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赵氏虎子-第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地人纷纷涌到赵氏米铺前,或质问赵家、或请求赵家,咨询关于米价的消息——与其哀痛于郑家的败退,他们更加在意汝阳的米价几时会恢复原价,或者说,是否会变得比原来更高。
此时,几乎近三个月毫无存在感的县令王丹,终于出面来收拾残局。
县衙传出消息,言县衙将竭尽努力与赵家交涉,确保汝阳的米价不会波动过大,更不会超过原来的价格。
不得不说,县衙还是有威信的,在县衙出面的情况下,汝阳的人心稍稍安定,而县令王丹,也因此实实在在地涨了一波民心支持。
但接下来究竟,还要看这位王县令与赵家谈判的结果。
没想到第二日,县衙便传出了消息,言县令王丹已与赵家谈妥,赵家表示,虽然米价会在数月内逐步恢复至二百二十钱一石的价格,但承诺三年内不再提价。
虽然这个承诺让好些仍然想着投机的当地人大失所望,甚至唾骂赵家过河拆桥,但大部分的汝阳人还是满意的——或者更干脆点说,他们就算不满意又能如何呢?连郑家都被赵家打败了。
在已确保自身利益不受损害以及波及的情况下,汝阳人这才开始回顾赵、郑两家的这场争斗,议论郑家为何会在汝阳败退。
要知道,郑家不仅仅只是汝阳郑家,汝阳只是郑家的发迹之地,事实上郑家的势力囊括汝水诸县与整个河南,纵使在这场赵、郑之战中,郑家在汝水诸县被赵家以及鲁叶共济会打地节节败退,但后两者终归还是涉足河南,郑家还是有反攻的机会。
没有几个人能理解,郑家在尚有余力的情况下,为何选择了败退,将汝阳这个家族的发迹之地拱手相让于赵家。
遗憾的是,尽管他们对此十分好奇,但赵家也好、郑家也罢,包括鲁叶共济会,谁也没有对此事做出任何的解释,只有小道消息称,郑家其实想要报复,但他们最终怕了。
怕了?
怕什么?
汝阳人谁也不知。
也难怪,毕竟知道这件事的人,只有郑家那些有资格参加族会的人,以及赵家二公子赵虞身边极少数的人,只有这些人才知道,郑家怕的是这位二公子掀了彼此较量的桌案,用汝阳当地的低价米粮,引来宛城那些正备受缺粮困扰的将军王尚德……
不得不说,那才真正是玉石俱焚的灾难。
在郑家全面退出汝阳时,汝阳侯世子郑潜是最后一批离开的,从旁,有他的堂兄郑州、郑子象相伴。
“悔不听兄长当日所劝。”
出城之时,郑潜坐在马车中,回首看着城内的街道,黯然长叹。
辱人者,人恒辱之。
当日他郑家羞辱人家鲁阳赵氏父子,现如今,赵氏逼他郑家退出汝阳、从此不得涉足,反过来羞辱郑家,而作为整件事导火索的王直与他,也受到了相应的惩罚。
前些日子,就当家族族会接受了赵家提出的条件后,王直就被族内惩罚了,尽管郑潜出面求情,王直亦被打了整整四十重仗,如今卧在病榻上动弹不得。
甚至于就连郑潜自身,也不知会受到怎样的处罚,或者说,是否还能保住他汝阳侯世子的地位。
毕竟这次整个郑家的损失实在太大,而落户于河南的几支郑家分家,则因此责问于本家,谁让本家好端端的就招惹了鲁阳赵氏那头猛虎呢——人家鲁阳赵氏好好卧在鲁阳打瞌睡,非要去招惹人家,这下好了,亏损了相当于五百万钱的米粮不算,最后还要将汝阳拱手相让。
不得不说,若非汝阳侯这个名爵是晋国的天子所封,且汝阳侯父子如今还活得好好的,搞不好郑家的分家会趁机抢了本家的名爵也说不定。
不过即便如此,郑家本家在家族的威信,也因此大打折扣。
“姑且先这样吧。”
郑州劝说堂弟道:“赵家的根基在鲁阳、在叶县,且人丁不旺,汝阳对于赵家来说,除了于颜面有益,其余几无用处。待过些时日,等这件事彻底风平浪静之后,咱们再拜访赵家,设法将汝阳‘赎’回来便是,最起码让赵氏允许我郑家重归汝阳……”
“赵氏父子会答应么?”郑潜怀疑地问道。
