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汉武挥鞭-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深圳的兄弟们该多给我投票,俺好歹拯救了好几个小区。

    没节cao的我,在此叩首;
………………………………

第三十二章 王婶回家

    (呼呼,这章算多更的,补回前边欠下的一点,啥也不说,今天不补觉了,继续码字。)

    随着年节的到来,大汉帝国告别了波澜诡谲的景帝前元七年,迎来了中元元年。

    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此时的年节专指节气中的立chun,也被视为一年的开始。并不是后来的农历正月初一。

    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也是祭祝祈年的ri子,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

    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ri子。此时,王婶就正在享受暌违了数年的团圆和父母的关爱。自从跟着王老实卖掉家中的薄田和老宅,搬到长安城内讨生活,王婶就从未回过娘家。其实隶属与长安县的崖于亭离长安城不过两ri的脚程,但王婶却硬生生忍受了数年的思乡之情,从未向王老实提出回娘家的想法。

    衣锦还乡是中华民族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传统,虽然汉初规定平民不能穿带颜se的服饰,只能穿着本se麻衣,但是并不妨碍王婶对风风光光回娘家的渴望。其实,在朴实的中华儿女眼中,衣锦还乡虽然免不了一些炫耀的小心思,但更多的却是不希望父母为自己担心,怕自己漂泊在外过得不好。中华传统母亲让人最温暖却也最让人难过的一句话就是:儿啊,要是在外面过得不好,就回来,家里不多你这一双筷子。

    如今,王婶数年来在梦中出现了无数次的场景,终于变成了现实。王老实带着她和狗蛋,风风光光的回到了崖于亭,回到了这个生养了他们十数年的地方。

    看到狗蛋在厅堂上给侄子侄女们讲着长安城的新奇玩意,王老实也在和爹娘高兴的聊天打屁,王婶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娟儿,快坐啊,站着干啥!”一旁的嫂子叫着王婶的小名,亲热的招呼道。

    王婶微微一笑,坐到了地上的草席上。打量着眼前的嫂子,王婶心中叹了口气。

    当初王老实一家还在崖于亭的时候,可以说是家徒四壁。王婶家的老爷子老太太心疼小女儿,自是没少周济王婶一家,嫂子是个jing细人,没少摆眼se。可以说,王老实一家搬到长安城,数年没有回来,很大原因也是自尊心很强的王婶不想再看到嫂子的白眼。

    此次回家,王婶本打算好好的叫势利眼的嫂子看看自家的风光,顺带讥讽她一番。谁知如今见到嫂子从前那嫩得滴水的俏脸,竟已写满了风霜,不由心下一软,反而有些难过起来。

    嫂子也不容易,王婶家算是个富农,家里有几亩薄田,但家中上有老人,下有儿女,里里外外,数年来都是嫂子一个人才cao持。王婶的哥哥是个本分老实的庄稼汉,只会下地干活,也没些其他的收入,若不是嫂子jing打细算,这一家三代,怕是也难熬得紧。

    此次回家,却见父母双亲面se红润,身体康健,显是嫂子平ri里也极为孝顺,有些好的都留给老人吃。对比起来,倒是自己不能时常侍奉,尽孝膝前。王婶心中对嫂子的怨愤之情,早已抛到九霄云外,剩下的只是感激。

    嫂子看到小姑子坐下后只是发呆,没有说话,急忙轻声赔罪道:“娟儿,以前的事是嫂子不对。自打你们一家走了以后,娘整ri的想你,想得紧了还躲被窝里哭,有几次哭得眼都肿了,你哥也狠狠的揍了我一顿。如今你侄女渐渐长起来了,嫂子才慢慢懂了当初娘的心思,如今嫂子知道错了,要不你打我两下?”

    王婶回过神来,笑着搂过嫂子的胳膊,道:“嫂子别胡想,没有的事。俺知道,这些年爹娘和这个家,都靠你撑着呢。俺哥没本事,能去到你是他上辈子修来的福气。他还有脸揍你?俺待会帮你揍回去!”

    嫂子闻言,鼻子一酸,多年来的委屈找到了宣泄口,眼眶中渗出大滴大滴的泪珠。

    王婶赶忙抽出手帕,帮她擦着眼泪道:“嫂子别哭啊,万一让外人看到了,还当我这小姑子欺负你不是?”

