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工业霸主德意志-第9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尊敬的施特雷泽曼总理,你应该不会只想告诉我一切都没戏了吧?”埃里克显得非常气愤。

    双方的胜负已定,如果德国没有按照埃里克所想的那样取得应有的回报,战争是不可能轻易结束的。至于英法美三国会不会为了保全意大利而出兵迎战,全世界都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不可能!因为好不容易得来的和平光景,大家都不会轻易让它在短暂的时间缝隙中流逝,毕竟大战才过去两年不到,何况战争的创伤都还没有完全抚平。换言之,德国境内的民意也不乐观,虽然只是处于被动防御而转入这一场战争,如果一旦旷日持久,国内民意也同样会激烈反对。哪怕是英明果敢的埃里克总统也无法左右民众的想法。

    “英、法提供了两个解决方案,阿西纳拉湾由英国、法国、德国三方派军入驻。”施特雷泽曼将第一个方案说了出来。

    “没戏!他们这是在玩假共享,真正的目的是想把控德国的军事动态,而我要的是绝对主权,明白吗?绝对主权”埃里克重复着自己的想法,因为德国现在不可能为了一个临时居住点而打仗,他要的是建立一个在绝对主权基础永固性的防御基地,进可攻,退可以守。对于总统的想法,施特雷泽曼非常理解,于是又说了英、法等国的第二个方案:“不然,那就只有佩拉杰群岛了。”说罢,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世界地图:“这里是地中海中部,西西里岛以南,马耳他以西的位置。远离法国本土,但会受到英国马耳他群岛的监控。”

    佩拉杰群岛只是意大利的一个附属群岛,孤悬海外,没有撒丁岛的完备自然条件和现成的深水港码头,用作旅游度假尚可,但要作为海军前进基地则缺乏建设意义,且面积狭小,不利于日常补给和战时防御。

    “这个岛小到什么程度呢?说是群岛,其实只有兰佩杜萨岛勉强适合旅游开发,而且仅仅只是相对而言。”施特雷泽曼补充说。

    埃里克趴在地图,用仪器测量了许久,然而,兰佩杜萨岛面积却怎么也无法变大,21平方公里,最宽处才32公里,最长处也只有11公里。按照埃里克的设想,要搭建一个海军前进军事基地的话,这个小岛修建一个军用机场后就几乎没有多余的地方了,至于能停放多少架飞机,则完全取决于修完跑道后剩下的面积,另外,还需要修建码头、营房、仓库等等。

    英国此举也是迫于无奈,明知德国在地中海寻求基地将于已不利,却又不得不重视与让步,于是,小小的佩拉杰群岛这个鸡肋就被提出来了,并希望能得到德国的认可。

    “这地方,我修个机场都不够用。”埃里克恼火地说道。

    “修不了机场。”没想到施特雷泽曼突然冷不丁地来了这么一句。

    “为什么?难道他们还想限制我在岛的建设不成?”埃里克更加恼火了。

    “兰佩杜萨岛其实分为两段,中间有个三十多米宽的浅滩区,涨潮的时候,水域更宽,而且两边的地势都是中间高四周低,不具备修建机场的条件。”施特雷泽曼的意思是地形不太适合。

    “那你刚刚跟我提这第二个方案还有什么意思呢?”埃里克没明白施特雷泽曼提到这个小群岛的用意,如果真的如内阁总理所言,根本就不该提出来,反而闹心。

    “虽然看似没有什么建设意义,但我们可以移山填海,扩大人工岛。”施特雷泽曼提出自己的想。

    “英法两国的用意其实就是为了限制我们将这里开发出来,当然,这里也确实不适合开发,但是我们可以利用自己的采矿设备把这里一一填平,让这块小岛变成我们需要的陆地。”施特雷泽曼自然对本国的矿产开采机器很自信。

    “填哪里?围堰填海吗?”埃里克聚精会神,想看总理有什么好办法。

    “先把两座岛屿中间的浅滩填实……”施特雷泽曼拿出笔来把两座岛屿中间的空白处描黑。

    “我叫统战部的人计算过,如果把这里填平,岛最长的这段距离就可以建一座机场,在末端,建一个防波堤,由于这里水深,停靠大型军舰都没问题,如果在南部向东扩张三百米,足以容纳三十艘大型军舰同时停靠,就是防波堤可能在修建中会遇到些困难。”施特雷泽曼说这么多其实是建议埃里克答应第二个提议。

