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档一九七八-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前世暂时的未来几年,李庄的地理位置确实对李家有所帮助。

    即便今年,还是有帮助,毕竟离镇上近。在河港村离得远,多少会有些麻烦,可这个帮助作用十分有限。

    但李家在李庄日子并没有想象的那般好,因为门头单薄,多多少少受了不少的窝囊气。而在河东哪边,虽然父亲只是兄弟一个人,可亲戚多,谁敢轻视父亲?

    这是搬过来了,若是去年李默回到过去来,父亲要搬,李默还不同意李家搬了。

    当然,农村人一般比较淳朴,不过也有人心态确实不大好,并且这个三丫子说话语气,很是有些阴阳怪气。

    “小默子,难道李大富还害了你家。”

    “那你说怎么办呢?是不是我爸每卖一块钱,将五毛钱交给李大富,余下三毛钱再分给你?”

    一句话戳中了重心。

    眼红呗。

    “这孩子,就是成绩好,未来出息也就那样了。”三丫子气得一挥袖子,走到远处。

    李默摇了摇头。

    他以后的出息会比成绩更好,但这个三丫子,若是没有意外,未来真就是那样了。

    “小默子,别较真,他说就说呗。”李实布在边上说道。总之,李广平挣这个钱有点儿说不清楚,因此王实布规劝李默,不要得罪人。但他以为李默小,所以也不会说什么道理了。

    “老姨,其实我也承认李大富是好心,不过说实话,我家搬过来了,不是我家是幸事,而是李庄是幸事,塘湾是幸事。就像明年开春后,我还会传授大家一个办法,找一点小钱花花,不是我家,而是整个塘湾村老生产队。”

    “哦?什么办法?”

    “老姨,你明年就知道了。”

    办法多。

    比如劝说大家养上二三十只老母鸡,鸡蛋就可以卖钱,或者再养两头猪,而且不需要花费多少精力照拂,那么一家最少就可以获得一些零花钱。但政策不明情况下,李默不打算这么做。

    是另外一种方法。

    李广平就在边上,一直没有吭声。但这事儿引起他警觉,当晚回到家中,将前段时间积攒的两百八十几块钱,留下一些家中的零花钱,余下的用油布层层包着,放进一个瓦罐子里,再将瓦罐子密封起来,埋到地下。

    信用社是不敢存了,怕被没收。家中箱子也不敢放,怕被抄走。

    那有这么危险,不过李默也没有劝说,埋就埋吧,顶多一年,就可以正大光明拿出来。

    冬天就到来了。

    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沿江一带冬天很冷。

    每天早上起来,都能看到屋檐下挂着厚厚长长的,闪着光怪陆离光芒的冰棱。

    李广平手中有了几个闲钱,于是替儿子置办了厚厚的棉衣棉袄。

    但儿子身体长得快,为了省钱,棉袄棉裤都有点大,不贴身,冷风便一个劲地往身上钻。

    特别是胶鞋,这时胶鞋有点贵,一家人共同用着三双胶鞋,李文平便穿着奶奶的胶鞋,比李广平的脚大上两码。一到雪后放晴,冰雪融化之时,道路泥泞一团,连路都走不好了。

    好在李广平中午不回来,清晨到学校,冰雪还没有完全融化,到了傍晚时,路面也干得差不多。

    不过还是冷啊。

    上午上学,教室里好几十个学生,仅是吐出来的热气也让教室变得暖和了。但到了中午,仅剩下他们三个人,李默就觉得整个教室在刮着冷嗖嗖的阴风。

    没有多久,李默手上就多处长起了红红的冻疮。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李默说道:“爸,我不上学了,你替我请半个月假吧。”

    大巴掌伸了过来。

    “爸,且听我说,我就在家里读,保证期末考试还是第一名。”

    “不行。”

    “那你给我将棉袄棉裤改小,还给我买一双新胶鞋。”

    李广平犹豫不决,改小容易,但明年怎么办?这不是糟蹋钱吗?也不是他小气,这个钱来得真的辛苦。

    一家人坐下来商议。

    母亲也拿不定主意,奶奶是赞成李默想法的。

    李广平想了许久,说道:“我替你请十天假,看看天气会不会好转。另外你也要保证你的成绩,两门课如果没有一百九十几分,不要怪我对你不客气。”