    嫂子尽力忍住了眼泪,笑了笑,道:“行,嫂子不哭了。俺看到你们拉了一架大车回来,想是住不惯长安城,要回崖于亭来吧?正好家里新盖了两间大瓦房,够你们住的。待过了年首,再让你哥带着妹夫去寻几亩薄田,咱家这几年还攒下不少钱,足够租上好几年了。。。”

    嫂子喋喋不休的说了很久,却发现一旁的小姑子满脸坏笑的看着她,这才停了下来,满脸的疑惑。

    王婶咯咯的笑了起来,摇着她的胳膊道:“嫂子误会了,那大车上都是给咱家人买的年货,俺们在长安城过得好着呢。”

    “啥?都是年货?这么多!”嫂子瞪大了眼睛,满脸的不可思议。

    王婶点点头,想起刚才回到家门口后太兴奋了,把拉年货的大车都忘在前院的门边了,忙招呼王老实把大车拉到后院来,往下卸年货。

    片刻后,家里的老太太看着大车上不断卸下的新鲜物件和年货,脸上满是笑意,嘴上却不断数落着闺女:“臭丫头,怎么当的家?咋能乱花钱呢?你来看爹娘就行了,带这么些东西,回长安城还过不过ri子了?狗蛋也不小了,倒时候没钱娶媳妇,看你怎么哭。。。。。。”

    王婶撇了撇嘴:“娘!好不容易回来一趟,你嘴上还不饶人了,这才哪到哪?顶不上我家老汉半月的月例钱。再说我家狗蛋要当读书人了,以后挣得不比他爹少,担心个什么劲?”

    “啊?”

    王婶不经意的一句话,惊呆了院子里的全家人。当然,王老实和狗蛋习以为常了,最近王婶跟周围的人说话都是这副暴发户的嘴脸,他们已经相当习惯了。

    “你说啥?!咱家女婿能挣这么许多?还有狗蛋要当读书人了?!”

    老太太惊讶的长大了嘴巴问道,不顾呼呼的西北风灌进了她缺了好几颗牙的嘴里。

    王婶点点头,也不管卸货卸得满头大汗的王老实,拉着爹娘和嫂子说起长安的那些人那些事。王老实如何如何厉害,如何如何挣钱,东家如何如何大方,年终奖是如何如何,其中不免有些小夸张,听得大车边原本就累得满头大汗的王老实,如今更是面红耳赤。

    是夜,两个老人,四个大人,加上三个娃娃,围坐在一张大大的食案旁,开心的吃着数年来的第一顿团圆饭。

    饭菜很丰盛,王老实从长安城买了好几大片油汪汪的腊猪肉,还有一些卤好的吃食,五香牛肉,卤猪耳,茴香豆,再加上一桶上好的麦酒,吃喝起来确是惬意非常。

    狗蛋倒是懂事,拎出两盒糕点来,跟表兄表姐分着吃。这糕点是建筑公司发给员工的过年福利,都是比较容易保存的类型,如今又是冬天,放上十来天也不怕坏。王老实作为小工头,发了十来盒。夫妻俩除了和狗蛋分吃了一盒,其他的都留给他平时做零嘴。看到狗蛋舍得把平时当成宝贝的糕点分给表兄表姐吃,王婶高兴的摸摸他的小脑袋,夸奖了一句。

    大丫和二虎接过表弟狗蛋递过的糕点,一时不敢下手。直到狗蛋抓起来盒子里的一个,津津有味的吃起来,两个娃娃,这才也跟着吃了起来。

    “好吃!好好吃!”二虎像他的名字一样,是个虎头虎脑的小崽子,手里抓着糕点,嘴里鼓鼓囊囊的哼哼道。

    大丫小小的咬了一口,眼睛一亮,忙将手中的糕点递给身边的老太太,娇声道:“nai,好吃!nai,也吃!”

