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档一九七八-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得收成十万斤以上的稻谷,才能挣到三四千块钱。十万斤稻谷得种多少亩地稻?将一家人活活累死了,也无法种好近百亩地。
不是有一个万元户吗,那只是听听,当真啊?
“爸,你听我说。明年肯定挣不到这么多钱,有本钱,还有,我家家底子薄。”
………………………………
第三十二章 算账
论现金,李家似乎还是不错的,可问题家底子确实太薄。
李默也不怪父亲,并且用手一样样地算。
不算父亲有时候还真不往上面想。
首先是搬家,一搬三年穷,简单的,比如说是灶台,即便是土灶台,也需要一些成本,请师傅来建造,最少请人家吃几顿饭吧。搬家了,能不能将灶台搬走,损失出来了。
再如房屋,那怕是草屋,也需要一些成本的,一搬家,能不能将它拆掉,运到十几里外的李庄,况且中间还隔着一道河呢。
所以才出现了去年无比困难的辰光,整个家产加在一起不过一百来块钱,就连李广平钓甲鱼的手电筒、称与蚊子水还是李默那天卖甲鱼的钱买的,不然都拿不出这个钱。
去年略有些收入,盖房子,盖完房子后历历数数治办一些东西。
今年李广平雄心勃勃,准备攒上六七百块钱,实际现在手里的现金不过六七百块钱,不是达到目标了,因为还有一百多块钱是去年剩下来的。
论现金,李广平在整个塘湾老生产队四个村子算是比较多的,但别急。
家里就一张矮方桌子,吃饭时当饭桌,吃完饭当成了李默的书桌,要不要治办一张大桌子,几条长板凳?
要不要治办一个香房桌(类似茶几,比它更长更高,放在中堂画下,两边各有一个小立柜,上面置办香炉、水瓶、茶杯等器皿)?
还有其他的必备家俱器皿,这些都要摆上议程,一旦置办,还能剩下多少钱?
看似手中现金比较多,实际上论财富在塘湾老生产队四个村子里只能排在中下等,接近下等。
到了农业用具。
农业用具分为大小两种,小型农业用具包括镰刀、锄头、耨耙、挂耙、篾耙、连杆耙、铁锹、粪勺、木桶、木扬锹、木撑锹、各种筛子、筐子、扁担、稻箩……等等。
别看它们小,少一样都不行。
本来是生产队的,现在一起分给了个人,这一分就不齐整了。以后要么买,要么向有的邻居借用。
特别是李家才搬来没有多久,这是大集体历年来挣的,无疑李家则会少分很多,与欺负人无关,确实就是这个道理,但后面三户邻居比较强势的,借起来方不方便?
一旦治齐了,又要不少钱。
再到大型农具与水牛,水牛、掼谷桶、犁、水田耙(一种大型耙具,由镶着许多耙刀的两块长木组成,用来粉碎水田泥块的,不过粉碎泥块的耙具全国有很多种类,不同的地形则会有不同的耙具)、石磙子、水泵、电线等。
不是不通电吗?
不通电是指照明电,农业用电是有的,但想通照明电,必须得买来电线,接到各家各户,然后还要安上电表、闸刀、开关、电灯,生产队那有这个钱?就是有,大集体时农民也用不起六七分的一度电。不过两三年后,李庄就通上照明电了。但现在真的有一些地区,连农业用电都没有,是用水车在灌溉的。
这些必须几户人家共同拥有一份了,但到农忙时,家家户户都会抢着用,李家是“弱势群体”,能不能争过别人?
因此前世时,李广平气不过,将这些大型农具自家一家置办了,我一家的,想怎么用就怎么用。
想不受人家的气,就必须从现在起,准备置办。
农业用具完了,还有,种子、农药、化肥,这又要不少钱。
李广平手中是有几个钱,但马上就不够用。
还有一样李默没有说,那就是母亲有了身孕,明年弟弟四月出生,到时候更需要用钱。
听着儿子一样一样的数落,李广平唉声叹气。
“爸,叹什么气,不是有我吗。”
“你有什么好办法?”
