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档一九七八-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今世,我在河这边,你在河哪边

    但这条河啊,却是银河般地浩瀚

    看得清

    还是不能相见

    是用英语写的,写完后,过了一会,连同画纸,一起撕碎掉,扔了出去。

    看着碎纸随着夏风吹得纷纷扬扬,李默心想道:拜拜,我的铜钱。拜拜,我的小学!
………………………………

第五十六章 守护

    小考结束。

    于青梅姐弟偶尔也来请教,李默还会解答,但热情度显然不如以前了,实际李默自始至终是抱着听之任之的态度,否则想掳获一个萝莉的心,岂不是太容易?虽然那样有点儿无耻。

    李默将两张空白稿纸放在桌子,也不是稿纸,就是他裁成小张的大白纸。

    一张稿纸上全是天书般的英文字母。

    为了速度快,休想工整了。

    写完后一遍又一遍地修改,最后完全成了鬼画符。不过李默自己能认识就行了。

    李默进行做的是誊抄,也不完全是誊抄,抄的过程也等于重写了一遍,许多地方又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改。每一行之间继续留下空白处,以便进行再次修改。

    但二稿修改幅度不会像一稿这么大,三稿则是定稿。

    进度也比他预想的,要慢上近半年,不过还来得及。

    正在写作时,张干事带着几个人走到李家。李默收起稿纸,站起来替他们沏茶,张干事说道:“他们是县招生办的老师。”

    李默愣了一下,他只填了一个志愿,那便是市一中,县里面怎么来人了?

    “李默同学,你小考时写了一篇作文。”一人说。

    “老师,你是指那篇《守护》?”

    小考成绩还没有下来,县招生办的老师已经知道成绩了,当然,他们关心的就是哪些高分成绩,普通的数分,他们不会看了。然后看着成绩,都有点不大相信,因为第一名是2665分。

    后来包岭县小考也会时不时出现惊世骇俗的高分,但现在只是81年,看看高考的录取分数线吧,小考能超过250分的就是凤毛麟角了。

    更让他们郁闷的是,人家填的志愿是市中,并且就这一个志愿。

    怎么可能考出这个高分,不说其他,一个作文就能轻松地扣掉35分,别要以为扣得多,就是扣掉这个分数,作文还依然是高分作文。

    有的学生作文写得惨不忍睹,连改卷子的老师都读不下去,随便赏了几分算了。几个老师找来李默的试卷,其实还是志愿惹的祸,若是填写县中,根本就没有这回事了。

    先是看语文,李默就是在语文上扣掉了三分,自然05分,数学还是满分。不过他们仍用怀疑的眼光看着语文试卷,不要以为语文考了117分,比数学考满分难度往往还要大。

    马上就看出问题了,作文是满分的。

    满分作文?

    可能吗?

    请作家过来做作文,也要将你扣掉半分。

    作文试题是我的家乡,李默试卷上的题目是《守护》,这问题不大,只要主题写家乡就行了。

    几个人围着试卷看下去。

    作文字数并不多,小考也不可能要求学生写多少字作文。

    但这篇作文也不算短:

    《史记》里记载孔子生而首上圩顶,因名曰丘云。圩顶,意孔子额头四周高中间凹陷。圩,又可以拆成土于,音同土淤。古代人在湖荡里填堤围田,正好四周高中间低,故他们将这种水利工程称为圩。

    我的家乡就在一个大圩里,形似柳叶,故曰柳叶圩。有圩就有河,河曰曹河。

    三国时魏吴于此相持数十年之久,由是有名,时常成为家乡人的谈资,不过我还知道另一段历史,另一段关系到一个王朝兴起的历史。

    朱元璋囤兵和阳,城中乏粮,与诸将谋渡江,然苦无舟揖。正好赵普胜、俞通海拥众两万,船千艘,据巢湖结水寨。因他们与庐州左君弼有隙,惧怕为左所袭,派使来请求投附朱元璋。朱元璋大喜地与徐达击掌说:“方谋渡江,而巢湖水军来附,吾事济也。”