    老太太疼爱的摸了摸她的小脑袋,咬了一小口,道:“太甜,nai吃不惯,大丫吃吧。”

    大丫点点头,又给爷和爹娘都咬了一口,剩下一小块,这才自己细细的吃了起来。

    王婶看得心里喜欢,拉过大丫,从怀里掏出一张绣着几朵小花的头巾,帮她戴到头上,嘴上打趣道:“瞧咱家大丫,小模样就是周正,也不知道以后便宜了谁家的小崽子。”

    大丫羞红了脸,十二岁的她也算是个半大姑娘了,自然知道些男女之事。平ri里去挑水,亭上那些半大的崽子们可老是盯着她瞧呢,三姑六婆的也没少逗弄她。如今听到姑姑这般口无遮拦的调笑,哪里受得了?虽然欢喜得了头巾,却只是蚊呐般的低声道:“谢谢姑。”

    王婶看着面红耳赤的侄女,毫无长辈模样的嘎嘎大笑起来,引来了老爷子老太太的一番白眼,外加一通数落。
………………………………

三十三章 少年春衫薄

    布谷飞飞劝早耕,chun锄扑扑趁初晴。千层石树通行路,一路水田放水声。

    早在正月间,景帝已经带着皇后王娡和太子刘彻进行了“亲耕”,这是古礼,天子于每年正月亲自到田间耕作,表示重农。

    而刘彻更是主持了出火烧荒仪式,点燃烧荒的第一把火。上古的农业大抵实行刀耕火种,一年的农事始于烧荒,人民为劳作而紧张,因憧憬而激动,把烧荒看作是丰收的前奏,要举行欢快而隆重的仪式。而这个仪式,延续到了汉朝,就成为了开耕的象征。

    看着眼前的木牛犁,刘彻很是无奈,原本他想拿出唐代创制的曲辕犁,却最终放弃了这个想法。

    汉代的犁是直辕长辕犁,耕地时回头转弯不够灵活,起土费力,效率不很高。不是刘彻不想推广曲辕犁,只是曲辕犁必须使用铁制的犁镵、犁壁,现在哪有那么多的jing铁?所以说社会的进步是一个系统工程,可不是穿越者花一天时间就可以推动的,还好刘彻还有充足的时间,来完成他的计划。

    又过了一些时ri,大汉的农夫们终于盼来了“惊蛰”,天气回暖,chun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关中大部分地区进入chun耕季节。

    “惊蛰”在历史上也曾被称为“启蛰”。《夏小正》曰:“正月启蛰”。当朝皇帝汉景帝的讳为“启”,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了意思相近的“惊”字。同时,孟chun正月的惊蛰与仲chun二月节的“雨水”的顺序也被置换。同样的,“谷雨”与“清明”的顺次也被置换。

    南山脚下,耿老汉带着斗笠,穿着草鞋,赶着一头毛光发亮的壮实耕牛,自个背着笨重的木牛犁(老头爱惜耕牛),哼着小曲向田中走去。

    原本刚到孤儿院时,总管事就给了耿老汉一个看守仓库的悠闲差事。孤儿院的月例很高,足够耿老汉舒舒服服的娶上个媳妇,好好的过些轻松ri子。可是耿老汉是个闲不住的人,看到孤儿院在上脚下有一片官田,就自告奋勇的提出要包下其中的几亩薄田。

    总管事倒也爽快,这些官田本也是为让年纪大些的孤儿能适当劳作一些,免得成年后不识劳作,万一又没学到其他本事,寻不到活路。如今大部分孤儿都还很小,无法耕作,与其将官田抛荒,不如租给其他农夫耕作。至于耿老汉,本就是孤儿院的人,自然要照顾一些,就给了他的“官田监”的名头,月例照拿,但要管好一大片官田,免得抛荒了。

    耿老汉前几ri已经犁了好几亩地,他也是个庄稼老把式,入伍前,可干了十来年的农活。只是以前都是用人拉的犁,突然多了头耕牛,他花了大半天才学会控制耕牛的行动。还别说,用耕牛就是比较快,耿老汉突然觉得,自己就是管上百十亩地,也是可以的。

    走着走着,耿老汉觉得背上的木牛犁变得轻了不少,回头一看,已经十岁的赵立正掂着脚,一边往上顶着木牛犁,一边亦步亦趋的跟着他往前走。

    耿老汉又好气又好笑,笑骂道:“臭小子,咋不去读书,跑来跟着老汉干啥?”

    “先生说今ri放假,只留下些课业,我昨夜已经早早答完了,来帮老爹犁地,不碍事。”赵立脆生生说道,自从到了孤儿院,接触同年龄的孩子多了,他也渐渐开朗了些。

    耿老汉摸摸他的小脑袋,笑问道:“哦?昨天都学了些什么?”

