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工业霸主德意志-第1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联邦德国国防军新兵技能大比武的主赛场设在德累斯顿郊外的易北河边,除了能获得老牌工业的支持,也是利用这次比武的机会向国内外树立德国国防军的良好精神风貌。
白天训练很辛苦,但新兵营仍然不定时地进行夜间紧急集合,有时甚至跑上十几公里以后才回到寝室休息。
维特的各科成绩都名列前茅,尤其是昼夜潜伏、敌后穿插、武装囚渡、夜间袭扰和引导空中打击等等,更是别出心裁,连挑剔的主教官都大加赞赏。
莱比锡新兵训练营是全国离德累斯顿最近的一个基地,部队可以通过长途拉练就可以轻松到达。但是,主教官突然发了善心,最终决定所有部队改乘军用卡车,原因是这样既省时间又省体力。
维特在艾德里安中学时偶尔见过埃里克一次,因为是匆匆一瞥,印象非常模糊。虽然埃里克经常去但泽军事学校考察,但因为那时的维特还只是一个小角色,根本就没有见面的机会。现在,机会竟然又一次出现,他决定努力发挥,尽力争取得到总统的认可与赞赏。
………………………………
第384章 勃劳希契被革
联邦调查员会不定期调动工作岗位,就算是总统的小姨子也不例外,只要你是国家公职人员,谁都没有特权拒绝调动。
马迪娜在总统府养尊处优,整天悠哉游哉,没想到一纸调令,她被安排到了萨克森州德累斯顿市的埃里克兵工厂,具体负责第22号研究所的安保工作。
还没有成家的马迪娜并不在乎在哪里工作,只是突然改变了生活环境,她感觉还需要有一个适应期。
闲来无事,听同事们说这里离古德里安的新兵训练基地很近,她高兴极了,盘算着哪天休息时去那里拜访一下这个老朋友。然而,也有人传说古德里安的新编装甲兵第73师筹备时连新兵训练用的坦克都没有,这让她感到非常惊讶。
一连几天,关于这样的讹传已经越来越多,让她开始怀疑是不是有人在故意造谣。
她不相信欣欣向荣的埃里克联邦武装力量竟然会是个空心菜。下班之后,心神不宁的马迪娜二话没说,悄悄开车直奔莱比锡。
马迪娜没有如愿看到古德里安,她甚至连新兵训练基地都差点进不了。好在她有联调局的工作证,营区岗哨并没有怎么为难她。
马迪娜看到的情景与道听途说的情况果然没什么两样,除汉斯·莱德勒和菲利克斯·斯坦因纳的两个新兵连有几辆坦克在隆隆作响外,其他新兵连只能在教官的领导下进行模拟学习。
她默默地开车离开了,心里很不痛快,因为她真没想到埃里克正在领导着一个巨大的空心菜。马迪娜感觉受到了欺骗,这样的情况按说埃里克应该是知道的,如果真是这样,那就说明埃里克一直在对外故弄玄虚。她的心里矛盾极了。
马迪娜想想心里都不舒服,便以补充生活用品为名向长官告了个假。她要回汉沙宫探一探埃里克的口气,哪怕是与艾娜塔聊聊这件事也行,不吐不快。
回到汉沙宫已经很晚,除了向大门口的卫兵打了下招呼,她没有惊动任何人。把车开进车库后,马迪娜便直奔自己的卧室,和衣倒头就睡,就连饿得咕咕直叫的肚子也不管不顾。
实际上,埃里克当晚看见了马迪娜房间的灯光,知道她晚上回来了,只是因为太晚,便没有去打扰她。直到第二天早餐时,埃里克才特意让人去请马迪娜共进早餐。
入主汉莎宫、十二年总统生涯的埃里克(1918年上任)最看重的就是亲情。黛娜和儿子一直生活在丹麦,在柏林,除了马迪娜,他身边就没有亲人了。
服务生去了很久,埃里克才看见马迪娜懒洋洋地走进餐厅。
埃里克平时出门公干回来时,马迪娜都会感到喜出望外,现在整整一个月不见,埃里克本以为马迪娜会开心得哇哇大叫、并向他倾倒一肚子苦水,没想到两种情况却大相径庭。
埃里克以为马迪娜感冒了,伸手在她的额头上探了探温度,发现很正常。又问她是不是哪里不舒服,马迪娜也默不作声。
最后被逼急了,马迪娜突然喊了一声“空心菜总统”。
“我怎么就成了空心菜总统了?这事从何说起?”埃里克哈哈大笑,然后接连发问。
