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华夏系统之欧陆女皇-第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还算不了什么,最可怕的是华夏帝国的粮食可以说是贱卖,因为华夏帝国根本不缺粮食!
正因为这样高阳雅君决定颁布一个法令!这个法令就是命令百姓们多生孩子,生的孩子越多,华夏帝国国家的补贴也就越多。
这个法令并没有任何人反对,因为他们都清楚,华夏帝国目前的疆域太辽阔了,辽阔到几十里看不到一个人的景象,所以他们全部人都同意了高阳雅君的这个法令。
高阳雅君这个法令叫法,可以说一点文化都没有,简单明了,这个法令就叫做“多产娃令”!
因为高阳雅君知道,要是取的很难,阔怕百姓们根本不懂,而“多产娃令”只要是个正常人都知道这是多生孩子的法令。
可以说未来的华夏帝国可以牢牢的咬住占领的疆域,正是因为这个“多产娃令”。
当天大朝会退朝之后,这个法令立即发放到全国各地,高阳雅君还命令锦衣卫混入百姓之中编一段童谣。
这个童谣就是“多生娃,多产娃,娃娃多了不纳粮!”
这童谣一个月之内就遍布了华夏帝国三州之地。
三州的百姓们都纷纷关起门来造起了孩子。
………………………………
第九十二章:十七岁生日!
时间如流水,华夏帝国还在持续的发展,因为高阳雅君颁布的“多产娃令”,华夏帝国的人口正在飞快的增长着。
华夏帝国各个部门都在忙着各自的事务时,各部尚书和丞相还有海陆上将伊瑜、玉虚大将军梅定国和华夏大学士梅宪英还有锦衣卫都指挥使安玄正聚在丞相府中商量着什么。
可以说,这一次高阳雅君自己都不知道有什么事发生,因为连锦衣卫都指挥使都参与进去了。
高阳雅君还喜滋滋的在书房里练着书法,因为今天高阳雅君决定休息一天,她原本以为梅宪英会反对,没想到梅宪英居然同意了。
可是梅宪英却向高阳雅君说,她打算回家去探望一下母亲,高阳雅君其实是打算和梅宪英一起看看风景的,可是梅宪英想去看母亲,高阳雅君也不可能跑去阻止吧!
所以高阳雅君同意了梅宪英的请求,梅宪英走后高阳雅君自己就躲着书房里练起了书法。
高阳雅君前世时一个人无聊时就会用练书法来打发时间,她特别喜欢宋徽宗的瘦金体,高阳雅君一直感叹,宋徽宗虽然作为皇帝很不行,可是作为一个书法家来说宋徽宗绝对是站着华夏书法家顶峰的一群人。
丞相府中,丞相梅安道看着诸位大臣说道:
“诸位,你们可否知晓老夫为何要请你们前来?”
“下官们不知!请丞相明示!”
诸位大臣们配合的回答道,其实有些人已经猜出来丞相要说什么了,可是他们不能说,他们要给丞相面子!虽然丞相并不是什么小气之人。
就比如锦衣卫都指挥使安玄,他就知道丞相为什么叫他来,不然一般这些聚会他不会去的。
正是因为安玄他知道是什么事,所以他才来的。
“哈哈哈哈哈,诸位可还真是给老夫面子啊,你们这些人明明清楚,却还装作糊涂。”丞相梅安道笑呵呵的捋着那变得有些花白的胡须哈哈大笑道。
“丞相,我等真的不明白!还请丞相明示!”这群人继续说道。
“好吧,好吧,你们不知道,老夫也不为难你们,那么老夫就实话实说了,陛下的诞辰就在明日!你们现在明白老夫把你们请来要做什么了吧?”梅安道捋着胡须说道。
“陛下诞辰?下官居然不知道,真是失职啊,下官们惶恐,下官有罪!”这些大臣们装的惶恐不安,连连请罪。
“呵,你们啊你们,你们让老夫怎么说你们才好。都别拜了!”梅安道瞥了他们一眼,挥挥手让他们别拜了。
“谢丞相!”这些大臣们立即笑眯眯的说道。
“你们啊,你们,还真是。。。”梅安道捋着他那斑白的胡子无语的摇了摇头。
“陛下一直在操劳国家事务,恐怕陛下都不知道明日就是自己的生日。”梅安道喃喃说道。
“是啊,陛下的确忘记了明日是自己的生日,陛下还和我说,今天休息一天,明天加急批阅公文!”梅宪英点点头,轻轻的说道。
“今年真的是事务繁多啊,华夏帝国在陛下的治理下欣欣向荣,百姓们都不愁吃喝!陛下真是辛苦了!”户部尚书风嘉兰最清楚华夏的百姓们生活如何,他不由得感叹道。
风嘉兰心中还暗自想到:
“谁能想到这伟业是一个还不到十七岁的女孩创建的!”