    “两个港湾,足以停靠一支舰队的舰船。岛铲平后也能搭建7平方公里的营区,和4平方公里的物质储备区。四周也有足够的地方修建防御工事,只是这么多的装备和守备官兵,肯定会比较拥挤。”施特雷泽曼说完后等着埃里克的回答。

    “赔款方面进行得怎么样?”埃里克觉得没有在撒丁岛割肉就是亏大了。

    “1400亿里拉,将以各种物资抵押的方式连续10年偿还。”施特雷泽曼又递给埃里克一张赔款清单。

    埃里克看完后问道:“你认为还有哪些地方与我们的期望值存在出入呢。”

    “关于伦巴蒂地区,意大利愿意赔付4900亿里拉赎回。”这块地方暂时属于我国占领区,而我方也一直想从事实得到这块地方。

    “就这第一点点小钱还想赎回伦巴蒂?”埃里克有些不敢相信意大利竟然会有这么穷。

    “我提价到了12万亿,但目前还不知道意方和英、法等国商量得如何了。”施特雷泽曼赶紧将自己已经提价的事告诉埃里克。

    “那也太多了,我担心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7000亿左右吧,你说呢?两项相加总共8400亿里拉的赔款也够意大利喝一壶了。”埃里克的想法非常简单,用意大利的赔款填补这次战争的损失,余下偿付英、法、美三国的战争赔款,两两相抵,还略有一些剩余。
………………………………

第231章 第13号物理研究所

    8400亿里拉相当于德国联邦马克630亿,几乎等于1919年德国财政收入的全部。

    这么一大笔钱也肯定不会是军方一人独吞。施特雷泽曼还在与意大利总理墨索里尼相商最后的细节,位于意大利本土的德国将军们却急不可耐的组团回国了。

    由于这次的和平谈判是在罗马柏林签署,所以施特雷泽曼会在空余时间留在总理府,只是国防军的将领回来后,他连总理府也再没有去过。

    总理府三楼。

    “你们粮食部也好意思要2成?你们怎么不去罗马抢?”叫嚣的是交通部长格勒斯。

    “怎么不好意思?国防军的食物难不成是平白无故掉下来的?”现年55岁的粮食部长谢德曼面对比自己年轻10岁的格勒斯丝毫不让。

    “行了,你们两个好歹都出力了,可我想不通司法部跑来凑什么热闹?”汉斯路德看着对面站着的威廉马克斯就气不打一处来。

    作为国内的两大内政部门,内政部和司法部一直是死对头。

    “没有我们司法部,你们还能打成这场战吗?现在打赢了,就不认人了?”57岁的马克斯表示在这个赔款分赃问题上决不让步。

    反而只有国安部的克卢格一直在旁边劝阻争吵规模升级,远在汉莎宫的埃里克也从安娜塔的汇报中了解了正在总理府发生的闹剧。

    “总统先生不去看看吗?”安娜塔奇怪道。

    “我去了又不能解决问题。”埃里克不想趟这趟浑水,丢给施特雷泽曼自己去处理。

    “安排一下,我要去德累斯顿。”埃里克在意的是自己的救生舱什么时候能够充够能量。

    就这样,一连大半个月,埃里克每天都会飞到德累斯顿待上半天时间,直到第二天清晨返回柏林,眼看着11月6日的国庆马上就要到了,埃里克依旧如此。

    11月2日,全国都已经提前进入到了欢庆的氛围,埃里克身为总统却已经在为国奔波,这是大家共同的观点。

    这天下午,埃里克有一次飞抵了埃里克工业园的机场,不同平日的欢迎,这次的人数增加几倍。

    站在人群最前沿的是哈伯,但不是这次的主角,旁边的几个才是。

    埃里克先是走近后一个个的亲切慰问了一番,才随同团队到了一栋建筑面前。

    “这里是刚刚兴建完的第13号物理研究所,地面4层,地下3层,每层面积1600平方米,2公里外就是住宿区。”哈伯站在埃里克的旁边介绍道。

    埃里克点了点头,对右侧的一个秃顶的中年男子说道,“普朗克教授,你觉得怎么样?”

