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赵氏虎子-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据刘緈在途中介绍,相比较汝阳县,阳人县稍稍逊色一些,但也并非鲁阳县可比,县城的财力大致抵得上两个鲁阳,因此理所当然被刘緈与鲁阳乡侯列入了寻求帮助的名单内。

    阳人县的县令叫做郑州,与北边的某个大县城同名,子象是他的表字。

    在见到这位郑县令后,刘緈道明了来意,也向前者解释了准备在鲁阳县实施“以工代赈”策略,借这招策略缓解难民的问题。

    期间,赵虞坐在父亲鲁阳乡侯身边,偷偷打量那位郑县令。

    倘若说他觉得那位大腹便便的汝阳县王县令像一个带着铜臭味的商人,那么此刻他眼前的这位郑县令,则更像是一位世家出身的贵勋子弟,尤其是对方的眼力与见识,绝非那位王丹王县令可比。

    只见这位郑县令在听完刘緈关于“以工代赈”的讲述后,笑着说道:“刘公真是好算计,窃我汝水诸县之力造福于鲁阳,想来这条水渠竣工日后,日后鲁阳不可限量……”

    尽管刘緈的岁数要比这位郑县令大上几岁,却也被说得有些不好意思,他尴尬地说道:“这哪里是窃呢?”

    “难道不是么?”郑县令笑着说道:“我汝水诸县出钱粮、出人力,最终一无所获,而贵县却能因祸得福,开掘一条河渠引灌县内的农田……”

    听到这话,鲁阳乡侯淡淡说道:“其实反过来也可以,倘若阳人县愿意收纳流民,我鲁阳县也愿意拨出钱财,给予人力,帮助贵县以工代赈。”

    郑县令看了一眼鲁阳乡侯,笑着摆摆手说道:“哈哈,算了吧,此事风险太大。……乡侯莫要在意,在下只是就事论事。”

    在双方一番商议后,阳人县的这位郑县令很爽快就答应了帮助鲁阳县的条件,当然,前提是刘緈所承诺的那样,不得有难民侵入他阳人县。

    事后,静女好奇问赵虞道:“少主,为何那位郑县令明明已经看出了我鲁阳县的盘算,最后却仍然答应了刘公与乡侯提出的要求呢?”

    “因为他怕麻烦。”赵虞解释道。

    的确,在汝阳县也好,此刻在阳人县也罢,刘緈都曾向这两地的县令解释“以工代赈”的策略,以便让那两地县令得知其拨出钱粮的去向,而这招虽然高明,但在说破后,其实也就是那么回事,鲁阳县能做,汝阳、阳人其实也能做。

    但为何阳人县的县令郑州却丝毫没有这个意思呢?其原因就在于以工代赈这招策略本身就有着极高的要求,比如物资的统筹、对难民的管束,其中一个环节出现瑕疵,就很有可能引发别的问题。

    正是考虑到这一点,阳人县的县令郑州丝毫没有冒险的意思,他宁可出些钱粮、人手,让鲁阳县替他们去承担这个风险。

    事实上鲁阳县也是如此,要不是境内已经聚拢了太多的难民,其实刘緈与鲁阳乡侯也不想冒险,但没办法,以工代赈,是目前鲁阳县唯一的出路。

    不过让赵虞有些不解的是,在这件事当中,这个国家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在前往下一个县城的途中,赵虞在马车内忍不住提出了疑问:“刘公,父亲,今年难民问题如此严峻,朝廷为何不派人赈济?”

    相比较鲁阳乡侯的沉默,刘县令叹了口气说道:“二公子不知,这几年,我大晋各地皆遇天灾,朝廷并非不管,而是管不及。再加上南方的叛乱……”说到这里,他看了一眼赵虞,干笑了两声试图蒙混过去。

    可惜赵虞听得清清楚楚,忍不住问道:“叛乱?刘公,什么叛乱?”

    话音刚落,就听鲁阳乡侯不耐烦地轻斥道:“小孩子问那么多做什么?”

