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档一九七八-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写小说,你这么小,能行吗?”青年妇女一边说一边乐。
“一定能行的,这是我的理想之一。”李默拍着瘦骨嶙峋的小胸脯大声说道。
青年妇女又乐,但这是人家的理想,不好阻拦的。
笑完后,又摸了摸李默的脸蛋说:“人小鬼大的孩子,回家一定要当心车子啊。”
“谢谢阿姨,我知道的。”
李默又转到不远处的新华书店,买了几本英语小说。
没有全英文的英语小说,多半是半英文半汉语翻译,有的长篇小说直接简择了其中一部分,然后再加上翻译的中文,就出版发行了。
这种形式不是让大家直接看英文小说的,而是为了帮助大家学习英文,不过对李默也有帮助,他现在同样也不能流利的阅读全英文小说。
回到舅公家,就很晚了,舅公不悦地斥责:“你跑到哪儿去了,不知道你奶奶担心?”
两家关系恶劣,除了三舅公嫌弃李家穷,怕李家这群穷亲戚上门沾光外,还有一段往事。前几年李母与李默奶奶吵了一架,不知道三舅公从什么地方听说了,气势汹汹的来到李家,以居高临下、极其藐视的态度训着李广平夫妇。
本来中立的李广平也恼了,你们家条件是好,可我们没有沾你家的光,凭什么高高在上地教训我们?你是我舅舅,不是我老子,若真关心你的姐姐,我家困难时,你跑到哪儿了?
于是双方大吵了一顿,不欢而散。
或者说三舅公是为了他姐姐好,但还有一个证明。就算李广平夫妇不孝吧,与李默无关,他可是奶奶最痛爱的孙子,也是三舅公的亲外甥孙。
但三舅公对李默抱着什么态度?那次吵架李默记不起来了,可他相信,若是三舅公真是来调解的,父母不会对这个三舅公恨之入骨。
这是大人的事,与李默无关,他平静地说:“三舅公,我识字,若是有一张地图,我去了石头城,也能回来,你们就不要担心了。”
鸠城是晚省重要的城市,晚上自然有电了,李默靠在床上看书。
单词的什么不重要,主要看人家如何使用语法的,以及如何用词造句的。
他的英语不太好,不过多少有一些底子,而且是成年人的灵魂,无论智慧、耐心、毅力与注意力集中,不是一般少年人可以拟比的。
用了心思,学起来也快。
第二天一早,他又去了图书馆。
几天后,则换了地方。
鸠城有几所大学,各个大学也有图书馆,不及市图书馆全面,但专业性知识书籍比较多,这正是李默所需要的。
继续卖萌、耍宝、卖嘴甜、出示成绩单,一个个门卫都让他弄得哭笑不得,放了进去。
而且各个大学正好大学生放了假,环境安静,利于李默翻找抄写资料。
十一天后,年关就快到了。
奶奶察觉不到,不过李默分明看到三舅公脸色越来越阴沉。
想想也是,马上就要过年了,奶孙两都没有动身的迹象,难不成在他家过年?过年,无疑各个亲戚来走动,两个穷亲戚在他家丢不丢脸?自己还有两个儿子未成亲呢。
李默资料也搜集得差不多了。
即便缺,也缺得不多,而且这不是写论文,只是小说里的一些科普知识,缺得少,是可以避开不写的,并不影响整个小说的流畅性。
并且与迈克尔・克莱顿不同,他能看到几十后科技的进程,因此打算添加一些私货。
在第一部里添加dvd、光盘与无线手机。
在第二部里添加诸多互联网内容。
在第三部里添加智能手机。
到时候这些东西每出来一样,这几本书就会重新轰动一回。
并且因为这些东西,它的份量也会变得很重,成为名副其实的科幻小说。
李默便对奶奶说:“奶奶,后天我们回去吧。”
“马上就要过年了,是要回去了,可我没有看到你买什么书。”
“我都找好了,明天一下子买。”
第二天,李默开始大肆购买各种书籍,几十本参考资料书,十几本英语书,还有几本素描书,一共合起来达到了六十多本,直到他带来的五十块钱几乎花得差不多了,李默才停下购买的步伐。
书很重的,其中一半书还很厚,为了将这些书搬回舅公家,李默前前后后跑了五趟。
三表姨感到诧异,问:“你买这么多书干嘛?”
