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悍唐-第8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被试验成为只认权利而六亲不认的机器?这一点他现在不知道,今后实施了之后,李二才会知道为什么原本乖巧的李承乾会扭曲而又偏执的造反。
而李泰学富五车,胸有诗书气自华的魏王,却说出了杀子传弟的混账话,高宗李治为何会在他尸骨未寒的时候,就把他后宫里面的那个女人迫不及待的抓紧了被窝。这一切都是他的教育的失败。
不过现在还没有显现出来,毕竟才是贞观六年夏天,距离这一切发生还早,至少李承乾是在贞观十七年造反的,当然这一切都还是在长孙皇后去世之后。、
李靖和李二很像,至少在他们各自最擅长的领域都是一样的,李二是梳理天下,成就千古一帝。而李靖则是百战不殆,百战百胜的军神,也是一样在青史上面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一笔。没有决定性的证据的时候,他是不会相信的。现在就要刘伟给他看到足够的证据,证明现在的大火,会危及到大唐军队的安危。
“大总管,现在吐谷浑已经身陷火海,我们就算是守在这里也没有事情可做,哪怕个别的穿过了火焰的吐谷浑人,也不是什么大患,所以我们何必再这里耽搁?相信末将一次如何?”刘伟见到李靖不为所动,顿时他就知道了这个大唐军神也是一样的老顽固,没有自己见识到这一切是不会相信的。
“既然这样,定远侯你倒是给老夫看看你的证据,只要你能够有足够的理由和证据说服老夫那么老夫定然同意你的话,即刻撤退。”李靖站在帅帐之前,此时他和刘伟两人面对面,一双眼睛之中闪烁着一道道精湛的神光。
“既然这样,那么末将得罪了!”刘伟说着对着李靖一抱拳。
“你要做什么?”李靖看着刘伟脸上露出来的那一丝决绝的神色,顿时感觉不妙,然后直接将手按到了腰间佩剑的位置,然后一双神光闪烁的眸子就直接盯着刘伟,似乎要看清楚他的行动,并且非常警惕。
“大总管,得罪了!”刘伟没有抽出刀剑,而是直接一步欺进了李靖的身边。直接左手伸出,一下将李靖按在剑柄上的那一只右手直接按在了上面,然后右手一下子直接拉住李靖的左手,一把将他拽了过来:“现在麻烦大总管下令后撤”
刘伟一下子将李靖的身体直接拉扯到了自己的怀中,顿时一只手直接从李靖肩膀上直接压制了下来,停在了他的脖子前方,扣住了他的喉结。显然他无法说服李靖,就直接将他劫持了,借以发号施令。
“刘伟,你这是要造反吗?”李靖没有丝毫的惊慌,此时言语依旧平静,只是这样对刘伟说道。
………………………………
第三十五章 造反?
李靖被刘伟直接扣住了脖颈喉结,此时他的生死就操在刘伟的手中,但是他却一点都没有感到惊慌失措,或者气急败坏,而是依旧平静的和刘伟进行谈判。
“大总管,并非是我要造反,而是不愿意见到大总管你就这样将整只军队的生命葬送在这里!这些都是我大唐的军队,是数万条大好男儿的性命。他们可以在沙场上马革裹尸,但是却不能够这样稀里糊涂的是在自己人手中。”刘伟说道。他的言语也是一样的平静,甚至在刚才来的路上他就做好了这样的准备。
因为他知道这一次统兵的如果是段志玄,程咬金甚至是尉迟恭,哪怕是侯君集,他都有把握说动对方听自己的,但是这一次统兵的是李靖,是大唐最具备军事才能的大唐军神。这一个人刘伟没有丝毫的把握说服对方,因为对方是那种认死理的性格,这是刘伟最不愿意打交道的性格。
所以在路上他就想清楚了要是李靖一直不愿意退兵的话,他就只能用武力逼迫他就范了。当然这是最后的手段,最开始刘伟会和李靖进行商量,尽量不使用这最后的一招。
但是没有想到的是,在这个时候还是最后的招数是最管用的。因为李靖的性格实在是太过于认死理,刘伟根本就没有办法在一时半会儿之间给他说明什么氧气和二氧化碳这样的东西,因为这些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所以他只能踏出最后一步,直接把李靖给绑了。但是他没有料到,绑了李靖都没有用,因为李靖在这个时候依旧是不会听他的。