    李默有时候不知道父亲是真不懂还是假不懂,两门课那么容易能考出来一百九十几分。

    要知道这是农村学校,各方面跟不上来,包括教师的水平,教室的环境,学习的气氛,以及现在落后的教育方法。

    不过一百九十几分,对他来说不难,至少在小学这个阶段,他的数学基本能保持一百分的,就是语文不大好说了。

    “行。”李默承诺道。

    请了假,在家里好多了。虽然现在这个家还是很寒酸,不过有了炕窝。

    炕窝是用稻草编制的,然后将牛粪和着稻草、米糠壳,贴在墙上晒干,再于炕窝时放上一个陶瓷脸盆,将这个牛粪干放在瓷盆里慢慢烧。瓷盆上再置两块木板,人围着炕窝坐着,脚搭在木板上,上面盖上被褥,身体就暖和了。

    李广平还替儿子刻意编了一个小炕窝。父爱嘛,大爱无声,只是李广平爱得深,人家是大爱无声,他是大爱有皮鞭……

    这一来,李默舒服了,但有人急了。
………………………………

第十九章 请求

    于得贵的老婆兰花来到李广平家,问原因。

    李默不去学校了,钥匙也交还给了徐老师,于青梅姐弟两中午只好回家。其他孩子也一样,就是于村离南岗小学有点远。

    但这样一来,姐弟两遇到不懂的,就不好问李默了。

    人都有自私心,只是这个自私心不是以伤害别人为代价,也不算是丑陋的行为。

    李默指了指自己肥大的棉袄与棉裤。

    兰花笑了,不能说李广平夫妇的做法很荒唐哉?

    其实李默小时候除了掉在水里淹得七死八活外,还生了两场大病,加上营养不良,身体差得可怕。不但李默,连同小妹也因为小时候营养不良,身体差得要命。

    他教父亲提前钓黑鱼甲鱼,家中条件稍稍改善,然而李广平一心想着盖一个土墙瓦屋,也就是用正规的土坯砌墙,上面铺青瓦的房屋,因此还是舍不得吃喝,咸菜稀饭萝卜干继续成为李家的主要伙食。

    李默又不好说,你将这些钱花掉拉倒吧,身体才是重要的,至于房屋,我以后替你盖。说了也会挨抽,在父亲心中艰苦朴素才是美好的品德。

    这是许多农村人的现状,既可恨,又可怜。

    可又不能怪父亲,要怪就这个大环境。

    几年后父亲难得说了一句颇有远见的话,幸好******打倒了,政策渐渐调整过来,不然那几年很危险,弄不好又成了五八年的状况。

    因此他估计着,这副身体最少得到后年,才能完全抗得住现在冬天的寒冷。

    但青梅姐弟两不会有这情况了。

    李默又说道:“老婶,青梅与青泉如果功课上不懂,过来问我,反正两家离得不远。”

    期末考度到了,李默考得不错,数学一百分,语文九十八分,比第二名整高了三十五分。

    看着成绩单,吕校长叹息道:“李默同学在我们学校读书,是浪费人才。”

    但他也打听到李广平家里的情况,凭借李广平的家庭,放在县城小学寄读那是不可能的,尽管这个成绩会让县城各小学,那怕是最好的小学哄抢李默。

    他心里面,有些惋惜,也有些窍喜。

    奖状肯定会有了。

    不过这次于青梅姐弟考得也不错,于青梅考了一百六十二分,是班上的第二名。

    这分数就能第二名了?