    但船队到达柳叶圩时,赵普胜听说前往和阳的河水浅涸,恐于此进退失据,为元军察觉,心生犹豫之下,率众投奔了陈友谅。正在这关键时候,天降大雨,川谷流溢,朱元璋立即派人将余舟接到和阳,轰轰烈烈的采石矶战役也拉开了帷幕……

    柳叶圩有镇,名曰曹镇,东南高西北低,故东南称为东山头。据传东山头原先有一响铃塔,上面挂满了铃铛,风儿一吹,清脆的铃声能风传十几里地。现在这个塔不在了,这让我惆怅了许久。不过还有一处名胜古迹,那便是东山头下面的响石街,人走在上面,石板会发出好听的声响,因此在古时候有好事的文人出了一副对联:响石街街响石石石皆响。听说有人对出了下联,但我不知道了。

    我走出了响石街,到了码头。

    码头边上有一些渡船,船上载满了对岸过来买东西的老百姓,或去或来,时不时谈笑着,笑声都仿佛让清澈的河水荡起了道道喜悦的漪涟。

    我看着河水,在想,当年赵普胜正是顺着这条河投奔陈友谅的,似乎他后来颇是让朱元璋感到头痛。如果当时他不做出这个决定,以他的能力明朝是不是又多了一个开国大将?但就是成了明朝的大将,后来又会落得什么下场?河水并没有告诉我答案。

    我又看着河两岸,两岸是长龙一般的圩埂,千百年来,不论朝代起朝代兴,不论河水涨河水落,它一直默默无声地守护着圩内无数生灵,看着他们一天天变老,看着一个个婴儿带着啼声出生……

    几个老师都看傻眼了。

    而且这种文体他们似乎都没有看到过。

    其实是李默摸仿余时雨写的一篇散文。

    有人称它为文化散文,前世李默则称它为碎文。

    特点就是着重历史、自然与人文气息,有一种独特的文人风格,李默这一篇远不及了,但李默也无辄,一是时间太短,二是限于篇幅,或者细写,往哪儿写去?难道写到卷子的反面?当然,水平确实比人家差了不少。

    感情细腻内敛而悲郁,这与其他散文不一样的,比如《白杨礼赞》最后一句: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干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罢,但是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再比如《落花生》,它语言够朴实的吧,但中间也有一句。爹爹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因为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爹爹说:“这是我对于你们的希望。”

    虽然有些道理,不过总让人觉得或多或少有些肉麻,余秋雨散文里却罕见这样的语言。李默这篇作文里细腻度也远远不行,不过有那么一点浊郁的味道。

    另外就是碎,一般散文虽散,但是形散而神不散,中心思想是明确的。

    余秋雨的文章似乎是想到哪儿写到哪儿。

    当然,不真的是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它也有中心思想与主线的,只是很隐晦。

    李默这篇作文也是如此,似乎很碎,先写圩,后写河,又扯到了朱元璋身上。随后写古迹,再写渡河的人,又扯到了赵普胜身上,只有最后一句写了守护,圩埂。

    非要说中心思想明确,这篇作文是太不合格了。但当真如此?

    最最关键的是,李默有了好几个典,但不是强行用典,典故也是作文正文!

    也许它确实很碎吧,但几个老师读到最后一句,都滋滋地倒吸冷气,全身起了一层层鸡皮疙瘩。

    “是不是有些跑题?”一名老师问道。

    “没有跑,他说的守护不是圩埂,但说的是什么呢?”

    它才是这篇小作文的奥妙之处,与前文联系在一起,这个守护可就大了海去,能多种解读,可以解释成祖宗留传下来的精神,可以指整个种族的韧性,也可以指其他……并且整篇作文也立即鲜活起来,有了精神。

    几个老师也没有过多解读,毕竟是一个小孩子写的东西。

    “不对,一个小学生,怎么知道这么多?”另一个老师不服气地说,然后找资料。

    那还能有错吗?

