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极品吴掌柜-第2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行了,当他最后一刻从平武县撤出来时,那些到处烧杀抢掠的僧人几乎只离他只有百步之遥,他凭借着精湛的骑术,从蚂蚁一般围上来的僧人中杀出一条血路,只要回想起那一刻,他胸壑里面就忍不住一阵心惊肉跳,这些似乎被度化的僧人杀起人来,比他们吐蕃人还狠,出手干净利落,刚刚还在肩上盯着的大脑袋,眨眼间就没了。事实上是,措姆离出于对佛祖及那副巨大雕像周围围绕着的那些徒子徒孙的敬畏之心,对那些恶僧他实在下不去手,和守城的官兵一样,只得选择落荒而逃这种狼狈不堪的方式,将这帮不人不佛不兽的家伙收服,普天之下,也许只剩下大掌柜有这个能耐了。
“说真话。”措姆离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几乎带着一股不容拒绝的威严语气。
马弁知道瞒不下去了,惊惶的答道:“措姆离大爷,现在是非常时刻,我们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兄弟们还等着和你一道回成都府去吃庆功宴呢。”
“驾。”措姆离身下的那匹快马肚子上吃痛,立马如箭一般冲了出去,措姆离知道继续这么问下去也问不出个所以然来,他也不想继续为难一起出生入死过的兄弟,还不如自己直接冲过去一探究竟。
十步之内,一股浓重的血腥味窜入他的鼻子里面,眼前的一幕,恍然如梦,一个女人被射穿了肚子,屎尿鲜血留了一地,一个幼童被撕心裂肺的母亲抱着怀中,再也没有了呼吸,这些人还没来得及好好享受一下生活,没来得及大掌柜正悄悄给他们带来的改变,便一个个撒手人寰,惨淡而去,一股无名的悲愤由心口直往喉咙,脑门上窜,接着一阵如野兽般的嘶吼在山壁中延宕开来,周围渐渐聚拢的百姓内心却没有一丝的害怕,为这些遭难的不幸者流泪的人并不多,这个大胡子一泡眼泪从眼眶中决堤而出的时候,他们把他当成了一个好人。
看着那些只有官府的人才会配备的箭镞,措姆离还是想确认一下,朝周围的人吼道:“这是谁干的?”
人群里并没有人敢答复,这个大胡子牵着的马上也有一把牛角弓,有心人瞧个分明后,他们把他当成了那些扬长而去的官老爷的人,当大胡子用鹰隼一般的眼神朝他们横扫过去的时候,他们躲躲闪闪的,并不敢和他对视。
“那些杀千刀,该被下油锅的畜生,老娘和他们拼了。”一个因失去亲人而变得有些发癔症的妇人提起身旁的一根扁担就冲了出去。
“疯了疯了,官老爷们疯了,以杀老百姓为乐,一个平时都不敢杀鸡的妇人,今儿都敢提着扁担和人拼命了,这世道要变天了,皇帝做不长久了”
车队慢慢接近之后,只看见一道迅驰而去的缰影,车队里立马窜出几个人尾随而去,作为一个团队的核心,底下的这些人并不想他出什么意外,在他们看来,人命一定是比钱财重要的。
………………………………
第620章 大蜀王又来了(五)
大蜀王的子孙重新现世,短短半月,起义军几乎席卷了整个川东,川西地区,剑州今四川剑阁县、绵州今四川绵阳、阆州今四川阆中、巴州今四川巴中相继陷落,幸而剑州北面的剑门关还掌握在自己人的手中,守住此地的兵马都监叫上官鼎鼐,此人非等闲之辈,也还有几分真材实料,听说他的祖上正是昔日在剑门关与大蜀王苦战数日确保雄关不失的赫赫有名的大将上官文。
剑门关是川北重要门户。四川与北方主要通过三条栈道相连金牛、米仓、阴平,其中金牛道建成最早,相对好走,再加上金牛道直通四川盆地中心成都,由金牛道进攻成都最为便捷,故在川北防御中金牛道尤为重要。而剑门关,正是扼守金牛道的门户。
剑门关能守住,其实三分靠人力,七分靠地利。剑门关有他独特的地理优势,其左右两面峰韧如斧削,壁高千刃,天开一线,周围奇石兀立,关楼建在崇山峻岭的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被称为入蜀的咽喉,易守难攻,往往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西汉家张载在剑阁铭赞道:“岩岩梁山,积石峨峨。远属荆衡,近缀岷嶓。南通邛僰,北达褒斜。狭过彭碣,高逾嵩华。惟蜀之门,作固作镇。是曰剑阁,壁立千仞。穷地之险,极路之峻。”唐代著名政治家、家李德裕在铭中写道:“群山西来,波积云屯。地险所会,斯为蜀门。层岑峻壁,森若戈戟。万壑奔东,双飞高阙。翠岭中横,黯然黛色。树若雄屏,以卫王国。”三国蜀汉重臣邓芝曾说: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重险者,谓外有褒斜、子午之险,内有剑阁之隘也。西晋著名家左思赋云:阻以剑阁。东晋末年重要将领、大臣殷仲堪曰:剑阁之隘,蜀之关键。唐刘凤云梁山之险,蜀恃为外户,其山峭壁中断,两崖相,如门之辟,如剑之植,故名剑门。益州图经云:小剑山截野横天,奔峰倒地,挟楚包汉,呀秦拥蜀。大剑虽号天险,有扼塞可守,崇墉之间,径路颇坦。小剑则凿石架梁,飞阁成道,耸峭不容飞越,李白所云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者也。虽然,刘禅、萧纪之徒,其如地利何哉?
