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扈三娘水浒逆袭传-第2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伐好不容易平定北方,自当设置郡县管治,不致其再成北患根源。然此时北地受灾,急需赈济,当内迁一部分百姓,以便赈济。而剩下的北地百姓要渡过难关,不能只靠赈济,当在北地行耕种之事,到秋收之时,当可自足。”
便有黄裳出班奏道:“北地耕种可行,但眼下已经开春,冬麦未下,已然错过了种麦的时机了。”三娘笑着摇摇头道:“北地除了可以种麦之外,其实可以种一季稻米的。”此言一出,朝臣都是议论纷纷起来,只因都知道,水稻只有在炎热的江南才能种植,好似华北等地都不太种植。
三娘当下命九尾龟陶宗旺出班来,陶宗旺一直负责山东农事,在山东时,也曾随商队深入东北进行考察,最后得出一个结论,东北黑土地肥沃,可在最炎热的七八月份种植一季水稻。
朝臣听了后,恍然大悟,都佩服三娘想得长远,连北地土地能种植什么都去考察过了。三娘缓缓说道:“北地百姓需要迁移一部分入关安置,此乃是分化他们北地部族的做法,而我中原百姓,也当鼓励迁往北地安居,以此让我汉人在北地人口数量增加,方能彻底安稳北地。”
当下三娘命卢俊义当朝宣布了北地此趟赈济、迁移安置的具体章程。便是调集江南、淮南、京东西两路粮食,赈济北地百姓,赈济的方式分为两种,一种便是就地赈济,一种是内迁赈济。就地赈济便是在北地就地赈济百姓,但此种赈济只赈济旬月便停,而内迁赈济则是在燕云十六州各地设立赈济之所,内迁百姓不但可获迁移所费粮食,到了内迁之地安置后,还可得三个月的粮食赈济,同时发给农具、谷种、土地,便在燕云十六州安家。
同时鼓励中原汉人北上,凡北上的汉人可分得土地,每人可分百亩土地,国家还免钱粮三年,以此鼓励汉人北上。如今中原大地人口激增,山东路那里人口也多,也会有不少人北上。当然迁移人口是个缓慢而且长的过程,但遭遇天灾、战争时,人口的迁移会加快。
同时户部也算出了赈灾和迁移所需的钱粮,初步估计需要耗费八千万贯钱粮,也好在北伐军那里攻破金国许多城池,得了不少金国抢掠获得的金银钱财,三娘已经命北伐军海运江南,用这些战争所得去江南购买粮食。同时为了弥补粮食不足,三娘也命江南海军远道占城、婆罗洲等南洋之地去收购粮食。
由于海运的发展,运输钱粮、人口到北地的所费大大减少,同时也刺激了海贸的进一步繁荣,自此之后,中华的海贸更加发达,此乃后话了。
三娘在京城坐镇,筹办如何消化安定北地的时候,北伐军也已经到达了金国都城上京会宁。
建炎元年三月底,北伐军左右两路大军包围了金国都城会宁,城内只有不足八万军马守卫,其中三万便是咸平府决战后剩下的亲卫军马,只有这一部稍有战斗力,其余的都是金太宗临时拼凑起来的军队。
上京被围之后,金国群臣也分为了两派,一派认为当遣使求和,暂时忍下这口气,待得国力恢复后,再图复起。另一派则是坚持要抗击到底,这派以宗弼为首,认为金国不能求和。
最后为了拖延时日,金太宗还是派出了求和使团前去面见北伐军首脑。种师中与李纲也见了使节,但提出了非常苛刻的条件,便是要求金国去了皇帝号,只能称藩王,而后要派质子入京,代表金国国主在二帝灵前守孝,而后割让上京以南所有土地给宋国,赔偿钱粮五千万贯等等。
这种条件金太宗自然难以接受,宗弼便提议教亲军护卫,杀出一条血路来,突围北上逃亡。金太宗见得如此,也只得听从宗弼言语,他知道会宁城是守不住的。
建炎元年四月中旬,金太宗挥军突围,最后只余万余军马勉强突围,宋军攻破上京会宁,金国那尚未彻底完工的皇宫落入了宋军之手。
攻陷会宁后,种师中将所俘获的金国一干大臣、宗室、宫眷妃嫔等都押回开封献俘,在会宁搜出金国抢劫辽国的金银珠宝、玉玺典籍等等,种师中也一并运往开封。
最有意思的便是宋军在攻陷五国城后,解救出辽国天祚帝耶律延禧并一干辽国宗室和女眷,种师中也不敢擅自处置,一般的全部押送开封去了。
耶律延禧等辽国皇室被送到开封后,三娘命人好生招待,赐下府邸让其安住,并厚加赏赐,当然赏赐之物都是抢夺金国所得之物。
耶律延禧等本在金国受尽凌辱,吃不饱、穿不暖,任人宰割,忽然被救出,自然是对宋军千恩万谢,随后又迁到开封居住,当然是犹如地狱到天堂的感觉,加上三娘厚待,自然是感激涕零。
随后三娘亲自见了耶律延禧一趟,也不知与耶律延禧说了什么,最后耶律延禧便公告天下,自去帝位,号令辽国旧部归附宋国,辽地起兵的贵族都要归顺宋军云云。随后三娘以宋国女帝名义,册封耶律延禧为辽王,便安居开封,不再回辽地去。
有了耶律延禧这个辽国末代皇帝的檄文旨意,宋军便四处在辽地招抚辽国起兵抗金的贵族。只因此刻金国大势已去,在辽地大小有数十股武装势力,多半都是辽国旧属,用耶律延禧的名义招抚,大部分复辽军都归顺了宋军。当然也有野心膨胀的辽国贵族,自称帝王的,或不听耶律延禧旨意自立的,宋军也不客气,招抚不成便挥军击之,复辽军连金军都打不过,哪里是宋军精锐的敌手?
