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凰盟-第1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跟狗一样。
天光渐亮,五更鸡鸣未叫时,芈凰已经一大早穿好了一身便装洗漱完毕,而这次跟着她来的司琴司书她们则做好了饭菜,三女简单地吃过早膳,就准备出门,主院里成嘉也一早就醒了,洗漱穿戴整齐出门。
二人一早在主院碰头,潘崇拒绝了和他们同行,而是选择了自己随意走走,“子孔这个地方山清水秀人灵,等以后为师也致仕了,就在你的宅院旁边给为师留一个位置养老吧!”
“老师能来东郊,是东郊的福气,稍后我就命苏从单独为老师建座宅院。”成嘉笑道。
“嗯,人老了,腿脚不便,走不了太远的路,东郊这么大,我就自己随意在附近转转。”潘崇对他们挥了挥手,“你们去吧!”
“是,老师,我们就先去了。”
二人颔首,走出私邸,成嘉就命静安拿出两个纱笠,他一个,芈凰一个,“把这个戴上!”
“干什么?”
芈凰拿着手上的纱笠,看着他问道,“我不怕晒。”而且现在天还没有大亮,戴这个太早了吧!
他们行军打仗时,栉风沐雨习惯了。
成嘉什么也没有说,当先戴上一个,然后抄起她手上的纱笠也给她戴上,一双修长的手掐着两段长长的系带穿过她光洁的下颌,在下面系了一个穿花结,说道,“你不是要知道东郊的一切吗?”
“老规矩,约法三章。第一条,从今天开始,我说什么,你做什么!”
芈凰轻“哼”了一声,“第二条,第三条还是这个吗?”
“这次不是!”
成嘉看了她一眼,唇角微勾负手说道,“我暂时还没有想到,等想到了,我再补充。”
芈凰“噢”了一声,这次居然变花样了。
不过现在她是求人的那个,所以他说什么,她做什么。
话毕,男子就当先走在前面,长长的黑纱遮住了他的全身,只听他的声音透过黑纱传出,“走吧,今天我们先看看东郊的一些农耕,明天我们要去看苏从他们正在着手建设的港口码头的工程建设进度,并在那边待一段时间。”
“港口码头?”
芈凰知道若敖子琰也要建这个。
“对,八月粮食就要丰收,到时候我们要想办法把粮食运出去,而东郊这片区域临近云梦泽旁边的一条支流,所以走水路最快。”
具体来说,他们现在所在的东郊应该是后世夹在汉水和长江之间的长湖湖畔边上,不过如今云梦泽的大水还没有退去,正好他们可以借着大泽走水运运粮。
芈凰闻言深思,东郊的粮食八月份成熟,如果有了水路运粮刚好可以赶上北伐之战,解了若敖子琰的燃眉之急。
二人边走边说,芈凰随着成嘉的带领走出村庄,走进田野之中,整理的四四方方的田地中,一排排的长棚子远远遇入她的眼帘,她一声兴奋的大叫,仿佛看到期待已久的新奇之物,隔着斗笠的面纱拉住前面男子的袖摆大声问道,“成嘉,那个就是苏从所说的大棚吗?”
男人低头看了一眼拉住自己袖子的女子,隔着斗笠微微含笑,“是,那就是。”
“走,我们过去看看!”
“嗯!”
………………………………
第九十六章 解放双手
芈凰随着成嘉走进大棚,眼见里面的菜农正在浇水,然后他将菜农喊了出去,才掀开轻纱一角,露出一张俊颜,然后指着一些水盆中正浸泡的水稻种子说道,“这些是育种。”
“育种?”
芈凰好奇地看着一个个陶盆里发泡的种子正在长出一个个绿芽,不禁用手往水里探了探,好奇地拿出来一看,“种子不是直接撒在地里吗,你这边怎么用水来种?”
“种子期,种子对水的需求最大,往往直接撒在土地中,因为水份不均而导致成活率不高,直接水培就快很多。我们用冷水发泡种子,等待水稻种子出芽,然后出芽之后,我会命农夫将芽种播撒到现在大棚已经犁好的苗床上,再盖上土,交足水,等长出秧苗后,快则八月份第一季水稻全部收割完了,我就可以命百姓们同时抢种二季水稻。”
“二季水稻是什么?”