“大棚蔬菜。”
“什么蔬菜?”是李广平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大棚。
“用塑料薄膜盖成一个棚子,在里面种植蔬菜,开春就能吃到茄子、辣椒、西红柿、黄瓜。”
“能卖得掉吗?”
“不但能卖得掉,而且卖得很贵。”其实曹镇上市菜,也就是早蔬菜,同样卖得贵,不过早的有限,价格悬殊也不大。
“在曹镇肯定卖不掉了,价格便宜不说,大棚蔬菜有棚子,会产生小规模的温室效应,二氧化碳浓度高……反正种得好,像黄瓜小亩子一亩弄不好也能收上六七千斤,辣椒四五千斤,西红柿五六千斤,茄子六七千斤,折成我们曹镇的大亩子,你算算有多少?”
实际大棚蔬菜真正亩产量,只要没有大的病害,比李默所说的要高得多。
现在各方面不成熟,李默只好压着说,说不定就连这个产量也达不到,但肯定比天然载种的蔬菜产量高得多。
“产量大,曹镇市场也吃不下,必须要往外地调运。实际六斤去省城卖黄蟮,已经开了一个头。”
“万一卖不掉呢?”
“爸,城里面人不吃菜吗?”
“你去年就这样想过?”
“是啊,我看到政策越来越松,然后就替你算账,算来算去,种水稻还是不划算的,那么种什么呢?便在以前的书上看到一些知识,想到了它。这才换了田。为什么换田,肯定种不了三亩田的大棚蔬菜,一亩园,十亩田,人吃不消,也没有那本钱。但种蔬菜与种水稻是两回事,有肥害、有药害、有虫害,最好每隔一年就换上一次,三年来一个轮换。可以不轮换,可现在技术还达不到。所以必须手中有几亩田轮换,但种植蔬菜地势必须要高亢,难道在低洼的荡田种蔬菜吗?你说我换得对不对?”
“往外去卖,可我不识字啊。”
“你识字也不行,还要能说会道。虽很挣钱,麻烦的狠。”
“麻烦不怕。”
“麻烦不怕,但不是你能解决的,因此我教大家钓黄蟮,马上就能看到它用途。”
李广平明白了,说:“还想搞大集体啊。”
“这与大集体是两回事好不好?明面上可以借助互助组的形式所产生的种种方便,实际是各家各户多劳多得。”
对于李广平来说,有点绕,不过绕着绕着就绕好了。
李默做通了父亲的思想工作,站起身找六斤去叫人,请大家吃红烧肉。
不是塘湾村所有人,这个互助组可是真的互助组,如果相互关系处得不好,以后就是一个大麻烦。
李默只让六斤子叫了李强二保兄弟两,李实布,银保,纪村的陈篾匠,于得财,请假回家分田的于得贵,这几户都是前世与李家相处得不错的,加上六斤与李家,一共九户人家,人少了力量不足,人多了会乱,刚刚好。也正好,他们家在李家“四亩”附近都有田,能相互照应。
吃红烧肉啊,一起来了。
换去年,没有人相信的,但今年个个都相信了。也得从现在就要商议,否则油菜与小麦种下去,再商议就晚了。
………………………………
第三十三章 红烧肉(上)
李默先是客气地打了招呼,然后说:“去年我与爸谈话时,曾经用宋朝的人收入与现在的人收入比较了一下,相差了好几倍。”
“宋朝人岂不是活下去?”六斤问,现在够穷的了,再穷上好几倍,六斤都不敢想象。
李默不由乐了:“六斤大哥,你想反掉了,不是宋朝人更穷,而是我们更穷,人家人均收入是我们现在的收入好几倍。”
几个人一起愣住,那可是万恶的封建古代,怎么可能更富呢?