“看。”
“看得懂吗?”
“没事,看不懂以后慢慢看。”
“你这不是在糟蹋钱吗?”三舅公在边上责备道。
………………………………
第二十二章 拜年
三舅公也是好心,李默买这些书他不知道花了多少钱,但想来不会少。
农村一天工分才多少钱?
恐怕自己那个不争气的外甥一年所争的工分,不吃不喝,也买不起这些书。
但他也许是好心,可是说话语气怎么听怎么不中听。
根本还是他的心态问题。
其实现在城市情况也不大好,像三舅公家,一大家子挤在一栋老宅子里,孩子一个个大了,成家立业都得花钱,并且还担心着几个孩子未来的工作。
不过无论怎么说,比农村强多了。
奶奶辨解:“这些钱大多数也是他钓甲鱼挣来的。”
“那就能乱花啊?”
到是三表姨心中产生了一些疑惑,第二天他送李默奶孙两走。
书多,又重,奶奶只好向三舅公要来一根扁担,将书分成两堆打成捆,准备挑着走。不过奶奶也老了,李默又拿下十几本书,另外打成包裹,准备背在身上,以便减轻奶奶的负担。
怎么着,也是自己的亲姐姐,三舅公便让还没有成亲的三表姨送奶孙两到小轮码头。
路上三表姨便问:“那些书你有看得懂吗?”
昨天晚上他有意翻了翻,许多书内容都很深,连他也看不懂。虽然因为鄙视,这十来天,他也没有多关心自己这个农村的侄子,但李默一些早熟的表现他是看到的,他不大相信李默敢用几十块钱买一堆无用的书回家去读。
“表姨,大半能看得懂,但我不仅是为了看得懂,有特殊的用场,几年后你就知道了,并不是像舅公所担心的那样,胡乱花钱。”
“真能看懂大半?”
“这有什么好撒谎的?而且表姨,告诉你一件事,我每次考试两门课分数都不低于一百九十五分,不仅如此,小学的课程,我即便不上学了,也基本懂了。”
李默说完,在三表姨一脸愕然中,扛着书进了检票口。
回到家,李广平夫妇也产生了怀疑:“小默子,你怎么买了这么多书?”
“爸,妈,你们放心,这些书几年后就会派上大用场。”
但李默在心中说,幸好父母不识字,不然真不大好解释。
两天后,除夕就到了。
父母狠狠心,买了许多菜回来。不过两人回到家中,数着瓦罐里的钱,唉声叹气。
虽然埋在地下,今天拿一点,明天拿一点,只剩下一百五十块钱了。
漫长的贫困生活,导致他们对金钱十分重视,不是他们两个人,很多人都有这个心态。所以政策一放开后,渐渐的,许多人彻底地拜倒在金钱的脚底下。
李默很想说一句,钱是好,可人更好。
新年到来,要拜年了。拜年也有很多讲究的,如有的地方初初一不出门、初二拜新灵,初三拜母舅。初四拜丈人、初五拜姑妈、姨妈。还有的地方是初一拜叔伯,初二拜舅舅,初三四拜丈人。各地有各地的风俗,所以后来夫妻两若是异地的,若没有沟通,往往会因为这个拜年的次序而产生矛盾。
曹镇的风俗是初一拜舅舅,初二拜丈人。
大年初一,李母说道:“小默子,你去梁村拜年吧。”
梁村也是由四个村子组成,但村子很大,一百多户人家,李家有四个重要的关戚在哪边,两个堂舅,一个亲舅舅,还有一个二姨夫。
堂舅“堂”得不远,与李母共一个爷爷奶奶,也就是仅隔了一代。
二姨夫就是李母二姐的丈夫,是大队一个小领导。是领导,那怕是一个不重要的领导,就会有许多或明或暗的福利。不过二姨娘死得早,农村收入很低的,死了一个重要的人,无论二姨夫是什么领导,也就那样了,况且他一条腿还有些残废。
二姨夫家有两个孩子,可能因为他们死了母亲,李默前世对二姨夫家这两个表姐表哥,对姑夫家两个表弟表妹,十分看重。
有的贫困家庭的孩子为了金钱,什么事都敢做。还有的贫困家的孩子,会产生极度仇富的心态。
李默读了许多书,不会有这两种极端的心理。
