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抗战之三生传奇-第2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日本鬼子只看到了武器装备的差距,战斗素质的高低,却低估了中国人顽强的民族意识。想要征服这个古老而又顽强的民族,真的是痴心妄想。

    但破路也阻止不了鬼子的再次行动,但却增加了他们行动的困难。而现在,无论是从兵力、物资,还是从心理上,鬼子都没有做好大规模报复的准备。

    至于春耕能不能顺利,或者说得更远,辛苦一年的耕作能否在秋天有所收获,都要看以后的形势发展,是谁也说不清楚的。

    沈宸随着游击队赶到了前面,与主力部队一起,担任起阻击敌人,保护破路群众的任务。

    尽管猜测敌人在夜里不会轻易出动,也暂时没有大规模行动的准备,但必要的防护还是不能缺少的。

    而对于将来的战斗,游击队上上下下,包括赵铁和老周,都显得颇有信心。无他,地雷使敌人应对乏术,就是他们乐观的原因之一。

    沈宸对此有些担忧,过于相信地雷,有可能在敌人找到破解办法后,因为措手不及、准备不足而遭到重大损失。

    而且,鬼子对地雷也不全是束手无策,步兵操典上便有这方面的内容,也在面临地雷阵时多次使用过。

    比如地雷探知棒,一个听着挺玄乎、挺厉害的东东。其实,就是一根长木柄前部装金属探针。

    使用的时候,士兵躬身将地雷探棒以斜四十五度插入地面,通过接触找寻地雷。


………………………………

第一百二十九章 相当充分的准备

    这种探雷方式的优点是较为简单,士兵一学就会。

    理想状态下,只要插点足够密集,地雷探棒完整的覆盖扫过的区域,雷区便会变为坦途。

    但实战中人总有失手,尤其是非专业的普通士兵,使用不够熟练,心里还有对地雷的恐惧。手一抖,就可能会漏过去几颗。

    而这些漏网之雷,对之后放心通行的军队总会造成不少的伤害。

    所以,地雷探知棒看着简单易行,可缺点也是明显的,那就是效率低,精度差。即便大批士兵排成密集队形扫过雷场,也不能保证找到所有地雷。

    那么,日本鬼子有没有更高技术的探雷装置呢?

    回答是肯定的有!金属探测扫雷器的工作原理并不复杂,日本在一九三五年便研制出了九八式地雷探知机。

    可这东西质量奇差,可靠性很低而且个头太大。虽然号称单人可背负但是参与测试的官兵认为这东西马驮着都嫌太重“皇军”士兵那小体格还真承受不了。

    所以,那个大家伙可能刚在研究室内“减肥减负”完毕,还没应用到实际的战场上。

    何况,现在游击队的埋雷的路数,根本不是正规的陆军地雷阵。

    东一颗,西一颗,你在地下戳戳捅捅一两个钟头也不见得能找到几颗雷。但你要是敢大步前进,没准地雷就会找上敌人。

    因此,面对地雷,敌人便陷入了这样一种两难的境地:不扫雷吧,会被地雷炸;慢吞吞的扫雷,一米米的前进,乌龟爬的速度还想合击谁,还能抓到谁呢?