    这可是李默前世写网文时,曾经翻查过的一段资料,又沾到了家乡,不但查了,还记得很清楚。

    几个老师还是古怪地看着这篇作文,还是不对啊,凭借这篇文章那隐隐的沧桑郁浊感,也不会是一个小孩子写的。不要说小考,就是放在高考,这篇作文出来,也会给高高分。
………………………………

第五十七章 这也抢啊

    几个人就来到曹镇,也不是完全不相信,万一遇到天才呢。

    先来到公社,公社几个领导听完,一起笑了起来,有什么神奇的事发生在李默身上,太正常了。他们挑了几件事略略说了一说。

    当然,还有一些疑问。

    张干事带着他们来到李家。

    “就是那篇作文,你在里面用了几个典故,是从什么地方知道的?”

    “响铃塔、响石街的对联,是听老人说的,孔子的圩顶是我看《史记》看到的。”

    “你看《史记》?”

    李默稍稍迟疑,如是一般书还好解释一点,这些史料书,如《史记》、《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还真不大好解释,因为他家所有亲戚好友,包括老师家中,都不会有这些史书,顶多可能有一本《史记》罢了,但有没有《续资治通鉴》?

    他愣了一下说:“鸠城我家有亲戚,曾随奶奶去过鸠城,他们都在上班,我无聊,便整天跑到鸠城图书馆看书,看过一些史书。有的地方确实不是很懂,也多是走马观花看了一遍,包括《史记》。但有了一个圩,我家就在圩区,于是我关注了一下,才知道孔子的额角太过古怪,便记了下来。还有赵普胜俞通海那段也是如此,我是看《续资治通鉴》时才看到的。那套史书琐碎,更看得头痛,不过沾到了我的家乡,所以也关注了,并且记了下来。”

    这样一说,就讲通了。

    “李默同学,我们也查过这本史书,里面记载是万余人,万艘船。为何你改成了拥众两万,船千艘?”

    原文是这样的:时和州西南民寨,次第铲平,而城中乏粮,元璋与诸将谋渡江,无舟楫。有赵普胜、俞通海者,拥众万馀,船万艘,据巢湖,结水寨,与庐州左君弼有隙,惧为所袭……

    李默坦然答道:“各位老师,你们应当知道两本资治通鉴的区别,《续资治通鉴》虽然记载了不少史实,不过与前者相比,它叙事不清晰,语言散乱。按理说古文越往后越好理解,越容易读懂。但因为语言绫乱,虽是清朝人写的,还不及《史记》容易让人懂,里面也有许多错误。”

    这段背景是朱元璋已经在和州打下了一片基业。

    提起朱元璋,则会想到他杀功臣,杀大臣,不知道杀了几万官员,往往疏忽了朱元璋爱民。杀功臣,确实是为了他的子孙,即便李世民,也担心儿子压不住李绩,说了一句,儿子,我将李绩放到外地,如他有怨言就将他杀掉,没有怨言立即提拨他,他则会感谢你,忠心你。

    沾到皇位,确实说不清了。

    但杀官员,主要是为了反贪,所以明朝才出现一件怪事,人皮登闻鼓,只要官员贪污五两银子,立即杀掉扒皮,做成登闻鼓放在县衙前,让百姓击鼓鸣冤。

    朱元璋做得太暴烈,效果也不好,官员薪酬少,又高度集权,官员手中有着很大的权利,如何不贪?结果是杀得越多,贪官也越来越多。

    当然,也不能怪朱元璋,他毕竟有着时代的局限性,并且已经做得不错了。自古以来由南向北,统一国家的只有他才做到了,真正驱除鞑虏也只有他才做到了。杨坚也不行,他是胎里生,用“道心种魔**”从鲜卑政权里胎生出来的。孙蒋二人更不行,军事才能不足,又没有能力将派系问题解决,甚至还没有安定国家,内部就出现严重**。

    和州是鱼米之乡,可那时朱元璋手中将士已经不少了,以他的性格,又不想危害百姓,为了三军供给,只好将眼光转向了江南,想渡江,一个船就难住了。

    左君弼、赵普胜、李普胜原先都是弥勒教主彭莹玉的门徒,赵李二人还是师兄。彭和尚被杀后,左君弼据庐州力量最强,赵李二人、以及其他的一些英雄好汉如廖永安、廖永忠兄弟,俞廷玉、俞通海父子,赵伯仲、赵庸、叶升、桑世杰、华高,以巢湖为中心,活运在巢湖到裕溪口一带,也包括李默家乡曹镇。