    “乡侯。”

    见赵虞被其父训了一句,刘緈觉得有些过意不去,连忙劝阻道:“乡侯莫动怒,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他转头又对赵虞说道:“既然二公子想知道,告知二公子也无妨,不过,希望二公子莫要传出去。”

    赵虞点点头。

    见此,刘公遂捋着胡须低声说道:“二公子可知我鲁阳县境内那些难民从各地迁徙而来么?宛城!起因乃是驻军在宛城、荆水一带的将军王尚德在当地征收了大量的粮草,用于与叛军作战,这导致宛城、荆水一带的诸县官仓亏空严重,再加上近两年天灾这一闹,才出现了成千上万的难民北逃。其余各地,近些年亦纷纷出现叛乱,以至于朝廷多番派军队镇压,消耗了太多的粮草……天灾是其次,兵祸,才是关键。”

    “哦哦。”

    赵虞恍然大悟地点了点头,旋即转头看了一眼父亲。

    的确,正如父亲鲁阳乡侯所言,这的确不是什么他应当去了解的事。
………………………………

第二十一章:归家

    八月初十,暂别家邸近十日的赵虞,终于回到了自家鲁阳乡侯府。

    在收到消息后,周氏带领着府内的仆从、护卫,在府门外相迎。

    为此,府里的卫长张纯还准备将至今仍赖在府外的一些难民驱赶,不过最终还是被周氏阻止了。

    当时周氏对张纯说道:“我乡侯府帮不上这些难民,却也莫要迫害他们。”

    其实张纯并不是很认同这位乡侯夫人的话,因为他最清楚,这些该死的难民偷窃、抢掠了他乡侯府多少田地里的作物,拜这些难民所赐,他乡侯府成千上万亩田地,今年是别指望能剩下什么收成了。

    但周氏都这么说了,他也只能忍住心中对那些难民的不满。

    大概晌午前,赵虞父子与静女,与刘緈、刘县令,县尉丁武等人以及诸县卒分别,回到了自家府邸前。

    去时,赵虞父子加上静女,外加十名卫士,总共十三人,返回时一个不少。

    赵虞的担心多虑了——记得出发前,他听府内的卫长张纯提到过鲁山一带的贼寇,故而他担心途中是否会遭遇这群贼寇。

    但事实证明,这群贼寇正如他鲁阳乡侯所说的那样,根本不敢骚扰他们这支带着官府旗号的队伍,哦,这说的是与他们同行的刘緈刘县令那支。

    总而言之,一面绣着“晋”字字样的官府旗帜,就足以吓跑鲁山那群贼寇,没什么大不了了。

    “娘,我们回来了。”

    “诶,快让娘瞧瞧。”

    在府门外走下马车,赵虞看到母亲周氏带着诸府上仆从、护卫立在外面,连忙紧走几步上前。

    多日不见,他怪想念这位宠溺他的母亲,虽然这位母亲不顾有旁人在场,在众目睽睽之下将其搂在怀中,亲昵用脸颊磨蹭他的脸庞,这着实让他感觉有些羞耻。

    而继他之后,静女亦很快就来到周氏面前,带着几分邀功的意思对周氏说道:“夫人,静女在外时不曾忘记夫人的嘱咐,有好好照顾少主。”

    “好,好,真是好孩子。”

    听到静女的话,周氏高兴地揉了揉静女的头发,这使得这个可爱的小女孩一脸满足。

    看着静女一脸满足、甚至有几分陶醉的可爱模样,赵虞忽然想到了前世自己养过的一只猫——两者的样子真的很像。

    此时,鲁阳乡侯已也下了马车,一边听着在旁张纯有关于家中粮仓的禀告,一边走向周氏这边。

    见此,周氏这才松开搂在怀中的幼子,朝着归来的丈夫盈盈施礼:“妾身在此恭迎乡侯回府,夫君,一切还顺利么?”

    在府内下人面前,周氏非常给丈夫面子,礼数也是周全,而鲁阳乡侯此时亦未曾表现出与妻子的亲密,点点头,平静而随意地说道:“唔,一切顺利。”

    听到这话,周氏脸上浮现笑容,颔首道:“夫君辛苦了,妾身已命人府内准备好汤水、饭菜,请夫君沐汤后享用。”

    “有劳了。”鲁阳乡侯点点头。

    看着夫妇俩相敬如宾的模样,赵虞稍稍有点想笑,因为据他了解,这对夫妇平日里可不是这样相处的。

    进府之后,赵虞本打算告别父母,回自己的屋子洗漱,但鲁阳乡侯却叫住了他:“你去哪?”