其实风嘉兰他们在先帝托孤时,他们都十分担心高阳雅君能不能治理好这个国家,他们都暗自下了决心,如果高阳雅君没能力,他们就架空高阳雅君,摄政国家。
然后等到高阳雅君有了能力治理国家,他们再还政给高阳雅君,就算到时候高阳雅君把他们都杀了他们也无悔。因为他们的一切都是先帝给的,他们不希望高阳雅君把先帝的国家都给败了。
然而事实证明他们想错了,高阳雅君并不是一个无能的君主,虽然高阳雅君有时候处理一些事务看起来还有些稚嫩,可是在大事方面高阳雅君已经自己证明了她能做好!
就比如高阳雅君主导的和波兰、波美拉尼亚、大摩拉维亚的四国同盟就是如此,自从华夏和那三国结盟之后宛州西方无忧,也正是因为这样,华夏可以抽出大部分兵力去攻打罗斯(罗州)地区和鲁塞尼亚(鲁州)地区。
待高阳雅君得到鲁、罗二州之后立即登基称帝,然后和南方的强国东罗马拜占庭帝国还有东方的强国可萨汗国的同盟,更是使得华夏帝国短时间内可以无忧无虑的发展全国。
但是他们都知道,高阳雅君的野心不止一次,光看高阳雅君的布置就知道了,高阳雅君对于开疆扩土有着莫名的执着。
自从农部研究出来了冬稻之后,华夏帝国不再为粮食感到困扰,因为冬稻的产能太过于恐怖了,冬稻是一种高产、早熟、耐寒的稻种,而且冬稻适应性极其强,不择地而生,好多地方都可以种植。
现在光宛州的粮食就足够支持华夏帝国的军队连续征战数十年之久,更何况现在华夏帝国的粮食还普及到了鲁州和罗州。
鲁州和罗州都分别比宛州大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这广阔的地域能产出更多的粮食。
而且高阳雅君近期又发明了一种取暖设施,高阳雅君给它取名为蜂窝煤,这种蜂窝煤无烟无味、高效易燃、原料广泛、制作简单、节能节资且价格低廉,有了这东西,华夏帝国的百姓们都不会害怕严寒了。
这些都是令文武百官所佩服的,他们甚至怀疑高阳雅君是不是神仙下凡了。
其实不用他们怀疑,华夏帝国的百姓们都在家里给高阳雅君供奉了长生牌了。
扯远了,话说回来,没想到时间过得如此这么多快,高阳雅君都快十七岁了。
梅宪英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说道:“丞相,我觉得我们是不是应该通知一下陛下!”
“嗯,也是,老夫今日叫你们来就是通知你们一声!”梅安道点点头说道。
。。。。。。
“什么?明天是朕的生日!?”
王宫里,哦不对,应该是临时皇宫,高阳雅君惊讶的抬起头问道。
丞相梅安道让梅宪英去临时皇宫里问一下高阳雅君,明天的诞辰应该是从简还是怎么说?
所以梅宪英回宫之后直接找到高阳雅君告诉了她明天就是高阳雅君自己的生日。
高阳雅君听到这消息也是感慨万千啊,她没想到自己来到这已经一年多了啊!马上她就要过十七岁的生日了,记得上次生日时先皇还在,那天先皇为她举办了成年礼。
“时间真是快呢!”高阳雅君喃喃自语。
“是啊,陛下!没想到一年之间变化居然会如此之快!您都从公主走到国王,再成为皇帝!”梅宪英也不由得感叹道。
“陛下,您的诞辰应该如何安排?”梅宪英看着高阳雅君问道。
“一切从简吧,华夏帝国现在百业待兴,正处于发展之中,还是不用太铺张浪费了。”高阳雅君想都没想,开口说道。
“陛下果然爱民如子,陛下圣明!”梅宪英不由自主的称赞道。
梅宪英知道,高阳雅君这个年龄最容易骄傲自满,可是高阳雅君并没有。
“梅姐姐,你去和丞相他们安排吧!”高阳雅君微笑着说道。
。。。。。。
丞相府中,梅安道听到高阳雅君决定一切从简,他满意的点点头说道:
“陛下果然是一位圣明之君!我即刻准备,明天一切从简!”
