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华朝纪事本末之风雨不同舟-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迟峰正色道:“陛下已有明诏,上下名分已定,我哪里还有什么非分之想呢?”

    孙启看懂了迟峰,说道:“大帅如果这回还想明哲保身,我看无异于坐以待毙,束手就擒。”

    迟峰猛地看向孙启,虽不说话,也无动作,但他的神态已经是在表达他正在听,而且很迫切地在听。

    孙启直言不讳:“他齐敏文不过是示好大帅,便已遭他父子如此刁难,若日后他父子二人当真坐稳主位,还能有大帅的好脸色吗?”

    迟峰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以他的心思,从知道马淳署理北军的消息之日起就有了这番见识,可是正如他说出口的话一样:“今已如此,为之奈何?”

    钱柯补充着说道:“是啊,孙先生,该怎么办啊?”孙启在军中被人称作先生,这也是华军中的特例了。

    孙启:“今日之困局,症结虽在马淳,但马淳势大,我们不宜取之,但若能去其两臂,则壮士纵有千钧之力,亦不能发。”

    钱柯显然没听明白,但迟峰懂了,回道:“何以使其左右两臂皆断?”

    孙启胸有成竹地说道:“使左臂断右臂,则两臂皆断。”

    迟峰终于清楚,孙启显然是带着目的来见自己的,而且他现在这番话明显是准备好了的,很可能接下来一切的具体布置都是他已经准备好了的。

    孙启刚要接着说自己的详细计划,迟峰打断他:“一应情事,悉决于君,不必问我。”这是迟峰在表达他对孙启的信任。

    孙启愣了一下,但很快就点点头,拉着还没弄清楚状况的钱柯就要起身往外走,钱柯显然还想再坐坐,但孙启硬拽着他向外,于是两人拉扯着便也走了。

    迟峰当然知道孙启想怎么干,即便不知如何,但也已知目的,不过,他并不想亲自卷进这件事情里来,至少不想在现下这样的局面里卷进来,所以他在双方都没将意思点破的情况下,及时终止了谈话,而孙启也明白迟峰此时的顾虑,更了解迟峰不肯轻易出手的性格,所以他也立刻停住谈话,转而拉着钱柯一同离开,自己单独施行计划。

    本章完
………………………………

第44章 收复云门

    又过了几天,孙启亲自前往齐敏文的营帐,两人平素关系还算和睦,往来虽然不多,但是彼此偶尔走动也不会引起旁人多心。

    孙启进入齐敏文的营帐,两人稍做寒暄,便主宾入座。

    孙启直言道:“实不相瞒,我是有件急事来找你。”

    齐敏文吩咐帐内将士下去,然后说道:“你我还客气什么,直说就是了。”

    孙启说:“是马的事。”

    齐敏文笑了,说到:“马的事,找我就对了。”齐敏文并不忌讳他人谈起他御马之事,相反,对精通马术,他还有一些得意。

    孙启:“前几年我得了匹好马,这你知道,只是近来那匹马不太行了,所以几天前我就寻思着试试看它以前配的种,结果,那马驹头回见我就尥蹶子,这怎么回事?”

    齐敏文听懂了孙启的言外之意,无奈地坐在椅子上,摇了摇头,叹了口气。

    孙启说:“老马尚在,马驹不过踢蹬,若老马一日不在,马驹长成,将如何?”

    齐敏文反问道:“你知如何?”

    孙启不待齐敏文反应,抢着答道:“我知如何。”

    齐敏文蹭地站起,但犹豫地说:“马帅待我恩重,绝不可负。”

    孙启:“不伤老马,只取马驹。”

    齐敏文狐疑地说:“当真?”

    孙启肯定地盯着齐敏文回答道:“当真。”

    齐敏文不表态,但看得出来,他答应了,孙启走近了他,两个人私语了一番,必是具体谋划。

    末了,孙启对齐敏文讲:“事不宜迟,当断则断。”然后作别。

    齐敏文听罢孙启言谈,不停踱步,最后攥了攥拳,点头,彻底同意了。

    孙启是担心齐敏文复又生变,所以要他尽快动手。

    这几天,马伯濂率部回驻镇北关,其余将领各司其职,看上去大家都在按部就班,相安无事。

    某日,齐敏文单独骑马,日夜兼程,赶赴镇北关传递军令。

    马伯濂把他放进关来,两人也无多话可叙,当头便问:“何事来此?这么匆忙!”

