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家谋-第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她的成长没有在他的身边,小小年纪就离开父母,失去了娇宠和疼爱,辛苦的做学问,填鸭式的和七个师父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

    她所失去的童年和经历的一切辛苦,都是因为他这个做父亲的无能,才让她过早的进入了商圈,才让她一个女孩家不得不去充实自己,以免往后被淘汰。

    可以说所有儿女中,朱华廷最喜爱的就是朱攸宁,最亏欠的也是她。

    “爹,其他几位师父都已经陆续回乡去了,方先生说我可以出来历练了。罗老恩师也嫌我烦,说放我回家来,免得总是在他那碍眼。”

    朱华廷听的不由失笑:“罗老山长就是嘴硬心软。这些年他待你就如同自己的晚辈一样,你切勿当真,往后也要常常去探望恩师才是。”

    “爹,我自然知道的。我娘呢?”

    朱华廷笑道:“你六姐快要临盆了,你娘带着壮哥儿去孙家了。”

    朱攸安前年出阁,嫁给了隔壁临山县一家姓孙的耕读人家的庶子为妻,朱攸安摆脱了被当做瘦马的命运,对这门亲事也很是满足,这些年来朱攸宁也没见朱攸安再使过坏心思,对这个六姐的态度虽不亲近,却也不会故意去苛待。

    听朱华廷这么说,朱攸宁便道:“六姐生产是大事,我这个做妹妹的也要好好表示一下。”

    朱华廷点了下女儿的鼻尖儿:“这个家都是你在养,你六姐出阁时一针一线哪一个不是你的表示?你六姐都记着呢。”

    朱攸宁摸了摸鼻尖儿,笑出了两个小梨涡。

    这时李拓北和十六已经与扣肉、醋鱼、司墨几人将朱攸宁的铺盖和行礼都搬了进来。最重的是两个香樟木的大箱子,里头满满的都是书,都是这六年来朱攸宁学习过的,且还只是一部分,很多书朱攸宁暂且没来得及搬运的还都放在书院她的厢房里。

    朱攸宁见十六一个人就能搬起装满了书的香樟木大箱子,不由得担忧的道:“哥,你慢着点,仔细闪着腰就不好了!”

    “嗨,这么点东西还至于的吗。”

    十六直接将那箱子抱进了朱攸宁原本住的厢房外间。

    朱华廷就吩咐厨房里预备饭菜,李拓北与朱攸宁这么多年的交情,当朱华廷是自己的伯父一般,自然也留下来吃饭。

    饱餐了一顿,朱攸宁才道:“爹,我是不是该进府里去给老太爷和老太君磕头?”

    这几年她都只在除夕夜给老太爷夫妻两个磕过头。

    别看她六年前的风头正劲,可她急流勇退之后根本就没有为朱家做过什么事,以老太爷的逻辑,估计觉得她的存在已经是可有可无,所以对她的态度也是越来越淡。

    朱华廷不舍得女儿受委屈,但也怕有人以此事作伐子来非议朱攸宁,只好道:“你去问了安就回来便是,老太爷说什么你只管听着,左耳出右耳冒也使得,别使性子与里头争执,免得吃亏。”

    “知道了。我想老太爷可能也没什么心情见我的。”

    她已经很久没给家族做贡献了,就连朱华章、朱彦凤等人每次见到她都要嘲讽一番,说她这就叫少时了了大未必佳。如今朱家朱攸宁这一辈中,最出色的便是朱彦凤,朱老太爷也似乎有意培养他,家里许多大的生意都交给了朱彦凤去打理。

    朱攸宁本来无心于朱家的生意和产业,所以谁受重用,谁又是这一代的掌舵人,朱攸宁全不在乎。

    果然如她所料,老太爷虽然拨冗见了她,态度冷淡,仿佛朱攸宁又回到七岁时,对家族没有半点用处的人,老太爷也不会多给什么好脸色。

    朱攸宁主动道:“许久没见老太君,不知道老太君身体如何?”

    “不劳你费心了。你一个女孩家,翻年也要及笄了。我看你还是好生在家做针线,回头给你相看一门差不多的亲事也就罢了。”

    朱老太爷这些年法令纹又深了一点,说话时垂着眉眼,看也不看朱攸宁一年,说毕就端了茶。

    朱攸宁便一副噤若寒蝉的模样,低垂着头退了出来。

    离开朱家本宅,空气都变的清新起来,朱攸宁神清气爽,心情畅快的回家去,对朱老太爷的态度哪里有半分的在意?