马迪娜猜测埃里克或许真的不知情,便把自己看到的一切象倒豆子一样全抖露了出来。
这一说不打紧,埃里克倒吸了一口凉气,惊惶失措间一把将手上的餐具全部砸在地上,并大声命令艾娜塔通知相关人员立即到总统府办公室开会。
宽敞的总统办公室显得有些拥挤,不是人太多,而是总统的暴脾气让所有人都想找个地洞钻了进去。这是埃里克首次在办公室里对着自己的下属发脾气,而且还砸了东西。
装甲部队的筹建本来是不存在什么问题的,古德里安依照埃里克的安排在萨克森的征兵工作也进行得非常顺利。但是,万万没有想到装备的缺乏严重阻碍了新兵的实际操作训练。
突如其来的征兵,让国防部的订单捉襟见肘,唯利是图的商人根本不会在乎国防的微薄利润,自然是能拖就拖。
一般的器械倒没什么,如果这次的重头彩迟迟不到,必定大大影响部队的战斗力,这是毋容置疑的。
内阁几位高官、陆军司令部的主要工作人员以及国防部司局级长官都呆呆地站立着,大气都不敢喘,更不敢坐下。
军队正在进行现代化更新,坦克作为陆战猛虎,埃里克一直把这事视为重中之重。外界对新兵缺少装备的传言也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因为有勃劳希契亲自督办,埃里克便一直没有在意,直到早上与马迪娜交谈后才发现这事并非空穴来风,竟然全都是真的。
整整一上午,总统府人流如织,很多人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陆军司令部平常也和统战部走动,但仅限于上下级之间的工作联系。然而,陆军总司令伦德施泰特和统战部参谋长霍夫曼同时出现在总统办公室,这还是头一回。一般情况下,大都是霍夫曼与勃劳希契。或者是勃劳希契与伦德施泰特。
虽然贵为国防部部长,说到底,勃劳希契只是总理的左膀右臂,是总统政策与号令的执行人。可伦德施泰特是实打实的陆军总司令,不管什么时候,埃里克都没法直接绕过伦德施泰特对陆军下属部队发号施令,除非这支部队从无到有属于埃里克亲自打造。明眼人发现,今天这阵式可能无法破解,勃劳希契可能会有大麻烦。
内忧外患,迫在眉睫,新兵入伍训练的坦克到现在都没有到位,从哪个方面来说都属于重大失职。虽然伦德施泰特主动站出来承认失职,但傻子都知道,责任就在勃劳希契的身上。换言之,如果这事发生在战争年代,那就是直接掉脑袋的大罪。
埃里克感到非常失望,此事换作其他人,直接削职重办就一了百了,但勃劳希契一直是自己非常倚重的爱将,没想到竟然也会在这种紧要关头掉链子。他越想火气越大,猛然拿起桌上的报告书,照着勃劳希契的脸上狠狠地砸了过去。
勃劳希契知道自己所犯的过错十分严重,当报告书临空飞了过来的时候,他没有躲闪,而是实实在在地挨了那一下。可是,埃里克似乎还不解气,当即行使总统权力,给了内阁总理汉斯·路德两条路,要么接受重组、带人滚蛋;要么立即开除勃劳希契。另外,适用第二条时,限期在一周内让坦克生产线运转起来,否则仍然无条件地执行第一条,那就是内阁重组。
重组代表什么?那是丢掉总理的乌纱帽,眼睁睁地看着他人登上宝座后组建新的内阁。汉斯·路德好不容易才熬到总理的位置,绝不可能坐以待毙而将自己的位置拱手让人。
在接受严厉的训斥后,汉斯·路德随即低调的进行了人事调整。
革去勃劳希契国防部部长一职,调到陆军,让伦德施泰特捡这个烫手山芋。而后者也不知道是早有准备还是随心而为,放到了后勤部,任后勤总监。这是当初埃里克的位置,职务也不算低,但也算是从轻发配了。
伦德施泰特不敢怠慢,迅速给勃劳希契腾地方,毕竟这个位置上一直有人。
一切都像事先安排好了似的,人事调整时出奇地顺利。
在外人的眼里,国防部长的位置高不可攀。现在不年不届,而德国就这么轻易地替换了一个国家的国防部部长,怎么看都象一个危险的信号。
还没等大家反应过来,原来的陆军后勤部总监弗里德里希·冯·泽克特被推选为新的国防部部长。汤和药都在,等于调了个个。
