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汉武挥鞭-第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随着申培公和胡毋生等原已退隐在家,默默耕耘教育事业的大儒们纷纷再度出山,兴致勃勃的前往太学教授儒家五圣经,太学之内竟出现了某种程度上的儒学热。

    刘彻身着学子服饰,领着两个布衣装扮的郎卫信步在太学内闲游。比起建筑主体大多呈现暗色调的宫城建筑群,红墙黄瓦的太学建筑更显得朝气蓬勃,让刘彻不由怀念起前世在京城大学念书的时光,未名湖畔曾留下他短暂却值得珍视的闲逸岁月。

    刘彻一直认为,只需从图书馆的规模和情形便能大体反映出一所高等教育机构的底蕴乃至治学态度。因此早在太学建立之初,他便要求卫绾营建规模宏大的藏书阁。随着纸质线装书的问世,新华书局更是将大量印制出的经史典籍源源不断的送往太学藏书阁,供其储藏或上架,以供太学师生参阅研读。

    此番微服出巡,藏书阁自然是刘彻必到之处。向藏书阁的守卫出示了信符,刘彻三人迈步走入藏书阁。

    时值正午,太学的早课已毕,太学生们大多用过了午膳。他们纷纷汇聚到藏书阁内的借阅室,借着午间的闲暇,从百余个满满的书架取下各类经史典籍,放在桌案上细细研读。

    刘彻看到偌大的借阅室内,几乎所有的席位上都坐着人,心中不由感叹古人好学的精神。相比于后世获取资讯极为便捷的学生们,还需要“编蒲抄书”的古代学子才真正当得起“求学”二字。

    刘彻并未打扰正埋首穷经的众多学子,而是颇有些讶异的打量着一个须发花白,额头上已有不少皱纹的老者。按面相来看,这老者至少年过半百,在汉初算得上长者了。他的身形魁梧,五官深邃,须髯垂胸,颇有道骨仙风的气度,用汉代的描述即是恢弘奇伟,美姿容。

    然而便是这样一个相貌堂堂的老帅哥,此时却仍和周围的太学生般身着学子服,坐在席垫上仔细的翻阅着典籍,这画面实在让刘彻极为疑惑。

    太学生内由太常负责选择,**十八岁以上,仪状端正者充任;外由郡国察举,设“受业如**”的旁听生。由郡国、县道邑推荐“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的优秀青年,经郡守、王相审查属实后送报太常,成为旁听生。

    虽然刘彻对太学抱有传播文化的重大期盼,但在景帝和朝廷重臣眼中,太学的主要目的还是为朝廷培养未来的封建官僚,并设立了定期的考核及任用制度。规定满一年后举行考试,如能通一经以上的,就补文学掌故缺,特别优秀的可以做郎中。才智下等及不能通一经者,令其退学。

    这年过半百的老者,若按照常理,应当没有机会被选为太学生。毕竟汉初的教育资源是极其宝贵的,花费在一个不知还能从政几年的老者身上,实在不太划算。

    刘彻作为太学实质上的创立者,自然要试图弄清其中缘由。若是让他知晓其中有官员在选拔太学生时,胆敢营私舞弊,便实实在在触碰了他的逆鳞。人才是刘彻最为重视的,在他眼里,拖教育事业后腿的官员,比贪渎'***'更可恶。

    他缓缓走到老者的席案旁,极力压低着声音,躬身道:“恕小子冒犯,敢问长者高名上姓?”

    老者正在专心致志的研读着手中的经书,一时没有反应过来,只是抬起头望着刘彻,露出疑惑的神情。待他回过神来,便是避席起身,拱手施礼,和颜悦色道:“某适才过于入神,未能听清小哥所言,还望勿要见怪才是。”

    刘彻不由一愣,这老者的态度实在有些怪异。虽说礼多人不怪,但他作为长者先进,对一个尚未及冠的少年都要如此谦恭守礼,反倒显得有些过了。

    刘彻愈发对老者的身份感到怀疑,过于宽厚谦逊之人,不是读书读傻了的老顽固就定是城府甚深,表里不一的老狐狸。然而伸手不打笑脸人了,刘彻只能复又躬身行礼道:“长者言重,实在是折煞晚辈了。小子适才不过是见长者道骨仙风,气度恢弘,方才斗胆询问长者高名上姓。”

    “不敢,鄙人乃葘川公孙弘。”老者闻言,打量了一下刘彻身上的学子服,微微一笑道:“你我皆是太学生,本是同窗之谊,无需顾忌长幼之别,治学一途,当以达者为先。”

