这种奇怪的组合实在难为了凯特尔,因为他一直想让刚刚量产的先进战机和年轻的空军飞行员尽早亮相,以博得埃里克总统对联邦空军实力的认同,这才与总司令托特勉强想办法凑出来这42架飞机。

    弗里契的命令非常明确,选派优秀飞行员组成一个飞行编队,在南锡以西三十公里的德、法对峙阵地上空进行一次无公害飞行,侦查法军部署情况,并对执行这次任务的空军飞行员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可以多角度拍照,但严禁向法军阵地开火,遇到法军飞机升空或拦截时,不得做出主动挑衅的动作,完成侦察任务后必须立即安全返航。

    这个要求正是遵照执行了勃劳希契严格彻贯落实埃里克总统不开第一枪的命令,面对波诡云谲的世界危局,按照当前的国际惯例,埃里克曾反复强调,在所有外事活动中,德国要襟怀坦荡,绝对不能充当胡搅蛮缠的那一方。

    有了具体的行动命令和严格要求,眼下要做的就是在42架战机中挑选出这次任务的指挥官和战斗机编队,也就是一战时兴起的长机和僚机飞行员双机编队。

    第11空训师的飞机武器系统全都被拆除了,肯定不适合这次的特殊任务,虽然无公害通过不太可能与法军交火,但是没有武器的战斗机仍然还是缺乏感全系数,毕竟现在还是敏感时期,一旦真的交上了火,这种没有武器装备的战机便只有挨打的份。

    剩下的就是第101战斗机大队和102战斗机大队,非常凑巧的是,两个飞行大队都有7架全副武装的bf…10。不得已,为了公平起见,双方只得以猜纸团的方式决定由谁去执行这次任务,最后,波尔克获胜,第102战斗机大队喜出望外。

    欣喜若狂的波尔克以胜利者的姿态跑到停机坪,准备挑选明天出勤的僚机人选,然而,由于战机武器装备不全,挑来挑去仅有7名队员可供选择,最后,波尔克干脆选择了两名没有实战经验、也没有多少训练时长的年轻飞行员,并决定亲自带他们飞一次,也像尝试一下视界范围更广的三机编队。

    外交部拉特瑙副部长一无所获地从伦敦回到了国内,正式宣告由英国首相劳合・乔治亲自主持的四国恳谈促和会彻底失败,这条坏消息带来的紧张气息很快在前线漫延开来,连续对峙多日的德、意边界,更是剑拔弩张、一触即发。

    认真听完拉特瑙副部长的情况汇报后,埃里克并没有表现出十分气恼,这样的结果似乎早就在他的意料之中。拉特瑙走后,埃里克突然接到副总统保罗・冯・兴登堡打来的电话,两人在电话中廖廖数语,接着便挂上了电话。

    接着,埃里克一脸严肃,匆匆地处理完几份紧急公文后,便急急忙忙地登车离开了总统府。安娜塔呆呆地看着,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也不敢问他。十分钟后,卫兵将埃里克与副总统兴登堡送上了开往科隆的总统专机。

    德国正副两位总统同时离开首都,并搭乘同一架飞机赶赴同一个地方的案例尚属首次,让安娜塔和内阁官员们觉得很不正常,按常理,他们当中必须有一个人留守柏林,以应对国内外随时突发的状况。

    原来,埃里克和副总统兴登堡的同时离开是因为一位德国军界老前辈恩斯特・冯・霍普纳将军突然病危。

    作为德国空军的奠基人,霍普纳将军在德国享有极高的声誉,包括兴登堡、小毛奇和鲁登道夫等军方大员都非常敬重他,埃里克更是钦佩这位曾经为德国空军打下牢固基础的老英雄。

    霍普纳是一位真正的普鲁士贵族军官,生平战绩更是不俗,在任期间曾培养出包括里希特霍芬、波尔克、殷麦曼、戈林、韦佛、施佩勒等诸多的优秀空军飞行员和指挥官,并极力支持德意志联邦大力发展航空飞行器。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霍普纳坚定不移地支持鲁登道夫的总体战体制,主张轰炸不列颠本土,并一度成为空军的精神领袖。