李默也不多做解释,继续说道:“宋朝一个小炒能卖上十几文钱,相当于现在的四五分钱,但上市菜很贵,有人便用方法,让瓠子提前一个月上市,一根瓠子往往能卖一贯钱,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三十块钱。”
这个早瓠子真不算什么。
如果李默说北宋京城有一个酒楼叫樊楼,吃一顿饭需几百贯钱,折合起来,需现在的人民币好几千块钱,就是这样,到了晚上,五座飞楼坐不虚席,估计大家更不相信。
“这么贵,有人吃吗?”一起又震惊了。瓠子是农村常见的蔬菜,不值钱,一根不过两三分钱。
“我说过,人家比我们富,吃的就是上市那个味,真到了瓠子大规模成熟时,又不值钱。”
“怎么才能提前一个月呢?”李强好奇地问。
“这就是我要说的红绕肉,其实是一门技术,说不定能让大家几十年内年年受益的技术,它叫大棚蔬菜。”
李默看史书,只知道宋朝早熟瓠子一根卖过一贯多钱,至于怎么催熟的,史书上没有记载,但可以用这个事例来说服大家。
他又将与父亲的谈话说了一遍,又说道:“但有许多困难的地方。”
几年后推广大棚蔬菜没有那么多麻烦了。
现在就想上大棚蔬菜,无疑会有不少困难。
首先是成本,现在农产品性价比高,可工业产品性价比极低。不是化肥,而是塑料薄膜,其次就是化肥。想要庄稼变成一枝花,必须肥料来当家。庄稼如此,大棚蔬菜想要长得好,所需的肥料更加惊人,这意味着成本也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别看在座的几个人大多数比李家富,那都是固定资产,论现金还未必有李家多。
钱马上就会成为一个最大的难题。
李默也有办法。
大伙按一个手印,上报大队,再由大队上报到公社,成立一个真正的互助组。
正好这时候政策明朗化,公社急需要树立一个劳动致富的典型,与好心无关。公社里也许有心地不错的干部,但就是有,数量也比大熊猫稀少,反正李默记不得了。
说坏心,也没有几个,这也是这时代大多数干部的写照。贪就不提了,有什么可贪的?只能看他们是否真正关注民生,或者将百姓当成了鱼肉,两个极端的人都很少。
可能捞了一些油水,但捞得不多,大多数忙着开会,做表面工作了。
他们也不想做表面工作,没有真正的现实例子,只好做表面工作,但有了大棚蔬菜,等于有了一个现实的例子,他们会不会重视?
并且与贩买贩卖有所不同,这比养猪还要妥当,是真正从泥巴里抠来的钱,至于贩子,现在大家观念里,他们多少有着一些投机性质。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呢?
若能转过这个弯,都不会发生一亩田产万斤粮的笑话。
而且大家的要求也不高,希望公社开一个证明,稍稍提供一些贷款,以及化肥上的便利,对于公社来说,是能办到的。
公社得知,必会一拍即合,马上同意。
有了贷款,再稍稍向亲戚们借一些钱,成本问题立即解决。
李广平听明白了,为什么需要互助组,仅凭借这一条,他自己就办不到,得要李强李实布出面。
岂止如此。
比如运输,连运输都是问题,这时候肯定没有个体户在开运货的汽车,如果没有公社,就是这一条也会让大家头痛了,不过有了公社出面,它连是一个问题都谈不上。
便利之处还有很多的呢,特别是在这个政策没有完全放开之时。
接下来就是种子问题,蔬菜种子是有的,可暂时没有适宜大棚种植的蔬菜种子。
其实就是这个种子将李默困住了,否则种上几年杂交西瓜,他的稿费也差不多到手了,也不用麻烦的搞东搞西。但是杂交西瓜还有好几年才出来呢。本土西瓜产量不高、味道不甜,也不好卖,更卖不上价,不适宜大规模种植。
这一条李默没有说,省得打消大家的积极性。
虽没有适合的种子,可以到相关的种子公司,根据说明书上的种子特性,寻找接近适合的种子。
李默说的第二个难题就是跨省。
推出反季蔬菜原因,主要还是想卖高价。
想卖出高价,省城都不行,必须去更富裕的苏省,省会石头城,锡城,苏城这些富裕的大城市。
其中石头城离曹镇不远,一百公里,但只要跨省就会有许多麻烦。
也许一些倒爷开始大包小包地贩运衣服、电子产品,但他们现在暂时还是不合法的,至少没有明确政策鼓励他们这么做。
一个是包,一个是车,后者才会引人注目。
一群是头脑灵活,能随机应变的倒爷,一群是没有见过世面的乡下人,如何好比较?
