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工业霸主德意志-第1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同的看法,并质疑国家的行为,因此,部份言论也会隐隐约约地触动埃里克此时心虚的神经。

    杀敌于无形是埃里克惯用的手法,联情局地下工作人员早年在法国的游说与鼓动,成功地扰乱了法国当局向莱茵河增兵的计划,破解了德国西线的危险局势,埃里克不会不记得。眼下,本国的民众对这起“政治事件”议论纷纷,虽然并没有直接伤及自己的执政地位,但至少会影响办案人员的判断力,这才是埃里克最为担心的。

    一日三问成了埃里克每天的必修课,他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给民众一个交待。实际上,格勒纳更为着急,一连数日亲临第一线,有时候还对案件进行亲自审定。司法部门明知这样不符合联邦法律程序,但也无可奈何。现在谁掌握了国家权力谁就是“公平公正”的法律,而真正的法律却不得不向权力让步。

    好在媒体并没有进入一线审判机关,否则,哪一宗案子都很难正常进行下去。于是,办案人员自行研制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审理办法,也就是适当地采取了一点点非理性的刑讯逼供,使定案的速度相应地成倍提高。

    格勒纳对此视而不见,甚至暗中大加赞赏,如此一来,所谓公平公正也就无足轻重了。

    国家发生了这么大的事件,总统和其他国家领导人都一直没有在媒体面前出现过,这让民众都觉得非常奇怪。麦克斯因为几次都没有找到埃里克,也只好愤愤地离开柏林、回了自己的老宅子符腾堡。

    11月下旬的一个上午,安娜塔终于首先露面了,在汉莎宫前面的大片人工草地上,近千名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和柏林当地士绅聚在一起,等待聆听联邦总统埃里克·艾德里安的讲话。

    九时十分的时候,埃里克在各级官员的陪同下从汉莎宫大步走了出来,首先向到场的记者和市民们深深鞠了一躬。

    “尊敬的先生们、女士们、朋友们:很久没有用这种方式与你们见面了,你们好啊!我多么想有一个愉快的心情面对大家,但是,非常遗憾,此时此刻,我的心情也和你们一样,十分沉重,甚至痛心疾首,因为我的失职和关心不够,联邦国家出现了几只迷途的羔羊……”

    埃里克不急不忙,有意停顿了一下。

    然而,他的话刚说出口,立即就引起了听众们强烈的反响。

    “实际上,那些触犯了国家法律的可怜虫们只是暂时被魔鬼迷住了心窍、蒙住了双眼、迷失了方向,因此才成为了过街老鼠,成为了国家和人民痛恨的败类。但是,我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国家正在洗涤的他们的灵魂,帮助他们忏悔……”埃里克一字一顿地说。

    人们发现总统正在承受着极大的痛苦,顿时议论纷纷,有人甚至高声表示愿意支持国家严惩叛徒。

    埃里克也显得非常激动,频频向大家挥手,然后又示意大家先安静下来。

    “记者是全世界公认的无冕之王,也是国家与社会的监督者,你们的仗义执言可以斧正国家时弊,可以唤醒迷途之人。在此,我希望你们继续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用你们无与伦比的喉舌批判邪恶,宏扬正气……”埃里克越说越慷慨激昂。

    当着全场记者和柏林的市民,埃里克同时颂赞了处置此次事件的单位和个人,并再次夸奖了总统幕僚长格勒纳的果断与睿智。

    “法律是公正的,作为联邦总统,我将尊重法庭的最终判决,决不行政干预!同时也希望各级法官明断是非,精准执法,对损害国家利益的犯罪份子要严惩不贷,决不养虎遗患、决不姑息养奸。我相信,有在座的各位和广大民众的直接参与,害虫一个都不会漏掉,好人一个都不会被冤枉……”

    在这次记者招待会上,埃里克反复说明“事件”发生时自己当时正在法兰克福的深山里巡视当地驻军,决非有意回避,并为此进行了诚挚道歉。

    “大战以来,德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相信大家都有目共睹,我说得对吗、我的同胞们?”埃里克突然大声发问。

    “是的,德国在总统先生的英明决策下,才有了今天欣欣向荣的景象!没有埃里克·艾德里安总统,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市民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响应。

