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极品驸马-第4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多有不和心中必然怀有怨恨。另有一事,此前我不是从酷吏手中救出了韦方质和范云仙等人吗?难保张光辅不会心怀侥幸,希望能够拖我下水之后,再榜着我一同上岸。他想得太天真了,我这样的兵马统帅怎么能下水呢?真到了我下水的那一天,整个军方还不乱套了?一时之间谁镇得住那些骄兵悍将?万一有哪个暴脾气的家伙被逼反了,又该如何是好?”

    “两相权衡之下,我娘果断办死了武懿宗,还让张光辅永远的闭上了嘴。”太平公主一拍巴掌,“这一下,全都解释得通了!”

    薛绍再度捏了捏她的脸蛋,“一定要解释得这么清楚,你才甘心吗?”

    “这都是长智慧的好机会呀!”太平公主笑嘻嘻的道,“不懂就问,我这是勤奋好学呢!”

    薛绍大笑,“儿子的伎俩,你竟然也照搬挪用?”

    “三人行,必有我师。”太平公主笑嘻嘻的道,“不努力学习日有精进,怎么跟得上你这位文武全才的大英雄?万一哪天你嫌弃我了,不要我了怎么办?”

    “日有精进?”薛绍笑道,“这又是从哪里学来的歪词?”

    “咦?……嘿嘿!”太平公主怪笑起来,“怪不得本宫越来越聪明了,原来全是你的功劳呀,薛郎!”


………………………………

第955章 同心治国

    徐真敬的这一页,又悄然揭去。很多人在事情过之后方才醒悟,原来自己刚刚才和死神擦肩而过。

    一身冷汗!

    至此,满朝文武也对另一个事实认识得更加清楚。不管这朝堂之上的风云如何变幻,无论王侯将相几度更迭谁家兴荣,这个大周皇朝始终都处在女皇的强力统治之下,她对朝廷和国家的控制力是空前的强大。

    如此强势的帝王,往前历数李唐诸帝,也就只有太宗皇帝李世民曾经做到了这一点。女皇在某些方面甚至过之而无不及,就比如宰相这方面。李世民对他任用的宰相是相当敬重与信任的,宰相的权力也因此颇为可观。但是女皇身边的宰相就像走马灯似的一直在换,谁也别想长时间的坐镇政事堂从而培植起自己的一方势力。

    许多洞察敏锐的大臣们意识到,如今的武周一朝,宰相的权力已经大为缩水。女皇手握绝对权力,力压群雄无人可与争锋。在满朝文武当中,最多也就只有总揽军事的薛绍,地位比较特殊。但他一直没有拜相,在朝堂之上的话语权十分有限。再者薛绍本人也从不逾越本职多管闲事,在一群文臣矗立党派纷争的朝堂之上,他一向是超然于事外保持中立。他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但他从不拉帮结派。他对朝政有着超强的影响力,但他很少在朝堂之上发言出声。但只要是他出了面,就一定能把事情办成。比如此前扳倒周兴、营救韦方质与范云仙。

    因此,用“沉默是金、一言九鼎”来形容薛绍,是再也确切不过了。

    人们不会忘记,女皇能够顺利登基,军方的力挺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其实那个时候,女皇登基的时机还并不十分成熟,在内,李唐皇室的谋反才刚刚平定,人心浮动局势不稳。在外,突厥、吐蕃和西域诸国强敌环伺,中原面临强大的军事压力。但是正因为有了薛绍的大力一推,才让女皇跨出了一个大步迈过了那些大坎,顶着各方压力成功荣登九五。

    登基之后,女皇再回头解决那些历史遗留的麻烦和问题,可就比之前容易多了。因为她已经是皇帝,办什么事情都能名正言顺。比如查办李素节继续清除李唐皇室的遗留问题,比如和盟突厥、远征西域。每一件事情她都办得相当的干净利索,每一件事情办下来都有助于她稳固自己的皇权统治,也有利于这个国家尽快的摆脱动荡不安的局面。

