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极品吴掌柜-第2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是,事情往往是“上有计策,下有对策”,糊名、誊录只是防止舞弊的重要手段,还是不可能完全杜绝科场舞弊的发生,考官和考生之间仍然可以通过以事先约好的暗号做暗记的形式作弊,这就是所谓的“关节”,就是事先漏题(这个一般很隐晦,猪头一样考生的并不一定会理解)或者在自己答的试卷上动手脚,比如说在第几行几列写那些字。
北宋真宗年间,宋朝刚刚实行了弥封、誊录等一套防范严密的制度,关节之弊便相应而生。一次科考前夕,翰林学士杨亿特地设宴招待来京应试的同乡举子。应邀前来的考生听闻杨亿将成为“文衡”(主考官),个个兴奋不已,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更有人直言请求杨亿给予照顾。杨亿听到后,勃然变色,骂了出自《尚书》的骂语――“丕休哉”,然后拂袖而去。在场举子大多面面相觑,以为碰了钉子,但也有几个聪明的听出话中有话。数日后,杨亿出任知贡举,几名卷子中用了“丕休哉”的考生尽数被录取。
随着科场规制越来越严密,通关节的技术也越来越高明、越来越隐蔽。到清朝时,还出现了一个专门的通关节术语――“用襻”。“襻”即为旧式衣服上扣住纽扣的套,因约定的关节往往为两个字,好像古代衣服上的襻扣,所以得了这个名字。据钟毓龙《科场回忆录》中记载说:杭州有个叫冯培元的人,年轻时家中贫寒,幸好有一位富商出现,主动资助其完成了学业。后来,冯培元高中探花。为了报答富商的厚恩,冯培元决意帮助富商的儿子中举。他居中牵线搭桥,帮富商的儿子与考官约定在答卷中写两个“襻”字作为暗号。富商得到关节后,心花怒放,又特意花重金贿赂了负责誊录试卷的誊录书吏。考试结束后,富商又盛情款待誊录书吏。酒酣之时,誊录书吏得意洋洋地向富商邀功,说他誊录时发现试卷中有两个字不通,帮着改掉了。而这两个被改掉的字,刚好就是暗号“襻”字。如此一来,之前的一切努力都付诸流水,富商的儿子自然也没有考上。从某些意义上来说,弥封、誊录其实还算是比较公正的了。
………………………………
第610章 大冰老爷(下)
这里再说说贡院,贡院是古代学子们乡试、会试的考场,即开科取士的地方。贡院最早始於唐朝,像江南贡院、北京贡院、定州贡院、川北道贡院这个在四川阆中古城,这四处地方还有遗址的,有条件有时间有兴趣的可以实地去感受一下古代的考试场地这些以前都很出名,其中南京古称江宁江南贡院作为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最为出名。贡院一般建在城内的东南方。大门正中悬挂有“贡院”的墨字匾,东西分别建有“明经取士”和“为国求贤”两座牌坊。进大门后则是龙门,门内建有明远楼,居高临下,可以监察举子及众人的行动。明远楼的两侧就是号舍,就是举子考试的地方,一般有数千间至上万间。号舍都是各自独立的,按千字文编号,比如“地一号”,即“地”字排的第一间号舍。每间号舍外墙高八尺,门墙高六尺、宽三尺、深四尺,空间很是狭窄,大概一顶轿子大。而且没有门,是敞开的。号舍内,砖墙东西两面,离地一尺多及二尺多处各砌有砖托,以承木板。板可抽动,白天以下板为凳,上板为桌答卷夜间将上板安入下层,合而为床以卧。每号舍容纳一人,考生坐卧、饮食、答卷均在其中。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可以防止应考生私相传授作弊,二来也便于维持考场秩序。
贡院明远楼北面为至公堂,这里是外帘官办公场所。外帘官是指受卷、弥封、誊录、对读等官主考官、同考官则被称为内帘官。内帘、外帘各司其职,按照规定,一旦贡院封了门,内外官员相互之间不得交结,以防奸弊。至公堂两侧为监临、提调、监试各堂,为外帘官的住所。另外还有受卷所、弥封所、誊录所、对读所等。至公堂北为内、外帘门。内帘门北为聚奎堂,为主考官及同考官评定试卷的场所。
开考前考官提前数天先入闱贡院,然后锁院,即考官一直住在贡院,直到考试完全结束,且禁止闲杂人员出入,考官与外界的联系就此中断。同考官是分房阅卷,事先已经按五经安排了若干房间,由主考官抽签决定哪个同考官在哪一间房。
八月初八,乡试开始前两天,受卷、弥封、誊录、对读官员齐集至公堂,一齐戳印坐号,即将考生姓名编号,排定号舍坐次。排号前,先有意将号戳弄乱,由书吏随手检印,于试卷及号簿同时用印,分号舍编排坐号。
考试前一天,八月初九寅时清晨三点到五点,考生提着装有各种用品的考篮赶到贡院,点名这一项可能就会花上不短的时间,江南贡院每次参加考试就是几万人,黑压压的全是大脑袋,全场闹哄哄的,就可想而知当时的难度了、检查、搜身后,按号进入各自的号舍,然后贡院大门关上。考生吃、喝、睡都在号舍,考试结束前不得离开。考生如果要方便,只能去号舍尽头的粪号,且不能说话,只能举牌子来表示。牌子的两面都有字,一面写着“入静”,另一面写着“出恭”,古人是不是很**?