经过半年的清剿,至建炎元年九月,辽国旧地内的复辽军已经基本都被招抚,少数反抗的也被彻底平定,也有部分西迁,前去投靠西辽的耶律大石去了。
另一边,北伐军岳飞所部统帅精锐骑兵数万人,沿黑龙江继续向北追击金太宗,在白山黑水之间,紧追金太宗不放,最后金太宗被逼无奈,朝西逃窜。
也是经过半年多时光的追杀,最后金太宗和宗弼在蒙古贝尔加湖附近被追上,宋军与当地蒙古八剌忽部联合,彻底歼灭了金军最后的力量。完颜宗弼死于乱军之中,金太宗被俘,自此北伐金国大功告成。
岳飞押送金太宗回开封前,在贝尔加湖畔,大会蒙古诸部头领,与蒙古诸部首脑盟约,商定与蒙古互市,而蒙古诸部臣服宋国,以为藩篱。
岳飞回朝后,向三娘奏请蒙古诸部会盟之事,三娘颁下蒙古八部金册铁劵,册封蒙古八个部族首脑官职。当然八个官职哪里够那么多蒙古部族分的?后来三娘这个八部族官职让蒙古诸部陷于了互相的讨伐之中,只因宋国这八部族官职只封给人口和牛羊最多的八个部族,封了官职的部族才有资格与宋国互市。是以八部族官职引起了蒙古诸部长达百余年的相互厮杀,这当然是三娘的二桃杀三士之计。
金太宗被押回开封后,朝臣们都纷纷上表要处死金太宗,以报血仇,但三娘却按下朝臣们,什么冤冤相报何时了的仁义道德大话说了一通,最后安排将金太宗关押在二帝陵墓之处,终生为二帝扫墓守陵。这个安排看似宽赦了金太宗,实则如同历史上金国关押二帝于五国城一般,金太宗在二帝的陵墓之内,天天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被守陵太监欺辱,终生都未能再出陵园半步。
至于金国被俘的将官、宗室、女眷,三娘也不客气,虽然没杀他们,得到的待遇也是生不如死,将官、宗室被充作奴隶,贩卖到南洋做苦力,女眷则被充作官妓,大宋上国对待罪妇自有流程,不似金国那般,搞个什么浣衣局,大宋就是堂堂正正的将金国女眷充作了官妓。
至于金国在西面的残部,被西辽和西夏联军剿灭,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悬念。随后西辽遣使宋国,两国重新结盟交好,西辽耶律大石也知道耶律延禧这个正统的辽帝还在宋国,是以也没有入侵宋国的打算,于是便专心扭头朝中亚发展图霸,十年间,先后归并了高昌回鹘王国、东喀喇汗王朝、西喀喇汗王朝和花刺子模国,以及康里部,建成一个疆域辽阔的帝国。耶律大石在位时,一直与宋国保持良好关系,宋国通过西辽与西亚诸国贸易,两国维持了长达十余年之久的和平。
而另一个夏国则就不那么安分了,只因在对金国的战争中,夏国并未攻占多少土地,对宋国占领金国大部分国土极为眼红,同时也对宋军攻占横山耿耿于怀,是以遣使入京,要求宋国归还横山之地。
………………………………
第枯九章柔光霜摄古印玺 风云化龙成劝进
夏国使节带来的要求遭到朝中群臣的一致反对,得益于北伐军的大获全胜,就连朝臣们也能直起腰杆说话了,不过观北宋一朝,似乎对夏国,宋朝君臣上下向来也都是强硬的。
夏国使节很快被打发走了,得到的答复就是宋国拒绝归还横山,夏国在与金国之战中获利太少?对不起,那是你没本事,能够怪谁?这一趟风波,给宋夏两国脆弱的和平盟约蒙上了一层阴影,但究其原因,还是因为金国倒下了,宋夏两国的矛盾成了明面上的事,两国必有一战,只不过这时候三娘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