为了不出现问题,即便是蔬菜,需要那些手续,得要问清楚。当然,这是明年的,换成去年春天,想都不要想。
这可以谘询公社,真不行,去石头城问,反正要去石头城先行打探一下情况。
许多物资也需要在大城市里买回来,一些书籍,没有大棚种植的书籍,但会有各种蔬菜种植技术的书籍。
如果是西瓜问题不大,李家种了十几年的西瓜,躺在陈医生家的病床上,李默想着如何让家中迅速摆脱贫困局面,第一想到的便是钓黑鱼与甲鱼,成本低,见效快。第二便是西瓜,但一个种子就将他难倒了,这才转到大棚蔬菜上。
前世李家没有种过大棚蔬菜,不过83年a县有人尝试着种大棚蔬菜,第一年失败了。次年才成功,规模也比较小,后来迅速推广,成了华东七大蔬菜基地之一。但那时候市场经济也全部放开,菜农直接到指定地点卖给菜贩子,再由菜贩子用汽车运回各大城市批发给各个小菜贩子,根本不像现在这般麻烦。
前世时李家曾经动心,李默看过相关的书,也仔细地参观过。只是后来李默进了城,离开李默,李广平什么也不要想了。做过一番研究,虽没有亲自种植,不算太陌生,不然他也不会产生这个想法。理论是理论,实践是实践,没有半点实践知识就想上马,弄不好就是笑话。
相关的理论知识还是要补一补的,况且大多数理论知识他都忘记了。
然后是化肥,曹镇有化肥,氮肥与磷肥,李默不知道现在中国有没有尿素,但曹镇还要过上好几年才出现尿素,至于复合肥,那更晚了。
可缺少一样重要的肥料,钾肥!
前世还是李默的提醒,李家率先使用了钾肥,庄稼获得丰收后,第二年才有更多的百姓重视了钾肥,许多蔬菜,比如黄瓜西红柿,更离不开钾肥。
那是好几年后了。
现在更困难,因为中国钾肥产量一直不高,特别是现在,可能全国一年总产量不过二十万吨,一个省分不到一万吨。
也就是苏省那么多农民,那么多蔬菜大队,能用的钾肥只不过十几万袋。
况且是跨省的。
想要从中抢出**袋钾肥,是何等的困难。
还有更冷门的硼肥,油菜上也能用到它,大棚蔬菜更是离不开它,只好从石头城想办法。
以及一些罕见的农药与薄膜,别以为曹镇大,在曹镇连薄膜都买不到。
有专门的种子,只好根据产量、耐寒力等特征挑选将就了。
好了,困难又来了,不提跨省吧,虽到了大城市,物资齐全,关键现在买什么都要票,化肥有化肥票,农药有农药票,薄膜可能也有薄膜票,将公社的领导搬到苏省去,也弄不到苏省的票。
第一次去是考察,回来后各家得商议好,你家种一亩,我家种半亩,合计好总数量后,再计算所需的材料,然后再派人二次去省城,将各个材料买回来,省得浪费。但在第一次考察时,必须打听好,至于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只能到时候看了……
………………………………
第三十四章 红烧肉(下)
第三个难题就是市场行情,不是卖多少钱一斤,而是如何卖,不可能一斤斤地在菜市场卖了,还得要卖给各个国营收购单位,这必须要前往石头城摸清楚。若是难度太大,只好退回省城。省城人均月工资最少与石头城相差了五元钱,也意味着手头活动钱少,价格卖不高,价格不高,大家收入必然下降。
其实技术也是一个难题,毕竟前世李家没有种过。
虽然李默看到后世许多既科学又先进的种植方法,同样缺少实践经验。不过问题也不大,李默推出来的这种大棚蔬菜,属于早春大棚,难度要低不少。若是隆冬大棚,成本更大,难度也更大。
李默就更不能说了,一说,大伙准得丧失了所有的信心。
这个难题也是大家最关心的。
有产量还不行,得能卖出来价。
并且现在蔬菜便宜得怕人,比如大白菜只有两分钱一斤,韭菜芹菜只有三分钱一斤,辣椒黄瓜只有四分钱一斤,茄子西红柿土豆只有五分钱一斤,至于青菜往往五分钱能买一大堆。
所以后世李默看到许多人在网上怀念这段时光,李默十分地不耻。
是便宜了,往往城里的蔬菜可能比农村还要便宜。
但这些蔬菜不是大棚种植出来的,在缺少肥料、种植技术与精心照料下,能有多少产量?卖得这么贱,菜农还有什么活路?