    在他有限的人生轨迹里,斯徒登特、凯塞林、凯特尔都曾是他的部下。埃里克成立联邦党之初,霍普纳也积极发声支持,不但没有阻止下属加入联邦党,还给予了许多便利。

    若非霍普纳顾忌自己的贵族身份,政治路线可能会更加偏向埃里克,虽然如此,霍普纳也帮了埃里克很多大忙,基于此,埃里克于情于理都应该亲自赶往科隆看望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将军。

    匆匆忙忙赶到霍普纳府邸的埃里克和兴登堡并不是第一批赶来的政府高官,此时此刻,鲁登道夫正在与霍普纳小声说着话。看见埃里克,霍普纳只是满含欣慰地笑了笑,没有毕恭毕敬地称呼他为总统。

    埃里克当然不会介意这些小事,只是觉得原本病危的霍普纳为何突然又能跟没事人一样躺在床上聊天。

    趁着兴登堡插话的档口,埃里克找下人询问了一下情况,原来是航空第1军的转场机群途经这里时被地面一名摄影爱好者碰巧赶上,拍下照片发表在本地报纸上,而这份报纸正好又被霍普纳看到了。蔚蓝色的天空上,黑压压、几十架先进战机的大特写让霍普纳情绪高涨,气血上升,突然昏厥过去了。

    埃里克听完后非常感动,这位兢兢业业、一生许国的老军人到现在还一直关心着国家的国防事业,真是难能可贵。

    既然已经到了这里,埃里克很想和霍普纳说上几句话,能够得到老将军的教诲也很不错。

    来到卧室,鲁登道夫冲他点了点头,算是打了招呼。现在,两人依旧还有隔阂,虽然为了国家利益偶尔还会达成一致意见,但并不代表鲁登道夫对埃里克没有意见。

    “老将军身体好些了吗?”埃里克担心霍普纳听不清,特意将声音提高了几个分贝。

    “你不用这么大声,我虽然老了,但听力没问题。”霍普纳的回答让埃里克好一阵尴尬。

    “老将军的长寿也是国家的福气,希望你能早日康复。我会让更好的医生来照顾你。”埃里克非常关心地说。

    “谢谢元首的探访,但你不应该为了我这个老头子而轻易离开柏林,你看,我现在挺好的,国家正是需要你的时候,别耽误了大事。”霍普纳很客气地下了逐客令。

    埃里克也明白内忧外患之时不宜外出太久,霍普纳老将军的意思也是想让他赶紧回柏林主持大局。埃里克并没有立即就走,而是继续与霍普纳聊了一些家常后才慢慢起身告别。

    出门的时候,埃里克又和鲁登道夫不冷不热地交谈了几句,然后在安保人员的簇拥下登车回到了停在城外临时机场。

    埃里克与兴登堡下午乘专机回到柏林,走进汉萨菲尔特宫,安娜塔便在焦急地等着他。

    果然是怕什么就来什么,埃里克离开柏林不久,一封来自大洋彼岸的电报就呈递到了埃里克案桌上。

    “怎么了安娜塔?”看着安娜塔焦急的样子,埃里克好奇地问题。

    “米勒部长的电报。”安娜塔将案桌上的文件递给他。

    埃里克还没有落坐,一目十行地看完后吩咐道:“给米勒发电报,此事全权交由他处理,在保证南斯拉夫不被分割出去的前提下可以考虑其他让步。”

    埃里克绝不会因为美国出面调解而放弃自己的计划,因为打造铁桶中欧是埃里克的第一段扩张计划,这步险棋必须走下去。

    接下来,就是希腊了,解决了这个刺头,再调转头收拾罗马尼亚,如此,欧洲大陆中部的整合就算是达成了第一个阶段。

    柏林…安卡拉…科威特连接成功后,德国势力圈就能开始往北扩张,落实后的巨大铁幕包裹着苏维埃的西部,俯视着英法的东面。

    到那个时候,德国的霸主地位就已经成型,广袤的战略土地上根本不缺乏维持战争的任何资源,话语权将不可同日而语。
………………………………

第269章 有合作没杀戮(感谢小刀子123的打赏)

    强硬的对外策略不外乎两种结果,要么以气势压制对手,达到不战而屈人的目的,要么战场对诀,用枪林弹雨说话,胜者居高凌下,败者腑首称臣。大国林立的地球上,国与国之间只有强与弱的区别,没有绝对的利益共享,对外妥协和怀柔政策根本得不到尊敬和谦让。埃里克走的就是这么一条高空孤悬的钢丝。

