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赵氏虎子-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一看,就看到了曹安。

    “别叫。”眼瞅着静女双目中流露出惊慌与羞怒之色,曹安立刻就小声提醒道:“莫惊扰到少主。”

    这句话显然还是有分量的,听到这话,静女下意识闭了嘴,旋即紧紧裹着被褥,一脸羞怒,咬着牙小声说道:“曹安,你进来做什么?”

    “我来叫你。”曹安解释道:“乡侯与夫人得知少主昨晚归府,今早便派人吩咐我,叫少主到北宅用饭,可左等右等不见少主起来,连你都还睡着,我有什么办法?”

    “那你也不该随意闯进来!”静女咬着牙羞怒道。

    一听这话,曹安心底就不舒服了。

    想当初静女还没来的时候,他曹安才是少主最亲密的仆从,这屋他进进出出,少主几时怪他过?

    现在倒好,他曹安连这屋都进不来了?

    不过考虑到静女的身份以及岁数,他终究还是忍住了:“不跟你一般见识!……时辰不早了,快唤醒少主。”

    “出去!”静女依旧裹着被褥,眼眸带着浓浓的羞怒。

    “行行行。”

    曹安识趣地走出了屋子,不过嘴里仍不忘提醒静女:“不过快点唤醒少主,别忘了,乡侯与夫人还干等着少主呢。”

    静女也不回应,气鼓鼓地看着曹安退出屋子。

    此时,她这才和颜悦色地轻轻推着身旁的赵虞,轻声唤道:“少主,少主?日上三竿了。”

    睡梦中的赵虞吸了口气,也不睁眼,迷迷糊糊地说道:“上三竿是谁?为什么要日他?”

    “??”

    静女歪了歪头,显然是没有听懂,见少主眼瞅着又要睡过去,她连忙又轻轻推了几下,小声说道:“少主,不能再睡了,方才曹安过来传话,说乡侯与夫人在北屋等着少主呢。”

    听到这话,赵虞这才渐渐转醒,只见仍满脸困意的他吃力地在床榻上坐起,揉揉眼问道:“什么时辰了?”

    “……”静女脸上露出了窘迫的表情,小脸憋地通红,含糊地说道:“具体什么时辰,奴眼下也不知,大抵是很晚了……”

    听闻此言,赵虞转头看了一眼窗户,果然见窗外天色早已大亮,甚至于从日光的程度来判断,或许已经临近中午。

    再转头看了一眼静女,赵虞顿时就乐了,毕竟这会儿静女还穿着褒衣,头发也是乱糟糟的,一副刚刚睡醒的模样。

    说实话,来到这个家这么久,赵虞第一次见到静女这么晚起来。

    聪慧的静女当然能猜到赵虞因何发笑,满脸羞红地说道:“对不起,少主,奴错了,奴也不知为何昨晚睡得那么沉……”

    赵虞当然不会因为这事就责怪静女,笑着说道:“行了行了,睡过头就睡过头,赶紧起来吧,刚才你说,我爹跟我娘还在北屋等着咱们吧?”

    “嗯。”静女点点头,立刻下榻给赵虞找了身新的衣物,而她自己也换了身干净的衣物。

    待急急忙忙地穿衣洗漱后,赵虞这才带着静女走出屋子。

    刚走出屋子,便看到曹安站在屋外的空地里,满脸笑容地跟赵虞打招呼:“少主,你起来了?”

    在从旁静女对曹安不满的注视下,赵虞与曹安打了声招呼。

    曹安也不在意静女眼中的敌意,委婉地催促赵虞道:“少主,你快些去北屋吧,乡侯与夫人还等着您呢。”

    听到这话,赵虞也不再与曹安多说什么,领着静女便前往北屋。

    片刻之后,待赵虞与静女二人来到北屋,他俩果然看到鲁阳乡侯与周氏夫妇二人坐在堂中。

    见到赵虞后,鲁阳乡侯平静地说道:“得知你昨晚回府,我跟你娘原本今日等你一同用饭,等了你半个多时辰,见你迟迟不来,我跟你娘便先用了……”

    尽管鲁阳乡侯的话是对赵虞说的,且语气也是很平静,但静女还是吓得连大气都不敢喘,因为她觉得那是她的失职。

    从旁,周氏看出了几分端倪,对丈夫嗔道:“好了,少说两句,看把孩子吓的……”