    就这么在家里又休息了一天,白氏带着朱彦永回来了。

    看到朱攸宁回了家,白氏欢喜不已,六岁的朱彦永也欢喜的过年一样,抱着朱攸宁的腿仰着头叫“姐姐”,还软软的问:“姐姐,糖呢?”

    朱攸宁摸了摸朱彦永的头,笑着道,“你是想我,还是想我给你买的糖啊?”

    朱彦永脸一红,奶声奶气的说:“都想了。”

    将朱攸宁逗的咯咯的笑起来。

    白氏道:“你去找你爹爹去,娘与你姐姐在一处说说话。”

    “噢。”朱彦永冲着白氏吐舌头,转身就蹬蹬的跑了。

    白氏在后头伸长脖子高声道:“你慢点,抬脚就跑,难道鞋垫上有针扎你不成!”

    “娘,壮哥儿身体好,不必什么都好吗。”朱攸宁挽着白氏的手臂,母女二人往厢房走去。

    白氏笑着摇了摇头,道:“他呀,看到蚂蚁窝都要用树枝捅一捅,就没有半点消停的时候,有时候皮的恨不能抓来打几下。”

    “男孩子当然是皮一点好。调皮说明他聪明呀。”

    “可是你在壮哥儿那个年纪,已经能够独当一面了。”白氏拉着朱攸宁的手坐下,轻轻地捏了捏她似乎又瘦了一点的脸颊,“都是爹和娘不好,让你如此操劳。”

    朱攸宁歪着头靠在白氏肩头,搂着她的手臂摇晃:“自家人,说这些做什么呢。我们是一家人,谁擅长做什么,谁就出这份力,就好比若让我做针线,我就做不得,娘就能做的很好。娘给我做的鞋子既漂亮又合脚,穿着可舒服了。”

    “傻丫头。”白氏也侧着头,脸颊贴着女儿鸦青顺滑的头发,轻轻叹了口气,“你六姐产下一女,我瞧着她婆婆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的,我还没回来就给你姐夫房里塞了两个通房……还不知道将来你的归宿在哪里,是不是也跟她一样,若真那样,我可是不依的。”

    朱攸宁笑了笑,却并不是很在意的道:“怕什么的,我有自己的事业,婚姻大事我是宁缺毋滥,若没有能对我一心一意的,我就做我的生意,守着咱们的家过日子。”

    白氏听的大惊失色,“哎呦!你说什么呢,难不成还要在家里做个老姑娘?”

    “哪又有什么不好的。”一看白氏脸色都变了,朱攸宁忙道:“我又不是说不嫁人,只是说遇不到好的就不嫁嘛。娘您别这么看我,我慎得慌。”

    白氏的眉头都揪成了疙瘩:“就说女子无才便是德,你看看你,跟着七位师父读了六年的书,博学杂收的便罢了,就连心性都变了,你这样想法可怎么是好啊!这下子回了家,你就跟着娘,好好的学学针线,可不要再继续下去了!”

    朱攸宁看白氏紧张成这样,不由得噗嗤笑了起来。

    白氏瞧着女儿笑的花儿似的,又好气又好笑,拧了她好几把,最后自己也跟着展眉笑了。

    晚上娘俩同榻,低声说着悄悄话,也不知说到几时累了才睡下。

    次日清早,朱攸宁刚用罢早饭,长安钱庄方大掌柜身边的随从安兴就登门来了。

    “东家,您吩咐下去的事方大掌柜都已经办妥了,这会子人已经都在长安大酒楼聚齐了,就等着您呢。”

    “好,我知道了。”朱攸宁便去告诉了白氏一声,交上了司墨、百灵和画眉同行出门。

    到了门外,朱攸宁跟着安兴左转右转的走出了附近的窄巷,在一处宽阔无人之处,已经有一辆精致的翠帷马车等候着了。见朱攸宁来,驭夫忙殷勤的帮她放置好了垫脚用的红漆木凳子。

