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档一九七八-第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默已经从屋中走出来,他伸出手说:“乔治,你好。”

    “你好,默李。”乔治热情地握着李默的手说。

    苏伯奇怪地问:“他们是你什么人?”

    这个解释起来有点麻烦,李默也不想解释,说了一句:“他们是我家的亲戚。”
………………………………

第九十一章 开窍

    “你家在外国有亲戚?”

    “嗯。”

    李默点了一下头,将乔治请到他租的房间里。

    “默李,这是你的书。”乔治从挎包里拿出两套书,英语版,懂的,文字信息远不及汉字,压缩量不大,因此占据的纸张比较多。

    一共两套,皆分了上下册,简装版七百多页,精装版八百多页,区别就是精装版字更大一点,包装更精美一点。

    翻译成汉字,不会有这么多了,大约只有五百页。

    “不知道与原著相比,谁的篇幅更长。”李默心想到,这可能是一个永远得不到答案的问题。

    乔治说:“默李,你不激动吗?”

    又不是我原创的,我为什么要激动?

    李默说:“乔治,我激动啊,但我们东方人与你们西方人性格不一样,你们西方人性格外向,我们东方人性格内敛,即便激动,也不会表现出来。”

    “我听到过这种说法,默李,你家为什么不搬到城市来居住?”

    乔治又好奇地问。

    巢市在他眼中,依然是一座很落后的城市,不过与农村相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了,至少他来的时候不需要再走烂泥巴路。

    李默苦笑了一下。

    刚才他与小苏叔还说到农村的问题,但这时候想将户口从农村转到城市,其难度比蜀道还要难,不要说农村户口转到城市户口了,就是李家所在的公社,还有好几个魔都知青没有调回去,在曹镇落地生根了,比如孙村前面有一个魔都女知青,长得很漂亮,户口迁不回去,只好嫁给孙村的一个人。

    以后李默在巢市买了房子也不行,买房子可以,托点关系,便能将手续办好,但户口绝对迁不过来。迁不过来,则意味着享受不到医疗、教育等各种福利。

    也就是李默一家全搬到巢市,李默小妹读书还乖乖回到曹镇读书,看病时会更麻烦。

    这显然是一个不愉快的话题,李默也不想回答,他问道:“乔治,吃过了吗?”

    “吃过了,我刻意赶在这个时间段过来找你的。”

    他是指以前李默的嘱咐,不要到学校找李默,以免打扰李默的学习。

    “吃得习惯吗?”

    也未必是所有外国人都买中华美食的账……问题不是他们吃不来中国食物,而是中国地方太大了。西南哪边偏辣,南方偏鲜,东南偏清淡、酸甜,东北那旮旯又偏炖、涮,西北则是馍、饼、烧烤还有兰州拉面。就是同样的辣,川省、滇省、贵省与湘省又各不相同。

    找对了自己的口味,就会喜欢中国食物,找得不对,则会认为中国食物不好吃。

    晚省的菜适中,不咸不淡,不辣不甜,但问题是晚省的菜喜欢红烧,若是不喜欢吃酱油的人,对晚省的菜又会避之三尺。

    “一般吧。”

    “一般就好,我担心这些天,你在我们中国不适应呢。”

    乔治很想说一句,能适应才怪,但没有办法,不适应也得忍着。

    两人就说到签证的事。

    在八十年代,想要办理出国签证,那简直太麻烦了。首先得拿着单位介绍信,农民没有单位,那得更麻烦,得先从大队开证明,开完了,还要公社的证明,当地派出所的证明。然后拿着这些证明,到县公安局政审,如果你个人、家庭背景或海外亲属有“任何问题”,那你慢慢等吧。

    李默家绝对没有问题,三代贫下中农,李默表现更没有话说,生生带着一大群人劳动致富。

    问题现在办事效率拖沓得可怕,李广平不带着乔治施压的话,说不定能拖上三四个月,若是悲催的话,能生生将李默那个大好时机拖下海去。

    经过同意后才能填写申请批表,再次征询当地派出所的意见,然后提交户口本、照片,相关的照片李默早在夏天带着父亲拍好了,申请批准后,才能领取护照。

    再拿着护照去省城相关单位办理更麻烦的签证手续,省城这一关通过,还要到魔都美国领事馆……不过魔都美国领事馆哪边已经有矮脚鸡图书公司打过招呼,到时候签一个字就可以了。