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司马错灭蜀,即由此道。相传战国时期,秦惠王欲吞蜀,苦于无路进蜀,谎称赠五金牛、五美女给蜀王,蜀王信以为真,派身边五丁力士,劈山开道,入秦迎美女,运金牛,才开通了这条蜀道,称为“金牛道”,又称剑门蜀道。东汉永平四年公元61年,司隶校尉杨厥重修剑门蜀道。
三国时期,蜀丞相诸葛亮率军伐魏,路经大剑山,见群峰雄伟,山势险峻,便令军士凿山岩,架飞梁,搭栈道,此垒石为关,称剑阁或剑阁关,唐以后多称剑门关。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曾在此屯粮、驻军、练兵又在大剑山断崖之间的峡谷隘口砌石为门,修筑关门,派兵把守。公元263年,魏军镇西将军钟会率领10万精兵进取汉中,直逼剑门关欲夺取蜀国,蜀军大将姜维领3万兵马退守剑门关,抵挡钟会10万大军于剑门关外。
西晋元康八年公元298年,成汉政权奠基人、氐族人李特率领关中流民就食巴蜀,过剑阁,叹息曰:“刘禅有如此地,面缚于人,岂非庸才耶?”东晋升平三年公元359年,梁州刺史司马勋叛乱,引兵入剑阁,攻涪今绵阳,进围益州今成都,丞相桓温遣东晋名将朱序等讨平之。东晋宁康元年公元373年,前秦皇帝苻坚使部将徐成攻克剑阁,进而夺取梁、益二州。
南朝齐建元二年公元480年,南齐大将崔慧景于剑阁击败引氐族来犯梁州的李乌奴。南朝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北魏名将邢峦遣统军王足入剑阁,围涪城。天监十三年公元514年,北魏遣甄琛出剑阁。天监十五年公元516年,巴西、梓潼二郡太守张齐与北魏争葭萌关失败,剑门守军弃城而去。普通六年公元525年,益州刺史萧渊猷遣其将樊文炽围剑门关,失败遁走。大同元年546年,剑阁复入于梁。大宝元年公元550年,氐族酋长杨法琛据利州今广元归附北魏,益州刺史、武陵王萧纪遣杨乾运讨伐于剑门关。承圣二年公元553年,萧纪叛乱,东侵荆州,西魏尉迟迥乘虚南下潼州今绵阳,杨乾运等密以剑阁送款于魏,迥入剑阁,蜀遂瓦解。后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益州总管王谦举兵响应相州总管尉迟迥,讨伐杨坚,杨坚使隋朝名将梁睿讨之,自剑阁进逼成都。
唐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山南西道节度使严砺夺剑门,入剑州,平定作乱的西川节度使刘辟。咸通末年公元874年,南诏犯成都,唐军出剑门,而敌退却。乾宁四年公元897年,西川节度使王建攻东川,陇右节度使李茂贞遣部将李继昭援救,留偏将守剑门关。
后唐同光四年公元926年,后唐灭前蜀,李绍琛康延孝在剑州拥兵自称西川节度使,魏王李继岌遣任圜追击之,任圜先遣别将下剑门关守之,遂进败绍琛于汉州。长兴元年公元930年,东川节度使董璋、西川节度使孟知祥谋据两川,董璋遣兵筑七寨于剑门关,又于剑门关北置永定关,布列烽火,大将石敬瑭受命讨伐董璋,偷袭剑门关。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遣军伐后蜀,取秦、阶诸州,蜀人聚兵粮于剑门关、白帝城。
当朝乾德三年965年,大将王全斌伐后蜀,有降卒进言:“由昭化县江东越大山数重,有狭径,名来苏,蜀人于江西置栅守之,对岸有渡,路出剑门南二十里,至青缰店与官道合,由此进兵则剑门之险不足恃也。”康延泽曰:“蜀人并力守剑门,若令诸帅协力攻取,而命别将取来苏,达青缰,北击剑阁,与大兵夹攻,破之必矣。”王全斌从之,遂夺剑门关。