但李默的心态也有些不对,越穷越要面子,铁骨铮铮,不攀富贵不求人,固然气节有了,可是在未来如何吃得开?同情弱小更是美德,可关键你得有那能力,没有那能力,谈个鬼啊。
重生以来,李默也做过深刻的反思,但以他的脾气,固然这一世能让他稍稍折一下腰,可让他跪下,恐怕还是办不到。
舅舅脾气不好,始终认为母亲嫁给父亲委屈了母亲,因此前世李默对这个舅舅既是畏惧,又不亲近。
现在无所谓了。
李母主要看儿子比较懂事,因此让他单独拜年,当然,也是向她娘家几个亲戚亮一亮,我这个儿子有出息了。
李默提着拜年礼物出发,有点远,足足十里路开外,还要过一道河。
他气喘吁吁地来到梁村,第一个得拜舅舅家的年。
所有亲戚中,舅舅为大,摆酒席时,舅舅必须坐在首桌首席,否则就是这家人不懂礼数。
李默来到舅舅家,立即看到熟悉的一幕,舅舅正在打四表兄。原因还与李默有关,李默比四表兄小一岁,上三年级了,成绩还那么好。但四表兄大一岁,才上一年级,成绩还差得一塌糊涂。大过年的,舅舅教训四表兄,说着说着就来气了,于是直接开打。
李默放下了拜年礼物,连忙说:“停,停。”
“大舅,你知道朱元璋吧,小时候替地主家放牛,十六岁做和尚,兼职要饭,二十四岁造反,从未读过书。书读得好未必有出息,书读得不好也未必没有出息。”
“小默子,你说的是什么话。”舅舅不悦地说。若不是李默成绩好得吓人,不是不悦,而是要喝斥。
“舅舅,我替两个表哥两个表姐算一下命,未来必然是三姐最有出息。”
算命是假的,但没有大的意外,他这个三表姐将来出息会十分地大,与表姐夫共同创业,最后拥有亿万家产。
不仅三姐有才,还有貌,年青时长相不亚于明星,即便现在只有十二岁,虚岁是十三岁,已经是一个小美人胎子,在李默家所有老表中,她长相是最好看的。
三表姐咯咯地笑。
她什么都好,就有一门不好,特别要面子。
不过心地不错,即便以后发达了,也从来没有看不起各个穷亲戚们。
“大舅,知道为什么吗?我再说一个故事,爱迪生小时候最喜欢问老师,老师们都不喜欢,数次责问爱迪生的母亲。他母亲一怒之下说,你们教不好我儿子,我自己来教,于是爱迪生成了最伟大的发明家。原因简单,信心。打着打着,就没有了信心,成绩变得差不说,将来做人也不会成功。”
好了,三表姐未来有出息原因出来了,舅舅也偏心,偏爱这个古怪机灵的三表姐,因此三表姐信心最强,这个信心最终变成她成功的源泉。
当然,溺爱过头了,比棍棒教育法还要坏。
但因为自身的经历,李默对棍棒教育法比对溺爱教育法更痛恨之。
舅舅更不悦,说:“那你意思是你爸爸经常揍你,还揍坏掉了?”
………………………………
第二十三章 春(一)
李默心想,我前世就差一点被父母打残了。
他还好一点,这个四表兄才叫糟糕。
四表兄后来去了鸠城做临时工,谈了一个对象。女方家长来到舅舅家看,那时三表姐离发达还早着呢,舅舅家也贫穷。女方家长一看,不行,女儿不能嫁到这样的人家,不过四表兄长得高高大大的,又勤快老实,女儿非得要嫁,怎么办呢,于是中和一下,让四表兄入赘到女方去。
若是在农村,一旦入赘,要么居住在一起,要么临近居住,会发生很多事。
但城里有什么区别,早晚还得分开住。况且女方家庭不错,那个少女长相也不错。
舅舅认为丢了面子,不同意,反而追着儿子打。
某些方面,舅舅的性格与李默父子十分地相似,都是铁骨铮铮的好汉英雄。
眼看这门亲事就要毁掉,四表兄一急之下,脑袋出现了问题,离家出走,再也没有回来,不用说凶多吉少了。
小时候这个四老表与他十分要好,听到这个消息后,李默十分惋惜。
但让李默怎么说?