    “很好,条件太好了,而且这几天哈伯教授跟我交流了一下,可以提供很多的帮助,这对研究很有利。”普朗克此时也很高兴。

    “能够有所帮助就不错了。”埃里克说着还看了看普朗克身后。

    那里跟着一个现在还没什么很大名气的人,却是人类踏足太空后进入太空殖民时代的理论奠基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只是1920年的爱因斯坦名气还远没有身边的这些科学家们的名气大,甚至不少还是教过爱因斯坦的老师。

    像身边的马克斯普朗克,现在是公认的德国科学界中心人物,还有尼尔斯玻尔,年纪大不,却在来德国之前已经是丹麦皇家科学院院士,获得过丹麦皇家科学院金质奖章,英国曼彻斯大学和剑桥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哈伯左侧的是欧内斯特卢瑟福,也是埃里克这次请来的教授之一,而尼尔斯玻尔正是他的学生之一。

    对埃里克来说,卢瑟福的到来既是意外也是侥幸,因为埃里克就没打算放过这些人再回去,接下来的研究成果也不会轻易的让他们带走。

    爱因斯坦能来,埃里克着实意外,不同普朗克是地道的德国人,爱因斯坦虽然也是德国人却一直游历于各国,对德国反而没有很深的归属感。如果不是普朗克的一封书信里提到了全世界最尖端的科技汇聚地埃里克工业园竟然为一次实验花巨资打造了一栋研究所,爱因斯坦恐怕会错过这次机会接受日本一家报社的访问前往亚洲。

    在接下来的书信中,爱因斯坦又了解到了这次参与的科学家的人数规模后更是兴趣满满,跟着普朗克到了德累斯顿。

    “我们进去吧,参观的事情以后有的是时间。”埃里克不想浪费太多的时间在公关上,正事要紧,这也符合在场科学家们的性格。大家都很期待接下来的实验。

    进入一楼后哈伯就带领大家参观了一些最新最尖端的科技成果,然后一路往上走到了3楼,参观了几乎每个角落。

    等到大家准备前往四楼的时候,哈伯却让随行的闲杂人等留下了。

    埃里克知道这个四楼藏着的肯定是哈伯这次能邀请到众多科学家的宝贝计算机。

    “诸位,待会儿要看到的就是这次的主角,计算机了,所以还请各位能够做好防尘措施,请跟随士兵到各自的房间更换。”说罢,哈伯带头进入一间小房子。

    埃里克也是同样的待遇没有例外,和普朗克、玻尔两人走到了一间房间里打开衣柜开始在士兵的帮助下穿上防尘服装。

    “四楼放着的是分析机吗?总统先生。”玻尔在换衣服的时候问道。

    “不是,是计算机。”埃里克纠正道。

    “分析机与计算机的差别就在于不能通过介质存储资料。哈伯他们苦心钻研开发的这种机器已经可以做到储存功能。”

    “厉害,是利用真空管和集成电路实现的吧?”普朗克在旁接话道。

    要不怎么说人家是科学家,埃里克的佩服直接表露在脸上。

    “没错,确实是这样做到的,只是材料上稍微有些出入,细节的话等哈伯待会儿的讲解吧。”埃里克不想说太多,保密的东西也是哈伯他们一手规定的,埃里克不方便说。

    换装的时间不长,等到最后一人出来后,哈伯带着大家走上了四楼。

    这里已经站着十几个穿着防尘服的科学人员等着,背后杵在整层楼中间的就是计算机。

    “这就是计算机,占地面积170平方米,重量30吨,耗电功率150千瓦,每秒钟可以进行5000次运算。”哈伯的语气很激昂,介绍的时候更是显得中气十足。

    接着在大家观看的时候,哈伯开始了一些不太关键的介绍。
………………………………

第232章 第4号研究所(今天第四更 )