芈凰从来没有听过这个词,“一年不是只能种一次水稻吗?”
“我们楚国位于南方,气候较北方会暖和些,其实如果时间抓的紧,一年可以种植两季水稻,赶在十一月底再收一轮水稻,就相当于我们今年能收两次粮食。”
成嘉指着大棚外飘着稻花的稻田继续说道,“你看如今这十万亩的稻田已经正在扬花,马上就要结稻穗,而如今我通过大棚育苗,到时候就一边收割,一边播新苗,两不耽误,也不会**月份过后农田闲置,导致秋冬两季农夫无事可干,还为我楚国多增加了一倍的粮食。”
芈凰闻言已经怔住。
苏从没有给她讲过两季水稻的事情,可是十万亩地一次丰收已经相当可观,要是种两季会怎样,再翻一翻,那将是何等惊人的产量。
二人戴着斗笠虽然引人注目,可是一路却再也没有引起百姓的围观,再听了成嘉这番从古至今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两季水稻”后,芈凰已经心底震撼到不行,她不知道成嘉到底是怎么想出来的,接下来他们又参观了水车,参观了新的作业方式,甚至参观新的农具作坊厂
“这就是大棚吗?”芈凰
女子看到水车会问,“这个水车,你和公输年是怎么想到的?这么大一个车轮,怎么可以自行运转,又把水运上来。”
“你看到那边山上流下的瀑布了吗?那才是驱动水车的动力。”
“动力是什么?”
“就像马拉车,人推犁,这些都是用了力气,而水落下来会产生一股冲击力,落在水车的一点上就推动了水车的运转,而飞流不停,就会产生一股永动力,一直催动着水车运转,不需要依托任何人力。”
“但是你怎么用拉车的牛拉犁,太浪费了吧?”
马和牛在当前这个时期还是贵族私有物,女子指着田地里农夫拿着鞭子抽牛推犁问道。
“这个是牛拉犁,阿年比照牛拉车,做的一种工具,这样可以节省很多人力,往往人只要在后面赶牛就能很快就把地犁好,这个是我们现在十万亩荒田开荒这么快的根本原因,纯靠人力推犁就像纯靠人走路,你说哪个快?”
“是牛车快还是人快?”
“当然是牛车快。”
芈凰想也不想地回道。
可是这么浅显的一个道理,从春秋到战国再到东汉,历经数百年,华夏民族才渐渐明白。
当然这也和当时的牛马实在太稀少了,只有贵族阶级用的起。
没有人会舍得拿这样贵重的牲口去耕地。
一头牛的价格远高于一个奴隶的价格。
而处于上位统治阶级基本上都是贵族出生,不务农事,不了解农事,根本不知道这些细节。
“这位小姐,老汉我推了一辈子的犁,曾经是我们村里的第一大力王,可是自从成右徒和公输大人造了这么个拉犁的东西后,基本上没我什么事了,我在后面挥挥鞭子,牛儿就在田里不断地跑,地也犁好了”
一个田里正在休息的老农听到他们的对话,摘了头上的草帽,从田里走到土埂边上跪地向他们行礼说道,眼里都是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成嘉的感激,“老汉我种了一辈子地,真的都没有这么轻松过,眼见大水就在我们东郊外流过,却没有催毁我们的农田,这一切都是右徒大人得天保佑,他是最仁慈的贵人。”
成嘉闻言微笑着和他点头。
如今东郊很多百姓不了解真相,都将他神化。
可是有一天,历史会淹没一切,他们也不会再记住是谁发明了这些,只是学着利用这一切创造更大的价值。
指着老汉刚刚重新翻过的地,成嘉带着芈凰又往前面边走边说,“你看刚刚那个老汉过去一个人一天只能犁一亩地,如今东郊这边他一个人可以犁十亩地还非常轻松,所以如今我只要五百个人,二十天时间,就可以完成十万亩的开荒工作。”
“上次我教你的算术,算的过来吧,500人10亩地天人20天10万亩地。”
“这要换在以前,至少要五千人才能在20天完成,或者五百人,要用将近大半年200天的时间才能完成,你说有多快?”