    刘彻猛然瞪大了双眼,心中暗自大呼道:“我擦,竟是这个老货!怪不得那么虚伪!想来便是其师胡毋生举荐他成为太学生的了。”

    按照史书记载,公孙弘少时曾为狱吏,后有罪而免。家贫,替人牧猎为生。四十岁左右始学《春秋》杂说,颇受(转相传授)于齐人胡毋生。

    直到汉武帝即位之时,公孙弘才以六十岁的高龄出仕为官。其才干不在当世任何人之下,最终更是拜为丞相,位列三公之首。他起身于乡鄙之间,居然为相,直至千百年后,人们依然对他推崇备至。尤其他的“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的精神,乃是历史长卷中最醒目的一章,永垂后世。

    公孙弘为人,表面十分宽和。他位高禄重,节俭律己,不奢华,以人为先,所以时时被人称道。他的故旧,宾客,亲朋挚友生活困难,公孙弘全力助之,因而家无余财,世人夸他贤明。但公孙弘内心并非如此,他为人意忌,外宽内深,表面伪善,暗中报复。阴谋“杀主父偃,徙董仲舒于胶西”,就是他这种伪善心理的写照。

    节俭廉洁却又显得矫情做作,表面宽和却又内心猜忌,才华出众却又妒贤嫉能,这便是刘彻眼中极为矛盾的公孙弘。对于人才匮乏的大汉朝廷而言,公孙弘此类忠歼难辨的大才,实在是个一柄难以舍弃的双刃剑。

    “原来是公孙先生,久闻先生高名,不料今曰竟得一见,小子幸甚。”刘彻虽是心绪起伏,但面上却露出一副欣喜的神色,躬身作揖道,“小子时常听家师提起齐地大儒胡老先生,对其仰慕已久。而公孙先生乃胡公高足,也颇受家师推崇。今曰有幸得见,还望先生不吝赐教。若是先生不嫌小子冒昧,可否移步至阁外,寻一清静之地,略微提点小子一番?”

    公孙弘闻言一愣,他自从数月前随其师进京治学,便终曰埋首经卷,苦读诗书,还尚未与旁人有所交际。眼见这小友谈吐举止之间颇具气度,显然出自大家,却毫无倨傲之色,反而对他这声名不显的乡野之人颇为恭敬,更有折节下交之意,心中难免也有几分意动。他迟疑片刻,方才笑道:“既然小友如此盛情,鄙人自是不敢推辞。小友且稍等片刻,待我先将经书归位。”

    刘彻自是应诺,默默的看着公孙弘小心翼翼的整理好书案上的经书,习惯姓的用衣袖拭了拭书卷的封面,方才郑重的捧在手中,缓缓走到书架旁放回原位。

    见到公孙弘还书的情形,如同亲手完成肃穆的仪式。刘彻不由心中感叹,华夏自古以来,唯有出自贫寒的学子,方能体会到书籍的珍贵。后世的新中国虽经济曰益强盛,但在文化上却几乎没有再出现任何的大家,这与社会的浮躁和治学精神的缺失是有直接关系的。(未完待续。
………………………………

第一百八十一章 公羊春秋

    与太学大体建筑红墙黄瓦的风格不同,专为太学生住宿而修建的斋舍乃是一色的青灰。青色的屋瓦配上暗灰色的砖墙,显得简朴却又颇为厚重。

    如今入秋已深,颇有似与尘境绝,萧条斋舍秋的味道。如此风格倒是和道家出尘而治学的理念相互呼应,然而刘彻却认为这种试图完全与世隔绝的治学心态很值得商榷。

    与刘彻面对而坐的公孙弘恐怕也是如此想法,原本刘彻提出移步藏书阁外小叙片刻,无非是想多了解他几分,看看这位历史上毁誉参半的名臣是否可堪大用。却不料这公孙弘不但将他带到自己的斋舍,还摆席奉茶,并且席位不分主次,而是平席而坐,隐隐有平辈论交的感觉。

    刘彻虽有颇多不解,却不好发问,只是暗自揣摩公孙弘如此谦逊的个中意味。

    而公孙弘此时却是心潮澎湃,几欲不能自已。先前在藏书阁中,他就看出这少年虽未及冠,又谦虚有礼,然言语举止间皆会不经意显露出无比的自信和淡然,隐有几分威势,似是就居高位之人。直到两人出了藏书阁,他又偷偷打量了一番少年身后跟随的两个佩剑侍从,愈发肯定这少年出身不凡。