    “现在的德国,国富民强,大家都能安居乐业,对不对?西方烈强虽然虎视眈眈,也不敢把我们怎么样,对不对?你们是否知道,我们的祥和与安宁都有赖于完善的国防建设和强大的海陆空三军,我说得对吗?”埃里克继续发问。

    “的确如此,要是没有强大的国家军队就没有我们今天安宁的经济建设大好环境,更谈不上德国的繁荣富强!可是,现在偏偏有人反对总统先生加强国防建设,甚至里通外国、图谋不轨,真是居心叵测!”有人站到人群前面大声演说。

    这些话的份量非常重,受其影响,广场上顿时完全失控,人们高喊口号,要求严厉惩办那些崇洋媚外、反对扩军的庸碌之辈。

    很多人都在设想,如果德国离开了埃里克·艾德里安会是个什么样子,甚至许多人开始提议修改总统不可连任的宪制。

    按照当时埃里克为了借助其他党派的力量整合国家,联邦宪法里规定,总统任期一届为八年,可以竞选连任第二界,但不能提名参与第三届总统的竞选。因此,埃里克也就失去了继续连任的机会。

    记者招待会结束后,人们似乎开始认真考虑怎样将埃里克永远留在总统的位置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呼声已经越来越高,毕竟埃里克的声望如日中天,而且从1918年到1932年,整整14年的时间里,德国的民生,经济,工业,军事,国际地位都有了全面的提高,民众们实在想不出有什么理由不让埃里克继续连任。在他们看来,换了谁当总统都无法和埃里克相提并论。

    深居符腾堡的麦克斯看到了当天的报纸,心情异常复杂。按照苏联人的习惯,占领波兰全境后便可以长驱直入,直取柏林。然而,苏联人并没有这样,而是在华沙止步不前了。这一点,埃里克是正确的,如果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德国同样逃不出波兰的命运。

    “明明就是他在捣鬼,却推得一干二净。”麦克斯边看报边自言自语地说。

    然而,更让麦克斯感到吃惊的是,民众的呼声竟然也非常符合自己的想法。虽然几次与埃里克闹得不愉快,但要是拿到桌面上来说,德国目前还真没有人能比埃里克更适合当这个总统。

    夫人从背后悄悄地走近麦克斯,发现丈夫正在仔细阅读自己刚刚看过的那份报纸,这是今天早上佣人从小镇上买回来的。因为麦克斯虽然口头上说不问政治,其实从来没有忘记过关心国家大事,夫人看在心里,便让佣人每天早上买菜时必须同时带回当天的报纸。

    “麦克斯,你在想什么呢?”夫人绕到跟前,轻轻发问。

    “唉!这家伙就是个当总统的料,不知道德国又会让他祸害多少年。”麦克斯将报纸递给夫人,意思是让她也看看。

    “你也并不反对让他继续当总统对吗?”夫人故意狡诈地一笑。

    麦克斯没有直接回答夫人的问话,而是放下手中的报纸,背着手在小院子里来回地度步。

    “要不我们还是搬回菩提树下大街去住吧,那里离总统府近,而且我也很喜欢我们家的那个二层小楼,更习惯了在窗台口等着你回家。”夫人温柔地对麦克斯说。

    “那样的烦心日子夫人还没有过够吗?”

    “不!不是这样的,因为我丈夫的心并没有从那里离开过。”

    “可我不想再回到那个地方了,亲爱的。”

    “好了麦克斯,别装了,你的心思我懂,再说我们的儿子也需要我们去团聚,不是吗?”

    麦克斯不再说话,而是默默地走向停栅栏边的牛车……


………………………………

第417章 转型

    世界过于平静就让人感觉象一盆清汤寡水,西班牙无疑是一味猛料,接着又是印度的独立运动。然而,让人们意想不到的是,德国本土竟然也闹了这么一出。

    美国人在海外处处捡德国人的漏,西班牙的市场得到了,印度的市场也极有希望拿到,反而却在背地里嘲笑德国人是专门搞磨擦的行家,并在媒体上拼命炒热德国的这次“肃敌事件”。

    抓捕行动几乎是闪电式的,在国内并没有形成多大的社会影响,但是,西方国家立即串通苏联借机炒作,故意激起民粹,并将这起事件冠以“格勒纳事件”。一时间,作为背黑锅的“始作俑者”格勒纳的名字开始让人们觉得不那么亲切,而且畏之如虎。