    埃里克花大价钱打造这样的试验所和高薪聘请的专家不是为了炫耀自己多有钱,更不是为了向他们展示计算机的用处,而是为了医治德意志联邦国的能源病。

    高速发展的德国并非没有限制,缺乏石油的德国需要大量的使用煤炭液化来弥补空缺,虽然成本相对购买原油价格要高,但是埃里克却没有放弃这块的发展,依然大量的采购。

    而此时的德国在经历工业革命后大肆使用电气设备进行生产和作息,全德国的电力来源主要是火力发电,水利和风力发电规模很小。

    在这种情况下,埃里克想到了用核能发电的点子。

    理论依据是埃里克最不缺少的,之所以要召集这么多的科学家同聚一堂也是出于科学发展的必然性,不然现成的理论会拘束散发性思维。

    而第13号物理研究所也仅仅只是提供研究理论的场所,真正发展核能的地方不在这里,是埃里克另外搭建的第14号物理研究所,完全与外界隔离开来,里面也有一台计算机,功能比放在第13号物理研究所的好很多。

    第14号研究所的研究计划是“潘多拉1号”,第13号研究所仅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理论依据终究只是纸面数据,真正想要实施肯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埃里克也不想弄的规模太大泄密,所以进度不会很快。需要的原材料和设备也只能悄悄展开,在不干涉现有正常秩序的情况下小规模展开实验。

    埃里克陪同科研团队转了一圈到了一楼,就在他们准备下去的时候,埃里克找了个借口离开了。

    “去4号研究所。”埃里克对司机吩咐道。

    半个小时后,埃里克的座驾连同十几辆汽车停在了标号为4号的研究所门口,这里的卫兵见到是总统本人后仍旧检查了每个人的身份才放行。

    如果说核能发电是埃里克现在最关心的事情,那么第4号研究所的成果已经是让埃里克看到了希望。

    第4号研究所的研发重点就是火箭。

    1916年的时候,第4研究所就已经使用过酒精为燃料,氧化剂则是用的液态氧做了一次试验。

    1918年战争快结束的时候,埃里克也没有打算让火箭参与战争,实用效率太低。随着战争的爆发和科技的进步,材料学又迎来了一次进步,研发团队开始尝试使用其他燃料作为替代品。

    1型发动机是继酒精燃料后的第二款液体燃料发动,采用的是液态氢作为燃料。

    采用氢气作为燃料的1型火箭发动机确实达到了埃里克所要求的试验用极限室压标准,甚至超出了4倍,达到了30以。

    可是对现在的德国来说,这超出的部分并不是好事,过高的室压让材料无法承受压力直接解体,1方案再次被搁置。

    为了尽早解决燃料问题,研发团队只好选择一种非常中庸的燃料,煤油。

    得到消息的埃里克没有多话,只是提醒研发团队煤油只能作为过度型燃料使用。

    为何埃里克觉得煤油是过度型的燃料就要从煤油自带的一样化学物质谈起,具有腐蚀性的化学物质,硫。

    腐蚀性也是严重制约火箭发动机性能的一种劣性化学物质,从事火箭发动机设计的科学家们宁可不需要这种物质出现在自己的设计。

    在使用煤油的同时,科学家们也开始尝试一种家用燃料,甲烷。

    两种方案最后被埃里克大笔一挥同时开启,经费也瞬间把埃里克集团挖空。不得已,埃里克只能让这两个项目进行融资,将国防军给拉了进来。

    这个方案立马在国防军的大量资金融入下开始进行。

    回到煤油的问题,在新的设计中,液体火箭发动机的涡轮泵非常害怕积碳,煤油的积碳严重影响了涡轮的工作稳定性,研发团队只好在不断的试验中调整液氧煤油发动机的燃气发生器效率,从65一路降低到了35。

    这个效率就低得很可怕了,等同于燃料的使用率只有35了。

    如果这个效率仅仅是用来在大气层内使用,作为武器的话,新型的1型煤油火箭发动机已经满足了国防军的要求。

    可是埃里克却不打算就此罢休,他要的是一款能够让火箭冲出大气层达到太空的火箭。

    有感于救生舱里多次使用的雷达扫描功能,埃里克也急切的希望在这个时间段让德国拥有观察全球动态的能力,虽然这个要求一时之间办不到。

    想要将卫星送入太空,使用1型煤油火箭发动机是肯定办不到的,埃里克只能再另想办法解决。

    就在这个时候,苏联和德国的友好,以及双方再次的军售订单让埃里克看到了希望,那就是苏联的煤油。

    位于苏联的巴库油田出产的煤油由于含硫量很低,一直是苏联后期航空燃料的主要选择。在埃里克的帮助下,苏联的低硫煤油很快送到了实验室,仅用了半个月不到的时间,实验室很快就依据最新的煤油调整了设计。