    朱攸宁扶着画眉的手上了车,坐在正位,画眉和百灵则是一左一右坐在靠门的位置。

    撂下车帘,百灵给用贴了磁石的瓷杯给朱攸宁斟了一杯热茶。朱攸宁接过来暖手,抿着唇垂眸沉思。

    两婢女自然不敢打扰她的思考,就只安静的陪同着。

    不多时,马车来到了如今富阳县最大的一座酒楼“长安大酒楼”的后巷子外。

    朱攸宁将从窗帘的缝隙往外看,只见大敞的后门外,此时已经站了二三十人,三三两两的聚在一处正在说话。

    为首的一人生的瘦高的身量,白净面庞,颌下蓄了须,正面无表情的听着身边的几人说话,正是已经为朱攸宁做了六年长安钱庄大掌柜的方文敬。

    许是听见了马车声,一众人都看了过来。

    方大掌柜忙快步迎了上来,帮驭夫放妥了垫脚用的凳子,笑着对马车里头的朱攸宁行礼:“哎哟,可算把您盼来了。”

    他那一反常态的殷勤模样,着实让门前那群人惊讶。他们只知道今天来此处聚会是有个大人物要见,却不知道方文敬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众人揣着好奇去看马车,只见帘子一挑,先是下来了两个穿绿衣裳的婢女,一个高挑,一个丰满,二人都生的容貌端正。

    随后探出来的是一只纤细白皙的手,那腕子上的白玉镯子和云锦的衣袖与肌肤相映,竟分不出到底是哪一个更细腻。

    随即便见一个穿着牙白色云锦小袄,浅粉色八幅裙的年轻姑娘在婢子的搀扶下下了马车。

    因男女大防,众人都知礼的微微垂头,不好直盯着人家姑娘看,但能从装扮上断定,那是个未出阁的少女,且容貌生的极好。

    方大掌柜殷勤的道:“您请里头说话。您也有好些日子没来咱们酒楼了吧?”

    “是啊,总是不得闲,竟也许久没来了。”朱攸宁妙目一转,将院子清扫干净的地砖和墙角处的杂草以及一些堆放的板凳桌椅等杂物收入眼底,笑了一下,就跟着方大掌柜进了屋。

    那二十多人面面相觑,因摸不清到底怎么一回事,便也都跟着进了大堂。

    六年前,富阳县最好的酒楼是长青楼。

    不过后来,富阳县,乃至于杭州府各地最出名的酒楼,却是长安大酒楼。

    长安这个名号早就已经在杭州府境内打响了,票号里那么多的银子,朱攸宁不可能只放着什么都不做,这些年来虽然不再插手朱家的生意,但是她自己的生意也会做一些决策。方大掌柜便是个非常能干的执行者。

    只不过,现在长安大酒楼的大堂内十分冷清。

    众人上了二楼,朱攸宁便问身边的方大掌柜:“这里是清场了,还是平日里生意就是如此萧条?”

    方大掌柜苦笑着道:“东家,这生意萧条已经不是一两天了。您请屋里坐,容我与您仔细说。”

    一听“东家”二字,随后跟来的那二十多人都惊愕的瞠目结舌。

    他们这些人都是“长安”票号旗下各地分号挂的上名头的大掌柜,其中来到长安票号最久的已有五年,可是他们从来都没有见过长安票号真正的东家,与他们联络的只有方大掌柜。

    如今看来,东家竟然是个未出阁的姑娘?

    长安票号崛起已是六七年前了,当年她才几岁?
………………………………

第222章 局势

    朱攸宁随着方大掌柜来到一处宽敞的包厢。

    这里装潢的格外雅致,内间临窗处的条几上摆了一盆名贵的兰草,地当间的八仙桌上铺设着浅绿色的锦绣桌巾,四个围着同色坐褥的绣墩放在四边。

    朱攸宁在八仙桌旁坐下,方大掌柜立即恭敬的为朱攸宁斟了一杯茶。

    淡绿色的茶汤缓缓注入白瓷盖碗中,在微冷的深秋天里氤氲出淡淡的热气。

    朱攸宁笑道:“此处没有外人,方大掌柜请坐下说话吧。”

    方文敬推辞了一番,最后还是在朱攸宁下手位置侧身坐下,双手接过了朱攸宁为他斟的一碗茶。

    方文敬道:“东家也知道,咱们利用钱庄的银子置办的产业这些年来遍布了各行各业,分店开遍了杭州府,头些年,的确是赚了不少的银子。

    “可是自从三年前,朝廷颁布下禁令,严谨金银交易,只许用宝钞交易之后,咱们的生意就越来越难做了。”