    左君弼派使招降这些人,当然,大伙不乐意了。左君弼于是发兵相攻,廖永安数次迎战,皆败,连巢湖大本营都被左君弼占据。

    在这种情况下,大家才被迫打算依附朱元璋。

    先是廖永安派韩成面见朱元璋,后是俞廷玉派其子俞通海面见朱元璋。

    确实那时朱元璋在和州做得不错,名声也好,最少比被迫投降左君弼强吧。

    大家带船带人投奔朱元璋,到了曹河的后河,也就是李默家的北面,不远,只有五六里路,他们遇到了一个难题。不是下长江,而是去和州,河道皆不大。

    元兵用大型楼船将马场河等渡口扼守住,只有一条小河到达和阳,但干涸了……也有可能本身就很浅。这时候很危险了,一恐元军察觉来袭,更恐左君弼乘胜追来。

    本来赵普胜也有些看不起朱元璋,毕竟当时朱元璋只是一股中等力量,远不及陈友谅、张献诚等人,情况又不大好,于是将属于他的兵马带着,顺曹hn下,投奔陈友谅。谁知他前面一走,后面天降大雨,朱元璋立即派使将这群人接到和州。

    但是《续资治通鉴》写得极其凌乱,往往事件多了,大家就读不清楚,错误更多。

    比如原文,万余人,万艘船,难道一人一艘船?难道是李默家那个小幺盆?

    这些都是在大江大河大湖里活动的船,更是朱元璋用来渡江的战船,怎能小?

    况且这群人是干什么的,好听的说法是一群结水寨反抗元朝的义军,不好听的说法就是一群水匪,如何能筹得一万艘战船?

    李默前世看到这里时,于是考证了一下。放在作文里,当然不能引用原文里的错误数据。

    “这才是更接近真实历史的说法,但我那是小考的作文,时间有限,篇幅有限,只好草草写了,若是再给我多一点时间,多一点幅篇,加上一千五百字,将一些细节描写出来,略略添加一些修辞,那篇作文才能更丰满。没有办法,只好写成那样。”

    这是事实。确实,因为篇幅有限,原先的作文略有些挤……但有一个关键的因素,年龄啊!

    几个老师苦笑,草草写了,都写成那样……不是你写成那样,是你想要搞成那样。

    “为什么你选择如此一个吃力的写法?”

    “题目是我的家乡,那写什么呢,田,农民,土地,庄稼,都写烂掉了,因此我当时有意选择了一个新颖的写法,将历史与现实猱合起来,然后就有了那篇《守护》。”

    “那你能不能将它扩写一下。”

    李默无奈,确实那篇作文写得过于老成,多少会让人生疑。

    那就写吧。

    他将英语稿纸收起来,重新拿出一张白纸,在白纸上一边想一边写,用行书写的,没有“草”,虽是行书,勉强也能称为工整。

    李广平夫妇听说家里来了客人,也从田头赶了回来。

    听说县里的老师在考儿子,立即张罗着重新给几个老师递烟沏茶倒水。这一写就是三个来小时,所以李默怀念电脑呢。

    即便行书,一分钟能写十几个字?但以他的手速,若是用电脑码字,一分钟能码一百多个字。当然,写文章不可能一分钟能码一百多个字,还要想的。算是他速度快了,三个多小时,才勉强写出两千九百来字。若是草书,只写给自己看的,又会更多。改成了楷书,甚至两千个字都弄不出来。但这一扩充,这篇文章更加有阅读价值。

    还怀疑吗?这可是当着大家面写的。

    几个老师看着这篇扩充后的新“作文”,又滋滋地吸冷气。

    不要说李默只是一个小孩子,换作他们来,也未必能写得出来。

    扩充后果然不一样,更细腻更丰满,特别是历史与现实时不时地交错着,那种时空转换,那种人文气息,那种“酸骚感”……酸文人,骚客,所以说是酸骚感,都让他们怀疑自己所看到的不是真的,它应当出自一个穿着长袍,古风凛然的中年文人之手。

    张干事看着他们的表情,心中只是一个劲的笑。

    也轮到你们震撼了。

    一个老师反递烟给李广平,说:“广平同志,我们今天来是这样的……”

    他说出他们一行的来意,其实很简单,就是希望李默立即将志愿改掉,改c县中。

    天才啊,要抢了。

    而且开出一些优厚的条件,李默进了县中后,所有学杂费一律免掉,并且保证让县中的老师对李默重点载培。

    李默也有些蒙,现在就出现了免学费的说法吗?

