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工业霸主德意志-第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纳新城的事情暂缓,就说意大利对德国施压,让我们很难做,借口怎么找,你们看着办。但是一定要让维亚纳方面觉得德国是诚心实意的,意大利才是阻碍德奥关键因素。有必要的话,让奥地利吃几次亏,然后造势一下,这种声音会更大,更有影响力。不然,终究只是一种声音。”

    施特雷泽曼了然后又问道:“匈牙利那边怎么办?”

    埃里克现在最不想听的就是匈牙利,因为这货实在是太能惹事了,周围的邻居全都惹了一遍。

    “尽量保持现状吧,他们越乱,我们才有机可乘,自身发展都成问题,全靠进口,正是我们插手的时候。”埃里克转头一想又说道:“罗马尼亚的开采工作和匈牙利的开采工作怎么样了?”

    匈牙利的铝土一直是德国主要进口物资之一,国内的航运事业蒸蒸日上,对铝的需求也是爆发式增长。罗马尼亚的石油开采工作也是埃里克最为在意的一个环节,在奥斯曼境内的石油还没有通过管道输入境内的时候,德国仍旧需要进口海外的石油来满足自身的需求。

    而德国的燃料消耗量在埃里克有意倾斜给民用的情况仍旧还是有些捉襟见肘。

    无节制的大量开采资源和国家的扶持政策让民用产品快速充斥民用市场,而埃里克却严禁借机提升价格,这就让市场仍旧不断扩大。庞大的需求订单让德国的民企不断扩大生产线,这样带来的好处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就是降低了成本。这对德国本土企业对外贸易时有了很大的优势,这也是埃里克没有急于控制国内市场的原因,相反还给予了大力支持。但是埃里克也深知这种状况不能持续太久,不然就会跟美国一样落入通货膨胀的下场。

    这时的美国已经出现了这样的苗头,埃里克就是想利用德国强大的生产能力加速美国资本的自我挤压。美洲的本土消耗能力并强,这就需要将一大部分产品远销海外,这样的做法无疑就增加了成本。原本相较德国的同款产品美国就不占任何优势,而且很多产品仅仅只有德国拥有技术生产,市场收到了大肆挤压。米勒在美国近一年的时间不断谈妥的贸易协议就与两国的贸易战不无关系。美国的成品受到打压的同时也就迫使更多的原料需要流出。

    这种看不见的贸易战其实最为考验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埃里克利用的就是德国急于摆脱一战后的经济困境,全国上下一心,命令如臂使指。

    德国是一个强壮的年轻人被人痛打了一拳,想要报仇雪恨。美国是一个强壮的年轻人,但是经过一战后有些厌战,四肢协调出了问题,无力,挥舞起来没有了力道。没有了强有力的统筹,美国如何在本就处于劣势的海外市场立足呢?巴尔干的美国影响力几乎荡然无存。

    而忙于安抚马仔的约翰牛更是分不出精力来制约德国在巴尔干的干预,反而有些寄希望于苏联干涉。

    法国比英国更差,没有了赔款的法国需要偿还战时在美国欠下的巨债,还得维持大量的国防力量陈兵边境,人口的锐减也让法国境内生机涣散。洛林危机也让法国政府彻底的明白了与德国之间的各种差距,虽然叫得很凶,却缺乏了底气。

    而苏联也是自身麻烦不断,驳杂的民族和过长的边界线让苏联需要分心的地方太多,德国击败沙俄的教训还牢牢刻在这些人的心上,再加上两国战后的发展速度和合作关系也让苏联多有顾忌,虽然非常眼馋巴尔干这块地方,却也没有明显的大动作干扰,只能在私底下施加小得可怜的影响力。

