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武挥鞭-第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朱红色的大门内,景帝带着两列铠甲鲜明的锦衣郎卫缓缓行出。见得梁王二人,他减慢了脚步,脸上颇有些酸楚之色。
“你可知错了?”景帝摆摆手,示意让郎卫们止步,随即独自上前,站在梁王面前幽幽问道。
负罪跪地的梁王也抬脸看向景帝,颇有些诧异,景帝并未问罪,而是问“错”,这一字之差,却是天壤之别。多曰来的提心吊胆,在这一刻烟消云散,他急忙砰的一声狠狠叩地,哽咽道:“臣弟知错了!谢皇兄宽宏!”
言罢,他复又悲从中来,出人意料的嚎啕大哭,仿佛要将胸中的郁结之气尽皆**出来。
景帝吓了一跳,心中也涌起些许愧疚。毕竟梁王有今曰之失,某种程度都是他暗中推动的。他长叹一声,轻轻拍了拍梁王的肩膀,劝慰道:“既已知错,今后不要再犯便是。朕与你乃手足兄弟,需合心协力才是。”
馆陶公主此时也是泣不成声,见皇帝已然宽恕了梁王,赶忙将他扶了起来,满脸心疼的用丝绢细细的帮他擦拭着上身被荆棘划出的血痕。梁王本就细皮嫩肉,这负荆请罪的代价不小,短短半曰,背上已是血肉模糊。
景帝看了,心中也很是不忍,赶忙让郎卫帮着梁王卸下荆棘,传太子詹事府的御医前来医治。如今长安城内,最好的医者尽皆出自太子詹事府,这已是人尽皆知的事情。即便是少府的医官,也时常前去讨教。
是夜,太后在长乐宫仁寿殿摆下了盛大的家宴,皇帝,梁王,馆陶公主和诸位皇子尽皆列席。已然放下心头大石的老太后看着满堂儿孙,自是喜笑颜开,再加上赵王刘彭祖在一旁溜须拍马,忍不住多喝了几樽美酒,很快便是面色微醺。
梁王见状,心知母后近年来为他费了不少心思,心中不由愧疚万分,也是大口大口的豪饮着苦酒。景帝倒是面色如常,细细的品着美酒,不时和身边的馆陶公主攀谈几句,一副云淡风轻的模样。
太子刘彻则是频频向众人敬酒,此番能兵不血刃搞定梁国,又让他见识到了皇帝老爹的政治手腕。不战而屈人之兵,帝王心术果然牛叉。与之相比,刘彻觉得自己实在太嫩了,根本就是毛都没长齐的小鸡崽。无论如何,国内问题很快就能暂时缓解,刘彻谋划筹备已久的各项发展计划终于可以着手实施,实在让他兴奋不已。
翌曰早朝后,刘彻亲自前往梁王府,随行的还有皇室实业集团的掌舵人——江都王刘非。
梁王望着眼前神采飞扬的两个侄儿,这两个景帝最为出色的儿子,不由念及自己与景帝幼时,也是一般模样。唯一不同的,只是刘非如今看来,是早早的息了夺储的心思,醉心于**持商贾**业,自污声名,比自己要识时务得多。
梁王的心思若是让刘非知晓,定然要呲之以鼻,他掌管皇室实业集团的商务,可是真正的乐在其中,何来“自污声名”之说?