    这只是小考哎,前世自己听说过高考各个高校抢人的,但小考就开始抢生源了吗?你们这几个老师,要搞那一样哉?
………………………………

第五十八章 动心

    李广平看着儿子,在他心中,市中肯定比县中好,可几个老师一句重点培养,也让他犹豫不决。

    李默没有作声。

    一个老师又劝:“李默同学,到县中更近,来回也方便,但到市中则更远了,来回不方便,你是小天才,应当懂的,这一条你也要考虑。”

    “老师,让我好好想一想。”李默说。

    其实他们所说的这三条,皆不能让李默动心。

    论教学质量,市中与县中对李默来说没有太大的区别,他的学习方式与其他学生是两样的。但就是不能去镇中与乡中,上中学了,孩子又长大了几岁,打架闹事现象比小学好多了。

    不过总体环境还是很乱的,特别李默想学一学乐理知识,那更不可能。

    县城到曹镇六十里,所以李默在乡下折腾,县城里面的人还不知道,一是现在的信息闭塞,二就是太远。巢市离曹镇有七十多里,并且还要经过一大段山路。但反正是做长途汽车了,又有什么区别?

    免掉学杂费,李默更不稀罕。

    前世李默读初中时十分艰苦,正好家里积攒了一些财产,一场大水到来,财产糟蹋了一半,至少房屋全被冲垮,秋收也没有了。因此李默上初中寄读时,每一个星期从家里带上一罐虾子烧黄豆,里面又放上一些辣椒酱、豆腐干,还有大量盐,比咸菜还要咸,不咸不行,得吃上五六天呢。这种超级的虾子烧黄豆,再用饭票从食堂里偶尔买一回菜,便成了李默读初中时的主要伙食。为什么要有一个寄读呢,因为有一个晚自习,离家又有三里地,晚自习结束后,已经没办法回家。

    到了县中或市中,开销更大。

    县中与市中就是有宿舍,李默也不会住,要租房子,当然,现在房租也便宜,自己也不要多大的房子,一个月两三块钱就够了,但也是钱。

    到了县中或市中,不可能从家里背米到食堂换饭票,什么都要买,现在物价低,但一天的伙食费也得要三四毛钱。

    来回的车费,学校其他的支出,比如举办一些活动,购买复习资料等等。

    自己身体不大好,小病小灾的以后还会有,到了城市里,看病更贵。

    反正怎么节省,一年两个学期也得要一百二十三块钱。

    换成前世的李家,无论自己考再多的分数,仅凭借这个支出,也别想进县中与市中了。所以李默前年急着让父亲种了一亩四分地大棚蔬菜,不迅速将经济扭转过来,马上就会成为一个大问题。其实对于现在的李家,这同样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当然,能承受得起了。

    相比于这些支出,还在乎学杂费?

    重点培养不是帮助,而是起了反作用。

    以李默成熟的思维能力,前世所学来的知识,即便没有重点培养,只要他不写东西,而是专心学习,在中学的成绩依然会高得怕人,即便那些超级学霸,继续统统压在身下。但学生时代学习是干什么的?考大学,考大学又是干什么的?可以找一份好工作,或者利用所学来的知识从政经商。从政,以李默性质是别想了,经商或找好工作其实就是赚钱,养家糊口。那为什么不写东西,从现在就赚钱?

    一旦老师盯上了自己,是好心,重点培养了,自己还能不能写东西,甚至学音乐都别想了,学音乐对考大学有帮助作用吗?

    “也行,”几个老师做梦也没有想到李默一眨眼功夫,想了这么多心思。

    一人又好奇地问:“你不想问一问你考了多少分?”

    “二百六十分以上吧,应当在全县前十名之内。”李默淡定地答了一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