    赵虞有些不解,拱手回道:“孩儿回屋沐浴。”

    鲁阳乡侯想了想,说道:“随我去北屋沐浴,为父有些话要问你。”

    听到这话,周围的人皆面露惊讶之色。

    不得不说,这着实是非常罕见的一幕,赵虞立刻就敏感地感觉到,有好几道目光落在他身上。

    除了母亲周氏与卫长张纯以外,还有在人群中与他兄长赵寅一同来迎接的公羊先生,以及另外一名看似府上管事打扮的中年男子。

    其中,周氏的目光纯粹是以惊讶、惊喜为主,但其余几人看向赵虞的目光中,则或多或少都带着几分异色。

    可能是察觉气氛稍稍有些僵,周氏开口道:“既然如此,静女,你也跟妾身到北屋去吧,妾身也有些话要问问你。”

    “是,夫人。”

    就这样,鲁阳乡侯带着幼子赵虞来到了北屋的汤屋。

    所谓汤屋,顾名思义就是洗澡沐浴的屋子,与赵虞印象中有些像,就是那种在屋外的炉洞里塞柴烧水,便可以使屋内的沐池维持恒温的构造,自赵虞来到这个家侯,他还未享受过这种便利。

    随着父亲走入汤屋,赵虞四下打量,尽管屋内水蒸气很严重,但他还是能够看清,屋内仅只有一口用木头围成的汤池,除此以外就只有一张桌子、几张凳子什么的。

    而就在赵虞打量屋内的时候,鲁阳乡侯已经脱去了衣服,泡在了汤池中,旋即屋内便响起一声代表舒适的吐气声。

    忽然,鲁阳乡侯看到了仍傻站在汤池旁的幼子,眉头一挑带着几分不悦说道:“等什么呢,等为父替你脱衣服么?”

    “不是。”

    赵虞挠挠头,迅速脱掉衣物,在试了试水温后,亦进入了汤池,坐在鲁阳乡侯的对过。

    不得不说,看上去是父子同浴的温馨场面,但赵虞着实感到有些尴尬,他四下张望,以躲避父亲目不转睛看着他的视线。

    不知过了多久,鲁阳乡侯忽然开口道:“虍儿,这次出门,你的表现……很好,为父亦不否认,你这次帮了刘县令、帮了为父许多,不过你不可骄傲,你要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像你这般幼年聪慧的,以往也不是没有,但大多都因为骄傲自满,最终泯灭众人。”

    『……像我这样的?以往也曾有?』

    赵虞看了一眼父亲,心中并不相信。

    倒不是自满骄傲,只是他纯粹不相信这天底下还有与他相同境遇的人。

    鲁阳乡侯似乎是从儿子的目光中看出了什么,轻哼道:“你不信?……哼,为父还记得十年前吧,天下忽然有传闻,据说有一个叫做‘杨定’的人,八岁之龄便能博览全书,无人能与他辩论,随后被当朝太师收为弟子……你比得上么?”

    见父亲一副训诫的口吻,赵虞自然不会顶嘴,老老实实说道:“孩儿比不上。”

    这个回答,似乎有些让鲁阳乡侯意外。

    『我是不是说得过重了?』

    略一犹豫后,鲁阳乡侯咳嗽一声说道:“方才所言之人,为父也只是道听途说,天底下是否有这个叫做杨定的奇才,为父亦不清楚,为父只是想告诫你,这天下很大,切莫因为一点成绩便沾沾自喜……明白么?”

    “孩儿明白。”赵虞点了点头。

    见素来顽劣的幼子如此乖顺,鲁阳乡侯尽管嘴上不说,心中也着实有几分高兴。

    也是,为人父者,有几个不指望儿子出色的?

    但凡为人父者,都会在自己孩子身上寻找自己年幼时的影子,倘若孩子像年幼时的自己,或者在才智以及某些方面更出色,那么作为父亲的都会感到高兴,更加亲近子女;反之,则会失望,虽然不至于疏远,但也不会过多亲近。

    以往顽劣的赵虞,就是绝佳的例子。

    不过,自从赵虞前些日子从树上摔下来之后,鲁阳乡侯亦感觉这个幼子出现了翻天覆地般的变化,虽然他毫不相信什么荒诞邪说,但也无法解释这个幼子怎么会突然变得那么聪明。

    比他……唔,只比他稍稍差一线了。

    基于这一点,才有鲁阳乡侯方才耐心的训诫。

    训诫过后,鲁阳乡侯背靠汤池,闭着双目说道:“此行,顺利说服了汝水诸县,钱粮、人手的问题皆已解决,差不多再过十日,汝阳、阳人等县的钱粮、人手,便会陆续抵达我鲁阳县,介时,我鲁阳县也就可以实施你所说的‘以工代赈’……”

    听父亲似乎有跟自己详细聊聊这件事的意向,赵虞便问道:“爹,听刘公说,你们打算挖一条河渠?”