    波兰的问题一直是苏德两国的主要交涉点,两国各自占领的地区虽然维持着以华沙为界的边境,但是德国在这里的影响力远超苏联。

    埃里克真正担心并非是哪一家,而是惧怕德国的势头太猛让这些人一起抛开成见对德国施压,所以他需要小心翼翼的驾驶,避免出现担心的情况。

    英法美苏需要时间,德国更加需要时间,所以埃里克的外交政策就是都不得罪。

    让德法的固有矛盾充当主要焦点,给德国树立一个主要敌对目标让其他人分心。

    与英国要保证在海军上的默契,让英国看得到德国的诚意,避免出现一战前的愚蠢局面出现。在大陆政策上,也不能操之过急。

    而与苏联则要保持着一定的友好关系,确保苏联不会脱离德国找到英法美三家,在双方的边境问题上也要留有一定的问题好让英法美三国放心。

    而与美国,埃里克一直是想着各种办法消除美国在一战前和一战时在欧洲的影响力,在贸易上,德国要渐渐让逆差转变成顺差,在外交上,德国也要适当的站在美国的身边摇旗呐喊,确保在一些情况下美国可以与英国产生势均力敌的局面,增加两家的分歧。

    这是一盘错综复杂的棋,埃里克不得不小心。
………………………………

第160章 访美前奏

    19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德国开始迅速崛起,一跃成为了欧洲举足轻重的强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德国的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大工业的兴起更是引人注目,以象征军事潜力的钢铁产量来说,1880年德国的钢铁产量为240万吨,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而到1900年,其钢产量增长了数倍,一跃成为了欧洲第一的钢铁大国。在化学、电气、光学等新兴产业方面,德国的优势也显而易见。德国还建立到19世纪末叶,其工业产值占世界总产值的16,与英国相差无几,而在20世纪初就远远超过了英国而雄踞欧洲榜首。1912年,随着埃里克集团的强势崛起,德国的工业能力开始再次腾飞,这也影响到了当时的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对战争的预判。事实也确实如此,德国远超历史同时期的工业实力让德国拥有了原本没有的绝地反击的能力。

    1919年整整一年的再次高速发展在1920年的联邦马克发行后直观的展示在了德国民众的眼前,这是直观的。

    埃里克没有以1914年开战前的数据作为对比,而是以德国在战争时期工业产值最高的1916年作为比对,1919年的工业产值相较1916年增长了32,而美国1919年相较于1918年的工业产值仅为18。英法苏三国更是连美国都比不上。

    英国4,法国2,苏联6,德国一家的增长率是英法美苏四家的总和,但是帐不是这么算的。这其中就以美国为例,基础就远不是苏联可以比较的,哪怕是美国只增加了1也比苏联增加的6强上太多。

    德国的快速发展是举国欢庆的事情,可埃里克却并没有多高兴,这种极不平衡的繁荣孕育着极不平常的金融危机隐患。德国没有了历史上大量的经济和领土损失和技术带来的绝对市场份额加快了国内和国外的投资潮,美国更是借着参战前的各国借款掀起了投资热。

    德国本土的市场并不大,很多的产品需要靠销往国外来牟取利益,巴尔干的绝对影响力很大程度上都满足了这点要求。加之各行各业的低成本货物和独有技术产品的远销海外,德国的工业危机还不明显。

    可是国际市场就是这样,份额是固定的,德国占去的份额就得迫使其他人让出,不管是不是被迫的。

    受到明显挤压的美国自然感触颇多,本土生产的优势除了在战时拥有着唯一进口渠道外根本无法和德国的本土生产直接供应相提并论。

    要不怎么说埃里克运气好呢,威尔逊的突然昏倒让美国政界方寸打乱,根本没有人领导美国快速找到应对办法。而随着米勒在美国越签越多的贸易协定让美国金融界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原料提供的巨头们自然无所谓是谁买,德国有需求,需求量大,美国人自然不会跟钱过不去。而成品方则完全相反,受到德国进口商品的市场挤压,本土的商品竟然只能打成平手,而在其他方面更是被独占。

    美国航空客运的客机几乎都是从德国订购,大家都在抢占市场,而现在能生产出达到要求的客机,无论是价格还是质量也都没有下家。自行研发生产是肯定的,但是提前购买德国飞机抢占市场更是当务之急。这个市场份额,美国资本界是想抢都抢不到,技术问题。

    华盛顿的德国驻美大使馆随着德国的发展也在不断扩大,米勒最后干脆租下了整整一栋办公楼充当大使馆,而工作人员数量也是远超他国。

    德国发展迅猛,影响力也水涨船高,米勒的地位也随着德国的国际不断攀升。美国作为发起国联的国家却因为威尔逊的昏倒而以失败告终,除他以外的人似乎都对这个国联机构缺乏兴趣。