    太学位于未央与长乐两宫南侧,一般的平民百姓根本无法至此,也并非归属与长安中尉府戍卫,而是由宫廷卫尉府派出宫卫戍守。太学里的守卫规矩大多依循宫规,首要一条便是对兵械的严格管控。如今在太学内。有资格佩剑的文人屈指可数,更别提他们的随身侍从了。

    再看这少年的两位侍从,年纪也不大,看似面容清秀,却是目光锐利,内蕴寒光,似乎眼底隐藏着利刃,随时都会迸射而出。此类侍从,若不是自幼培养,断断无法形成如此威势。

    公孙弘虽乃一介布衣。却苦读儒家经典数十载。又混迹民间多年,颇通相面识人之术。短短几瞬,他便从各种些微细节中揣摩出少年的来历,即便不是皇亲贵胄。也当是世家大族的嫡系继承人。

    正如后世所谓的修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作为儒家学派的忠实拥趸。公孙弘想要出仕为官的念头可比习道之人要热切得多,自然想要好好把握这个结交权贵子弟的良机,故此才在刘彻面前显得极为谦逊。丝毫不敢托大。

    刘彻自然不知公孙弘心中所想,倒也不太在意,缓缓道:“小子尝闻家中先生提及,论及儒家经典《春秋》一书,无人能及齐地胡毋生。公孙先生乃胡公高足,想来对《春秋》也颇有见地吧?”

    公孙弘淡淡一笑:“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则无法了解。注释春秋的典籍,分有左氏,公羊、榖梁,邹氏,夹氏五家。鄙人随吾师研习者,乃公羊春秋,与别家的春秋论述甚为不同。”

    刘彻摆出一副敏而好学的姿态,出言询问道:“哦?不知这公羊春秋有何不同之处?”

    公孙弘显然胸有成竹,信手拈来道:“公羊春秋与大多以仁德宽厚为主旨的儒家经典不同,旨在宣扬儒家思想中拨乱反正、大义灭亲,对乱臣贼子要无情镇压的一面,认为当极力强化中央**集权和社稷的大一统。”

    “哦?”刘彻不由来了兴致,他脑海中虽有数千万册的资料,却根本没有那么多精力去一一翻阅,对于所谓的公羊春秋并不甚知悉。然而如今听来,似乎这公羊春秋倒确实有点意思,不由追问道:“还请先生详细提点小子。”

    公孙弘见刘彻感兴趣,心中也暗自欣喜,倒也没有藏拙的考量,复又解释道:“对于春秋经文,邹氏和夹氏两家之注释过于平实,无甚出彩之处,并无可读之处。故当世儒家大多崇尚左氏,公羊、榖梁三家之言,名为春秋三传。吾师尝辅以定箴曰:《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

    “哦?小子虽对公羊春秋不甚了解,但也知其乃子夏弟子,齐人公羊高所著。起初只是口说流传,西汉景帝时,传至玄孙公羊寿,由公羊寿与胡老先生一起将《公羊春秋》着于竹帛。”刘彻面露讶异之色,疑惑道:“胡老先生当初返归齐地后,更是广收门徒,以传授公羊春秋。如此种种,胡老先生便足称公羊大家,甚至是使得公羊春秋在大汉得以传承的始师,经师。然胡老先生却为何仍出言指摘《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

    公孙弘淡淡一笑,脸上露出崇敬之色道:“吾师乃齐地宗师,自古齐地学风最重兼容并蓄,讲究务实求新、智巧应变。吾师更是常常训诫弟子,所谓诸子百家,皆有独到之处,却也有糟粕之言。即便是这公羊春秋,经过六传,皆是口耳授受,又加经师附益,难免不失圣人之意,然而大义相传,究竟有其所受之本。”

    刘彻闻言,不由颌首认同,对一代儒学宗师胡毋生也是倾佩不已。和后世为儒家摇旗呐喊的砖家教授比起来,胡毋生这些真正的宗师,反而对儒学一直保留着怀疑和批判的精神,不断的试图对其进行修正,更不排除从诸子百家的言论中吸取养分。

    虽然他们的修正很可能是曲解了孔夫子真正的意味,但只要能从错误中不断重复修正,最终还是能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来。唯有那些坚持独尊儒术,极力贬低诸子百家,认为儒学大义不可变的腐儒们,才是造成后世儒学走上歧路的罪魁祸首。

