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档一九七八-第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两三万块钱,说得轻巧,你知道我一年挣多少钱!”

    “爸,你挣不到,我能挣得到啊。”

    李广平怒火还没有发呢,就泄气了。

    下午,李默老爸老妈抬着水泵去灌溉,这是中稻的最后一次灌溉。

    现在的水泵很落后,老式水泵,一百斤出头,若是加上电动机,能达到一百五六十斤。还有闸刀,电线,电线的前面是挂钩,用竹杆将挂钩搭在农用电线上,合上闸刀,水泵就可以抽水了。

    看着父母亲在忙东忙西,李默很想说一句,你们就别再折腾了,反正大水一来,什么稻子也淹得一干二净。未完待续。
………………………………

第129章 水(三)

    “小默,我没有考上县中。”于青梅说。

    她小考考得不错,全校第一,可还达不到县中的招生标准。

    李默想了想说:“青梅,考不上就考不上吧,真到了县中,竞争太惨酷了,你看看我,一次第一名都没有拿到。不过在镇中,尽量要保持在全年级前十名,高中时最低不能低于前二十名。”

    马上于青梅就转到东镇中学读书了。

    东镇中学是什么情况,李默不清楚,想来与曹镇中学水平差不多吧。

    那么在八几年,曹镇中学一个能考上多少大学生呢,不过十几个,低于前二十名,基本就没戏了。

    李默想了想,又说:“还有一个选择,若是感觉不那么自信,中考时顺便报名考中专师范,只要你保持着这个成绩,这个难度不大。”

    这是李默替于青梅做出的合理选择。

    在南岗小学第一名,真的不算什么。八几年的高考太过惨酷,若是没有意外,李默参加的是87年高考,于青梅参加的是89年高考。87年考生数量是228万考生,录取的学生为62万,录取率百分之二十七。不是曹镇能达到百分之二十七,还有一中这样的学校,它们录取率往往在百分之九十,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一分摊,曹镇学生录取率往往百分之十都不到了。

    89年的更难,参加高考的考生达到了266万人,只录取了60万人,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二十三。但放在13年呢,高考考生数量是912万人,录取了694万学生。

    不是到后来读书的学生多了,相反,若是从小学时开始计算,两者学生数量差不多,虽然后来读书的学生多了,可现在子女多,数量不会少些。之所以参加高考的考生数量少了两倍多,乃是现在读书,从上初中时就开始淘汰,小考淘汰一大批成绩不好的人下来,中考时又淘汰了一大批成绩不好的学生下来。

    若是从这个角度分析,两者的难度相差了十倍。具体的数据,李默不知道了,但知道那几年,高考很难考。

    于青梅的学习天赋,李默是知道的。

    之所以她在小学考得不错,还是前几年,自己在边上的指导之功。上了中学,又去了东镇,特别是到了高中后,这一点优势根本就不存在了。

    能考上大学的几率几乎微乎其微。

    李默才主动替她选择了第二条道路。

    后来这个中专师范存不存在,李默不清楚,但现在是存在的。因为随着教育的推广,各县各镇都严重缺少教师,即便有教师,多是民办老师,水平差,跟不上教育的步伐。

    为了弥补师资力量的不足,各地纷纷在中考时,就将一些成绩好的学生,提拨到中专师范里培养。毕业后,让他们做各地小学“公办老师“。

    他姑夫家小表弟,就是考进了中专师范,出来后,当了小学老师。以后他看到别人发财了,抱怨地说,不如辞职去做生意。实际不是那回事,工资虽不高,福利有很多。比如后来的县城商品房,他是公办老师,也就是公务员了,别人买房是三千多四千多一平米,他买房是公务员房,只要一千出头。因此在镇上买了一套房子,在县城里又买了一套房子。自己也买了车子,妻子就是李大友的小女儿,长得很漂亮。有房有车有貌美如花的妻子,还有一个听话成绩好的儿子,人生至此,夫复何求?更不用说平时过年逢节的,有家长送礼物了。

    反观于青梅后来的生活轨迹,东镇有好几个水泥厂,她爸所在的是县办水泥厂,后来效益不大好,虽然让她爸弄到水泥厂上班,因为效益跟不去,工资始终不高,生活的不如意,导致夫妻不和,两人离婚。

    “青梅,记住,一旦你成绩不能稳定在全年级前十位,中专师范,就是你最好的选择。”李默又郑重地说了一句。

    “中专师范难不难考?”