    同样让人们害怕的还有国民警卫队,这支武装力量隶属于汉莎菲尔特宫,平时由总统直接指挥,紧急状态时,总统慕僚长也可以临时调动。多年以来,在汉斯·克卢格的经营下,这支部队逐渐发展壮大为拥有十五万之众的军事集团。

    拥有独立指挥体系和参谋机构的国民警卫队,颇有国家陆军司令部和统战部的排场。在埃里克“巡视法兰克福”之时,格勒纳成功地动用了这支部队,也成就了自己强硬的鹰派形象。

    作为在这次事件中“战功赫赫”的两大情报机构,显然非常低调。实际上,因为极少有人了解其棉里藏针的工作性质,而且做任何事都不会显山露水,所以,在人们的视野一般找不到他们的身影。说白了,这才是情报机构应该具备的作风和素养。

    相比两大情报机构,联邦调查局却遭遇了建国以来最大的信任危机,因为头衔的关系,局长奥利弗无疑是国外媒体的众矢之的,但他却跟没事人一样,也不作任何辩解,因为他清楚,联调局有调查取证的权利和义务,任何解释都是徒劳,还不如什么都不说。

    联调局人数众多,其国家总部和地方探员加在一起根本不是联情局和军情局可以比拟的,或许国民警卫队可以有得一比。

    因为工作的关系,部分联调员属于地方州政府直管,就算总局机关,有时也会与州政府有着亲密往来,虽然这是国家明令禁止的,但你耐不住他们需要各州府的行政支持。

    行动开始时,奥利弗的联邦调查局和泽克特的国防部陆军什么都没有做。除总理府的国防军与国民警卫队首先闹了点小插图外,基本上只是维持现场秩序。但联调局不一样,人们很容易因为他们的工作性质而怀疑是这个部门收集了所有嫌犯的罪状。

    埃里克已经与国内外媒体见了面,而副总统兴登堡却一直不知道在哪里。实际上,事件发生后,他成了最忙碌的人,因为各地方政府和办事机构基本上都有涉案人员,拔了萝卜要填坑,作为临时性调派的填缺人员,兴登堡打着埃里克的名号一个个“空降”到位后,又在回头检查填缺人员的工作效果。

    该除名的,该提拔的,埃里克都事先进行了一对一安排,包括总统府的随从也有不少人获得了地方州府里的重要岗位。同时,以前各部、委、局、办、副手则跳过民意、安排到各州府担任了代理州长。

    幸好总统是埃里克·艾德里安,否则,这种做法放在平时绝对是暴乱的根源。大名鼎鼎的兴登堡打着维稳的旗号,又拿着埃里克这块挡箭牌,效果竟然出奇地好。即便个别人心怀不满,此时此刻也不宜跳出来发难,否则就是直接往枪口上撞。老本赔掉事小,最后被套上个“破坏国家安定团结”的罪名,那可就玩大了。

    埃里克虽然不会带兵打仗,却是一位布局高手。先稳定局面,再玩温蛙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民众慢慢就会忘记那些补缺的人是怎么爬上高位的。好在那些破格启用的屌丝们都还算争气,无论工作能力还是道德品质,都能让民众们甘愿接受。

    正如埃里克事前设想一那样,高压态势之下,老百姓还是“充满理性”的。时间久了,也就顺理成章了。

    埃里克霸气的做法几乎无人可以挑战,更何况国防军三军以及德意志联邦仅存的三大定海神针都一致表示拥护,其他人的想法便可以忽略不计、无足轻重了。不过,闹剧也还是有的,尤其是那些自视甚高的人并不十分买账。

    就在国家形势趋于平静、联邦政府按部就班时,一些科学家,理论家,政客和商业人士纷纷表示抗议,并组成一个个小型请愿团前往政府门前示威。由于根本无人搭理,最后只好以请辞对当局进行要挟。

    埃里克不怕人家硬来,就怕人家软泡。翻开那些那些“闹事”者的档案,其中也不乏他非常重视的科学界人士,尤其是那位一向标榜民主的爱因斯坦。令人头疼的是,爱因施坦不但在科研工作上非常较劲,生活中也是一个认死理的人。