北伐大捷消息传来后,朝野自然是一派歌功颂德之声,而后朝野间又掀起了一场劝进运动,大小奏表、万民请愿书,如雨而至,三娘这个擎国柱石、力挽危局的天命之人,被人们寄予厚望,改朝换代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但本着三让三辞的谦虚精神,三娘还是推辞了这一次劝进风潮。这倒不是三娘虚伪,而这是一个套路,历史上所有成功君王都玩过的套路,当然除了黄袍加身的赵匡胤之外。赵匡胤黄袍加身当了皇帝,固然在军前演了一场大戏,但他始终是背负了柴荣对他的恩义,也欺负了柴家那可怜的孤儿寡母,而且赵匡胤做贼心虚,最后为了防备其他武将效仿他,于是开始了重文抑武,之后的军人在宋明清三朝被人严重的瞧不起,好男不当兵也是自宋以后开始流传,这在汉唐尚武之风盛行时是难以想象的,所以三娘很看不起北宋这开国皇帝的。
虽然三娘也不希望军人统治国家,但一个国家的军人若是被贬低若斯,何谈开疆拓土?也正是宋朝之后,人人都厌恶武职出身,转而投向文官集团,导致中华之后的数百年间,丢掉了剑,而只有诗,丢掉了汉唐时期的汉人男子该有的优良传统,那就是马上赋诗,诗剑传家。
于是,三娘再次谦让了,走了套路,全了名声,至少没让有心人有什么借题发挥的借口。
随后北伐军班师回朝,三娘留下岳飞领军镇守北地,在北地新占领的金国土地上,设立了三路,便是辽西路、会宁路、辽东路,岳飞出任三路军州制置使,领八万军马戍边兼屯垦,同时继续挑拨和镇压蒙古、契丹等各部。
而种师中、李纲、宗泽三个则率领大军凯旋还朝。便在路上,三个老家伙便聚在一起商议了起来,议题无非就是劝进两字。
其实三个都心知肚明,此趟凯旋回朝,若是他们三个能借着大军凯旋,同时上表劝进,再加上凯旋大军若是能全军将士都联名上书劝进,这已经是第三次劝进,那么三娘极有可能便答允进位了。
一路上三个老家伙都在商议此事,但还因为摸不准三娘的意思,是有都有些迟疑,最后大军凯旋到了陈桥驿,当晚歇宿,三个不得不最后聚在一起商议,只因都到了陈桥驿,明早开拔,便是皇帝、三娘率领百官出城来接,可以说过了今晚就再没机会达成一致了。
烛灯下,种师中道:“其实你两个犹豫,是担心自己后来名声不好看,生怕史官笔下将你两个写为贰臣,不是么?”李纲与宗泽都是垂下头来,的确文人始终都有一层顾虑,那便是他俩现在要做的事,其实是违背了儒家忠义的观点的。
李纲叹口气道:“虽知大势难逆,但事到临头,却始终下不了这个决心。”种师中气呼呼的哼了一声道:“难怪说文人造反,终不能成,事情都已经到了这个地步,那点身后骂名又算得了什么?”
种师中烦躁的踱了几步,最后站定道:“这里是陈桥驿,当年太祖也是在这里黄袍加身,跟随他那些大将可曾有过骂名?不还是身后也风风光光的么?”宗泽摇摇头道:“本来是不该计此虚名,但鲁王始终是个女子,若她是男子,我两个也不会这许久还下不了决心。”种师中嗤之以鼻道:“你两个今天才知鲁王是女子?鲁王领军阵前厮杀时,你两个怎又不当她女子看待?”