    “这件事我知道。”朱攸宁笑着点点头。

    大周朝的皇帝也是个有意思的,他下令不许金银交易,只许用宝钞交易,其实朱攸宁是赞同的。

    可是大周朝的宝钞一直都有个弊端,那就是朝廷每次需要置办什么,就广印宝钞,但真正税收时却不肯收宝钞,只要金银和粮食。

    这样一来,就导致宝钞贬值的非常严重。

    早在朱攸宁闭关学习时起,那一年朱家承办了皇商的生意,朝廷支付的酬劳就有一半银子,一半宝钞。

    当时包括朱家在内的大部分皇商,为的都是皇商的名头带来的巨大利益,对于皇家付给大家的宝钞也就捏着鼻子收下了。

    可是三年前朝廷下了明旨,再不许市面上用金银来交易之后,宝钞的贬值就日益严重了。

    反正“印钱”的权力掌握在朝廷手里,朝廷要买什么,就现印宝钞来付账,收税又不收他们自己印的宝钞,虽然市面上不许金银流通,但是收税时却还是要真金白银或者粮食。

    如此一来,就导致商业上的大萧条。

    买卖不许用金银,面对比废纸都不如的宝钞,谁愿意要?

    寻常百姓和小商贩,都开始以物易物了。其实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的生活虽然不便,影响却也不是致命的。

    可是对于商人来说,用实打实的货物,换来的却只有废纸一样的宝钞,这样赔本的生意,谁还做?

    是以近三年来,市面上大多数的商铺和工厂,都已经逐渐停产了。包括朱家在内,就连朱攸宁以前管理的布厂,都已经有一整年没有产过布了。

    长安钱庄旗下的那些产业,也有一大部分都已经停产停工。

    经济的萧条,导致“长安大酒楼”这种富阳县标志性的酒楼都已经停业快一年了。

    “……东家,实在是我的无能。酒楼如今停业,为的也是能停止亏损。咱们的菜品酒水都是一流的,加上人力物力,可收回来的都是废纸,咱们亏的慌啊。我做主停业也是为了及时止损,现在酒楼一般都是咱们长安钱庄手下的人来聚会时候才会用一用,平时不用。”

    朱攸宁微笑着点头,“我知道。这些年辛苦了方大掌柜,我做决策,只是上嘴唇一碰下嘴唇的事,真正着手去办的却是你。这其中方大掌柜付出了多少辛苦,我心里都明镜一样。尤其是刚才我看到了外头那些大掌柜。那些都是你从别处请来的吧?”

    方文敬恭敬的点头:“正是,今天就是想让他们都见一见东家。这五六年来,生意是越来越不好做,倒闭的商铺和工厂比比皆是,外头那些掌柜都是或早或晚的丢了差事,赋闲在家,对各自行业非常熟悉的,我用了不少心思将人笼络来,为的就是咱们长安钱庄旗下的其他产业能够发展起来。

    “只不过,如今朝廷就是这么个情况,不许用金银交易开始,咱们各地的钱庄分号倒是帮忙存了不少的银子,比从前存的还要多,可是现在商业上基本已经停摆,咱们不但花费了人力物力帮人存放,还要付利息!而那些银子咱们又没处用,不能像早些年那样拿来自己运转了。

    “这件事着实已经困扰了大家很久,我们许多人冥思苦想也想不出个所以然来。东家,您如今好容易出来主事了,好歹给个办法,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朱攸宁闻言,笑着点了点头,并未立即回答。

    其实方文敬之所以说了这么多,要表达的主旨思想只有四个。

    其一,他想告诉她,他这些年来做了许多工作,开了那么多分号,置办了很多产业,是功臣。

    其二,生意亏损,着实不是他一个人能控制的,虽然先前置办的产业,开的其他商铺现在也都关门大吉了,但是他付出过的努力是不能抹杀的。

    其三,现在长安钱庄旗下的生意,总的来说是已经亏损了,而且他话里话外透露出的意思是下面的管事掌柜们已经对这件事非常不满了。

    其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他是想告诉她,他们二十多个经验丰富的大掌柜一时间都没想出个所以然来,她一个闭关了六年的小姑娘,若想继续坐稳位置,就需要给他们一个说法。

    朱攸宁浅笑着,素白的指头捻着碗盖,轻轻的拂过浅绿色的茶汤,她垂眸轻啜了一口,笑着道:“这茶叶倒是不错。”

    方文敬绷着神经,想不到得到的回答竟如此避重就轻,让他有一种挥拳挥在棉花上的错觉。

    方文敬恭敬笑道:“知道姑娘爱吃龙井,特地预备的。”

    朱攸宁便轻轻放下茶碗,“你说的事我知道了。我会想办法解决的。”

    方文敬一愣,才点头道“是”,一时间也想不出该怎么才能继续追问出个解决办法,就好像方才说话时的激动和锐气,已经被朱攸宁这么东拉西扯而消磨干净了。

    “东家,今日得闲,要不要您先见一见如今最为得力的四位大掌柜?”

