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工业霸主德意志-第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德国人对谈判解决战争问题一贯持积极态度,英国人早就知道这只是德国人掩人耳目的外交辞令,然而,他们也不能怪罪麦克斯,因为继米勒部长之后,麦克斯曾亲赴英、法两国,并主动要求美方出面进行战争调停和商谈,但是,英、美两国在法国狂妄的军事背景下开出了让德国不堪重负的价码,这杯苦酒先让法国人喝下了,接下来便是英国和美国。
冬天的法国让人不堪忍受地寒冷,巴黎沦陷,政府要员悉数被俘,举国上下顿时一片衰声,虽然在福煦元帅的领导下暂时没有发生军队集体变节的重大事件,但军队士气因此受到了致命的打击,战争惨败的阴影短期内却无法消除,福煦这种短暂的稳定的局面注定无法长时间维持。不久,法军内部很多中下级指挥官开始出现了指责政府和高层将领无能的言论。在很多公开场合,德国联情局驻法潜伏人员趁机扇风点火,大造谬论,诸于德法一统的谣言也一时铺天盖地、漫天飞舞,于是,局势慢慢开始失控,许多士兵要么选择投降,要么三五成群地纠集离队,同时,小规模的集体变节事件也时有发生。
法军的防线正在急速崩溃,这对英、美两军来说无疑于雪上加霜,英国战时内阁首相劳合乔治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带着战时内阁多次找到德国驻英代表麦克斯,要求他尽快就停战达成协议,并请求他传递英国政府要求释放英军回国的国书。麦克斯基于前次和谈失败丢了脸面,加上自己本来与埃里克的想法相类似,便找了个理由推诿起来,声称自己只是以国家意志为代表,无法代行总统事务,而此时正好是总统的法定度假日……总之一句话就是爱莫能助。
………………………………
第103章 和会
艾德里安的玛琳堡假日注定不会太轻松,且不说战争正在损耗国家的钱粮,民众的耐心也在经受着残酷的煎熬,他必须力挽狂澜,并借战场胜利的资本尽早实现和谈。
艾德里安发动的“巴黎行动”虽然没有给德国带来任何看得见的国家红利,但从根本上消磨了协约国要求战争赔偿的底气,也从此让德国人放下了“战败投降”的“十字架”,并由此掌握了接下来和平促谈的主动权,他要利用这几天美好的休闭时间捅破美国人傲慢的心理,也要借机敲打英国人随波逐流习惯。
就在艾德里安在玛琳堡省亲休假的时候,德军第集团军的进攻却并没有半点放松,部队不断向法国本土纵深挺进,不断突破法军残余武装控制的防线后,先头部队直逼右翼英军阵地。茫然不知所措的英军进行了微弱的抵抗,受到美军大批量投降、主将潘兴所部被围的影响,逐渐处于孤立无援状态的英军开始心慌意乱。此时,德军仍在不断地加强攻势,惊慌之中,英军哪里还顾得上什么体面不体面,一路丢盔弃甲、向西仓促奔逃,然而,他们很快在途中再次遭到了德军第集团军一部的迎面阻击,弹尽粮绝的英军受到两面夹击,伤亡惨重,战斗没有持续多久,便选择了主动投降。
美国方面派出的谈判代表跟骄傲的法国总统普恩加莱颇有几分相似,还在大洋彼岸的他就率先拒绝了德国和平谈判提议,当他得知这次派往英国伦敦寻求停战谈判的德国代表是久负盛名的前利赫诺夫斯基亲王时,才饶有兴趣地从美国华盛顿出发,准备直接前往伦敦,并打算以强硬的外交方式逼迫德国在投降书上签字,尽快进行战争赔款。当然,这是因为美利坚合众国200多万美国大兵给了他足够的自信,所以,他才在自己的行程中并没有考虑战败的因素。显然,这位目光短浅的美国代表在很大程度上低估了德军的实力和勇气,也过于迷信了本国优秀的战争武器。