    而对游击队和其他地方武装来说,制造地雷的数量是个问题,埋雷的手法则是一个要不断熟练、进步、巧妙的过程。

    沈宸并不确切地知道鬼子是否有探雷器,也不知道鬼子将在什么时候使用。还有一点,他不能说得太多,脱离那个时代的知识,脱离自己的身份。

    尽管如此,可沈宸还是采取了迂回的办法,尽量避免以后作战的被动。

    比如对制造地雷的建议,小型化,多用瓶瓶罐罐,再装上尖利的碎石,不求炸死,只要炸伤。

    还有就是对射击技术的训练,沈宸也越来越上心。

    只要有那么几个枪法比较准的队员,再辅以他传授的伪装技巧,专打敌人派在前面的探雷工兵,也是阻止敌人破解地雷战的一个办法。

    当然,如果是沈宸在,对付工兵,甚至狙杀军官,都不是什么太过困难的事情。

    可以说,敌人的应对招数还没使出来,这边在沈宸的带领下,至少他的这个小队就已经被灌输了预见的打法。

    连续三天的破路,敌人并没有大举出动来阻止。这使得计划得以顺利实现,重新形成了一个缓冲地带,根据地的安全也多了层保障。

    村民返家,重建房屋,恢复生产,这些琐碎而繁杂的工作,其实比打仗更多更忙。

    游击队又扩充了,已经有了一百五六十人。主力部队要补充,要训练,警戒保护的任务便暂时由游击队承担起来。

    沈宸倒是想回家歇歇,可犹豫了一番,还是留了下来,与队员们一起布置阵地,一起巡逻警戒。

    要说游击队没了沈宸就玩不转,沈宸还没这么自大。可毕竟他的本事摆在那儿,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有他在,总是一份很重要的力量。

    打了这么多仗,杀了那么多人,要说沈宸不怕死,那并不是真的,尽管他认为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死亡。

    谁不怕死,除非是傻子。这没什么可丢人的,即便是最勇敢的人,也希望能够活着,难道不是吗?

    沈宸偶尔想到这些,也会为自己找到心安的理由。趋利避害,这是人的本能,并不是胆怯懦弱,起码对自己来说,绝对不是。

    嘿嘿,游击队,只是名字而已。在自己潜移默化的建议和指导下,已经越来越有后世的特种作战的样子。

    行动方式,工作方式,灵活程度,都与别的游击队或地方部队不尽相同。

    等到这种模式所取得的效果显著起来,人们的观念也会随之改变,进而得到认同,并推广开来。

    其实,这才是沈宸的目的所在,他总觉得自己能力有限,总觉得并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事情。

    当然,究其原因,还是他的接触面太窄,获得的信息量太少。他只看到了眼前的这片地方的变化,看不到更远的、更广阔的地方。

    按照多米诺骨牌理论推算,如果一块牌比一块牌大,倒下的力量也会越来越大,最后能推倒一座摩天大楼。

    而最初的起因,则不会有人想到竟是那小小的一块骨牌。

    在艰难的抗日战争中,特别是敌后战场,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本鬼子,任何一种行之有效,或者说是取得了哪怕一点战果的新战术,无疑都会引起注意,受到重视,并得到推广。

    比如地雷,并不是新鲜的东西,但简单易造,且在这片山区、半山区的地方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利用。

    多种多样的埋设方法,防不胜防的引爆方式,给敌人增添了很多的麻烦,也取得了很大的战果。

    根据地在每次取得胜利后,都会有宣传,有战报。

    而宣传和战报为了鼓舞民心士气,无疑起到了一种放大的作用,对于地雷和所取得的战果只会夸大,不会贬低。

    抗日根据地有很多,互相借鉴学习也是很平常的事情,成功的战例,有效的战术,被传播出去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所以,沈宸看到的只是地雷在本地的推广和发展,却看不到别处也将会学习,也会发展,也会利用这种被事实证明的战术。

    从某些方面来讲,他还真是有些妄自菲薄了。

    一滴雨水落在沙漠中,不会有丝毫的痕迹留下;但千万滴雨水呢,大雨会把沙子冲走,甚至会形成一片绿洲。

    沈宸没有想到,他就象一块小骨牌,倒下时力量并不大,但他影响了很多人,很多人又影响着更多的人。

    从一村到多村,从一区到一地,从一地到多地,这种影响在以后的时间里将变得越来越大。

    南美的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可能在地球另一边引起一场飓风。沈宸的不懈努力并没有白费,起到的作用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