    朱攸宁笑着点头:“既如此,就请他们进来吧。”
………………………………

第223章 交锋(一)

    方文敬出去,不多时就请进来四个人,引着他们往朱攸宁跟前走来。

    朱攸宁不动声色的打量过去。

    为首一人四十出头,容貌甚伟,神色倨傲,后头的三人也与他年龄相当,一高壮、一矮瘦,还有一个胖墩墩的,笑起来像个大肚弥勒佛。

    除了为首那人,后头三人面上都带着礼貌的微笑。朱攸宁发现他们四个也在打量自己,便笑了一下放下茶碗,并未起身。

    方文敬恭敬的虾着腰,道:“东家,这四位都是咱们长安钱庄的肱骨。”指着英俊的那个中年人,道:“这位是夏宗平夏大掌柜,主理杭州以及周边所有钱庄以及旗下产业的事物,当初咱们钱庄的产业在杭州置办时,全依靠夏大掌柜的人脉。”

    夏宗平微抬下颌,双手负在身后,背脊挺直的与朱攸宁点了下头。

    朱攸宁也笑着点头致意。

    见她一个年轻小姑娘,比他家女儿的年纪似乎还小,见了他居然竟然还端着架子,夏宗平便不悦的哼了一声。

    夏宗平完全没将朱攸宁放在眼里的模样,引得身旁几人心思各异。

    方文敬咳嗽了一声,又介绍那另外三人道:“这位是于青云于大掌柜,专理海宁一代的事物,这位是邱兴华邱大掌柜,主理临山县的事物,董泽大掌柜则是专管咱们各地农庄的事物。”

    方文敬又与那四人道:“这位就是咱们长安钱庄的东家,朱九小姐。七年前,朱九小姐一手创建了长安钱庄,将钱庄经营的初具规模后便于朱家家学与罗老山樟和方青天潜心学习,如今才学成出来。”

    四人闻言都很是惊讶。

    董泽原本眯成两条缝的眼都瞪圆了:“原来这位就是蔷薇之中最年轻的成员,当初一计解了临山县封山,荣登杭州商会的名誉会长的朱小姐?”

    朱攸宁笑着点头,站起身对四人福了福,“五位大掌柜请坐下说话。”

    想不到长安钱庄的东家竟然就是富阳县传说中的那位天才少女!

    几人对朱攸宁的态度都不由得恭敬了一些。

    除了为首的那位夏宗平夏大掌柜。

    夏宗平坐在原位,大大方方将朱攸宁上下打量了一番,只觉得眼前这个长得过于精致,气质也过于软和乖巧的小姑娘,怎么看都不像是能做出那么一番大事业的人。

    这些生长于大家族的小姐,说不定背后有多少人给她出谋划策呢。

    夏宗平自认走南闯北,见识过不少大世面,那些大家族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不是经常会标榜自己家族后继有人么?朱家这一代的男丁有个二房的朱彦凤独当一面,女儿中又弄出个蔷薇的成员来,朱家这是想在杭州府称霸?

    夏宗平心念电转之间,已经认定了自己的想法必定正确,看朱攸宁的眼光轻蔑之中又多了几分怀疑。

    朱攸宁将几人的神色尽收眼底,不动声色的道:“方大掌柜已经与我说过了。这段时间多仰仗诸位,长安钱庄能够发展壮大,多亏了各位用心。”

    “哪里哪里,东家言重了。”董泽笑眯眯的道。

    于青云和邱兴华二人也随声附和。

    他们虽然对朱攸宁有所怀疑,尤其觉得现在钱庄的经营模式早晚要将底子都赔光,却也不会真的去开罪她。更何况能够越过其余的十几人,被东家率先召见,他们心里还是充满了优越感的。

    只有夏宗平面色不善的望着朱攸宁一言不发。

    朱攸宁道:“长安钱庄创办至今,经历了不少的风风雨雨。早些年金银还允许流通的时候,瞧着咱们的钱庄经营起来了,行业之中也有不少的同行模仿咱们的经营模式。多亏了各位大掌柜苦心经营,咱们才能渡过难关。

    “在朝廷颁布法令不允许金银流通之后,各位对钱庄依旧是不离不弃。各位的贡献,我都记在心里,将来钱庄壮大起来,各位的好处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