    在1的基础,低硫煤油使得研发团队敢于不断调高燃气发生器效率,从35不断提升到了51。

    然后埃里克又在改进型的2又提出了发动机冷却通道,让液体流经发动机罩降低温度的同时加热燃料让效率更高。

    只是依旧限制于没有合适的高温合金和耐高温图层,3型虽然进步很多,也已经完全可以用于军事途径,可对于埃里克想要升空的要求还是有着一些差距。

    于是研发团队想到了一个简单粗暴的方法,一个做不到,那就几个一起。

    虽然这个办法看似粗暴,其实也是一种补救措施,可惜的是,通过实验发现,简单的将几枚发动捆在一起并不能如他们所愿的那般提高动力,反而出现了更多的问题。

    首先是点火问题,然后是流线问题,然后是轨道计算问题。

    得知消息后的埃里克只是在办公室里感慨了一句:“这才是真实的科学,进步的同时也会遇到更多的难题,人类才得以解决更多的问题,直到达成所愿。”

    埃里克今天之所以要到第4号研究所来,就是为了解决除材料外的设计问题,和一些关于轨道的测算问题。
………………………………

第233章 累到倒头就睡

    赶到设计场地的埃里克直接拿着铁锤敲掉了燃烧室的两层钢板套层的结果设计。然后拿来一卷铜丝和锥形管做了掩饰。

    这就是典型的截面散热,增大接触空气的截面积,让散热效果更一步增强,经过铜丝缠绕的燃料管能再次降低燃烧室温度。

    埃里克并没有因此作罢,由于时间和材料的限制,埃里克只是画了一张燃烧室内壁草图,这是一张凹凸不平,却很有规则的燃烧室内部图结构,虽然是平面的,但是设计师们一下子就理解了这个作用。

    和之前的演示是一个意思,增大截面积。

    看完了简单粗暴的

    3型火箭发动机,埃里克又到了使用甲烷作为燃料的试验场所。

    在他的心目中,甲烷的好处实在太多,一个甲烷分子里,只有一个碳原子,这意味着甲烷在高温情况下不会像煤油那样发生裂解。

    毕竟只有一个碳,根本就没有碳碳链。

    这就使得甲烷在高温情况下,很难结焦,很少积碳,给涡轮发动机增加了寿命的同时保证了其稳定性。

    埃里克没有打算一开始就研发可重复使用多次的发动机,但是必须保证发动机的稳定性确保火箭的安全。

    他不单单只是要将卫星送上天,更是为了将来的科学进步中将人类送入太空。

    没有安全,还何谈载人?

    煤油发动机的结焦极限温度为833摄氏度,而甲烷的极限温度高达1223摄氏度,两者的效率不可同日而语。

    不谈苏联的低硫煤油,品质再好的煤油在1195摄氏度的时候也会出现结焦,在1306摄氏度的时候,大量的结交就会危急整个发动机的安全。

    所以埃里克才允许煤油发动机的研发的同时嘱咐了只能是过渡期使用。

    因为甲烷的开采现在普遍困难,而且德国也没多少,反而煤油较多。考虑到将来的战争中肯定会有导弹加入,埃里克同时开启了甲烷火箭活动机的同时也开启了煤油火箭发动机。

    甲烷的另一个名字是天然气,在德国已经进入很多家庭使用。

    甲烷是很好的能源替代品,更是清洁能源,可再生技术也不复杂,埃里克已经有团队在试验电转气技术,包括电解水。

    碍于德国的电力本就紧缺,埃里克不打算在核能实用化之前自寻烦恼,只需开发技术留着备用。

    现在的德国需要任何资源都能从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购买,完全不用考虑储备问题。

    而说道资源储备,埃里克也没忽略,毕竟在他的年代,战略储备是每一个成年人都会参与的事情。

    对他而言,更是如此,只是战略储备是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