上官鼎鼐这些年经过官场不良习气的熏陶,早已没有先祖的遗风,在得知那伙僧兵开始造反后,还是胆量去了三分,不过长期值守于剑门关,也有他的一番作为,为了不想赴昔日剑门关被大将王全斌攻破的后尘,将来被朝廷降罪,这些日子在来苏狭径上急忙设置了一些寨楼,只是多招了一些在寨楼上安置的人马后,粮饷却有点不够用了,朝廷还没运到的粮食和军饷是远水解不了近渴,他不得不向成都府的知府吴永麟发出了求助。
成都府的衙署这些日子也忙作了一团,吴永麟收到上官鼎鼐派人连夜加急送来的火漆密信后,便抓紧时间征集拉夫、调配粮食。当越来越多逃难到成都府的异地储户拿着半钱的凭证到成都府的五通钱庄兑换银钱后,五通钱庄的压力倍增,偏偏迟迟没有措姆离的一点消息,似乎他那里出了一点意外的状况。眼看账上的准备金越来越捉襟见肘,庞素秋和另外三家的股东也慌了神,再不拿出相应的策略出来,很有可能激起民变,后果将不堪设想。
为了稳住这些储户,吴永麟开始限制当日最多对一两以下的银钱进行兑取,大面额一律不予受理,刚开始升斗小民是不能理解的,当治安越来越乱,街上出现越来越多手脚不干净的鼓上骚,有些人离开五通钱庄没多久,便差点成了绝户,他们暗自庆幸五通钱庄的先见之明。只是偏偏这个时候,成都府的粮价由原来的一斗二百文钱陡然升到了四百文北宋末年的一文钱已经赶不上宋初的一文钱,已经存在通货膨胀了,下面写的范仲淹一斗一百二十文是在北宋中期,价格整整翻了二倍,甚至还有狂暴上涨的趋势,简直一天一个价,昨天还捏着买人参的钱,一夜之间很有可能只够买白菜了。吴永麟知道一部分是袍哥会的人暗中搞得鬼,也有一部分是成都府那些大户人家屯粮的原因。即使这些人将粮食拿出来,也供应不了越来越多涌入成都府的外来户。
由交趾传入中土,一年能收两季的占城稻这个是宋初从越南即交趾由贾贩者、移居者早期华侨们携至泉州,通过海上运过来的暂时还在江苏湖州一代推广种植,吴永麟进入成都府时早已过了庄家的播种期,他原本想将占城稻引入成都府,可是时间上有些来不及了,只得等到来年了,而且这些日子田里的水稻正在灌浆,离收割至少还有两三个月,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市场宏观调控在这个朝代是以另外一种匪夷所思的形式进行的,往往让人有些不可理解,官府出面的开仓赈粮,开官仓赈贷只能解燃眉之急,遇到天灾**的饥馑之年,一代名臣范仲淹曾经有过这样的做法,当时他推行庆历行政失败后,来到杭州,出任两浙路安抚使兼任知杭州。政治上老熟的他大胆的采用了一些反常规的作法。
第一、他提倡城市居民大搞龙舟竞赛。
第二、他自己率领僚佐们,天天在西湖上举行宴会。以此为榜样,在富裕阶层中推行高消费运动。
第三、告谕各个佛道神庙,趁着荒岁劳力低廉,建材低廉之机,大兴土木。
第四、新建、改造、修缮官府的仓库与官吏房舍,每日役使上千的民夫。
第五,不是压低市场粮食价格,而是由官方出面,把已经迅速腾涌的谷价,由每斗120钱,提高到了每斗180钱。
范仲淹的这一系列措施,当时把一些人弄得莫名其妙。转运使等监司衙门,立即上奏朝廷,控告杭州长官不恤荒政,游宴兴作,劳民伤财。这些罪状,只要一条被追究,范仲淹非罢官降职不可。
范仲淹一句有余之财,救济贫者,便将这些人打发了,当然他老人家还是费了一番唇舌的。