    埃里克很想避开这个人,因为这些问题真要拿到台面上来理论的话,必定会经不起人家的盘问,特别是与这种聪明绝顶的人说理,更得避其锋芒。

    可是,回避似乎并不是最好的办法,接下来的闹腾让埃里克只好硬着头皮试试,毕竟象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家和学术泰斗们是德国的宝贝,不能让他们停下科学研究而老是添麻烦。

    这一次,埃里克又把麦克斯找来了,并由他事先与这些顽固的科学家们沟通,然后请他们到总统府做客。

    听说总统要亲自接见大家,科学家们马上改变了口锋,就象小孩子找大人要糖吃一样,虽然并没有吃到糖,但抱一抱也就不哭不闹了。

    数十位知名科学界人士在麦克斯的带领下齐集总统府大门外,怀着一颗极其的好奇心,准备认真领略一下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奢华与大气。可是,当他们跨进总统府的第一刻时,所有好奇感便一扫而光了,失望之情溢于言表。

    建国初期一贫如洗的德国只是简单地修缮了一下汉莎菲尔特宫,十多年后,这个一直未进行大型维修和装饰的总统府还比不上他们平时工作的环境,他们甚至怀疑这是不是总统工作的地方。

    在埃里克的书房里,除了成捆成堆的图纸和书籍,就是各种舰船、飞机、坦克的模型,除此之外,再也找不到一样值钱的物件。虽然三面围绕的沙发表面上油光瓦亮,也只不过是帝国时期遗留下来的旧货色,其背面早已虫叮鼠咬,早已破烂不堪。而唯一一样让大家看得上眼的东西,就是一把华夏烧制的白瓷薄胚茶杯。

    接下来,麦克斯又带领大家参观埃里克的卧室,结果,不修边幅的爱因斯坦看了也直摇头。

    此时,埃里克正在二号会客厅恭候各位科学家们的光临。至于为什么要选在二号会客厅接见大家,麦克斯告诉他们,理由很简单,因为一号会客厅过于寒酸,不能委屈了大家,而三号会客厅虽然华丽大气,但那仅仅是用来接见外宾的,平时并不开放。

    所有人都沉默了,德国的民众都过上了好日子,而德意志联邦的总统竟然还是如此的简朴。

    轻轻推开两扇宽大的玻璃门,大家惊讶地发现埃里克正趴在茶几上审阅当天的公文。

    见各位科学家们走进会客厅,埃里克赶紧站走来与他们一一握手,并请他们就座用茶。

    “听说总统先生对华夏的茶道颇有研究,果然名副其实。”爱因斯坦第一个端起茶杯轻轻地喝了一口说:“大家先闻其香,然后再品其甘,一定回味无穷。”

    接下来的交谈让埃里克非常吃惊,这些平时大叫大嚷、一定要找总统好好理论的科学家们似乎早已忘记了他们此行的目的。倒是埃里克主动地说起了这件事。

    从建国时的艰难起步到国际的诡异时势,一直谈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和作为总统的无奈,埃里克从头向大家作了一个详细的汇报,最后又与各位科学家共同分析和探讨了德国的所谓民主,并阐述了这次格勒纳之所以痛下重手的原因。

    当埃里克说到自己当机立断、违背选举制度而临时启用贤才的事时,充分谈到了国家的无奈和时局的特殊性,以此赢得了大家的一致赞许和认同。

    最终,反倒是爱因斯坦和各位科学家们以道歉的方式结束了这次短暂的会见。

    国内的麻烦虽然是麻烦,但怎么说都大不过国际上的麻烦。

    德、苏两国几百公里的边防线上,由于德军仅2个集团军,不到30万人,兵力相对过少,如果全线压上去显然无济于事,只能以点带面、分段驻防。

    德国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也让很多曾经向往德国生活的波兰人重新潜回了自己的故土,虽然波兰已经不叫波兰了,可波兰的土地永远不会变,仍然会慷慨地接纳这些飘荡的灵魂。人们坚信,侵略和占领改不了这块土地的属性,只会积聚更多的仇恨,当这种仇恨压抑到极限时,总有一天会突然暴发。

    苏联人占领波兰后,逃到德国的波兰人和罗兹州等几个以波兰族裔人为主体的德国边境州都燃起了复仇的怒火。人们猜测,“格勒纳事件”是苏联人在给德国添堵,以此让德国人自顾不暇。