    『这小子会吓着?郑乡几百个难民都没把这小子吓到……』

    暗自嘀咕着,鲁阳乡侯忽然将目光从二子赵虞处转到静女身上,见平日里都打扮地很仔细的小姑娘今日只是随意地扎着发束,且垂着头一声不吭,他这才意识到妻子口中的‘孩子’其实指的是静女。

    见此,他也就不再多说什么。

    随后,周氏唤人将重新热过的早饭端了上来。

    在赵虞与静女二人用饭的时候,周氏转头对一名年纪比静女大不了几岁的侍女说道:“小雨,取一柄梳子来。”

    “是,夫人。”名为雨(书友小雨客串)的侍女盈盈行了一礼,从隔壁屋取来一柄木梳,递给了周氏。

    周氏接过木梳,替坐在身边的静女梳理起了头发。

    “夫人……”静女受宠若惊,端着碗不知所措。

    “这几日累着了吧?你接着吃饭,妾身帮你理一理,女儿家可要更加注意仪态呀……”周氏温柔地摸了摸静女的头发,这份仿佛母亲般的温柔,让静女眼眶都有些微红。

    而在桌的另外一侧,鲁阳乡侯与赵虞这对父子俩,就没有这般温馨了,鲁阳乡侯只是淡淡看着在身旁用饭的儿子,而赵虞这会儿也不敢多说话,低着头扒饭,期间并无任何交流。

    直到赵虞用完饭,放下筷子,又用桌上的手绢抹了抹嘴,鲁阳乡侯这才开口道:“我以为你还会在郑乡多待几日,昨晚回来,是有什么事要与为父商量么?”

    “是的,爹。”

    赵虞点点头,旋即正色说道:“昨日,刘公造访郑乡,孩儿有幸与刘公聊了片刻,刘公告诉孩儿,宛南如今仍是一片战火,而宛北,也因为那位王将军不顾民生的举措而陷入了动荡,眼下我南阳郡,唯有叶城、鲁阳寥寥几县尚能苟安,由此可见,日后……”

    他看了一眼在旁伺候的几名侍女,换了个较为委婉的说法:“还会有不少难民涌入我鲁阳县寻求庇护,孩儿想知道父亲对此是何态度,另外,父亲对此又有无长远的考虑?再者,县内的粮食又能维持多久?”

    听到这话,不止周氏与静女看向父子二人,就连在旁伺候的几名侍女,都看了过来。

    毕竟难民的事态,与他们鲁阳乡侯府息息相关。

    “跟我到书房再说。”

    鲁阳乡侯起身走了出去。

    见此,赵虞紧随其后。
………………………………

第四十三章:最根本的建议

    『PS:今天有点事要出远门,很晚才能回来,先发一章。』

    ————以下正文————

    片刻后,鲁阳乡侯便带着赵虞来到了书房。

    在书房内的书案后坐下,他目视着站在面前的儿子,问道:“你想问什么,问吧。”

    赵虞向父亲拱了拱手,说道:“孩儿其实有许多问题,第一个,我鲁阳整个县的存粮,可以维持以工代赈的存粮,目前大概有多少?”

    鲁阳乡侯深深看了一眼儿子。

    说实话,这称得上是秘密了,尤其是当范围涉及到整个鲁阳县的时候,怎么想这都不是一件可以随意谈论的事。

    但在思忖了一番后,鲁阳乡侯还是将实情告诉了儿子:“目前刘公总共设立了七处工点,五处在县内,有两处在北边的梁县,这七处工点的难民大致人数在七千至八千之间,相当于我整个鲁阳县多增了三成到四成的人口……而县内的存粮,倘若连官仓也算上的话,就目前而言,维持以工代赈到明年开春,勉勉强强。”

    『勉勉强强,也就是说可以撑到明年开春咯?』

    赵虞想了想,问道:“汝水诸县的资助,父亲应该没有算上吧?”

    鲁阳乡侯有些不耐烦地解释道:“我不是说了么,就目前而言我鲁阳县的存粮。汝水诸县承诺的钱粮,乃是分批运至我鲁阳县,目前已经运抵的,我自然已经算上了,还未运抵的,我自然不会算上。”

    “哦。”赵虞也不在意父亲的态度,点点头说道:“照这么算的话,我鲁阳县目前的存粮还是比较宽裕的,纵使接下来的冬季,汝水诸位输运钱粮不及,也足以撑到明年开春之后……不过我想,来汝水诸县也不敢毁约。”

    鲁阳乡侯听罢,自顾自说道:“县内的官仓,能不动就不动,唯一的例外,只有在今年的冬季时应应急,就像你说的,冬季汝水诸县资助的钱粮可能会运输不及,刘公允许到时候挪动一部分官仓的存粮,待汝水诸县的钱粮到位后,再补充官仓。……是故,你不必考虑官仓,官仓不可轻动,一旦官仓空了,我鲁阳县必定人心惶惶。”

    “孩儿只是这么一说而已。”

    看着一本正经的父亲,赵虞无奈地解释了一句,旋即又问道:“说起来,方才父亲说的难民人数,有点不对吧?总共才七八千人?”