    就是这样,估计李广平随着乔治,还得从县城到省城来来回回跑上四五趟,才能将这个签证办下来。至于乔治跑的次数可能更多,他还要时不时地带着相关文件来巢市,让李默签字。

    这是有乔治的,并且有矮脚鸡图书公司的配合,否则凭借李默父子,你们老老实实呆在国内吧。

    正因为如此,李默在上次写信给矮脚鸡图书公司时,刻意写了一句,得提前半个月来,半个月能办下来,还算是比较利索的。

    “你们中国,我们不懂。”

    “乔治,王翻译是华裔,也是中国人的后代,他应当了解中国的文化。知道中国有一个著名建筑,长城吗?中国是以汉人为主体的国家,性格温和,不崇尚进攻,也不喜欢百姓出国冒险。这是自古留下来的传统,那怕我们历史上最强大的王朝,唐朝,也不喜欢百姓出国。我国有一个著名的小说《西游记》……”

    “李默同学,这本书我看过。”既然李默能勉强地用英语与乔治沟通,王翻译也不翻译了,就坐在边上听,听到这里,他插了一句。

    “那个小说的主角唐僧,历史上确有其人,他就是偷渡出国的。”

    “卖糕的,是真的吗?”王翻译不相信地问。

    “是真的,纵唐一朝,出国的人不多。虽然有许多外国商人来中国做生意,陆地丝绸之路是波斯西域商人,海上丝绸之路则是大食商人。到了宋朝时,才全部放开。然而到了明朝后,又重新恢复了海禁。因此我国对百姓出国,制度比较严格。”

    纯是瞎扯八道。

    但怎么说呢?

    自古就知道治水之策,堵不是如疏,这也是治民之策。

    可现在的治民之策,完全是堵、是防,而不是疏。

    但李默是看到后面的,国家也会渐渐放开,越来越有自信,也不能一下子放,那会乱的。

    若说以后还有许多不好的地方,大国都有这样那样的弊病,没办法。

    “王,麻烦你替乔治买一双胶鞋,如果下雨了,我们哪里的道路极其糟糕。”李默说了一句。

    两人还要等上一天,后天才是星期天。

    李默将两人送回招待所。

    他回到苏家,小苏叔与他老婆还没有走。

    “李默……”小苏叔欲言欲止。

    “苏叔,有什么事,说吧。”李默道。

    虽然夫妻两时常为了生计而争吵,但对李默也不错。

    “是这样的,能不能让你家的亲戚替我买一台彩电?”

    “苏叔,你要彩电干什么?”李默诧异地问。

    现在中国也有了彩电,最多的就是rb人的彩电,动不动一千多块钱,还未必能买得到。国产的也有,比如牡丹江版十四英寸彩电,也要近千块钱,但比rb的要便宜好几百块钱,因此厂房门口会有车队排着等货,往往彩电一下线,还没有到库房就被车子拉走。

    牡丹江牌彩电生产线同样是从rb引进的,不能算是真正的民族自主研发产品。

    它太过抢手,有钱都未必能买到,得凭票买,有几个人能弄到这个票?

    往往出国的人,便会带一些家电回来。

    价格得怎么看了,若是他们手中的外汇是从黑市上换回来的,价格会比较贵。若是像李默这样,反正外汇是从美国挣来的,往回汇款,汇率只是可怜的一比二,那相对是比较便宜的。甚至一台十八英寸的彩电弄到国内,也不过一千出头。

    可是小苏叔家情况这么差,需要的不是彩电,而是大米,蔬菜,肉,衣服!

    “我刚才与我爸商议过了,我们厂长的小儿子元旦就要结婚,如果我们咬咬牙,买一台彩电,当成贺礼,他说不定能替我换一个工种。”

    “苏叔,这有点不划算啊,就算他替你换了一个工资高的工种,每个月顶多多发二三十块钱工资,得要很长时间才能将投资收回来。”

    “李默,你替我问一问,美国一台彩电多少钱?”