八月初十子时半夜十一点到一点一到,书吏准时发放试题这个考试时间是相当充裕了,前后有20个小时,抄题也足够了,考生可以睡觉,也可以开始挑灯答卷。有考生事先将五经四书写在内衣上,趁夜色脱衣下来查看。考试时间到当天戌时晚七点到九点止。因为有考生会提前交卷,又分午前、午后、傍晚三次开门放牌。
八月初十上午,陆续有考生开始交卷。阅卷官员中的一干外帘官便要开始忙碌。考试结束后,受卷官先收集每场试卷,在卷面盖上自己的印章,表示此卷为本人所经手,然后以每十卷为一封,送弥封所糊名。弥封官收到试卷后,立即在考卷背面的右上角糊名并加盖印章,卷面用浮签写上考生的编号,再转送誊录所。誊录所的誊录生开始用朱笔抄卷,录出一个副本,称为“朱卷”,而考生原卷用黑墨书写,称为“墨卷”。誊录完毕,誊录生在朱、墨两本卷子上签上自己的官衔、姓名,戳上印章,再送对读所校对。对读官如果发现有出入,则用赭色笔改正。对读完毕,对读官在试卷上具名戳印,然后将朱卷、墨卷一起交收掌官。收掌官负责保管墨卷,朱卷则分包分批送提调堂,经监临官盖印后送入内帘。一切正常,外帘程式遂告结束。
誊录所的誊录生开始用朱笔抄卷,录出一个副本,称为“朱卷”,而考生原卷用黑墨书写,称为“墨卷”。誊录完毕,誊录生在朱、墨两本卷子上签上自己的官衔、姓名,戳上印章,再送对读所校对。对读官如果发现有出入,则用赭色笔改正。对读完毕,对读官在试卷上具名戳印,然后将朱卷、墨卷一起交收掌官。收掌官负责保管墨卷,朱卷则分包分批送提调堂,经监临官盖印后送入内帘。一切正常,外帘程式遂告结束。
朱卷进入内帘后,先由内帘收掌官分成若干束,由副主考官宋之绳抽签决定将哪一束试卷分给哪一房同考官批阅。这一套阅卷过程相当程序规范,由此就有很大的偶然性。按照规定,各房同考官对试卷是没有决定权的,他们只能将他们认为好的卷子圈出来,推荐给正、副主考官,称为“荐卷”,俗称“出房”。对于特别出色的试卷,同考官会特别推荐,称为“高荐”。那些没有得到同考官推荐的卷子则被称为“落卷”,同考官必须在这些落卷上也写上批语,说明不予推荐的理由。为了防止佳作被弃,主考官有权在落卷中搜寻好的试卷,称为“搜落卷”。不过因为试卷众多,正、副主考搜落卷只是个形式,他们一般会集中精力在同考官的荐卷上,再按比例选取考中者。
写榜这一天类似于现在公布考试成绩,也是大比之年最热闹的喜庆日子。一大早,贡院外便挤满了打听消息和看热闹的人。应试的士子本人一般都不去,派仆人去听,没有仆人的,就送几个钱给下榻旅店的伙计,叫他们去听。仆人和伙计得信后再来报告。这一方面固然是想摆摆士子的架子,更重要的是怕经受不了骤喜或骤悲的巨大刺激,在大庭广众中出乖现丑,比如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当时就受不了那么大的刺激一口痰卡在喉咙里面得了失心疯,还是他岳父几巴掌扇回来的,当时一个邻居就说的很搞笑胡老爷范进岳父姓胡,是个杀猪的方才这个嘴巴打的亲切,少顷范老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猪油来。贡院内大门有一队乐工,备齐锣鼓唢呐。至公堂大厅里,写榜人每写出一个名字,立即便有人一声接一声地递了出来,乐工便马上敲响锣鼓,吹起唢呐,以示祝贺。名字传到外面,人群中即刻响起一阵鼓掌欢呼,仆人或伙计便飞马奔向旅店报信领赏,用不着第二天张榜,新举人的名字便已传开了。
乡试和会试一样,榜上的名字都是从最后一名写起的。越写到后来,中式的名次就越在前面,故写榜的和围观的兴致也越大。贡院外也是这样。虽然天已黑,又冷,看热闹的不但不减少,反倒越来越多了。到最后辕门外往往都挂起了很多盏灯笼连结而成的灯链,把贡院外大坪照得如同白昼。卖各种吃食的小贩也从四面八方涌到这里来,一边看热闹,一边也赚几个钱。