    “才?”鲁阳乡侯强调了一句,不过他也明白赵虞的意思,解释道:“我知道你想问什么,确实,目前涌入我鲁阳县的难民,确实不止这个数目,原因是其中有小部分人并未投奔各处工点……其中的原因有各种各样,有的是不曾得到消息,只顾盲目向北迁逃,但也有人则是因为短见,因为好逸恶劳……这些人你就不必去管了,汝水诸县不会收容他们,倘若他们不肯投奔我鲁阳县的几处工点,待今年入冬之时,这些人就会尝到恶果。”

    听到父亲这番略显残酷的话,赵虞心中微微叹了口气。

    但他并不认为父亲有说错什么,倘若有些人都不愿自救,不愿付出辛劳换取可以活下去的食物,旁人又凭什么去拿宝贵的粮食去救他们?

    就像鲁阳乡侯所说的,那帮短见、好逸恶劳之辈,终归会在今年的冬季尝到恶果,而这不怪任何人,只怪他们自己的选择。

    想了想,赵虞揭过了这个有点不舒服的话题,又问鲁阳乡侯道:“第二个问题,对于投奔工点的那些难民,刘公与父亲打算如何安置他们?”顿了顿,他索性挑明了说:“或者说得再直白些,待这条以父亲你命名的河渠竣工后,工点里的那些难民,将何去何从?或者说,他们该如何谋生?”

    “……”

    鲁阳乡侯闻言皱起了眉头,在沉默了半响后,这才徐徐说道:“为父与刘公估算过,那条河渠最起码要修五年,甚至于,按照目前的进度,搞不好还要更久……”

    赵虞笑了笑,摇头说道:“爹,你并没有回答孩儿。……跟孩儿,您还要绕弯子么?”

    听到这话,鲁阳乡侯又沉默了片刻,旋即摇头说道:“事实上,刘公与为父目前也无头绪,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这个回答,并不出乎赵虞的意料,他想了想说道:“这些难民的结局,其实不难推测,待璟公渠竣工后,要么我鲁阳县白白养着他们,要么是叫他们另迁他处,但汝水诸县不会允许这些难民进入,且诸县当初与我鲁阳的约定,也是在我鲁阳确保这些难民不会大规模涌向汝水诸县,他们才肯给予我鲁阳县钱粮,难道叫他们返回宛南或宛北?宛北据说情况还算好,只是受干旱影响较大,再加上那位王将军肆意在境内征粮,但宛南,据说那边已是一片战火……这样想想,或许待璟公渠竣工之后,我鲁阳县就只有白白养着这些难民?”

    鲁阳乡侯听得眉头紧皱。

    他皱眉,既是因为儿子所述之事,确实是他们鲁阳将来必须面对的问题,属于潜在的隐患,也是因为儿子故意在他面前说破这事。

    不得不说,鲁阳乡侯尝自诩自己年幼时聪慧过人,这也并非没有道理,这不,一听儿子这话,他就立刻猜到了儿子的心思,皱着眉头问道:“听你这意思,你想说服我接纳这些难民?”

    赵虞也不否认,委婉地说道:“孩儿想先跟父亲探讨一下,倘若父亲能同意的话,相信刘公也会考虑考虑。”

    鲁阳乡侯闻言轻哼一声,微微摇了摇头说道:“说得轻巧!……我鲁阳县除了县城,有大乡三四个,小乡六七个,遍布境内各处,你想安置这些难民,势必会引起诸乡的不满。”

    赵虞并不气馁,徐徐说道:“诸乡的不满,孩儿以为无非就是水、土二字,水即水源,自古以来,相邻两个乡为了水源而发生冲突,屡见不见。但等璟公渠竣工之后,从东往西有沙河、从北到南有璟公渠,这两条河渠可基本上覆盖我鲁阳全境,并且,沙河水源丰富,而璟公渠则是引汝水,水流亦是富足,想来境内诸乡不至于会因为用水而引起什么矛盾;再说土,即农田,这几日我与郑乡长多次谈过,据他所说,我鲁阳县境内仍有不少荒土、瘦田无人问津……”

    鲁阳乡侯摇了摇头:“瘦田可不利于耕种,纵使分给那些难民,借此减轻县内的压力,但这些人养不活自己,最后还是要靠县内补助。”

    “补助好过白养他们呀,更何况,他们可以种豆菽,据孩儿所知,豆菽可以改变土质。”

    “你怎么知道?”鲁阳乡侯狐疑地看向儿子。

    赵虞愣一下,忍着心虚说道:“呃,孩儿是听说的,据说从秦汉时期,便有人尝试将豆菽与谷麦混种,利用豆菽的根瘤改善土质,对瘦田增肥。”

    “听谁说的?”