    齐敏文喘息未定,就断断续续地讲:“迟峰暗地里给军帐上了折子,要收回云门,军帐已经批复了,军命已经传递到了马帅那里,可要是把这个功劳给迟峰,那日后大事,多疑矣。”

    马伯濂也紧张了,收复失地可是大功一件,尤其在这个敏感时期,若迟峰得此相助,则形势立刻逆转。于是他急切地问道:“那我爹什么意思?”

    齐敏文小心地讲:“军帐虽然同意收复失地,但批复当中并未言明使迟峰领兵,马帅的意思是,先发制人。”

    马伯濂立刻明白,然后对齐敏文讲:“你立刻回去,告诉我爹,明日,最晚后日,我一定点齐兵马,出关迎敌。”

    “恐怕来不及。”齐敏文也很着急,“迟峰今日早些时候已经知道军帐批复了,这时恐怕正在连夜整军,如果要是慢他一步,则大事危矣。”

    马伯濂咬了咬牙,狠狠说道:“那好,最迟明日,我必出关,你且回去,尽力拖住迟峰。”

    齐敏文恭恭敬敬地向马伯濂行拜礼:“此间大事,全在将军了!”

    马伯濂赶紧将他扶起,略带歉意,又充满感激地对他说:“我年少狂放,往日轻慢了将军,今将军不辞辛苦,星夜来此告以大事,真是我马家的恩人,请受我一拜。”说着马伯濂倒要跪下,齐敏文赶紧搀住,好言劝慰。

    事毕,齐敏文又披星戴月,连夜赶回北军驻地,一夜之间不曾合眼,来回奔波往返,而表面上若无其事,与平常无异。

    话分两头,马伯濂匆匆点兵,行装未齐就兵马尽出镇北关,一路风尘仆仆,先赶到光州城,此时的光州早已是满目疮痍,一片废墟,妇孺老幼,一个不剩,马伯濂稍作安顿,又率部直扑云门,三五日内,连夺两城,华朝故土尽复。

    但一路上没有一个河罗兵,也没打一仗,这是好是坏,马伯濂心里没底。

    几天后,马伯濂率部回关,直接回到北军驻地,向父亲表功。

    父子见面,把事情一说,马淳右手抡圆了扇了马伯濂一巴掌,马伯濂被扇的连连后退几步,将将站定,只见老父亲马淳流着眼泪朝自己脸上也扇了一巴掌,马伯濂赶紧上前几步,抓着父亲的手,问道:“到底怎么了?父亲!”

    马淳泣不成声,后退几步,找了个就近的椅子坐下,啜泣地说道:“哪有什么军帐批复!”

    马伯濂立时如遭晴天霹雳一般,一下坐在地上,脑子里一团乱麻,完全听不了马淳在一旁说话。

    父子两个在北军主帐里垂泪涕泣,渐渐都明白了这事情大概的来龙去脉……

    原来,根本没有什么迟峰暗地上疏,而军帐批复也无从谈起,齐敏文星夜赶往镇北关,诓骗马伯濂从速出兵关外,而马伯濂由于对齐敏文的信任与对迟峰的提防,再加上那无中生有的军帐批复,使得他不加核实便调动镇北关兵马,虽然收复两城,但却犯了无诏调动边兵的军中大忌,而且齐敏文孤身往来,并无旁证,到时他抵死不认,马伯濂有口难辩。此刻,父子二人几乎完全可以料到,迟峰几人正在草拟密奏,准备参劾马伯濂,现在他将要面临的不是一般的灾难,而是杀身之祸。

    但是,如孙启之前向齐敏文保证的一样,在这件事情里,马淳理论上完全可以置身事外,坐观自己的儿子被戮,可是这个时候,哪个父亲会袖手旁观自己儿子的生死大事呢!马淳决定自己与儿子同时上疏抗辩,而且动用京中所有人脉,哪怕赔上一切,也要换儿子一条性命下来。

    果不其然,迟峰这边见孙启已将马伯濂罪名做实,终于亲自出手,领衔上疏,闭口不谈马淳,而是单单弹劾马伯濂“拥兵不报,擅作进退”,另有孙启与钱柯联名,齐敏文因为有愧,抵死不肯联名,且为自身安全计,齐敏文在闻听马伯濂回到北军驻地后便躲了起来,任谁也找不到他。相对于马家活动一切关系保命而言,迟峰这边就轻松多了,只需上递军帐,同时另折再报仪阁即可,剩下的听凭上意。