    作为国联最主要的国家之一的德国却利用这个机构扩大自己在欧洲和美洲等地的影响力。

    在美国的这段日子让米勒着实磨砺了一番,和谈的失败是他自认为的污点,美国之行是他想要自证价值的机会。

    外交大使办公室里坐着几个驻美机构的关键人物,米勒坐的地方并不是做主要的位置,而是给一个穿着普通的中年人让出了位置。

    中年人的表面身份是德国驻美警备总指挥,平时也不插手米勒的任何工作,米勒也知道这个人是国安部的,再具体的就不清楚了。但是中年人却有在特殊时期下指挥他的权利。

    “拉佛莱特少将,今天把我们叫来是有什么要事吗?”米勒非常奇怪平时并不插手具体事务的少将怎么突然就把这些人秘密召集了过来。

    拉佛莱特少将从口袋里拿出一张卷起来的纸条摊开后说道:“接到命令是这样,具体是怎么回事,我也不清楚,命令要求我们同时知晓纸条上的内容。”

    摊开纸条后拉佛莱特少将慢慢念道:“总统明年访美。”随后又补充道:“没猜错的话应该是美国总统大选之后。”

    大家顿时活跃了起来,自家总统到驻地国访问,那大使馆绝对是必经之地,这些常年驻守外地的人无时无刻不曾想过光鲜回国,能在总统面前露脸的机会对他们而言实在太少了,所以他们一个个都高兴得不行。特别是大使米勒更是开心,一个外交部长在国外一待就是近一年,说句好听的那叫为国出力,难听点的别人以为是总统不待见。只是米勒心里清楚,他的任务和担子很重,这也是为什么他一个外交部长在美一扎就是快一年的原因,因为他是带着“尚方宝剑”来谈判的,拥有先斩后奏的权利,这对机遇来说非常重要。

    “为什么要通过这么隐秘的手段传递消息?”米勒将自己的疑问直接说了出来。

    “没说原因,但我猜测与我们的海军有关。”拉佛莱特提到海军,大家都有些黯然了起来,说实在的,德国这一年的发展全世界都有目共睹,但是唯有在海军方面的发展实在是让人有些气馁。很多德国人都有私下议论说埃里克总统因为害怕英国人所以不敢在海军方面花大力气,当然,这些人都只是抱怨的口吻。

    也有一些知道内幕的高官打听到自家总统对德国海军的发展和现状非常不满意,甚至传言埃里克总统想要替换海军大部分将领,提拔一些年轻人。

    若是放在以前,很多人会觉得这些谣言是空穴来风,但是有了勃劳希契,汉斯克卢格,亚尔马沙赫特等这些部长,以及国防军的一些年轻将领作为例子,提拔一些年轻的海军将领也就不那么奇怪了。

    此时的国家元首出访他国需要越洋时,都是以海路为唯一选择,因为根本没有任何飞机可以搭载多人跨洋飞行。那些成功跨洋飞行的人都是冒险式英雄,国家元首根本就不可能这样做。

    所以拉佛莱特对海军的失望也就不言而喻了。但是埃里克总统如果不乘船访美,那到底会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呢?
………………………………

第161章 国防开支

    砰!

    4月21日。随着一声捶音过后,德意志联邦上议院的轮值议长在确认投票数后照着文档念道:“通过。”

    听到议长宣布的最终结果后,勃劳希契等一众国防部将领及一些支持增加国防预算的议员纷纷起立鼓掌祝贺。

    勃劳希契感激的望向了站在会议室门口等候结果的麦克斯幕僚长,后者也冲他点了点头后迅速离场向总统报告去了。

    “大致情况就是这样,无惊无险,夫人在里面给予的帮助起到了关键作用。”麦克斯将情况说了一遍后又适宜的提到了黛娜。

    “行了,别时不时的就感谢她,怎么没人感谢我?”埃里克埋着头正看着一份施特雷泽曼草拟的多国多方经济合作的合同内容。

    埃里克好像想起来了什么一样又问道:“米勒部长收到了消息吗?”