“应该会吧。”郑州想了想说道:“汝阳对于赵家,终归是有些远,倘若换做在以往,赶走我郑家、霸占汝阳,确实能让他们垄断汝阳的米价而获利巨大,但做得过火了,就会引起汝阳人不满,继而引起王奉忠的不满。更别说现如今赵家有宛城军市那个更好的去处,据我所知,赵家在王将军的宛城军市,据说得到了一石米卖出二百六十钱的待遇,比汝阳高出了四十钱,而从叶县到宛城,这跟叶县到汝阳是几乎差不多的路程……我实在想不出赵家有什么理由要强行霸着汝阳。”
听到这些,郑潜默然不语,因为堂兄郑州所说的这些,无一不证明赵家这次的‘越界’,纯粹就是意气之争,就是为了报复当初郑家羞辱他们父子,其实并没有得到什么便宜。
而事实上,赵家也确实没有得到什么便宜,反而是鲁叶共济会与河南的商贾,包括汝阳人、汝阳的商贾、汝阳的其他世家,都在这次事件中获得了不少利益。
但有一点郑州猜错了,那就是赵虞并不会将汝阳归还郑家,至少不会放弃汝阳,因为在鲁阳县的规划中,有一条名为璟公渠的河流将会在数年后竣工,这条河流将串联汝水与沙河,而介时,汝阳就成为了这个水路网中的一个重要枢纽,在这种情况下,赵虞怎么可能退出汝阳呢?
或者更干脆点说,他赶走郑家,联合鲁叶共济会霸占汝阳,就是为了给数年后璟公渠竣工做准备,借汝水诸县的繁荣发展鲁阳县。
然而他这个提前布局的行为,却被绝大多数人理解成为了羞辱郑家,只能说,赵虞的年纪实在太具有迷惑性,就连作为阳城县县令郑州也被赵虞迷惑了,误以为这个聪慧的小子仅仅只是为了回敬郑家。
而另一边,赵虞也结束汝阳的琐事,带着静女、张季、马成三人返回鲁阳县,至于其余的家仆与卫士,则暂时留在汝阳打理那几间店铺。
与他同行返回鲁阳的,还有鲁叶共济会的魏普等一干商贾。
这次赵、郑两家的商战,鲁叶共济会是首次出场,不过战绩斐然,先是在汝南县击溃了当地商贾与世家,迫使县令刘仪跑到叶县向叶县县令毛珏求助,随后又在赵虞的召唤下现身于汝阳,代赵虞回收当地人手中多余的米粮。
甚至在此期间,鲁叶共济会还‘进攻’了临汝、轮氏、郏县等几个汝水诸县,‘占领’了这几座县城至少三分之一的店铺——其中汝南县,更是在赵虞的授意下,几乎占领了一半店铺。
不可否认,在从宛城军市获得的利益面前,在汝水诸县‘占领’地盘,其实并不能直接帮助这些商贾获得更大的利益,但至少名气打出去了,如今哪怕在汝水诸县,鲁叶共济会亦是家喻户晓。
对于商贾来说,响亮的名声就相当于潜在的财富,因此他们很满意于这次的‘出征’,准备回鲁阳与叶县后好好庆贺一番。
而庆贺这件事,赵虞全权交给了府里的大管事曹举,毕竟对于他来说太麻烦了。
六月初二,赵虞带着静女几人回到乡侯府,拜见自己的父母双亲,向他们汇报了在汝阳县的‘战果’。
对此,鲁阳乡侯不以为意,毕竟他早在几个月前就从儿子口中得知了大致的策略,且因此预测到了大致结果,郑家的败退,丝毫不出他的意料。
但周氏却很高兴地称赞了儿子,让鲁阳乡侯稍稍有些吃味。
随后几日,老爷子周守正亦得知了消息,带着老伴张周氏来看望小外孙,给小外孙庆功,人丁稀薄的鲁阳乡侯,也因此再次变得热闹起来。
………………………………
第112章:入秋
汝阳赵、郑两家米价之战,很快就传遍河南,赵家也因此名声大噪。
但总的来说,赵、郑两家的斗争,也仅仅好比在池塘中丢下了一颗石子,尽管一时激起波纹,但终究会归于平静,或者说,被更大的波澜所盖过。
或许此前有人会觉得奇怪,像王尚德那样现实的将军,怎么会对赵、郑两家在汝阳乃至汝水诸县的米价战争视若无睹呢?按照这位王将军的秉性,就算他很欣赏赵虞,也不会放过这次绝佳的机会,肯定会介入其中,低价收购赵、郑两家的米粮,怎么会从头到尾都不出面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在今年五月的时候,王尚德就像他当初对赵虞所说的那样,率领宛城军展开了对南郡的讨伐,哪有闲工夫关注汝阳与汝水诸县的事?