“刘伟,你这是在违逆军法,你这样做,绝对是要军法处置的。你要想清楚,这样算下来,你身上的军功恐怕不足以保住你,甚至会被削官夺爵。”李靖说道。
“为了我的兄弟们,削官夺爵算什么?大总管,这种事情真的说不清楚,但是待会儿我会和你留下来,现在先让士兵们撤退,我和你一起试试那种窒息而死的感觉如何?”刘伟没有办法说服李靖,也不能让大唐的将士们的性命开玩笑,所以最后就只能是他和李靖留下来一起感受一下刘伟说的那种窒息。
“你以为本帅现在会听你的?我等军人生是大唐人,死是大唐魂。如果真的这一次会有你说的那种后果,那么老夫这一条命抵给他们就是了。”李靖依旧不为所动的说道。
“大总管,你的性命很值钱?一条命抵得上这里数万将士的性命?还是说你要用你一家老小的性命为自己的现在做的事情作保?这一点末将不敢苟同,因为在末将的眼中所有的将士的性命都是一般无二的宝贵,没有任何的高低贵贱之分,除非大总管能证明你可以死上几万次。”刘伟说道,这句话可以说是非常的不客气了。
李靖之前的那一句话,就是说他大不了以死谢罪,可是他就算是死了又能如何?大唐数万军队还不是就这样葬送在了这里。这不是刘伟要的结果,也不是他需要达成的目的,他要李靖的性命也没有用。而且刘伟感到一阵的不爽,因为他都已经答应了和李靖一起留下来,李靖居然还是寸步不让。
“既然大总管你这样不配合,那么末将得罪了!”刘伟说着就直接左手一下子将李靖的佩剑一把扯下来,然后扔到一边。另外迅速的在李靖的身上进行搜身,他要找到李靖身上的调兵虎符。
在大唐,因为李二的担忧,所有在军队里面有着一种传统,那就是换防。大将统兵在外,要是时间长了,那么这一只军队就会或多或少的打上了一个将领的印记。这样的话,会让作为皇帝的人感到不安全,所以就催生了这种军事政策。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再加上更加流水的将军。这就是大唐的军队的政策,所有的将军都会统兵,但是他们却不会一直统领一支军队,而是在不断地调换。大唐有着很多的军队,十六卫,还有各地府兵等等。这样的话,所有的将军都会在一年时间轮换一次,在这些地方不断地调换。
为的就是不让这些军队上面印刻上某一个将领的印记,成为他的私兵。所以在大唐现在除了两只水师是因为只有那么两三个大将会水上作战的能力,所以没得选择之外,别的地方全都是这样不断轮换的。
程咬金可能在一年前是左武卫的大将军,那么一年之后,就绝对会调离这里,去右威卫或者左骁卫,甚至去山东地区的某一地剿匪等等。总之绝对不会让一个大将军统领一支军队超过两年的时间。这是大唐的军事政策的根基之一。
这就催生了大唐的军队之中的另一个制度,那就是认符不认人。谁持有军队调令的虎符,那么谁就能够调动军队,当然这个虎符一般都是大将军随身佩戴,而且坐镇军营之中一般不会有任何的丢失或者被抢的可能。
但是这个时候这一条规矩却给了刘伟现在钻空子的可能,此时他就是这么做的,直接一下子挟持了李靖,然后从他身上搜出来调兵虎符。下达的指令就是军令,下面的士兵按照这个命令去行动就不算是违背军法。
但是刘伟却是要担上挟持上官,谋夺虎符,擅自调兵这种种罪名,这样的话,就算是他之前立功无数,他的下场依旧是可以注定了:削官夺爵是免不了,甚至还要被远窜三千里。当然这样的事情刘伟最后会不会后悔他不知道,但是他知道现在不这么做他会后悔一辈子。
当刘伟从李靖身上搜出虎符之后,大军开始后撤,所有人全都连东西都不要,什么都不带,就直接转身后撤,不要管其余的任何东西了。因为此时刘伟明锐的感官已经感受到了自己周围渐渐地有了一种让人呼吸不顺畅的气体在凝聚。
“娘的,幸好下达命令了,没想到这一把火不仅仅烧死了吐谷浑的人马,居然还烧出来了一氧化碳。”刘伟庆幸的是现在大唐军队已经在不断地后撤之中了。
………………………………
第三十六章 余波
燃烧的大非川,吐谷浑的军队在被火海包围,他们舍生忘死的准备突围,但是却没有人能够冲出火海。剧烈燃烧带来的那些雾霾烟尘,让他们难以呼吸,炽烈的火焰让他们浑身被烧灼。还有胯下惊马四处乱窜,造成彼此之间的误伤更是不容枚举。
总之一把大火,李靖把吐谷浑最后的反抗彻底的摧毁,但是大非川的大火却让整个高原成为了一座火焰山,越来越剧烈的火势最后变得无法控制。