    在这里,他和很多战友一起抗击着日伪军的扫荡搜剿;在别的根据地,不屈的人民也在运用地雷和地道,顽强抵抗着敌人的侵略。

    想想吧,一个根据地的一个区哪怕一天多杀伤一个敌人,十个根据地呢,一个月,一年呢,能多杀伤多少敌人。

    一颗地雷,变成了十颗,变成了百颗,作用不可同日而语。

    一粒火星掉进了干柴,如果不熄灭,将会燃起熊熊大火;一个石子扔进了池塘,激起的涟漪也将越扩越大。

    …………

    “别笑,别笑。严肃,严肃。”曹小宝在摄像师前后忙活儿着,终于有了指挥沈宸的机会,显得十分兴奋。

    沈宸不知道第几次翻了翻眼睛,无奈地做出一副更加痛苦的样子。

    照片往往给人一种与实际不相一致的印象。

    特别是对于穷凶极恶的罪犯,人们会抱着先入为主的观点来看照片,觉得他的相貌险恶狠毒,怎么看都象个犯罪分子。

    但实际上,真的碰到本人一看,倒觉得象个好人。这种情形是屡见不鲜的!这种视觉的差异,往往为罪犯的逃跑带来了方便。

    而现在,游击队正在伪造良民证,准备着再次潜入敌占区展开行动。

    通常的良民证上的照片,光线是那么暗,在一旁还有半个“验讫”字样的戳记。

    沈宸看过良民证上的照片,感觉每个人都是那么呆板阴沉。

    这也难怪,照片都是沦陷区百姓在敌人的刺刀下照的,心里害怕的不行,哪里还顾的笑!

    恐怕,几千几万的人照相,也拣不出一个有笑模样儿的来!这是代表一个艰难的时代,特别是对处在敌人统治下的百姓来说。

    沈宸终于摆出了令人满意的苦相,照相完毕,解脱般地起身离开。

    为了再度返回敌占区活动,游击队做着相当充分的准备,带着新的作战思路,并有了初步的计划。

    便衣侦缉队还在猖狂,有些汉奸也很嚣张,必须要狠狠打击。否则,敌占区的工作有可能陷于停顿。

    而且,在敌占区坚持工作的同志们不容易,深入敌占区是危险一些,但却不能因此而放弃。

    此消彼长,战争中就是这样。敌人暂时的退却虽然赢得了根据地的安全,但兵力增加,也给敌人以稳固后方的机会。

    正是因为屡次潜入已经使敌人警惕起来,所以,第一批进入敌占区的先头部队都是精锐,由赵铁率领,都是长短双家伙,都是作战技能比较优秀的队员。

    他们的任务是去侦察试探,要去打击某些气焰嚣张起来的汉奸。

    计划中的第二批部队将由老周率领,等先头部队立稳脚跟,或者是局面有所打开,他们要起到补充和接应的作用。

    而第三批则将由主力部队派出,至少应该是一个连队的规模。

    计划是谨慎的,是针对敌占区形势的变化而制定的。先由精干小队打先锋,目标小,不易被发现行踪,而战斗力却很强,任务也很艰巨。

    “不能再等些日子?”沈宸知道没有用,但还是忍不住说道:“民兵的训练非得用我嘛,很多队员都能充当教练。再说,还有主力部队呢!”

    “也就是几天的事情,咱们这边的行动还没准备好,你就抽时间去看看,指导指导。”赵铁说道:“这样,显得咱们重视嘛!”

    沈宸无奈地点了点头,说道:“那我得带两三个人去,也不能什么都得我教吧?象些基本动作,由别人代劳好了。”

    赵铁说道:“民兵还是有些基本训练的,可能用不着教这么细。好吧,你想带谁去就带谁去,就两三个人,不能再多了。”

    对于区中队的邀请,沈宸是不想接受的。他什么水平,民兵什么层次,哪用得着他出马?