第二日,高阳雅君十七岁生日,高阳雅君和丞相在临时皇宫里邀请了三品以及三品之上的官员们,简单的吃了一顿饭!
官员们看到高阳雅君这一切从简作风,不由得心中暗自感叹道:“陛下果然是明君!”
其实吧,谁不希望华丽隆重呢,高阳雅君还不是巴不得举办一场又华丽又隆重的生日宴席,可是高阳雅君知道她不能这么做。
因为华夏帝国现在正在发展当然,高阳雅君身为皇帝陛下,她自当要以身作则,一切从简。
毕竟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可以说高阳雅君今天这个生日恐怕是她最简陋的一个生日了,和去年成年礼的生日来比的话可以说一个是天上,一个是地下。
高阳雅君和丞相还有三品和三品以上的官员们一直吃到了晚上十点左右,高阳雅君在这期间和诸位大臣们讨论了一下治国之道,然后说了一下目前华夏帝国应当好好发展。
高阳雅君告诉工部尚书李尚隆修建梅京和皇宫固然重要,可是也不要拉下国道的建设和维护,如果修建的人手不够,那么就招收华夏帝国附近的国家或者部落的人来做工。
“陛下,这是不是太霸道了?”李学儒毕竟还是倾向于儒家的,他皱眉问道。
“李大人,当年汉宣帝曾经说过,他们大汉是王霸之道杂之,那么朕也告诉你,华夏四周都是国家,这是一个大争之世,朕的华夏也自有制度,对内实行王道法制,对外自当实行霸道!”高阳雅君看着李学儒的双目中好似绽放出了光芒。
高阳雅君抬起酒杯站起来一口气喝完后豪气的说道:“在这泰西之地,华夏只有以霸道对外,才能立足于这纷争之地!”
高阳雅君看着群臣说道:
“这是国策亦是家法!”
“是,陛下,臣等自当遵之,用之!”
大臣们也被高阳雅君所感染,他们一起站起来举起酒杯一饮而尽。
高阳雅君的生日宴会也到了尾声,诸位大臣们也纷纷告别了高阳雅君,坐上马车各回各家。
皇宫里,只留下了梅宪英和高阳雅君。
“陛下,您刚刚所说的是否是认真的?”梅宪英轻轻的问道。
“自然是认真的,梅姐姐,你心里也清楚,在这无君无父之地,我们只能这样做才能保证华夏屹立不倒!”高阳雅君也不醉了,她认真的盯着梅宪英坚定的说道。
梅宪英轻轻笑着说道:
“陛下,臣宪英相信,诸位大人们都会遵之,用之!”
高阳雅君抬起头看着明月喃喃细语道:
“朕在世他们自然会遵之、用之,可是朕和你还有他们的百年之后谁知道会是什么样子呢?”
。。。。。。
………………………………
第九十三章:科举制度(上)
随着高阳雅君的生日结束,华夏帝国也开始继续发展起来,高阳雅君又回到了书房里开始了批阅公文的工作。
批阅公文虽然是枯燥的,可是高阳雅君并没有感到不开心,因为她看着公文中写到的华夏帝国变化,高阳雅君十分骄傲,因为华夏帝国在她父亲和她的手中一步步的富裕起来,从前梅梅尔一个弱小的部落一步步的成长为一个占据大部分东欧的华夏帝国。
不止高阳雅君坐在书房里工作着,丞相梅安道也在中书省中整理批阅着公文,丞相梅安道的日常工作就是协调各个部门和挑选重要的公文上交给高阳雅君批阅,而一些普通公文他则会和下属们一起批阅。
而工部尚书李尚隆也是十分忙碌,他除了要扩建梅京和修建皇宫(皇天圣宫)之外,他还命令侍郎前去考察鲁州、罗州各郡的地理情况,以便修路!
关于扩建梅京方面,除了工部尚书和户部尚书合作之外还需要梅京府尹高若和梅京公安指挥使周嘉成的协助,高若负责协调百姓们而周嘉成则负责管理秩序!