    “学了些奇怪的字符,先生说那叫代数,是教人算账的学问。”

    耿老汉疑惑的挠了挠头,他虽没读过书,却在军伍里听人说过,读书人都学的叫什么经书的,还没听过有先生教人算账的。粗人有个好处,就是想不通的事不多想,耿老汉拍了拍赵立瘦弱的肩膀,道:“不管先生教什么,都要好好学!能到孤儿院,吃得好住得好,你们是有福了,这都是托了皇上和太子的福气,以后学好了本事,可别忘了圣上的恩德才是!”

    赵立点点头,攥紧小拳头,认真的说道:“定不会忘了皇上和太子的恩德,以后学好本事,皇上和太子要我打谁,我就打谁!”

    耿老爹看到赵立一本正经的样子,不由哈哈大笑起来,笑声久久回荡在南上脚下这片希望的田野上。

    而此时,田胜开办的私学里,一群孩子正在认真的看着教室里的黑板,听着先生教导的学问。时不时有的孩子会举手问些想不明白的地方,先生也微笑着认真的予以回答。这样轻松的教学关系,在其他地方的私学怕是看不到的。

    窗外,田管家笑眯眯的观望了片刻,面带得意的走向了等在私学院门外的李管家。

    李管家打趣道:“怎么样?我们建的教室没偷工减料吧?如今看到你家小子在这窗明几净的地方求学,可要多给我们建筑公司打些折扣才是。”

    “那是那是,只是这私学到底谁在管着呢?”田管家笑着问道。

    李管家摇摇头,道:“我也不甚清楚,据说是太子詹事府专门派来的人,先生也都是太子府上的人,说是教授的东西还是太子亲自指定的。”

    田管家闻言大喜,他呆在田胜老爷身边的时ri最久,自然知道一些隐秘的事。当今太子,可是了不得,小小年纪,摆弄起这么大的基业,如同信手拈来,算无遗策。如今自家小子能得到太子传下的学问,哪怕学到个万一,怕也能受用一世啊。

    “哈哈,走!上我那喝茶去!”田管家拍了拍李管家的后背,大笑道。

    李管家撇撇嘴:“就你这小气劲,还请我喝茶,怕是有什么事吧?”

    田管家不以为忤,笑道:“那先生用的粉笔不是你那建筑公司用石粉给弄的吗?我看刚才那先生小气得紧,讲解的时候也舍不得多用。你再给他弄上几箱子,大不了我出钱就是!”

    “成!等把孤儿院的那批给他们送去,就给这私学再送上几箱子,让他们可劲用。”

    李管家乐道,就这点小事,能混上壶好茶,不错不错。如今田氏商业集团的高级干部们,每月都可以分到一些茶叶,用来待客和自用。但要说真正的好茶,也就只有田管家偶尔能得到老爷赏上点儿,那可是皇帝和太后在喝的御品,据说是太子殿下亲手炮制的。哪怕喝上一点点,也能沾上不少龙气啊。

    与想沾上龙气的李管家不同,公孙贺和李当户现在满身龙气,而且这辈子再也不想用这种方式沾龙气了。

    “太子殿下,你就饶了我们吧,你看我的胳膊的青了!”公孙贺哼哼唧唧的躺在地上装死,就是不肯起来。

    刘彻不屑的看着他,摇头道:“你们也练了不少时ri了,怎么还是这般不经用?”

    “殿下,咱哪能跟您比?殿下一拳一脚都带了真龙之气,咱俩这小身板,挨一下非死即伤啊。”公孙贺赶紧献上马屁道。

    旁边的李当户皱了皱眉头,觉得这话有些恶心,但又感到周身一阵疼痛,忙连不迭的跟着附和的点点头,表示万分同意。

    刘彻无语的看着两人,伸手接过贴身内侍李福递过来的绢巾,擦了擦手,仰天长叹道:“高处不胜寒,无敌最是寂寞啊!”

    公孙贺和李当户闻言,胃里涌出一股酸水,几yu吐了出来。连带刘彻身边的李福,都面sechao红,很为自己的主子害臊不已。刘彻虽说从三岁就练武,但现在也不过八岁,就他现在的身手,郎中令(皇帝首席保镖头子)随便派出手下的一个近侍,都能把他打的屁滚尿流。只不过碍于他的身份,整个宫城内,敢真正毫无顾忌和他过招的臣子,也就只有公孙贺和李当户这两个心腹外加愣头青了。当然,他们也知道自己就算尽全力也是伤不到太子的,更别说留手了。万一被刘彻发现他们留手,下果有且只有一个,就是被揍得更惨,惨不忍睹的惨。

    “张骞,记下!中元元年chun,太子刘彻再次拳打公孙贺,脚踩李当户,仰天长啸,无敌最是寂寞!”刘彻看到张骞远远的走来过来,朗声叫道。

    “诺!”