    “当然比考高中更难一点,但以你的成绩,不用多,能在班上稳居前六七位,就能考上中专师范了。虽有难度,但对于你,难度不是太大。”

    “小默,我记得你以前曾说过,我能考上县中,你会答应我一个条件,是什么条件?”

    “那是我小,瞎说的,你别当真,难道你真考上了县中,要我自杀,我也会自杀吗?什么条件呢,顶多我能承受的范围,我会给予你一些帮助。但你考不上县中,未来我们长大后,上门来找我帮忙,我难道不答应吗?”李默含糊地说。

    他有意识地结束了前世那段青涩的爱恋后,尽量说话时不带着暧昧的成分。

    那句话是什么意思了,或者于青梅再过几年,看了《倚天屠龙记》便会知道。

    也不能说于青梅不懂,终是渐渐在长大,按农村的说法,于青梅都虚十三岁了,放在古代,有的人家结婚早,说句作孽的话,都快能结婚了。

    李默不知道的是,于得贵夫妻两也在暗中议论。

    于得贵老婆便说到这件事,两个小孩子从小长到大,关系不错,能不能与李家人说一说。

    于得贵立即打断老婆的胡思乱想,广平家的小孩子是小妖怪,我家闺女没有那福气。

    差一点就有了这个“福气”,但于青梅同样“开窍”得有些晚,前年扯着李默衣袖问李默,我们没有谈恋爱,对吧?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随着李默渐渐长大,不仅人长好看起来,才华越来越出众,尽管他有意遮掩,在大家眼中,他还是一个“光芒四射”的聪明少年。

    或者这时候于青梅有些小异样吧,终是迟了。

    李默还是好心,说:“你安心上初中吧,明年我就要高考了,到时候我替你向我班上同学们,将他们在初中做的作业讨要过来。看看他们的作业,对你初中还会有帮助的。”

    但李默到时候也不会刻意去东镇,尽管长途汽车就从东镇经过。

    他会将这些作业拿过来,直接交到于青梅母亲手中,余下则不问。

    今天,也可能是两人最后一次议论学习的一天……

    天渐渐黑了下来,半个柳叶圩的百姓都开始激动起来,因为马上就要放一部电视剧,《霍元甲》。

    最早引进的是粤省电视台,不久各个电视台全部开始播放。最火的时候,只要有电视机传出其主题《万里长城永不倒》时,就连在街上瞎混的小混混也回到家里看电视,几乎做到了万人空巷。

    前世的火爆与柳叶圩无关,因为没有电视机……

    李默还是几年后看了几集,是从自家的黑白电视机看的,过了几年,还被电视台拿出来反复地放。

    但确实,这几年香江几个电视台,可能是因为华人受到了英国人的压迫,越压迫越爱国,许多节目包括电视剧,三观都比较正。回归了,自治了,没有压迫了,这头睡狮也真的醒了……李默真有点搞不懂了。

    因为李默,柳叶圩忽然多出来好几十台电视机,这股风也吹到了柳叶圩。

    李庄与塘湾好一点,尽管这四个小村庄拥有电视机的密度最大,但电视机的数量是以这四个小村庄为中心辐射出去的。也就是周边各村庄都有,越离老塘湾生产队越远,密度越小。电视机的密度就是大棚蔬菜种植的密度,没有种大棚蔬菜,谁有这个钱买电视机?

    密度越小,拥挤的人就越多,有的村子大,只有一两台电视机,甚至没有,只好到隔壁村子去看,到了晚上,各台电视机前依然人山人海,挤得不行。

    但不可能为看一个电视,跑到几里外的李庄与塘湾村看了,所以塘湾老生产队有电视机的人家,还是很清静的。就像李庄,整六台电视,三台黑白的,三台彩电,家家都有,别的人家也不会跑到李广平家看。

    这效果也是李默想要的。

    李默转着“天线杆”,也就是将电视机无线信号接收器绑在毛竹的前面,再将大毛竹竖立起来,收看电视时,必须转动毛竹杆,对准了方向,才能收到清楚的电视信号。

    这种“天线杆”一直持续了二十年,后来曹镇农村家家户户这才换上了小锅卫星信号接收器,当然,城里的变化更大了,直接上卫视。

    调好了方向,李默又回房间里看稿子去。

    但比原来条件好得多了,首先有了电,尽管时常停电,其次有了两台台式电风扇,也是李默有意为之,挂大吊扇可以,洪水一来,来得及拆么?