毕竟扩建梅京就要伤害到某些人的利益,而高若和周嘉成自然就成为了工部和当地住户之见协调的纽带。
除了这些事情之外,鲁州和罗州也在浩浩荡荡的建立城市群,除了建设城市群之外鲁州和罗州的百姓们还有革风易俗,尽快华夏化,建立学校!
华夏化和建立学校这些事情肯定是交给礼部尚书李学儒来操劳,谁让礼部就是主管这一块的呢。
不止华夏帝国在国内有大动作,可萨汗国最近也是动作频繁,自从阿史那撒迦利亚归国之后,他就穿上了高阳雅君御赐的王爵冕服。
阿史那撒迦利亚还布置和安排阿史那部之人时刻准备着,只要时机一到他们立即写信给高阳雅君,让高阳雅君前来相助。
可以说阿史那撒迦利亚就是在以逸待劳,因为现任可萨大汗正在喝保加尔人作战。
而阿史那部因为有华夏帝国无偿提供的粮食(其实是割地换粮食),他们可以安安稳稳的过完整个冬天,而阿史那撒迦利亚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他用从华夏帝国那里得到的粮食笼络了好些中小型部族,他的要求只要一个,那就是当某一日他要做可萨大汗时让这些人支持他。
毕竟他们可萨汗国除了家族继承之外,还有一个选举继承。
东罗马拜占庭帝国的安娜塔西娅公主也带着镇国将军林安和其麾下的五万镇国军回到了君士坦丁堡。
“啊!上帝啊,还是温暖的新罗马最舒服,虽然梅京也挺好的,可是梅京这段时间还是太严寒了啊!”安娜塔西娅公主张开双手拥抱着君士坦丁堡温暖的阳光。
因为没有雇佣华夏军队是安娜塔西娅自己私自行动的,所以她让林昂的大军先驻扎于新罗马,等她通报后,她父亲会亲自出城迎接。
随后安娜塔西娅公主就前往宫殿之中把她在华夏帝国的所见所闻,还有她聘请华夏军队的事情告诉了她的父亲。
还把华夏帝国和他们马其顿家族结盟的消息也一起告诉了她父亲。
东罗马拜占庭帝国的皇帝听完了安娜塔西娅公主的交代,满意的点了点头,拜占庭皇帝同意了安娜塔西娅公主关于佣金的请求。
而和高阳雅君相王的大摩拉维亚和波美拉尼亚还有波兰几个国家的使者也回到了自己的国家。
他们把华夏帝国的所见所闻也通通上报给了自己的君主。
不得不说这些君主对于华夏帝国的所作所为感到十分惊讶,除了惊讶之外他们心中还有一丝庆幸,因为根据他们知道的消息来看,华夏帝国并不打算西征。
这说明他们所谓的盟友关系还可以维持住,毕竟他们除了大摩拉维亚之外波兰和波美拉尼亚现在的经济都很依靠华夏帝国,当然波兰还好点,因为波兰相国和波兰王的建设,波兰现在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了一个政治体系。
而大摩拉维亚其实和华夏帝国的经济来往并不多因为他们之见隔着一个波兰国,当然这只是大摩拉维亚国王一厢情愿的想法,因为他年事已高了,所以他把大部分都权利都交接给了他的儿子。
大摩拉维亚国王他可不知道,他的儿子和华夏签订了一些合同,比如他提供劳动力给华夏帝国,而华夏帝国给他金钱粮食等等。
就比如这一次他听说华夏帝国工部急需人手,他喜滋滋的忽悠大摩拉维亚的贫苦百姓去华夏帝国做工。
当然也不止大摩拉维亚这样做,那几个接受高阳雅君册封的酋长也纷纷变身为包工头,带着自己部落的百姓们去帮助华夏帝国修路,华夏帝国对于他们就没有大摩拉维亚那么客气了,毕竟他们只是酋邦的人,没见过多少世面。
所以华夏帝国对于这些酋长带来的百姓们只提供每天都粮食,而工钱华夏帝国则是用蜂窝煤来结账。
当然华夏帝国给他们金钱,他们其实也不会要,因为他们地处极地,还是要蜂窝煤这种可以取暖的东西最好!