任命书下达后的第二天,新上任的国防部长泽克特就马不停蹄地从柏林赶到了慕尼黑,径直找到了正在这里谈生意的埃里克集团总裁费迪南德,并简单地说明了来意。
当天晚上,慕尼黑市政厅召开紧急新闻发布会,埃里克集团总裁费迪南德当场宣布,埃里克集团愿意接受国防部资金的注入,让出本集团军工股份10%的股权。
这一消息令业内十分震撼,这么一来,埃里克集团一直以技术输出为主、几乎0产出的商业风格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开始正式出资建厂,而且只要是国内三军订单,来者不拒。
很多企业大佬终于反应过来,勃劳希契革职调离就是一个严厉的警告,狠狠地敲打了那些只图盈利不顾国家利益的军火商们。实际上,大家都明白,埃里克集团的能耐加上联邦德国的掌舵人并不随便就可以挑战的。
这次事件也告诉人们,埃里克同样也具有文明人的粗鲁,虽然他并不会做一些直接伤害商人利益的事,但那些无视国防安全、一味唯利是图的军火商,早早晚晚都是被严厉打压的对象。
接下来,埃里克集团一面在慕尼黑和维也纳几处地方寻找建厂的地方,一面正式出台新的企业政策。在调整好本公司研发与生产相链接的同时,费迪南德突然在一个面向全球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了一项重要的决定:集团公司将在近期收回或取消一部分技术转让合同,至于具体清单,暂时还不便揭晓。
这条消息就象一枚重磅炸弹,又让业内炸开了锅。国内有相当多的企业依靠埃里克集团的技术支持,一旦这条“生命线”被掐,想迅速找到替代技术来延续企业的生命,简直是痴人说梦。
现在,许多企业家开始从睡梦中醒来,不只是有生产能力和大量的财富就行,最重要的还是要有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否则,小命随时会掐在别人的手上。
埃里克集团一直注重研发,并具有自己强大的团队,等于开了世界技术领域的先河。
连续多日,埃里克的心情都非常糟糕,虽然勃劳希契事件得到了及时处理,但这件事发生在他的爱将身上,让他一时无法释怀。
………………………………
第385章 命门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形容的都是那些一味贪财的人。
德国本土的大部份军火商在这一连串的政、商、军三界联合行动中终于有些警醒,开始纷纷向政府示好,并主动将本国的国防订单优先完成。
不过,总有些愣头青不怕事,在他们眼里,天高皇帝远的联邦政府根本奈何不了他们。有的人甚至认为自己手眼通天,大不了依靠本地邦州向联邦政府直接提出抗议。
事实上,在联邦制的国家里,确实有个别偏远的州府认为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就应该自己做主,甚至准备高调保护本土企业,以稳定本地区的财政收入。这种情况虽然客观存在,但是,大家也明白,带有风险性的政策投机不是人人都敢玩的,除非脑子有点残。这样的邦州保护遇上较真的总统,只能说不堪一击。
另外,还有个别企业就算是在压宝了,他们笃定同为商人出生的埃里克总统暂时还不会对他们赶尽杀绝,充其量不过是走走过场而已。有这种想法的企业虽然为数不多,但现在也只能说在与时间赛跑,因为埃里克连自己都敢动,他们根本就算不得老几。
但是,也有完全不拿联邦政府当盘菜的企业,他们大都有一个非常相似的特点,那就是外资、合资或外企控股公司。他们坚信如果事情闹将起来,那就是国际贸易纠纷,仅凭这张王牌,他们便可以有恃无恐、我行我素。
然而,这样的情况如果放在前几年,埃里克忍也就忍了,但是现在的德国远非十年前可比,十二年的励精图治,东、南、北三个方向的力量投送以及海外的渗透,可以说德国在欧洲版图上已经没有了可以惧怕的对手,充其量只不过是麻烦大小和怎么解决的问题。