    然而,女皇办理这些大事的背后,都有薛绍的影子存在。

    不乏有一些睿智之人已经领悟到了某些真相,薛绍不吭声不代表他不管事。只不过他管事的时候一般人看不见。因为他都是直接和女皇本人对话,从不在朝堂之上公然发声。

    薛绍管的,都不是一般的事情。

    现如今,朝野上下绝大多数的大臣,都主动或是被动的卷入了争储夺嫡当中。唯有薛绍和他们所有人的层次和高度全不相同,他始终保持和女皇的步调一致,甚至高度也是一致。他们一同走在最前方,一起引导着这个国家的大体走向。至于那些王公大臣在他们身后如何盘算又如何掐架,和他们做的事情相比,都只是小事。

    女皇和薛绍,正在分别运用各自擅长的文治和武功,同心协力的共同治理这个国家,这就是真相。

    有女皇在,没人可以动薛绍。因为薛绍受难,武周一朝的“武功”就要被废。

    反之,有薛绍在也没人敢于动手扳倒女皇。因为女皇是薛绍自己选定的“最佳合作人”。军事是政治的延伸,薛绍再能打,离开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他也将一事无成。女皇超强的执政能力,是这个国家摆脱困境奋发图强的最大保障,也是薛绍和整个军方根植的土壤和坚强的后盾。

    女皇不会自废武功,薛绍也不会自断根基。他们两人的联手就是这个国家双管齐下的文治与武功。

    有些人领悟到了,然而还有一些人稀里糊涂的不能明白。武懿宗和张光辅,就因为这样的稀里糊涂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转眼已到,武举开选之日。

    隋文帝开创了科举,现在女皇将要开创武举。

    毫无疑问,武举是武周朝的一件大事,开万古之先河的大事。而这件大事的首倡者与主办者,就是薛绍。

    与之同时举行的,还有一场规模空前的“殿试”。武则天将要在宫中亲自“监考”,从参考的一万多名学子当中选拔人才。

    这一万多名学子,有白身庶民,有世家子弟,也有在朝的官员,甚至还有来自新罗、日本和西域昭武九姓的异国学子。

    士庶同流,能者居先。

    值得一提的,殿试考试项目全由武则天亲自拟定。

    李唐皇朝对于“贴经墨义”的明经科十分的重视,它重点考察学子对于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这一科目对于世家子弟来说优势很大,因为世家富有藏书又多,学子们能把儒家经典背个滚瓜烂熟,就不难考个好成绩了。但是武则天更加重视“进士科”,这一科目对于儒家经典的死记硬背要求不严,主要侧重于考察诗辞歌赋,看中学子本身的才华与灵气。

    同样的一本书,有的人看完了能够记得几个句子甚至能够背颂全文。有的人则能领悟书中的精髓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才识,乃至于写出一本更好的书。

    这大致可以理解为,明经科与进士科的主要区别之所在。

    然而武则天在殿试当中还加入了别的考试科目,考察学子的对于政务的真知灼见与实际动手能力。比如眼下大周正在与突厥和盟,武则天就要求学子用文章来论叙,此事的利弊之所在,此为一题。另一题则是与民生相关,论述禁屠令的利与弊。

    畅所欲言,不设任何禁制。哪怕有人在论叙当中辱骂了皇帝,也一概赦免无罪。

    儒家经典、诗辞歌赋、行政能力,三项考核下来的综合优良者,就是武则天所要的人才。

    武举和殿试,让大周天下的文武人才尽聚洛阳。

    百花齐放,万家争鸣。

    世人时常感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但是现在,武则天和薛绍已经化身为天下有人才的伯乐。“有本事去洛阳”这句话,已经在民间广为流传。

    薛绍主持武举,参选的健儿将近两万人比殿试还多。他们来自各个州县、各个军府和各个军武世家,甚至还有身怀绝技的道士与和尚。初赛的地点,选在洛水大营之侧的邙山猎场,就是薛绍曾经招待李大酺与孙万荣的地方。

    数万人的大赛场,盛况空前。

    初赛的项目是传统的军中技艺,先是身材体貌,体格高大强健者自然得分更高。翘关(也就是举重)考验健儿的力量,马术是重要的基本功,弓箭项目的步射、长剁远射还有骑射是重中之重。

    体貌、翘关、马术和箭术这四大项,就是初赛的四大科目。这四项考核下来,择其优胜者进入复选。

    初赛的淘汰非常残酷,近两万最后只有两百人进入复选。复远将要在讲武台的大校场进行。能够进入复选的都是百里挑一的军武人才了,无论他们能否在复远脱颖而出,他们都将获得从此在讲武台进修的机会,从而更上层楼。