正说话间,帐外亲兵禀报道:“有山东路护国真人公孙先生到访。”三个都是一惊,跟着大喜过望,急忙请进。少时只见公孙胜与马灵两个都是一身道袍,仙踪渺渺的来到帐内。
种师中三个急忙见礼,公孙胜两个也还了礼,种师中问道:“吾师何来?”公孙胜捻着胡须笑道:“专为三位劝进之事而来。只因鲁王殿下那里已经两辞两让劝进,若是此趟凯旋大军上下能在三位带领下,再次劝进,则开新朝之事可成矣。但似乎三位下不了这个决心,是以贫道特来解惑。”
种师中大喜道:“还请道长赐教。”当下公孙胜命马灵从背上包袱中取出一物来,此物黄绸包裹,形四方,公孙胜取了放在桌案上,恭恭敬敬一礼后,方才打开。打开之后,只见面前晶莹玉润一片,柔光霜摄,乃是一方古玉印玺。
种师中不知此乃何物,李纲、宗泽两个却是双目放光,李纲道:“道长,此物莫非是……”公孙胜颔首笑道:“不错,此物正是自秦汉以来的传国玉玺,当年唐末时,不知所踪,后相传为辽人所得,如今重见天日,难道不是预示着天下易主,新朝当立么?”
北宋一朝始终没有找到唐末遗失的这传国玉玺,不得已自制了宋玺传国,宋人上下始终以为一大憾事,如今正逢改朝换代的当口,此玉玺忽然出现,岂能不让人欣喜?
李纲当下喜道:“好了,有了此玺,更加名正言顺,可见老天都眷顾鲁王殿下,我等不可再逆天而行,当上表劝进!”宗泽也颔首道:“果然是上天庇佑,此物居然都重现天日,也罢,我等虚名难道还能大过天意去?”种师中闻言大喜,当下命人取来文房四宝,三个便就灯下写了劝进表,三个都署名了。
而后种师中命各级将校也都联名,随之扩散到整个北伐军团,这一夜整个北伐军团都没有睡觉,上下士卒,甚至伙夫马夫都在长长的数百份劝进表上签名。开玩笑,这种劝进捞政治资本的时候,谁甘落后?寻常小卒则更是想道,能在劝进表上留下自己的姓名,那可是能流芳百世的事,自己祖坟上冒青烟了。
于是,全军上下没漏掉一个人,总计二十三万士卒军马,人人都签名劝进,总计得了九百余份劝进表,每份劝进表上都有两百余人签名,收集起来后,足足装了一牛车,蔚为壮观。
公孙胜看着全军忙碌,自与马灵帐内歇息,笑而不语。种师中等人都不知道,其实这玉玺早已经在山东路多时,当年三娘亲自到辽国寻回这玉玺,为了这玉玺,还丧了红颜知己陈丽卿,引为三娘毕生憾事。而此后玉玺便一直藏在山东路,知道的人也仅山东路几个首脑。此趟公孙胜与马灵引李助杀了康王之后,便转回山东路济州府,与朱武商议后,便取了玉玺,专等凯旋大军回来时,便进献玉玺,辅佐三娘进位。
果然,凯旋大军三位主将拿不定主意,最后公孙胜便拿了玉玺出来,教三个老家伙定了决心,如今便只等明日,三娘领百官出迎时,便可劝进了。
而另一头,今夜不眠之人也有女帝嬛嬛,只因明天她和三娘要带领百官出迎凯旋大军,是以三娘并未在宫中留宿,而是早早回府准备,明天天不亮便要领百官出城了。没了“爱郎”,嬛嬛有些睡不着。
嬛嬛没睡还有一个原因,便是黄裳深夜来访。嬛嬛召见了黄裳,黄裳见礼后也不废话,直奔主题道:“陛下,今夜进宫,实乃为了劝进之事。”
嬛嬛听了大喜过望,急忙道:“是不是群臣又要劝进?算来这已经是第三次了,这一次鲁王她不会再推辞了吧。好了,好了,这下我可以不用住在这宫里了。”
黄裳心头一阵苦笑,自古禅位者,除了上古的尧舜禹汤之外,其他莫不是被逼无奈而禅位的,极少见得嬛嬛这般禅位还从内心里高兴的皇帝。
黄裳当下道:“老臣看来,此趟大军凯旋,那三位主将定然会再次劝进,因此今夜特来请陛下早作准备。”嬛嬛奇道:“我还要做什么?”