    李广平将电视机声音调小,并没有说什么,用他的话来说,少年就是努力读书之时,不吃苦中苦,怎可为人上人?

    可李默小妹,避免不了,又挨了李默母亲两个大巴掌。

    李大光父子来了,李大政的三弟,人比较懒散,责任到户了,懒散的人家中条件无疑会越来越差,也喜欢占一点小便宜。前世李默有点瞧不起他,实际后来对他的观感却越来越好,人家就是懒,就是占一点小便宜,但放在脸上的,不像有的人,看似和蔼可亲,毒气却是放在心中的。

    家庭经济跟不上来,只好买了一台小黑白电视机,平时无所谓,放《霍元甲》时,就看得不过瘾。

    来了就是客,两家人也不算挤。

    李大光探头瞅了一眼房里的李默说:“广平,你家小默真用功啊。”

    “他不用功,将来害的是他自己。”李广平骄傲地说。

    “广平,我家想盖房子,还差几个钱……”

    “大光,你看看你,整个塘湾还有几家盖不起房子的?”李广平不客气地说。李庄李广平未盖房子,不是盖不起房子,他是等儿子的大房子。李大富是生产队长,也懒懒的,就是这样,他还准备盖一个正规的土坯瓦房。李大光确实是懒了……

    几个人说话声音不小,李默听到了,他走了出来,说:“老姨,借可以,但不得超过五百块钱。”这就是父子两思想观念的冲突……(未完待续。)
………………………………

第130章 水(四)

    李大光走了,李广平很是不满意。

    他的思想比较朴实,一个好好的大活人,块头也大,四脚健全,为什么勤奋劳动?没有机会算了,有机会,也不愿意放下身体,当真向人家借钱有脸面啊?

    其实没有大棚蔬菜,有的人头脑灵活,能赚一些外花钱,加上勤快,从83年就陆续盖起瓦房,甚至盖起造价更高的平房。

    李默想法是两样的。

    李广平家门头单薄,很长时间,各方面都受到了或明或暗的岐视排挤,甚至有人公开地用言语抹李广平的面子,过分者则直接动手。但纵观前世,李大光虽然偶尔会说一些阴阳怪气的话,可没有直接抹李广平的面子,更没有动手。

    用一句网络语,人家是真小人

    李默说:“爸,你认为秦桧勤不勤快?”

    不勤快,能当宰相吗?

    “勤快重要,品德也重要,想一想让出来的那块屋基地吧。”

    李广平不是傻子,立即就听出来了。

    “没办法,这就是农村,二爷还搬到了道县,只能这样了。”

    李默说的二爷,是他家的二爷爷,隔得太远了,整整三十多里地,二爷爷家厉害,生了好几个儿子,他本人力气也大。然而远水解不了近火,李默也无所谓。

    随着自己的发展,视野早就不在这个小村庄了。

    再说,今年圩一破,李大光家必然损失惨重,想盖房子,最少拖到后年,到了后年,五百块钱,可能李默都不屑看一眼了。

    李广平不在言语。

    多起事件证明,儿子虽可比自己脑子管用,基本上他说话,最后证明都是对的。

    几天后,破圩!

    这是一个比较凶残不对,应当是极度凶残的名词。54年水灾,沿江大堤倒掉了,不仅柳叶圩,附近许多大大小小的圩在江水的冲击下,一起淹没,不知淹死了多少人。

    但这次破圩破得比较“温柔”。

    破圩的原因,与古代太原城墙倒塌的原因很相似,曹河开始退水,但圩堤在洪水里泡了很长一段时间,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发生滑坡与塌方等险情。

    究竟什么原因,等到大家发现时,豁口已经很大了,也没有办法调查,再说,圩都破了,查这个有什么用?