    其实这时候的南岗小学,能考到一百六十分总分,基本上就是前三,甚至能争第一第二名了。

    于青泉考了一百四十一分。

    前世这对姐弟成绩不大好,于青梅中等偏上,于青泉基本上是中等偏下。

    之所以考出好成绩,确实是李默做了好榜样。中午时,三人在一块自学,不懂的,姐弟两就问,李默也耐心教着,等于多了一个十分用心的补课老师。

    于青梅伸手要糖,拉过钩的。

    李默笑了笑,拿出二分钱,买了十颗水果糖,说:“不要对你妈说,否则她对我爸妈说了,我会挨揍。”

    于青梅只是一个小屁女孩子,哪里懂什么,只知道有吃的,连连点头。

    李默又说道:“这个成绩也不能骄傲,看看我的分数。上初中功课更多,难度更高。若是你没有进步,是考不上大学的。”

    他不可能与于青梅来一个娃娃恋。

    未来的事也不大好说,但考不上大学,说不定从他读初中后,于青梅就从他车子上下来了。

    随缘吧,他心里想。

    三个孩子扛着凳子回家。

    看到成绩单与奖状,李广平夫妇很开心。

    这时李默说道:“爸,妈,现在正式放寒假了,我想让奶奶带我去鸠城。”

    马上李默就看到母亲脸上腾起阵阵乌云闪电。

    其实也不仅是几个舅公,这是整个城市与农村两个群体的撕裂。就像他铜市的大姨夫与大姨娘,也就是母亲的亲大姐与大姐夫,在发电厂上班。******,不用说条件相当好了。

    母亲未嫁到李家之前,在铜市替他们带了很长一段时间孩子,不亚于免费保姆。

    李家穷,大姨夫家给予了一些支持。

    对此,李家上下一家几口人都很感恩的。

    大姨夫家几个孩子长大后十分有出息,大女儿念叼小姨娘的好,想带几个弟弟妹妹下乡来看望李母,被大姨娘阻止了。我们上辈交往没关系,但到你们这一辈,就狗头拜吧。

    为什么不让他们来往呢,是害怕李默他们以后沾几位表姐表兄的便宜。

    其实那可能,李默三兄妹,一个比一个骨气硬,宁肯站着死,不愿跪着生,沾你什么便宜!

    区别就是大姨夫一家做法多少还碍着一些情面,几个舅公直接连脸皮也抓破了。

    往后去,城乡概念慢慢模糊了。不过抛开农村极少数有钱人外,实际上两个群体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拉大。

    种种福利不说了,比如教育,于青梅考了一百六十二分,就是第二名,仅比第一名差了两分,这个成绩若是放在城市里的小学,恐怕只能算是一个中等分数。

    李默前世有一个朋友曾说了一句牢骚话,中国江山是一群农民打下来的,又是一群农民用血手印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但农民却是中国最失落的群体。

    这句话说得偏激了。

    相对而言,一旦到了战乱时,农村比城市安全。一旦国家安定,城市必然比农村繁荣,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有多少人能放下架子,不论贫贱,都能交上朋友?但这个道理,父母亲显然是想不到的,他们心中的好坏十分简单,看得起我对我好的就是好人,看不起我对我坏的就是坏人。

    “妈,你听我说,南岗小学如何?”

    “什么如何?”

    “就是与城里的学校比起来如何?”

    “你是怪我们没本事了?”李广平在边上忽然说。

    看到父亲的巴掌,李默说:“停,能不能让我好好地说话?我说过你们没本事了吗!我是说两相有差距,比如说有的城里小学开始教英语了,但曹镇到初中才教英语。一个从小学学,一个从初中学,两边能不能同步起跑?是有差距,但考大学时,人家可不会考虑你这些差距。”

    79年曹镇小考还是语文数学两门课,成绩差得怕人,第一名才一百五十来分,不过前世李默正在读私塾,就不知道了。

    到了80年,渐渐变成了二百七十分制,语文数学各一百二十分,自然三十分。

    但整个国家也没有统一教育制度,有先进的地区不仅开始普及英语教育,还恢复了解决初的小学六年制,可曹镇小学五年制实行了很长一段时间。

    上面也不管,就像明后年责任田一样,大集体可以,责任到户也行,各地方自己看着办。

    李广平有些茫然,一会问:“什么英语?”

    “就是这种文字,方块字你们知道的,就是中国汉字,这种拼音字就是英语。”

    “中国人为什么学习外国的语言?”
………………………………

第二十章 舅公

    “我们国家十分落后,想要发展,必须向外国学习,学习人家的科技,那就必须会人家的语言。”李默含糊地答道。

    要不要学英语,他真答不上来。

    确实学了英语,对极少一部分的精英产生了帮助。

    但大多数学生,包括大多数大学生在内,则成了这个过程的牺牲品。

    “我们国家很落后?”