此时此刻,英国国内麻烦缠身,法国也经不住“欧盟”的诱惑,早已是半推半就,而真正让埃里克担心的美国和苏联,现在只不过是纸上老虎,并逐步在掌控之中。
苏联在过渡时期高度依赖和迷恋德国的技术,然而,实际上却只拿到了德国在纸上画的一张饼。德国的技术虽然好,但高精尖的技术却不可能适用于基础工业欠发达的苏联。一旦德国抽身走人,很多貌似先进的技术便马上会变成一张废纸。
同时,苛刻的环境因素让高精尖的设备和产品维护费用十分昂贵,而苏联在短时间内又难以独立攻克那些看似美好的尖端技术,这就好比让苏联人绕着圈子奔跑,却永远没有一个头。其次,民间的尴尬的局面也无法立即突破;高消费的人群喜欢德国生产的高档货,而苏联人自己却不具备生产能力。低端实用型的产品又因为成本比德国还高,甚至质量还差了不是那么一点点,这样的产品很难找到出路,国内都完全没有市场。
德国人现在终于明白了埃里克当年为什么要向苏联进行技术输出的道理,说白了就是以此控制苏联人的大脑,并让苏联人产生无法消失的依赖思想。就算苏联人现在警醒,也为时已晚,没有十年八年的布局和投入,此方程无解。
科学没有捷径可走,攻关需要时间和金钱,苏联准备好了吗?答案是肯定的,没有!
从国家体量上来说,苏联似乎并不惧怕德国,可是,当一些高新科学技术都掌握在别人手上的时候,问题就不那么简单了。
就目前来说,苏联无法完整地生产出一台属于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除一些较粗重、没有技术含量的大型构件已经在苏联生产外,汽车上所有的零配件都需要从德国本土进口。万一两国断交,苏联便只剩下镜花水月了。
虽然苏联领导人也发现了这样的问题,但问题是如何化解这样的问题。这门学科过于深奥,苏联人必须先交学费,并从头开始用功。
貌似强大的苏联根本没有实力与德国叫板,如此一来,东边就不知道还会有谁值得德国惧怕了。然而,埃里克也深知苏联就像个大块头的愣头青,鲁莽而好战。兔子逼急了还咬人,一旦东西方产生连锁反应,德国也有可能鸡飞蛋打、得不偿夫。
眼下,由于英国人从中搅局,日本开始从远东退出,彻底为苏联减轻了压力,使得苏联的注意力完全回到了欧洲,兵锋直指德国。德苏两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爱恨情仇,真不知道如何清理这团乱麻。
苏芬边境的几十万苏军好像已经决定在此扎根,埃里克纵然非常恼火,但也不得不顾忌英国到底是什么态度。开炮容易,但谁都无法掌握战争的裂度,而刚刚过上好日子的德国暂时还不想玩这种风险游戏,于是,埃里克尽量控制着这种局面,使其按自己的套路发展。
由于英、美最擅长玩平衡术,有时为了本国利益而不管他国死活。越是担心的事就越有可能发生,欧洲大陆早晚一战,现在的埃里克为了挣脱束缚,就只有扩军备战,用实力与对手谈判,因此,总顾长麦克斯这个鸽派的担忧渐渐被他无视。
当年,埃里克之所以用八抬大轿将麦克斯请出山,就是因为德国需要静养,需要维持一个相对安定的周边环境,而鸽派在那段时间里可以为这些条件作出很多贡献。现在不同了,从前虎视眈眈的邻居似乎都患上了麻烦综合症,也出现了“造血功能”的缺失。
1929年底的金融危机像一面照妖镜,让埃里克看清了西方人的本质,尤其是经济受到重创后的英、美等世界主流国家,让埃里克看到了趁虚而入的大好机会,头上的犄角开始慢慢地舒张开来。
同样被英国人尊敬和热捧的麦克斯却并没有安德里亚斯那么圆滑,身为总顾长,他认为自己有权为了国家的安全而对总统的错误行为进行拔乱反正。从春季征兵开始,麦克斯就一直公开反对大肆扩军,至少不应该如此大张旗鼓,让埃里克很不高兴,两人几次闹得很不愉快。然而,忠厚老实的麦克斯却是一根筋,也喜欢较劲。
麦克斯发现周边国家已经开始高度紧张起来,英国也有些惶惶不安。若不是因为在安德里亚斯的搓合下两国签署了一系列双边贸易协约,英国都觉得德国这是要对外开战的节奏。