李靖不得不将大唐的军队开拔,沿着周围大唐的边境进行一次浩大的隔离带制造工程,只有这样才能让大火无法突破边境线,燃烧到大唐这边来。这样的事情是李靖没有想过的,可是偏偏就这么发生了。
按照道理来讲,在这初夏的时节,正是草木繁盛的时候,这个时候的树木之中都还有非常多的水分是不容易燃烧起来的,可是这一次却直接席卷了整个大非川靠近大唐边境的这一面全都在不断地燃烧。
天空被草木灰尘占据,全然就像是一团乌云一样将天穹笼罩,阳光都被遮挡,在这一片区域似乎都变得阴沉起来。
“加紧点,赶紧将隔离带制作出来,这样我们就能够保证大唐不会被这一场大火影响。”李靖来到了制作隔离带的现场,然后督促着进行着一项任务。之前刘伟将他挟持然后让整个队伍撤退的情况,在他切身与刘伟进行一次感受一氧化碳中毒之后,就暂时放下了。
那种窒息,心跳不断的加速,脑地啊变得昏沉,甚至差点晕厥的情况他不愿意在承受第二次。或许其中有他不知道的一些奇特的东西,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刘伟在这个过程之中拯救了大唐的所有士兵。要不然的话,恐怕他们将会和吐谷浑的军队一样葬身在这一场大火里面,虽然一个是烧死,一个是中毒而死。
所以刘伟违背军法的事情,李靖不会再追究,因为在当时那种情况下,要是换成是他的话,也会这么做。
只是刘伟不知道的是,这件事情却已经败在了李二的案头上,因为在当时刘伟和李靖是在帅帐之前完成了这一次的相互挟持与下令的事情。所以知道这件事情的不仅仅只有他们两个人,还有别的人知道此事。
李靖已经不打算追究刘伟,刘伟自己也不可能自爆这件事情。但是却有其余的人不得不将这件事情汇报上去,虽然他也算是受了刘伟的恩惠。可是想李二汇报军中发生的事情,这是他的职责。所以在忠义之间,是一个两难的抉择。
但是作为李二的心腹,他还是在最后选择了向李二汇报此事,老老实实的进行汇报,没有一丝一毫的个人看法在里面,算得上是公允至极。这个人就是军中的一个特殊职位五蠡司马。
五蠡司马是从商周时期就有的一个官职,只是在当时这个职位是一个非常高的职务,仅次于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其中的五蠡,是指社会上的五种人:一学者,二言谈者,三带剑者,四患御者,五工商之民。
之后再汉朝的时候改为军中官职,成为了皇帝在军队里面的眼线,所有的一切敏感的事情,只要他觉得应该让皇帝知道,那么他就会进行汇报。而且在初现紧急事务的时候,这个五蠡司马的权力甚至能够超越统兵大将。
因为要是涉及到谋反或者别的情况的时候,大将军恐怕就是最大的目标,这个时候,五蠡司马就可以直接夺取将军的职务,掌管军权。而且一直从汉朝延续使用,直到宋朝都沿用这一套制度。
大唐李二此时还算是比较开明的,他的五蠡司马现在就在大将军这一层面,也就是说两万人以上的军队之中才会有五蠡司马的存在。当然像是一些特种部队,比如玄甲卫和水师这样的人手原本就很少的军队,但是位置有很关键的地方也会有。
所以刘伟现在还是没有享受过这个待遇的,这一次是第一次被五蠡司马当成事关紧要的目标,将这一次刘伟挟持了李靖做下了撤退的指令的事情,汇报给了李二。
这件事情让李二不好处理了,因为这次的事情是军中非常严重的一例违抗军法的例子。直接用武力挟持上官,然后抢夺虎符,之后擅自下令等等,都足以让李二将刘伟直接一撸到底。但是刘伟这一个命令确实是救了大唐数万军队的性命,这一点五蠡司马是在自己做了实验之后得出的结论。
他讲一些小动物捆绑起来送到了原来大唐军队驻扎的位置,结果在半天之后,这些小动物就窒息而死。所以在这个过程之中他也把自己的实验结果上报了上去,一切如实汇报,没有一丝一毫的隐瞒与偏颇。
正是因为这一点,才让李二感到一阵阵的头疼,因为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处置刘伟,功过相抵?这不大可能,因为违背军法的事情要是真的就这样放过,那么大唐的军队的军纪放到什么地方?可是处置也不是最好的办法,因为这件事情没有人知道究竟会怎样?