    “爸,打一个比喻吧,宋朝是不是很差。”

    李广平点了点头。

    他喜欢听评书,梁山那群英雄好汉们就是官逼民反的,包公断案,是因为朝中奸臣太多,杨业残死,潘仁美害的。

    其实各个评书里奸臣的原型未必真的是坏人,比如潘仁美的原型是潘美,庞太师的原型是庞籍,狄青就是狄青,即便童贯也比其他六贼好得多,只能说他错估了当时宋朝hb河东的形势,好心办了坏事。

    不过李广平哪里知道?

    按照评书里说法,宋朝得有多黑暗哪。李庄小,没有广播,河港村大,有广播,天天接近洗脑般地教育,以前生活差啊,看看黄世仁与白毛女。

    “爸,鼎盛时的宋朝,卖炭翁一天卖一两百文钱,还不能养家糊口,说明一些繁荣城市一个劳力一天能挣两百文以上。贫困地区可能在五十文到一百文之间,平均一下,打算一百文吧,一百文在宋朝值多少钱呢?大米在宋朝东京城每斗是七十到一百文钱,一斗十二斤半,也就是在京城能买到十二斤到十六斤大米。在产米的东南地区,比如我们这里,则能买到二十斤到三十斤左右的大米。再平均一下,往少里打算是二十斤大米,也就是人家做一天活,一天最少挣二十来斤大米,也就是一天最少挣两块多钱。”

    按米价计算有些片面。

    当时宋朝的物价,是一千文钱一匹精美的丝绢,一斤麦子是两文半钱,盐一斤平均起来是四十几文钱,普通的茶叶一斤是五十文钱,猪肉一斤是二十几文,羊肉是七十文钱,炒一个小炒是十几文钱。

    如果将这些全部折算起来,一百文钱能相当于现在的三块多钱。

    但1978年还有1978年的算法。

    各种隐形的补贴,比如现在读书与看病收费便宜,是上面暗中补贴了。

    大集体不需要农民额外交税了。

    城市工人月工资平均能达到二十块钱,既然要算,也要将这个广大的群体拉进去计算。

    另外大家一起穷,即便各个大队干部,顶多就是温饱,而不是小康,没有明显巨大的贫富差距,大家感觉就那样了,也不会有所报怨。

    所以八十年代一些留学生去了外国,看到差距后,十之**都不愿意回来。

    其实他们不知道,从今年起,一场震惊世界的波澜壮阔的大潮即将到来。

    全面的综合起来,宋朝鼎盛时人均收入大约相当于现在人均收入的三倍以上,不足六倍。所以不能轻视地用阶级、剥削等词语形容古代,若是有现在的生产力与科技,在古代大治时还不知道得创造出多大的财富。

    不过追赶起来也快,到了1995年,中国的人均收入基本上就能与宋朝鼎盛时相仿佛。进入二十一世纪,则会将宋朝的人均收入大幅度拉开。

    李默说得不清不楚,李文平就在心中算啦,算来算去,黑暗的宋朝人均收入居然是现在人均收入的十几倍。

    哪里错了?

    “连古代都不如,是不是很落后,是不是要学习人家的经验与学问?所以得学英语。”

    “那你去了鸠城也学不到英语。”

    “我去鸠城是学不到英语,不过能买到各种我需要的书回来自学。不但是英语,上了初中后,还要学习物理、化学、生物,不从现在就打好基础。现在我在南岗小学是第一名,上了初中则会变成第五名,上了高中甚至能变成中等,还能不能考上大学?”

    这一说事情就严重了。

    而且李默确实有“自学”的本事,正是自学,今年夏天才参加二年级考试,还考了第一名。

    李默又说:“我只是让奶奶带我去买书,不是向舅公们借钱,买好了书就回家,不求人,丢什么面子?”