    “行。”李默还真不知道,不过得看彩电大小了,另外美国彩电的品牌太多了,有的牌子好,价格就贵,牌子不好,价格就便宜。当然,还有弄不清楚的外汇汇率,若是李默掏腰包,用自己挣的美元替他买,那又比较便宜。若是让小苏叔从黑市上换来外汇买,那弄不好就是天价了。但后者显然不是小苏叔想要的,他想的不过是想要乔治替他买,反正来到中国,得在中国花钱,得用美元换人民币用,为何不从他手中拿人民币呢?

    李默也不气,这说明了大家从牢笼渐渐走出来,渐渐在“开窍”……
………………………………

第九十二章 晚省小保姆

    李默在汽车上旁若无人地背着政治书。

    前世他政治课最差,随着对政治的了解,还有……越是爱国,他更加觉得这些政治教科书纯是操蛋。

    想要百姓爱国,实际真的很简单,一是努力带着国家走向强大,带着百姓走上富裕,减少贫富差距,尽量地做到公平公正。

    二是让学生像李默这样多看些历史书,历史读得越多,越对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认同,越是对这个民族认同,越是爱国。

    洗洗是必须的,美帝也洗,但洗得过多……物极必反,越是不爱国。除非像几年前那样,完全与外界封闭。

    他之所以想上大学,是学真正有用的学问,真正的数理化、生物等各方面的知识,那怕是美术与音乐,对他也会有帮助。

    为了考试,没办法了。

    乔治低声说:“真努力学习啊。”

    王翻译也是一个二鬼子,对现在中国国情不大清楚,他说道:“那是,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传统,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不过乔治,这样也好,他看的书越多,以后写的书也会越好。”

    乔治咯咯一乐。

    他们在低声说话,一汽车的人也在看着他们。

    不过汽车上都是曹镇的人,除了少数沿途上来或下去的人外,看到乔治,都猜出李默身份。

    李默名声放在一个地区级市里不显,但在曹镇一镇两公社,名声太大了,几乎是家喻户晓。

    没有到孙村,而是在李潭村的东面,李默带着乔治与王翻译下了汽车,他们先行来到公社。李默直接找到曹书记,曹书记正在开会呢……不过听李默带着外国人来了,立即散会。

    李默将来意说了一遍。

    “你是说美国哪边要请你去宣传?”

    “他们觉得我年龄是一个卖点吧,另外,现在不是两国友好吗,出于这两方面的考虑,他们便产生了这个念头。”

    “是,我想起了,中美建交好几年了,不过出国可要花不少钱啊。”曹书记说道,他也不担心,不就是父子两出一个国吗,是父子两,不是一大家子,有李默奶奶、母亲,与弟弟妹妹,他们往哪叛逃去?

    不能怪曹书记,提到了外国,这时几乎大部分领导第一个念头,就是此人会不会叛逃。

    “曹书记,费用由他们出了。”

    “那好。”

    “曹书记,麻烦你尽一点心,还记得我说过有山珍海味吗?”

    “记得,记得,”曹书记眼睛立即放起光亮。

    “知道南方有一个特区吗?”

    “你是说深圳?”

    “嗯,这是一个开头,往后去,会普遍性地放开,但问题是政策放开了,没有外商进来。不过我若是在哪边认识更多的人,以后会不会带几个外商过来?当然,现在不行,得等政策进一步放开后。以我们公社的人口,不用多,两三个中型企业,整个公社经济就带动了。”

    “原来是这个啊,难怪你不肯说。”

    “曹书记,你说是不是山珍海?我的说企业,不是我们镇上的企业,最少比酒厂大上好几倍的企业。”

    曹书记哆嗦了,若是有这样的两三家企业,那等于是重建一个曹镇。

    “曹书记,别激动,恐怕还要等好几年。”

    “是啊,你放心,我一定帮助你尽快将签证手续办好。”