他得到消息的时候,已经过了半个月了,虽然边关的那场大火已经通过狼烟传递到了他的面前。但是这个时候已经差不多被扑灭了,这样的事情再也没有办法进行试验,谁知道人站在当时的位置会是怎样的结果?
所以这样模棱两可的事情,李二也只能找到自己的谋士们一起进行探讨。
于是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萧瑀,这些人全都被李二召入宫中商议此事。这些人也是分为两派:以便认为应当严惩,以振军纪。毕竟这不是一般的行动,而是挟持上官,抢夺虎符,擅自下令调兵,这些都是大忌。
而另一边确认为这一切都是情有可原,因为这是关乎到大唐数万大军的性命攸关的事情,功劳不小。
………………………………
第一章 谁是归人
没有人知道在这个世界上,究竟谁是谁真正的归属,有的时候,或许只是擦身而过,就已经注定了彼此之间的缘分。看到但是有的时候,素未蒙面的两个人,却成为了彼此的牵绊。他们自身都不知道这是为何,或许是造化弄人,又或者是因为他们只是弱者。
强者掌控命运,弱者被命运玩弄。这一切究竟怎么定位自己是强者还是弱者?乞丐不用给皇帝缴税,他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的,但是他一无所有。可是他比皇帝逍遥自在,想去哪里就去哪里。而皇帝一言九鼎,掌控造化神器俯视天下,可是他却注定是一个孤家寡人,哪怕他有至高无上的权利,掌控他人命运。
所以在这一个世界上,究竟谁和谁会有怎样的际遇?说不准,道不明,因为没有人会在意这些。他们只是为了自己的生活而不断地奔波着,为了自己的心中的各种各样的念头不断地做着他们认为自己对的事情。
此时李二也是这样,他面前的几位顶级的谋士也是这样。在边关的刘伟是这样,李靖也是这样。没有一个人真正的掌控自己的命运,全都在这世间的苦海里面不断的挣扎着,等待着救赎,或者相互之间倾轧,让自己更能够露出水面多一些。
此时吐谷浑的事情已经差不多告一段落,整个吐谷浑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了,李二得到的消息就是如此。因为他们在吐谷浑西面的且末城的方向拦截下来了一支吐谷浑的逃难队伍,里面有一部分青壮士兵,更多的是妇孺。这应该就是吐谷浑最后的一部分族人,这一个民族在这一次的战争之中已经可以算是从历史上面除名了。
谁也没有料到这样一个国家,一个数十万人的国家在一场瘟疫席卷之下,两三个月的时间就直接只剩下这一点,不足三万人的一个小小的逃难队伍?