    而且塌方的地方有点巧,柳叶圩是大圩,圩埂不仅高,并且很宽,正常情况下,即便有几处滑坡,问题也不大,毕竟不是在洪峰巅峰时,也来得及补救。

    这次塌方的地点正好在排水站的侧翼,排水站是排涝与放水灌溉之用的,有大水泵,有进水水闸。正面无疑是钢筋混凝土了,可侧面却是中空的。

    下半夜侧翼塌方,水就鼓进了进水闸的西墙脚,上面圩埂暂时还是好好的,但圩埂中间却开始大面积向圩内鼓水。

    更糟糕的塌方的地方是在西墙脚,若在东墙脚还好一点,西墙脚则位于河水的上游。

    长江水位下降了,曹河长江口处的大水闸开始放水,不仅是曹河与其他几条交汇河流里的水,上面还有一个中国第五大淡水湖呢。

    这时候水的流速会有多快?水流速越快,冲力越大,在河水的冲击下,生生将进水闸的启闭机台冲歪掉。一旦它倒掉,豁口则会更大,直接将圩埂撕裂。整整鼓了一个多小时,排水站值班的人才听到水流的响声。他半睡半醒地爬起来,看是从哪里发出的水流声音。

    看到了,脸也吓白了,立即报警,可来不及了,启闭机台已经倒下去,圩埂生生撕出来一个豁口。

    这就是后来圩内百姓传闻放水导致破圩谣传的由来,但这个谣传也是现在制度造成的,我们做领导的,是要负责向上面交代,而不是负责向你们这些百姓交代。

    大家不清楚情况,李默也不清楚情况了。

    也不能说领导就吃干饭的,他们立即组织人抢险,甚至将一条驳船拖过来,往豁口里纳。无论他们怎么救,豁口越来越大。这次幸运的就是水位低了不少,若是在巅峰时,河水咆哮地涌进圩内,还不知得死多少人。不幸运的就是汛期还没有结束,水位虽不及原来高,但也不低,怎么补救都来不及。

    到了上午九点左右,几十个领导看着豁口商议,可能救不起来了,但不能出人命,于是派人在大喇叭里通知各村百姓,得立即准备向高处转移,很可能要破圩。到了十点钟,豁口崩成三十米,领导又派人在喇叭里大喊,快点转移,圩真的保不住了。不过就是到这时候,他们还在抢救,这多少阻止了豁口崩大的速度,为百姓转移财产赢来不少时间。

    因此李默对于领导的评价十分公道,往后去十个官员九个贪,不贪不是官,还喜欢做表面工作,但也不是一无是处,有时也确实做了一些实事。若不是他们带领着,国家发展不会有这么快。

    李默知道是上午破的圩,但那一天,他记得不起,不过这几天一到上午,他就变得额外小心。

    因为塘湾几个村子,仍没有装喇叭。

    这天上午,他正在修改稿子,就听到前面孙村人喊马叫,他匆匆放下手中的稿子走了出来。

    李广平正在秧田里耨中稻的杂草,他也抬着头,看着南面,心想发生了什么事?

    李默知道,但表面工作得做的,他一溜小跑地跑到孙村,这时候连续的晴天,路面也干燥,不过为了赢得时间,他还是跑得气喘吁吁的,听了一下,又跑回来,一边大喊:“破圩了,破圩了,大喇叭里都在喊,让我们向高处撤离。”

    如果是其他小孩子,大人们不会相信,但李默,大伙真相信。

    李默跑得汗如雨下,一口气跑回来,对李广平说:“快,快准备搬东西,破圩了。”

    “胡说什么?”

    “爸,这能胡说吗?快收拾东西吧,不然洪水一来,什么都冲走了。”

    “怎么就破圩了?”