踏上伦敦的土地,前来迎接他的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就向他通报了一个令他瞠目结舌的坏消息,他那傲慢的笑容很快就在寒风中凝固了,取而代之的是惊惶失措和目瞪口呆。此时此刻,这位自信满满的美国谈判代表想得更多的已经不再是向德国提出要少赔偿,也不是逼迫德国在投降书上签字,而是想尽快知道德军对被俘美军和被围美军的处置态度,当然,还有部队补给等多项问题。而就在他目光呆滞、神情恍惚之际,让他赖以自信的美军总指挥官潘兴将军因中弹受伤而被美国海军接回了伦敦,他不得不抛下了已被重兵围困的近50万美国子弟兵。
连续消失了三天的埃里克艾德里安回到汉莎宫,几乎和他同时到达柏林的还有前往英国进行和谈的特使利赫诺夫斯基亲王。本次伦敦之行,艾德里安虽然寄予了厚望,但作为德意志联邦国家总统,他也深知这次谈判的结果一定会差强人意,然而,明明知道会有这样的结果却为什么还要派遣利赫诺夫斯基亲王出使英国呢?这就要说到艾德里安的行事风格了。作为曾经的皇室,他们仍然在国内享有声誉,国家高层中也存在着不少的支持者,要笼络这一部份人,就必须先笼络他们中间最有影响力的利赫诺夫斯基。然而,人人都知道利赫诺夫斯基亲王自命清高,这样的人给予一次小小的失败也未偿不是好事,因此,利赫诺夫斯基才有了这么一次取代米勒进行伦敦谈判的机会。谈判桌上的话语权是要靠实力争取的,艾德里安之所以这样安排,更深一层意思也就明朗化了,既表明了德国争取和平谈判的态度,也麻痹了法国总统普恩加莱简单而又盲目自信的脑瓜子,这就是神秘的艾德里安,这就是神秘的德意志联邦总统。
德国总统幕僚长利赫诺夫斯基回柏林的第二天,美国谈判代表和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就跟着踏上了来柏林的旅程。“巴黎行动”开始后,英国皇室上下对德军的印象一落千丈,同时对首相劳合乔治的柏林之行也颇有微词,迫于美国的压力才不得不同意了劳合的意见。
柏林汉莎宫里,利赫诺夫斯基向总统汇报这次伦敦的“冰火”之行,首先谈到了“巴黎行动”之前的尴尬,后又谈到了这次战局改变后的扬眉吐气,把艾德里安都说得哈哈大笑起来。正在这时,总理古斯塔夫施特雷泽曼过来了:“你们好啊尊敬的总统阁下以及英伦归来的幕僚长利赫诺夫斯基先生,希望我的冒昧没有打扰你们愉快的交谈”见两人并不介意,便接着说道:“哦谢谢!是这样的,这次巴黎行动让骄傲的美国人付出了小小的代价,当然,就是小小的代价,因为他们的当局并没把士兵的生命当成一回事。现在,他们终于坐不住了,还拉上了英国的战时首相劳合乔治先生,已经来到了柏林,看样子是想和我们好好谈谈,我想知道总统先生对此有什么要求……或是要不要成立一个德方谈判代表团……”
艾德里安认真听完施特雷泽曼的汇报,盯着利赫诺夫斯基笑着说:“你瞧,我们的幕僚长大人人缘真好,刚到家,英国人和美国人就追着你的屁股跑过来了,我看是这样,人家来了,谈是一定要谈的,关键就要看双方怎么谈了,古斯塔夫、利赫诺夫斯基、还有米勒部长和瓦尔特副部长,你们组建一个临时谈判代表团,当然,要让书记员详细记录备案。另外,要把这次谈判程序规划好,安排好,哦,也要让英、美代表们吃好、住好,不能失了德国人的礼节。听着先生们,如果对方提出利益方面的恳求,你们就装着很为难的样子,尽量把责任往我的身上推,好了,你们先忙,我也该去柏林郊区视察一下工厂复工的情况了,祝你们好运先生们。”
就在同一时刻,美军欧洲战区总司令潘兴将军受伤进入伦敦治疗之后,剩余的美军群龙无首,纷纷向法国西部沿海逃窜,德第集团军、第集团军一路穷追猛打,美军心无斗志,只顾逃命,随时面临全军覆灭的危险。当美、英海军最终弃他们而去的时候,德第集团军、第集团军已经将所有残余美军约30万人团团包围。不久,美军集体投降,紧接着,意大利也宣布愿意参加柏林举行的多边和谈,并随即派遣代表前往柏林。
意大利宣布参加柏林和平谈判的当天,法国总统普恩加莱与总理克雷孟梭也同时获得自由,并随德军来到了柏林。