帐越算越清。
而芈凰也立刻意识到一个小小的拉犁工具对于农耕的巨大作用。
“你的意思是就像战场打战,战车以及骑兵对步兵的冲击力,路上行走,马车牛车快于步行,而农耕上我们也可以运用这种类似于兵器,交通工具的农耕工具。”芈凰快速地举一反三说道。
“对,某种程度上,你看到的水车也好,犁也好,都只是帮助我们农耕的工具。工具是帮助我们人解放双手的,而我们空出双手干什么呢?”成嘉将芈凰带到他在这边设的帐房,推开门,他们看见上次周穆金库案协助查案见过的一些帐房先生,有两三个正在里面拨着算盘“噼里啪啦”地算帐。
“干什么呢?”
芈凰循着他的问题,低头看着帐房何老似乎正在计算如今东郊的投入。
“可以计算我们要用多少人力财力物力,合理地去做一件事情。”
粗放式经济,就是拍脑袋做事情,纯凭想象。
导致社会中也出现这样大批的官员。
见到什么好就要做什么。
而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
成嘉指着何老刚刚计算出来的东郊投入产生评估表,缓缓说道,“你看,我们楚国每年其实都有财政预算,不过在现阶段还十分简单,你是知道的,基本上用多少支多少,算个大概。
比如此次北伐,除了王室支出,若敖氏以及各大世家都联合筹钱捐人捐物资。
但是将来当我们有一天可以精确计算并预估出来下一年我在东郊或者其他新田,投放了3000流民,10万亩土地,1万石种子约10万斤,10万金铢,按无水患时,一亩地1斤种子可以产3石粟约300斤,而89月份时我们估计将会收获30万石粟时,我们就能知道楚国每年用多少人力,物力,时间在农业投入上能达到什么效果。”
财会是可以用最粗浅的加减乘除法就能计算的经济数学问题。
“嗯嗯,不过光有预算也不够吧,我听苏从说,前期还要什么选址,对于土地进行考察,才能保证后期的实施效果完美实现。”女子点了点头,又问。
“所以我找这个地方找了好久,让司工府征调了很多有经验的农夫,询问了郢都城外方圆百里的许多地方,考察后发现还有几处也不错,不过离郢都太远,交通不便,这是离郢都最近的一块地方,也是最靠近汉水和云梦泽的一条支流,庄稼成熟后我们可以用车沿着新开的路送到郢都,或者走水路,穿过云梦大泽和汉水送到其他郡县。
除了前期选址要注意交通的便利性以外,我在想这个地方地势不能太低,不然遇到洪水田地一定会被淹,这样可以避免水灾,最好也不要在山阴的地方,阳光不够充足,庄稼会长不好,旁边还要有水源,有水源就可以灌溉土地,土质不能过酸或者过碱,不然不适宜各个作物
所以往后我们再选择开荒一定要注意这些要素,才能保证田里的庄稼正常生长,后期也才能便于快速地运送出去,粮食还好,易储存,而蔬果类不易保存,如果距离太远,等运到也会腐烂。”
“你一个贵公子怎么会懂种地?还懂这么多?潘太师没有教我们这些!”
女子越听越是惊讶,终于不解地问道。
很多东西,如果不是成嘉亲口解说,仅听苏介绍,她不知道原来东郊选址里面还存在这么多苛刻的要求,她自问在宫内宫外这么多年,和一些底层的宫女寺人还有军人相处,也没有听说农耕有这么大的学问,还有算术,全楚,成嘉认第二,就连若敖子琰手下的那个金帐刘老也不敢认第一。
“跟医老学的吧,种值草药比种植粮食有些要求还要高”
男人回头看了一眼不远处药田里正在采药的医老,清咳两声说道。
“医老”
芈凰的目光也落在远处看起来每天只会唠哩唠叨的老头子,没想到他除了医术,这些也懂,“你怎么不把医老招进司工府或者推荐进了御医院?”