    单从这一点上,刘彻认为胡毋生要比董仲舒靠谱得多。

    虽然统言之二人都是公羊学大家,而且都是汉初传公羊的始师。但是细分起来,胡毋生限于说经,是学问家,是经师;董仲舒则长于论事,搞实用经学,是鸿儒。因此董仲舒也是公羊学派中的佼佼者,甚至他对公羊春秋的具体阐发比胡毋生还要深刻,但始终只是公羊学派的实践者,并非是公羊学派的宗师。

    刘彻作为穿越众,并不太过担心具体执行层面的问题。对于董仲舒这样的执行者。他可以培养出不少。但是对于胡毋生这样开明而求新的理论宗师。刘彻是极为在意的。

    大汉帝国在经过刘彻安排的工业化进程后,必定能愈发强盛,但是对于文化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便需要这些宗师来协助。这也是刘彻为何要费尽心思让皇帝老爹兴办太学的主要原因。经过后世新中国急速发展后文化缺失的年代。他深深的明白。光光靠科技进步,无法真正让中华民族走向长久的强盛。

    后世的腐儒们对“外儒内法”的公羊学派大加挞伐,甚至试图将“内法”的精髓抽调。剩下本就残缺而扭曲的“外儒”。却不知在汉初之时,公羊学派的宗师们讲究的乃是儒法结合,而不是互不相容的外儒内法。

    刘彻沉吟片刻,向公孙弘拱手道:“小子得闻先生之言,方知晓何谓微言大义。先生如今已入太学就学,想来不久后便能出仕为官,不知今后何以为政?”

    公孙弘心中暗喜,知道眼前的贵人对自己有了几分重视,但脸上却满是淡然,捋着长须微微笑道:“承小友吉言,鄙人若是得以为官,自当学以致用,将公羊学派发扬光大。然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如今尚未知晓他日职属,倒不知当如何细谈。”

    刘彻淡淡一笑道:“先生倒是谨慎,不过今日乃是你我二人私下小叙,些许笑谈,定不会传扬出去。先生若是信得过小子,便无需多虑。若是先生将来有幸执掌相位,当如何施为?”

    “鄙人少为刀笔小吏,颇谙律令政事,若主掌律法,施政时自然不免法术刑名痕迹。”公孙弘不由一愣,脑海中急速转过无数的念头,却很快定下主意。他稍微整理了思路,缓缓道:“依鄙人所见,为相之人当糅合儒法,以天德、和合、礼义等概念,来调和、包装法术刑名。如此既有儒学的调节功能和煌煌形象,又维持了法术的实用功能,灵活而实用;既涤除了儒学博而寡要之流弊,又扫却了法术惨刻深急之痼疾。”

    刘彻认真的倾听着,心中暗道果然如此。公孙弘的政治思想比董仲舒的稍稍柔和一些,没有提倡外儒内法,形成表面上的“独尊儒术”,而是希望能糅合儒法,和其师胡毋生乃是一脉相承的主张。

    刘彻发自内心的敬佩道:“公孙先生兼容并蓄,毫无门户之见的风范实在让人钦佩。然小子还想知道治世之道,先生可否教我?”

    公孙弘愈发的感到怪异,觉得眼前的少年目的并不单纯。然而他也不认为出身高贵的少年会来算计他这个年老力衰的一介布衣,便也硬着头皮道:“首先必须重视律法,为臣者应当遵从法令,决不可随意违法,所谓臣不可以为化而乱法;其次,为君者要牢握权柄势位,熟谙政治权术,擅生杀之柄,通雍塞之途,权轻重之数,论得失之道,使远近情伪必见于上,谓之术。再次,为君者还应当赏功罚罪,罚当罪,则奸邪止;赏当贤,则臣下劝;循名责实,因能任官,则分职治;去无用之言,则事情得;以利害御下。”

    刘彻闻言,宛如醍醐灌顶,浑身舒畅。他穿越十余载,在书库中海量资料的支持下,固然能推动大汉的科技进步,但在治国经世的理论上,却只能自己揣摩。即便是太子太傅卫绾为他讲习,也大多只教授黄老之术,稍微讲授到儒学思想,也是泾渭分明的划分清楚。

    只有如公孙弘这样的公羊大家,方能糅合儒道,提出其治国经世的具体方法。毕竟公羊派是当代唯一早早开始研究儒道融合的大流派,胡毋生更是使得公羊学说条理化,以便提纲挈领,掌握要点。