南郡,跟宛南差不多,其实并不算什么难以攻克的地方,它只是王尚德讨伐荆楚叛军的开幕而已。
近几年来,宛南也好,南郡也罢,都是王尚德与荆楚叛军相互攻击的缓冲地,王尚德作为王氏一族最有才能的将军,虽然曾率领麾下精兵猛将几次打下南郡,甚至于高奏凯歌一路打到大江,与荆楚叛军隔江对峙。
但遗憾的是,正是这条大江,几乎每次都成为了王尚德的阻碍。
每次王尚德率领军队打到这边,都因为无法攻过对面而陷入僵局,在这边与叛军僵持数月,最终因为粮食不足而不得不撤回,随后叛军趁机反扑,再次占据南郡。
就这样,宛南与南郡,几次来回易主。
而这次,王尚德能否突破大江的险阻,顺利攻入荆楚呢?
谁也无从得知。
六月初,赵虞带着静女、张季、马成几人回到鲁阳县,又恢复了以往悠哉惬意的生活,他除了时不时地去郑乡工点看看,看看当地的难民状况,看看璟公渠的挖掘进度,其他的时候,他就关注着宛城军的进展。
据他所知,宛城军如今的战况,说实话并不乐观。
首仗,南郡,没什么好说的,南郡跟宛南一样,作为宛城军与荆楚叛军之间的缓冲地,几乎已被战火摧毁殆尽,单单王尚德每一两年就要打一次南郡,更别说荆楚叛军的反扑。
有意思的是,倘若有人仔细分记录,那么不难看出看出,其实荆楚叛军反攻南阳郡的次数,要比王尚德挥军南下的次数更多。
难道荆楚叛军竟要比王尚德的宛城军实力更强?
这当然不可能,否则不至于每次都被王尚德带兵打到大江沿岸。
但荆楚叛军的韧性,却着实是不可小觑。
虽然赵虞对荆楚叛军了解的不多,但据他所知,荆楚叛军是直接以‘推翻暴晋’为口号的,光这一点,就区别于晋国绝大多数的叛乱。
但有关于荆楚叛军的事,赵虞着实不好多说,原因就在于立场尴尬。
仔细想想,在晋国国内贵族、世家阶级土地兼并异常严重的情况下,荆楚叛军将贵族、世家的土地分发给无地的农民,从内心出发,赵虞其实是支持的。
但尴尬的是,他鲁阳赵氏就是晋国的贵族阶级,是既得利益者之一,别看他们全家实际上就四口人,但却享受着‘食两千户’的待遇,更别说他们家还有几千倾的田地——这些田地都是当地人因为各种原因而陆陆续续转卖给乡侯府的,也并非不能视为土地兼并的例子。
换而言之,哪怕他一家在什么都不做,在这鲁阳地面上,几乎也不可能出现比他家还要富有的家族。
这就很尴尬。
倘若荆楚叛军攻破鲁阳,他们会看在鲁阳乡侯平日里善待平民的份上,宽容地对待他家么?谁也不能保证。
除了关注王尚德率军平叛,赵虞依旧将其余的精力投在对县内各处工点的关注上。
说到鲁阳县,鉴于汝水诸县恢复了对鲁阳县的钱粮资助,鲁阳的仓库宽裕了,县令刘緈刘大人出手也阔绰了许多,一口气增设了好几处工点,用来安置陆续涌入鲁阳的难民。
甚至于,他决定与叶县联手修缮通往宛城的官道,以方便两县与宛城军市的通商。
这个决定,非但得到了叶县县令毛珏的支持,也得到了鲁叶共济会的支持。
不过最直接关乎鲁阳、叶县两地百姓生计的,还是在于刘緈与毛珏两位县令大力支持小家庭、小作坊作业,同时要求鲁叶共济会不得打压。
比如种植的桑麻、豆菽,猎获的兽皮、兽骨,甚至个人打造的木器,等等等等,县衙出面鼓励,鲁叶共济会出面收购,从当地百姓手中得到这些零散的原料,制作成成品,或者干脆收购成品,待积累至一定数量后,一致转售于宛城。