    因为,此刻署理仪阁事务与署理军帐事务的是同一个人,李嵩。

    本章完
………………………………

第45章 李罗密商

    又几日,参劾疏与抗辩疏都抵达京中,仪阁与军帐都各收一份,两处都不敢自专,正犹豫间。

    其实,明眼人一看便知,孙启做的这个局并不复杂,表面上,其中最关键的一步是策反齐敏文,使与马伯濂积怨多日的齐敏文反戈一击,进而利用马氏父子对齐敏文的信任以及信息沟通的急迫,促使马伯濂铤而走险,借以坐实马伯濂的罪状。这一招不能说不高明,但若仅仅看到这一层,那未免把这次蓄谋已久的构陷看得太简单了,要是谋略止于此,那京中只需派一名持节使臣入北军问一两句话便可化解。实际上,全局最关键的人物并非齐敏文,也不是孙启,甚至根本不在北军中,而是远在千里之外,于京中军帐安然高坐的华军副元帅李嵩。孙启这盘棋最妙的一招不是手段,而是时机,孙启看准了李嵩在军帐、仪阁两处最高机构短暂的执掌时间,用马伯濂的失误送给李嵩一个天大的机会,至于剩下来的事情,根本不用迟峰等人操心,相反,此时如果过分操心,有意联合李嵩,反倒是弄巧成拙,北军迟峰一党只要将弹劾马伯濂个人的折子向上一递,大可以坐享其成。

    话分两头,李嵩这时候在军帐、仪阁两处都见到了同样内容的两份折子,与之共同署理仪阁的王悟承见到这份折子明白其中利害,于是干脆直接把仪阁的这份折子也转给军帐处理,李嵩见王相这般举动,明白这是王相有意成全他,也是王相明哲保身的撤退之举。但反过来看,朝野内外都知道李嵩与马淳有隙,这个时候如果李嵩下手,难免招来外间非议,说不定也会给自己的政治生涯留下污点,而这是李嵩不愿看到的,思来想去,李嵩决定把两处的几本折子一并上报给皇上,然后静观其变。

    不出李嵩所料,皇帝拿到这两份折子也生出不少疑窦,但对李嵩没有因公废私,寻机构陷还是十分满意,不过迟峰与马氏父子各执一词,皇上一时也难有决断,于是下诏着御史台都御史罗应龙负责督办此案,并赐节予查案御史,可行钦差事。如此一来,度定马伯濂是否有罪,罪有几何的权力实际上操控在这位罗大人手上了,而这,实是李嵩所乐意见到的结果。

    就在罗应龙准备派出查案御史前往北军的前一天夜里,李嵩终于登门拜访罗府。

    罗应龙听门房来报李嵩到府,本想借故推脱不见,他岂能不清楚此时庙堂上下都在盯着自己,接了这份差事后他就自况道“如今我之状况,如坐屋脊,向左则左,向右则右,但无论左右,我皆有堕地之忧”,这是实情,所以他尽力平衡自己的位置,而如今李嵩登门,无异于是要将他这个坐在屋脊上的人强行推到一边,这怎能不令他心生戒备。但是,罗应龙是一个在政治上有进取之意的人,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和事佬,而目前他最大的企图心莫过于进入仪阁,若此时得罪正在署理仪阁事务的李嵩,无异于给自己的仕途平添桎梏,这是罗应龙断然不为的,所以,李嵩,还是必须见。

    李嵩入得府来,与罗应龙不过平常交谈,平日里两人也不过泛泛之交,谈不上多少情谊,这本来是求人办事的忌讳,“有事即召,无事即去”,即便是君臣之间,这样的关系也不能长久,何况同僚。但是,此时此刻,对于马伯濂这个案子而言,李、罗两人平时不甚交好的关系反倒为李嵩提供了运作的可能,否则,怎么掩过众人耳目呢。

    几句话后,罗应龙还是先问:“李帅深夜到此,恐怕不是为与在下闲话家常的吧?”

    李嵩:“不错,确有要务。”李嵩很坦然,仿佛自己并没有任何不可告人的目的,他的这番表现出乎罗应龙的预料,但又在身居高位的情理之中。

    罗应龙:“李帅不妨明言。”

    李嵩笑了笑:“罗大人自是洞若观火,还不知对马伯濂一事将作何定夺?”