    “唔。”

    鲁阳乡侯闭着眼睛解释道:“我鲁阳县,其实有河经过,这条河叫做沙河,自西南而来,往东北而去,县城一带的农田,我乡里这边的农田,全赖这条河流,才免遭干旱,不过,在县城的西北侧,我鲁阳县仍有一半以上的土地无法利用这条河流引灌,那里也是旱情最严重的地方。因此,刘公与为父商量,准备挖一条河渠,连通北边的汝水与县南的沙河,从汝水引流,最后使其流入沙河,这条河渠,将直接从我鲁阳县的中心穿过,只要这条河渠修建完毕,我鲁阳县便可彻底摆脱干旱,从此无需再为此困扰。”

    “从汝水挖到我鲁阳?”

    赵虞吃惊地睁大了眼睛。

    要知道他前几日才跟着刘緈、鲁阳乡侯去过汝水诸县,当然知道汝水距离鲁阳县有多远,毫不夸张地说,这条河渠实在是一个不小的工程,也难怪刘緈与鲁阳乡侯此前迟迟不敢叫人开工。

    但通过鲁阳乡侯的描述,赵虞也明白这条河渠的建成,对鲁阳县究竟具有怎样的帮助。

    那简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想到这里,赵虞由衷称赞道:“这真是太惊人了,这条水渠……对了,爹,你与刘公想好给这条水渠命名了么?”

    “呃……”

    不知为何,见问到这事,鲁阳乡侯忽然显得有些不自然,直到赵虞反复询问,他这才不耐烦地道出了真相:“璟公渠。”

    “璟公渠?为何叫璟……哦哦。”

    赵虞愣了愣,旋即恍然大悟。

    再看向父亲时,他脸上亦浮现出几许不怀好意的窃笑。

    他故作信誓旦旦地说道:“为了这个渠名,孩儿说什么也要助您,助刘公一臂之力!”

    “以为为父只是贪名么?哼!”

    看着暗自偷笑的儿子,鲁阳乡侯首次在儿子面前无法维持父亲的威严,恼羞成怒般起身迈出了汤池。

    不错,鲁阳乡侯姓赵名璟,这条河渠,便将以他命名。
………………………………

第二十二章:幼稚的大人

    『PS:新书期间求推荐票,希望书友们别忘了投票哦。』

    ————以下正文————

    当晚用完饭后,鲁阳乡侯去了他自己的书房,将府内的卫长张纯与大管事曹举亦一同叫了上去,他要大致了解一下他乡侯府能拨出钱粮与人手的问题,而夫人周氏,则拉着赵虞与静女询问此行前往汝阳途中的故事。

    对于鲁阳乡侯、赵虞父子此行前往汝水一带诸县是否达成目的,不能说周氏毫不在意,但不可否认她对这次旅途中父子二人的相处情况更加在意,毕竟以往她丈夫对幼子一直抱有成见,而她则更为宠溺幼子,很希望扭转丈夫的看法。

    可没想到的是,随着静女一句“少主可厉害了”的开场白,周氏从她口中得知了不少有趣的事。

    比如说在前往汝阳的途中,赵虞与鲁阳县令刘緈在马车内做了一场游戏,堪称手把手地教那位刘县令如何去说服汝水诸县的县令,更有意思的是,周氏此时才得知,原来刘緈、鲁阳乡侯这次前往汝水诸县寻求帮助,这本身居然就是幼子赵虞提出的建议。

    惊喜之余,周氏再次将赵虞搂在怀中,非但亲昵地用脸颊磨蹭幼子的脸庞,还在赵虞的额头上亲了一下,让赵虞在感觉浓浓母亲的同时,也感觉怪害臊的。

    在旁,静女用羡慕的目光看着眼前的母子二人,惊讶问道:“这件事夫人不知情么?”

    周氏微抿着嘴唇轻笑道:“此事妾身倒还真不知。”

    说着,她的目光稍微飘忽了一下,旋即嘴角上扬的弧度更为明显。

    过了戌时之后,周氏将赵虞、静女打发回二人的屋子歇息,而她则来到卧室,静静地等待着丈夫。

    大概戌时二刻前后,鲁阳乡侯来到了夫妇二人的寝卧,进屋见妻子坐在屋内,遂下意识问道:“还未歇下?”

    “等着夫君呢。”周氏站起身,温柔地替丈夫脱下外衣:“怎么这么晚?”

    “与张纯、曹举二人谈了片刻。”

    一边在周氏的帮助下脱下外衣,鲁阳乡侯一边解释道:“这次成功说服了汝水诸县,我鲁阳总算可以实施以工代赈了,不过考虑到境内有成千上万的难民,一旦开始开挖那条河渠,每日的粮食消耗巨大,为了避免节外生枝,我得向张纯、曹举二人了解一下咱家现有的陈粮多寡,作为不时之需。……倘若日后粮食不足,到时候恐怕还得到叶县、郾城想想办法,看看能否从那几个县购入一些粮食。”

    听到这话,周氏不解问道:“怎么?夫君怕汝水诸县提供的粮食不够?”