果然,当时相当一部分面临死亡的贫苦人民,得到从业自救的机会。加上江浙地区的粮价上涨,贪利的商人,从四面八方载运粮食来杭州发财,结果随着越来越多粮商的涌入,粮价也很快从高峰上跌落下来。当时,杭州虽然受了大灾,却没有造成巨大的伤害。后来包拯在江西庐州的时候也这么干过,他做得更绝,完全不对狂暴上涨的粮食市场实施行政干预,听任其市价上升,结果四方商人匆匆运来粮食,很快,米价急剧回落,解救了危机。聪明人办事果然不按常理出牌,但最终人家还是把事情完美的完成了,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吴永麟知道当初这两位名臣的做法在当下完全行不通,这是由成都府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范仲淹任职所在的杭州,水路四通八达江西庐州,多平原外面的粮食进入灾区,易如反掌。成都府却像一个陷入地里的大铁盆,外面的人想进来,或者里面的人想出去,都要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要不然李白也不会喟然长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了。更何况现在的处境还很不乐观,首先进蜀的陆路可能已经完全被造反的僧兵中断了,半路运往成都府的粮食,被那些僧兵抢去,很有可能被戴上一顶资敌卖国的帽子,那些粮商哪里还敢趟这浑水。当前水路又被袍哥会霸占着,外面的粮商也别想进来,运进来的粮食,多半也变成了天价粮食,只不过龙舟赛,修缮佛道神庙,官府的仓库与官吏房舍这几件事还是可以搞一搞的。成都府的粮食还没到饿死人的地步,先可以缓一缓,撑一撑。
只是迟迟未到的措姆离却让吴永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力气使不上来,范老爷子和五通钱庄的危机都需要钱来解决啊。还好的是绵州离成都府只有百里多的路程,一匹快马其实只要两三个时辰就能抵达,只是运往剑门关的军粮刻不容缓,即日即将启程,吴永麟此刻是分身乏术,恨不得将自己是身体劈成两半分开来用。
唯一熟悉川内道路的唐屾现在还和张虎、罗平阳、座山雕在山里面招徕人马,安抚人心,一时半会也赶不回来,愁眉不展的吴永麟不知不觉来到了五味居的门前,还没等他反应过来,一阵嘹亮的声音把他反而吓了一跳。
“吴老爷,平时天塌下来都会给自己找乐子的开心果,今日怎么变得像打了霜的茄子似的了。”
豆花大嫂一句玩笑话,并没有让吴永麟好受一些,他勉强挤出一副难看的笑容,既然来了,也到了饭点,那不如先进去填饱了肚子再想办法,吴永麟迈开大步走了进去。
………………………………
第621章 大蜀王又来了(六)
在吴永麟和上官鼎鼐在四川地区采取积极自救的时候,由朝廷派往成都府的第一批援军首先由秦州派出,来人是秦州的兵马都监曹二虎,这人生得方面大耳,体型臃肿,一杆普通兵卒常用的二十多斤的枪都提不起来,偏偏这些年官运亨通,只因为靠他手下的一个低级副尉。
他叫‘泼韩五’,长得高大魁梧,风骨伟岸,目光敏锐如电,在襁褓中已能转盼四顾,据说他出生的那天傍晚,‘有光芒出屋间’,乡邻以为失火了,纷纷拿出汲水的工具与瓦罐木盆前去救火。他嗜酒豪放,性格直爽,挚勇绝人,有时亦有些出格,他做事做人往往不遵常规,泼辣好动,爱打抱不平。这不,他刚刚收服了一匹野马,来不及给这匹好马准备新的鞍鞯,便迫不及待的跨在马驹上驱驰起来,风声在耳畔呼呼作响,让人弄不清楚到底是这一人一马在前进,还是身旁的一切在倒退,座下野性难驯的马驹似乎想把他从背后甩出去,往前奔跑的速度越来越快,‘泼韩五’岂不知道这畜生的意图,相比较以前他缠斗的那条浑身滑溜溜的大蟒蛇,这匹野马太小儿科了点,他紧紧的用腿肚子夹着马肚子,只是随着野马的奔跑,马背与他的胯下相连的部分越来越多的油汗,为了熬住野马的火烈性情,‘泼韩五’也发了狠,趁着间隙将怀中的一条汗巾拿出来之后,朝马眼蒙了上去,他这次完全是和它死扛上了,看谁最后累死谁?