只见他在那边挥着个小锄头正在指挥农夫挖草药,扯着嗓子骂道,“那草药只要叶子不要茎,你怎么连根都挖了,又不是芦萉萝卜!!”几个农夫被他支使地团团转。
“咳咳,医老你跟他相处过了吧?他的脾气又臭又大,去了司工府还不把你表哥给祸害了,就连郑院首也受不了他的这破脾气。”成嘉偷偷地把医老出卖了。
芈凰点点头,这老头子确实脾气挺大的,从来对她都没有多少恭敬,都是做做样子,就连成嘉也是一口一个死小子地骂。
医老看着他们两个站在药田外,神情专注地看着他。
一双眼睛眯的小小的,划过一丝亮光。
呵呵贱笑。
“臭小子,带太女来视察工作了?”
“嗯。”成嘉没脾气的点头。
“太女,看东郊怎么样?”
“很好。”芈凰也没脾气点头。
“好好,臭小子带太女多看看啊!”
“嗯嗯。”
某老头仿佛最大领导一样镇定地指挥着成嘉做好太女视察工作,所有农夫都一脸敬畏地看着药田里的老头子,接下来他说什么就是什么,做的无比认真仔细。
晚上的时候,医老将他白天命农夫照料的草药检查了一下,一些易生长周期短的草药在这边长势都挺好的,然后收了一筐草药放在长案上,看着长案后的年轻男子问道,砸砸嘴,“我怎么不知道我教你种地了?”
“难道是我梦里教你的?”
“呃我书上看的”成嘉手中的笔一顿,哑口回道。
“哪本书也借我看看学习一下”医老摊着手,找他要。
百度百科全书
要不他写一本出来。
这一晚上,芈凰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的睡不着,她觉得她亲眼所见,亲耳所听到的,看似好像这些道理很简单,可是成嘉就像是给她突然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她推开大门看到的就是一片如东郊一样崭新的天地。
她有一种越来越强烈的预感,任成嘉现在保密工作做的再好,当**月份秋收的时候,也一定会再也藏不住,会有更多的人慕名而来。
………………………………
第九十七章 楚国楼船(感谢老妖的月票)
小修中,明天晚点看。
…………………………………………
第二日,芈凰一大早跟着成嘉一起去了东郊河边上正在建设的码头,码头就设在东郊东北边上临近云梦泽的河畔边的浅水区。
下了车,芈凰远远就看见两个长达十丈的木制码头沿着河滩延伸出去,数以百计的工匠们正在河里打桩稳固码头,而站在河岸边上指挥建设的苏从,指挥着众人说道,“好了,青儿,你就跟着李婶去厨房帮忙吧,多准备些绿豆汤,天气热,别让大家中暑了。”
“是,苏大人。”
一个长相俏丽的年轻女子穿着一身棉裙穿梭在一群粗糙的大老爷们和农妇间,听到苏从的命令,笑的特别好看地点头答应,然后拎起一大筐绿豆就跟着李婶向工地后面的一个临时搭建的厨房而去。
“其余人加紧,码头需要在八月前峻工验收!”
苏从带着几个寒门士子拿着记事竹简,一一记录着各处的工程进度和发现的问题,眼见着成嘉来了,高兴地对他挥手。
可是一看到他身后的芈凰却脖子一缩,脸上的高兴立时消失无踪,还害怕地往人群中一躲,一副生怕被芈凰捉走的样子。
成嘉见此对芈凰挑挑眉,对她笑道“怎么,你像刁难我一样刁难苏从了?”
“我什么时候刁难你了?”
芈凰轻“哼”一声,不接受这个指控,“那也是我们一开始关系敌对,各有立场罢了。”
成嘉点点头,“嗯,那请问太女现在我们的立场是否一致?”
“暂时吧,以后还要看你表现谁知道?……”芈凰挑挑眉,唇角微牵地说道,然后当先走向河边正停靠着的几艘巨大三层楼船,“这就是你们成氏的大船?”
“嗯!”