愣了愣,李默说道:“舅舅,请相信我,为什么我要跳级读书,是想早点上初中,只要我努力了,必然会进市一中或县二中,那时就可以寄读了。我同样也被爸妈打寒了心。或者这样说吧,你原来也是干省一个大厂的领导,应当听说过这两个成语,恩威并用,刚柔相济。”
其他的就不说了,说得多,舅舅发起怒来,能将他撵出去。
然后转过头,向外婆施礼:“外婆新年好。”
“新年好,新年好,”外婆拉着他的手,关爱地说。
是亲外孙子,作外婆的都会痛爱。
所以在这上面,母亲做得是极不对的,将外婆心比奶奶心。外婆放心不下自己兄妹三人,奶奶又岂能放心姑夫家两个表弟表妹?
道理他能讲得出来,可敢不敢与父母讲道理?
舅母拿出来两个茶叶蛋,这时候茶叶蛋真是比较奢侈的东西……后来海峡那边一群人说起茶叶蛋,确实有来历的,敢情他们以为中国还是活在七十年代。
李默夹起一个,放在外婆的碗里,说道:“外婆,我祝你健康百岁。”
“这孩子,我不吃。”
“外婆,以后日子越来越好,我有吃茶叶蛋的时候,但你越来越老了。”
漂亮的三姐在边上眨着美丽的大眼睛,然后努力地挠头发,怎么这个小表弟说话就那么中听?她想不明白了。
舅舅脸色也转平和。
懂事的孩子,都喜欢。
李默看到他心情变好了,才说道:“舅舅,关于四哥,你就不要担心了,能读好书最好不过。若是读不好,以后我带着他混。”
这一世,他必然比三表姐提前发达,甚至用不了几年,就能发达。
“你说什么呢。”舅舅责怪道。
李默也不解释,放下碗,说:“我去其他两个舅舅家拜年去。”
接着拜两个堂舅年,二姨夫年。但都没有要压岁钱,四户人家,户户都苦哈哈的。几个长辈非要给,李默拼命地不收。
然后李默回到家,就没有再出去了。春节人来人往,李默没有写小说,始终解释不清楚的,而是借着这辰光,将寒假作业抢着做完。
春天不知不觉地就到来了。
有一个人注意着李默,李实布,他在等着李默那个好方法呢。
这天星期六,这时候星期六也上学的,不过下午只有两节课,放学早。
李默从各村庄再到田头,一个个叫,凡是十五岁以上的青年,他都叫了一遍。
有的人未来,李默只叫一遍,不来拉倒。
有的人来了。
毕竟都知道李广平钓黑鱼钓甲鱼的本领都是李默教的。
甚至来了一些大人,包括李实布,塘湾村生产队长李强。
什么方法哉?