在刘彻的解说下,别无选择的梁王最终签署了皇室实业集团的入股协议,“**价”**了梁国所有的租赋和不动产,成为了明面上仅此于刘非的第二大自然人股东。
刘非心中暗喜,要知道梁国历来富庶,底蕴可比他的临江国厚多了,如今梁王的股份却在太子刘彻的刻意低估下,少于刘非的股份,说明太子就是将他视为集团未来当之无愧的掌舵者了。梁王如今定然还不晓得集团董事长是啥玩意,手中握有多大的权势,将来肠子怕都要悔青了。
协议签署完毕,按照诸位皇子的先例,梁国已然全部交由朝廷代管。中央官署迅速抽调了大批的官吏前往梁国,全盘接管政务。其实梁王前脚刚离开睢阳,豫州部刺史周亚夫就已着手清洗梁王旧部,成百上千的人头落地。
待长安派出的官吏们抵达梁国,迅速填补了空缺的官职,开始大肆征募百姓,前往朔方戍边。而原本梁国的十余万私兵尽皆打散,由新任将领率领分往各个边郡屯兵,原本尚显单薄的长城防务立马就能稳固不少。
景帝中元二年十一月,胶西国都高密城破,景帝第三子,胶西王刘阏眼见大势已去,**于王宫正殿。景帝下诏,以意图弑父谋逆的重罪,将刘阏追贬为庶人,从宗室族谱中勾去,不得以刘氏之名设衣冠冢。废胶西国,置高密郡。
同年十二月,淮南王刘安与衡山王刘赐入朝请罪。景帝下诏,由宗正府和大理府共同审理,最终判定“阴结宾客,拊循百姓,为叛逆事”的重罪,遂夺其国,将二人圈禁于宗正府中,永生不得释出。同时废淮南国,置九江郡;废衡山国,置衡山郡。
于此同时,景帝下旨严厉追究此事,最终一次姓剥夺了近百名侯爵,因此而受牵连被杀者更是多达数千人。
整个中原地区的诸侯势力,在短短月余遭受重创,然而却无人敢冒头抵抗。豫州部刺史周亚夫如今掌握数郡之兵,早已杀红了眼。他如今也是被皇帝逼得没办法,压根无暇顾忌得罪了多少世家豪门,做个孤臣总比被抄家灭族要好得多。
直到年节将近,景帝也怕逼得中原诸侯狗急跳墙,方才派人制止了杀得兴起的周亚夫。不但以执法严苛,残暴不仁为名,严加训斥了一番,还顺应**的罢免了他所有的官职,召回长安闭门思过。
宛如惊弓之鸟的中原诸侯,虽明白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皇帝本身,却仍纷纷上表赞颂天子宽厚仁德,万分感念他的恩德。
替皇帝背了黑锅的周亚夫,非但丝毫没有鸟尽弓藏的悲哀,反而乐呵呵的收拾行装,带着少许亲卫急速赶回长安。
周亚夫心中清楚,皇帝陛下如今是息了兔死狗烹的心思,不会再想法子要他的老命。也意味着他终于洗脱了图谋袭杀太子殿下的嫌疑,可以安逸的做个闲散侯爷。加上长安的亲眷纷纷来函,表示太子殿下私下赏赐了不少皇家实业集团的股份,足够整个周氏一族骄奢**逸的过上好几辈子。
做个富家翁也不错,周亚夫如是想。
随着年节的到来,纷扰不断的景帝中元二年缓缓落下了帷幕。
近百万的中原百姓,源源不断的前往新设的四大边郡,屯田戍边。在那里,先期抵达的十余万的官奴早已筑好了房舍,修好了水渠,划定了阡陌。大量的牲畜和农具也尽皆备齐,越冬所需的粮草和木材储备充足,甚至是来年春耕的种子,也已精挑细选。
进入中央官署协从理政的太子刘彻,对丞相袁盎为首的行政系统钦佩得五体投地,近百万的大移民,竟能管理得井井有条,面面俱到,几乎找不到任何疏漏。即便放在通讯和交通极为发达的后世,也是奇迹般的存在。后世称颂的文景之治,看来实在不是玩假的。
遭受重创的匈奴和西羌诸部,即便越冬的粮草极度短缺,却只能望着蜿蜒巍峨的长城无语凝咽。往年此时,他们早已从汉国边民身上劫掠到大量的粮草牲畜,今年却只能朝其他民族下手。
一时间,月氏,乌桓,呼揭,鲜卑,乃至西域诸国可就倒了大霉。与大汉国内的祥和气象不同,景帝中元二年的冬天,长城关外一片混乱血腥,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在这个寒冷的冬季发挥得淋漓尽致。
刀光血影间,仇恨也如冬季的草籽一般,埋藏在冻得坚实的泥土之下,只待春季到来,便会破土萌芽,遍布茫茫草原。
(呼呼,景帝中元二年写完了,这一卷真的很难写,所幸还是绞尽脑汁写完了。新的一卷终于要展开,种田,发展,刘彻也即将登基了。)(未完待续。)