    李默真不知道啊:“不管怎么破圩的,快搬东西吧,还不能这样搬。”

    他拖着父亲,又让父亲拿着一把锹,来到后面。李庄也有塘,前塘后塘,两个池塘合在一起,大约六七亩大小。在李默推动下,两个池塘也开始养鱼,后面池塘是后面三户人家的。不过李义家有两个儿子,又圈了**分水面,成了自家的私有池塘。前面三户呢,李大政说我大儿子快要结婚了,我家得算两户人家。他家有两个儿子,李广平还有三个儿子呢,他弟弟李大光也有两个儿子呢,但谁能争过他?那就按四户人家算了。

    每个塘都有塘埂隔着,便于去田间劳动。后塘后面就是大沟,船就放在这条大沟边上,想将东西担到船上,还要挑好大一会儿。李默带着父亲要做的事,就是将这个小塘埂掘开,直接将船驶到他家后面,还要挑,但只需要挑四五十米远。这样搬起东西才会快。

    后塘还养着鱼呢,这时候谁管?也不是李广平家一条船,李义家后来也治办了一条船,还有老生产队的一条船,李义也过来帮忙,他与李大富家搬东西更方便,他们家后门口就是后塘,都不要挑的,直接就能搬上船了。

    整个村子乱成一团。

    李默母亲说了一句:“小默,还真亏买了这艘船。”

    李默不好说,我这条船真就是为今天所买的。

    一家人七手八脚在搬东西,李大富与李大政兄弟两则在吵架,他们家没有船了,只好用生产队的船,都想多放一些东西上去,兄弟两争了起来。李默摇头,一个是员,一个是生产队长,论头脸,整个村子最有头脸的两个人。

    不出李默所料,随着条件好了,家里治办的东西多了,一艘船也装不下的。不过这时候先行来了一大批援兵,河港村的亲戚到了。

    与借钱无关,有的人也没有向李默家借钱,前世更没有借钱,河港村与柳叶圩只隔着一条河,河哪边人喊马叫,加上大喇叭在喊,河港村人知道了,所以这群亲戚匆匆忙忙地跑着赶过来。

    真是跑着过来的,出事,喇叭喊,到现在,只一个来小时,这一个来小时,他们不但要走近十里地,还要渡河,不跑,这时候根本赶不到。

    十来个大壮汉子,个个带着扁担绳子,船装不下,那就挑,一人挑上一百来斤东西,反正搬到李潭村的河埂上,不足三里地。

    所以李默对亲戚这个词,一直不排斥,有困难,他们真过来了。

    他不求人,那不能怪人家不帮忙。

    父母驭着船,李默与奶奶牵着牛,带着两个弟弟妹妹,从陆地走。

    到了李潭村的河埂上,河港村的亲戚们还准备搬第二趟,但来不及了,他们就看到前面白茫茫的大水汹涌地扑了下来。李默两个弟弟不懂事,吓得哇哇地哭,要回家。奶奶没好气地说:“这个家现在能回吗?”未完待续。
………………………………

第131章 水(五)

    又来了几个亲戚,地形都熟悉,柳叶圩若是破圩,李庄只能往李潭村搬。不过其他几个小村子未必搬向李潭村,比如于庄兄弟两搬到后面圩埂上另一个村子。

    他们都没有船,于得贵又没有回来,这次损失必然很严重。

    李默二姨夫也摇着船过来,相对而言,因为有船,这次李家损失很小,就连两头猪都带到河埂上,甚至还将一大堆稻草都搬了过来,烧锅得用稻草,牛也得要吃稻草,就是养的十几只鸡来不及抢救了,全部淹死。

    河港村一群劳力呆在大埂上,想了想,我们还是替李广平盖一间草棚子吧。而且天色也有变,一旦下雨,会更惨。

    十几个壮汉,包括后面赶来的亲戚,找着材料,准备搭一间简易的草棚。

    李默让小妹看好两个弟弟,跑到李潭村,李潭村有两户人家与李广平交情不错,一个叫李广胜,一个叫李广龙,李广龙就住在李潭村的后面,离河埂不远。这里地势高,洪水又消退了不少,淹不到李潭村的。

    李广龙家只有李广龙的老婆与几个半大的孩子在家,他家也有亲戚,与大儿子替亲戚搬东西去了。

    看到李默来了,李广龙老婆问:“你家东西搬上来了吗?”

    “基本搬得差不多了,有亲戚在搭草棚子。”

    “不用搭,我让三子他们立即将牛棚撤出来,你让你爸直接将东西搬到我家牛棚来。”

    别以为是骂人话。

    他家这个牛棚子比较大,上面还盖着瓦块,最少比在河埂上搭的那个草棚子强。前世柳叶圩破圩,李家就是住在这个牛棚子的。别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