    “仅未雨绸缪而已。”

    鲁阳乡侯面色凝重地解释道:“你要知道,一旦我鲁阳县开始实施以工代赈,说不定就会有更多的难民涌入我县,你也知道,东边的叶县、郾城,那几个受难民困扰的县,都不愿接纳难民,在这种情况下我鲁阳县这边开了口子,自然会有越发多的难民涌入我县,倘若我等不提前做好准备,怕是无法应付。”

    “原来如此。”周氏恍然大悟,抚摸着丈夫的胸膛称赞道:“还是夫君有远见。”

    “哼。”

    鲁阳乡侯轻哼一声,对于妻子的称赞十分受用。

    忽然,埋头在鲁阳乡侯怀中的周氏,笑眼微弯,脸上露出几许不怀好意的捉狭笑意,她问道:“对了,这次虍儿随夫君出门,可曾帮上夫君什么呢?”

    方才还很自得的鲁阳乡侯,闻言微微愣了一下,有些不自然地说道:“唔、唔,多少,多少帮上了一些吧?”

    “哦?”怀中的周氏抬起头来,笑吟吟地问道:“夫君能与妾身详细说说么?”

    “……”

    鲁阳乡侯不知为何盯着周氏脸上的笑容看了半晌,他可太熟悉爱妻的这个笑容了,以往他没少被捉弄。

    他不动声色地将妻子稍稍推离些许,顾左言他道:“时候不早了,明日再说吧,对了,虍儿呢?”

    看着丈夫那有些心虚的模样,周氏忍着笑说道:“妾身打发他二人回屋歇息了……说起来,观今日夫君对虍儿的态度,似乎对虍儿有了极大的改观呢。夫君就不能与妾身说说嘛,妾身真的很想听。”

    鲁阳乡侯此时正站在床榻旁背对着周氏脱去身上衣物,闻言有些警觉地回头问道:“虍儿跟你说什么了?”

    见丈夫微微侧过头瞄了自己一眼,周氏忍着笑,摇头说道:“虍儿倒是没说什么,只是有些遗憾夫君未曾带他到汝阳县的街上逛逛……”

    顿了顿,就在鲁阳乡侯稍稍有些释然时,她又补充了一句:“不过,静女却告诉了妾身不少有趣的事。”

    鲁阳乡侯的心当即又提了起来,故作不在意的问道:“静女说什么了?”

    只见周氏故意盯着鲁阳乡侯看了半晌,旋即忽然笑着说道:“当然是称赞虍儿的话了,那孩子也很喜欢虍儿。……静女跟妾身说,途中虍儿向刘县令提出了不少有用的建议呢。”

    “哦……”

    鲁阳乡侯有些狐疑,但也不敢多问,免得露出破绽,毕竟在前几日,因为过于受用妻子的赞誉,他并没有向周氏解释其实是夫妇俩的幼子赵虞替他老子解决了实施以工代赈所需的钱粮问题。

    今日回想起来,他暗骂自己糊涂:这岂不是又要被爱妻抓到了可以捉弄他的把柄么?

    正如赵虞所认为的那样,周氏在亲人面前,尤其是在丈夫面前,可不完全是外人所认为的端庄贤淑……

    “大致……大致确实如此,虍儿确实有几分聪慧。”

    他含糊地说道。

    听到这话,周氏脸上又露出了让鲁阳乡侯颇为熟悉的捉狭笑容:“那……与夫君年幼时相比呢?”

    多年夫妇,眼下鲁阳乡侯岂还会看不出妻子是故意捉弄自己,但他又不想承认老子不如儿子,遂强自辩解道:“此番出门,虽虍儿确实有些功劳,但比起我年幼时,还……还差一线吧。”

    说着,他不等面带捉狭笑容的周氏说话,咳嗽一声又说道:“好了,时候不早了,先歇息吧,明日我还要赴县城与刘公商议河渠的具体开挖位置。”

    『姑且先留着这份乐趣吧。』

    周氏眼珠一转,笑盈盈地说道:“妾身遵命。”

    次日清晨,赵虞早早起来,待洗漱完毕后,便带着静女往北宅而去。

    昨日父子二人一起沐浴时,他听鲁阳乡侯说过,今日后者准备前去县城与县令刘緈商议那条“璟公渠”的具体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