李默拿出一些东西,开始讲解,其实就是钓黄蟮的两种方法。
第一种找来树枝,将它切成筷子一般长,系上棉线,另一端将大头钉折弯做钩,再将蚯蚓切成断做铒,插在水田田埂上,裹着铒食的钩子放在水田里。
优点是成本很低,轻便,那怕**岁的孩子,也可以用这种方法钓黄蟮,贴补家用。
缺点也明显,收获少。
黄蟮死亡率高,被钩住后黄蟮拼命挣扎,有时候绞在秧苗上,或者绞在其他地方,绞着绞着就绞死了,或者头闷在水里活活闷死。
第二种方法不能称为钓黄蟮,应当称为张黄蟮,非是张开的张,而是张网的张,与捕意思差不多。
先做一个长圆锥形的竹篾笼子,笼子筋条一定要结实,不然用不到一年就会坏掉,结实的往往能用上两三年。
笼底有回须,再用一根长竹签,串上整条蚯蚓,放在篾笼里,笼顶用一个木头塞子塞往。
到了水田或池塘边,迎风放下笼子。笼子的上面必须浮在水面上,防止黄蟮闷死。闻到蚯蚓味道,黄蟮来进食,进来就出不去了。
有缺点,成本高,沉重。
但优点更显著,收获大,若是肯吃苦,带的笼子多,运气又好,一晚上能张到十来斤黄蟮。
另外黄蟮不会死。
为了做示范,前几天李默还刻意画了几张素描图,让纪村那个姓陈的篾匠编织了三四节黄蟮笼子,自己又做了十几张根钓子。
不多,终是要成本的。
并且李默不会钓黄蟮,非是他懒,而是他时间根本就不够用了。父亲在吃着苦,这几年李默同样在吃着苦。除了学习,余下碎片时间一起利用起来,到晚上九点多钟才睡觉。只不过他这个苦,外面人看不到的。
也与父亲无关,钓黄蟮的时候,也到了钓黑鱼的时候,后者收入会更高一点,没有必要抢这个食。
可李默绝对是好心,不仅是大家有了一些收入后,不会眼红,他心里也想同村子的人生活变得更好一点。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这些财富就在这儿,李家一家是吃不完的。
有了实物,加上李默的讲解,不用做示范,大家也基本明白过来。
李强古怪地问:“小默子,你从那本书上看来的这些知识,我怎么看不到?”
………………………………
第二十四章 春(二)
“老姨,黄蟮冬天是不是要冬眠?这个书上有没有写过?”
“这个好像有。”
“春天来了,黄蟮苏醒,但一个冬天能量的消耗,它们是不是要猛烈的进食?黄蟮吃什么?”
书上没有写如何钓黄蟮,可根据它的特性,就能推出钓黄蟮的方法。
李强拍着脑门子说:“原来是这样,原来是这样,小默子,你真是妖孽啊。”
李默可不是妖孽,实际上李默不说,三四年后就有人用树棍钓方法钓黄蟮了,五六年后则出现了更高明的黄蟮笼张黄蟮方法。只不过李默将它提前了数年。
但从来没有人解释过这两种方法的原理,李默也是没办法,才顺便说一说。
李默亲自带着这群人到田边下钓子,或者埋放黄蟮笼子。
到了晚上九十点钟还要巡查一次,特别是钓子上的黄蟮,必须及时捉上来,放在竹篓子或者蛇皮袋里,否则到了第二天早上全部得死翘翘。黄蟮笼子里的黄蟮还好一点,不过也要及时倒出来,重新穿上蚯蚓,收获才会更多。
不要小看了它,从农历二月半开始,一直持续到五月底结束,这几个月若是能吃得辛苦,其收入不亚于养了三四头肥猪。
至少乡亲们手中的零花钱能挣来了。
第二天早上,真的钓了一斤多黄蟮,不多,不过李默准备的钓子与笼子数量也很少。
李默将钓子与笼子分给大家,让他们做样品,提着黄蟮回家。
到了快中午时,李默用剪刀剪开黄蟮的肚子,去掉肚肠,用石头砸扁,剥了几个蒜瓣,再用菜油爆炒,一盆香喷喷的爆炒黄蟮就完成了。
李广平又是骂,说他不知道钱稀罕,炒一个菜居然放了这么多油。
但真的很好吃啊,连带着一家人吃饭都变得香起来。
不久,两个生产队变得热闹万分。可有人不高兴,李大富找到了李广平,十分不满地说:“你家小默子聪明不错,但不要将聪明用在歪门斜道上。看看两个生产队的人,在你家小默子带领下,现在变成了什么样子,都没有心思生产劳动了。”
他这一说,真将李广平吓着。
李广平问李默,李默说:“爸,你放心,没关系。”
不过第二天李默来到学校,找到吕校长说:“吕校长,能让我看一看你们的报纸吗?”
在李庄,连一个广播都没有,整处于完全封闭状态,外面什么形式,李默仅凭借可怜的记忆判断,那是不行的。
吕校长古怪地看着他:“你看报纸做什么?”
“我爸在钓黑鱼,我看看国家的政策。”
吕校长卟哧一下乐了,你一个小孩子看什么国家政策,不过随即正襟危坐,别以为好笑,弄得好还真不好笑。
他说道:“你看吧。”
然后就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