大非川的大火也已经熄灭,李二得到消息只是为了善后,五蠡司马的奏报让他不知道该怎么处置刘伟。所以才会发生现在两仪殿上的这一幕。
“陛下,臣等以为,定远侯这一次做的事情,应当严惩,否则大唐军威何在!”长孙无忌和房玄龄说道,他们两个人是站在一条战壕上的,倒不是针对刘伟,而是因为他们想到了大唐的军队的军纪,不能这样被践踏,要维持大唐军威。
“陛下,定远侯此次所做的事情,保全了大唐的士兵无数,这乃是一件大功劳,应当予以嘉奖。而且当时情况紧急吗,在这个时候我们要是惩处定远侯的话,今后谁还会这样站出来?会寒了大军将士的心的。”杜如晦和萧瑀却是站在刘伟这一边,认为这件事情虽然处理的手段有所欠缺,但是却是有着巨大的功劳。
“朕也难以把握这个度量,诸位爱卿能否和朕一起分析,是大唐军威重要,还是大唐将士的性命重要?”李二问道:“而且定远侯在之前吐谷浑高原上的所作所为才是这一次吐谷浑灭亡的主要因素。”
“高原上这一次吐谷浑之所以会这样失利,主要原因是因为定远侯在高原上传播了瘟疫。这也是一桩大功劳!”杜如晦说道,尽力为刘伟争取。在前年的冬天,要不是刘伟的一个秘方,他自己恐怕就已经在那一年与世长辞了,所以他一只对刘伟抱着一种维护的心态。
“正是如此,臣也赞同杜大人的说法,定远侯虽然手段有点过激,但是出发点以及结果都是最好的,这一点当时情况紧急可以谅解,而且药师兄也不是没有惩处定远侯吗?一切就按照药师兄的方式来进行好了。”萧瑀因为自己姐姐的原因,对刘伟也是有着很大的好感的,当初刘伟从萧皇后那里带回来传国玉玺还带回来了一封家书。
就这样刘伟这一次违背军法的事情就这样算是揭过了,但是在今后要是再出现这样的情况,那么李二就要数罪并罚,到时候刘伟恐怕就没有这么幸运了。这也算是刘伟的一根小辫子被李二抓在手里了,当然李二不会轻易使用就是了。
“传朕旨意,着山南道行军大总管李靖,以及鄯州太守刘伟即刻进京接受封赏!”李二说了一句,然后就有传旨太监走上前来等候吩咐,而在另一边长孙无忌和萧瑀两个就在草拟圣旨了。他们都是李二身边的心腹,这种事情可谓是已经做了很多次了。
写圣旨这样的事情,一般都不会是李二请自动手的,原本是中书省和门下省有专门的负责拟旨的官员。但是要是长孙无忌他们这些人在的话,都会是他们出手。最后只要李二盖上传国玉玺的大印就好了。
于是贞观六年的盛夏,驻守在鄯州城的刘伟就受到了圣旨,而这段时间高原上的吐蕃也安分守己。因为中间夹杂着吐谷浑原本的土地,但是却没有人现在敢上去。吐蕃派人去占领吐谷浑的土地,可是却被还没有消失的瘟疫病毒直接感染了,一支军队进去是三千人,出来的不到三百。
而这个过程之中,刘伟也有派人上高原探查,但是却都不敢深入,他们只需要看有多少的野生动物在这一片土地上活动就好了,因为这一次的瘟疫,可是席卷了高原上的牲畜的,只要有牛羊,野马等动物悠闲地活动的时候,这些病毒就应该已经消失不见了。
所以大唐虽然也有侦察兵陷入其中,但是比起吐蕃就好的多了。
这个时候刘伟接到了李二的圣旨,在这个时候他不得不启程回长安。
在回长安的路程之中,刘伟细算了一下,自己来到大唐已经七年的时间,武德九年的时候穿越过来,到现在贞观六年,七年了。可是自己在长安度过的时间还没有一年,确切的说就只有几个月的时间,这样算下来,自己还算不算是土生土长的长安人?
看着远处青山悠悠,刘伟心思怅惘:自己不是一个归人,在这个时代自己一直都不是一个归人,不管在哪里!自己就是一个过客,哪怕多少次自己以为已经融入大唐。
………………………………
第二章 回京
这一次没有带着多少人,刘伟轻装而行,整个人就只是带着十几个亲卫,然后一路朝着长安城风雨兼程而来。这一路上没有停留,鄯州到长安城花费了七天时间就已经赶了回来。这在这个时代已经是了不起的一个速度,因为在这个时代官道蜿蜒曲折,整个路途足有数千里之遥。
所以刘伟他们的速度堪比八百里加急了,这一行人在路上换下的马匹足有近百匹。总算在贞观六年的七月初,在长安城外出现了他们的身影。
这一年刘伟已经二十四岁,但是依旧是单身。他似乎对于成家的观念和这个时代的人格格不入。在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