在埃里克的眼中,那些玩侥幸心理的企业无非是想钻国家政策的空子,要破这个局就得打到这些人的痛处。从埃里克集团开始下手,这场政府与企业的终极对诀,只能出现一个结果,那就是企业必须在特定时期服从国家的需要。或许外资和合资企业认为自己没有这样的义务,那么好,你怎么赚的钱就怎么吐出来。
实际上,埃里克也并不想一棍子将人家打死,企业该赚钱还得赚钱,但前提是必须首先服从国家的利益。
堂堂的国防部长都给当场撤换了,小小的州府如果螳臂当车,代价会更加惨痛,那些曾经扬言坚决抵触政府的企业纷纷投诚。当全国的整顿工作进行得热火朝天、势如破竹的时候,麦克斯已经在办公室里接收了无数个来自世界各地外交抗议,许多国家使领馆人员甚至直接找到他进行抱怨。
不得不说,埃里克的动静确实很大,各邦州的国民警卫部队几乎全部出动,以检查的名义带着联调人员毫无顾忌地对全国范围内的企业进行清理整顿。商人们的那点“隐私”基本上都被查了个底朝天。
埃里克之所以如此大动干戈,实际上也有他站得住脚的理由,首先是出于国家安全考虑,这是许多国家都曾有过的大尺度,绝非德国一家特立独行。其次是全国范围内无差别检查,谁也不可能玩什么特权。即使众多国家提出抗议,那也只能为本国侨民做做样子。
外资也好,合资也罢,首先要做到的是服从于所在国的法律,如果只为赚钱而置所在国的合法管理于不顾,就算是找“娘家人”哭个肝肠寸断也无济于事。
虽然国外向德国“讨说法”的声音不断,但大都开宗明义地开始说服和教育本国的侨民。久而久之,本土企业,外资企业,包括合资企业都学会了埃里克集团的套路,那就是在大公无私的法律面前,人人都得服软。
国家政令通畅、老百姓收入稳定、企业各安其所的局面逐渐显现,埃里克的大手笔总算是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
实际上,也有个别外资企业并不是为了单纯的赚钱,而是以企业为幌子在德国进行一系列违法犯罪勾当,尤其是那些抗议声音最大的国家,更是有着不可示人的猫腻。埃里克是暗地里的联情、军情头目,当然深谙此道,因此,他只不过是借助清理整顿这么个大好机会对这些嫌疑对像进行了一次大揭幕、大透底。
这次全国大行动同时也沉重地打击了那些残酷压榨一线劳工的企业,老百姓个个都拍手称快,甚至许多人走上街头燃放鞭炮和焰火,以示庆贺。
从政的时间越久,便越是瞻前顾后,前怕龙后怕虎,一味保住自己的宝座。十几年后的今天,国务总理汉斯·路德再次见识了埃里克的张扬与泼辣,在佩服之余,也开始学会小心翼翼,尽量避免与埃里克产生直接抵触。前者有施特雷泽曼这么个榜样,汉斯·路德觉得自己必须玩得稳稳当当,不能拿自己的政治生命与埃里克赌博。
外资、合资企业也变得乖巧了许多,本本份份赚钱。安安稳稳生活,毕竟埃里克是个较真的主,如果再有什么差错,可能就不是联调局的人调查,而是联情、军情局的人上门了。
………………………………
第386章 黄金组合(一)
就在埃里克兴利除弊的这些日子里,麦克斯每天都要处理许多棘手的国际问题,然后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作为总顾长,替总统擦屁股的事他只能默默无闻地做,而且还不能出现什么差错。
妻子很不忍心让他如此操劳,多次劝说他趁总统高兴的时候急流勇退、黜位让贤。可是麦克斯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件事,也总是用种种理由说服自己的妻子。
“现在的埃里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随时有人提醒,我正当年富力强,哪能说退就退。”麦克斯放下手提包,一屁股坐在沙发上。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