埃里克总统在汉莎宫同时召见了四国代表英法美意,并在征得四国同意的前提下宣布停止战争,并决定于1919年1月18日在柏林贝尔维尤宫召开由同盟国和协约国双方参加的柏林和会。
………………………………
第104章 柏林和会开幕
不久前,协约国对德国停战投降和战争赔偿充满了信心,尤其是法国,曾经一度傲慢地拒绝了德方代表关于“和谈”与“投降”之间的选项,没想到仅仅一次“巴黎行动”,这次止战谈判活动就被迫易地重启,并由德国掌握了主动权。协约国与盟国双方就停战一事,在汉莎宫艰难达成了初步谅解,并就正式停战日期定在1918年的圣诞节前夕晚上24时,暂不通告全世界,具体细节的商讨则确定在1918年1月18日在德国柏林的贝尔维尤宫举行。这个双方停火日期正好应了很多士兵们的预言,他们都希望能赶在圣诞节前夕回家与家人团聚,只是这个圣诞节好像不是当初的那个圣诞节了。
各协约国代表心事重重、寥寥草草的过完了圣诞节,1919年1月2日,再次从各国赶往德国,聚拢在都柏林贝尔维尤宫继续商讨停战细节。这是德意志联邦总统埃里克艾德里安年前与各国商定的和谈地点,虽然贝尔维尤宫是德国配置给总统的官邸,但德国总统实际上并不在这里居住,为了安全起见,汉莎宫内安排了单独的套间。
圣诞节刚过,奥匈帝国的代表们就匆忙赶来了柏林,并连续多次要求觐见德国总统埃里克艾德里安,但艾德里安明白他们贪婪的意图,一直避而不见,并由内阁转告总统先生此时非常忙。但是,奥匈帝国的这些代表显然是一些难缠的主,通过各种途径,他们总能纠缠不休,万般无奈,总统幕僚长麦克斯只好抽空接见了他们。
在奥匈帝国代表所出具的提案中,麦克斯利赫诺夫斯基看到的只是一只贪婪而又高傲的天鹅,他们似乎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氛围之中,却全然没有考虑过德意志联邦为此付出了多大的代价。麦克斯很想给这些家伙一记响亮的巴掌,并告诉他们不要再做美梦,战争到现在为止谁都不是胜利者,是时候清醒一下了。可是,麦克斯的好言相劝效果并不佳,奥匈帝国的代表们终于撕下面子,对和谈组委进行威胁,并声称如果不将意大利和塞尔维亚的领土并入奥匈帝国,他们将不会参与和谈。
麦克斯倒是非常冷静:“等等,尊敬的代表,德国一直把奥匈帝国当作朋友加兄弟,许多国际领域也有着广泛的相似意见和共同利益,,如果奥匈帝国愿意自动放弃这次和平红利,德国将无可奈何,只能深表遗憾。”
奥匈帝国的代表知道这位前帝国的亲王说话是很认真的,但又实在不舍眼前的即得利益:“不不不,幕僚长阁下,您是知道的,我们为此付出了王储及王储夫人的宝贵生命,而且德国与奥匈帝国也曾有过协议,这场战争,我们胜利了,这份协议应该生效了。”
麦克斯顿时哭笑不得:“尊敬的代表,我想您应该明白,美、英、法等国,当然还有你说的意大利和塞尔维亚人,他们可并不是大傻瓜,战争的结束只是一个侥幸,侥幸您明白吗?美国和英国并没有受到到命的创伤,只要他们愿意再来一次世界大战,谈判的地点就不可能由德国人和奥匈帝国人说了算,也许是去伦敦、甚至是华盛顿或是世界的某一个地方,肯定不是柏林。”
奥匈代表仍不肯退让:“尊敬的幕僚长阁下,您应该明白,战争的结局并没有设想,可现实是我们赢了,所以我们就应该得到战败者的尊重,当然,作为合作伙伴,德国是时候履行协议了。”
听到这样的话,麦克斯心里很生气,但在国际交往的前提下,他只能忍耐:“我希望代表先生不要再提两国之间协议的事情了,现在是德意志联邦时期,早已不是当初的帝国时代了。埃里克艾德里安总统非常敬重贵国的合作主张,但不会承认帝国时期签署的任何与他国的合同,包括您提到的这份协议。就眼前的大局来看,德国,当然也包括你们的奥匈帝国,没有进行战争赔款就是不幸之中的万幸,为什么不顺势而为、却要为这次来之不易的和谈添堵呢?”