    鲁阳乡侯狐疑地看着儿子。

    赵虞心虚地低下头,撇开父亲的视线:“听一个难民说的,具体相貌孩儿记不得了,他大概是这么说的……”

    鲁阳乡侯捋着胡须思忖着,思索着儿子提出的建议。

    无论是种植豆菽,还是接纳工点内的那些难民。

    良久,他问赵虞道:“事实上,我与刘公也想过这方面的事,但考虑到璟……唔,考虑到那条河渠离竣工尚有一段不短的日期,便不曾深入探讨,你今日向为父提起此事,看来你有你的看法。”

    “是的,爹。”赵虞点点头说道:“孩儿并无邀功的意思,不过郑乡工点内的难民,如今已经初步安定下来,但据孩儿所见,他们对我鲁阳并无归属感。再者,孩儿方才也说了,咱们鲁阳拿了汝水诸县不少钱粮,日后也不好违背承诺,将这些难民驱赶向北,既然横竖都要收容这些难民,为何不趁早呢?允许每个工点的难民建个乡,登记在册,允许他们自己建个乡,在我鲁阳安居下来……爹,只有这些难民稳定下来了,我鲁阳县才能真正稳定下来。”

    “话虽如此……”鲁阳乡侯捋着胡须迟疑道:“但唯恐地少人多,日后养活不了那么多人呐。”

    “到时候再想办法呗。”见父亲有所意动,赵虞趁热打铁劝道:“先设法让难民们归心,让他们安心在我鲁阳定居,我鲁阳西北有鲁山,东北有应山,南有卧牛山,且又傍着沙河,再加上璟公渠,无论日后无论是打猎、捕鱼,都能养活一大帮人,倘若这样仍然不足,咱们到时候再跟汝水诸县‘谈谈’……”

    听到谈谈二字,鲁阳乡侯亦忍不住笑了起来,他当然知道,汝水诸县对此其实是很懊恼的,只不过没办法罢了。

    “我考虑一下。”他捋着胡须说道。

    见此,赵虞又幽幽说道:“倘若此事能成,无论是现今境内的难民,还是日后源源不断涌入境内的难民,都将对刘公与父亲感恩戴德……”

    “哼!”

    鲁阳乡侯听到后立刻板起了脸:“你以为为父在乎这些虚名么?”

    “父亲怎么会是在乎虚名的人呢?”

    赵虞一脸信誓旦旦。

    他知道,父亲被他说动了,而在父亲被说动的情况下,刘县令于情于理都不可能反对。

    如此一来,境内的难民终于可以在他鲁阳县安居下来,而这些难民的安定,即是鲁阳县的安定。

    哪怕后续仍有源源不断的难民涌入境内,难民问题也不会再是他鲁阳县的不安定因素。

    或许若干年后,鲁阳会因为境内人口的基础,成为超过叶城、超过汝水诸县的县也说不定。

    而这,就是赵虞想为这个故乡所做的。

    是的,故乡。
………………………………

第四十四章:不善之客

    九月初五,县城派人运来了足足装满两辆马车的斧锯工具,还派了两名善于建造房屋的匠人,来帮助、指点郑乡工点的难民建造牢固的房屋。

    这两名木匠,一名姓陈、一名姓百,于是郑乡工点的难民便称呼他们陈师傅、百师傅。

    赵虞早就知道这件事,对此并不奇怪,当县城派来送来的斧锯等工具运抵后,他将难民们召集起来,当众宣布:“暂且搁置挖渠,先建房屋以御严冬。”

    这道命令,自然而然得到了工点所有难民的拥护与支持,他们甚至为此欢呼起来。

    因为是给自己建屋,在场所有难民都很积极,仅仅一日工夫,难民当中的青壮们,便从附近的树林与山林砍伐了许多的木头,将其搬运至郑乡的东侧。

    值得一提的是,就连心系挖渠作业的郑乡人,也派出了不少青壮帮助难民们砍伐林木、建造房屋。

    在砍伐树木的期间,丁鲁与那名叫做郑乐的郑乡青年人再次碰到了,丁鲁忍不住对后者说道:“真想不到你们居然会帮助我们。”