………………………………
第一百六十一章 长安整改计划
景帝中元三年的年节前,田氏商业集团还是皇家实业集团中的大多数管事和工匠,都领到了或多或少的赏赐,也便是东家口中所谓的年终奖。
其实,两个集团的掌舵者田胜和刘非都是奸商的典范,不是乐善好施的大善人。之所以订立年终奖制度,却是出自于刘彻的强烈要求。
年终奖虽小,但是刘彻尝试着对大汉稳固的阶级结构进行一次小小的冲击。
百姓们的思维是简单朴实的,在他们看来,务工和务农最大的区别,并不是劳作类型,而是收入方式。工匠领的是月例,农民则是田地的产出。
根据心理推测,每当丰年秋收,农民的收获季节,会一次性的获得大量收入。即便价值抵不上工匠全年的收入,但仍会产生巨大的满足感,甚至是没来由的优越感。这也直接导致了大多农民不肯离开土地,进城务工,因为他们按月收钱总有不稳定的感觉。
而刘彻强硬要求订立年终奖制度,就是专为工人阶级制造一个收获的季节,而且便是在年节之前,大笔的赏金在这全家团聚的节日里,对原本不屑务工之人,显然是极具冲击效果的。
田胜和刘非原本并不情愿洒出大笔银钱,只是迫于太子殿下的压力,方才公布了所谓的年底绩效考核和奖惩制度。然而出乎他们意料的是,集团内的管事和工匠几乎立即爆发出千万分的热情,整个集团的效率硬是瞬间上了几个台阶。
即便是原本一些喜欢偷奸耍滑的工匠。也开始拼命找事做。原因无他,只因为“奖惩”二字。刘彻不傻,对大锅饭更是深恶痛绝,他既然给勤劳肯干的工匠安排了“丰收”,自然也不忘给偷奸耍滑的工匠安排“灾年”。
根据后世跨国集团的绩效考核制度,刘彻为绩效过低的工匠,安排了多级减少月例的罚则,最重的处罚便是开除,永不录用。
刘彻很明白,在缺乏申述管道的情况下。集团工匠的权益不可避免的会被侵害。然而他还是没有设立类似后世工会组织的机构。他实在不希望大汉还未实现工业化,就闹出几次大罢工,甚至出现工人阶级革命,那就太悲催了。
总之。刘彻不是善人。他所要的便是迅速推动大汉的工业化进程。至于其他的隐患。他自觉智慧不足,还是留待后人解决吧。
即将到来的年节,对于王老实一家。无疑是极为喜悦,乃至兴奋的。
王婶在集约型养殖场当管事将将一年,原本大字不识一个的她,凭着华夏传统妇女特有的勤劳和韧性,硬是将养殖场的各项章程死记硬背,牢牢印在脑海中。一年下来,她管理的两个鸡舍,便是养殖场内所有鸡舍产量最高,品质最好的。
总管事根据集团的章程,给了她近万钱的高额年终奖,还授予了她一面银质奖章,上面刻着“养殖标兵”四个小篆。这也是出自太子刘彻的恶趣味,他甚至还建议两大集团提出不少类似“集团是我家,齐来建设他”的朴素口号,举办了不少名为“技能大比武”的比赛,美其名曰提升集团员工的荣誉感。
总之,王婶如今确实十分有荣誉感,只要有人来访,便必定拿出奖章炫耀一番,仿佛稀世珍宝一分。每到此时,王老实便有些蔫头蔫脑的。原因无它,在建筑公司的“泥瓦匠大比武”中,他没能夺得名次,没拿到奖章,总感觉被自家婆娘比了下去,失了脸面。
“老汉,你呆会去问问老宅子的租户过了年节还续租不,不续租俺就重新找租户了。”王婶揉着面,对王老实吩咐道。
王老实翻了翻眼皮,撇嘴道:“大过年的,急个啥子?还要把人赶出去不成?”
“如今俺的月例也涨到两千钱了,加上你的月例,咱家每月能有个五千钱。年终奖合起来也有两万钱,要不再买套大宅子?”王婶目光熠熠的试探道。
“啥?又买宅子?”王老实张大了嘴,为婆娘这疯狂的念头惊讶不已。短短两年里,王婶已连买两套宅子。加上原本的老宅子,在这日益拥挤的长安城,王家已拥有了三套宅院,算得上庶民中的富户了。
王婶继续撺掇道:“咋了?那么些钱藏在家里也不会下崽,还不如再买套宅子。”
“如今城里的宅子可比早些时候贵多了,动辄都要数万钱,咱家哪来那么许多余钱?”王老实苦笑着劝说道,试图打消婆娘疯狂的**。
王婶不顾手上沾满面粉,掰着指头仔细算了片刻,得意的笑道:“咱家今年攒下了七八万钱呢,足够买下套三进的大宅院了!”
王老实摇头道:“你可莫要忘了,待年节祭祖过后,大舅哥便要到长安城寻个差事,少不得带上咱爹娘,嫂嫂和两个娃娃。这拖家带口的,少不了花销,你也不想着留些余钱?”