麦克斯很不愿意理会这些奥匈帝国代表的疯言疯语,迫于礼节,他只能耐心地进行应付。
无独有偶,原本已经和德国单独媾和的苏联也派代表到访德国,表示了想参加这次和谈的意愿,但遭到了英、美、法等国的强烈反对,施特雷泽曼迫于协约国的诉求,只得向苏联代表委宛地表示遗憾。苏联代表们知道施特雷泽曼做过适当努力,虽然没有争取到这张入场卷,但考虑到苏联的利益也曾在单独媾和期间得到了一些补偿,于是,他们对能不能参加这次柏林和谈的问题归咎到了英法美三国身上。
前来参加和谈的各国代表受到了德国政府的高度礼遇,住宿、餐饮和会议时间的临时休息区,都安排得井井有条,艾德里安甚至考虑到各民族之间不同的饮食、喜好,让接待部门做了不少的调整,尽可能地让各国代表们心情舒畅,提高办事效率。国家总理牵头,外交部实施,总统幕僚长幕后过问,使得这次和谈变得更加富有可能性。
为了使这次和谈更加富有成效,施特雷泽曼总理事无巨细,几乎每场必到,忙得不亦乐乎。
和谈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主会场进行,明确和谈的所有议程、宗旨第二个阶段是同盟国与协约国分开讨论,各国拿出合理提案,并交由美、英、法、德等国审定第三个议程是各国代表回到主会场,宣布各国在战后享有的权力和义务第四个议程是向全世界发表联合公报,会见各国记者
1919年1月18日,柏林和会在贝尔维尤宫准时召开,参加的27个国家的代表无一缺席,美国总统威尔逊做了和谈启动的导语。这个和谈启动之所以让美国总统威尔逊来进行,施特雷泽曼曾找埃里克询问缘由,埃里克总统只笑不答,似乎很享受,但是拒绝说出原因。这其实是投其所好,美国的政治格局就决定了总统必将要是一个出尽风头的人物,给予美国总统的便利就能在不久的将来给自己带来方便,只是一个露脸,何乐而不为呢?
和谈进行到实质性阶段,分成两个区域,由会议筹备组员工将各国代表分别带到所属会议室进行商榷。德国代表团与英、美、法三国代表相约走进了一个非常隐密的小型会议。四国首脑会谈选在贝尔维尤宫这一处幽静的小会议室进行,是施特雷泽曼总理与艾德里安事先商量好了后决定的,说是小型会议室,倒不如说是一间高等级的贵宾接等处,这样有利于各方轻松谈话。英国代表为首相劳合乔治,美国代表为总统威尔逊,法国代表为总理克里蒙梭,德国代表为总理施特雷泽曼。
在大会上,27国也各自表述了已方原则立场与利益分配,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各自的诉求,基本上做到了皆大欢喜。然而,德国并没有将英、美、法等国的俘虏进行交还,为此,四国代表之间又是好一番唇枪舌战,但德国方面不为所动,丝毫没有退让。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原属德国的各国市场基本丧失,殖民地也已经所剩无几,战争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而德国却没有获得相应的红利。
英、美、法对此颇为不爽,但也无所作为,只得先将其他已经达成的协议形成文字,宣布正式停战,并向全世界发表联合文告,而俘虏交割事宜则暂时搁置,等日后各自国用双边关系进一步恳谈。
英、美两国士兵的遭遇各有不同,在德军的“关照”下,有着明显的区别对待,英军士兵被遣送至布吕赫好吃好喝地供着,接受当地比利时人的真心馈赠。而被俘美军则在德、法边境战场附近搭建临时营地,每日参加恢复当地生态的劳动,食品极其粗糙,但能基本维持温饱,劳动之余,可在德军的监管下自由活动。法国士兵的境遇最糟糕,被迫缴械后,法军士兵一直被分散关押起来,大冷的冬天,他们只能拥挤在小小的帐篷躲避寒风的袭扰,大部份时间也要参加有德军看管的矿区劳动。
第一次波及整个世界的战争终于结束了,德国毕其最后的强势于一役,扭转了乾坤,改变了投降赔款的命运,获得了世界各国的谅解。埃里克总统非常清楚,这并不代表德国就能战胜英、美两国,德国的胜利充其量不过就是最后垂死的挣扎,侥幸获胜,见好就收。在这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并非战胜国,但也并非战败国,这就是埃里克总统最想看到的效果。