到最后五人,也就是本次考试的前五名公布之前,差役往往会搬出十几对大红蜡烛,都把它点燃了,又捧出几十挂万字号鞭炮。乐工们从贡院大门边撤回大厅外坪里,至公堂厢房里走出五名形貌丑陋的人来。他们被化装成大头凸额、眼深颔长的怪样子,脸上一律涂满朱砂,挂上满口红胡须,头上戴着乌纱帽,身穿紫红袍。这是舞台上的魁星装扮,最热闹最好看的闹五魁就要开始了。
这是一个相沿了几百年的旧习。明代科举分五经取士,每经以第一名为经魁,每科第一名至第五名必须是一经的经魁。后来五经取士的制度废除了,但乡试中仍习惯把前五名称为五魁。从第五名写起,最后一名则为今科乡试的榜头,即为解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制度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解元名字现出后,鞭炮齐鸣,鼓乐喧天,五魁在大厅里翻滚跳跃,这就是闹五魁。就在五魁欢闹之中,金榜被郑重张贴于贡院大门外。本科乡试到此,便以最热闹的形式结束了。
乡试、会试、殿试的排名从高到低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对于那些没中举的怎么办?放心,这里就出现了贡生、监生。贡生制度始于元大德八年1304年,它源于宋代以前的贡士制度,即由基层府、州、县学,从未中举的生员中按规定名额挑选一些优秀者贡献给皇帝,但寒门子弟的机会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个不用说大家都能理解,其实就是用来给那些有权有势有钱的贵族走后门的,商人在古代并不受人待见,毕竟士农工商它排在最后面,所以光有钱是不行的。礼记中有“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之说。贡生被送人京师国子监学习深造,肄业后由吏部派任知县、县丞、教谕等官职,因而入国子监的贡生又称监生,贡生也能被吏部直接选官。这种制度,扩大了由进士、举人进升仕途的范围,增大了朝廷选拔人才的范围。明、清两代沿用了这一制度,而且把它更加完善、详尽。
明代有四种贡生,即“岁贡”,由府、州、县学每年或每二年选送2名“选贡”,由府、州、县学每3年或5年选拔1名“恩贡”,由朝廷特开恩典而选入“纳贡”,由富家交纳一定资财而选人。
清代有六种贡生:“岁贡”、“恩贡”同明代“优贡”相当于明代的选贡“例贡”相当于明代的纳贡。另有“拔贡”和“副贡”,“拔贡”从各直省科试的一、二等生员中选拔,雍正时每六年选拔一次,乾隆七年改为每十二年选拔一次。“副贡”每三年选拔一次,即从每届乡试取得副榜即乡试扩录者者中挑选,副榜不能参加会试,但可直接增附为“副贡”,既可被挑选为官,又可人国子监。
监生是明清时期人国子监者的统称。早在唐元和二年807年,朝廷置东都监生100名,此为监生之称的起源。明代设国子监,在全国生员中选取贡生人监深造,会试举人不第者,可人国子监,称为“举监”。生员选人监者为“贡监”。立了功或殉职的官员,子弟经朝廷准人监的为“荫监”,捐资一定数额也可入监学习,称为“例监”。例监始于明景泰元年1450年。
清代监生有恩监、荫监、优监、例监。优监不同于优贡,优贡是在廪生、增生中选拔,优监是在附生中选拔。恩监是指对先圣先贤之后裔恩准入监者,或由汉军八旗文官子弟恩准入监。荫监分恩荫和难荫。恩荫是京官四品以上,外官三品以上,武官二品以上,按例可特准一子入国子监就读。难荫,专指品官因公殉难,封荫其子人国子监者。