    薛绍拥有全权,但他只在初赛开始的第一天大典上露了一下脸,就没再出现过了。初赛主要由员外郎萧至忠负责,复选则由夏官的两位侍郎姚元崇和苏味道把关。薛绍最在意的就是自己亲自拍板的终选,他很想知道谁会成为有史以来的第一任武状元。到时候女皇也将亲自到场,她和薛绍一样对这位武状元充满了好奇之心。

    一连多日的武举初赛总算结束,两百名优胜健儿欢天喜地的被带到了皇城以北的圆壁城,进入了讲武台的封闭大校场内。

    到了这里,健儿们就有点懵了。因为等待他们的既不是欢庆大宴也不是荣耀和赞美,而是超级严格的军事管制和铁面无私的严厉教头。进门第一件事情,就是学习“规矩”,这包括严格的校场管理制度和所有的军纪军律。这也是复选当中的一项重要考试科目。短短的几天之内,如果这些健儿不能背熟这些规章制度并严格予以遵守,马上就会被淘汰,连留下进修的机会也将丧失。

    这里,其实就是大周皇朝的第一所“军校”。大校场的最中央竖起了一块巨大的刻石,上书“军令如山”四个大字。

    这四个字是薛绍亲自题写的。虽然比之书法大家远远不如,但是薛绍写下的这四个字,将是所有讲武台的学子学习的第一课,也是他们将要遵守一生的行为准则。

    复选除了加入军律的严格考核,还有体能的比拼和实战的残酷对抗,这包括拳术、刀械和马战。一路考下来两百健儿几乎全部带伤,最后只剩下十人位例头甲并进入终选。

    薛绍亲自出面主持终选,姚元崇、苏味道和萧至忠也一并担任助选。薛绍还请来了夏官的前任尚书、宰相岑长倩一同担任助选。女皇武则天也亲自到场担任“特约嘉宾”,目睹第一任武状元产生的整个过程。

    薛绍认为,能够在初选和复选当中脱疑而出的优胜者,武力本身已经没有问题了。但一员良将与一介莽夫之间,还是大有区别的。所以终选的考试科目,不见刀兵战马甚至不用挥汗如雨。

    十名优胜者,将要一一的直接面对薛绍与之对谈辩论。薛绍要考他们的兵法,考他们的学识,还要考他们的脑子和一切综合能力!

    武则天对这个考试办法充满了好奇,于是她问薛绍,你准备了哪些考题?

    薛绍笑而答道:“陛下,臣没有准备任何一道考题。臣到时想到什么就问什么。陛下和几位助选的同僚,也不妨随时提问,问什么都行。”

    “如此,倒也有趣。”武则天兴趣大起,“马上开始吧,朕迫切想要认识那一位,古往今来的第一位武状元!”


………………………………

第956章 天下武宗

    十名武举头甲的优胜者,依次进入考堂,接受薛绍和数位助选的“面审”。

    薛绍提的问题无不刁钻古怪,有可能是大唐兵制当中的某个细节,也有可能是行军打仗该要注意的天候、水文与地理知识。再或者是对古代战争当中的经典战例进行评述和分析,也有一场假设的战争困局让考生想办法来解决。

    每个考生,都要被考到五个难度不一的问题。每答一题,薛绍和所有的助选就一同以十分制来打分,综合得分最高者得优胜。

    非但是这些考生被考了个满头雾水焦头烂额,连武则天和其他的助选都在心中暗暗着急:这些问题换作我本人来回答,也未必能够答得圆满啊!

    考了一整天,终于结束了。无需皇帝来钦点状元,也不用薛绍破格提拔于谁,分数说明了一切问题。

    得分最高的那一个,既不是早在讲武台深造的学子,也不是来自军武世家的宦门子弟,而是一个光头的年轻小和尚。

    这让所有人大跌眼镜!

    只不过,这个小伙子除了光头有点让人觉得刺眼,体格相貌都是一等,谈吐气度亦是出众,一身武功更是出类拔萃。否则他也不会容膺武举头名了。

    薛绍把这个法号“寂能”的小和尚叫到了女皇和众位考官面前,问他:“寂能,你愿意还俗吗?”