    罗应龙也笑了:“既然陛下委以重托,我定当尽心竭力,是非纠葛,自有陛下明察。”这是罗应龙婉拒了李嵩的拉拢。

    原来,就在前几日,马淳已经托人把关系找到罗应龙这里来了,两人虽非故旧,但多少都有些余地,而且罗应龙凭借多年监察的经验,很敏锐地感觉到了这件案子不同寻常的意味,所以他事实上不想有所偏袒,只是查清事实,免得惹祸上身,但李嵩的意思也已经很明确了,非得要拉罗应龙下水,这当然是违背罗氏初衷的。不过,这样的情况和局面,李嵩事前是有准备的。

    李嵩见罗应龙这番态度,便也不再强勉,说了些其他话题,李嵩便起身拜别,罗应龙当然要起身相送,临别时,李嵩突然无意间发问:“大人与王相不和?”李嵩问得直白。

    罗应龙先是一愣,随即赶紧矢口否认:“王师傅领衔群臣,道德文章自是朝内一流,下官仰慕尚且不及,怎敢不和?”

    李嵩笑笑:“没有不和就好,同朝为官,何必与上峰抵触,想来下次入阁,王师傅必定能同意你的。”

    罗应龙嘴上说着附和之词,心下却是一惊,讨论入阁这样的大事,本是朝中的绝密,在场大臣是绝对不能外传的,可李嵩现在不但说了,而且说的已经非常透彻,这是罗应龙始料未及的,而李嵩把这样大的消息透露给他,显然不是冲着两人本就不多的交情,那冲着什么呢,不言自明了。

    两人相互行礼拜别,内心却都是波涛翻涌。李嵩将王悟承阻止罗应龙入阁一事暗地透露给罗,这是犯了大忌的,而这么做的目的也是一目了然的,这次**裸的拉拢,如还是不能见效,则李嵩是竹篮打水。而罗应龙得知王悟承阻止自己入阁,这心中忿恨自是不待多提,更为要紧的是,李嵩这样的举动是明明白白的结援之举,如果自己不识抬举,很有可能本来的“结援”,就要变成“结怨”了,最终,罗应龙权衡再三,拿定了主意。

    次日,三位御史受罗应龙之命,奉天子节仗,启程前往北军驻地查案,来回行程,前后探访,直至最终定案,呈上御览,其中又有颇多曲折,但总体而言,并无大事,故不费笔墨赘述。总之,一个月后,御史台向皇帝复命结案,所呈奏折洋洋洒洒千言万语,但用最末一句尽可归结起来:

    “查马伯濂一案,虽事出有因,但实据凿凿,陛下圣恩洪德,谅可宽宥马氏不报之过,然此案始出,则马氏拥兵之弊已初见端倪,后为如何,非臣所能言,圣明烛照,望请终裁。”

    本章完
………………………………

第46章 不了而了

    皇帝看了御史台呈上来的结案陈词,笑了笑,放在了一边,此时皇帝心里更重要的是另一件事,也是刚刚由专折密奏报上来的,上折之人正是南军监军杨佩纶。

    天下人对杨佩纶突然发迹有种种猜测,纷纷传言,但无外乎是觉得杨佩纶成为了昭帝的密臣,可实际上,几乎没有任何人知道的是,早在杨佩纶还在京中为官时,他就冒着巨大的风险做了一次事关生死的政治投机,他秘密结交当时尚在东宫的太子,并允诺成为太子在朝中的耳目,这在昭帝尚未殡天的情况下是犯有重罪的,甚至可能牵连太子,但两人都是极有功业**的人,所以如此两人的暗中私交才成为了牢不可破的政治联盟。及至昭帝晚年,先帝开始着力树立太子权威,命太子逐步参与政事,主持监国,这样杨佩纶与太子的往来就更加公开与密切,于是,在太子的极力举荐下,杨佩纶被昭帝亲自下诏,调往南军充当监军一职,而主要目的就是监视南军中的军事异动,并随时密报朝廷。说来杨佩纶与当今圣上也算识于微时,所以君臣之谊更加笃厚,但时过境迁,今上并不知道杨佩纶在南军中与林氏党羽争锋的情况,却因为杨佩纶屡次对林氏的密告与中伤,引起今上对林氏的提防,而现今杨佩纶再次密告的正是发生在南军中的“林杨论战”一事,林允贞在帐中妄言“以私财资军士”,这当然犯了天家大忌,杨佩纶虽然当场发难被曾泽与陈敏化解,但他死死抓住这一点,向京中陛下密告,并借此再次宣言林氏之祸,以图说服陛下彻底弃用林允贞一党。

    皇帝当然有所犹豫,林允贞刚刚得胜还朝,受赏而归,仅因帐中一句戏言便被弃用,这未免难孚众望,会令天下将士寒心,倘国家再又生变,何人还愿拼死效力?况且林氏一门在军中盘根错节,影响甚广,如果弃用他,就面临着对其门下所有将领的清洗,这显然是陛下不愿看到的,这个杨佩纶,实在是给陛下出了个难题。