………………………………
第105章 洛林与萨尔
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各国的争吵声中、于柏林德国总统府贝尔维尤宫草草收场,然而,真正的核心国家却并没有就此罢休,美、英、法、德四国首脑都有各自的小盘算,先打发完那些二流跟班,接下来才是真正实质性的谈判。
英国的要求是最不明确的,除了需要意识形态的欧洲武力平衡外,还意味着想得到德国的海外殖民地,包括胶州湾。
美国人的立场会在很大程度上牵动英国人的神经,尤其是在法国索求方面,更是显得含糊其辞,换言之,英国既不想要一个强大的法国,也不想要一个已经被削弱了的德国,法国强大了,英国就失去了欧洲霸主地位,德国削弱了,就少了一个抵御红色苏联的坚强盟友,这两方面都是不合算的。所以,当法国代表痛斥德国“生于不义,死于耻辱”提议制裁战争祸首、肢解德国时,劳合乔治便坚决地站在美国总统威尔逊的阵容里:“既然是和谈,就要建立互信、互谅的基础上,以暴易暴的做法,英国是坚决反对的。”
威尔逊总统觉得法方代表说话过于刺耳,没予理睬。
英国本土在战争中虽然没有遭受严重的战火,但首都伦敦多次遭到德军战机的轰炸,况且还有许多英军士兵在战争中丧生,因此英国国内的广泛民意仍然是希望对德国有所惩罚。然而,首相劳合乔治认识到一旦英国提出各种各样的索求,恐怕不利于和谈的继续进行,况且还有大批英军战俘没有交还,他不想让和谈出现意料之外的问题,毕竟德国的埃里克总统是个不按常理出牌的家伙。劳合乔治想过很多很多,他不想让德国承担过多赔偿,也不想改变欧洲大陆的整体格局,如果法国成为欧洲大陆的超级强国,便与本国意图维持一个均衡的欧洲的传统政策相违悖:“在柏林和谈之初,我们曾经达到过共识,基于德国对本次和谈提供的条件和诚恳的态度,如果一定要让德国受点惩罚,英国赞同削弱德国的海军力量。”
法国首席谈判代表克里孟梭对德国怀有强烈的仇恨情绪:“法国的主要态度是最大限度地削弱德**事势力,不仅要收回洛林,还要将法国的边界东移到莱茵河,同时在德国的西部建立一个莱茵国。”
劳合乔治虽然理解法国人的仇恨思惟,但克里孟梭的提议却让他感到异常吃惊:“克里孟梭总理阁下,你认为德国人会这么做吗?威尔逊总统一再强调维持欧洲大陆的原状,你的提议只会把战后的欧洲进一步撕裂,我代表英国政府坚决反对!”
其实克里孟梭总理也知道德国不会轻易就范,但心里仍有不甘:“放弃建立莱茵国的要求也行,但作为交换条件,那就由协约**队占领莱茵河左岸30年,并将萨尔矿区交给法国。”
威尔逊总统的本意就是想保持德、法之间的力量平衡,同时也想让德国的军事力量成为西方世界的堡垒,对抗苏联,对于克里孟梭一再提议削弱德国的建议的本来很不高兴,当他听到法国又出现一项新的要求时,顿时非常恼火,便不耐烦地说:“非常抱歉克里孟梭总理,德国已经在和谈方面作出了很大的努力,讨论的议题也很广泛,但美国政府从来没有听到还有个什么萨尔问题。”
克里孟梭一听,差点被气死,心想,好你个威尔逊,难道说你就是个亲德分子?他看了看在场的各位代表说:“我可以非常负责任地对各位先生们说,任何一个法国总理都不会签署一项把洛林抛给德国人的条约,我不会做法国的罪人。”
威尔逊很是不爽,冷冰冰地讥讽克里孟梭说:“总理阁下的意思是不是说,如果法国得不到它想要的东西,就会拒绝跟英、美和其他协约国家合作了?”
克里孟梭被威尔逊怼得一时无言以对,因为美国的立场往往能得到英国方面的支持,克里孟梭无法面对英、美的联合阵线,便气冲冲地离开了会议室。
德国总理施特雷泽曼一直沉默不语,作为和谈的东道主,他不便于盛气凌人,再者说,艾德里安在本次会议召开之前就曾经告诉过他,美国的威尔逊总统不会让一个强大的法国在欧洲独大,只要德国低调行事,和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