    而且,对民兵的要求也不能太高,能粗略估测距离并调好标尺,能把枪端稳,能瞄准了再放枪,这在当时就算是一个合格的民兵。

    这看似挺简单,而所有根据地的民兵加在一起,数量虽然庞大,能达到这个标准的,恐怕并不是太多。

    况且,就算是正规军,那些入伍的新兵在很长时间里也做不到这些。

    如果能达到这样的标准,那民兵就能与皇协军较量较量,甚至在战斗意志上可能超过那些乌合之众。

    沈宸当然不想去亲手训练每一个民兵,但他能够训练出一批骨干,再由这一批去训练带动更多的人。

    尽管有些不情愿,但沈宸还是要尽自己的努力,并带动他身旁的一批人在努力,让更多的人也在努力。

    目的很简单,为的是安定的生活,为的是安全的家园,为的是自己的亲人。

    相对而言,沈宸其实更期望去沦陷区活动。

    他是有过切身经历的,知道在沦陷区生活的百姓是如何苦苦挣扎,如同顺水飘浮的树叶,不知道何时沉没,不知道要漂到何方。

    而且,敌占区人民的负担,是想象不到的大,敌伪吃的、穿的、花的都是百姓供给。

    有的皇协军和特务,他们的家眷的花费,也是村里供给,连孩子们的尿布,女人的粉油都在内。

    而比起精神上的压力,物资上的负担又算不了什么。

    要女人,征民伕,出劳役,整日生活在刺刀和皮鞭之下,连平常出趟门,赶个集,都可能遭遇横祸。那种提心吊胆的苦捱的日子,简直不是人过的。

    正因为沈宸知道沦陷区群众的悲惨,当又有机会摆在眼前时,他自然会做出自己应该做的选择。

    不只是那一颗仇恨敌人的心,还有自认为属于他的责任。退缩和怯懦会让他良心不安,并从此成为纠结不散的心病。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m。
………………………………

第一百三十章 春天到了,狙击步枪

    大年初一刚过,便到了立春。

    中国古代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

    虽然在华北山东大部分地区仍是“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寒冷景象,但气温回升还是能够感觉得到,春耕大忙季节就要开始了。

    春天的气息已经在浸染,阳面的积雪也开始融化,呼吸间便能闻到被那雪水沤烂了的枯草败叶的霉味。

    北方民俗历来有踏青的讲究,每当青草依依、清水涟涟之时,人们便脱下长布衫和厚衣服,走出屋子,三五成群到乡野山间赏景散心,消解冬天的沉闷。

    可现在嘛,踏青还不到时候,连点绿色都没有,你赏的什么景?

    再说了,春荒春荒,人们都要为肚皮奔忙,又有战乱压在头上,谁还有那个闲情逸致?

    沈宸刚指点完区中队的射击训练,便把工作交给他带来的杨叶和余保根。

    要说教民兵,这两人已经满够格的。特别是杨叶,勤学苦练终于见到了成效,枪法进步很快。

    其实,被沈宸叫作黑哥的,还有几个队员,甚至魏春儿和菊子,在射击技术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更多的神枪手,这也疑也是沈宸费尽心力,并且极希望看到的结果。

    虽然把训练暂时交给了别人,但沈宸并没有走得太远,就在别人大声招呼能听见的地方,望着刚刚在春风中苏醒的田野,在想着事情。

    民兵们对训练还是很认真,有不少人还希望着能加入正规部队。

    这对他们来说,应该是轻松愉快的。象出身贫苦的年轻人。脱下破棉袄,穿上新军衣,扔下缺米少柴的愁苦,过一天一斤十四两小米口粮的日子。

    而且,过去不能进学堂,现在可以学文化;走南闯北对于年轻人,也是一种憧憬和诱*惑。

    这当然是一种生活的提高,切实的改善。如果没有妻子儿女,也就没有过多的牵挂。偶尔想到这些,也不过把希望寄托在最后的胜利上。

    有些人虽然负担沉重,但他们能把伟大崇高的目标摆在第一位,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即革命胜利后的光明景象。