    “那就谢谢了。”李默说,有乔治施压还不行的,特别是护照这一关,若是地方政府不买账,还真不大好办。但有了曹书记在边上帮助,护照这一关办理起来,难度降低许多了。

    李默也不是忽悠,他的资金早晚是要带回国内,什么时候带,还得看政策。

    而且弄不好……将是惊人的资金,不要重塑一个镇,说不定能重塑一个小城市。不过得要看了,就像闯关一般,一关一关地顺利闯过去,才可能办得到。

    这回道路不泥泞了,三人顺利回到李家。

    “小默,你怎么回来了?”李默母亲诧异地问:“还有外国人……”

    李默母亲好不容易弄懂,别看有的人是中国人的血统,但他们不算中国人,而是外国人。

    “大姐,我也是中国人。”王翻译说。

    “王先生,别拿我妈开玩笑,你是中国人?为何到中国来,要带美国护照?”李默拍了拍王翻译的肩膀说。

    “他不是中国人,这中国话说得蛮顺溜的。”李默母亲说:“快,快请屋子坐。”

    屋里还有两个客人,李默认识,是山区的一个亲戚。这个山区不是普通人想的那个山区,整个巢市地区,多以圩区、平原地区为主,山很少,不过曹镇后面有一条山脉,叫太湖山,为什么以湖命名呢,以前太湖山南边,包括柳叶圩在内,都是湖荡子,宋朝圈湖为圩后,各个湖荡子才渐渐消失。

    长达近百里,有山脉了,两边自然有坡度,有一些几十米高的连绵小土坡区,有一些严重缺水的地势高亢的平原区,圩区百姓将北面这片缺少的高亢平原与土坡区域,统称为山区。

    解释清楚一点,这个山区不是有山的地区,而是地势比较高的缺水地区……

    两家究竟是什么亲戚,李默一直没有弄清楚,似乎是从外婆哪边叙起来的,也就是外婆的娘家人,只要未出五服(五代以内的亲戚),就不算太疏的亲戚。李默记得前世,两家也偶尔有走动,不频繁,但也不太疏远。

    今年夏天,他儿子要结婚,娘家要求他家盖房子,“山区”,地比较贫瘠,出产少,缺钱,李默开学前,这个表舅带着外婆来借钱……外婆挺不好意思的,不过李家谁最大,不是李默父亲,也不是李默奶奶,而是李默的老妈,老妈娘家亲戚缺钱用了,那必然借了。

    然后借了四百块钱给他家。

    李默很客气地喊了一声:“表姨,表婶。”

    这个称呼在曹镇一带比较通用,表舅也是表姨,若是喊表舅,反而这个表舅会蒙头。

    “小默啊,”表舅表婶也客气地喊道,他们也知道李广平这个儿子不简单,千万不能将他当成小孩子。

    李广平去杀鸡,李默替王翻译与乔治倒茶,然后就听出表舅过来的原因。

    表舅儿子结婚了,表舅屁股后面欠了一屁股的债,不能不还哉。表舅母无意中搭上了一条线,她有一个远房亲戚去了京都做保姆,管吃管住,每个月能有近二十块钱工资。如果节约一点,一年除来回路费,也能挣上两百块钱,但现在表舅家分文皆无了,想向李家再借几十块钱路费。

    母亲也是好心,说我不是不借给你,为了两百块钱,你人生地不熟,跑到京都干吗?不值得。

    李默却陷入沉思。

    这也是一段著名的历史,往大里说,这代表着中部省份以后的尴尬,也不仅是领导不作为,而是政策不向这些省份倾斜,领导们也没有办法。

    落在一个省里,则代表着这个省的耻辱,以及这个省的落后贫穷。

    往小里说,从现在开始,曹镇周边许多地区的妇人,为了摆脱贫困,纷纷向京都进军,做人家的保姆,前世的曹镇地区也是如此,十户人家,最少有一户人家有妇女或姑娘,到了京都做过人家的保姆。

    她们开启了一个时代,叫晚省小保姆时代……

    可能京都有些百姓对这个名词同样十分熟悉,在他们眼里,大多数保姆是好的,也有极少数保姆是恶劣的。

    其实也可以反之。

    在这些保姆眼里,许多京都人是好的,但也有极个别坏的,若是帮佣了这样的人家,那比过去地主家的长工还要悲催。其实这些保姆同样有着自己的老人,自己的孩子,为了生计,不得不丢下自己的孩子,自家的家人,服侍别人的孩子与老人。