入国子监,也是人生转折的一件大事,只要能认真苦读,按期肄业,就可以被挑选做官,所以成为监生也是值得祝贺的事。平遥科举博物馆第二展室外屋檐下,悬一匾额,上书“辟雍升俊”,是清嘉庆年间,平遥儒生韩家骠被选拔进入国子监成为监生时,亲友们为祝贺他步人仕途,赠送匾额,匾额特请乾隆甲寅恩科举人冀兰泰题写。冀兰泰是平遥城内人,字畹亭,号芸田。嘉庆六年1801年吏部大挑考试成绩为一等,分发陕西,历任清涧、兴平、凤翔、三水、山阳等县县丞,后授韩城知县,后因政绩卓著,升汉中府定远厅同知,道光六年1826年因平息回族人叛乱,调任哈拉玉尔滚粮台,又兼任新疆库车粮台,时达7年之久,平叛后以功勋擢升浙江台州府知府。
闲话就说到这里,希望大家对于过于那些延续了上千年的古代考试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似乎和标题有点词不达意,其实没关系,大家能真正的学到点东西才是最重要的,多看历史,你会发现自己比别人聪明那么一丢丢,下一期推荐书目我会把这些东西的出处告诉大家。
………………………………
第611章 天下第一不会伤心的女人(上)
四川唐门的那间宅子可以说极土木之盛,巍巍峨峨,披红挂绿,整个院墙快占了半条长街,一眼望不到头,门前那对石狮子,更是把成都府衙署那对寒碜的貔貅比了下去,只见石狮子通体玉白,形神兼具,威望不凡,个头更是比衙署的高上一大截,吴永麟在鎏金红底的牌匾下足足愣了办盏茶的功夫。
禀帖由门房早已送了进去,挨挨延延,等对方再次回来的时候,时间已经不知不觉过去了大半个时辰,从这个无关紧要的细节上,就可以想象唐府估计都可以赶上红楼梦里盛极一时的贾府了,若不是,对方多半想对吴永麟来一个下马威。等吴永麟和提着重礼的张三随着那个穿着不俗的门房进入那道布满铜钉的巨大红门之后,他从映入眼帘豁然开朗的内里乾坤便知道自己并没有被怠慢,唐府实在太大了,光眼前那个可以跑马的宽广演武场占地的面积都赶得上吴永麟自诩觉得还不错的吴府了,广场的四周摆满了武器架和用来练膂力的石锁,石硾等各色庞杂器具,让人目不暇给,一个个孔武有力、神情肃穆的汉子正站在太阳底下吐纳练拳或练气,刚柔并济,呼哧有声,吴永麟熬有兴致的瞧了一阵,这种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基础招式有点像少林寺的形意五拳,其实就是要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腰合,手与足合。
就在此时,一辆马车缓缓在他们身边停了下来,宅内走马,吴永麟这还是第一次见到,门房作了一个请的手势,看见吴永麟脸上露出一个惊奇的眼神,门房瞧吴永麟的眼神立马变了个味,有点类似于一个倨傲的城里人瞧乡巴佬的鄙夷意味在里面。旁边的张三刚想发作,吴永麟拦住他,随手从怀中摸出俩锭五两的大银,分别朝门房和驾马车的车夫手中递了过去,口气卑躬的说道:“两位受累了,这些钱两位去买点酒喝。”
门房见到手中足足赶上他一年收入的这锭大银,早已欢喜得差不多快合不拢嘴了,一改先前的倨傲态度,慌忙从马车上抽下来一根条凳,吴永麟也不和他客气,直接踏凳钻入车内,让气喘不止的张三放下手中的礼物,和他并排坐在一起,内心惴惴的张三看见门子和车夫投过来歆羡的目光,脸上顿时增色不少,原本不太自信瘪下去的胸脯更是往前挺了挺。