    这个问题当场引起了爆笑,连武则天都是大笑不已。

    寂能小和尚面对这么多的大人物和这个古怪的问题显然有些紧张,他愣愣的呆了半晌,说道:“在下已经还俗了,只是头发还没有长出来。”

    又是一阵爆笑。

    薛绍笑道:“你何时还俗的?”

    寂能答道:“在下要来洛阳参考武举的时候,就被少林寺除名还俗了。”

    薛绍点头笑了笑,“你既已出家为僧,又怎会想到入世从戎?”

    寂能顿时变得有些激动,抱拳道:“出家本非在下所愿,我一直做梦都想成为一名将军,成为薛公这样的人!”

    “哦?”薛绍不由得略感好奇,“为什么?”

    寂能突然跪了下来,“恩公,你不记得我了吗?——我是秦破虏啊!”

    薛绍略微一怔,想了半天斗然想起,“河北英烈村,秦破虏?”

    “恩公,就是我啊!”寂能泪如雨下,“当年恩公和一批袍泽从突厥人的手中救下我的性命,并亲自给我取名秦破虏。从那以后,我做梦都想从军,做梦都想当将军!后来我和婶婶流落河北,婶婶病死我依无靠,就被少林寺的云游僧人收养上山。从那以后我日夜习武、日夜读书,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够从戎建功,成为一名保家卫国的将军,不负恩公给我取下的‘破虏’之名!”

    从开唐之初算起,少林寺就一直在给朝廷贡献他们的“僧兵”。这些僧人不光是学习少林寺的传统武艺,也学刀马箭术和军阵战法。这也就不难解释,寂能怎会脱颖而出了。

    武则天等人惊讶不已,全都看着薛绍。薛绍也是甚感惊奇与意外,怔了半晌,说道:“在此之前,你先要在讲武台进修一年积累学识。顺便,也好让你的头发长起来。我大周的军队当中,可没有光头的将军。”

    在一片大笑声中,武举结束了。

    年仅十八岁的少林僧兵秦破虏,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武状元。

    按照讲武台事先已经定下的规矩,武状元和所有位例头甲的优胜者不会马上得到授官,他们先要在讲武台进修一年然后才能到军队担任职务。

    这一年的学习除了增进各方面的军事才能,“政治教育”也会成为重中之重。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确保武举选出的人才,都能忠心不二的为国所用。

    武则天非常赞诚薛绍的这一做法。因为没人比她更加明白一个不听话的将军,将会带来多大的麻烦。现在大周王朝有了完整的、合理的武将选拔与培养系统,这既能保证军伍人才的供给,也能很大程度的避免武将作乱的隐患。

    但有一个件事情又将无可避免,凡是讲武台出来的军伍人才,都将是薛绍的门生。用不了多少年,“天下武将尽出薛门”又将成为另一个事实。

    对武则天而言,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哪怕有一天薛绍不再担任夏官尚书了,“武举”仍是薛绍对这个国家和这个民族的巨大贡献,谁又能将它抹煞?

    于是武则天索性做了个顺水人情,在朝堂之上公开说了一句薛绍即是“天下武宗”,给他来了个一锤定音的“官方认证”。

    ……

    此时,突厥的和盟使臣已经回到了于都今山,向可汗骨咄禄汇报了结果。

    “汗兄,既然南国已经同意和盟,那我们是时候出兵了!”默啜早已等得不耐烦,说道,“只需汗兄一声令下,臣弟马上就去踏平契丹,活捉李尽忠与孙万荣前来献于帐前!”

    骨咄禄却没有表现出和默啜一样的热情,只是淡淡的道:“不着急。”

    默啜道:“汗兄难道当真就要因为一张来历不明的纸条,改变针对契丹的军事计划?”

    骨咄禄不置可否,只道:“纸条的来历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说得有道理。”

    “汗兄恕罪,臣弟认为什么样的道理,也没有各大部族的复仇之心,来得重要。”默啜说道,“这一仗我们已经准备了很久,各大部族调兵谴将枕戈待旦,已经积极踊跃的准备了数月。现在突然改口说不打了,臣弟担心丧失人心,有损汗兄的威信啊!”

    骨咄禄点了点头,他知道默啜说的很有道理。现在,自己迫切需要找到那个献上纸条的人。唯有他,才能说服默啜和所有的部族首领。就算不能说服,至少也不会减损他这个可汗的威信。

    “那个人,究竟在哪里呢?”骨咄禄慨然长叹,再次下令,“加派人手,扩大范围——挖地三尺的给我找!”