成嘉点点头,用越语和几名工匠交流着。
芈凰虽然也学过齐晋秦巴蜀几个大国的方言,可是像越地这种小国方言上书房却没有学过,只见成嘉用一口流利的越语和几个皮肤黝黑身材短小的越国工匠指手画**流着。
芈凰支着耳朵很想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却懊恼地听不懂,正在这时一个暗哑的女声在她耳边响起,“这位小姐,大人在和工匠们说,这个码头需要能够停泊二十艘楼船,所以一定要用巨木作桩,好长期使用。”
芈凰回头,眉尖几不可见地一簇,打量着刚才去帮厨的女子,随口说道,“你是”
“奴婢叫青儿,李婶叫我来给大人和小姐送水。”女子端起两碗茶汤从容答道。
“青儿,你懂越地方言”
芈凰接过她手中的茶盏,看了她医院,没有喝茶,反而问道。
“是的,青儿母亲乃是越姬,所以能听的懂越语。”青儿点头回道,“所以苏大人这才将我调到船坞这边帮忙。”
“那你给我翻译一下他们再说什么。”
“好的,”青儿点头说道,“大人说:他要的这个港口除了停泊楼船,还要有大型的船坞制造厂,仓库,驿站,酒肆,客栈,小型市集,还有吊车和大型货车,所以河滩边一定要修的十分平整,方便粮食运输。但是越国工匠他们说:房子没问题,如果要平整的道路,需要大人提供更多的青砖铺地,而吊车和货车他们不明白是什么。大人说:这些他会画好图纸交给他们,叫他们先建码头……”
“听说你们成氏的船坞是楚国最大的,可以建造楚国最大的楼船,高达四层,载千人,驰骋江河。”
“众所周知,越国是诸国之中造船技术最先进的南方诸侯,我成氏的船坞是我从越国引进的造船工匠建造而成。”成嘉指着几个皮肤黝黑与众不同的越国工匠,
楼船,我国古代一种甲板建筑特别巨大,船高首宽,外观似楼,所以被称作“楼船”。船大楼高,可远攻近战,由于古代水战多以弓箭对射以及船只对撞和跳帮肉搏为主,舰船的大小直接决定单舰所能容纳的水手和战士的数量以及舰船的撞击力,所以楼船在古代很大程度上担任了水战主力舰只。但由于船只过高,重心不稳,故多在内河水战中担任主力。
附图:楼船复原图
楼船是一种具有多层建筑和攻防设施的大型战船,外观似楼,故曰楼船。汉代大型战舰“楼船”高十余丈。三国时东吴建成五层战船,可载兵3000人。楼船不仅外观巍峨威武,而且船上列矛戈,树旗帜,戒备森严,攻守得力,宛如水上堡垒。
工艺特色
我国的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在汉代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中就造船而言,汉代最为著名的船,便是楼船。楼船之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南方的越国,越有楼船军,秦朝及汉朝都有官衔为“楼船将军”的军事指挥官。汉代能够建造这种大型船舶,是因为我国的造船技术发展到汉代时已渐臻成熟。首先表现在帆的使用上。汉以前是否有帆,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但汉刘熙《释名》书中“释船”部分已有船帆的解释:“随风张幔曰帆,使舟疾泛泛然也。显然,发展到汉初时,我国船舶使帆技术已经出现了。与帆同时出现的是造船史上最重大的发明之一,船尾舵的发明。它设在船尾部,有使舵拔正航向不偏航的功能。
1955年在广州出土的一只汉代陶船模,其上就有船尾舵的设置。文献记载与出土文物相印证,证明汉代船尾舵确实存在。而迟至1242年西方造船史上才出现舵。帆、舵的发明与使用,使得秦汉时期我国的造船技术已达到很高水平。楼船的出现与建造可以说是汉代造船、航海技术的集大成者。
历史传承
古代中国海军装备的一种大型战船。船上建有重楼,因而得名。有的作为指挥舰。春秋时期,随着战船建造技术和作战需要的发展,出现具有重楼式上层建筑的战船,统称楼船。
公元前525年,在吴楚长岸之战中,吴军曾以吴王座舰――大型楼船余皇,作为指挥舰。公元前522年,楚国大夫伍子胥由楚奔吴后,在同吴王阖闾的问对中,伍称:“楼船者,当陆军之楼车。”这说明,吴、楚舟师中均已装备有楼船。至汉代,楼船进入大发展阶段。汉武帝准备征服南越,遂建造大型楼船,起上层建筑3……4重,高10丈(276米),可载1000人。各重上层建筑均设有舱室、女墙、战格,作为士卒战斗的依托和防护设施。船上多竖旌旗,以壮声威。楼船成为舟师的主力战舰,从而亦成为舟师的代称,故汉代舟师通成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