这里说说一两银子的价值,宋朝以前白银总量太少,价值过高,还没有成为流通货币想想看,你拿一张面额2000元以上的纸币去市场买东西会怎样?,只存在于朝廷赏赐与会计结算当中,比如税收、国家支付如向金、西夏送交的岁币“银帛”多少之类,实际上明朝以前,市场流通均使用铜钱北宋局部地区出现了纸币。银两成为流通货币只是明清两代对外贸易活跃,外国白银大量涌入以后的事。但为何在很多人心目中一向以为银两是历来的流通货币呢,主要是因为明清的盛行,均按照当时的生活情况为常识对前朝进行描写,如水浒、金瓶梅、三言二拍等等,而这些作品中的银两价值均以明朝的银价为标准,与原有的文、贯、缗、铢等货币单位搅合在一起,并且对后世影响很大,因此今人所写较多以中国古代为背景的历史、武侠作品如射雕等书中也跟着把古代流通货币统统说成“银两”。但毕竟现代人比起明清时代的人时距更远,对前朝货币制度及银两的实际购买力的认识更加不足,才会经常出现天价馒头、天价酒菜,而认真的读者或观众出于对古代经济情况的好奇应该对“银两”的价值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一两银子值多少人民币”:清朝中晚期一两银子价值人民币150220元左右明朝中期价值人民币600800元北宋朝中期600元1300元或10001800元盛唐时期20004000元。
郭靖初遇黄蓉,被她宰了一顿,结果“一会结账,共是一十九两七钱四分”,一顿普通的酒饭吃掉2万多,现在黄金周景区那些宰客的不良饭馆也都不敢这么干。红楼梦里刘姥姥看到贾府上下一餐螃蟹24两银子,感叹说小户人家可以过一年了。要知道刘姥姥家当时也算中产阶级的,有房有地还雇得起工人丫头,第一次上贾府打秋风,得了20两银子,千恩万谢的。明史里也提到七品知县一年的正当俸禄基本工资只是45两白银。而射雕时代在南宋中晚期,白银流通量还低于明清,其价值只能更高才对,这19两多一餐饭,不管是怎样难得的美味佳肴都似乎太过分了。
大约一盏茶的功夫之后,原本就不怎么快的马车在演武场的尽头停了下来,这里面当然有车夫有意讨好吴永麟的成分在里面,或者说他们被什么人中途拦下了。吴永麟刚从马车上跳下来,被眼前的情形吓了一跳,他的左手边是一个数丈长宽的石制高台,此刻石台一左一右放置的两把梨花木太师椅子上分别坐在一男一女,男的脸上布满了酒色之气,身形孱弱,一双无神的眼神在吴永麟身上扫了一眼,便再也没有了兴致,他从旁边的一个精致汝窑鱼盘用象牙签挑起一块被分成数块的新鲜红白相间的蜜桃放入了口中,吧唧吧唧的吃了起来,并不停的煞有介事对远处的武夫指手画脚,俨然一副怒其不争的高人风范,只不过他这一下却惹来周围一阵阴冷的眼神,就连他旁边的那个女子也盯了他一眼,他立马老实的缩了缩脖子,变成了一只缩着头的乌龟。
那女子恰恰在那一瞬间与吴永麟四目相对,眼神里充满了复杂的眼神,对于这位吴大人怎么会突然出现在这里,她一时也没弄明白,毕竟大家平时井水不犯河水的,出于礼节性,她还是推了推旁边的兄弟唐覞,两人躬身朝吴永麟唱了一个诺。
唐婉看着吴永麟一旁的张三不断的从自家的马车之内往外卸着扎着红丝带的各色礼物,一股无名的怒火从心头暴起,对吴永麟的言语也变得冷冰冰起来。
“吴大人,我们无功不受禄,这番重礼,实在有愧,吴大人还是带回去吧。”唐婉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峻拒态度。
吴永麟这个时候也弄不明白当前是怎么一回事了,难道自己刚刚送进去的禀帖别眼前这位女煞星中途截留下来了,那她刚刚那副一无所知的态势又是怎么一回事?吴永麟可不想就这么无功而返,自己现在每天忙得焦头烂额的,不想在这上面浪费过多的精力,光准备这车礼物,便花了他不少的心思,这次他打定了注意,既然来了,就必须把这件大冰老爷的差事办成一部分。
“唐小姐,我想你误会了,我是专程来找你的。”
“找我?”唐婉一时没明白过来,刚刚充满敌意的眼神也变得和缓起来,对方言语中把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