他们的心中十分的感激华夏帝国,因为有了华夏帝国的蜂窝煤,他们酋邦今年就不会有冻死的人了。
而保加利亚公主回国后首先穿上了高阳雅君赠予的公主服饰穿上,然后才去到王宫把自己在华夏帝国的所见所闻告诉了保加利亚国王。
保加利亚国王得知北方居然有一个这么特殊的国度,他也是十分惊讶,特别他看到自己女儿身上这精美绝伦的服饰,更是明白华夏帝国的文明程度比他们保加利亚人要高。
所以保加利亚国王唤来手下,命令手下带着礼物前去华夏帝国,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交好华夏帝国。
当那些国家各自在做事情时,高阳雅君在小朝会中宣布了一件事情。
又到了新一周的小朝会,高阳雅君听到大臣们纷纷说道人手不住,她突然想到,对呀!华夏帝国目前还没有一个完善选择官员的制度。
以往华夏帝国基层官员都是由大臣们推荐或者当地百姓的举荐而来的,这就造成一个现象,华夏帝国中央的中高层几乎掌握在梅安道为首的梅京党和李学儒为首的唐人党之中,而地方郡守几乎都掌握在被征服的当地酋长之中。
高阳雅君知道这是不可取的,帝国还是应该招收一些基层百姓,招收一些基层的读书人。
当然这并不是说华夏帝国官员体系中完全没有基层百姓做官,有是有,只是少之又少。
高阳雅君宣布的事情就是成立科举制度,每年开考一次,全国各地的百姓们都可以参加考试,只要通过考试华夏帝国就会把他们纳入国家的行政编制和国家的事业编制还有公安编制,由华夏帝国来承担工资和福利。
………………………………
第九十四章:科举制度(下)(超级大章)
华夏帝国的科举制度不同于传统华夏的科举制度,华夏帝国的科举制度没有按照以往的童生试、香试、会试、殿试这四种考试来进行。
华夏帝国的科举制度高阳雅君设立为郡试、州试两个考试,郡试由州出题,州试由国家出题。
郡试通过者可以继续选着参加州试,或者留下去县政府部门为官吏。州试通过者可以在郡政府部门为官吏,成绩优异者则可以去到州政府部门为官吏。当然要是参加州试失败了,必须回去县政府做官吏。
“陛下,那科目该如何设定?”丞相梅安道拱手问道。
“科目!?李大人,你来说说唐王朝科举的科目让朕和诸位参考一下!”高阳雅君瞟了一眼礼部尚书李学儒,嘴角上扬的看着李学儒。
“陛下自有打算,何必再问过老臣呢?”李学儒拱手说道。
“李卿家啊,你要知道华夏之文化在于包容,朕自当取唐之长补华夏之短。李卿说是吧!”高阳雅君抬起茶杯喝了口茶,笑盈盈的盯着李学儒。
“唉,陛下大度,没错,我华夏之文化是包容呐!取长补短,取长补短!”李学儒叹了口气,他好似明白了些什么。
“看来李卿明白了!”高阳雅君微笑着看着李学儒。
“没错,臣明白了!包容和取长补短正是我华夏能够屹立于世界之巅的原因!臣多谢陛下!”李学儒捋了捋胡须,不由自主的低声说道。
“李卿无需多礼!”高阳雅君拍了拍李学儒的肩膀说道。
取长补短,取他人之所长,补自己的短。包容世间万物,这正是华夏能够屹立世间几千年不倒的原因!
这也是为什么高阳雅君会和东罗马拜占庭帝国还有可萨汗国结盟的原因之一。
“那么李卿,现在你可以说说唐王朝科举科目是哪些了吧!?”高阳雅君看着李学儒,各位大臣也纷纷看向李学儒。
李学儒对着各位大臣和高阳雅君说道:“臣定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李学儒对着诸位拱手作揖道:
“唐王朝科举的科目分别为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
高阳雅君伸手示意李学儒继续说,李学儒点头继续说道:
“可是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被学子所重视。俊士等科也不经常举行,唐王朝早期时对秀才一科要求很高,可是到了下官立刻唐王朝时已经逐渐削薄了。”
“然后呢?”高阳雅君和各部尚书双目中带着求知欲,盯着李学儒问道。
李学儒捋顺胡须,微微一笑接着说道:
“然后明经和进士两科便成为唐王朝常科的主要科目。而明经和进士两科呢,最初其实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