而鲁阳、叶县两地的米价,则因为鲁阳赵氏的关系,平稳地维持在两百钱一石的价格,尽管今年陆陆续续又有许多的难民涌入鲁阳、叶县两地,对当地的口粮造成了一些的冲击。
总而言之,在县衙与鲁叶共济会的合力下,鲁阳、叶县两地百姓手中的余钱与余粮逐渐增多,而在这个过程中,作为鲁叶共济会会长的鲁阳赵氏,或者说鲁阳乡侯府,也无法再像那样低调,逐渐成为了鲁阳、叶县两地人茶余饭后的谈论对象。
或有人议论当初赵、郑两家发生在汝阳以及汝水诸县的斗争……
或有人议论鲁阳乡侯府的种种善行……
或有人议论鲁阳乡侯膝下那个聪慧过人的二公子……
不一而足。
乡侯府的名气,仿佛又回到了十几年前,回到了鲁阳乡侯刚刚联手叶县县令毛珏揭穿前鲁阳县令孔俭罪行的那会儿。
名声之下,自然也难免会有说媒的人争相上门,毕竟鲁阳乡侯有两个儿子,且这两个儿子都尚未婚娶。
且不提鲁阳乡侯父子三人对此作何想法,周氏倒还真是替小儿子赵虞精挑细选起来。
想来也是,周氏原本就担忧赵虞的婚事,毕竟赵虞是二子,不受外界重视也是理所当然,是故她才早早替儿子做了准备,培养静日后作为儿子的侍妾,无论如何娶的妻子如何,最起码能让儿子有个可以信赖、可以寄托的女人,可没想到的是,她儿子的聪慧超乎她的预期,以至于她儿子年近十一岁,便陆续有人上门说媒。
这可欢喜坏了周氏,非但亲自接见登门而来的说媒人,甚至隔三差五地就在饭桌上向赵虞提起,直说这家姑娘不错,那家姑娘也蛮好,说得赵虞都有些心慌。
他忍不住对母亲说:“娘,孩儿才十一岁,过了年也才十二岁……”
“对呀,可不早了。”周氏笑着说道:“咱们先挑着嘛,免得被别家抢了先……”
赵虞觉得,合着母亲就准备广撒网,看看谁家大鱼愿意跳到这网里来,然后她在慢慢挑。
母亲的意见,赵虞不敢违抗,只好求助于父亲。
于是有一次他私底下对鲁阳乡侯抱怨道:“爹,娘说那些的时候,你就不能帮孩儿劝一劝么?”
鲁阳乡侯看了一眼儿子,奇怪问道:“既然你不愿意,何不自行向你娘提出呢?”
“我不想惹娘生气。”
鲁阳乡侯点点头,旋即平静地反问儿子:“哦。……那你为何又觉得我想呢?”
“……”
看了一脸父亲,赵虞竟哑口无言。
惹不起,那就只能躲了,于是赵虞隔三差五便带着静女、曹安、张季、马成四人跑到郑乡,一边监督璟公渠的挖掘进展,一边暗自希望母亲能逐渐冷静下来,莫要急着帮他找媳妇。
十月,鲁阳、叶县两地忙于收成,而此时,有一支队伍来到了叶县的东城门。
这支队伍仅仅只有一辆马车,但马车旁却有多达十名身披皮甲的卫士跟随保护,令人震撼的在于,这十名卫士,都有马匹代步。
这一看就知道绝非寻常人物。
“谁啊这是,鲁阳乡侯都不至于如此招摇。”
值守城门的县卒忍不住嘀咕了两句,带着几个人上前将队伍拦下,问道:“你等从何处来,出示路引。”
听到这话,那些卫士均露出不快之色,但却没有人做出什么异常的举动。
此时,驾驭马车的马夫从怀中取出一份路引,递给了县卒。
可能那名县卒不怎么认字,皱着眉头看了半天也没瞧出个结果,马夫便笑着解释道:“这是郾城签发的路引。”
县卒皱着眉头瞧了几眼那马夫,用手中的长矛拍拍车厢,问道:“车上的是谁?”
“是我家老爷。”
“叫什么?”