    因此在李默眼里的政治是不可能有真正平等的。

    地区与地区不平等,城市、郊区与真正的农村不平等,平原与山区不平等,缘海与内陆不平等,富人与穷人不平等,官员与百姓不平等,再加上一个户口本制度,若大的国家里,实际无形中割开了一道道深深的鸿沟。往事不要回首了……想要上去,努力吧!至少越往后去,这些鸿沟越来越浅。
………………………………

第九十三章 丑龙

    李默母亲与表舅母说着当地话,说得又快,连王翻译都听不懂。

    李默却在脑海里想着,山区怎么办?

    在他带动下,可能未来曹镇走上另一条道路了,前世的曹镇与“山区”一个样,有穷的,有富的,富的都是在外面找到了门路,才使一家人变得富裕,与当地发展关系不是太大。

    即便圩区,后来的经济发展,也就那么一回事。有一家外企,是rb人开的一个小型拖鞋厂,雇了一些妇女在里面上班。因为规模小,rb人没有过来,缺少监督与看管,当地的妇女便将整捆整捆拖鞋往厂房外偷。从民族情结上,李默不是太排斥,但从素质上,李默不赞同。当然,这么做的后果,那个小拖鞋厂也休想有效益了。

    但是不当如此。

    为什么呢?

    想一想,这里的地形临近长江,边上有大河,后面有铁路,公路也发达,上达省城,下达鸠城,东南便是庞大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只要稍稍带动一下,便能将经济发展起来。

    李默想的是,如果在这个时代与政策下,在表舅家的“山区”将生活变好。

    方法是有的,可想一想却是枉然。

    沾到山,则会有许多荒废的小丘陵,可以种一些观赏树木,但现在发展这个,太超前。

    种木材能派上用场,等不及。

    果树也是如此,并且这两样,前期投入太大,非是表舅能办得到的。

    “山区”缺水,许多地方只能种一些耐旱作物,比如红薯,表舅一来李家,便会带来几十斤红薯,或是红薯干。这两样不大好卖了,不过还能加工成另一样东西,那就是红薯粉丝。

    材料不用担心的,当地许多百姓都种着大量红薯,关健这沾到了办厂,不提成本了,还有机械,手续,以及销路……主要就是办厂!即便李默过去,眼下也不想沾到厂房二字。

    其实在这十年内,准确地说,是九年零五个月,李默都不大想在国内发展民营企业,尽管几年后,他手中可能会有大量资金,因为政策在不断地反反复复,弄不好就会躺枪。

    要不要过几年与总设计师来一次对话……

    李默想到这里,忽然为自己这个异想天开的想法,而乐了起来。

    他想了半天,无解,没有插言了。

    不提种蔬菜,蔬菜更需要沃土,贫瘠的土壤还想能种好蔬菜吗?或者像鲁省那个万元户,利用大量的空间,发展养猪,养两三头猪容易,但大规模养猪更是一个技术活,弄不好来一个猪瘟,猪就死光了。

    其实顺着他的想法推下去,也变得简单,想要百姓好,还需要上面努力,资金上的支持,帮助百姓推销,另外派技术员下来进行技术指导……毕竟曹镇这里的地形真的不错,搞不出来没办法,只要搞出来了,绝对不愁销路的。

    可李默能说服县里那一个领导?

    李默母亲劝不住,只好借了几十块钱给表舅。

    她还是不甘心,问李默:“小默,你问一问美国人,他们一年能挣多少钱?”

    李默真的问了,不用乔治回答,王翻译答道:“我们美国人均年收入大约一万美元。”

    “一万美元?”李默母亲吓着了,她在李默带动下,也知道美元很值钱,几乎相当于两块钱,那就是一个人一年得挣两万块钱。

    李默心中冷笑,确实,美国今年人均收入差不多是这个数字,但几十年后呢。准确地说,今年美国统计出来的人均年收入是9143美元,但到了2014年人均年收入55200美元,不错啊,涨了近六倍。但有没有想过另一个名词,通货膨胀,将通货膨胀扣掉,这几十年美国人收入的增涨……那就呵呵,呵呵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