    张骞走到近前,不顾公孙贺和李当户两人眼中择人而噬的目光,高声应诺道。他也不敢招惹刘彻这个“暴君”,否则定然落得比地上两人还要凄惨的下场。

    只是,在场的人都不会想到,在很多年后,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

    景中元元年chun,帝尚年幼,帅与将联手yu欺之,帝施神威,尽败之,将帅拜服,大呼吾帝无敌于天下矣!

    (第三更了,还有一更可就把昨天欠的全补上了哦。俺的更新已经很猛了,虽然大纲很具体,但码字也要质量啊。而且二十万就要下新书榜了,俺现在才十天出头,就要十二万了,俺这算自杀,还是搏命演出啊?兄弟们该收藏就收藏吧,好歹我比别人压榜单的至少会少十天啊。谢谢啦,嘎嘎嘎)
………………………………

第三十四章 上林春狩(上)

    刘彻作为太子,第一次参加了皇帝chun狩的活动,骑在得自西域大宛的汗血宝马上,意气风发。在汉代,不管是皇亲国戚,还是王公贵族,抑或是平民百姓,都将狩猎当成一种“体育活动”。

    说到chun狩,就不得不提皇家狩猎场上林苑了。上林苑始建于秦始皇时期。秦灭六国后,“徙天下富豪于咸阳十二万户。诸庙及章台、上林皆在渭南”;十年后,“乃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

    没错!闻名后世的阿旁宫就在上林苑!但是已经化作一片即焦土,仅剩下断壁残垣。如今成为了大汉皇室圈养野兽以供玩乐的皇家狩猎场。据说里面圈养了上千种动物,豹子,大象,野牛这些关中原本没有的物种,都被一一收集到上林苑中。

    阿房宫被誉为“天下第一宫”,与万里长城、秦始皇陵、秦直道并称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它们是中国首次统一的标志xing建筑,也是华夏民族开始形成的实物标识。在后世,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就对阿房宫进行了调查和认可,将其认定为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基址,认为阿房宫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奇迹”。这表示,阿房宫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传奇,更是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中的一块瑰宝。

    然而,就是这样一座“天下第一宫”,却被项羽一把火给烧掉了,刘彻很是恼火啊。不得不承认,刘彻是个贱/人,所以在看到阿房宫的遗址的时候,他开口念出了唐朝杜牧《阿旁宫赋》的最后几句: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会”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好!说得好!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会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一旁骑着马的景帝闻言大悦,喝彩道,“皇儿既知此理,ri后应以暴秦为鉴,善爱百姓啊。”

    刘彻欣然应诺。但看看两人身后六匹白se骏马拉着的龙辇,后面跟随着众多的兵车和骑兵,副车上还装载着大批猎犬,刘彻也有些无语。皇帝老爹咱不能好好在龙辇上呆着呢?俺还想纵马狂奔一番,如今却是不能了。

    皇帝chun狩,正选在动物冬眠过后的一至两个月。此时动物正不断外出觅食,补充冬眠消耗掉的能量,而由于这种觅食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动物也正是肥美的时候。

    chun狩分成两大类,一种是捕猎,一种是she猎。

    捕猎一般是在田野上进行,现在兵士们就正在进行这种在刘彻看来毫无技术含量的狩猎。上千名勇士以盾护身,背着弓箭,拿着剑戟排列着。其余的人举着巨大的捕鸟网,张开能罩着田野的捕兽网,挥动着红se的旗杆,杆上悬挂着绘有ri月及北斗星的旗帜。

    骑兵们在田野上奔驰,不断的驱赶掉田野上过于凶猛的野兽。士兵们举着刀枪,敲起战鼓,从三面驱赶剩下的禽兽。一时间,轻捷的兵车如雷霆一样震动着大地,骁勇的骑兵如闪电般奔驰,优秀的she手弯弓she箭,根本用不着仔细瞄准,飞禽来不及飞避,走兽来不及逃窜,就纷纷落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