    奥利弗并不否认确有苏联人从中捣鬼,但苏联人粗糙的技能还不至于使德国手忙脚乱。在隐蔽战线上,德国人自信不会输邻国,这是毋庸置疑的。

    英、法、美等国也希望苏联人偶尔给德国找点不痛快,只是没想到埃里克的动作会如此迅速,还没有开始玩味,这个游戏就结束了。

    埃里克在汉莎宫热情接待完爱因斯坦等国宝级人物后,马上驱车离开柏林,来到了西南部的鲁尔工业区。因为这里是全德国最大、也是全球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更是德国国防工业的保障基地。

    通过不断改进生产工产艺,德国宣布扩军前,全国钢铁年产量为7000万吨,其中60%出自这里,扩军开始后,全国钢铁年产量为1。2亿吨,其中仍有60%出自这里,可以说这里就是德国武器装备的保障基地。

    埃里克来这里的目的就是想见见古斯塔夫,这位真正的鲁尔工业区掌权人。


………………………………

第418章 豪赌

    古斯塔夫·冯·波伦·翁德·哈尔巴黑是克虏伯公司的第三代掌门人,但他的血统却并非克虏伯家族。

    1902年,克虏伯公司的第二代总裁弗雷德里希·阿尔弗雷德·克虏伯因同性恋丑闻被新闻界暴光而自杀,女儿贝塔·克虏伯便成为了克虏拍唯一的合法继承人。

    由于人们普遍认为一位年轻的女性不太不可能执掌规模庞大的克虏伯武器帝国,结果,德皇威廉二世便亲自出面为年轻的贝塔选择了夫婿,并挑中了普鲁士外交官、年轻英俊的古斯塔夫·冯·波伦·翁德·哈尔巴黑。

    两人结婚后,威廉二世为了延续克虏伯家族,又给这位外交官古斯塔夫冠上了克虏伯的姓氏。

    作为德国工商业界最大的工业企业,埃里克集团之前是以技术输出和加工精密零配件来收购大多数国内外企业的股份,然后逐渐反客为主,成为控股方。

    而排名第二的克虏伯集团,则完全是靠实业发展壮大起来的,但同时也有自己的科技研发团队,并以高产高效和技术革新闻名于德国。像后起之秀的奔驰、宝马、整合后的HK、福克斯等等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埃里克与古斯塔夫每次见面都很愉快,两人的共同话题较多,一直是非常投缘的朋友。这种坦诚相待的关系,超越了一般的兄弟,让很多人无法理解。

    下了飞机,埃里克便驱车直奔克虏伯工业园。

    事先得到通知的古斯坦夫早早地在工业园大门口恭迎,这几乎是两人之间多年以来的一种默契。

    握手、熊抱,然后一同进入公司总部大楼的会客厅。

    “一杯葡萄酒还是一杯黑茶?我的朋友。”古斯坦克非常随意地问道,并没有称呼总统的头衔。

    “哦,两样都要,你是知道的,我在总统府的生活并不丰富。”埃里克也不客气,因为他们已经是非常交心的朋友。

    “那好,我们先喝葡萄酒,然后再慢慢品上一杯淳香的黑茶。”古斯坦夫说着,一杯来自巴伐利亚的玫瑰色葡萄酒带着扑鼻的浓香已经递到了埃里克的手上。

    两人边喝酒边闲聊,古斯坦夫话锋一转:“你一定不是为了来我这里喝酒品茶,说吧,要我干点什么?”

    埃里克哈哈一笑:“两位商人聚在一起,当然是为了生意而来啊。”

    于是,埃里克把自己来鲁尔的目的实实在在地告诉了古斯百夫,并从文件夹里拿出一份已经填写条件的合同放在茶几上,示意古斯坦夫先看一下、然后再说话。

    合同要求克虏伯公司带头购买国家战争债券,并希望古斯塔夫以企业的名义签下一张为期十年的协议。

    条件看似非常苛刻,但里面隐藏的含意同样也相当吸引人。其中一条概念很模糊:在此后十年时间里,德国政府不会以任何形式主动有偿购买克虏伯所有军工产品,但会在战争红利中给予克虏伯享有优先选择权,并特许折价收购占领区的部份产业。

    古斯塔夫认真细致地阅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