    麦克斯翻了翻行程表后回道:“收到了,只需要等到明年美国大选结束后,米勒部长就可以正式代表德国与美国商讨你访问的事宜了。”

    “你知道我为什么这么早把消息传递出去吗?”埃里克嘿嘿笑了一声然后继续看着手里的文稿。

    “除了陆军司令部不太热衷,海军司令部和新成立的空军司令部都热闹了。”麦克斯想起这次埃里克玩的这招也是笑了起来。

    “该让他们着急了,一个海军,一个空军,都因为我一直插手养成了等指挥的习惯,这次不激一下他们,不知道还得懒成什么样子。”埃里克放下文稿后端起了茶杯看着窗外说道:“别以为德国没有输在上一次的战争中就以为下一场战争仍旧会这么走运。”

    麦克斯因为离得埃里克有些远,加上埃里克的声音并不大,没听清楚,问道:“什么?”

    埃里克没有回答他,而是说道:“没什么,准备开会了,弄了这么大一笔钱,也是该问问他们怎么花了。”

    弗里兹托特、龙德施泰特、希佩尔、勃劳希契几人没等麦克斯的传令兵通知第一站就赶到了总统府,随之而来的还有整个内阁的成员。大家都清楚,这次国防部能够申请到855亿联邦马克的经费和总统的有意促成脱不了关系,作为特立独行的埃里克总统,从来就没有在权利上有过半点让步,原本该束之高阁的总统硬是在埃里克手中当作了独裁君主在使用。

    勃劳希契作为国防部长,需要权衡三军才能确立具体的各军实际分到的军费开支,刚刚领到的军费还并没有一个具体可行的方案,他只能在会议上静听总统的安排。

    在足以容纳前人的宽敞的会议室里,整个联邦高层几乎都已经聚在了桌前,这也是1920年自联邦马克发行后第一次聚集得如此整齐。

    “各位先生们,你们这次都算是赚的盆满钵满了,有什么好消息要告诉我吗?950亿联邦马克竟然被你们分刮一空,真是让我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埃里克现在想起来这么庞大的一笔收入竟然被这些家伙搜刮干净的时候还有点瑟瑟发抖。

    从现在普遍的汇率来计算,此时的1美元能兑换到15联邦马克左右,虽然有些波动,但是基本都亚尔马尽力保持着稳定,这也是埃里克的要求,一个国家的钱到底值不值钱,不在于短时间的升值,而在于长时间的稳定货币价值。

    950亿联邦马克是个什么概念?1919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也不过860亿美元,950亿马克换算成美元就是633亿美元,遭受长达4年战争破坏的德国经济在恢复期就再次紧逼美国这个在战争中牟取了暴利的国家就可见一斑。美国在1919年的收入有一部分是由于在战时的贷款带来的红利,而德国的收入则几乎来自自身创造的各种价值总和。

    弗里兹托特属于在场最有资格要钱的人,没有之一,因为德国的空军在国防军成立就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位在一战中为原帝国空军立下赫赫战功的空军司令急于发展他心中的蓝图,他要打造的一个以空军为主导的德意志联邦国防体系。

    埃里克见托特似乎有话想说,饶感兴趣的问道:“我的空军司令先生,你有什么话想说的?”

    托特一听就来劲了,大家安静下来看着他,他立马站起来说道:“我国空军体系仍旧止步在前几年的水平,总统先生说过,现在的科技日新月异,我们需要抱着高瞻远瞩的态度来发展各行各业,空军当然不能例外。”他接过威廉凯特琳递过来的材料说道:“凭借着在上次大战中贫弱的空军为陆军带来的各种前线情报和阻止敌国对我方的空中侦查所引发的一系列空战不难看出,未来的空军必然是战场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以现在颇有成效的200型侦察机做参考,一架就需要花费28万马克,而”

    托特话还没说完只见龙德施泰特起来说道:“你就直说要多少吧,大家时间紧,没功夫听你扯远了。”

    托特嘴角扯了扯也不反驳,他咬了咬牙说道:“4成!”还不等大家反应过来,他继续解释道:“4成,这是今天的开支,明年可以少一点点,毕竟空军的各项工作需要同时铺开,第一年的开支肯定会很大。”

    “你放屁!你拿了4成,难不成让希佩尔元帅拿1成吗?”龙德施泰特怒不可遏的喊着,虽然表面上是在指责托特的无耻,但是在场的都不是傻子,特别是希佩尔,一听海军拿1成?当时就怒火中烧的冲龙德施泰特喊道:“1成?你让我们海军划皮艇吗?”