    内阁也有人曾经反对过埃里克的冒险行为,但埃里克每次都因为强硬而换来了真正的尊重和实惠,相比之下,妥协的“柏林和谈”却让德国失去许多国家利益,不但没有得到美国在资源领域上的让步,却时常被法国人逼到了墙角。

    美国时刻在关注欧洲的动向,自从德国外交部拉特瑙副部长一无所获地从伦敦回国后,德法、德意边界再度出现紧张对峙。大战迫在眉睫,引起了华府的高度重视。

    白宫主政者认为一个安定的欧洲可以给本国带来无限的商机,必须叫停这种殃及池鱼的争斗。3月28日,英、法、德、意四国代表相继赴美,秉承伦敦的意愿,恳谈促和仍然是这次讨论的焦点。

    此前,除了伦敦的促和恳谈,德国的密集外交也在悄悄展开。施特雷泽曼在总理府亲自招见了苏维埃驻德国外交大使,第二天,两国在公开场合再次发表了第三次联合公报,并重新修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条约中明确将波兰这个词汇彻底抹除,德国承认苏维埃拥有波兰东部的事实,同样,苏维埃政权也承认了德国的现有疆域和已知边界的划定。

    犹如一枚重磅炸弹,世界各国为之震憾。实际上,苏德两国此前就有过相关条约,但并没打算大张旗鼓地对外公布,法、意两国的闹腾迫使埃里克只能旧调重弹,提醒各国不要忘了苏维埃的存在,同时也告诉世界,德国不止西方社会这么一个“朋友”。

    法国总统亚历山大米勒兰和总理普安卡雷都是反德、仇德的政治人物,要解决这次边境危机,除非迫使这两位国家主政者改变对德国的看法,否则,一切都是浮云。与此同时,德意志联邦的隐蔽战线也开始了没有硝烟的战斗,巴黎、里昂、奥尔良等地连续不断地发生了**示威和劳工联盟大游行。

    苏德两国的条约签署后,埃里克给凯末尔下了一道明码电令,继续减少驻苏、驻伊朗边境军队,国防军以最快的速度密集调往南部地区,对法国的殖民地叙利亚形成挤压之势。

    土希战争的持续,让德土两国成为一根绳上的蚂蚱,在埃里克的怂恿下,凯末尔强打精神,对希腊军连续发动了多次以命相搏的大反击,很凑巧的取得了一点效果,只是希腊军队的数量明显要少了许多。

    华盛顿的五国恳谈促和会正在继续,原计划批准各国记者进入会场,因为德国陈兵叙利亚边境的消息已经传到了华盛顿,不得不改为闭门磋商。法国代表非常气愤,连连指责德国毫无解决问题的诚意,蓄意破坏五国恳谈契机。

    “本次恳谈会应该以柏林和谈为基础,维持一战后国际秩序,我方对德国恣意吞并邻国的作法不会容忍,也不会袖手旁观,希望国际社会主持正义,共同讨伐……”法国代表口气强硬,咄咄逼人。

    “本人很不赞成法方代表滥用吞并一词,众所周知,南斯拉夫诸国对德意志联邦选择的是归附,而不是投降,更不是所谓的吞并,只有当德国有足够的安全感时,这样的局面才会形成,况且我们之间是有平等合约的。本人很不理解,此前多国互相攻伐,争战频乃,民不聊生的时候,法国在干什么,为什么在诸国选择和平共处的时候却在这里说三道四,实在是居心叵测。”德国外交部长米勒也针锋相对、据理力争。

    美国并不担心德国与苏联重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本国的影响,埃里克当年的威胁也只是让美国人的腰包里少赚了一点钱。然而,一个稳定的欧洲必定能给美国提供一个丰衣足食的良好环境,而一个发展中的德国却让人又爱又恨。

    继法国代表扰乱会场之后,3月29日,五国代表又重聚一堂。这一次,美国代表在会前提出了一个章程,希望大家各抒已见的时候保持克制,尤其是不能中途打断别人的谈话。

    “德国不怕事,也不惹事,更不惧怕别人强加给我们的战争,虽然这几年战争频发,但哪一次是由德国挑起的?这一次是吗?显然不是,反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