    而希望正是他们源源不断的动力,使他们摆脱身后的拉力,向前进。

    但沈宸的悲哀便在于不敢想得太远,想得太远可能会让他失望难过。他强迫自己只想着现阶段的任务。打鬼子,保亲人,保护所有自己有能力保护的人。

    亲人啊,马上就能回家住几天了,感觉真好。

    沈宸心中这个念头一起,发现竟是遏制不住的强烈。

    家的温暖,叔叔婶子的疼爱,小花臭子的天真,菊子的亲热……他沉思着,脸上浮起淡淡的笑意。

    田野里,有野兔出没,春天似乎也使它们恢复了为爱情奔跑追逐的体力。

    地雷越来越被重视,硝磺就成了上到区委,下到百姓,都要搜集珍惜的好东西。

    所以,就是在这样的好季节,也没看见有人拿着土枪在漫地里踢跶着打猎了。

    野兔们变得胆子很大,可以沿着道旁和人面对面的行走,等到你想追,或是伸手去捉,它一闪就窜到枯草和秸杆堆后面去了。

    沈宸端起枪,瞄了又瞄,终于还是放下了枪,苦笑着摇了摇头。

    别人连硝磺都舍不得用,自己就要用更宝贵的子弹打野兔?虽然身上的子弹盒总是满满的,可沈宸也觉得不太好意思。

    “大梅,怎么自己一个人在这边?”陈鸿离得还远,便伸手打着招呼,迈步走了过来。

    沈宸有些不太情愿地转身,他不是没看见陈鸿,而是觉得没什么攀谈的必要。

    这几天帮着区中队进行集中训练,陈鸿对沈宸是很热情,很照顾的,甚至自己花钱买好吃的给他。

    而且,有些人也看出陈鸿对沈宸有着不一般的态度,杨叶为此还和沈宸开过玩笑,沈宸这才感觉到不正常。

    在这方面,沈宸是有些迟钝。没办法,没让他根本没有女人的心理,根本不把自己当女人呢!

    在游击队里,他的说话、举止很随便,和男队员也是那样,没有女人的拘束、腼腆。

    在游击队里,上到赵铁、老周,下到队员,都很照顾他,爱护他;到了主力部队那边,也是很好的待遇,这也就形成了谁对他好,都象是很正常的事情。

    所以,陈鸿的热情和照顾,并没有让沈宸感到异样。反倒是旁观者清,别人倒是看出不同。

    杨叶的玩笑提醒了沈宸,他就有意避开陈鸿,盼着快点结束训练,好去享受自己的三天假期。

    不过,对陈鸿的示好,沈宸不会接受,但对这个人也并不反感。男人嘛,追求异性,本也平常,和自己以前还不是一个样。

    打着招呼,陈鸿已经走到近前,笑得还得那么亲切。

    沈宸还戴着绒帽,口罩却没戴。几个月过去了,脸上的皮肤褪去了那时乡村女孩的微黑粗糙,变得白皙、嫩滑了许多。

    一双黑色的大眼睛,透出和年龄、经历不相称的深沉和成熟,即便是看过沈宸短发的样子,陈鸿也觉得有种特别的魅力,一种充满英气的中性之美。

    “陈队长。”沈宸很随意地打了招呼,说道:“再有一天,集中训练就可以结束了。嗯,队员们好象也要回去忙活春耕了。”

    陈鸿点了点头,说道:“是啊,集中训练马上就结束了,效果很明显,进步都很大。这多亏了你,还有游击队的两位同志。”

    沈宸笑了笑,说道:“其实,游击队的不少队员在射击技术上都已经很厉害,他们完全能够胜任教导的工作。我的性子比较懒散,说实话,并没有多少的耐心。”

    停顿了一下,他继续说道:“你也看到了,这几天的训练工作,还是他们做的更多。”

    陈鸿笑道:“话不是这么说。其实,能请到你这样的高手,应该是区中队的幸运。你的指导是最有说服力的,这一点,别人是比不了的。”

    说服力?!沈宸有些无奈地苦笑了一下。

    虽然他很想低调,甚至连名字都恨不得用假的。但出于宣传和鼓舞民心士气的需要,他还是被写上了根据地的小报,成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女英雄。

    当然,要长久地保密也是不可能的。只不过,这么一弄,敌人可就不用再费什么力气,就知道了他们的对手是谁。

    “大梅,你的英雄事迹登载出来之后,对振奋民心士气可是非常重要。”陈鸿继续赞扬着,“不光是区中队,各村的民兵也都掀起了苦练枪法的高潮,都在向你学习呢!”

    沈宸对此倒是满意,他的目的不就是这个嘛!

    “苦练枪法这很好。”沈宸说道:“哪怕一个村出一个神枪手,也能稳定民心,对敌人也是一种威慑。”

    陈鸿点着头,委婉地问道:“大梅,你今年是十七了吧?要说这思想觉悟,人和人就是不一样。别的姑娘十五六就开始找婆家了,你呢,还在与敌人拼杀。”

    沈宸垂下眼睑,斟酌着字眼。

    过了年,大梅虚岁十七,周岁才十六。

    要是按民间的习惯,确实如陈鸿所说,早婚是非常普遍的。但要是按照根据地的婚姻法令,则规定是男二十岁,女十八岁为法定婚龄。

    要是普通的群众,遵不遵守的,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陈鸿可是党员、干部,他可不能为这个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