    “那你就去吧。”母亲在边上说道。

    这一年年末,按阳历算法是1979年年初,小岗村一群农民正忐忑不安地等待着命运的审判,李默却如同小轮船一般慢悠悠地踏出他重要的一步。

    前者更伟大。

    但两者的行动,都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

    李广平给了十五块钱。

    现在的书便宜,不过李默要买的书多,十五块钱是不够用的,但李默夏天就积攒了几十块钱“私房钱”,合在一起,差不多够用了。

    去的是三舅公家。

    前世82年李默随奶奶去过一次,那时还小,他看不出来大人的表情。

    现在知道了,有的话确实说得很难听,特别是这个三舅公评价李广平时的语气。

    说就说吧,权当呆在一个受气的客栈里了。

    除了这个三舅公,还有一个二舅公,但李默两世都没有去过,也不想去,不知道他家在哪儿,只知道有一个女儿嫁到了江北濡须口。

    李默带着这种抵触的情绪,也注定这是一次不愉快的旅行。

    否则他将寒假作业带来,再说出自己的成绩,也许会让三舅公一家高看一点。

    但是没有,只是奶奶说了一些,又说得不清楚。

    三舅公心中耻笑,一个农村破学校第一名有什么了不起的,而且还是跳级。何谓小学,小学是打基础的,基础打得不牢,上了中学,还会有什么好成绩?当真自己是科大少年班里那群天才?

    其实他真想错了,以李默真正的实力,现在仅是从小学三年级起读,这才是真正的打基础。只要以后略用一点心,不仅是小学,上了初中高中,成绩还是不会差。

    奶奶着急地想替孙子辨解,李默也不言语,第二天一大早他就爬了起来,用水壶灌了一壶水,放在书包里,书包里没有书,没有作业本,但有一个厚厚的笔记本,以及一叠薄薄的宣纸,然后说:“奶奶,舅公,我去图书馆,中午就不回来了。”

    “去吧,知道坐哪一路公交车吗?”

    “知道,我问过四表姑了。”

    三舅公家也有不少孩子,有的成家了,有的没有成家,李默得称呼表姨表姑。

    “那就去吧。”

    李默买了几个馒头,坐上公交车,来到图书馆,它坐落在鸠市镜湖的湖心岛上。不过还有一个头痛的问题,这个图书馆里有许多书,但不是什么人都可以随便进去的。
………………………………

第二十一章 卖萌

    “小朋友,你有证吗?”一个青年妇女将李默拦住问。

    “叔叔、阿姨,你们好,我家是江北农村的,跟奶奶来到鸠市走亲戚,我平时喜欢读书,成绩可好啦。”李默一边说着一边拱手,样子有点搞怪,虽有礼貌,但后面那一句……

    几个值班人员一起乐了起来。

    “你成绩有多好?”

    “我是72年出生的,还是快过年时出生的,但我上了三年级,上半年我两门课考了一百九十七分,下半年考了一百九十八分。”

    “乖乖,真的假的?”一个中年人惊讶道。

    不提年龄吧,就是这个成绩,放在整个鸠城各小学也是数一数二的。

    “不相信你们看。”李默早准备好了,他从书包里拿出那两张成绩单。

    “真是三年级,真是一百九十八。”

    几个人咂咂惊奇。

    “各位叔叔阿姨,行行好吧。”

    面对这样又聪明又可爱又懂礼貌,还有一点小骄傲的孩子,谁能拒绝?

    鸠城图书馆开国就建立了,不过前几年混乱时,许多图书毁掉了,尽管这两年补充了许多书籍进去,仍不能让李默满意。

    不过也没有关系,李默还有其他办法。

    他开始抄录许多资料,甚至将薄宣纸蒙在一些图画上,将图画拓摹下来。

    图书馆还有其他人,有一些人好奇地看着这个孩子在忙来忙去。

    中午李默就着水壶里的水吃了馒头,继续抄写。

    直到傍晚时,他才出了图书馆,几人检查他的书包。

    上午说话的青年妇女奇怪地问:“小朋友,你为什么拓摹这么多图画?”

    “阿姨,我不仅拓摹了图画,还抄写了许多资料呢,你看。”李默大方地打开笔记本,反正是资料,谁也看不出来什么。

    “咦,你为什么这么做呀?”

    “阿姨,我想写一本有关恐龙的小说。”

    “写小说,你这么小,能行吗?”青年妇女一边说一边乐。

    “一定能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