    皇帝思忖再三,定下计策:林允贞功劳大,根基深,不宜轻动,但军中拥兵之人若生骄狂之气也是大患,所以必须敲打,不妨就借根基较浅的北军中马伯濂一案,给天下军民一个交代与警示。

    皇帝提笔写下了对马伯濂的一案的终裁判词,命一使臣持节,再赴北军中宣诏,另着军帐起草邸报,待使臣宣诏回京后再将此案结果发往全军。

    一段时间过去,使臣终于抵达北军驻地,这天,召集所有北军三品以上将领汇聚于中军主帐,恭聆圣训。

    使臣在主帐上座,马氏父子早就到了,接着是钱柯,然后是孙启,最后是迟峰带着齐敏文来,自从事发以来,马氏父子就没见过齐敏文,他也不敢见人,可今日听诏他是不得不来了。那马伯濂看齐敏文的眼神都要冒出火了,但见迟峰站立一旁,也只能不动。

    众人分列两旁跪下,使臣持节宣诏:“陛下诏谕:马伯濂拥兵自重,进退不报,乃藐视天家,枉见国法,实属谋逆之举,姑念其知罪能改,且兵未入关,可赦一死,着令削去军籍,永不叙用。其父马淳,身兼父、帅两重,教导不严,监督不力,愧对君父,着旨到之日免其署理北军,原职不动,日后当好生醒悟,朕观后效。”

    宣旨毕,迟峰一党完胜,马氏父子至此几无还手之力,马淳眼含热泪,马伯濂恨得牙痒,两拳紧握,怒目圆睁,粗声喘气,身体发抖。

    待众人起身恭送使臣出帐,马伯濂一跃而起,挥拳打向齐敏文,口中还喊着“狗奴才”,孙启、钱柯见状,赶紧上前,一左一右把马伯濂与齐敏文隔开,马淳此时也是义愤填膺,一个箭步冲出来,就想跟着儿子一起泄愤,迟峰机敏,挺身一步,虽是背对着马淳,但正拦在马淳要走的路上,随即右手一揽,把马淳挡在身后,口中喊道:“马伯濂,你不要一错再错,连累家人”又呼喊左右“把马伯濂带下去!”,马淳被挡在身后,听见迟峰这一句话,如醍醐灌顶,猛地惊醒,也知道大势已去,泄愤也毫无意义,于是作罢。待军士将马伯濂带出帐外后,马淳对迟峰讲:“老朽年迈,教子尚且无方,带兵更恐谬误,日后北军中事,还请迟帅担待。”说罢对迟峰行拜礼,迟峰赶紧站起身,两手托住马淳,数遍重复:“同舟共济,同舟共济。”

    帐内议事结束,各自离开,迟峰最晚走,出门时看见一个眼熟的兵丁,便走上前去,问道:“还记得我吗?”

    那兵丁茫然,摇头回答不知。

    迟峰笑笑,指着自己腰间,说道:“今日,解我剑否?”

    兵丁恍然,但随即镇定答道:“今日未接令解众将军配剑,故不解。”

    迟峰一愣,有些佩服面前这个军士的耿直与勇气,问道:“你叫什么名字?现居何职?”

    兵丁答道:“卑职帐前执戟郎,胡建卿”

    “好,从明日始,你就是游击参将胡建卿”迟峰说道。

    兵丁错愕,不知该如何回答。

    迟峰凑近了对他说:“跟你说过了,我姓迟。”

    那兵士当初本是新调来北军,没听过迟峰,故也不在意,可现今他从军已有几个月,听说将军姓迟,当然明白是谁,故赶紧跪下行礼。

    迟峰见状,大笑,从那军士身边走过。

    今上三年,皇帝仍然是宵衣旰食,小皇子还不会说话,王悟承依旧是鞠躬尽瘁,李嵩结交了罗应龙,吴崇还是个呆子,迟峰斗败了马淳,林允贞和杨佩纶还僵持着,陈敏乐得清闲,曾泽醉心武学,白奇自成一统,仲家两个女儿还待字闺中,杜桐的儿子还没习惯自己的新名字,肖南宇仍旧跟着郑瑜学习带兵……

    一切的一切,都在各自生命的轨道上前行着,即便它们看似既没有交集,也没到终点。

    正应了李嵩在军帐看到皇帝对马伯濂一案判词后发出的感叹:“天下事,了犹未了,终以不了了之。”

    本章完
………………………………

第47章 试新军林允贞上表

    时光荏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