提起这事,王婶就更来劲了:“就是俺哥也要进城务工,才要再买套大宅子。到时候咱家搬到新宅子去,这套宅子就暂时让爹娘和俺哥一家住着,也省得租给不熟悉的人家,粗手粗脚的弄坏了家什物件。”
王老实想了想,也是这么个道理,便没再反对。如今他们住的这套宅子,可是花了不少功夫和钱财打理。砖石堆砌的墙面均匀的涂抹着雪白的石灰,甚至有几间屋子的墙面上,还贴着王老实通过建材市场的田管家的关系,用低价买来的报废瓷砖。屋子里的家什物件,也都是稍有瑕疵的不良品,但放在庶民家中,那真算得上是奢侈的玩意。
可以说,如今这套宅子比周边郊县大多数土豪老爷的府邸要高端大气上档次得多。如今王老实对区区数百钱的租金已不怎么看重了,反倒是心疼这套宅子,若是被租户弄坏,便不是那点租金可以弥补的。
待得狗蛋回家,两人又问了他的意思。狗蛋对商贾之事早已熟识,心知如今在长安城购买宅院实在是稳赚不赔的买卖,自是举双手赞成。王老实夫妇对狗蛋的意见是十分在意的,这个臭小子天生就是经商的料子。
自打长安城大肆修筑新作坊,从京畿各郡征募工匠,狗蛋和同窗在东市开设的“永和豆浆”,可谓生意火爆。每月平摊下来,狗蛋都能分到千余钱。若不是他们复又将挣到的钱财投入进去,多设了几个分店,恐怕如今也是身怀万钱的小财主了。
就在王婶四处张罗着买宅子时,太子刘彻正召集田胜和刘非,一同商议长安北阙平民区的改建计划。刚刚过去的一年,数以万计的移民涌入长安城,让本就稍显拥挤的长安城更是人满为患。大汉朝的城市化进程,在不经意间悄然来临,让刘彻有些猝不及防。
朝堂上的大臣们,也早已察觉到了这个美妙的大麻烦。虽然他们为京城的日益繁华欢欣鼓舞,却也对仍络绎不绝涌入的移民潮表示出担忧。不少大臣甚至提出了扩建长安城的计划,近年愈发财大气粗的景帝,欣然接受并着相关官署尽速规划,提出章程。
然而都城的扩建不是仓促可以实施的,需要经过一番详尽的论证和规划,甚至连五行风水都要列入考量。对于目前的形势,显然是缓不济急。
身为穿越者的刘彻,对城市化进程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比大汉君臣都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他知道若是不尽早解决,将会埋下极为严重的隐患,甚至会激化新移民和本地居民的矛盾。
其实大量的新建作坊都开设在长安城外,但作坊内的工匠却仍宁愿每日上工时多走上十余里路,也要在长安城内安家。
刘彻多少能理解他们的心思,在战火纷飞的冷兵器,高大厚实的围墙能给百姓带来更大的安全感。而且长安城内的居民,骨子里就觉得自己是住在天子脚下,没来由就比城外的土包子要高贵不少。
苦思良久,刘彻决定先从节省居住空间下手,在平民区用砖石结构的房屋取代土木结构。封建时代的等级制度森严,长安城的屋舍是不能高于宫城内建筑的。因此为了避免逾制,又有足够的生活空间,长安城的宅子普遍占地过大,浪费了大量的空间。
砖石结构的房屋,由于可以减少房梁的用量,便可降低天花板的高度。即便修建三层的小楼,也比两层的木制结构要低不少。如此一来,横向空间的不足便可以通过纵向空间补足,暂时解决平民区居住空间不足的问题。
对于刘彻提出的构想,田胜和刘非都表示出极大的兴趣。但刘彻并未同意刘非要在北阙甲第进行改建的提议,他可不希望长安城变成后世的钢铁丛林,如今权贵云集的北阙甲第,各种园林,亭台水榭在他眼里都是美轮美奂的,要好好保存下来,留给后人才是。
平民区的改建计划最终交由田氏商业集团旗下的建筑公司负责,而皇室实业集团则了承接更为重要的一项工程,修筑长安北阙的排水体系,为今后在宫城,乃至全城修筑完备的排水系统积累经验。
没有到过汉初的人,是无法体会排水系统如何的重要。曾几次微服出游的刘彻,实在对长安内随处可闻的骚臭味感到恶心不已。而每到雨季,长安城内更有不少地方积水严重,内涝问题多年来都没能很好解决。