    另一外帐篷里,艾颜正在和玄云子一起教克拉库斯读书,读的是汉家的儒学经典。

    艾颜一直不大理解,为什么要让一个立志成为草原王者的勇士,学习束缚人性的儒家学说。但玄云子坚持要这么教,她也就不反对了。让她惊奇的是克拉库斯居然学得相当起劲,而且他对玄云子个老师相当的尊敬。有时艾颜感觉,他们师生之间的亲密程度甚至还要超过了母子之间。她因此时常反思,我平常对儿子是不是真的太过严厉与苛责了?他从我这里没有得到太多的母爱,只能去玄云子那里寻求更多的温馨和关爱……他毕竟还是孩子啊!

    读了一阵书以后,艾颜派人去叫“羊奴蒙厄巴”,让他带着克拉库斯去练习骑马和箭术。实际上,就是暗中传他武功。

    艾颜找了个借口先把女奴赶出了帐篷。蒙厄巴进来之后,悄悄对玄云子耳语了几句,然后就带着克拉库斯出去了。

    艾颜连忙问道:“他说了什么?”

    玄云子的表情有些严肃,“他说,元珍很有可能没死。春议的时候那个给可汗送上谏言字条的神秘人,很有可能就是元珍!”

    “什么?”艾颜微然一惊,“他从哪里得来的消息?”

    “不知道。”玄云子说道,“他身边的人,自有一套私相联络的密法,外人很难破解,有时甚至无法发现任何端倪。”

    艾颜当然知道玄云子口中的“他”是指谁,于是道:“你是说,这很可能是王昱送来的消息?”

    玄云子点了点头。

    艾颜吸了两口凉气,“如果元珍没死,那麻烦大了!”

    “你是说,我会有危险?”玄云子说道。

    艾颜点了点头,“此前我住在神山的时候,我的女奴全都是元珍送来的人。现在你平空的出现,哪能不引起她的怀疑?”

    “这倒是小事……”玄云子双眉微拧,说道:“万一元珍回归,蒙厄巴有可能会露馅,王昱也再难有出头之日。我们所有的计划,都将落空!”

    “不能让他回来!”艾颜狠狠咬牙。

    玄云子眉头微皱的看着她,不语。

    艾颜眨了眨眼睛,“你是在怀疑,我感念他的旧日恩德,不忍对他下手?”

    玄云子仍是不说话,但算是默认了。

    “哼!”艾颜冷笑了一声,“如果有一天,有人把你关在一个笼子里,当成珍禽异兽一般对外人展示炫耀,你作何感想?”

    玄云子微然一笑,“我明白,你不必解释的。”

    “我必须解释。”艾颜说道,“因为我不想再被关回笼子里去了!”

    玄云子皱了皱眉,说道:“我们来假设一下,元珍当真没死而且即将回归。局面会是怎样?”

    艾颜想了一想,说道:“兵权已经尽归默啜,元珍要回来,第一个不同意的就是默啜。他现在正在积极撺掇可汗用兵契丹,但可汗一直有些犹豫没有发兵。我觉得这很有可能就是因为,元珍送来的那张纸条!”

    “对。”玄云子说道,“那么元珍,为什么要阻止可汗用兵契丹呢?”

    “因为这一仗,很有可能对突厥汗国没有太大的好处。”艾颜说道,“另外,现在可汗把军队交给默啜带去远征,万一他生出不臣之心后果不堪设想。这些事情,只有元珍才会去替可汗考虑。”

    “说得很对。”玄云子点头称赞,再道:“如果我是元珍,我也不会轻易现身。因为我一出现,很有可能就会被默啜干掉!”

    艾颜眼睛一亮,“如此说来,我们既不能让元珍回归,也应该帮助可汗去防备默啜?”

    “对!”玄云子微然一笑,“曾经,突厥汗国的内部也是一样的派系林立,有元珍的人也有默啜的人还有咄悉匐的人。现在元珍和咄悉匐都没有了,默啜的势力空前大涨。骨咄禄可汗一定是感觉到了威胁,才会破天荒的收王昱为驸马。王昱是外人,他不属于任何派系。一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