    由于先前彼此发生过冲突,郑乐撇了撇嘴,没有理会丁鲁,但他身旁却有另外的郑乡青壮正色说道:“单单就咱们乡的人去挖渠,也挖不出多远,不如先帮你们建完屋子……你等若想回报,日后安安分分挖渠即可……”

    尽管这些郑乡人是来帮忙的,但他们说话的语气,还是让丁鲁等难民有些不快,这不,丁鲁的小弟冯布便立刻嘿嘿怪笑道:“那是自然的!毕竟日后,咱们就是隔着这条璟公渠的邻居了。”

    听到这话,几名郑乡人面色微变,一言不发就走开了。

    看着这些人离开的背影,丁鲁对冯布说道:“阿布,你好端端的招惹他们做什么?”

    冯布冷哼道:“这群郑乡人,自以为是当地的主人,依旧把咱们视为外人,如同蝗害一般,哼!二公子已经说过,刘公已允许咱们在这边建村建乡……”

    “那你也无需无故招惹他们啊,你要知道,咱们能在这里建乡,与郑乡隔渠相望,这是经过那个郑乡长默许的……”

    “我就是看不惯这帮人的态度。”说着,冯布古怪地看了一眼丁鲁,皱眉说道:“大哥,你怎么越来越怕事了?”

    丁鲁被噎了一句,此时平日里相对沉默寡言的另外一名小弟祖兴摇头说道:“大哥不是怕事,大哥是有了担当。”

    “担当……么?”

    兄弟的理解,丁鲁稍稍笑了一下,转头看向四周的难民。

    此刻在他附近搬运木头的难民,基本上都是他一屯的难民,最初赵虞交到他手上时只是六十来个人,但在短短十几日过后,随着陆续有难民涌入鲁阳县,他手底下的难民已增长到了九十几人,甚至照这个速度下去,距离满编五十户,恐怕也用不着多久。

    不得不说,这让丁鲁压力很大。

    记得在故乡章陵县时,他与同县的冯布、祖兴称得上乡中一霸,同乡人看到他没有不绕着走的。

    可这样的他,如今手底下居然管着九十几口屯民,仔细想想,这还真是讽刺。

    摇摇头将往事抛之脑后,丁鲁拍拍手掌,效仿赵虞那般激励辖下的屯民:“加把劲,这可是在给咱们自己造屋子,难道你们还愿意住在那四处漏风的草棚里?多加把劲,咱们没几日就能住上牢固的屋子。”

    在他的激励下,别说屯内的男人们,哪怕是像马氏那样的孤儿寡母,都因为激动而忘记了疲倦。

    新的屋子,或者说,新的家,他们这些或从宛南、或从宛北逃难至此,早已做好了被鲁阳诸县嫌弃、排斥的准备,谁曾想过有朝一日居然能在鲁阳县安居下来,再次拥有自己的家?

    每每想到此事,这些难民们便由衷地感激县令刘緈,更感激鲁阳乡侯——因为据他们所知,似乎是鲁阳乡侯劝说县令刘緈,说服后者接纳了他们,允许他们在这鲁阳县定居。

    这边丁鲁不熟练地激励辖下的难民,而不远处,田和、于培那两个屯,他们辖下的屯民们更加欢快,男人们“嘿哟、嘿哟”地喊着号子,女人们甚至唱起了故乡的诗歌。

    这个氛围,着实很难想象在一个月之前,这些人还是一群绝望的难民。

    而此时在远处的一处土坡上,刘緈与鲁阳乡侯以及赵虞等人,则登高眺望着这些难民建造房屋的进展,远远观察着他们的情绪。

    当亲眼看到远处那群难民们脸上欢快的笑容时,刘緈亦忍不住露出了几许微笑。

    虽然他是鲁阳县的县令,职责所在必须优先考虑本县的治民,但倘若力所能及,他也希望能帮助到那些无助的难民。

    他庆幸地转头对鲁阳乡侯、对赵虞说道:“多亏乡侯你们父子俩的劝说与坚持,让刘某得以见到这美好的事物……诚如二公子所言,只有彻底接纳这些难民,使他们能安下心来,我鲁阳县才能稳定下来。”顿了顿,他又说出了他的顾虑:“不过我仍然有些担心,怕日后我鲁阳县养活不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