‘泼韩五’是战国时代韩国人的后裔。春秋时晋封韩武子于韩原(今陕西韩城县),其后世代为晋国大夫。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韩与赵、魏分晋,列为诸侯,封地在今天河南西北部与陕西东部一代。其地险要,苏秦就称赞它具有巩洛成皋之固与宜阳商阪之塞。但由于紧邻虎狼的秦国,在秦始皇吞并关东六国中,韩首先被秦国吞灭。秦始皇嬴政十七年(前230年),吞灭韩国时,韩国人四散奔逃,有一支渡过黄河来到陕西西北部。他们以国为氏,这就是‘泼韩五’的祖先。韩氏到这个朝代,已经在此地生息繁衍了一千二百多年。
‘泼韩五’今日某些性格的形成,可以说是从祖上传下来的。曾祖韩则,世代生活在家乡,以侠义闻名。家中富有资财,经常出钱帮助贫穷人家治病抓药,乡里人自然很感激韩则,只是传到‘泼韩五’这一辈的时候,家里已经变得一贫如洗,甚至连‘泼韩五’请教书先生的钱都付不起了,所以他混到十多岁娶亲的时候,大字不识几个。
在‘泼韩五’五岁时,家里来了一位既懂三教九流、天文地理,更兼精通相面拆字、卜卦扶乩、奇门遁甲、阴阳风水的江湖‘异人’。
原来‘泼韩五’的奶奶过世没多久,灵柩还未入土,韩家上下哭哭啼啼,披麻戴孝,好一番悲痛欲绝的凄厉景象。
‘异人’长得颀长清癯,头发胡子全白,配上他穿的那身浆洗得发白的长衫,加上手上捏着的那把须白佛尘,越发显得仙风道骨,颇有一副世外高人的高深莫测模样:“山人云游湘乡,见离此不远的少阳山,有一处吉壤,这块地,全县没有任何一人有此福分,唯独韩府的老太太福寿双全,可配葬在那里,故山人特来告知韩侠士。”
韩父本来就喜结交江湖上有真本事的那些奇人,听对方这么一说,疑云尽消,等对方见礼后,领对方进入一间相对安静点的内室,让丫鬟送上了香茗,彼此盘腿于塌上,促膝长谈起来。
“先生贵姓?”
“活的太久,我都不记得我真实的姓名了,别人都叫我无尘,你也可以和别人一样这么叫我。机缘汇聚,我与曾祖生前有过一番交情,曾受过他的恩惠。”
韩父大惊,和曾祖同辈的,再怎么也算是自己的长辈,他连忙从塌上跳下来,慌慌张张的向无尘道长唱喏道:“晚辈刚刚有冒犯之处,还望先生恕罪。”
“现已入了三伏,酷暑难耐,不及早下葬,对死者,生者其实都不大好。”
“世叔,我们何尝不知道呢,只是乡里的地仙迟迟还没给消息,我们也不敢贸然动先母的椁棺。”
“寻常地仙,不过混口饭吃而已,哪里识得真正的佳城吉壤。”
“诚如先生所言。鄙人早先本不信地仙,家父生前亦不信三姑六婆、巫师地仙。”
“混饭吃的油嘴地仙,固不值得相信,但风水地学却不能不信。”无尘道人正色道,“当年赤松子将地学正经《青囊经》三卷授黄石公,黄石公又将它传给张良,张良广收门徒,传之四方,造福人类。其中卷《化机篇》说得好,‘天有五星,地有五形,天分星宿,地列山川,气行于地,地丽于天,因行察气,以立人纪。’地气天文本为一体。人秉天地阴阳二气所生,岂能不信地学?地学传到东晋郭景纯先生,他著《葬书》,将地学大为发展,并使阴宅之学更臻完善。《葬书》上说,‘占山之法,以势为难,而形次之。势如万马,从天而下,其葬王者。势如巨浪,重岭叠嶂,千乘之葬。势如降龙,水绕云从,爵禄三公。势如重屋,茂草乔木,开府建国。势如惊蛇,曲屈徐斜,灭国亡家。势如戈矛,兵死形囚。势如流水,生人皆鬼。’可见,这阴宅之学,功夫深得很,不是轻易能探求得到的。”
“先生之言很有道理。自从家祖随便下葬后,鄙家越来一代不如一代,世侄现在也怀疑祖上的阴宅地学是不是出了问题。”
“要不我们去曾祖的墓地去看看?”
无尘说走就走,当韩父和无尘到达韩则的墓地后,无尘从怀中摸出一个精致的罗盘,开始堪舆起周围的地势起来。二个人在山前山后看了一遍,然后登上山顶。无尘站在山顶往周围一看,大惊失色,只见山势‘外山重重包裹,朝案重重拜伏,明堂绝不陡泻。’也不知是那个地仙为韩则找的一处大好武曲星的地势,偏偏半吊子的对方还将韩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