农产品也是如此,便宜啊,五分钱能买一大袋花生,但看看农民的脸色,十人九人带着菜色!且看李默单薄的,比模特还要苗条的身材!
往后去好了。
虽然房地皮大半是搜刮先富起来的农民手中的羊毛,但只是用各种手段诱惑着你买,不是强迫你去买。可遇到奇葩的领导依然会悲催,我不想买房子,我丈母娘也不要求我在城里买房子,所以打算在老家盖房,不行!用无数个手续逼着你去城里买房子,不管你是富是穷,是死是活。
当然,几户人家可没有这么长远的眼光,他们正为这个蔬菜价担心着。
李强问:“能卖多少钱一斤?”
李默想了一想说:“三四毛钱一斤吧。”
只能这样了,即便四五毛钱一斤,恐怕都不要想。不过就是三四毛钱一斤,还是有许多赚头的,并且大家也不相信。
“不大可能吧?”李强又问。
这等于涨了数倍价。
“老姨,这种季节上市,正是菜荒之时,要么就是各种青菜,那倒是便宜,几分钱能买一大堆,就连过冬的老南瓜、大白菜到时也坏掉了。一旦出现了黄瓜西红柿茄子辣椒,不要说石头城这样的大城市,即便放在曹镇,也会卖出高价。”
“就怕人家到时候不给高价。”李实布问。
买卖双方都被国营单位把持,买的百姓是弱势群体,卖的百姓也是弱势群体。
“实布老姨,这个你不用担心,去年我能将甲鱼卖出一块二毛钱一斤,这种早市蔬菜,也会卖出好几毛钱一斤,放心吧,至少我不会坑家里人吧。”
大家就在心里面算了。
打算一亩收五千斤吧,这是小亩子,换成曹镇的大亩则是八千多斤,三毛钱一斤吧,一亩田得挣多少钱?
虽然需要不小的成本,可想来一亩田成本不会超过一千块钱吧。
这一算,大家都吓着了。
不说几千块钱了,就是一千块钱,对于各人来说,那怕是在水泥厂上班的于得贵,也是一个巨大的数字。
其实第一年赚的还是有限,一亩田成本没有一千块钱,也差不多接近这个数字。但到了第二年则好多了,最少薄膜能用上好几年,也不需要治办一些工具,将这些钱省下来,第二年则全是净得的,那时候收入则才变得可观。
“是红烧肉。”李实布笑逐颜开地说。
“实布,不要高兴太早了,万一失败了呢。”李广平说。
“你不相信你儿子,我相信。”
李母也不高兴了:“广平,你说什么呢,还没有做,就开始乌鸦嘴,难道失败你开心吗。”
“爸,不看其他,就看妈的肚子,没有十成的把握,我也不敢乱来啊。”
“小梁,你有喜哪?”李实布问。
李母才怀了三四个月,不说,外面人暂时看不出来的。
“有了。”
这也不是丑事,而且这时候一家养四五个子女的彼彼皆是,也不会有人管,李母大大方方地承认。
“各位叔伯老婶,六斤大哥,银保大哥,也请你们放心。这只是红烧肉,红烧肉上面还有菜呢。”
“上面还有什么菜?”银保好奇地问。
红烧肉对于他来说,就是最顶尖的菜肴了。
“山珍海味哪,等我长大了,应当本领更大,说不定也会带着大家吃上几顿山珍海味。”
“哈哈哈。”
大伙一起大笑,也就同意了,又要说另一件事了。
九户人家成立互助组,名义是互助组,实际还是多劳多得,不过与责任田不一样,总要有一个人领头安排,还要有会计算账,另外还要有带头销售的人。
到时候李默肯定亲自上阵了,但他也只是带着大家跑两趟,熟悉了,还得必须交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