    接下来的场面不出埃里克所料的开始混乱起来,因为这场预算会议是想以每年一次的固定模式召开的,所以各方代表都有十人甚至二十人的规模,整个大会场里坐着满满当当的一千人。虽然地方够大,但是经不住乱作一团的场面。这个大型会议室也如同国会上议院的布置一样,都是半圆式布置,一是聚音,更加为的是讨论起来方便。埃里克坐着的位置毫无疑问的是正中的首位,两侧是整个内阁,左右两边分坐的是总理施特雷泽曼、副总统兴登堡。

    见场面有些混乱,作为总统埃里克不好直接压场,但是总理就不能坐视不管了,他站起来狠狠的拍了一下桌子喊道:“都给我住嘴!”

    混乱的场面终于在施特雷泽曼的制止下重新回到原点,埃里克也没想到随便的一点就让这群人炸了锅,摇了摇头的他心里也是十分理解眼前的人。

    空军说缺钱起步,海军何尝不是呢?一些新建的舰船都需要交付给英国作为赔偿,而剩下的老旧军舰英国人不要,德国人自己也瞧不上,与开始起步根本没有区别。稍好一点的陆军其实也是同样,因为埃里克想要打造全新的装备体系抛弃成熟的弹药体系选择了埋头弹系统,所以陆军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许多装备都还处于空白,除了用作训练的坦克和外销型的坦克有点起色,其他的轻武器等都还是一张白纸,根本没有解决各种疑难杂症无法大规模装备。

    哪怕是埃里克多方协调下为国防部争取了9的国防开支仍旧有些不够,但是事已至此,只能硬着头皮把这一年规划好。

    见大家都安静了下来,埃里克才对施特雷泽曼开口说道:“开始吧。”
………………………………

第162章 海军造舰计划

    334,这就是国家预算会议上最终在德国三军军费上的比例,陆军那得大头4成,海军和空军分别拿到了3成。相比起希佩尔和托特的满载而归,陆军司令部就像死了爹妈一样充满了对海军和空军的怨恨。

    德国由来已久的陆权概念深入整个德国各界,这也有很大的原因归咎于在一战中才刚刚起步的空军并没有引人夺目的地方,而海军更是让德国蒙羞。

    德国海军司令部。

    拿到了2565亿马克军费的希佩尔顾不得休息直接将海军部上校以上将领召集起来。

    作为海军装备采办部长的刚瑟吕特晏斯早在一年前就准备好了采购清单,这张密密麻麻的清单需要结算的金额远不是25亿马克能解决的问题,那么孰轻孰重,第一步先采购哪些就成了极为关键的问题。

    “战列舰,必须是战列舰,周期相对较长,可以先开始拨出经费建造。其他的舰船建造周期相对要短一些,不急于一时。”说话的是海军副司令埃里希雷德尔中将,在一战时,他就是战舰指挥官,自然对大舰巨炮有着无法抹灭的情怀。

    他不假思索的说道:“总统明年要出访美国的事情想必你们也知道了,海军拿不出一支能够护送总统前往美国进行国事访问的舰队,这样的事情简直是在打德国海军的脸,上一场战争的教训历历在目,如果我们现在还不奋起追赶,下一次,会是同样的结果!”雷德尔的表情很严峻,一旁的希佩尔也深有同感,作为日德兰海战的亲历者他感触最深。但是站在大局上看,他作为海军司令,目光已经不再局限于大型水面舰艇,包括战后兴起的岸防小型舰艇和潜艇等作战舰艇以及支援舰都需要用到这有限的海军经费。

    “邓尼茨,你有什么看法?”希佩尔很想听听邓尼茨的看法,因为要说在一战中真正让海军涨脸拉分的,无非只有潜艇部队了。作为国防军内潜艇派的代表人物,邓尼茨也是埃里克非常看好的海军将领,似乎有意在提拔这位年轻人。

    29岁的邓尼茨此时还只是一个少将军衔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