    刘彻心意一动,急不可待的起身离席,躬身告辞道:“小子今日得蒙先生教诲,实在获益匪浅。如今有些心得,需早些回去细细记下。只得先行告辞,下次再来叨扰先生。”

    公孙弘不由一愣,心里隐隐有些失望。他还先前当这少年是前来太学替其家族招揽人才,却不想竟如此草草了事。只是这少年已提出告辞,公孙弘也不好强留,只得摆出一副宽厚和悦的表情,缓缓起身恭送。

    望着少年及其侍从渐行渐远的背影,公孙弘无奈的摸摸鼻子,复又缓缓的走向藏书阁,争取能在晚课前再多翻阅些珍贵的典籍,吸取百家学养。

    (呼呼,不太容易写的章节,却又不得不写,文化体系改革的基础,不喜欢看的兄弟们请多包涵。)(未完待续。。)
………………………………

第一百八十二章 公羊派崛起

    景帝中元三年九月,皇帝下诏,特命太学之内新设一科,谓之“刑名学”。以为佐辅,尝试重新构建并完善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

    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

    由于汉初的学风开放,太学内开始教授以韩非法家为根基的刑名学并未引起保守派势力的过大反弹,毕竟乃是黄老学派崇尚的道法五圣经之一,原本就极受汉初统治阶级的追捧。

    其实自高祖刘邦已降,包括文帝刘恒,景帝刘启和贾谊,晁错之类的重臣,都是法家学派的忠实拥趸。即便是保守派的标杆窦太后,都没有对太学内新设刑名学提出异议。

    反倒是朝野上下的诸多大儒如丧考妣,只觉失望不已。在他们眼中,公羊学派虽同属儒家,却一贯主张“微言大义”之术,只会根据自身的需要,肆意注释甚至曲解孔夫子原本仁德宽宏的理论,乃是儒家中最为叛逆的流派。

    如今大儒们眼见公羊学派不但被朝廷重视,还甘当法家之佐,大有融入黄老之学的态势。对于一直以儒门自傲,孔子独圣的不少腐儒而言,公羊学派此举无异于欺师灭祖。

    即便是公羊学派内部,也产生了极大的分裂。以董仲舒为首的实务派。长久来一直坚持贬低道法学说,试图扭转统治阶级高层崇尚黄老之学的理念。如今面对胡毋生为首的理论派要“叛变投敌”的恶劣行径,自是极为不屑和愤慨的。

    然而景帝和太子刘彻面对如此情形,不怒反喜。尤其对于刘彻而言,能让原本看似铁板一块的儒家产生巨大的内部分裂,是极为有成就感的。

    儒家的理论是华夏民族最为适合凝聚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的载体,但也是极容易产生自负倾向的一种理论体系。在儒家学派中,开放和封闭两种极为矛盾的体系一直相互纠缠。令人遗憾的是,在前世。随着华夏民族保持了两千余年的强盛态势。儒家学派逐渐目空一切,鄙夷任何较弱势的民族及文化,甚至导致数次被“蛮夷”所制,却始终未曾醒悟。实在可悲可叹。

    刘彻如今所作所为。就是想敲破儒家学派极端自负的心理。让他们承认儒学不过是诸子百家中的较大学派,并主动融入恢弘而丰满的华夏文化之中。在当代大儒真正醒悟,并痛改前非之前。刘彻并不会尝试提升儒家的地位。历史上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教训实在太过深刻,令刘彻对顽固的腐儒们极为忌惮。

    作为大汉帝国的掌舵者,景帝刘启更是对太子刘彻提出的“曲线糅合”理论极为赞赏。毕竟儒家所崇尚的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理论,早已让他垂涎三尺。只是忌惮保守派势力的反弹和出于自身对儒学本能的防备心理,一直以来他只是徐徐图之,尝试着逐步提高儒生在朝廷上的地位。

    刘彻提出先在太学设立刑名学,用以尝试糅合儒法两家学说的构想,不由让景帝眼前一亮,似乎看到了以黄老之学为根基,又能将儒家这根鲜嫩枝干嫁接上去的良方。

    对于皇权至上的封建社会,在皇帝陛下大力推动,而朝堂几大派系又没有过激反应的情况下,自然是政令畅通,办事效率极高。

    公羊学派宗师胡毋生被拔擢为博士仆射,位居博士之首,地位仅此于太学祭酒卫绾,相当于后世的教育部副部长兼社科院首席院士。

    其弟子淄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