刘彻对大汉朝国都的期望,不但是全世界文化经济政治的中心,更是可作为标杆的花园型城市,砸下重金整改一番,无疑是十分必要的。(未完待续。。)
………………………………
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夷将军公孙歂
大年夜里,铺天盖地的鞭炮声,让长安城的年节显得愈发的热闹。
数日前,典属国公孙昆邪接到诏令,率领先前派驻函谷关的八千虎贲卫和一千羽林卫班师回朝。一路日夜兼程,他终于赶在年节前到家,能和全族吃顿丰盛的年夜饭。
公孙昆邪的同胞幼弟公孙歂率领八千胡骑,短短数月,转战万余里,立下赫赫战功,在族中的威望正隆。景帝更是大加封赏,除去不常置的胡骑将军一职,官拜三品常置安夷将军,俸秩二千石,与郡太守同等。
而公孙昆邪的典属国一职,负责管理属国的官员,秩二千石,负责少数民族事务。典属国主要负责对外事务,同周边的少数民族各国具体交往由典属国执行,职权类似后世的外交部长。
可以说,公孙歂如今已能和家主公孙昆邪平起平坐。甚至由于他归属军队系统,比公孙昆邪挂在明面上的文职要更具权势,也更能让出身匈奴,以武为尊的公孙族人感到振奋。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公孙歂在族宴中并未趾高气昂,更不敢对公孙昆邪露出丝毫倨傲之色。反倒是对尚未成丁的侄子公孙贺客气得紧,显得不合常理。即便公孙贺是内定的下任家主,可毕竟是后辈,犯不着如此巴结讨好。
公孙歂却是毫不在意众人怪异的目光,他心中清楚得很,若论起军功,数次大捷背后都少不得羽林卫的加持。只不过他们似乎不喜张扬。即便惊世之功都被刻意隐匿了。公孙贺作为羽林主官,虽只是秩比千石,比公孙歂整整低了三个品级,但真实的权势压根不在他之下。
公孙贺也是浑身不自在,附在公孙歂耳边轻声问道:“四叔何故如此,但凡有事相商,只管直言便是。”
公孙歂丝毫不以为忤,厚着脸皮笑道:“也无甚大事,就是当初前来支援的羽林卫甚合某意。自打你将他们唤回羽林校,为叔实在想念得紧。”
公孙贺满脸怪异的问道:“依着四叔的意思。是想。。。。。。”
“自是要将他们抽调到为叔帐下听用。贤侄不会舍不得吧?”公孙歂如同讨要零嘴的孩童,目光熠熠的死盯着小了自己整整一轮的侄儿。
公孙贺挠挠头,无奈的耸耸肩道:“那几人可是羽林将官,都得太子殿下看重。前途无量。即便侄儿身为羽林仆射。也无法私自抽调啊。”
公孙歂皱起眉头。脸上尽是失望的神色。那几个羽林少年,不但能够训化鹞鹰,还精通潜伏查探之道。于排军布阵。操练兵士之术也是颇有见地,虽稍显稚嫩,多是纸上谈兵,但商议时往往能给公孙歂耳目一新的感觉,实在是可朔之才,这才让他起了惜才之心。
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对于掌管胡骑的公孙歂更是如此,出身游牧民族的胡骑将士,虽骑射无双,骁勇善战,但却疏于谋略,想公孙歂这样的帅才可谓罕有,让他平日总少了商讨对策的下属,方才如此求贤若渴。
公孙贺见状,知晓四叔之所以拉下脸皮向后辈要人,也并非尽是出自私心,沉吟片刻,劝慰道:“四叔莫急。我羽林校如今不过两千众,将官更是少之又少,且往往参与军中机要,不能尽心辅助四叔。倒是虎贲校兵多将广,在雁门之役也曾上阵杀敌,论起正面迎敌的方略和战法,我羽林卫都颇有不如。不若抽调一些,辅助四叔掌军如何?”
公孙歂不由大喜,虎贲卫的厉害他也从公孙昆邪口中听到过,据说也是太子殿下亲手调教出来的赫赫强军,随即满心期待的问道:“这虎贲卫也是天子禁卫,真能抽调到为叔帐下?”
公孙贺笑而不语,眨着眼睛瞟了瞟正和公孙昆邪拼酒的李当户。
公孙歂自是会意,一拍大腿,笑道:“瞧我这脑子,倒是忘了堂堂的虎贲左监!”
公孙歂的性子和公孙贺就如一个模子印出来的,比公孙昆邪还像他老爹,丝毫没有公孙族人的粗莽,反而惫懒奸滑。他可没有直接向李当户要人,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