黄裳道:“此趟禅位,定会成事,但陛下为当今天子,也该当表明意愿,是以当亲下禅位诏书,否则劝进表来时,诏书都尚未准备,那就有些手忙脚乱了。”
嬛嬛鼓掌笑道:“还是老师想得周全,便请老师代拟诏书,明日劝进表一上,便将朕的诏书拿出来,宣布朕禅位便是了。”黄裳道:“此等诏书当两位重臣在场同拟,宿太尉已经在殿外等候。”
嬛嬛大喜过望,当即命黄裳与宿元景一同拟下了禅位诏书。看着两个老臣拟旨,嬛嬛在一旁心花怒放,只想着等明天便可卸下这千斤重担,将皇位传给“爱郎”,今后自己便可与她长长久久了。
今夜注定是个不眠之夜,朝臣们也都没睡,谁都知道明天是最后一次劝进的好机会,是以百官不论大小都在准备劝进表,若是三位主将劝进,自己随后跟上便是,即便没有劝进,那就藏在身上不拿出来也便是了。于是人人都在等天明,等那个时刻的到来。
………………………………
第九十章陈桥劝进从者云 赵宋禅位女帝继
晨曦间的陈桥驿亦如平素般安宁祥和,一百六十八年前,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正是在陈桥驿黄袍加身,而后带兵返回开封,夺了后周基业,继而建立了大宋。历史或许开了个玩笑,如今在陈桥驿,北伐大军十余万军马整齐列队,每营军士也都准备好了做一件事,那就是请当今的宋朝皇帝禅位给鲁王。
历史总是那么的相似,也那么的悲哀。读史之人,总是想从历史中找寻附和道德规范的仁义之事,但很可惜的是,历史内却总是充满了背叛和不义,出卖与不仁。每次改朝换代,都是一场道德败坏的盛宴,都是一场忠义向时势妥协的过程,都是一场尔虞我诈的算计。
赵宋气数已尽,宋朝军民,朝野内外都看清了这个大势,鲁王虽是女子,但声望、权势无人可比肩,环顾汉人男子之中,并无人有如此声望、功绩和民心。而且鲁王有世子扈宗明,相传乃是天赐之子,怀胎三十六个月方才诞下的麟儿,鲁王身后可传扈宗明,而让正统回到男子手中。是以禅位鲁王没有什么后顾之忧,就连朝臣们担忧的男宠或是皇夫之事,也没有顾虑了,宫中和朝野都相传鲁王对任何男子都不假辞色,一心为先前的亡夫晁盖守节,而晁盖家族之内,并无其他亲近的子侄,鲁王无皇夫,无外戚。
而在这种大势面前,即便再忠义的宋朝大臣们,也不得不认清了形势。忠如黄裳,他看到嬛嬛女帝不愿为帝的心思,更看到了朱皇后等劫后余生的宋室遗孤们的淡漠,赵宋剩下的人中已经没人有野心继续霸占着皇位,是以黄裳忠无可忠,只得向大势低头,他也不想嬛嬛这单纯而善良的少女一辈子在宫中受尽凄凉独孤。义如元景,他在钦宗出城去金营时,义无反顾的跟随而去,险些将性命丢在金营,但也是赵宋气数已尽,他马上坚定的选择了大势,上下积极奔走,只为了国家改朝换代的阵痛小一些。而其余廉如汪藻、刚如李纲、直如宗泽等等人,也都选择了大势,只因人心不可逆,大势所趋不可违。
大军凯旋,照例皇帝要率领文武百官出郭三十里相迎,坊间军民百姓张灯结彩,夹道欢呼庆贺。于是一大早,女帝嬛嬛便与三娘率领百官到了陈桥驿,北伐军士列阵接受了皇帝与三娘的检阅和慰勉。嬛嬛在车马上,吩咐让三娘带自己检阅,三娘自然受命。
见得三娘一身戎装,策马行来,所过之处,仗剑扬鞭,军中上下皆感无比荣耀,山呼万岁不止。嬛嬛却无半分不快,反而满眼都是小星星的看着俊朗飘逸的“爱郎”,策马奔腾的英姿。
检阅了军马后,女帝与三娘到得点将台前,三娘尚未说话,早有北伐军三大巨头老将越众而出,到了近前来,拜倒在地,当中种师中手持黄绸奏表朗声道:“赵宋衰微,汉祚不兴,外寇入侵,险些占我中原江山,今岁北伐凯旋大胜,皆赖鲁王之功,臣等三人,奏表在此,奏请当今陛下将天子位禅让与鲁王。”
嬛嬛心头大喜,果然如黄裳所言,今天有人会劝进。未等嬛嬛答话,只见三位北伐主将身后,各营军将也是纷纷越众而出,一个接一个的拜倒在地,也是一般的奉上劝进表。“臣武卫左营大将呼延灼,受武卫左营全体将士之托,附议劝进!”“臣骠骑右营大将张清,受骠骑右营全体将士之托,附议劝进!”“臣步军后营刘唐,受步军后营全体将士之托,附议劝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