“我家老爷姓童名谚。”【ps:书友‘剪窗’客串。】
“童谚?”县卒念叨了两句,旋即用手中长矛挑起了车帘,果然见车内坐着一名目测三十余岁的男子。
可能是见县卒无礼挑起车帘,那男子双眉一皱,身上仿佛涌出一股无形的气势,让那名县卒吓了一跳:“你……”
然而当这名县卒仔细去看时,却见对方满脸堆笑,再无方才的气势,眼神亦不似方才那般锐利。
“这位,在下的路引有什么问题么?”名为童谚男子微笑着问道。
县卒盯着男子看了半响,也没看出什么端倪,在盘问了几句后,便将这支队伍放入了城内。
进城之后,童谚打发了随行的卫士,仅带着一名卫士来到了城内一间酒肆,找了一个偏僻的角落,安静地吃起了酒菜。
而此时,从旁两名酒客正在谈论的话题,引起了他的注意。
招来店内伙计嘱咐了两句,他起身坐到了那一桌,在那两名酒客不解的目光下,微笑着问道:“在下初来贵县,观两位似乎对此地颇为熟悉,能否与在下说说当地的事?”
那两名酒客脸上露出几许不快,正要说话,却见店内有两名伙计,将一大盆肉,一大壶煮热的酒摆在桌上,解释道:“这酒肉,乃是这位客人请你们二人的。”
看着那白花花的切肉,看着大壶的酒,两名酒客咽了咽唾沫,一改方才的不快,连声说道:“当然当然,不知足下想要听些什么。”
只见男子身体微侧,一手撑着长凳,一手平放于桌上,身形微微前倾,凑近二人。
“我就是想听听,两位方才口中所谈论的……鲁阳赵氏。”
………………………………
第113章:莫名来客
秋季过后,鲁阳迎来了当年的冬季。
去年这段时间,鲁阳与叶县最为动荡不安,因为有大批从宛南、宛北的难民涌入境内,让两县措手不及,因此两县当时均出现了许多难民与当地人的冲突,其中不乏出现死伤。
而今年,鲁阳、叶县两地在以工代赈方面已有了经验,哪怕因为战争的关系,南阳郡仍然持续有难民北逃至两县境内,两县县令也能很快将这些难民安置于各个工点,给予这些难民活命的希望。
难民有活命的希望,自然就不会作乱,两县得以继续维持稳定的局势。
当然,大批难民的到来,也并非全然都是负担,这些人同样是优秀的劳力,极大地加强了鲁阳、叶县两地的建设能力,比如鲁阳,在县令刘緈与鲁阳乡侯的带领下,鲁阳在四月初时完成了当年的全县的耕种,随后在一边挖掘璟公渠的情况下,又陆陆续续开垦了数千倾的荒地,以便在六七月时种植豆菽。
豆菽的亩产要比稻米出色,更重要的是,豆菽在贫瘠的地上也能种植,甚至还能改善土壤,在赵虞的劝说下,刘緈今年尝试大规模种植豆菽,倘若效果确实好,那么相信这位刘县令并不会拒绝将豆菽作为鲁阳的经济作物之一。
更别说豆菽这东西,不但人能吃,喂牲口、喂战马,都是极好的饲料。
总而言之,鲁阳渐渐地愈发有了活力,许多人都相信,待不久以后,鲁阳会渐渐追赶上叶县,成为毫不亚于汝阳、阳城的繁荣大县。
至少赵虞就是这样认为的:眼下的鲁阳,缺的只是时间。
鉴于鲁阳当前暂时不需要担忧什么,赵虞便开始思考自己的将来。
将来做什么
说实话在来到这个家至今,赵虞还真没想过。
此时摆在他面前的,其实有三条出路。
目前最好的出路,自然是投奔宛城那位孤高的将军,王尚德。
虽然据鲁阳县令刘緈所言,王氏一族在朝野的名声并不是太好,他有点反对赵虞与王氏一族走地太近,但同时刘緈也必须承认,王尚德确实是晋国数一数二的将军,国内能达到他这种高度的,一双手就能数出来。
因此投奔王尚德,对于赵虞来说确实不失是一个好的出路,更别说王尚德也颇为欣赏他。
但赵虞个人并不喜欢那种打打杀杀的生活,相比之下,他其实更倾向于他素未谋面的大舅、二舅那样的生活,当一名云游四方的商贾,累了就找个风景好的县住一段时间,待恢复精力后再去其他的县城。
但遗憾的是,商贾在晋国的地位低下,赵虞不敢在父母面前提起。
至于第三条出路,那便是刘緈所建议的,即去王都求学,晋国的王都在邯郸,也就是古时作为赵国都城的邯郸一带,那里聚集了晋国的高官名流,刘緈认为,凭赵虞的才能只要去邯郸求学,就肯定会被那些达官贵人看中。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